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糖糖的媽 2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認得字,卻不愛自己讀 ─ 9歲的「閱讀之壁」

2015年11月03日
公開
41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53027-/?utm_source=parenting-fans-page.facebook.com&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normal_article&page=1 認得字,卻不愛自己讀 ─ 9歲的「閱讀之壁」 羅巧雲(化名)在女兒上小一那年成為學校故事媽媽,羅巧雲說故事,女兒就聽故事,她從不擔心女兒有閱讀的困難。一直到女兒升小四才發現她不愛看書,功課也慢慢吃力:「仔細回想好像從小三就開始,為什麼她一、二年級時我都沒感覺?」 國內外閱讀研究都指出,孩子在九歲(小學三年級)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之後才有辦法「透過閱讀學習」,這也是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以四年級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孩子低年級時接觸的是文字量少的文章及繪本,閱讀能力不足的情況在低年級還不明顯。但若不及時補救,沒有好的引導,當他跨到高年級,就只能停留在讀漫畫、短文及繪本。學業成就也將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學習的差距將在日後愈拉愈大。 研究領域為閱讀心理學的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明蕾指出,孩子要能獨立閱讀至少要一千五百字的識字量,若能達兩千五百字,閱讀速度會比較快。 「認得字」並不表示「看得懂」。在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李俊仁為「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編制的測驗中(reading.cw.com.tw/readingtest/index.htm),「識字量」與「流暢性」都納為孩子是否達到獨立閱讀能力的指標。 但是這個測驗是研發給國小老師檢測學生能力用,家長要了解孩子是否達獨立閱讀能力有更簡單的指標:觀察孩子識字是不是已經自動化?遇到生字會不會以上下文來猜字?讀完文章能否說出大意? 四個方法,幫他克服閱讀之壁 閱讀是終生的事,就算孩子九歲之後還沒發展出獨立閱讀能力,仍可以透過以下四個方法,協助他跨越閱讀之壁。 方法1 從橋梁書或短文下手 橋梁書是協助孩子由繪本過渡到文字書的必讀好物,文字量比繪本高,但字彙量和語句結構經過設計,讓孩子讀起來有一點挑戰性卻不覺得吃力。童書創作者方素珍則是每天與兒子分享三百字的短文,讓對文字敬而遠之的兩個男孩也有基本的閱讀能力。 方法2 說故事給孩子 聽林子彤(化名)的兒子有學習障礙,但他從兒子一歲起就唸故事給他聽,兒子上小一時,老師很訝異這個學習緩慢的孩子卻擁有這麼多知識。 糖果媽讀小三的兒子小瞱每天晚上都會有一小時的自由閱讀時間,他現在已經開始看歷史科學類的書。糖果媽從小瞱幼兒時期開始,每天至少為他說半小時故事。二年級某一天,糖果媽連續幫小瞱講了好幾段《張曼娟成語學堂》裡的故事,之後幾天便推說沒空幫他講故事,小瞱好奇故事後續發展,用了幾個晚上將整套書看完。 方法3 足夠的閱讀量 獨立閱讀需要的識字量、辭彙量和流暢度,都無法靠小學課本每課二十個生字滿足,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在閱讀中,孩子才會真正理解字的用法、學會更多字、認識字的組成規則、培養語感。 方法4 請孩子朗讀文 章因為孩子先會說話才會閱讀,「會說的」語彙遠大於「會讀的」,所以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請他朗讀內容,會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語言化,幫助他理解。 父母適當的引導,並且提供適合的書,會讓孩子從「學習如何閱讀」走向享受「透過閱讀學習新知」的樂趣。當然,更好的方法是,你常常在他面前展現「透過閱讀學習新知」的喜悅。 【親子10招,培養愛閱讀小孩】 1.父母是愛閱讀的人 2.從嬰幼兒時期就抱著孩子看書,並為他說故事到12歲 3.家裡充滿了書 4.每週帶孩子去圖書館或書局 5.和孩子分享你看的書,或討論他看的書 6.不要吝嗇買書的錢 7.和孩子一起唱歌、唸詩 8.把書當禮物送孩子 9.讓孩子自己挑書 10.留出家庭閱讀時間,全家一起閱讀 【書單】從看圖到看字的橋梁書 9歲到10歲是學習歷程中的一個關鍵期,這是從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到運用閱讀能力去學習(Read to Learn)的轉換期。因此在小學三年級之前,培養孩子建立閱讀樂趣和閱讀習慣就格外重要。這時期輕巧友善的「橋梁書」絕對是最好佳選擇。橋梁書的內容最好選擇圖文比為一比一,可以幫助孩子從圖畫為主的敘事轉型為以文字為主的敘事方式,是「學習閱讀」的階梯之書。 【童心圖畫故事】系列�和融出版�以日系的翻譯童話故事為主,平均頁數在78頁左右,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先透過家長或老師引導熟悉故事,再自己學習閱讀。特別推薦系列中選入的阿部夏丸作品《甜甜圈池塘》系列故事,文字輕巧主題多樣,故事張力十足。 【兒童閱讀列車】系列�信誼出版�這是在橋梁書的概念出來之前就有的前輩系列,是以5到10歲孩子為目標讀者的自製短篇故事,頁數是相對輕巧的64頁左右。可以讓孩子在圖畫書之外,慢慢練習文字閱讀的暖身故事書。全系列有30本,以貼近孩子的生活故事為主。 【閱讀123】系列� 親子天下出版�這是國內定位規格最清楚穩定的自製橋梁書系列。每冊字數從5,000字到10,000字上下,適合小學中低年級孩子。故事主題多元,包含主角系列「火龍家族」、「屁屁超人」,還有近期的子系列「東方奇幻」都廣受歡迎。 【故事摩天輪】系列�台灣東方出版�以翻譯童話為主,在橋梁書概念啟蒙的最初期,提供了優質的日系翻譯故事。有字數輕巧的《平底鍋爺爺》、淡雅溫馨的「黃色小水桶」系列故事,也有結構相對厚實的《冰箱裡的企鵝》、《愛挖耳朵的國王》 和《貓計程車司機》等等。 【故事奇想樹】系列�小天下出版�同樣是以國內創作為主的橋梁書系列,與【閱讀123】的差異在於,每本書字數約10,000字左右,適讀年齡也拉高到5年級。近年來橋梁書多經營主角,這個系列中同樣有幾個知名的子系列,如「用點心學校」、「青蛙探長和小狗探員」。 【君偉上小學】系列�親子天下出版�這是全台灣知名度最高小學生張君偉的學校生活故事。從什麼都不懂的小一新生,一路到六年級畢業,小讀者們可以跟著君偉一起長大,透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故事中提到的共通生活經驗,這套書成為黏著度和分享度最高的橋梁書系。 【優讀本】系列�東雨出版�以日系翻譯為主,【優讀本】系列是個頗具規模的橋梁書系。整個系列包含幾個知名度頗高的子系列,像是:「露露與菈菈」、「什麼都行魔女商店」、「香草魔女」系列,大多是以女孩為主角的系列,適合男生的子系列為「髒小弟」。 【字的童話】系列�親子天下出版�這是一套以中國文字趣味為核心設計的童話故事,7本故事從字的形音義,到字詞變化,到句構層次,透過故事讓剛開始接觸中文的孩子,從故事中感受語文的變化和語詞的趣味。適合中低年級的孩子閱讀,是童話也是文字遊戲。 【達人開講】 童書作家方素珍:每天三百字短文,兒子不再怕作文 方素珍,十八歲開始創作兒童文學,至今出版童話、童詩、圖畫書、翻譯改寫等作品超過八十冊。脫下「童書創作者」與「資深閱讀推廣者」的光環,她只是個育有兩子的平凡媽媽。和多數媽媽一樣,也曾為了家中不愛閱讀、不善考試的男孩煩惱,但是後來她發展出一個簡單方法:從男孩小三起帶著他們做短文朗讀、首段抄寫,透過這個好操作的方法,讓已經入職場的大兒子和剛上大學的小兒子受益,雖稱不上喜愛閱讀,卻都可以享受到閱讀的好處。以下是她的分享。 - - - 我雖然是一個資深的閱讀推廣者,卻不是超級媽媽,兩個兒子和他們爸爸一樣,沒辦法靜下來享受閱讀的樂趣。做為一個媽媽,我看見別人家小孩又愛讀書又會考試不羨慕嗎?我羨慕死了。但是後來我想通了,我先生平時也不看書,但是他做高爾夫球的進出口貿易,他的英文好,他可以輕易讀懂高爾夫球相關文章,你能說他閱讀能力不佳嗎?對某些人來說,閱讀是很功能性的,他只要具備基本閱讀能力,有需求的時候看懂需要的書,足以應付生活,也就夠了。 從小,我們家的兩個男孩不愛閱讀也痛恨寫作,每次寫作文望著那一格格的稿子,都會哭喪著臉跟我說:「媽,我好像在填字的屍體呀!」於是我從他們小三要寫作文開始,每週有四天晚上要求他們讀我剪下的文章,挑選《國語日報》同年級的學生投稿文章,文長三百到四百字,我要他朗讀整篇文章,朗讀完抄下標題和第一段。每天就抄這二、三十個字。 朗圖、抄短文,熟悉題型就不怕寫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第一,他閱讀了我替他挑選的文章。閱讀是為了什麼?無非是要從中學得作者的人生智慧,我了解我的小孩,丟一張報紙或一本書給他,他是不會看的,不如我挑文章,跟他分享。我選的文章裡面傳達了我對人情事理的價值,也是一種家庭教育。第二,練作文。小學會遇到的作文題目就那些,他每週四篇,一年兩百多篇,他往後會遇到的作文題目幾乎都朗讀過、抄過第一段了,遇到什麼題目都不怕。例如作文「我的爺爺」,有的人就會寫:「高高的、圓圓的、白白的,你猜在說的是什麼?那是我爺爺的個子高高的,臉圓圓的,鬍子白白的。」他就知道,原來人也可以這樣寫。讀久了他也發現,議論文最重要的就是舉例,舉名人的例子會很有說服力。 一開始我這樣要求時小胖子(小兒子),他會翹著嘴不甘願,反正我就是堅持做,到了國中雖然不用抄寫第一段,但還是要閱讀和朗讀。後來他不怕寫作,他在國中被老師瞧不起、最難熬的那段日子,仍寫出一篇篇的好週記與好作文,都是拜這個習慣所賜。 這個閱讀習慣一直到小胖子今年念大學了還維持著。昨天他讀了一篇四百字的文章〈微笑〉,你說都念大學了還讀字數那麼少的文章?但是今天一本四萬字的書談〈微笑〉又如何?重點是我們會討論文章中的價值,有分享。閱讀不用想得那麼嚴重,我沒有要養一個博覽群書的小孩,只要他能夠透過閱讀面對生活,解決生活問題,就很足夠。(採訪整理│張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