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糖糖的媽 2

阿亮老師的科學或理化課程

2017年04月25日
認識的媽媽在討論--阿亮老師的科學或理化課程
可惜我不在北台灣,
所以只能過過乾癮,看看人家的精華!
但是看到這篇主題--教育方針時,
我開始深深地檢討自己!
http://ligidea.blogspot.tw/search/label/教育方針

***********************

家長與阿亮的FB對話

家長:
我沒有要孩子一定要怎麼樣
但他們若現在就讀書沒辦法太好
以後就沒有機會選擇

阿亮:
你口口聲聲說要給孩子開一條大路
但你的大路就只有讀書

家長:
我是說希望他們以後有選擇的機會
若現在沒有讀書,以後就沒有大路可以選

阿亮:
那你的路還是只有讀書一條

家長:
他們現在讀書,以後才有大路
--------------------------------------------------

家長我尊重你的想法
因此只能祈求你的孩子能在求學之路順利
阿亮的想法是,從小就有大路可以走
讀書,若他需要或是想要也是選擇之一
這世界不管如何都有選擇
只是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思考而已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6:5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別人的比較好
小時候常聽老爸講氣話
老爸:把郎卡好,阿沒,你去吼郎作子。

長大後,現在講台語的人少了,但似乎口氣沒變
兒子:為甚麼別人可以玩手機,我不能
母親:別人眼睛要瞎掉,你也要嗎?
兒子:我只是玩十分鐘,為什麼不可以
母親:考試考不到90分,玩甚麼手機
兒子:我甚麼都沒有,別人甚麼都有
母親:那你不會去給別人當兒子

這種劇情,天天上演,而且不膩,三十年前,阿亮演過類似的
現在看著別人演,以後呢?阿亮很害怕會不會自己演,只是角色不同

教育的現場,總是常常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可怕的是這兩種還總是同時出現

1.我不想要你這個父母,我想當別人的孩子
2.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別人的孩子好棒喔

我們怪著對方,卻沒想到,自己就是對方討厭的對象
我們只是把以前痛苦的那個劇本,角色調整後,換個場景再演一次
台語有句俗語說:歷史是會重演的;的確我們都一直在重現

想逃離這個循環,就要做出改變,改變以往價值觀
社會在變,現在就是網路的時代,
不然你自己先把網路停掉或手機丟掉試試看
自己無法做到,怎麼怪孩子做不到
他的身邊全部都是在玩手機的人,你叫他如何不玩

想改變
以身作則,家裡從晚上八點起,除了父母工作
緊急時所需電話連絡外,全部手機停掉
看書、讀書、作自己的事
原因:享受當真人的感覺

或是
八點前大家都不準用手機
八點至九點,可以用
之後除了父母工作所需,剩下都不能用。

雖然方法不一定適用每個家庭,我們可以再討論
但若重演歷史的循環,阿亮想那就祝福你了
因為下場通常...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下午8:5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三層次學習法
其實這方法之前已敘述過幾次,不過可能比較零碎
因為一直有家長詢問相關問題,所以再換個角度討論

阿亮認為學習的順序分為三個層次
知道-體驗-了解
阿亮舉自己教書的經驗

一、知道:
當孩子知道一件事情後,會開始想像與連結

若是在每周一次的連續課程:
阿亮常常會故意說一些是下次要教的東西
比如:
蛤蠣常常都是用糞便養大的喔!
(此時孩子會開始把蛤蠣跟大便連結在一起,並且胡思亂想。)
但為什麼下次再說喔!(這個例子較骯髒,請勿介意)

二、體驗:
當孩子體驗過後,與自我想像比較,便會想了解差異在哪裡

因為無法真的去看蛤蠣怎麼養,因此要敘述現場狀況
讓孩子似乎身如其境
比如:
蛤蠣池通常都很淺,水也不高,只要有淹過蛤蠣一點高度就可以了
然後在蛤蠣池旁邊,會有另一個有水的池子
養殖者會把糞便或是廚餘倒在裡面
兩個池子間會用水管或是通道連接
固定時間,就會把一些糞便或廚餘水放流過去蛤蠣池
蛤蠣此時都會很開心,因為他們是濾食性,所以就會拚名的吸糞便水

當學生對於現場是有感覺的,體驗過後並比較自己的想像
他對於真正的原因會更有好奇心,重點是他知道自己為何要學習這件事情。

三、了解:

當孩子在高度的好奇下學習,了解知識是一種樂趣,有恍然大悟的驚喜

答案或許會和孩子想像的一樣,但也有可能天與地的差別
比如:
其實糞便池通常會有固定菌種、澡類或水生微生物,可快速分解丟入的有機物質。而微生物也會快速成長。蛤蠣是屬於濾食性動物,因此當這些完全發酵且充滿微生物的液體流過時,你會看到蛤蠣盡力的伸出那兩隻吸水與出水管,拼命的把這些營養且好吃的微生物給吸進去。

你覺得這樣的學習過程,孩子會吸收多少知識,他之後會以怎樣的心情看待蛤蠣養殖這件事,是以討厭,還是有趣,或是主動學習

學習不是一蹴可成,過度的要求學習速度與成果,常造成反效果
我們的孩子常在不知道的狀態下,就要學習完整的知識
當無法達到師長目標時,通常的最後手段,就是直接跳過這三個步驟,
背起來考好試就對了
重點是他把所有都背起來了,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不是很慘的事情嗎?

阿亮說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阿亮剛開始自己出來上科學課時
在板橋的一間班所上課

主任:孩子先背起來再應用
阿亮:背起來後就沒有用了
主任:九九乘法就是背起來就可以用了啊
阿亮:可是背九九乘法後,就不會學乘法的意義了
主任:了解意義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最重要的是先背起來

那時阿亮總是再聽同樣的話語:
為什麼你背不起來,要抄幾次你才會
若你明天背不起來,下次就不要上科學課

有次上課,主任不在,阿亮偷問:
你知道九九乘法表,在幹嘛嗎?
一位二年級的孩子說:主任說背起來,數學就會很厲害。

阿亮寧願孩子到三、四年級都不會乘法,
也不願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孩子連乘是甚麼都不知道
就像孩子背了一堆唐詩,卻都不知道意思,
只是回答:老師說背起來,國文就會變厲害。

但真的是如此嗎?這是絕對的因果關係嗎?

等待並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是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不但能培養自我思考能力,也能藉由這樣的訓練
變得更能解決與修正答案,甚至找出問題,並且創新答案
這不是我們最想要孩子獲得的能力嗎?

等待,並讓孩子慢慢思考,才是學習的真正方法
來,跟阿亮複誦一次:
知道 - 體驗 - 了解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9:05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3月17日 星期五
自我認知後的學習
每個孩子從母親懷裡出生時,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自我
這個自我,沒人知道長甚麼樣子
只能透過觀察,了解可能的樣貌
每個孩子離開娘胎後,所遭遇到的境遇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因此從先天的獨一無二,加上後天的獨一無二
就會變成未來獨一無二的個體

好了重點來了,先天的獨一無二是無法改變的
但後天的呢?
許多家長想要複製成功經驗,因此尋尋覓覓
看看有沒有前人走下的痕跡,跟隨前進
然而這樣的過程,會出現一樣的個體嗎?
在街頭上走去,只要一到學校旁,各種招牌林立
看到未國小1、2年級設計的課程,多到讓人頭皮發麻
科展班、智能開發、英語全能、超強作文、表演藝術...
文的武的都有,然而這年紀不是到外面去跑去跳是最好的嗎?

然而這樣跟隨別人的腳步,或是比別人更早的抄捷徑,
就會出現一樣好或更好的個體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對阿亮來講,培養孩子了解自己的獨一無二是很重要的事情
這重要性,超越一切,因為孩子要學會如何駕馭自己的這台機器
但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無先例可循,最多僅能找到類似個體做參考
在孩子還未學會自我想像、思考、判斷、決定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前
太多的標準解答的現代標準知識,其實只是讓一個孩子的獨一無二消失

因此阿亮建議
0 ~ 6歲:
除了玩還是玩,各種玩,玩到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生活的點點滴滴,幫忙洗衣服、洗碗、掃地、拔草、在泥巴地上滾,都是一種玩,唯一要培養的是,家長的態度與行為,因為孩子是看著家長長大的。這年紀僅僅只要加強孩子,有溝通的能力與方法,肢體動作的協調,基本符號的認識就可以了。

7 ~ 9歲:
給與孩子多樣化的選擇,讓他們自我選擇性的玩,如選擇哪天做哪種不同的家事,選擇養幾種寵物,選擇種幾種植物,選擇會讓孩子擁有決定如何處理的能力,並培養負責的觀念,這決定除了玩,還有生活。讓孩子學會規劃自己的時間,學會基本文字書寫,與數字概念

10~12歲:
有計畫的玩,讓孩子照著自己的計畫去玩,學會對自己的計劃負責,並從中找到自信。
比如自己規劃一個完整的旅遊行程,自行訂房間與控制預算。讓孩子自行尋找各種木工器具,比價,購買,學習如何完成一張桌子。讓孩子依照自己想要的去計劃,並找尋自己想要學習的相關知識。
而所謂的學識,只要數學有基本加減乘除能力,面、體積算法,中文文句通順,能用某種方式表達自我意思,英文看得懂字母,簡單的句子,單字學會如何查詢與基本應用,重點是敢對他人使用。歷史把家裡附近土地的過去熟捻,偶爾讀點國外的故事,這樣就足夠了。

13~15歲:
孩子能透徹自我思考方法,了解自我生命意義,決定自己的生命,並能了解如何完成生命的目標。在這階段,孩子已能完整論述自己的所有,並學會解決自己生命的大部份事情。了解自己生命現階段想要做甚麼事情。自我尋找生命的價值,想要做甚麼長遠的計畫,並努力去實行,最重要的是擁有自我判斷是非的能力,能隨時修正的能力。

16~19歲:
已了解自我價值,理解知識的力量,勇敢踏上自我道路,學習任何知識都不再是難事。

以上規劃,時程可以往前,但最快最快,
也要在10歲之後才會讓他開始學習所謂的制式化知識
就算是天才神童也一樣
無法駕馭自己,學習知識,只是提早卡死自己的頭腦。
擁有自我認知後的學習,將事倍功半,且比較不會被標準解答卡死你的頭腦。

話說牛頓到了大學2~3年級,才開始大量學習數學,還不是短短幾年就找到了微積分的算法,難得不是讀書學知識,難得事思考想像,創造知識與選項。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8:0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衝撞後的思考
文章內容不斷的變換自己與孩子的角色,感謝各位的體諒

想想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
相信很少人會思考人生的意義
而是不斷的衝撞人生
有些人在衝撞後,順服了體制,因此平順的成長
有些人在衝撞時,頭破血流,仍然不屈不撓
有些人想要衝撞,但不知如何衝撞,而轉折度過

不管孩子如何衝撞,家長總是會擔心的問:
孩子何時會度過衝撞的懵懂時期、何時開始勇敢面對、何時學會負責

那個何時,就是孩子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

雖然一開始思考的路不會很穩健
但既然開始思考了,就會開始不斷的修正與嘗試,直到生命終了

然而一邊體驗人生,一邊修正自我,一邊選擇未來
在思考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道理後,直到現在的我們
通常都早忘了自己原來已度過了這麼多的衝撞與思考

各位還記得你度過了多少的人生轉折與生命練習
才變成現在的成熟與穩重嗎?(你或許可以靜心回憶看看)

何不讓我們多點耐心等待孩子
讓孩子累積多點生命的衝擊與感受
體驗生命的獲得與失去
然後開始思考自我的意義,並且開始修正自我的道路

我們都還沒覺悟,不也仍然努力的在修正人生的道路
或許換個方式想

孩子的衝撞,是我們人生的導師,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成長與喜悅
孩子的衝撞,是在提醒我們反省自身的價值
孩子的衝撞,是在培養我們同理更多的生命
孩子的衝撞,是在訓練我們包容、忍耐與放下的能力
孩子的衝撞,是在累積我們年老時,美麗的回憶
孩子的衝撞,是在展現青春活潑的熱情
孩子的衝撞,是在自我訓練,如何面對世界的態度

而後這些衝撞將成為孩子思考的養分,進而茁壯成長為勇敢、負責與自信的人格,直到生命終了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6:5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體驗與教誨的差別
在演講時,阿亮常這樣比喻:
師長(誠懇且激動的告誡):
孩子不要飆車啊!那很危險,會斷手斷腳,有時生命還會不見。

孩子(表面點頭,心理OS):
屁啦!自己技術差,老了不說,你們當時的科技差,哪能跟現在比!我這台前後油壓避震,自動偵測剎車,ABS防鎖死系統,重點是我的技術比你年輕時,一定好上十倍。

等到有一天孩子摔了車,手斷腳斷後,就會跟你的孫子說:
孩子千萬千萬不要飆車啊!那真的很危險啊!老爸我已經斷手斷腳給你看了~~~~~,這條命也是撿回來的壓!

------------------------------------------------------------
教誨是已經有感悟過的人,所說出來的話,而這感悟是在你親身感覺過某種經驗,並思考體悟內化後,所能表達出來的語言。
但孩子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這就是個好問題了。你說以前老人家講得我會聽,那是因為你曾經體驗過對那老人家的認同,所以你認為他講出來的我可以信任。但你確定孩子會認同你嗎?應該這樣說,你認同那老人家的話,是全部認同,還是只挑你想要的認同。

聽懂了嗎?孩子也會挑他何事認同你,何事不認同。而這也取決於他曾經的體驗結果。
阿亮常做這樣的比喻:
一個孩子這輩子只看過豬,且常常看到豬
你跟這孩子說:被豬咬到很痛喔!所以不要去偷打豬的屁股。
這孩子心有戚戚焉,恩!我曾經看過豬咬東西,所以若咬我的屁股,一定會很痛。
但若你跟這孩子說:被老虎咬到會死掉喔!所以不要去玩老虎的尾巴。
但這孩子根本不知道老虎是甚麼,更不用說老虎的尾巴長甚麼樣子,你覺得他會有感覺嗎?
他只能回你說:喔!

因此,同樣在公園玩遊樂設施,
一個家長總是護著孩子,怕這邊跌倒,那邊摔著
另個家長只是在旁邊看著,僅防止不要有過大傷害,並鼓勵孩子跌倒再爬起來
你覺得哪個孩子以後比較可能會去飆車
-------------------------------------------------------
教誨是我們體悟過的事情,並非孩子能感受
因此若能讓孩子先體驗,再教誨,會比你每天罵他,逼他,處處禁止他,還要有用的許多。
至於如何讓孩子體驗,這就是另個學問了。
最後阿亮勸各位家長幾句話:
(台語)
細漢無博倒,大漢袂偌好。 細漢定博倒,大漢郎ㄜ樂。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8:49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天賦是甚麼
有人問阿亮,何謂天賦?
天賦,或許可以搜尋關鍵字:多元智能
但阿亮覺得並沒有辦法這樣一刀切說,孩子擁有甚麼智能

阿亮對於天賦的解釋

在有性生殖兩方配子結合時,確定了這生命第一組的DNA密碼。
這DNA開始複製成長,於是在母親的肚子裡面,出現了一塊肉團,
這塊肉團自此接受到了各種不同的刺激,於是有了環境因素的加成
身體各器官的成長,受到了DNA的原始掌控,與環境的塑形
於是出現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每個個體的DNA與接受到的環境刺激都不同
因此這世界幾乎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個體

以DNA而言
當從母親的23對染色體中,拿出每對的其中一條放到卵子去
23條就有2的23次方種變化可能,若再加上父親的,那就不可數了

若以環境影響而言,可能就更不一樣了
比如同卵雙胞胎的兩個兄弟在肚子裡面,你會說同一個環境啊
暫時拋開,他們倆DNA其實可能會有極小的差異不算以外
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或,一個在左,一個在右
接收你講話聲音的方向也不一樣,接受你坐姿、走路跑跳的震動也不同,
說不定兩個在肚子裡面早就開始推擠,因此生出來怎麼可能相同。
更何況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若受到的刺激不同,
大腦各部位的發展速度,當然就更不同了。

如此多的因素,你覺得這兩個孩子從媽媽身體被排出來或抓出來後
會有甚麼不同,我想應該會有大大的不同。

因此對阿亮來講天賦是甚麼,
天賦就是從他成為一個可以開始呼吸的人時
所展現出來,上天所賦予的特殊能力,稱為天賦
而這天賦沒有任何一個人相同
當然他有可能是一種單一的天賦,也有可能是綜合的
你說要怎麼引導天賦成長,
我只能說:你要先學習如何不要消滅天賦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7:03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孩子的疑問--為何我要讀書 (阿亮解答篇)
孩子問家長:為什麼我要讀書?

若孩子這樣問你,先恭喜你,因為這通常代表孩子對你有一定的信任感。
那家長到底該怎麼回應孩子呢?通常阿亮會有三種不同的解答,但也分別對應到不同的孩子,不過因為孩子種類太多種了,阿亮先粗分這三種,若要細分,恐怕會寫不完。

第一種:已經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的孩子

回答:
知識讓你比較容易完成夢想,或許你會覺得某些知識跟你的夢想沒關係,但有誰知道未來的世界會長怎樣,就好比郭台銘原本是做通風設備,哪知現在會成為電子業的大老闆。

原理:
這類型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未來,雖然夢想會變會修正,但這很正常,他們現階段需要的是,有更多的鼓勵,來讓他更勇敢地拼出夢想,並且獲得更多人生的經驗,來為未來的打拼之路做準備。不過這類型的孩子,通常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

第二種:還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但還算積極的孩子

回答:
知識讓你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你可以藉由看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去尋找你可能會喜歡的夢想,就算你暫時找不到夢想,但你可以獲得更多體驗,這對你以後若要創造出一個未知的夢想,大有助益。

原理:
孩子不知要做甚麼,代表他可能只是在滿足他人期望而活,而不是在為自己夢想努力,孩子整天忙碌只為讓他人開心,孩子本身會覺得人生很忙,但更茫然,讓孩子找到自己想做甚麼,需要有多樣且深刻的刺激,來喚醒他內心深處的激情。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都會有這個疑問,但有一些只會深藏心中。

---------------------------------------------------------------

第三種:不積極的孩子

回答:我知道獲取知識是一種困難或麻煩的事情,那或許我們換個心態學習知識,
知識就是要應用,學習就是要思考,記憶就是要連結
比如:
學了槓桿原理,我們來嘗試使用在切菜
看了戰國策,就來思考這本漢朝人寫的史書,好像感覺都在偷罵秦朝

原理:
不積極的孩子,有可能是天生的,但更有可能是傳統教育觀念下的結果,孩子對任何事情已失去動力,這需要重新療癒,家長只能不斷嘗試,主動的用各種有趣事物刺激他,當然這還必須解決孩子失去動力的原因,若孩子已到這個地步,家長要做好長時間抗戰的準備,當然家長的心態要先改變。


阿亮想要建議家長的是,何不主動問孩子:你覺得為何要讀書?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2:3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蛻變中的教育
近代公民教育源自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
那時需要大量基本知識水準,且能克服簡易困難的員工
而當時的基本知識,主要在於認識各種符號、單位、測量

但主要的強國,比如英、美、德、日...
等國家在兩百年來都漸漸地了解
讓國家擁有思考能力與精準的工藝能力的人民是很重要的
便漸漸的將高等與技職教育分開
重點是,這些國家的人民,大都不會歧視專業技術人員
在這些國家並不會出現這樣的話語
"長大後要拿小枝筆,不要拿大枝筆"
附註:小枝筆是指坐辦公室,大枝筆是指拿土鍬挖土的工人

在台灣教育有五個觀點,家長必需要改變,教育制度才有辦法修正
1.歧視某些專業人員:比如修機車、種田、搬運工、水泥工
2.不尊重孩子的夢想:比如孩子想學畫畫,就說那養不活自己
3.士商工農:讀書當第一位,做工是沒出息的事情,更不要說當農夫
4.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孩子擁有獨立的生命意識,應該要被尊重
5.所有孩子都不同:這一點應該大家都知道,但大多數的孩子卻被逼迫學一樣的人生觀。

台灣的教育若要改變,需要大家一起前進
人總是想說過去擁有的比較穩當
但機會永遠都是給敢改變的人
或許會很辛苦,但新的一年,大家一起衝吧!
改革永遠都是進行式,沒有停止的一天,因為演化隨時都在你我身邊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5:29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不滿足的家長
阿亮常聽到的家長抱怨句,通常都是用"我家孩子"當開頭

這種造句法,最常聽到的6個句子
請造句,我家孩子.......

答:
1.太好動了,靜不下來
2.太安靜了,甚麼都還好
3.就一直看書,都不去戶外走走
4.整天要我帶他出去玩,都不看書
5.一直問問題,說他不懂為什麼
6.都用死背的,說他只要背起來就好了

各位家長,看看一下你們周圍
你有想過,當你羨慕其他人的孩子時
有沒想到,那正是他的煩惱

比如:
一位孩子國小三年級
已經讀完"觀念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數學"
擁有高中以上自然程度

其他人會以羨慕的眼神說:
哇!超強的孩子,真是一位天才。

你知道那位家長內心OS說:
唉!他剛剛才拿著叉子要去攻擊老師,只因為老師上課說錯理論,他跟老師起了一個小爭執。

當家長正用羨慕的眼神,看著其他孩子時
你孩子也用羨慕的眼神,期盼當別人家的孩子

這或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
家長總忽略自己孩子的優點
希望孩子去追上別人的成就

搞到最後一場空,還怪孩子拖累你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4:4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生物高分訓練課程
經由數年,在生物課程中的試驗,要讓生物考高分是有方法的
此課程需要一整年的訓練,約50堂課,共分五階段,並在完成後回饋自己的想法
課程內容如下

第一階段(8堂) -- 自由世界
放下成績,邁向自由世界,世界的寬闊,比你想像與看到的課本還多,何必執著於課本,就算把課本丟掉,也不足惜。

第二階段(6堂) -- 身體運行
藉由生物的基本知識,了解大腦運作的極限,學習時應如何調整身體狀態,與適時的補充醣類並且休息,得到最好成效。

第三階段(6堂) -- 身心平靜
了解學習時如何調整到最好的身體狀態後,就要開始尋求心靈平靜,如何讓學習時能一心不亂,或是心亂了該怎麼回到心情平靜,達到身心合一的學習境界

第四階段(6堂) -- 想像並且喜愛
不管你正在做何種學習模式,看課本、寫題目...,要想像其實你正在破解宇宙的秘密,那是一種好奇心,把分數、名次、痛苦、厭惡放下,想像你正在探討一個未知的世界,看課本其實是在找尋你未知的那個秘密,寫題目與考試,其實只是在看一本推理小說,裡面有很多未知,而自己正在慢慢地去推理去破解。

第五階段(20堂) -- 從自己改變到改變家庭
當你能做到平靜且純粹想學習而學習時,你會不知不覺獲得不可思議的成功經驗,適時地與你的父母親分享這些學習經驗與想法,並將學習的樂趣與人生的夢想與父母親討論,讓父母親了解原來學習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未來可以有不同的想像。
甚至更進一步去改變父母親對學習的想法,並認同你的思考與想像。

最後 -- 回饋與修正
將成功的經驗與同學回饋,並與師長討論,如何修正自己的學習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上是阿亮在某個生物課中,在教學上的實驗步驟,你說學生分數有沒有進步,其實阿亮不知道,因為阿亮根本就沒問,標題只是騙你進來看文章而已,但你說孩子喜不喜歡上生物課,阿亮會跟你說,阿亮確定,幾乎每一位孩子都很喜歡,而且最喜歡聽的就是人生廢話。

不爽被騙看文章,可以在下面留言喔!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3:23 3 則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阿亮課程, 教育方針, 教學心得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孩子喜歡學習,而不喜歡教育
教育與學習的差別,或許我們可以思考一下。
教育二字,指的是教導培育,也就是對下一代的期待、塑造
學習二字,指的是觀察、想像、模仿、練習、內省與自我成長

政府定義了課綱:希望孩子未來能擁有德智體群美
家長定義了期望:希望孩子未來能擁有金錢、領導力、身材、公司、美貌
孩子定義了未來:我不知道,因為有權力的師長,沒有讓我們想過

教育二字其實包含了在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期待與控制
或許我們會認為是對下位者好,但孩子們卻往往不是這樣認為
就算是這樣認為,也因為是上位者從小給的觀念
使得這觀念深植他們的心中

在以前的社會,資訊流通緩慢,上位者給予的資訊成為孩子的大部分
因此較為容易控制孩子的思考模式
但現今資訊流通發達,要限制住孩子的思考與想像,已越來越困難
而當孩子接受到的大量資訊,超越了傳統的界線
那家中勢必出現嚴重的紛爭。

而這中間衍伸的問題,非常的多種類
比如有一種類型較為常見的:
孩子看到了多元的社會,但卻因種種的限制,而感到無力,也無方法去追求,
於是開始覺得想方設法要脫離現有框架,只好跟隨他人,並且盲目且暗中進行,
但最後框架內與自我追求兩者皆一事無成,而大家所熟知的結果就是全部擺爛。

舉個實際一點的例子:
孩子看到了別人在玩手機,有各式各樣多種類的資訊與遊戲,但家長老師拼命的阻擋,而使得孩子對於獲得手機,充滿種種無力感,但孩子又極度的想獲取手機,因此在有任何一點點的時間,在師長無法看到的,所謂的黑暗角落,就想方設法去靠在別人旁邊觀看、借用、換取,甚而威脅、利誘、偷竊、搶奪。然而可能因為被發現,或是太過困難,卻又無心於課業上,兩者皆雙雙失利,最後孩子感覺人生無望,而發呆度日。

大人應該把教育二字縮小,把學習二字放大,
我們該教育孩子的,是社會的普世價值,比如:不能殺人、放火、偷竊、搶劫
而學習呢?
你只要帶著孩子去看寬廣的世界,他自然就會引領你去支援他所需要的資源
而此時,我們能給予的就是建議。
學習是在觀察後,發自內心的莫名需求,而非外在的強迫輸入
若要比喻:就是自己挖鼻孔的爽感,與別人幫你挖的痛苦,差別僅於此

世界資訊傳輸速度越快,師長能掌握孩子的勢必越少,也越困難
治水首重疏導,而非防堵,
若師長能放棄功利主義,
不是以速食的模式,拼命防堵孩子分數、名次的退步,
而是以順勢的方式,陪伴與討論孩子的想像與希望,
那相信後者的知識與智慧長河,可以順暢的更久。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下午5:27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贏在起跑點新解
阿亮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好像是國小時,在某個跟鋼琴有關的電視廣告
那時雖然家裡並不富裕,但阿亮媽還問阿亮要不要去學鋼琴。
而後不知多久,一家台南當時很知名,現在仍還倖存的作文教室,也打出了這樣的廣告
阿亮媽,就把國小五年級的阿亮送去學了兩個月,那是阿亮發揮想像力的兩個月
因為阿亮寫了篇作文名叫"姊姊的便當",超感人的
還登上國語日報,在全校數千人的朝會上,發抖的唸出這篇作文
重點是阿亮根本沒有姊姊。

這樣的贏在起跑點上,對阿亮有甚麼作用嗎?
有的,阿亮學會了要寫作文,必須要有虛假的想像力
因為老師要求的是起、承、轉、合,每堂課都講這四個字
然後再來就是前後呼應,這樣就是漂亮的文章
所以阿亮記得國小三年級教的那一課課文,並且嚮往著人要努力
從三年級開始,只要文章題目適合
總在文章起頭寫:
人總是會遭遇各種意外,就好比...
而在文章結尾寫:
所以人要努力往上爬,就像魚兒往上游,再困難都要往前邁進
而在那兩個月更是發揮到極致,幾乎每一篇都這樣寫
重點是,只要有這樣寫的,每篇文章都得甲
更重點的是:大概只有那篇"姊姊的便當",沒有這樣寫

對阿亮來講,贏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的印象大概就是這樣
剩下的阿亮補習過的,大概只有下面三種
一個暑假的畫畫、一個學期的珠心算、一個學期的KK音標
而這些對現在阿亮來講,幾乎全都沒有用。
重點是作文班老師教的東西,學校老師早就教過了
而且每堂課還都講一樣的話~~~

那到底甚麼讓阿亮贏在起跑點上。
阿亮不知把大腦翻過幾翻,大概還是只有那兩個字
品格
一個人所接受到所有的人事物,與大腦自我解讀,加上個人獨特的天賦
所形成無法言喻的唯一總合,就是一個人的品格
品格是品德加上個人特殊的性格
而品格對阿亮的影響極大,大到現在變成這樣

人要思考一個問題,或執行一件事情,所依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個人的品格
事情執行的方法,與一個人的品格有絕對的關係,而知識只是品格的一小部分
有好的品格,要克服困難盡力去完成一件事(包括學習知識)都不是問題
因此孩子要贏在起跑點的是甚麼?
絕對不是成績,也不是知識,是一個人的品格
讓孩子有勇氣去挑戰、讓孩子長智慧去面對、讓孩子能負責去做事
比讓孩子死背一堆知識來的有用

沒錯孩子要"贏在起跑點",那個點就是培養他獨一無二的品格

重點是阿亮的文章寫得那麼爛
很少超過一百個讚
你覺得那個作文課對阿亮有什麼作用嗎
有的,那就是學校發了一張獎狀
褒揚那篇“姐姐的便當“
而我爸把那張獎狀表框
掛了N年,因為那是阿亮記憶中
唯一有過的一張獎狀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8:0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小三,一個令人難過的年級
小三、國三、高三,這幾個三
讓大部分的孩子走向了某種絕望的境界
但阿亮今天要討論的是小三

國小一二年級,大部分的老師把他們當幼兒看
所以通常還不會有太多的要求,
但通常到了三年級,老師就不再手軟了
因為要建立所謂:
好的人生觀念--讀書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剩下都是多餘的
好的學習習慣--凡事照標準,專心一意考試,才能有好的學歷
好的生活模式--上課不準打瞌睡,管你已經從早上六點讀到晚上12點
好的社會價值--賺大錢、買房子、有跑車、結婚生子,重點是要順從長者政府

此時小三的老師,開始要求各種標準化,比如
標準字體、標準算式、標準禮貌、標準答案....
稍有不慎,孩子與家長便會接受大量負面訊息的攻擊
這種壓力,不只來自於學校,更來自於周遭朋友親人
孩子在此階段將快速的讓自己的大腦僵化並且順從固定模式
(因為這是活下去的方法)
此階段的孩子,最大的特徵就是,忽然開始不問問題,不回答意見,不表達想法。

在教學現場,很明顯三年級以後的孩子是安靜的
以懇談經驗,孩子開始抗拒與被動學習,通常也從三年級開始
但這跟導師或任課老師的教學風格很有關係

其實上過師訓或演講的家長與老師應該有聽阿亮講過
阿亮之前有去一些小學、中學對孩子們演講自然科學

大部分時候都有許多班級同時在下方聽講
而每次到了演講中段,開始有一些互動,
比如上台做實驗、問答...
總是會發現某幾個班的爭先回答,某幾個班非常安靜
而很湊巧的,在一開始班級入場坐定位時
爭先回答的:同學都自動自發,師生都笑容滿面
非常安靜的:同學都聽從命令,師怒目,生木訥

你說國小三年級的孩子,遇到這兩種老師,會發生何事呢?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2:16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粗心是一種罪?
在教學現場,檢討考卷時常聽到,

你這題就是粗心大意啦?
你很奇怪,為什麼每次都錯這種地方?
怎麼阿拉伯數字 3 跟 2 差這麼多,你也會看錯。
明明會寫,結果叫你畫圈,你給我打勾。
算式漏寫了一個是怎樣,你很會跳是不是?
這個字,每次都少寫一橫,你到底要怎樣才會寫對。

---------------------------------------------------
阿亮講個故事:
阿亮曾教過一個孩子,他叫morgan
國小時,他曾上過阿亮的科學課,跟阿亮算還不錯
上了國中後,有一段時間沒見面
有天morgan媽媽,突然邀阿亮去跟morgan討論數學
原來morgan在國小是數學白癡,上了國中更是悽慘
他媽媽說:他的數學就是考得很差,怎麼讀都沒有辦法
morgan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我也覺得我都會阿!但就是拉不起來
母子倆,找阿亮去討論,是否要放棄數學這個科目

阿亮請morgan把最近的幾張考卷拿來看
阿亮花了十幾分鐘,仔細觀察後
阿亮說:這位morgan大哥,你知道你整張考卷錯六十五分,有五十分以上是計算錯誤嗎?
morgan說:真的嗎?
阿亮說:你每一題計算,都會跳字123寫成13,256寫成26
......
經過半小時的討論後,才發現
原來這孩子,看書速度太快,morgan當年是歷史競試第一名
他非常喜歡看書,看字速度太快,以至於容易跳字
而這對他在看書上是有利的,但在算數學上是一大挫敗
你說這粗心,是他願意的嗎?而這粗心因為大家的分數認定
所以導致他認為自己是數學白癡,沒有救。
然而當他了解自己的問題後,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慢慢培養習慣,終於計算錯誤的問題越來越好。
最終,國中數學對他也不是太大的問題。
---------------------------------------------------

好了,回到正題

無數種類的粗心大意,造就了孩子從滿分變成九十幾分
無數種類的看錯寫錯,造就了孩子被打被罰寫

大人們你有想過,
孩子為什麼會粗心?孩子為什麼會看錯寫錯嗎?

各位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不管是考試,或是做事情
你明明檢查過很多遍,但就是漏了一個
你完全沒看到的,完全沒有發覺,
卻簡單或是極度容易找到的錯誤

這個錯誤,不是你故意的,也不是你有意的
這個錯誤,本來就是你無法,也注定要做錯的

因為在你的腦海中,就是沒有這個能力可以發現他。

阿亮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有個雨傘掛在陽台一整年,有一天下雨了
你就是找不到雨傘,但雨傘就掛在陽台啊!

為何會這樣?
因為你從來就沒有意識到雨傘啊!
或是你根本就沒有能力看到雨傘。

也就是說,他不在你的注意範圍內
有可能是你不在意他,或是你根本無法在意他
這樣的事件,在生活中,應該大部分人都曾有過
很莫名,也很無力

若真要說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大概就是
因為你的大腦或是某種天生的缺陷(但這缺陷,也有可能在某方面是優點)
使得你就是沒有這個辦法,可以發現某個種類的錯誤或事物。

---------------------------------------------------

或許你會說很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但若靜下心來思考,
我們陪伴孩子慢慢找出問題,我們陪伴孩子慢慢找出方法
你的生氣跟發怒,根本無法解決這件事情
你的情緒不穩定,只會造就孩子更遠離學習這件事
若現在無法解決,何不多找人討論
若真的無法解決?何必要生氣。沒有辦法,也是一種辦法啊!
這辦法就是你現在還無法找到更好的方法。或許之後會有啊!
心平氣和或許有機會,生氣發怒機會將永遠不會出現。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3:00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制止與理解 之 罵髒話
上課時,阿亮常跟孩子說

為何不能罵髒話,其實髒話本身並不髒,是人類賦予他的意義很髒
髒話,可以是罵人,也可以是打招呼的語言

阿亮小時候,常聽大人這樣講

甲大人:阿幹,透早,你吃飽咩
乙大人:挖靠,你又沒請我吃。
甲大人:阿幹,晚上來我家吃啊!
乙大人:挖靠,那你中午來我家吃。

請問這樣的過程,阿幹跟挖靠是髒話嗎?
但這些字詞的使用時機,是必需要長久練習與大量經驗的
為何?
若你認為,我不爽就可以罵三字經,但三字經的字義很敏感,若你用不當,造成別人誤會怎麼辦,輕則互罵,重則互砍,所以大人們才會禁止你們講,以後你長大了,沒有人可以制止你們,我相信大家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講一些,但你們可以先看先聽,但先不要亂講。

------------------------------------

髒話,如何叫小孩子不講,我想根本不可能
你再怎麼壓抑,總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你根本管不住
你要制止嗎?還是讓他理解髒話的使用方法與時機
讓他偶有機會練習,在小時候用錯時,可以有機會討論與修正

我們的教育環境,對於許多事情都不解釋,也不讓孩子理解
完全禁止孩子不準講,講了就是沒禮貌、沒知識、沒水準、壞小孩
有這麼嚴重嗎?

孩子吵架互罵豬頭、笨蛋,豬頭跟笨蛋就變成髒話
那以後若互罵你是雞、你是狗,那不就雞跟狗都變成髒話
這樣一直禁止下去,到最後的結果是甚麼?
可能連豬、牛、狗、老鼠、雞~~~~~~~~~這些動物都是髒話

教育用禁止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而非讓孩子理解
一昧的害怕孩子變壞,當有一天孩子長大後,甚麼都不理解
而你又管不住他時,那時再來怪交到壞朋友
阿亮想
小時候的壞不是壞,虛偽的表面,才是變成壞的主因

氣質與尊嚴來自於內涵,而非來自於制式化的標準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下午7:18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生命最初的15年
阿亮認為大部分孩子的教育重點
不是考試,也不是分數,當然更不是閱讀

我們都急於把世界的所有事情介紹給孩子
換句話說
我們的內心總是急於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
但是
我們都知道贏在起跑點是沒有用的
不過
你真的有放下"贏在起跑點上"這個觀念嗎?

阿亮初步分出三個現在常見的教育模式
1.老師教授
這是快速取得濃縮知識的方法,並且簡易的獲得前人經驗與想法
但是孩子並沒有體驗過這些知識的經驗,就算學會,也沒有感覺
例如:槓桿原理 --> 施力 * 施力臂 = 抗力 * 抗力臂
國小孩子熟背這個知識,請問各位家長,你們有用到過嗎

2.大量閱讀
這方法能廣泛的獲取各方面知識,並且較為深入的感受他人想法
但是沒看過牛的人,只憑文字的想像,還是很難畫出一隻完整的牛
雖然現在書本有圖片幫助,但仍然很容易以偏蓋全
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們看過一本書,就知道全世界(這是人類的通病)
例如:看了一本旅遊書,就以為西方人是藍眼睛、東方人是黑頭髮。

3.上網查閱
這等於是上方兩種的綜合方法,當孩子上了網路以後
看到了全世界的文章、影片、圖說
但是這些都是聽或看,你真的了解親身實境的感覺
例如:一個只讀過書,看過影片的外科醫生,你敢給他開刀?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能體驗這世界,並且思考
經由親身的經驗,進而思考並且同理去舉一反三,
再經由參考他人經驗與智慧,最終能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一個孩子沒摔過腳踏車,很難理解飆車的後果會有多慘痛
孩子總是聽父母說做工很辛苦要努力讀書,但孩子哪知道辛苦的感覺是甚麼
被熱湯燙到舌頭的孩子,會很容易理解火焰的恐怖
被插頭電到手指的孩子,會很容易理解電箱的危險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句話若解釋成:學了以後常常複習會很快樂
阿亮想大部分的人,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經驗
但若換成
學了以後常常能在生活中,因想到這知識而解決問題,那會很快樂
阿亮想這樣解釋應該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習,數飛也
習的上方"羽"是指鳥的翅膀,下方"白"則是鳥的身體
習就是鳥在不斷重複拍打翅膀學飛

所謂學習:
鳥為什麼要學飛,因為上方在飛的鳥啊﹗
雛鳥看到這件事後,要自己練習,親身體會,再加上成鳥的幫助
最後找出自我最擅長的方法,進而翱翔空中

看到在飛的鳥就是啟發,練習就是體驗,成鳥的幫助就是教導
最後形成屬於自己特有的翱翔能力
阿亮認為這才是學習

阿亮主張大部分孩子的學習模式:
在0 ~12歲前的學習重點是"各式各樣的生活體驗"
在12~15歲的學習重點是"自行思考生活體驗的能力"
在15歲以後,可以開始大量閱讀與教授知識

而0~15歲當然也要教授知識,但那知識僅包括
1.如何讓自己可以免於立即危險
2.可以與人溝通的方法
3.基本的生活能力。

在教學現場,阿亮喜歡提及生活瑣事,或是讓孩子體驗生活
因為那就是啟發跟體驗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8:10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夢想中的教育制度
協會成立的那天,阿亮講了一個超級大餅,就是創建一種教育制度,讓政府參考,而可行的方法,就是辦學,但辦學是一條長遠的路,首先要有足夠的資源跟論述,而在那之前就從協會開始吧!

這幾天有人問我,阿亮你心中理想的教育制度是甚麼?
其實阿亮捫心自問,阿亮並沒有覺得哪種教育制度是最好的,阿亮只是想保有孩子的天賦,並且在遇到一切事物時,保有最大的彈性,但若真的要講一種制度,阿亮心中的確有一個簡易的藍圖

0~8歲:
盡力的玩,努力的玩,不必特意學文字,不必特意學語言,不必學數學,只需探索這個世界

8~12歲
星期1、3、4是標準課程
星期2、5是自我選修課程
星期六、日是自我安排

自我選修課程包含:選修自然、社會、美術、運動.....

以下是標準課程
8~10歲:
早上學習種田,從孵苗、認識與觀察各種小生命,並體驗生命的樂趣,讓孩子對生命充滿熱誠。

下午學習寫字,學到可以寫句子,讓人看得懂的地步就好了。
下午學習數學,學習加減乘除,可以算錢,可以計算農作物收成,就足夠了。
下午學習語言,學習聽講,能說能聽是首務。

10~12歲:
早上自己管理田地,從播種到販賣,認識從生產到換取報酬,了解工作的價值,並學習其中錯誤與修正的經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下午學習寫作,只要能完整表達一件事情的地步就可以了。
下午學習數學,只要能計算基本圖形面積,了解單位的運用就可以了。
下午學習語言,學習閱讀能力,能閱讀簡易外文書報就很棒了。


12~15歲:
早上學習寫作,只要到達看得懂,且易懂的狀態,並閱讀些許文學作品,體會文字的美。
早上學習數學,只要到達會計算直線座標相關,並看得懂圖表意義就行了。
早上學習語言,學習簡單且正確表達的寫作能力,並安排實作,比如至外國網站購買物品。

下午學習拓展視野
邀請各行各業人士上課,探討與解說各行各業的辛酸與現實,並實際體驗與實作

16~18歲:
16歲主要課程 -->自我認識、未來想像、世界局勢、最新科技與善用各種學習工具
17~18歲 --> 嘗試自我實現、體驗完全自我決定的人生、提供解決各類問題的諮商管道

你問阿亮想要完成怎樣的教育
阿亮會跟你說:
培養孩子獨特的天賦思考,陪伴孩子人生的體驗感受,
保留孩子想像的未來可能,建立孩子生命的負責勇敢。

心中的教育藍圖可以修正

心底的初衷理想不容懈怠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上午7:45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卡死 與 彈性的抉擇
常聽到家長說以下的話
1.若不考試,但體制就是這樣啊!
2.老師就一直說分數太差,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3.大家都在補習,我們沒有補,真的趕得上別人?
4.至少也混個文憑出來吧!大家都有大學學歷啊!
5.教改不管怎麼改,都一定要考試,我們能怎樣!

--------------------------------------------------------
阿亮常跟孩子說:
當人們追求極致的制度化,連人生都制度化了,那將成為"卡死"的人生

何謂極致的制度化,比如:
小學1、2年級學寫字,字的一豎一橫沒有連起來,筆畫順序錯誤,握筆姿勢不正確,就是不標準。
數學計算流程,沒有照課本教的順序作答,就算答案對也是錯。
上課不準問問題,只能把老師講的記起來,考試高分叫做美好人生。
圓面積快速計算:把3.14*1、3.14*2、3.14*3...,背到3.14*256,算數快就是棒。
國語課文中的解釋與課文,一字不漏寫出來,規定作者只能是悲情寫詩,不能想像作者是快樂的。
歷史就是要知道每一個事件的年代、人物名、事件名,事件的前因後果又不考,以後再說。
英文文法是固定的,一定要照文法標準寫句子,你講fine,沒加thank you,就是錯。
孩子被要求標準動作,這件事你就是這樣做,那件事你就是不能做,有些事你就是要去做,至於我沒說的現在都不準做。
這樣的孩子只能活在這個框架中,他們被教導,遵從法則你就會生命美好,而法則就是照我的話做,因此常聽到孩子覺得生命就只有兩種:

第一種:讀好書、考好試、上好校、賺大錢、幸福美滿
第二種:不讀書、爛分數、隨便校、二萬二、貧窮困苦

當這觀念卡死在孩子與家長的腦袋裡,孩子一輩子認為自己只有這兩種選擇,這孩子還有夢想可言嗎?還有創造力可言嗎?他的未來在拼命追求幸福美滿,而幸福卻是架構在我很標準,美滿則建立在拼命賺錢。這樣的人生,你確定要變成孩子的未來生命?

-----------------------------------------------------------
阿亮常跟孩子說:
當你擁有超大彈性,可以做月入上千萬的大老闆,也可以是小7的店員,那將成為精彩、快樂且自在幸福的人生。

在東方,大部分的人,人生都缺乏彈性,相信學歷至上,但當一輩子花了二~三十年讀書,讀到了碩士、博士畢業,最後拿個學歷,出社會後做得卻跟這二~三十年讀得完全不相干,重點是,卻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結果出社會等著被淘汰,你有想過這前面的人生有留下甚麼嗎?通常大部分是一片空白。

但雖然如此,仍一堆人前仆後繼,抱著卡死的學歷不放,自以為爬上了高端,卻忘了自己只是地球上微不足到的一個小點。但人生若充滿著彈性,可以接受各種環境變化,國小、國中功課極差,在一間爛爛高職找到自己人生的興趣,從小小的22k員工做起,10年後成為大老闆的故事,在這世界也比比皆是,彈性如此大的人生,充滿了冒險與喜怒哀樂,重點是你接受了各種環境,當然也接受了各種機會。

--------------------------------------------------------------------

阿亮跟孩子說:
當你看到別人,卡死在自己的原則上,若這是你自己本身的框架就算了,卻常常把這框架,架到別人身上,此時的你,生命就更為辛苦了。

比如我們現在在上課,來上課的目的是學習,因此若能幫助學習且不影響到他人的作法,應該都可以被接受。那有人就覺得一定要穿鞋,因為穿鞋叫做禮貌,但問他為何穿鞋才有禮貌,他又講不出一個好的理由來,就只因古人這麼說,所以我就這麼做。古人穿鞋子是因為,我尊敬這個老師,所以去上課時,盛裝打扮,以前的鞋子是很珍貴的。
但現在的人穿鞋子是為了甚麼?你想想,最後你是因為這樣子嗎?還是只是一個框架,最後把框架也套在別人身上。

當框架除了自己跳脫不了,接著還要別人跟你一起框住,阿亮只能說:強求的果實,只剩虛假的甜。看似大家都做一樣的框架,但心中卻是無法自在、喜悅。

聰明的你想要成為哪種人生,可以思考看看?
第一種:接受更多可能的自在人生
還是
第二種:築起堅硬框架的標準人生
亦或者
第三種:強力限制他人的虛假人生

若是中肯的講:許多人想的是第一種,做的是第二種,不自覺地成為第三種

你問到底怎麼變成第一種,阿亮只能告訴你,當你能放下第二、三種,第一種自然就出現了
張貼者: 陳亮傑 於 下午7:02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
分享至 Twitter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教育方針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從學校進入非體制的過渡症狀--續篇
前篇
http://ligidea.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18.html

前一篇談到孩子從體制內到體制外,會經歷一段自我調適的過程,這過程是從被安排且制度化的人生,進入到自由的領域,而產生的不知所措症,但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談到第二個過渡症狀前,要先談一下自學
在自學中,孩子擁有比較多的自由選擇權,且有寬廣的想法,舉五個例子:

有些自學生(團)可以帶手機到班,甚至上課時可以隨時用手機查詢資料
自學生大都沒有考試,因此沒有成績比較,他們也不在乎考試,甚至不知如何考試
大部分的孩子各自有才藝,且才藝能力與種類比學校內看到的、花樣多太多了
孩子討論較多世界局勢、生活常識,並不侷限在課綱內容中
打手機遊戲,在許多自學家中是被允許的
各位可以想像,一個體制內的孩子,進入自學世界,看到了別的自學生會發生甚麼事?這就有點像那個甚麼姥姥進那個大觀園的樣子,這世界實在太神奇了。從原本被制約的世界中,來到了自由世界,原本不被允許的打電動,在這邊得到了解放,1天只能摸1個小時的手機,在這邊順理成章地拿了出來。原本背得要死的國文注釋,在這邊可能在罵"孔子"其實是"恐子"。數學不用做太多的題目,而是討論加減乘除的由來...。

有隻脫韁的野馬出現了,他開始想要想要擁有自學生的自由,並且擁有自學生的喜樂,但他並不知道,有兩個嚴重的問題,正醞釀著風暴的生成:

1.家長的幻想:家長想像的自學,應該是快樂的學習,但並不是脫韁的學習。非體制的自由,對於家長的想像,是過度自由,因為家長仍未完全從體制內的思考轉換過來,對於孩子似乎放縱的行為,無法以輕鬆的態度面對。

2.自學生的自律:通常從小開始自學的孩子,因為已經習慣自學的方式,因此自律的能力通常不錯,大致上都可以自我控制使用3C產品,或是自我學習選擇的課程。但這位剛從體制內出來的孩子,還未有如此的自律能力。

當1+2在一起時,出現的可能就不是你想像的唇槍舌戰,而是天雷勾動地火
家長無法諒解孩子的過度放鬆(因為家長也還未放鬆)
孩子無法體會家長的過度緊張(因為孩子正過度放鬆)

常見的天雷地火狀況如:
孩子:你都不聽我說,你知道我是有自由可以玩手機的,你不可以侵犯我的自由。
家長:你不會太誇張了吧!已經十點了,你自己寫的行事曆,完全不在乎。
孩子:我不想學數學,那不是我的想法,是你的。
家長:數學的題目已經做很少了,你還在抱怨甚麼。
孩子:為何我不能只用翻譯軟體就好,一定要學英文
家長:你知道英文是國際語言,你自學遲早要看到全世界,英文有多重要,你知道嗎?
這種症狀,阿亮覺得在體制內轉非體制的家庭中,至少有五成以上會發生,若加上前篇的症狀"不知所措",那這些家庭會發生爭吵的機率一定超過七成。

而這一切的過程,都需要時間來適應與學習,而適應與學習的方法其實因家庭狀況而異,但阿亮稱這段時間,叫做勒戒期間,主要戒兩種毒

1.體制內的封閉思想,舉凡分數與學歷才是未來、有禮貌好習慣才是好學生、對於體制內的能力,還是要有一定的水準...等。
(分數與學歷可能是未來,也可能不是,或僅是未來的一小部分。有禮貌好習慣,是討論並且思考其原因後建立而來,並非外加到身上的。體制內的知識,真的很重要嗎?家長想想你真的有用到多少以前國中小讀得知識嗎?)

2.因過度制約與束縛,導致在到了天堂後,無法自拔的放縱。
(自律與主動,是建立在自我體認下,這必須有生活體驗與自省的過程,才能建立的能力)

若有此現象的家庭,我們姑且把這段時間,當作在排毒,排毒後慢慢建立新的生活。
其實這衍伸的問題不只如此,比如:隨意舉三個
孩子自卑:以前在學校我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最會玩的,結果出來後大家都比你厲害
家長驚嚇:怎麼自學生,每個人都這麼有主見,我家的孩子好弱喔!
開銷好大:孩子不斷的要求金錢,去購買或學習各種生活事物
其實,
第一:隨著時間的演進,幾乎都會慢慢適應。
第二:比較心態,與害怕未來,這需要心靈提升。
第三:這是觀念問題,以前買在教科書、參考書、考題本、補習班的費用,都叫做正常開銷。但現在買各種東西,與學習各種事物,都覺得很花錢,但其實花得差不多,只因為頭腦還沒轉到非體制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