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umin(mindy)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步出 隧道」這個故事教孩子學會尊重

2016年09月09日

走過相同的綠色隧道,沿著咖啡街漫步走回停車場取車,時間晚了、遊客更少了,攤販們也幾乎都整理完畢準備返家。

「步出 隧道」這個故事教孩子學會尊重_img_1

 跟著孩子跑跑跳跳的晃過一位販賣氣球的攤位,姊姊輕拉我的手問:「馬麻~可以買氣球嗎?」

「當然不可以~~那種氫氣球又貴又不耐玩!當然不可以!」…正想這麼回答,回頭卻看見那老闆心無旁鶩的認真做著每一個動作,先把長型氣球灌飽巧手折出各式各樣的動物、圖案,再把作品放進前頭的籃子。

我被這樣的巧手跟專注吸引了,帶著孩子往回走才發現老闆安坐的空間是一座輪椅,駐足欣賞手藝好久才提起勇氣開口問:「請問這氣球是販賣的嗎?多少錢呢?」

那老闆說:「不用錢。」
我愣了一下說:「不用錢?可是,可是你的氣球折得好棒,我想買給孩子耶,可以買嗎?」
老闆指一指旁邊的箱子說:「隨意,你看要放多少就多少。」
接著那老闆說:「等我一下!」

我向把拔拿了錢投進貼有協會單位以及街頭藝人證書的桶子裡,等了大概兩分鐘後小心翼翼的問了很專心的老闆:「我...可以選氣球了嗎,可以拿兩隻嗎?」

老闆很酷的說:「你可以選兩隻,而且還要等一下!」「我要送你們一隻特別的。」

「步出 隧道」這個故事教孩子學會尊重_img_2

接過這超有喜感,不是…是正義凜然的頑皮豹之後,再三的跟老闆致謝,沒想到老闆回答我:「我才要謝謝你,你讓我看到人性的光明面。」。

來不及細問,下一位遊客帶著孩子移步向前,牽著孩子的手很不客氣的對著老闆說:
「喔…是要人家捐錢的。啊要捐多少才可以拿氣球~~」

 這段對話隨著我們的腳步飄遠,接下來的細節我不清楚,但我很知道那老闆的心情一定備受影響。 

每次帶著孩子在外出的路上遇到身心障礙人士,我從不限制孩子觀察,但會提醒他們直直的盯著別人看是非常不禮貌的;也不避諱讓孩子問我為什麼有些人會沒有腳、有些人會沒有手,我告訴孩子:

「就像有些人頭髮是長的、有些人頭髮是短的,他只是外表看起來不一樣而已,為什麼不一樣呢?有的是在馬麻肚子裡忘記長了,有的是生病所以受傷了,如果今天你不夠高拿不到東西,也會希望比你高的人幫忙你,所以,我們有手,就可以幫助沒有手的人拿東西,我們有眼睛,就要幫助沒有眼睛的人看東西。」

孩子對於行動不便的人有的其實就只是單純的觀察,因為發現不同所以產生疑問,而我們周圍從我們自己都還是孩子的時候,因為進出的環境對於不便人士不夠完善(現在還是一樣啦,只有進步一點點),因為想法對於不完整的個體接受度不夠高,也因為舊式家庭環境給予的支持不夠,肢體障礙的朋友在面對這個世界總是辛苦,大人們更是再三避諱跟我們聊到身心障礙這些字眼,像是傳染病一般的,我們一問就會受傳染似的。

所以我們的好奇被壓抑、疑問轉化成羞辱,跟著小兒痲痺的同學背後學著他們努力復健才能踏出的步伐;或是咬著自己的舌頭,嬉鬧腦性麻痺的孩子用盡一身的力氣才能發出的字句。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樣,但卻都不希望接受不一樣的對待,當看待事物的心態不夠開放,人性就容易變的顢頇。

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傷害可能是無意的,卻也無知到讓人重傷,要是我們自己細細回想~如果當時大人們告訴我們這些孩子的辛苦、跟他們努力,也告訴我們~這些不同是因為疾病或是遺傳但其實影響不了所有人的內在;我們一定能用相同高度看待這些不同,衍生對每個個體都需要的尊重,進而佩服他們的獨立與堅強,不是嗎?

人都有不完美與不完整的地方,只是有些看不到、有的很明顯,但讓彼此不同的不是那ㄧ本身心障礙手冊,而是自我界線的寬與窄,進而影響了看待所有事物的包容度。

有幸當了母親,隨著孩子用更純淨的靈魂,去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希望能陪著孩子看向不同自己小時候的方向,也讓孩子看向世界的角度放寬,收納更多的繽紛 。

「步出 隧道」這個故事教孩子學會尊重_img_3

#同理心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