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子筠&祐祐媽咪

導正12大幼兒偏差行為

2007年01月01日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 梁仲怡

當孩子的行為及態度出現偏差,適時制止這些行為,除了有助於導正幼兒行為表現之外,對於日後教育人格養成及個性發展也有幫助!

孩子行為偏差的可能原因
  嬰兒剛出生時,人格特質即各有差異。沒有一個嬰兒個性會一模一樣,每個孩子在先天條件及後天教養雙重影響下,會養成不同的人格特質及個性,如果照顧者能在孩子人格特質及個性形塑前,給予他們完善的教育,避免及導正偏差行為的產生,對於孩子日後人格的養成有相當的助益。

  每個孩子在剛出生時,宛如一個尚未捏塑的泥娃娃,並且按照顧者的教育方向與期望方展,但是為什麼成長後的幼兒卻仍仍出現許多偏差行為,且表現不如父母預期呢?根據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嬰幼兒教育顧問梁仲怡表示,3歲前的孩子較自我中心,價值判斷較弱,由於他們的認知發展不完全,因此會出現不符合家長們期望的行為;另一方面,偏差行為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孩子的需求沒被滿足,再加上家長的教養方式不夠恰當所導致。

以下,我們針對0~3歲嬰幼兒的發展情形,來分析他們可能出現不符合大人們期望的「偏差行為」之原因:
0~1歲
A發展狀況:無意識,著重在生理發展。
B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主要是生理發展的需要不被滿足。
C可能出現的偏差行為:哭鬧不休。如尿布濕了,沒有換;肚子餓了,沒有人餵以及7~8個月常出現的怕生狀況等情形,都可能使他們因需求不被滿足而嚎啕大哭。

1~2歲
A發展狀況:自主能力較好,自己可以做的事變多了。
B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喜歡自己動手做,但能力不夠,因此做不好,一旦受到挫折後,容易發脾氣,因此有許多情緒反應。
C可能出現的偏差行為:愛發脾氣及會鬧小彆扭,可能出現哭鬧、生悶氣的情形。

2~3歲
A發展狀況:發展能力更好了,大多生活常規可自理,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B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因身體發展較好,活動量大,精力旺盛需發洩。如果沒有給他適當的活動容易出現暴躁的情緒反應。可以接受與人相處但還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會與人爭吵。
C可能出現的偏差行為:因為喜歡與他人玩耍,一旦興奮過度,就會出現人來瘋情形,如咬人、破壞、摔東西。因自我意識強,會有說謊、得失心重及頂嘴等情形。

預防孩子偏差行為需有良好教養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不同的孩子其行為反應模式亦不相同,照顧者在教養時,需了解孩子的氣質、特質及生活習慣,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教養方式;即使是同樣的父母,在面對不同的孩子,也應針對他們的特質,適時的調整教養方式,這是預防孩子偏差行為最有效的方法。

  梁仲怡進一步指出,由於孩子們都需要照顧者的愛與關懷,父母主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與他們互動,培養其自我概念,可滿足孩子的需要,且對孩子們來說,照顧者適時、適量的關愛,可使他們保持平穩的情緒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也較不易受到挫折。

  另一方面,教育孩子需有正確的教養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偏差行為的產生,因此,在教育孩子時應著重以下3大重點:
A.針對孩子行為有回應
  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應注意,並給予讚美;反之,如果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應忽略,當作沒有感覺或看到。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會主動收玩具,您可以稱讚他:「哇!你會自己收玩具,好棒喔!」。但是如果他不會主動收,您也不必苛責他,慢慢教他,讓他學會主動去收。用原諒其過錯,而正面稱讚的教育方式,取代苛責,孩子會為了博取大人的讚賞,努力將事情做到好。

B.親自示範
  身教重於言教,教育孩子時,照顧者需有好的示範。因為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尤其是與他終日相處的家人,其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更甚他人,若希望您的寶貝符合您的標準行為,照顧者們需親自示範。如要求孩子不能說謊,家長也應誠實面對孩子,說到做到,給孩子正確示範。

C.訂定規矩限定
  適當避免孩子行為有所偏差,適時訂定規矩,限制孩子,也是有效的方式。如規定他們睡覺時間,一方面可讓他們有目標依循,過規律及安定生活,依常規養成正常作息,不要玩瘋了;另一方面,也可教孩子認時間,告訴他們:「時針走到幾時,就要收玩具準備睡覺」。

(2007年一月號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