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誰不DIY

破除教養迷思 改善親子關係

2008年02月13日
破除教養迷思 改善親子關係-中華醫藥網
《2006/02/06 18:42》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新年新希望,與子女關係緊張的家長或許會希望能改善親子關係,建立和睦的家庭,惟親子關係的修復,需要在親密(鼓勵、接納)與管教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新樓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董景弘提醒家長,唯有破除教養迷思,才是營造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分析家長們常見的教養迷思,董景弘歸納包括:孩子留給媽媽去管就好了、孩子還小不用管教,等大一點再管、要完全尊重孩子,絕不可以打孩子、家裡面一個人扮黑臉,一個人扮白臉、管教孩子只要動口就好了等五項。

 一、「孩子留給媽媽去管就好了」,造成父親在孩童教養過程中缺席,以為在外面認真工作,就盡了父親的義務;其實孩子都需要來自父親的保護與教導,很多父親都小看了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根據美國的調查,不少偏差行為的孩子都與父親缺乏親密的關係,由此可見父親角色對孩子教養的影響力。

 二、「孩子還小不用管教,等大一點再管」,是很多祖父母常用來阻止管教孫子的理由;這其實是很嚴重的錯誤,要訓練孩子聽長輩的話,要越早越好,越晚,孩子的反彈將只會越大,如果孩子在幼稚園就不聽話,怎能期待他到了國小國中就會變得聽話呢?

 三、「完全尊重孩子,絕不可以打孩子」,很多受高等教育的父母都會抱持這項理論,後來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才發現反而備受困擾,因為孩子絕對需要被管教,這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惟管教不等於就是打小孩,有些父母只有在很生氣時才打小孩,這樣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重點是前後一致、言出必行,當孩子違反規定時,就必須具體的處罰才行。

 四、「家裡面一個人扮黑臉,一個人扮白臉」,有效的管教應該是父母親的態度要一致,如果孩子犯錯,正好扮黑臉的人不在,等到扮黑臉的人回來再處理,就錯失了管教的黃金時間;再者,除了父親與母親要管教態度一致外,祖父母輩與父母之間的管教態度也要一致,如果父母要管教孩子,祖父母卻不准,孩子就會學到不必聽爸媽的話了。

 五、「管教孩子只要動口就好了」,真正受不了就打幾下,並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只動口管教有時成了「過度批評」,以為自己很嚴格在管教,其實結果與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沒什麼不同,孩子最後都會變得很依賴、被動;因為常被批評、否定,造成孩子沒有自信,表現更差,父母更加生氣而嘮叨,孩子只好把耳朵關起來,裝作什麼沒聽到,也是一種屬於過度保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