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水晶靈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2007年07月11日
公開
49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63 期 作者:陳雅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 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 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 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 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樑, 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身為「企業家爸爸」, 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 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麼?悇O動不動就寫報告?」 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 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 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 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 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 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 孩子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 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 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 「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cost(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 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 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 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 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 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 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 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 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去路邊攤吃鴨肉扁。」 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學習如何節制、省錢。 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 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 「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 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 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 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麼多孩! 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 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教孩子遠離性侵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55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當流行歌手麥克傑克遜被控連續侵害小男童受到全球關注之時,台灣也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 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 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 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加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2007年07月06日
公開
42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3至10歲學習黃金期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40

孩童時期是培養各種智慧的「黃金」時段,這段期間最重要的學習環境是:和睦的家庭生活、父母的愛、關懷及管教,是讓小孩不輸在起跑線的一個重要步驟。 小孩出生時有一千億(1011)的腦神經細胞。三歲時會有一千兆(1015)的神經網路連線,這時候的神經網路連線比成人還要多二倍。到十一歲以後,神經網路開始經由「自殺程序」淘汰沒有用與多餘的連線,使神經網路變成更有效率的連線。 ★3至10歲學習黃金期 腦科學家發現,三至十歲孩童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段,若是錯過這時段,就一失無返。如果神經網路不斷重複使用,則連線就不會被淘汰掉,並且能更牢固,俗語說:「溫故知新」是有科學根據的。 一個人的智慧不僅指IQ(多指邏輯數學的智慧及空間推理的智慧),也包括EQ(感情與人際的智慧)及各種特殊智慧,如語言的智慧、音樂的智慧、體能的智慧、自我的智慧等。據統計,事業成功人士,有一半以上是EQ超人,但IQ則是平平而已。故一個人的為人成功與否,並不完全決定於IQ的高低。智慧除了先天的基因因素,後天的環境及培養也相當重要。 ★音樂繪畫親情 啟發孩童智慧 科學家發現:三至十歲是學習能力的高峰期,這時期很容易學會新東西,腦神經細胞必須經常刺激才能成長,神經網路才能有更多連線。如果在孩童時期,讓他們聽聽古典音樂,這些會刺激負責數理與空間推理的腦神經細胞與網路,會幫助日後的數理學習。 如果讓小孩學樂器或繪畫等會有訓練「全」腦的作用,小孩每學一樣新東西,就有新神經網路連線,動用到不同的腦部位,如學藝術會動用到右腦神經,這些藝術還能享用終身。 在兒童時期及成長過程,如果父母經常關懷、擁抱、摸觸、唸些簡短的故事或講些生活點滴,或者平時讓上學的小孩讀一段故事或課本給你聽聽,可以幫助小孩的閱讀能力。這些會刺激腦神經細胞,動用神經網路,會影響到日後的智慧成長及行為表現。 ★暴力、受虐 導致犯罪行為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常常看到父母吵架、酗酒、暴力行為,這些兒童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會有相類似的情況發生。又如幼童時期,曾經被人凌虐、毆打、或有性侵犯過,成人後,也會有許多行為上的問題。 如果在孩童時期,特別是六至十歲,看太多暴力、侵犯性的電視節目,因小孩在這時段沒有判斷能力,會演變成是非不明的許多錯覺,最後導致青少年犯罪行為。故父母的管教會影響到孩童的神經連線及腦化學平衡,而影響到孩童及日後的行為。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07年01月15日
公開
43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方法一】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方法二】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方法三】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方法四】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方法五】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方法六】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方法七】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方法八】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方法九】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方法十】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最不受歡迎的八種媽媽

2007年01月08日
公開
42

最不受歡迎的八種媽媽 大部分的父母都想過,希望自己孩子長大之後要成為什麼?有些人甚至還幫孩子規畫了人生藍圖,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因此而擁有寬廣的生命版圖,有無限的發展空間;也有的父母事事為孩子打算,事事為孩子做決定,以為這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為孩子著想,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其實就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當中。以下是加拿大某兒童教育專家,針對該國一百二十餘所幼兒園中的二千多名兒童所做的訪查,調查主題是「你不喜歡媽媽有哪些表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來自孩子心海最真切的聲音吧! 1.只顧自己玩的媽媽 有的媽媽動輒半夜三更才回家,一星期才看到孩子二、三天;有的媽媽則著迷於連續劇,只要一坐到電視前面,就會忘記時間與空間,非等到電視節目結束,才會回到現實。這類媽媽可稱為自私媽媽,孩子不但感受不到媽媽的責任心,也無法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認同感。 2.只想著爸爸的媽媽 雖然爸爸辛苦在外打拼,全家人都應該體諒他,但是如果媽媽總是把最大塊的蛋糕留給爸爸、每次上菜市場只惦記著要買爸爸愛吃的菜餚,好像媽媽的生活中只有爸爸才是主角,孩子也會無所適從,甚至對爸爸感到忌妒。 3.愛體罰的媽媽 沒有人喜歡故意做錯事,有時候,犯錯甚至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如果孩子犯一點小錯也嚴厲的體罰他,長久下來,孩子會覺得媽媽一點都不愛他,相對地也會不再愛媽媽了。 4.不尊重我朋友的媽媽 雖然說孩子受同儕的影響很大,但是,每個孩子總都有一些優點,如果媽媽對孩子周圍的每一個朋友都有所批評,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其他小朋友玩,以為其他小朋友會帶壞自己的孩子;此時,心中最難過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 5.說話不算話的媽媽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難免會給孩子一些承諾,像是:「如果你乖乖吃完這碗飯,媽媽就帶你去動物園」、「等你生日那一天,媽媽再買遙控飛機給你」……或許承諾的當時只是為了要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一旦說出口,就要能做到。如果常常說話不算話,就會破壞孩子對母親的信任。 6.過於嚴厲的媽媽 由於求好心切,媽媽常常會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卻缺乏對孩子能力、情緒等諸多因素的考量,形成孩子學習上的重大壓力來源。輕者,孩子或許可以自我調適;重者也許會對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 7.太肥胖的媽媽 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媽媽是美麗的,因此對孩子來說,朋友對媽媽的嘲笑就是最無法忍受的屈辱。當同儕嘲笑母親的肥胖或邋遢時,孩子會覺得就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一樣。當孩子因為思考能力有限,把這種帶給他難過的原因,歸為媽媽太胖,進而折損了對媽媽的尊敬,對於孩子與父母都會有負面的情緒影響。 8.不好玩的媽媽 孩子都會很興奮的要跟媽媽分享他發現的「大秘密」,而一個老是以為孩子的發現、發明都很無聊,或是從不蹲下來陪孩子看花、看草、玩遊戲的媽媽,不僅會成為孩子心中最無趣的媽媽,還會折損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對未知世界探險的能力。 上述八種媽媽,真實的呈現出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最不喜歡的親子互動形式,而其中的共同點則是忽略了孩子所呼喊出的求救聲;當我們回頭審視自己,也許會發現自己已在不知不覺中,落入這樣刻版的生活態度中,甚至看到孩子漸漸成為這幾種生活態度的翻版,並不斷的重現在下一代的下一代……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您跟我一樣,不希望這樣的情景不斷複製,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還能跟孩子像朋友一般的聊天談心,希望孩子能夠揮灑出自己的美麗世界;那麼,就讓我們從心做起,從拔除身上的這八種影子開始吧!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轉貼

2006年05月24日
公開
44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 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PS:小豬豬媽提供~~謝謝^^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2006年02月10日
公開
45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 」,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 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另一項追蹤 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 「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3-4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2006年01月19日
公開
50

3-4歲幼兒發展訓練教學 3-4歲的兒童,大腦結構基本形成,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運用故事、看圖認物、看圖說話、智力遊戲、數學遊戲、兒歌、古詩、謎語、繞口令、紙偶劇、歌曲、手工、繪畫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每天半小時的訓練,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1.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看圖認物:本書提供的看圖認物,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事物。認識這些事物還要靠媽媽平時利用一切機會交他認識常見的實物。在認物的同時,媽媽還要向孩子適當介紹事物的相關知識,擴大他的視野。 3.看圖說話: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看圖說話所使用的辭彙要漸漸地豐富起來,句子的成分也要漸漸地複雜起來。 4.智力遊戲:培養孩子的辨別力以及注意力。 5.數學遊戲:遊戲中反覆練習,讓孩子理解數量概念,提高對數的認識。 6.兒歌:利用順口的兒歌從歌詞中教導孩子認識學習,在輕鬆愉悅的音樂環境中也增進記憶力與強化對事物的認知印象。 7.古詩:安排適量的較為淺近的古詩,讓孩子背誦,以訓練他的記憶力,並獲得詩歌的音韻之美的薰陶。對於古詩的內容,只要求孩子了解大意即可,不必強求全面理解。 8.謎語:這個年齡的孩子猜謎語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採用看圖猜謎底的方式,在幾幅謎底圖中猜一幅正確的謎底圖,如此即較為容易。媽媽要耐心地啟發幫助他分析,為什麼謎底是這個而不是那個? 9.繞口令:練習將音唸準,培養孩子正確發音,在言語表達能力上有增強之功效。 10.紙偶劇:紙偶劇是用卡片架和手指來表演。訓練表演能力及興趣,從遊戲表演中引導孩子獲得成就感,與台上穩健表達自己的適當行為。 11.歌曲:雙親與孩子一同藉歌曲帶動培養情感與和樂氣氛。 12.手工:小小勞作訓練孩子手的靈活度,更引領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發展。 13.繪畫:這時期孩子還不太容易直接從生活中把物體歸納到畫面上。可以找一些兒童畫讓孩子仿造,為了便於模仿,這些畫不要過於寫實,有的漫畫家筆下的兒童漫畫就是簡筆畫,讓孩子模仿這樣的漫畫可能更適合一些。

慎選成長奶粉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43

諮詢╱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 朱家祥 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是令人期待的,在高度競爭的新世紀,如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更是現代家長們的共同課題。贏在起跑點的第一步,就從慎選成長奶粉開始……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寶貝,在挑選幼兒成長奶粉時,父母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多、最好的營養。但是,根據小兒科醫師的臨床經驗,消化和吸收是門診最常見的問題,過多營養或是不適當的添加物,常造成幼兒胃腸道的負擔! 因此,幼兒營養素的吸收,應該掌握「均衡」原則,而不是一昧的給予!只有整合性的優質營養,才能幫孩子打好健康的基礎。 「整合性營養」概念 美國伊利諾大學生化博士及營養科學諮詢委員Dr. Lien,曾來台發表「Biofactors系統:幼兒整合性營養的新觀念」研究成果,他提出「整合性營養」概念,破除強調單一營養素的迷思。 Dr. Lien指出,「整合性營養Biofactors系統」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幼童、成人都相當重要,尤其是對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重要性,目前美國學術界更有提出營養為「整合性科學」的說法,藉此強調營養均衡的適當性。。 所謂Biofactors系統,指的是一群營養素及成分,以適當的量及組合,在幼兒體內彼此適當的結合及交互作用,以幫助其生長及發育。因為幼兒身體結構的發育成長,並不能只強調單一營養素,因此優質的成長奶粉應以Biofactors系統概念為研製基礎,讓所有營養成分的組合及含量能夠彼此適當的運作,以達到幼兒成長發展上的更佳成果。 營養素需交互作用 DHA、AA、 類胡蘿蔔素、核?酸、乳清蛋白……等能幫助幼兒成長的重要營養成分,相信與多家長都是耳熟能詳,而這些營養成分,其實就是來自Biofactor的生物因子群。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整合性營養」,包含了以下幾項與幼兒生理成長相關的重要營養素及成分: *DHA及AA:構成幼兒腦部及視網膜的重要營養素。 *α蛋白:乳清蛋白中主要的成分,好吸收。 *核苷酸:可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及改變菌叢生態。 *天然類胡蘿蔔素:含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先驅物質,可轉化為維生素A。 *硒:構成細胞內抗氧化酵素的重要營養素。 國外許多研究發現,許多營養素及成分,都對幼兒的成長發育有其個別功能,強調單一營養素的模式,未必能提供成長的所有營養需求,唯有在Biofactors系統下各個營養素及成分間彼此正確的組合及交互作用,才能提供幼兒全方位的整合性營養,奠定良好的成長發育基礎。 營養素貴精不貴多 奶類食品,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之一。但市售奶粉品牌眾多,令許多新手父母看得眼花撩亂,難以選購最適合哺育幼兒的優質奶粉。在臨床上,常見父母因為沒有慎選奶粉,導致幼兒出現腹瀉、嘔吐、哭鬧不停等腸胃不適症狀,嚴重還會引起氣喘等過敏反應。因此建議為家長在選購奶粉時,應以國際知名且具信譽的品牌,及具整合性營養成分的成長奶粉為優先考量,才能為孩子的健康做好把關。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朱家祥醫師表示,就營養學的角度而言,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和維生素是幼兒成長發育所必須的5大營養素。為人父母者,必須要有正確的營養素觀念,也就是整合性營養的概念,各營養素是「量不在多與少」,在於「精緻度」,才能讓幼兒好吸收消化,健康成長。因此,對於幼兒的營養攝取,一定要考慮到消化吸收的問題。 成長奶粉若是過於強調單一營養素的添加,有時反而會影響或破壞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再從營養概念來看,成長奶粉應強調整合性、均衡的營養成分,就像是一支球隊一樣,應該強調的是「團隊」概念,而非單一「個人」,營養素不是越多越好,過多反而造成幼兒消化不良。    兒科醫師建議:如何安心選購成長奶粉? 至於在奶粉選購上,家長宜選擇國際知名廠商所生產的奶粉,為幼兒成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做好第一層的把關工作。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朱家祥醫師建議,家長們在選購成長奶粉實應注意以下事項: 1.請教小兒科醫師及醫院營養師,選擇適合孩子的成長奶粉。 2.別人的育兒經驗可做參考,但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寶貝。 3.注意奶粉成分,勿聽信特殊添加物的誇大效果。 4.重視奶粉品牌的可信度,最好選購國際大廠的產品。 5.奶粉包裝與成分標示要清楚。 6.選擇可提供消費者售後服務及長期專業諮詢的廠商。 7.對標榜特殊成分、成效而售價特別昂貴的奶粉提高戒心,慎防受騙。 ★專家小檔案---朱家祥 現職: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慈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講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胃腸科臨床研究員 (資料來源:No.11bobo小天才雜誌 營養專家單元)

爸爸忙如何當好爸爸?

2006年01月11日
公開
41

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文�吳若女 康健 第081期 2005/08/01 出刊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  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  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  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  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  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  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  「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  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  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  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  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  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 希望孩子未來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一個男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爸爸,但如果能先問問自己:「我希望我的小孩以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更知道該怎麼做。  中興保全廣告宣傳室經理朱漢光就是在思考過這個問題後,用心陪伴教導孩子。  他和擔任國中老師的太太只有一個九歲大的女兒,他希望女兒獨立、有知識、人緣好,因此他和太太從小讓她自己睡一張床,訓練她獨立。也從小為她講故事,現在她已經很喜歡閱讀,能自在輕鬆地吸收各種知識。至於人際關係,他和太太利用每個週末帶她出去玩,認識不同的人,培養她交朋友的能力。  朱漢光和太太分工,早晚照料孩子的生活,一起完成上述明確的教養目標,他確信,女兒在未來能擁有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  「只要有心,不會找不出時間,」工作也十分忙碌的朱漢光分享個人的經驗。 忙碌,但不缺席  除了要有心,忙爸爸其實也可以隨著孩子不同生命週期的需要,適時參與,讓孩子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忙碌,但不缺席,」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提醒。  像剛出生的嬰孩,一直到學齡前,的確很需要父母密集的陪伴與呵護,如果沒辦法成為時間充裕的奶爸,至少也要成為他最好的玩伴。  「幫孩子洗澡,多跟他們玩吧,」已有生養4個小孩經驗的林啟鵬會如此建議忙碌的現代爸爸。因為嬰孩的純真可愛很容易讓人放輕鬆,忘卻一天的疲憊與煩惱,更重要的是,父親與孩子間親密的玩耍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關係,是爸爸能給小小孩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從中得到安全感,覺得自己倍受重視與呵護。  當孩子進入小學時,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的玩伴與學習,但需要父母在旁隨時解答疑惑。  現在是愛立信中國公司副總裁的蔡桐木在他新著《忙爸爸的私房故事》中自承,要一個忙碌的父親每天陪孩子做功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自己就經常要出差,無法在孩子身旁,但他卻要求自己把握幾個重點。  比如說,不出差時儘可能抽空在晚上陪兩個兒子閱讀、做功課及討論他們正在做的專題報告。如果出差了,就透過電話和他們討論手邊正在進行的學校作業。  此外,儘可能參加孩子在學校的家長會。「對忙碌的父母親來說,家長會是一個不能不參加的活動,」蔡桐木強調,花一點時間,如同定期健康檢查一樣,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包括他們的優缺點及人際互動。  有一回,蔡桐木和老師交談後,才知道孩子的作業經常遲交,而他和太太居然都不知道。身居企業要職的他深知時間管理和掌握進度的重要,於是回去用不責怪的方法和孩子深談,並且幫助他們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慢慢轉變為朋友的角色  當孩子進入國中,需要貼近孩子的時間就不是那麼多了,但卻需要更用心,慢慢把孩子當朋友,自己也有兩個小孩的林萬億教授建議。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想探索自己的世界,想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父母要放手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但在他們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時,要適時出現,伸出援手,「要和他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林萬億建議。  除了面對面的關心,也可以善用現代新科技,像是寫email,上MSN,發簡訊,讓他們覺得父親也跟得上時代,酷斃了!  深諳青少年心理的林萬億笑著提醒,新科技不是只用來賺錢,也可以建立現代的親子關係,幾分鐘就搞定。  像有一個父親,無意間聽到孩子和同學通電話,得知兒子的朋友們都看過某部電影了,只有兒子還沒看過。他在第二天主動用手機發了一個簡訊給兒子,上面寫著:「兒子,星期六晚上去看電影好不好?錢放在櫃子上,請你先去買票。」3分鐘就搞定,兒子自然很開心,覺得父親如此關心自己。也曾有一回,他感覺孩子好像有什麼話想說,第二天也是主動發了簡訊:「晚上去吃飯好嗎?在捷運站等我,不見不散。」主動製造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當孩子愈長愈大,進入高中大學時,當他們朋友的成份愈多愈好。在他們面對大學、留學或就業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當他們的人生顧問與諮詢對象,但不是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想法。而且在他們重要的日子,像生日、重要的比賽或畢業典禮,忙碌的爸爸一定要撥出時間參加。  「父親的角色一定要慢慢轉變,從嚴父、規範者變成朋友,因為孩子是循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斷在前行,」林萬億語重心長地提醒。尤其很多父親十分忙碌,一轉眼,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多高、改變多少了,還用小時候的方式與他相處,關係自然愈來愈疏離。  他比喻,孩子的成長像一部緩緩駛過的列車,父母如果沒跟上,就會覺得車子怎麼開得那麼快,只能在後望塵莫及。如果跟上了,還能一起在車上分享與同樂。 忙爸爸,以質取勝  忙爸爸除了彈性因應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外,還可以「以質取勝」,彌補時間上的不足。  像成功大師柯維在出版《與成功有約》之後,邀約不斷,忙著到處演講、擔任顧問,四處奔波,他的書曾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1000萬本。但他卻仍然能和九個孩子維持極親密的關係。  因為他和太太每週會跟孩子有定期的家庭聚會(可稱之為家庭時間或家庭會議吧)。他們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而他們也會在這段時間教導孩子許多好習慣,創造優質的相處時光。  有一位瑞典女士曾和柯維分享家庭聚會對她的影響。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忙碌且成功的生意人,留給孩子的時間不多,但卻願意固定和家人聚會,跟孩子述說他對生活的看法,這使得她覺得父親很重視他們,感受到深切的父愛。  此外,柯維也會和孩子有固定一對一的談心時間,以不評論但用心傾聽的方式讓孩子談任何他們想談的事情。像大女兒辛西亞在小學三年級作弊的事,就是在私人談心時講出來,讓父親能及時幫助她,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而善於溝通、鼓勵人心的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曾有一段時間因工作與孩子相隔兩地,那時又碰上他們的青春期,叛逆不已,他只好開始跟孩子寫信,他說:「忙碌父親能做的是以質彌補時間的不足。」  直到現在,他都很鼓勵企業界的朋友,不管是自己外派,或是小孩已到國外唸書,都要早日動筆給他們寫信,即使還住在一起也可以寫,分享嘴巴說不出來的關心與叮嚀。  只要有心,忙爸爸也可以是好爸爸。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幼稚園:父母必備的知識"

2005年12月14日
公開
43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幼稚園:父母必備的知識" (The Preschool for Parents:What Every Parent Needs to Know About Preschool) 本書由幼稚專業,以家長需要的觀點闡逑,如何為孩子選擇適性發展的幼稚園及幼教課程。一所適合幼兒的幼稚園應該包含適性發展的課程、專業師資、及安全豐富的學習環境,該書以提供資訊的方式,引導家長瞭解不同的教育哲學,課程的特質,及如何篩選好的學前機構。例如:家長可用以下的重點,以電話了解幼稚園的狀況,再決定要不要實地參訪幼稚園。 電話訪談時需詢問的問題 學校名稱 園長 地址 電話號碼 你們的教育哲學是什麼? 註冊程序 學費、註冊費和其它雜費各是多少? 上課的時數和學年是怎麼計算的? 你們會在正常課程開始前和結束後提供課後照顧服務嗎? 你們暑假開課嗎? 學校對生病的學童的規定為何? 你們如何管教孩子? 你們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或殘障孩子的政策為何? 你們是不是立案的幼稚園? 你們是否曾經接受幼稚園評鑑? 學生和老師的比例怎樣? 一班有多少學生? 老師己在學校任職多久了? 有沒有娃娃車?如果有,安全管理措施為何? 幼稚園的教師証照情形? 對學童的飲食政策是什麼? 孩子每天的作息活動情形? 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方式為何? 當父母想來看孩子的時候,就能來學校看嗎? 家長參與學校課程的情形如何? 貴園對代理人代替家長接送幼兒的管理措施為何? 啟示: 本書雖是為美國家長寫的一本書,但內容的豊富與完整性,也可 供國內家長做參考。 文章來源 作者:Diane Trister Dodge & Toni S.Bickart 合著 摘譯者:張孝筠(花蓮師院副教授)609字

選擇幼稚園的檢核表

2005年12月14日
公開
56

選擇幼稚園的檢核表 檢核表有何用途? 參觀幼稚園時,可隨身攜帶,逐項劃記,作為選擇幼稚園的參考。如果打算參觀兩所以上之幼稚園,可多影印幾份檢核表備用。 ◎選擇合法立案幼稚園 □有教育局核准證書,且園址、樓層與立案證書所載相符。 ◎選擇評鑑績優幼稚園 □有理念與行政評鑑績優標誌 □有環境與設備評鑑績優標誌 □有教保活動評鑑績優標誌 ◎選擇合適的師生比例 □每班幼兒人數不超過30人 □每班均有兩名合格教師 ◎選擇收費合理的幼稚園 □各項收費標準符合政府規定 □幼兒平安保險之受益人應為家長,並有保險公司的正式證明文件 ◎選擇安全的幼稚園 ..園舍安全 □門窗、欄杆、牆面及天花板堅固安全,無傾斜、裂縫現象 □樓梯適合幼兒使用(斜度以30度為宜) □樓梯、桌角、牆角、柱子、地面高低不平,皆加裝防護裝備 ..消防設備 □備有合乎時效的滅火器 □備有緊急照明設備 □有防火巷及緊急時之避難通道,並有逃生標誌、逃生路線圖 ..幼童專用車 □車齡不超過十年 □車內備有幼童專用座椅,且保養良好 □顏色符合教育部規定,並有教育局立案字號 □乘載人數標示於車身且不超載 □除q機外,另有隨車導護人員 □司機領有職業駕照 □司機年齡未超過60歲 □行車路線規劃合宜,幼兒每日乘車時間不宜過長 ..教學、遊戲場地及器材 □幼兒活動室以一、二樓為限 □地下室不可隔間,不可作為寢室用 □活動室之牆磚、角柱等處有軟墊等安全處理 □教具玩具清潔安全(如無毒、無尖角…等安全條件) □遊戲場地面無凹洞、突起,排水要良好 □遊戲設施避免稜角、凸起、且設施之間保持安全距離(例如:鞦韆前後宜有適當的擺盪空間) ◎選擇設備完善的幼稚園 ..空間 □幼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空氣流通,採光、照明設備良好(日光燈以雙管為宜) ..教具設備 □桌椅高度合乎幼兒的身材 □有足夠數量的玩具、圖書、材料,且陳列方式方便幼兒自行拿取 ..寢室 □空間充足,通風良好,且有遮光設備 □被褥清潔無異味,且有固定存放的空間 ..廁所 □清潔無臭味,排水良好且有止滑設施 □設在活動室附近,方便幼兒使用 □每20位幼兒設有一個馬桶,適合幼兒使用 □洗手台適合幼兒的高度,備有清潔用品 ..廚房 □未緊鄰幼兒活動室 □瓦斯管線、電器及電線妥善配置 □裝設紗窗、紗門,並保持良好通風 □垃圾桶加蓋,菜餚殘渣妥善處理 ◎選擇健康衛生的幼稚園 □全園整齊清潔、噪音不會太大 □飲用水衛生安全且方便幼兒取用 □每位幼兒有個人使用的杯子、毛巾、牙刷和寢具 □使用不銹鋼餐具(或幼兒自備餐具) □有足夠並具安全時效的醫療急救用品 □安排全園師生定期健康檢查 □玩具設備、地毯及地板清潔、衛生 □有定期消毒措施 □有適合幼兒營養衛生的餐點設計並確實執行 □園內飼養動物的場所衛生安全 □廚房工作人員均戴口罩及帽子 ◎選擇師資優良的幼稚園 □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均全心帶領且參與孩子們的活動,不做其他雜物(例如:聽電話、改作業、看報等) □教師儀容整潔、穿著合宜,適合與孩子們一起活動 □教師經常參加在職進修活動 □教師不以打罵來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並能適當輔導 □教師能彎身或蹲下與幼兒說話 □教師鼓勵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想法與感覺 □教師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不要求一致化的行為或作品 □教師以微笑、輕撫與擁抱的方式表達關愛,經常鼓勵孩子 □教師上課及說話的音量適中 ◎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幼稚園 ..教學情境 □室內佈置考慮幼兒的視覺高度 □室內佈置與教學內容配合 □有充裕的空間讓幼兒探索、佈置作品 ..教材 □有積木、沙、水及黏土等創意性的教材 □美勞、音樂、體能活動融合在平常課程中,不另設才 藝班 □不使用作業本進行教學活動 □不安排注音符號、寫字 □進行活動時,幼兒表現出專注、投入、愉快的樣子 □不規定用紙筆書寫的家庭作業 ..教法 □提供幼兒許多親身參與、動手操作的機會 □每天都有安排室內及室外活動時間 □每天都有團體活動、小組活動及個別活動的時間 □教學透過遊戲方式進行 ◎選擇重視親直教育的幼稚園 □園方歡迎家長預約參觀 □為家長安排認識環境及教學的機會 □園方提供行事曆、課程計畫表及各項活動記錄 □園方經常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繫(如電話聯絡、家庭訪問、聯絡簿......等) □安排家長參與園方的活動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05年09月13日
公開
54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摘自國立研究院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貳、排泄習慣篇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 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 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 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 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臉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 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嗯嗯)、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 3、 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去。 4、 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 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易洗快乾)。 5、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指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 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 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 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 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 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 4、 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 1、 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心理壓力(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 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診查。 參、飲食習慣篇 從「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諺語中,可看出中國人把吃飯當作是件很重要的事來看。而對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父母親更是惟恐其有飲食不正常、吃的太少、偏食等現象,以致於長的瘦小,發育不良(反之,父母親似乎並不把食慾旺盛、吃的過多的幼兒當作是個問題)。的確,在幼兒的生活中,飲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食物可以 (1) 提供成長發育的營養素:蛋白質、脂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尤其是出生至三歲以前是一生中身體成長,肌肉發展最快速的時期。 (2) 維持體力,增強抵抗力(傳染病)。營養不良時,對身體發育、骨骼、牙齒的成長有不良的影響,也易引起情緒以及行為上的不良適應。除了對身體的影響之外,根據國外所做的研究,發現營養充足的孩子較快樂、反應較靈敏、人際關係較好、甚至在認知能力、語言發展都比營養不良者佳。 (3) 滿足食慾。 提供幼兒食物的原則 (1) 營養要均衡:應從各類食物(奶類、蛋豆魚肉類、油脂類、水果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中獲取,根據衛生署(75年)建議,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1300卡,四歲以後,男孩約需1700卡,女孩約需1550卡,視一天的活動量、健康狀況而定。 (2) 適合幼兒的需要:因為幼兒消化、吸收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食物選擇和成人有別。太甜、太鹹、太辣、太油、太硬、太熱、太冷、添加化學物的食物都不合適。微溫、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的方式較合適,因此點心的供給是必要的。 (3) 食物有變化:一成不變的烹調法,或天天吃相同的食物會膩,因此在顧及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常常變換食物的作法、口味,較能提高幼兒進食的興趣,促進食慾。 (4) 清潔衛生:食物的新鮮與否、處理過程、餐具的清潔、飯前洗手等都應注意,並保持清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影響健康。 幼兒飲食上常見的問題 (1)食慾不振:就是吃不下。形成食慾不振的原因很多,如生病、健康情形不佳、情緒不好(緊張、害怕、不安全)、睡眠不足、運動不足、要引起父母親的注意、飯前零食吃的太多,兩餐之間差距太短等都會影響正餐的進食。 輔導方式: 1)如是生理問題應請教醫生。 2)定時定量,使腸胃得到適當的運作與休息。 3) 吃不下時不給他非吃不可的壓力,但過了吃飯時間也不再供應飯食。讓他知道「要吃,就在吃飯時間吃,不吃,就是不餓;如果餓了,就等下一餐。」一餐不吃對身體並不會有很大的影響。父母親不必因餓孩子一餐而感到愧疚。因為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需要,沒有需要時當然不想吃。 4) 少吃零食,家中也不要放太多的零食。 5) 注意牙齒的健康。 6) 保持進餐時愉快的氣氛,及給與幼兒足夠的關懷。 7) 每天有從事一些戶外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 8) 有規律的睡眠,就寢前不要讓幼兒太興奮。 (2)偏食:就是喜愛吃某些食物,不吃另一些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有成人的偏食(不喜歡某些食品就不買、不做或有不好的批評)、不愉快的經驗(烹調方式不當、被強迫進食、吃膩了)等。偏食的結果會使幼兒營養吸收不夠均衡,影響其生長發育。 輔導方式:幼兒階段是其發展食物偏好的時期,學習是個重要的因素,擴大幼兒對食物喜好的範圍,正是時候。父母親要改善幼兒偏食情形,一定要先了解原因,才能針對問題加以解決。 1) 以身作則,做個良好的示範,見同桌吃飯的人都吃,他也會模仿而願意去吃。 2) 以耐心和溫和的態度相對待,不勉強,或強調該種食物多有營養,應該多吃,而導致反效果(拒食、嘔吐、哭鬧)。 3) 要引發其食慾,烹調有變化,或將其喜歡(多一些)和不喜歡的(少一些)食物混在一起,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吃下去,以後再漸漸增加比例。 4) 不要讓幼兒有交換的條件(如我吃下去,你就給我……),這只能處理眼前的難題,卻無法真正解決偏食的問題。 5)培養吃健康營養食物的習慣。 (3)營養不良:目前談這個名詞,浮現腦海的映像大概會是貧窮人家,一些因天災人禍造成糧食短缺地區的人民,呈現面黃肌瘦,無精打采的模樣。其實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也可能會有營養不良的情形,檢討一下每天吃的食物大概就可明白,是否攝取了過多糖分、鹽分、油脂的食品、速食,而這些食品常出現在電視廣告中,以較誇張的手法,贈送小禮物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央求父母親購買。但吃下這些含糖飲料、糖果、糕餅、速食等營養價值低的食物,使幼兒小小的腸胃裝不下應吃的食物,就造成營養不良的情形。 輔導方式:不吃或少吃這些所謂的「垃圾食物」,以有營養的點心來取代。另外,也不用這些食物當作是獎賞其行為的結果,或不准在兩餐之間吃零食。父母親要堅持原則,不優柔寡斷。 (4)吃的慢:「拜託你快點吃」、「只要吃完,我就給你買……」或「再不趕快吃,就要挨打了」。這是家有幼兒,常在吃飯時可聽到的請求、利誘、威脅的話語。大致的情形就是家人都吃完飯,他還剩大半碗飯菜,或一口飯含在嘴裡遲遲不吞下去,或邊吃邊玩,造成家人,尤其是媽媽的困擾。 輔導方式:先了解是否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無,就要限定吃飯的時間和地點(進餐就在餐桌上,不拿個碗到處跑),說到做到,時間到了就把未吃完的飯菜收起來,中間也不給餅乾類食物充饑。有時是因給他的飯菜太多了,一時吃不完。因此給孩子適量的飯菜,吃完再盛,他較有成就感。有些孩子喜歡邊吃邊說話,或邊吃邊玩玩具,以致說的太多耽誤吃的時間,此時提醒他吃完了再說、再玩。當孩子有進步的表現時要適時給予鼓勵(如給好寶寶貼紙),使他能繼續保持進步的情形。進步情形最好是做自我的比較而不是與他人比較。 (5)自己吃飯:對年幼的幼兒,尤其是一歲多的幼兒,開始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由被照料的接受者成為一切由自己來的行動者。然而進食所需的技巧不佳,常會弄的臉上、身上、桌上、地上一團髒亂,好像吃進去的少,遺落在外的多,或成為寓吃飯於遊戲。另外,有些較大的幼兒還要人餵食,也會造成父母親的困擾。 輔導方式:孩子想要自己進食其實是其想要獨立的開始,應給予鼓勵,由用手抓食固體食物,用碗喝湯,用湯匙吃飯,再進步到使用筷子。固然這段過程會造成進食時髒亂的情形,及事後收拾的麻煩,甚至還有再餵一次的需要,但是此時正是孩子學習手眼協調、精細動作的好機會。曾有研究指出亞洲的幼兒精細動作較歐美國家的幼兒為佳,就因為我們使用筷子。減少收拾整理的麻煩可在地上鋪報紙,夏天時可脫掉上衣、或圍件大人的舊T恤或襯衫、鼓勵他練習減少掉落飯菜於碗盤外的次數。 有些父母為避免髒亂後的收拾,和孩子吃的緩慢,就剝奪他自己學習、練習的機會,易變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或孩子的依賴性,或等年齡再大一些還要大人餵,不願自己吃飯,或以拒食來要脅。 此外,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餐具也可以引起他自己進食的興趣與動機。 幼兒食物的檢核 (1) 每天是否有新鮮的蔬果? (2) 食物中是否有足夠的鐵(5毫克)、維他命、纖維? (3) 減少糖和鹽的調味。 (4) 食物的色、香、味、溫度是否考慮到? (5) 食物的烹調、內容是否常有變化? (6) 有否介紹新食物?介紹時是否和喜歡的食物一起推出? (7) 所供應的食物是否提供幼兒發展動作技巧的機會? 和飲食相關的注意事項 (1) 食量:每位幼兒食量大小和其生理特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因此只要他健康、精力充沛、氣色好就不用擔心吃得少或多。 (2) 保持愉快的進食氣氛:和家人邊吃邊聊應是很愉快的感覺,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所以吃飯時最好是全家人一起吃,不要各吃各的。在餐桌上不要罵人,檢討不愉快的事,不邊看電視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 (3) 進食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大部份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嚐試,或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更加害怕或拒食。此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言辭、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觀感,更加不願意去嚐試(他看你都表示厭惡,想必不是什麼好吃的東西)。 (4) 是一種學習的機會:餐桌是交談的好機會,也是語文學習發展的好地方,可鼓勵幼兒說說今天學校裡的生活、最得意的事、也可討論和食物相關的話題,如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 吃飯也可以是幼兒學習獨立的機會,如自己吃飯(使用 筷子、調羹)、自己拿取所需要的量(吃多少,拿多少)、 自己清理飯屑殘渣,離開餐桌會把椅子靠近去、會用禮 貌用語、嘴裡有食物時不說話,細嚼慢嚥等。 如有可能,還可選擇較簡單的烹調方式和孩子一起來 或請他從旁協助,如做個湯、沙拉、三明治、煎餅、煎 蛋、烤蛋糕。請不要從他不會或會把廚房弄的亂七八糟 的角度來看而意願不高,但從嚐試新食物或親子同樂的 角度來看事情,可以一起烹飪,一起收拾善後。 肆、睡眠習慣篇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是讓人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身體有充分休息的機會,得以消除疲勞,紓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精神與體力,有益身心的健康,亦儲備了第二天活動的能量。 就嬰幼兒來說,睡眠的重要性不亞於成人。尤其是嬰兒,除了吃,睡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俗諺:「能睡的小孩成長比較快」、「一暝大一寸」。除了恢復體力外,睡眠尚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和腦部的發育,進而有助於全身的成長發育。 嬰幼兒睡眠的時間 大致說來新生兒除了吃奶的時間外,通常都是在睡覺,一天約需二十個小時左右。這種吃吃睡睡的時間大概要到三個月後,醒的時間才會較長。一歲以上學步兒的睡眠時間則因人而異,約需十至十五小時,上下午也各需小睡一次。五歲前大都仍需午睡。有些孩子不午睡,精神依舊很好,不必勉強一定要午睡;有些不午睡則會變的焦躁,容易鬧情緒,吃晚飯時昏昏欲睡。隨著年齡增加,睡眠時間、睡眠量和次數會遞減,睡眠時間的加長,逐漸是由夜晚的睡眠量取代。 睡眠的相關問題 嬰幼兒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睡眠上的問題,做家長的不要太過擔心。因造成每個人睡眠的問題都不一樣,要解決問題要先找出可能的原因。以下則提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參考。 嬰兒期: 雖然較暗的燈光及安靜的環境較適合嬰兒的睡眠,但也不必太過緊張,使家中其他人的言行都受到限制。其實只要不是太過喧嘩,不在嬰兒的房間內,該怎麼做就還是怎麼做,不致有太大的影響。 嬰兒的睡眠習慣和成人不同(生理時鐘尚不規則)。較小時,他們常常是吃飽了就睡。稍大一點,不會吃飽了就睡,可能還要玩一會兒。在白天時還好,但在晚間就較麻煩了,因為大人累了要休息,嬰兒卻精神飽滿,毫無睡意,想要你陪他玩,使大人又累又煩。如不吵人的話就讓他自己玩,累了就會睡。如要人陪著玩,則要看情形是否要陪他玩,或幫他漸漸調整睡眠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在半夜哭起來,可能是生病、肚子不舒服、餓了、渴了、尿布該換了等,如無上述的情形,你怎麼哄都不停止哭泣,或一放下就哭,要人抱,使父母無法休息,就會令人生氣想要揍他一頓。這種情緒反應其實很正常,但最好是只有這種感覺而不要有實際的行動。父母親可能要犧牲一下自己的睡眠輪流來陪陪孩子,或讓他哭一下,或換個地方睡,如果都無效,再請教專家。好在這種磨娘精型的情形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不至讓父母親太過困擾。 幼兒期: 1、不睡或晚睡:其實看他在打呵欠或揉眼睛,知道他已經睏了,該休息了,但他就是抗拒、不願上床去睡,或有吵鬧的情形。此時不要用責罵的態度催其去睡,因為他可能是怕黑(想像房間中有可怕的東西如怪物、鬼:開盞小燈、檢查房間,使其安心)、怕孤單(不願離開外在有趣、多采多姿的環境:只有我去睡,你們都不睡,擔心趁我睡覺時,你們會做什麼更好玩、有趣的事)、接近或正處在反抗期(一歲半至兩歲多)。可以抱抱他或陪著他一起回房間,有個短暫入睡前的準備(這一點下面會介紹的較詳細),讓他安心入睡。 或到了睡覺時間仍在看電視、玩玩具,經過不斷催促、提醒,「這麼晚了,趕快去睡覺。」「再不睡,明天早上起不來,又要遲到了!」「都幾點了,還看電視(還在玩)!」若孩子還是不動,把這些話當作是耳旁風,大人就會開始生氣,責罵孩子,使彼此都不愉快。此時最好共同約定睡眠的時間,並遵守此約定,時間到就要停止現行的活動上床睡覺。 中午的午睡是否睡的較久,以致下午、晚上精神好,當然到了該睡的時間就睡不著了。因此調整或縮短午睡的時間,下午增加一些消耗體力的遊戲活動等,或可幫助晚上的入睡。 1、 睡的太少:因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睡的時間少於8-10個小時,會精神不夠,體力不濟。除了生理因素可請教醫生,或排除環境中干擾睡眠的因素(太吵,光線太亮、溫度太高或太低、寢具不舒適等)外,只要孩子活動力強、精神好,就無大礙。 2、 睡不安穩:會不斷翻身、踢被子、或磨牙的情形。同樣先了解是否有身體不適、環境中有否干擾睡眠的因素,心理、情緒上的不穩定,奶嘴或安心被不在身邊。了解原因,請醫生做檢查,解除壓力,滿足其所需,才能有所改善。通常睡不穩的情形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3、 做惡夢:幼兒偶有做惡夢的經驗,可能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擔心害怕心理壓力等。遇到這種情形,父母最好抱抱他、安慰他,讓他知道夢中的事物不是真實的,父母會保護他,增加他的安全感。平時則要注意不要隨意嚇他:「再不聽話,虎姑婆就會來抓你或大野狼就會來把你吃掉。」引起幼兒的害怕。另外,找適當的時機和孩子討論他的夢境,以了解會形成惡夢的原因。 培養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 嬰兒期: 1、 要讓嬰兒睡的安穩,吃飽、換過乾淨的尿布、不要穿的太多、輕柔舒適的寢具、適宜的室溫、不太吵雜的環境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2、 睡前不要太過逗弄嬰兒,使他過度興奮而難以入眠。也不要讓他受到驚嚇,使其夜裡會無緣無故的哭泣。 幼兒期:也就是藉著時間養成他們規律的睡眠習慣:定時上床、定時起床,形成其生理時鐘。 1、晚上不要做太過興奮或活動量大的活動,目前因雙薪家庭的增多,親子接觸時間較少,為了增進親子感情,而將晚上的時間都陪著孩子玩,因而使孩子情緒過度興奮而睡不著,或有睡到半夜會哭叫的情形。若有上述的情形,要拍拍他,溫和的安慰他,使他安靜下來,再陪他一會兒,等其再度入睡,再離開。 2、睡覺前能有一小段輕鬆的時間作為睡前的準備,譬如說先去上個廁所、刷牙、換睡衣,放段柔和的音樂、說段床邊故事、抱著心愛的玩偶或他的安心被(枕頭、毯子)一起上床(不必擔心孩子對安心被的過於依賴,一項長期的研究顯示,需要有安心被才能安穩入睡的孩子長大後和其他年幼時沒有安心被的孩子一樣獨立、有自信)。父母親幫孩子蓋好被子或圍好肚圍,親親小臉,說聲晚安,再加上一句「我愛你」,再關燈或留盞小燈(對怕黑的孩子),使孩子安心入睡。 3、不要讓孩子有被逼或催促上床睡覺的感覺。睡覺應是帶著愉快、輕鬆的感覺入眠。所以到了該睡覺的時間,父母親也以較輕鬆的態度牽著小手或抱他上床去睡。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家人都能就寢,或至少兄弟姊妹是同時就寢,或家人配合進行靜態的活動。讓他有公平、我不是孤單的感覺,及較安靜的入睡環境。 偶而家中有一些事會延遲家人就寢的時間,不必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準時上床睡覺,因為他會有好奇心,會擔心他去睡覺後看不到家人在做什麼或他想要參予的活動而未參予到,因而藉故拖延、吵鬧,不肯睡覺。 4、如果他實在睡不著,不要硬逼著他去睡。他可以自己(不要人陪)再看看書或玩一會兒玩具,以不吵到別人為原則,累了自然就會去睡。 5、若已養成晚睡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耐心及堅定的態度,漸漸改變。 伍、閱讀習慣篇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無時無刻都與文字、符號做最直接的接觸,例如每天會閱讀報紙或雜誌,走在路上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招牌、宣傳廣告,進入餐廳會按著菜單點菜、打開信箱會收到郵件或廣告單,看公車站牌知道到哪兒去該搭幾路車及在哪一站下車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傳達什麼訊息,我們可以怎麼做等。這些只是閱讀、識字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也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會生活的很辛苦,跟不上社會的脈動。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經過學習、練習才會的。但閱讀能力並不需要等到入學之後才開始培養,學前階段在家中就可以開始進行,使孩子從小就有一個閱讀的環境,養成閱讀的習慣。 多年前賣樂器的一句廣告詞告訴我們:「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喜愛閱讀好處多!愛書的孩子會更好!」現在就來探討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閱讀的好處 1、 結合既有的生活經驗:童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孩子生活經驗中熟悉的事情、動植物、或自然界的現象等為主,以簡潔、饒富趣味的文字,優美的插圖或圖片呈現,別具吸引力,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願意和書做朋友。 2、 獲得知識,增加智慧:家有幼兒的父母親常有的經驗,就是孩子常會問一連串「為什麼?」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時真令大人招架不住或不知如何回答才恰當。其實這正是孩子求知慾的表現,他們對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而拼命發問。帶他們進入書的世界,幫助孩子知道獲得知識的途徑,並從中獲取各種知識與常識,認識在不同時間(歷史、現在、未來)空間(城鄉、國內外)內人與物體的情景。 3、 給予想像的空間:想像是創造的原動力(如若干年前飛上天空只是幻想,卻經由有心人不斷的鑽研、試驗終而能成功的翱翔天際),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書中的內容正好提供了想像與幻想的空間,或許因此讓孩子發掘興趣,做更深入的學習,或有從事創造發明的意願,使夢想成真。 4、 了解文字可以代表事物:如藉由製作字卡貼在家中的用品上(如冰箱),幫助他們將物品與文字做一聯結。另外,也可讓孩子了解閱讀是可以把日常所說的話語寫下來,幫助他們理解文字與口語的聯結可以創造故事,敘述經驗(情緒、遊玩、學習新事物等),領悟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5、 培養思考、推理、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故事的內涵常會包括一些兩難困境(該不該爬樹救小貓;爸爸禁止我爬樹)、價值模糊(未告知他人即借用物品--尚不能分辨人我之別,或認為用一下下就還沒關係)或孩子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在百貨公司中走失),作者固然提供了他的想法與價值觀來解決問題,孩子亦可經由閱讀的過程或大人的引導,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來思考「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我會怎麼做?」 6、 閱讀治療:當孩子遭遇情緒上的困擾或適應的問題時,故事書有時可以成為紓解的一種方式。因為故事中的主角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讓孩子有同病相憐,「我跟他一樣,我並不孤獨」的想法,因而產生認同感,看完內容之後也能以類似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7、 變化氣質:多讀書能多吸取知識,增廣見聞,學習他人成功、失敗的經驗,做事的方法,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事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能充實個人的內涵,使言談有物,內盈而外華。 何時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 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發展速度與興趣不一,因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告訴父母親何時開始最適當。但是我們可以先預備一個閱讀的環境與氣氛,譬如家中有書房及書櫃,父母親在家有閱讀書報的習慣(許多不愛讀書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也從不讀書),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有上圖書館借閱圖書的經驗,或書籍被照顧的情形(不是隨便亂扔、亂放,有破損的地方會修復)等,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境中,自然也會學到對書、對閱讀的正面態度。 嬰幼兒期即可指著書報上精美的圖片,對孩子說短短的故事,引發他的興趣,願意接近書本,兩三歲時會自己翻閱看圖畫,甚而會根據所看到的圖片,加上自己的經驗與豐富的想像力編故事。 幫孩子選書的原則 許多的兒童讀物具有文學性、教育性、有生動的描述或有可愛插圖,卻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基本上為孩子選擇讀物時,除了考慮印刷的品質、價格外,還要配合他們的發展: 1-2歲的孩子尚未具備翻書頁的精細技巧,比較坐不住,注意力較短,字彙和經驗較少,為他們選購書籍時就要注意選擇有較厚書頁的書本(比較堅固,不易撕破),字少圖多,故事內容簡單易懂,和幼兒的經驗相關者較佳。 為3歲以上或上幼稚園的孩子選書的範圍又可再擴大一些(童詩、歌謠、童話等),故事內容可稍長、插圖仍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它的圖像有具體說明的作用,而且對此年齡的孩子來說,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圖片的部份。 5-6歲的孩子以上的兒童,因其認識的字逐漸增加,主題的選擇可以更寬廣,可包括他們生活經驗之外的事件,有較複雜的敘述方式,或較多個人的興趣、愛好。 總之,了解並尊重自己孩子的發展、興趣、生活經驗,將有助於選擇合適您孩子的兒童圖書。 提供一個充滿閱讀經驗的情境 1、 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和他們一起進入到圖畫書的世界。床邊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睡覺前聽故事,再帶著無限的想像進入夢中的經驗。唸故事時坐在孩子身旁或摟著他,這不但可增近親子間親蜜的感情,更是奠定孩子喜愛閱讀的開始。 2、 連說帶演:閱讀圖畫書時,最好帶著充滿感情的聲調、動作,來表現不同的角色與情緒。增進孩子對聲音、情緒、人物角色辨別的能力。如果可能,還可以配合道具:如布偶、玩具等使說故事更生動。或和孩子一起來演故事,甚或可以以同樣架構,而有不一樣的對話,演出不同的結局。 3、 有些圖畫書為使故事的呈現更有趣、更具吸引力,還配合有錄音帶及錄影帶,但播放這些影帶時,最好陪著孩子一起欣賞,一起討論。而不是把這些帶子當做是孩子的另一個保母。 4、 適應孩子的需要:有些孩子對喜歡的故事,會要求父母重覆的說或唸,家長有時會不耐煩,或覺得擔心只愛一個故事,所知範圍有限。其實沒關係,還是可以在相同的故事中做變化:如請他說故事給你聽、或想想不同的過程及可能的結局,請他說說聽過這麼多遍後又有什麼不同(較深入)的想法。 當孩子沒有興趣、坐不住,不想聽故事或一起看書時,沒有 必要一定要把書唸完,可以暫擱一旁,或再挑一本吸引人的 書唸。他有好的表現時鼓勵他,失去注意力時也要有耐心,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因為他可能成熟度還不夠,讀物的內 容超過他的經驗與程度等。 5、 常帶孩子到書店買書或到圖書館借書、聽故事、看戲劇表演等,讓書在孩子的生活中不會缺席。 6、 鼓勵孩子創作詩歌、自己寫書: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有時也會做即興的詩或歌,或自己編故事,編說編玩。當孩子對文字有興趣時,除了閱讀之外,尚可鼓勵(孩子)畫、(大人)寫的方式記下他的想法、感覺和自編的歌謠故事。提昇他的觀察力、表達力、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等的能力,同時也讓他體會到文字世界裡的快樂。

三明治世代如何安排孩子的才藝課?

2005年08月18日
公開
48

三明治世代如何安排孩子的才藝課? 現代孩子學才藝,已經是如每天吃飯喝水一樣的例行公事。 要怎麼妥善安排孩子的才藝課,才能真正啟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不會變成負擔和壓力? 康健雜誌 76期 文�謝曉雲 攝影�邱瑞金 20年後,叫現在的兒童回想他們的童年生活,十之八九能記得的,可能只有一堆上不完的才藝課。 內政部兒童局的調查指出,台閩地區超過六成的12歲以下兒童上過才藝班,其中最多人學的是兒童外語。去年(93年)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都會區如台北市,一半以上的學齡兒童同時學習三種以上的才藝,更有孩子一星期上超過十種才藝課,童年生活天天被課程塞滿。 要讓孩子上才藝班嗎?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父母自然會盡力提供一切栽培他們,期待孩子未來傑出、優秀、比別人高一等。有些父母更因為自己兒時沒有機會學這學那,就把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長大不會像自己一樣有遺憾。 也有父母雖然想培養孩子多才多藝,讓他們未來更具競爭力,卻也擔心孩子被一堆課程壓得喘不過氣。 親職教育的網站討論區裡,憂心的母親說:「不想讓孩子的童年只是一堆上不完的課,但如果不讓他們學才藝,會不會因此埋沒了他們的天分?」 就算教育專家自己也免不了這樣的難題。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育瑋就舉自己的經驗說,原先她也希望孩子輕鬆快樂地成長,並不刻意安排他們學才藝。現在很多孩子4∼5歲就開始學各種樂器,她的兒子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學小提琴,其原因也是孩子常常從學校回來說,哪個同學在今天音樂課上演奏鋼琴,誰又表演了小提琴或其他樂器等等,露出羨慕渴望的表情,「我這個做母親的不免想,如果不讓他去學,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現有升學考試制度也在鼓勵父母從小讓孩子學才藝,而且要表現優秀拿獎狀,未來升學考試才能幫助加分,而且一些媒體、廣告持續向父母洗腦說,所有的學習愈早開始,就能保證以後孩子愈有成就。「父母普遍很焦慮,然後把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要他們學這個、上那個,」林育瑋指出。 先了解孩子特質再決定學什麼 時間、金錢有限的情況下,該讓孩子學什麼,更是令父母傷腦筋。 調查發現,半數以上父母自行決定讓孩子上什麼,很少問孩子意見,或和他們討論。時下父母幫孩子安排的才藝課仍以功能性、培養智育方面的居多,例如英文、珠心算,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學過。 此外,一窩蜂的現象,也表現在兒童學才藝,像跆拳道在奧運競技中為國爭光,馬上坊間的跆拳道教室裡上課人數激增;旅外的圍棋好手歸國比賽,也掀起一陣兒童學圍棋的熱潮。 在父母徬徨不知道該讓孩子學什麼之前,教育專家建議要評估幾點: ■自已孩子的個性特質適合上這種才藝課嗎?有這方面的天份嗎? ■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興趣?上課開心、有自信、有成就感嗎?還是一直很排斥、覺得很挫折? 而且,不要拿別人學習的項目當做選擇標準。 「別人家孩子學什麼和自己孩子學什麼是兩回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認為。就算是一家人,也並非兄姊學什麼,弟妹也一定要學。如果孩子沒興趣,或沒有天份而學得吃力不開心,上課苦著一張臉,活像受酷刑,那學才藝就變成一種處罰了,「你幹嘛花錢讓別人處罰自己的孩子?」吳佑佑說。 尊重孩子的學習步調 另外,孩子學才藝的過程中,尊重他的特質和學習步調也很重要,更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的表現做比較,增加親子雙方不必要的壓力。 一位任職貿易業的媽媽說,每次送6歲兒子去上兒童律動課,看見其他父母在教室外站成一排,臉一個個貼在透明玻璃窗上,七嘴八舌討論正上課的孩子今天表現如何、哪邊需要加強練習。她聽了不解,怎麼一個單純讓孩子認識身體、建立自信、盡情放鬆玩樂的活動,也需要競爭、比來比去?「處在這種情境下,想不焦慮都難,」她無奈地說。 而教育專家要提醒父母,事實上,每一個孩子天生個性及學習能力都不同,即使上一樣的課,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每個人的表現和學習效果也有差異,「這不是在比賽,」吳佑佑認為,重要的是孩子能享受上課和做這件事的樂趣。 像她請同一個游泳教練教她兩個女兒游泳,大女兒花一個暑假的時間就游得頗有選手架式,而小女兒學了好幾年,才敢在水裡放手自己游,「雖然妹妹游得不怎麼樣,但她現在反而比姊姊更喜歡游泳,待在水裡可以自得其樂,」吳佑佑笑說。 另外像女兒學鋼琴時,她先和老師溝通好,上課無需趕進度,如果別家孩子一星期學一首新曲子,她容許女兒可以花一個月還在彈同一首,因為她不求女兒上台演奏,贏得掌聲,也沒有要她們未來成為演奏家,只是希望她們能欣賞音樂。 「因為我很清楚要她們學琴的目的,所以根本不會拿她們跟別的孩子比,」吳佑佑說。她建議父母不妨也問自己,讓孩子學這一項才藝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清楚自己的期待,就不會焦慮了。 不過,父母如果要孩子利用才藝去拿各種獎狀名次,當做未來升學加分的手段,「這就喪失原本學才藝是培養興趣的用意了,」林育瑋認為,才藝課應該是為孩子開一扇門,讓他們自己在其中嘗試、摸索,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並藉著各種學習活動,增加他們生活的多樣性。例如學語言,不只是應付考試、當做溝通工具,也是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文化的方法之一。 課程太滿,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有些孩子除了白天上課,晚上和假日另有一張才藝班課表,從早到晚滿檔,忙碌程度可比公司大老闆。 父母想把孩子訓練成十項全能,但拚命塞課程給孩子不會讓他們學得好,相對也剝奪他們做其他事的時間,例如孩子沒機會自己思考,也少了人際互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假日還要上才藝課,造成全家人不能一塊活動,自已也無法和朋友聚會玩耍。 「孩子需要時間自己想事情,」吳佑佑說,有時候父母見孩子在發呆,就嘮叨唸他浪費時間,其實,讓孩子發呆、胡思亂想、自己思考,有助於激發想像力。她觀察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其實想像力無限,但課上得太多,忙到沒時間停下來自己想事情,因此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很可惜。 孩子上太多課,不但身心疲累,有時候更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結果白天精神不濟、上課不專心,父母還誤以為他們有注意力缺失問題,急著去兒童心智科求醫,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放鬆休息,「大人都不見得能按時緊湊地做好每一件事,怎能期待小孩做得到,」吳佑佑認為。 不適合的上課方法反而打壓興趣 有些父母雖然送小孩去上才藝班,卻對上課內容不關心;而有的父母則相信名師、名課程,四處打聽把孩子送去上課。不過,專家並不認為名師保證能教出才藝出眾的孩子,而且父母須留意,不適合的上課方式反而打壓孩子的興趣。 「要了解孩子學了什麼、喜不喜歡上課方式,而不是把人丟去就算了,」吳佑佑指出。再者,就算口碑好的才藝班和師資也僅供參考,不見得人人適合。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育瑋指出,學齡兒童需要能啟發創意的課程,制式、呆板,和只是學技巧的上課方式並不適合他們。 她拿自身經驗為例,兒子從小喜歡拿筆塗鴉,為此她曾經特別找人介紹知名的美術班,送孩子去學畫畫,沒想到,才上幾堂課,原本熱愛畫圖的孩子居然不想再畫了。她覺得不對勁,先和兒子聊一聊上課情形,然後跟他一起上一堂課,才發現這一間美術教室專為考美術班的學生而設,授課著重畫畫技巧,有一套標準畫法,而不是讓孩子天馬行空發揮創意,孩子老被「糾正」,自信心受挫,難怪開始排斥畫畫。 而吳佑佑幫女兒安排鋼琴課時也發現,找適合的老師比找名師重要。 有口碑的老師固然有獨到之處,「但如果上課方法讓我的孩子才4歲就討厭鋼琴,我怎麼可能再讓他上這個課?」吳佑佑直言。 她舉例說,硬要一個活潑、靜不下來的孩子待在安靜的地方,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那孩子鐵定覺得痛苦,不想繼續上課。換一個老師之後,上課方式動態活潑,不但女兒上得開心,而且自已願意主動彈琴練習,她就慶幸當初換老師是正確的決定。 培養興趣不一定靠上課 如果父母還在考慮要不要送孩子上才藝課,那專家建議,不妨先試試其他方法來培養孩子的興趣,不需要急著下決定。 林育瑋指出,從日常生活中製造讓孩子接觸各種事物的機會,例如,孩子沒有學樂器,不代表就無法培養音樂方面的興趣,如果家裡常有欣賞音樂的機會,也能為孩子和音樂之間牽上一條線;又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了解環境生態,就不一定送他們去上自然科學的課;語言能力則也可以藉著看外文繪本、卡通電影等來學習。從日常生活中邊玩邊體驗,有時候比中規中矩的上課更能讓孩子樂於學習。 又如參與住家社區的團體活動或學校的社團,也都是學習及培養興趣的方法。像吳佑佑讓女兒加入鄰居組的合唱團學習唱歌,也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練習說相聲,「讓他們多玩、多嘗試,」她認為,孩子自己會發現最有興趣的事,或讓父母從中找到孩子的天份,然後再集中資源栽培,把錢花在刀口上,那就不用塞給孩子一堆他興趣缺缺的課,親子之間還為此搞壞關係。 不論孩子上不上才藝班,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及熱情,那即使不安排他們上才藝課,也不會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及樂趣。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轉貼

2005年08月17日
公開
33

一天晚上的事, 話說我把女兒們下課接回家後, 她們的爸爸就已經先到家, 一家四口非常高興的準備吃晚飯, 結果發生了下面的事: 爸爸:『可心啊?要不要吃飯?』 女兒:『不要!』她只顧著跟小叔叔玩。 爸爸:『快來丫!大家都在等妳喔!』很有耐心的再說一次。 女兒:『不要啦!我等一下再吃!』 我跟老公表示不要理她,也許不餓,我們先吃。 過了一下,我說: 『可心,等會兒我們要去台北作眼球運動,趕快來吃飯。』 她才走過來自己添飯,坐上餐桌。 那時姐姐早已經跟我們一起先吃了。 爸爸:『可心,要不要吃這個?』老公指著一盤菠菜。 女兒:『不要。』 爸爸:『那這個肉好了。』 女兒:『不要。』 我看老公已經有點要變臉了,好言請她夾這個夾那個都不要。 此時姐姐就說:『爸爸,我要吃那個瓜仔肉。』 也只剩下一小碟了,爸爸就一倒就全部都倒給了姐姐。 結果,她就開始胡亂哭喊起來,因為她也蠻愛吃那個。 女兒: 『我要啦!』『你怎麼全部給姐姐不給我?』 爸爸:『我問那麼多次,是妳自己什麼都不要的丫!』 女兒:『可是、可是我就是要那樣啊!』 〝番起來叫〞〝卯起來哭〞是她接下來的動作! 老公真的生氣了,一下子就把她的碗拿走, 叫她:『妳!都不要吃!』『不准吃!』『旁邊站!』 『我問妳什麼,妳通通不要,乾脆都不要吃!』 我看他很生氣,手上也拿了一支家法=>三個字(台語發音國字不會寫) 平常他是不發脾氣的,這會兒真的發火了喔! 我跟姐姐都不出聲,連她來跟我討救兵,我都不說話, 這時候是不能插嘴的,要教就由一個人來教,不能當好人。 看到爸爸生氣了,她就開始哭,哭的很大聲,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錯了,我錯了!』 爸爸:『妳不要講話,我不要聽!』就走近她身邊,準備揚手…. 女兒:『我知道我錯了啦!爸爸!』 她哭的很慘,我都不忍心,但是我還是要安靜不能伸出援手。 爸爸:『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表示?』 女兒:『我以後吃飯都要吃菜菜、肉肉,要聽爸爸的話,乖乖吃飯。』 一邊抽搐著哭一邊說著。 爸爸:『妳說什麼我聽不到?』 女兒就慢慢停止不哭,把話重新再說一次。 她還是被罰站了一會兒, 爸爸:『那妳現在要吃飯嗎?』 『要!』女兒很小聲的說。 『過來我旁邊坐著,我陪妳!』 其實老公在要開始動作處理她之前,就已經把他的飯吃完了。 『妳自己表現給我看,該吃什麼自己處理,我不幫妳。』很有威嚴的口氣。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哭的時候很快,情緒恢復的也很快, 一下子就把飯給吃完了,又開始有說有笑了。 其實整件事情給我的感覺是,老公處理孩子的事很有EQ感! 第一: 雖然真的很生氣,但是他不會馬上碗筷〝碰〞的很大聲敲桌子, 開始罵小孩。慢條斯理的先把他的晚飯吃完,再出手腳。 我覺得這是讓自已平靜下來,不會因抓狂錯手打傷小孩的表現, 至少不會影響自己的食慾建康。 第二: 請注意他最後那句話: 『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做?』 在教小孩時,什麼是你在過程結束後想要獲得的結果? 他做的很好,我承認我沒這個能耐,因為我的EQ沒他高段。 教育小孩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我相信有些父母不小心錯手或出手太重把小孩打傷了, 他們真正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EQ的表現、忽略了教導的重點, 這些都是咱們大家該注意的,不能打過罵過之後,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發飆急救站

2005年08月09日
公開
35

就像在超級市場或是飛機上一樣,孩子在餐廳發脾氣同樣會影響別人。周遭的人都會轉過頭來看,有些人會搖搖頭,眼睛溜來溜去。如果孩子的脾氣發作得很激烈,有些人甚至還會要求換桌,躲離尖叫的孩子遠遠地。我看過一兩次小孩發脾氣,真的會讓忙碌的餐廳暫時停頓下來。 在餐廳發脾氣其實和在超級市場相類似,唯一的不同在於,你周遭的這些人是花錢出來吃飯的。如果你的小孩開始不受控制,他們還是必須付費。 要去餐廳之前請先預作準備,隨身攜帶活動盒,或是孩子可以玩的一些小玩具,也要帶二至三樣小點心和孩子喜歡的飲料。不要忘了帶吸管杯和一些兒童專用餐具,孩子拿大人用的叉子看起來很可怕。出發前先告訴孩子你們要去什麼地方,在那裡應有的行為舉止。當孩子知道你的要求時,他們可以做得比較好。如果孩子夠大,可以玩假裝你們是某個故事裡的家庭要出去吃飯的遊戲,在車子裡討論他們在餐廳會如何表現。 假如孩子開始煩躁,就找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在絕望的情形下,還可以堆糖包。如果在餐點送上來之前還有點時間,可以帶孩子散散步,因為坐在高腳椅上是很不舒服又無聊的。 如果孩子看起來快要發脾氣或是要放聲尖叫了,最好趕緊帶他到安靜的地方。如果餐點剛好送來,可能必須輪流吃,那麼也可以請廚房將菜保溫。有時候短暫的場景改變就足夠澆熄孩子的怒火,而讓你們能回到桌邊用餐。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時,你或許不想元氣大傷,那麼將菜打包,然後打道回府。回到家後,想想自己哪裡做錯了:是不是太晚吃?等得太久?菜上得太慢?是不是忘了帶讓孩子玩的東西?了解引發脾氣爆發的原因,事先作好準備,才能確保下次有個愉快的用餐經驗。 帶孩子去餐廳前該注意的事項 挑選餐廳 要挑選帶孩子一起去的地方時,考慮親子餐廳。這不是說你只能帶孩子到速食店去,但是有些以提供美好用餐經驗為傲的餐廳可能不適合孩子,因為它的服務速度可能故意放慢,好讓客人可以從容地選瓶酒,慢慢瀏覽菜單,然後悠閒地享用每道餐點。如果你沒帶孩子,這將會是非常美妙的經驗,但是如果帶孩子到這樣的地方用餐,保證對你和周遭的人都是很辛苦的事。將這些迷人的場所留待兩人獨處,或是和朋友聚餐時再去吧! 親子餐廳知道如何迎合孩子,服務生知道上菜要迅速,有時候甚至不需要你開口要求;服務生也可以提供蠟筆和畫紙,有時候餐廳也會有自己的遊戲盒,你只需開口問。 攜帶活動盒 你無法預期每一家餐廳的服務品質,所以最好自己準備一些東西讓孩子玩,那麼等菜上桌的時候,就不需苦苦地搜尋口袋或桌上的東西來讓孩子專心了。即使是守規矩的孩子,出外用餐時身上都有計時器,當你在等候入座、等點菜、等上菜時,孩子的定時開關都在滴滴答答不斷往前走,他的耐性於是一點一滴的不消失。 不要讓孩子在餐廳裡亂跑 餐廳對孩子而言是相當刺激又危險的,侍應生端著盤子走來走去,門開開關關,廚房傳來的新奇聲響,還有許多東西可以碰觸。我想這一定是莫非定律的其中一條:如果有會傷害孩子的東西,孩子一定會去碰。我曾經不只一次將孩子從廚房旋轉門邊救出來。 讓孩子表現最佳行為 即便你不認識用餐餐廳的老闆、家族或公司,他們也不認識你,但重要的是切記,餐廳是別人家的財產。當你允許孩子破壞餐廳,如在牆壁上晝晝、破壞桌上的裝飾品,或是把東西帶回家時,他們就無法學到尊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不要讓服務生疲於奔命 餐廳的工作人員工作要掌握時間,佈置新餐桌、拿飲料、給廚師點菜單,這些都要靠服務生掌握時間的能力和步調。一個經驗老到的服務生在擁擠的週末夜晚,可以讓事情看起來很簡單輕鬆,但是一個過度苛求的客人就可能破壞整個夜晚。如果你和服務生配合,他可以變成你的朋友。所以,當服務生來點菜時,告訴他你要點什麼給孩子吃,如果你需要一些快速或特別的餐點,現在就是告訴他的最佳時機。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發飆急救站

可以喝羊奶嗎?呂適存醫師提供

2005年05月13日
公開
44

可以喝羊奶嗎?呂適存醫師提供 羊奶是時下國人流行的食品,在宣傳之下,大家覺得羊奶營養好,而且常說可以護氣管。但是出過國的人都知道,在國外、尤其是盛產羊隻的北歐、紐澳等國,都不鼓勵喝羊奶,尤其完全反對用羊奶來給嬰兒用。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項: 1.羊奶中所含的礦物質太高,對嬰兒的腎臟不好。 2.羊奶缺乏人體造血系統最需要的鐵質、葉酸,以及維它命C、D,常吃會造成嬰兒貧血。美國著名的政治人羅勃甘乃迪在出生時曾因體質過敏而被餵食羊奶,結果差點因為貧血而夭折,大家也更瞭解羊奶的潛在危險性。 3.羊奶尚有許多其它成份問題,尚待發現。 羊奶能否「保護氣管」,至今在醫學上並沒有証據,所以衛生署對於此種廣告說詞已加以取締,並處以重罰。廠商在做電視廣告時也只敢說:「羊奶是溫和營養的食物…..」,不敢再公然說能護氣管了。 近日有些廠商為了配合市場的心理,也將羊奶做了一些改良,使其成份能夠合乎我國政府要求的基本標準,也能以嬰兒奶粉的名稱上市行銷。以醫師的立場,任何產品能合於國家標準都可以接受,只是目前(至二00一年五月)政府核準的的七十八種市售嬰兒奶粉中,只有三種是由羊奶製成,而且這三種都是由大家相當陌生的廠商所生產,不是出自歐美、日本等國世界知名的奶粉大廠,此外這三 種羊奶粉是不是也合於歐美日本各國的嬰兒奶粉國家標準?允許其國民使用?都尚待查証。銷售羊奶的廠商在宣傳上的另外一些重點包括: (1)、強調羊奶粉的奶塊在胃中凝結時會比較細,所以比牛奶容易吸收。但是這一點並不能夠成立 ,因為我們的所用的嬰兒奶粉並不是未經處理的原始牛奶,與原始牛奶相比,並不合理。 (2)強調羊奶比牛奶不容易引起寶寶過敏。此點亦不成立,因為羊奶蛋白與牛奶蛋白相同的成份高達七成以上,造成寶寶過敏的機會並無差異。 (3)強調羊奶中含有與人類母奶類似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所以較好。 但是羊奶中的這種成份是否可以代替人奶的成份,仍待証明。 如果客觀的說,一般的羊奶是一種可以使用的營養,大小孩或大人各方面的發育都穩定了,肝腎的功能都發育好了,偶而吃一些類似於羊奶等在成份上有一點問題的食物,但是不常吃,亦無大礙。但是不建議把羊奶當成例行食品來用,因為某些對身體的影響愈聚集愈多時,終會妨礙到身體的發育。 當然也希望廠商能夠把一般的羊奶加工改良,去掉對人體不好的成份,使一般人、甚至小寶寶能夠長期安全成長.

寶寶喝羊奶,營養消化吸收更優越

2005年05月13日
公開
43

寶寶喝羊奶,營養消化吸收更優越 本文作者/林華貞診所院長林華貞醫師 本文出處/健康物語月刊2005年5月號 Q:最近電視都有看到羊奶粉的廣告,也聽說羊奶比較好消化吸收,請教醫師,牛奶和羊奶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Ans:基本上,牛奶和羊奶所能提供的營養成分都差不多,但眾所皆知的就是羊奶比牛奶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為羊奶中的羊奶蛋白質在胃中所形成的凝乳顆粒較細軟,而且羊奶的脂肪球也只有牛奶的1/3,所以對胃腸好吸收,也比牛奶更接近母乳。以下將再詳細說明羊奶與牛奶間的差異點: 羊奶V.S 牛奶 ● 脂肪球大小不一樣 羊奶的脂肪球(Fat Globule )平均的直徑為1.3~2.7mm,而牛奶約是3~4.5mm,換算成體積,羊奶的脂肪球較牛奶小,較小的羊奶脂肪球,有利於人體中酵素的分解,因此羊奶比牛奶更好消化。 ● 凝乳性質不一樣 羊奶中的蛋白質在胃中所形成的凝乳,其張力(curd tension)較小,故凝乳較細軟且較小,可以讓消化更容易 ● 羊奶中的機能因子-- EGF (上皮細胞生長因子)、SA涎酸、核苷酸等物質 EGF上皮細胞生長因子為一小分子的蛋白質,此物質只存在於羊奶中,牛奶中並無法分析出此物質,SA涎酸為一特殊之寡醣,雖然牛奶中亦可分析出來,但含量卻沒有羊奶高,而核苷酸更是目前市售奶粉所普遍添加的營養素,不同的是羊奶中的核苷酸是天然存在的非添加的。此三種活性物質皆為羊奶中的活性物質,對人體皆有正面之助益。 ● 羊奶及牛奶在泌乳方式上之差異 「乳汁」是由乳腺分泌,其分泌的方式有兩種,「頂泌式」分泌 (Apocrine Secretion)及「局部式」分泌 (Merocrine Secretion),一般而言「頂泌式」的分泌會有細胞釋放在其中,而「局部式」的分泌並不會有細胞釋放在其中,人乳及羊乳是屬於「頂泌式」分泌,而牛是屬於「局部式」分泌,故羊奶中含有較多的機能性營養素-EGF (上皮細胞生長因子)、SA涎酸、核苷酸等物質。 ● 羊奶和牛奶蛋白質組態(Protein Profile)之差異 羊奶和牛奶中酪蛋白的組態是不一樣的,羊奶比牛奶含有較多的 a-2S酪蛋白及較少的 a-1S酪蛋白,有利於讓容易引起身體負擔的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被分解消化,因此可有效減少身體的負擔。 現代媽媽照顧小孩時最大的問題,多半在於寶寶喝奶時消化吸收不佳,因此常常哭鬧不喝,羊奶雖有助於吸收消化,但要注意的是因為「羊鮮奶」中某些營養素過高或過低,所以對寶寶長期使用而言,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若家長想讓哺乳中的寶寶嘗試羊奶,還是建議食用經過特別調配的配方羊奶粉,可補強羊鮮奶所缺乏的葉酸和鐵質,調整了羊鮮奶過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鈣、磷、氯、鈉、鉀),較符合寶寶的營養需求。

分享 別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2005年04月11日
公開
42

你在孩子面前有威信嗎?在現今獨生子女家庭愈來愈多的同時,許多家長已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他們普遍感到現在的孩子愈來愈不聽話,愈來愈難管,甚至以為是受到環境的影響。然而,教育專家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家長本身。 ■威信不是威嚴 有些家長誤以為威信就是威嚴,所以經常發脾氣,以為「棒下就會出孝子」,雖然使用暴力的現象還不算太泛濫,但訓斥孩子的現象卻司空見慣。然而粗暴對待孩子不僅不能教育好孩子,還會帶來許多不良後果。首先,幼兒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會使孩子精神緊張,有害身心健康。另外,粗暴對待孩子,表面上也許一時能鎮住孩子,但會導致孩子因為害怕暴力而不敢說實話,久而久之養成說謊話、不誠實的惡習。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以後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愛使用暴力的人。 ■何時樹立威信 根據調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漸喪失威信的現象,在小學至國中這一階段較為常見,父母也往往在這個時候才想起要樹立威信,但實際上問題往往出在學齡前。科學研究顯示,孩子在3歲以後就有了自我的意識,開始懂得拒絕,因此如果這時你還是像以前那樣教育孩子,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同時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沒有樹立威信的意識,那麼,日後想要再樹立威信就很困難的,那時你就無法拿捏該如何對待孩子。 ■先信後威 很多父母以為,威信威信,有了威才有信,其實正好相反,要想有威嚴首先要有信用。但是父母常常只會強調「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為哄哄小孩很正常,許多調查都顯示,很多家長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為不守信用。因為威信最終是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一種信任感,這不是靠說教或者是打罵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則,說話算數。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家長首先要以身做則;答應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不利於樹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高壓:父母經常發脾氣,使用暴力,嚇倒孩子。 疏遠:父母不接近子女,不與子女溝通,不讓子女了解家長的興趣、愛好。 寵愛:父母對子女姑息遷就,有求必應。 擺架子:父母好為人師,自以為是,驕傲自大。 炫耀:父母總喜歡在孩子面前津津樂道,榮耀家史和自己以往的成就,不向孩提出奮鬥目標。 自以為是:父母認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確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條。話一出口,孩子就得絕對服從;即使是說錯了,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強迫孩子照辦。 說教:父母總是滔滔不絕說個不停,擺出一副說教者的姿態。 誘惑:父母總是用各種獎賞,抬高自己的地位,用小恩小惠收買孩子心。 ■錦囊妙計 ◆知已知彼 只要多瞭解孩子,抓住孩子內心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取得威信。 ◆嚴與愛結合 教育孩子,嚴是必要的,但每次嚴過之後,應該想辦法去安撫他,開導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愛他的,而不會對父母產生畏懼、抵抗心理。 ◆以身作則 如果要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糾正孩子亂扔垃圾的壞習慣,你光靠一遍遍地說還不行,還要做給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自然會模仿,同時也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麼會來聽你的?身教勝於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家長必須以身作則,作出榜樣。 ◆教育一致 父母兩人之間的要求要盡可能統一,而且父母的前後教育都要一致,要善於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會兒高興起來隨便地逗笑孩子,一會兒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罵孩子。 ◆量少而質精 太多的說教只能讓孩子感到厭煩,太多的嘮叨只能讓孩子感到疲倦,同時,孩子會暗暗嘲笑你只有這幾種教育方式,感覺到你的無能和無助,你的威信自然要大大降低。所以要樹立威信,教育時應抓住一些主要的東西一管到底,管得少而精,這樣反而更有效。 ◆民主式管教 盡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嘗試,並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能怕孩子犯錯誤而強制孩子照大人的意願行事。另外,家長還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權威和面子。每個人都有可能做錯事,孩子不對時應該批評教育,自己做錯時也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這樣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反而會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願意與你交流溝通。 ◆向孩子學習 因為孩子一直在學習,所以他們的想像力非常豐富,但是難免也有我們大人不懂的事,這時,如果父母放下架子問:「這是為什麼?」「這是真的嗎?」「這個問題我不懂,你能告訴我嗎」,這不但不會使你失去威信,反而會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裝懂或逃避回答則會使你更被動。 ◆家庭和睦 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互諒互讓。當發生矛盾或摩擦時,父母雙方要心平氣和地講道理,妥善處理。切不可大吵大鬧,拳腳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決矛盾;更不要固執己見,使加深矛盾,導致家庭破裂。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裏美好形象和樹立威信的重要因素。 文章由《聰明寶寶雜誌》提供

分享好文章:孩子的規律與生活 (有0-7歲孩子的必看)

2005年04月07日
公開
39

0-7歲孩子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模仿, 而非語言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讀書、寫字,教任何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 因為孩子愛我們,他們會盡最大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滿足我們要他們做的事, 但這些學習成果都是假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如果讓孩子自由、順性的發展,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一直遊戲、遊戲、再遊戲。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只要有東西,就可以一直玩,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精緻的玩具, 越精緻、昂貴的玩具對孩子而言越是沒有用的玩具,因為這一類玩具多有固定的玩法,玩法有限,孩子很快就玩溺了, 接著他們就會開始拆解玩具,拆了之後就裝不回去,然後玩具就壞了。 孩子的意識發展是跟著周圍的環境走的,不管是在室內或室外,不是頭腦或智力來做決定,孩子一入校園, 看到一根棍子便玩起棍子,把棍子當馬騎;接著看到石頭,放下棍子撿起石頭玩,最後也忘了他還在玩棍子……, 所以,一直是環境在引導孩子,環境抓住孩子,環境中有任何東西吸引他們,他們的焦點就跟著轉移。 我們要了解,孩子是透過「做中學」的,他們做任何事會本能地不斷反覆, 例如:小嬰兒要站起來,試了一次又一次,跌倒了再爬起來。孩子的學習,都是透過不斷練習才成功的。 小嬰兒出生時,他們的身體看起來似乎已經發展完整,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未完成的, 孩子的眼睛要到8歲才會發展完成,肝要到12歲才發展完成,其他像腎或許多器官還要更大才會發展完成, 身體發展健康與否就決定在生命的頭7年,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最大發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何發展孩子健康的感官也很重要,孩子出生時,感官便向世界開展, 孩子如何經驗這個世界,與他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鼓勵父母在家裡可以預備這些玩具給孩子: 1.去樹林、公園或海邊玩時,搜集東西給孩子,例如:石頭、木頭、貝殼等,把這些大自然的素材給孩子,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去玩。 2.娃娃:不給孩子硬的、塑膠的娃娃,要給孩子柔軟、溫暖、沒有表情的娃娃,沒有表情的娃娃給孩子想像的空間。 3.舊衣服:一些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讓孩子拿來玩。 在紐西蘭,有些人家裡很漂亮,有很好的沙發、很漂亮的裝飾、很好的裝璜,還有美麗的房間, 但是這樣就沒有地方給孩子玩,因為要保持美麗。 但是實際上,孩子是需要遊戲的,而且特別需要在大人腳邊玩,不要一直說:「你去,你去房間玩。」 孩子離開大人就不會真正的玩,他們喜歡在大人的身邊遊戲。 我曾經在一個孩子房間裡看到,地毯是一個圖案、床單是一個圖案、窗帘、牆壁各有不同的圖案, 如此一來,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可以安定、安靜、和平的睡覺? 台灣是世界上有名的塑膠城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東西給孩子,免得孩子無法有好的感覺、好的看見, 如果形體是很不自然的,例如:誇張的表情、失真的玩具,孩子吸收到的就是不自然、不細緻的印象。 在紐西蘭,我告訴朋友們,在台灣有些幼稚園裡都是塑膠草皮、塑膠樹、塑膠玩具…,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   童年很短暫,需要自由的發展,多帶孩子到戶外動一動、跳一跳是好的。 現代孩子多住在高樓,出門就坐車或摩托車,很少有走路的機會,有的話也只有走幾步路, 我每天都走路到學校,走路回家,走路做很多事,透過自己的身體完成很多事情。 在世界各國,今天和過去的經驗很不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年前、20年後孩子的能力差別非常非常大, 我們要正視這些狀況,才能幫助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有光著腳在草地上行走的經驗,感受土地、露水…; 我們要讓孩子有爬樹的經驗,這是與人工的爬梯不同的,因為爬梯有一定的形狀,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爬樹更具挑戰性,因為每棵樹都不一樣。 我小時候的家,房子外面有圍籬,圍籬頂端尖尖的,我非常喜歡走在圍籬尖端,在上面練習平衡,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平衡的感覺。 人要成為一個平衡的人,必須要先得到身體的平衡,如果身體不能平衡,內在其實是很難平衡的。 在台灣,週一至週五大家都很忙,到了週末就想放鬆、休息,所以帶孩子去公園、去露營、接近大自然成為很多人最後才會想做的事。 我要再一次慎重的提醒父母:0-7歲的孩子需要充分的動、爬、跳,如果他們可以充分地動、爬、跳,他們就能更自由的進入語言表達、思想表達。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成熟且思想自由的人,不是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而是要讓孩子有很多動、爬、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大人要陪著孩子一起去做,這些生活上的改變是非常值得的! 問題一:老師剛提到孩子會一遍又一遍的要求聽同一個故事,可是我的孩子都對我說:「媽媽,講別的,不要每次都講這個。」她已經4歲了,這是正常的現象嗎?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要更多一點,有的要更少一點。我曾經跟一位家長做入學前的面談,我告訴家長,學校裡同一個故事要重覆聽三週,這個媽媽說:「不行,我的孩子一個晚上就要聽6個故事了。」 最後,這個媽媽讓孩子來上學了。一年結束後,媽媽告訴我:「我們現在一個晚上只要一個故事就夠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已進入學校的節奏裡。 重覆說同一個故事是要讓孩子可以消化,真正吸收整個故事,當然有些孩子會更快消化,所以,不需要將這件事情看得那麼嚴重。 問題二:如果已經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又要求另一個故事,是否要迎合孩子呢?     一個晚上給孩子一個故事是很好的原則。常常孩子要求一個又一個故事是因為還不想睡,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父母這時候只需要給孩子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夢裡的小天使已經在等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期待明天的故事。 問題三:我的孩子現年4歲,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嬰兒,可是4歲的孩子表現出急欲認知的渴望, 例如:看到桌上的醬油瓶,就會指著字問我:「媽媽,這是不是醬油?」以前有給孩子學英文,可是現在沒有了,畫畫時,她會在房子上畫門牌,寫號碼,也會寫英文,孩子有強烈的認知欲望,我該如何面對較恰當? 從典型的情況來看,老大出生時,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整個世界就是天堂, 因為父母都愛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當老二出生時,不管父母如何照顧老大,老大仍會覺得被推出天堂,所以,不管老大做的任何事無非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要父母關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別的時間單獨和大人在一起,也許是父母,也許是祖父母,如此他才會感受到大人是和他在一起的,如果有2∼3個孩子一起和 大人花長時間在一起,孩子仍然不會感受到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不僅人智學如此討論,心理學亦如此, 所以,「品質時間」很重要,並不是要很長的時間,重要的是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一天10分鐘就夠了,這段時間裡,是一對一,不受任何干擾的,即使是電話鈴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告訴孩子:「現在就是你的品質時間。」 一個孩子很容易,也不急,如果有二、三個孩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單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夫妻只有二個。 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孩子睡覺時間不同,小的孩子比較早睡,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晚睡,然後一個一個輪流陪伴,但是,說易行難。或者有些孩子早起,那父母就早起,總之,找出一週的時間表,努力從中找出10分鐘給孩子。 品質時間要每天規律,不要有時早上,有時晚上;也不要今天十點,明天八點,如此沒有規律,孩子會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規律生活的建立也需要一段時間,剛開始品質時間時,孩子會很興奮,他可能會叫、會鬧,主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慢慢的孩子的身體就會感受到這個規律,知道這個時間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然後,不好的行為、吵鬧就會消失。 知易行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一開始很熱,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很快樂,可是有時我們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例如:去爺爺奶奶家或是某人生病,然後就忘了品質時間,最後就漸漸不做了,等到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又變得攻擊,問題又出現時,才又想起品質時間。不過,只要再重新開始做就好了,但是一定要去做,特別是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更需要。 我有一些經驗,在有好多個孩子的家庭裡,常常中間的孩子最容易被忽略,大的孩子會被要求去做一些事情,而小的孩子因為還小也會倍受重視,除非中間的孩子偶爾也能做做壞事或大叫一下,否則很容易受到忽略,特別是安靜的中間孩子最需要品質時間。 品質時間要做什麼隨孩子的需求而定,也許一個孩子想要父母為他讀故事;另一個孩子想要父母陪他玩玩具;另一個孩子只想和父母說說話,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我有一個孫女,每天,我都和她一起洗澡,我孫女就會在這時候玩玩她的小鴨鴨,這段時間就是我和孫女的品質時間。品質時間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