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露馬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兒發燒的正確觀念

2010年06月05日
公開
31

下面的文章是我在網路上搜尋轉貼的,如果有侵權,再麻煩告知..謝謝! 小兒發燒/台北榮總 宋文舉主任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請先請教您的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 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父母必知的寶寶感覺統合

2009年09月05日
公開
30

Part 1常識篇 【何謂感覺統合】 簡單來說是經由人體的各項感官去接受環境中的刺激,再經由大腦的統整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感覺統合即是大腦具有將訊息做統整的一項重要能力。 【出生前的刺激】 其實,胎兒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經在媽媽的子宮內不斷的接收到各項訊息,藉以做為日後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例如聽胎教音樂,刺激寶寶的聽覺等;媽媽在走動或活動時,胎兒在羊水中搖晃,可刺激著寶寶的前庭覺;在出生時經由產道的擠壓,對寶寶也是一項重要的觸覺刺激,會影響日後他對感覺的辨識能力。 【出生後的刺激】 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視、聽、觸、前庭、本體等感覺器官提供許多刺激。 【刺激的重要性】 感覺統合理論是以神經醫學、神經心理學、神經生理學為基礎,所發展出此一理論。此理論認為唯有基層的訊息傳遞良好,全面發展的大腦其高階層的功能才能加以發揮。而觸覺、本體覺、前庭覺為個體發展早期的最基礎的三個感覺系統,若發生障礙,則會影響未來更高階層的皮質功能,例如先天缺少各項感覺刺激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影響他的情緒發展、人際互動、認知概念學習及專心注意力等高階的能力。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如下: 1.觸覺系統 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 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2.前庭覺系統 前庭感覺的接收器主要是位在內耳,它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及協調能力有關,給予適量的前庭刺激,例如慢速的搖晃(搖籃)可以幫助情緒穩定及放鬆;快速的旋轉及俯衝動作,有助於興奮情緒並保持警覺,這些都有助於情緒及使大腦神經維持在適當的警醒程度,有助於認知的學習。 3.本體覺系統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感覺接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Part 2異常篇 如何察覺孩子的感覺統合功能是否有問題呢?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是在8歲以前,現在的家長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並及早給予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除了關心孩子的健康及生長發育外,也得要細心留意在孩子的成長發育階段是否有以下這些行為,他很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喔! 【嬰兒時期】 *很難照顧的寶寶:如很容易哭、很難安撫情緒、常常感覺很不安。 *睡眠品質不佳的寶寶:不好睡,可能睡1∼2個小時就會起來、很難入睡,需要哄很久才睡著,一點點聲響就被吵醒,不愛午睡等。 *肌肉鬆軟,感覺身體及四肢軟趴趴的,在坐或站時不易維持身體挺直。 *吃的不好、吃東西很慢。 *不喜歡被抱著或碰觸,會扭動不安。 【幼兒時期】 1.觸覺系統異常 *不喜歡被碰觸、當與人有非預期的肢體接觸時,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 *排斥一些有特殊材質與觸感的物品,如不喜歡赤腳踏草坪或沙地、不喜歡玩黏答答的東西,如黏土、膠水,穿毛衣或緊身衣會不舒服、甚至是挑剔食物如不愛吃過軟或過硬的食物。 *喜歡尋求觸覺上的刺激,特別需要大人的擁抱、會去觸摸各種物品、喜歡碰觸別人的肢體、會咬手、摳指甲、觸摸某種材質的東西,如絨毛玩具或被子、毛巾等。 *對於洗臉、刷牙、洗頭、洗澡、剪頭髮、剪指甲等需要肢體接觸的活動有異常的排斥反應。 *從小不喜歡用手抓握或操作物品,因此影響到他手指的靈活性,對於寫字、使用筷子、剪刀,扣釦子、綁鞋帶等,動作較笨拙,手眼協調較差。 *很容易因為有人在附近走動而分心,易被外在刺激干擾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 2.前庭覺系統異常 *改變姿勢的時候會不平衡,常跌倒或撞到物品。 *害怕高的地方或搖晃及旋轉的刺激,如盪鞦韆、從高處跳下來、下樓梯會怕。 會自己尋求過度的前庭刺激,如爬上爬下、跳躍、轉圈圈,持續很久也不會覺得頭暈。 *常會覺得他們活動量很大,跑來跑去停不下來。 *不喜歡靜下來操作玩具、很少從事靜態的活動。 *情緒起伏大,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維持穩定,特別是興奮起來會靜不下來。 3.本體覺系統異常 *肌肉力量差,很容易累,不喜歡出力的活動。 *手腳及肢體不靈活,運動協調差,動作笨拙。 *不會控制力氣,會過度使力或力氣過輕,如寫字時。 *模仿動作會出現困難,如律動或體操。 *常會撞到東西,對於自己肢體的空間位置判斷力較差。 *喜歡靜態的活動,不愛玩跑跳的遊戲。 *自信心較低,易退縮不改嘗試新事物,亦會影響其人際互動。 *姿勢不良,易駝背、常趴在桌上、用手托住下巴。 當發現您的孩子有出現上述的行為,且影響到他日常生活或課業學習時,應求助於具有職能治療師執照的專業人員,可以帶孩子到醫院中的復健科,請職能治療師幫孩子做進一步的評估並提供家長諮詢,以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活動,來改善孩子的問題,使其能更適應日常生活的環境。 Part 3 刺激篇 那我們要如何自孩子一出生,即給予他一些適合的感覺刺激活動,以促進孩子大腦功能的正常發展。 提示�大腦的成長在2歲前達80%,而2歲前的發展階段為感覺動作期。大腦的成長在6歲前達90%,為智能發展的基礎,因此嬰兒時期給予寶寶適當的活動刺激,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適合一歲前寶寶的感覺刺激活動: 1.觸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給予適當的嬰兒按摩刺激:速度慢、依照一定的方向(由身體的近端到遠端)、以穩定的按壓手法,給予皮膚大範圍的觸壓刺激。 *用毛巾或被子包裹寶寶全身,可以減少寶寶的驚嚇反射。 *常常撫摸、擁抱孩子,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並培養親子的依附關係。 *提供不同質感的觸摸玩具或固齒玩具,提供其不同的觸覺刺激。 2.前庭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將寶寶抱在懷裡或放在搖籃中輕輕搖晃。 *讓寶寶趴在大人的胸前或大腿上給予緩慢的搖晃,如左右或上下動。 *協助寶寶做連續翻身的動作,先讓寶寶維持側躺→壓在身體下方的手腳必須伸直→帶動身體上方的手臂或腿→使其翻成趴姿或仰躺。 *當寶寶可以獨自坐挺時,可以讓寶寶坐在大人腿上,玩騎馬的遊戲,即給予一些搖晃的刺激讓寶寶能維持平衡。 小提示�須注意寶寶在一歲前頭頂的囟門尚未閉合,因此在給予搖晃的前庭刺激時,速度要緩慢,且搖晃幅度不宜過大,也應避免頭朝下的前庭刺激。 3.本體覺系統的刺激活動 *幫寶寶做手腳體操,可以彎曲�伸直寶寶的手腳,如踩腳踏車的動作、將寶寶的手腳帶到身體中間,如拍手掌或腳掌的動作。 *鼓勵寶寶移動自己的身體或轉換姿勢,如翻身、往前爬行或移動身體、從坐姿到趴姿、從躺姿到坐起、從坐到站等,一開始可以用手協助寶寶的肢體去移動,等到寶寶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時,再用玩具引誘他伸手去拿玩具而做出這些動作。 *在嬰兒床或嬰兒車放懸吊的玩具,讓寶寶去觸碰,最好是碰到會有聲光的反應,這樣更能刺激寶寶主動去連結這樣的反應,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 醫名:黃詩敏 治療師 醫歷: 現任�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經歷�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職能治療師 博群復健科兒童職能治療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系學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

怪獸家長

2009年08月01日
公開
32

我跟阿進很努力要求自己不要過度溺愛李小露, 但是也需要各位阿姨跟阿嬤配合,才能讓李小露成為人見人愛的乖寶貝喔! ******************************************************************* 日本怪獸家長 作者:劉長菁 出處:親子天下 經常向老師抗議、抱怨,刁蠻不講理,處處干涉學校作為的父母愈來愈多,這群被戲稱為「怪獸家長」的父母,已經成為日本教育圈的頭痛議題。 「老師,我家小孩在學校拍團體照都沒有站在最中間,這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請老師注意。」 「老師,我家孩子和小朋友在學校為了搶玩具發生爭執,學校應該撤離那件玩具,以免再發生相同爭執。」 以上兩則訊息取自日本《每日新聞》。日本媒體甚至轉述,學校表演「白雪公主」話劇,家長不願自己的孩子演小矮人,所以舞台上佔滿了二十幾個白雪公主。 經常向老師抗議、抱怨,刁蠻不講理,處處干涉學校作為的父母愈來愈多,這群被戲稱為「怪獸家長(monster parent)」的父母,已經成為日本教育圈的頭痛議題。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分析,所謂的怪獸家長有五大種類: 1.學校依存型(任何事情都推給學校)。 2.自我中心型(凡事只考慮自己,要求學校順應自己的時程安排活動)。 3.暴力型(以暴力或倚杖暴力團體名義對學校施壓)。 4.權力主張型(只提出對自己有利的理由,推托學校的安排或要求)。 5.抱怨型(經常提出不合理抱怨)。 日本作家皆川秀一指出,日本教師自願請求退職率以及自殺率逐年增加。許多教師無法承受各式各樣怪獸家長的不合理要求與抱怨,選擇結束教師職業甚至結束自我生命! 因此,日本部份教育委員會,甚至製作《擊退怪獸家長指導手冊》,統一發送給全國教師,指導老師該以怎麼樣的心態面對各種棘手的怪獸家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