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TimღJessieの媽咪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分享:別讓孩子淹沒在才藝班

2009年05月04日
2009/4/21 | 作者:趙文瑜

許多父母在孩子的肢體發展、各項能力、興趣還未被啟發之前,就帶著孩子跟名師學才藝,殊不知最後結果,大多是抹煞了孩子學習的樂趣。

四月十二日當天,由功文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功文有愛,教育更好,119救救我免費學力診斷活動」在北中南三區同時開跑。只要有一個孩子來受測,我們就會捐一百元給當地縣市的教育局處,幫助弱勢孩子學習。第一場,全國約有一千三百七十位學子前來受測。活動中,我發現了一些令人省思的親職教育現況,值得作為父母們的參考。

有一對爸爸媽媽,帶著兩位女兒一同參與測驗,一位是小一,另一位是幼中,兩位孩子受測的結果都不算非常理想。志工分析孩子的狀況,發現小一的女孩在運算數學的加減法時,不是多一就是少一;正要詢問媽媽孩子的學習狀況,媽媽就很擔憂地說:「我的孩子就是因為數學不好,所以我讓她學珠心算,可是,為什麼還會錯呢?我原本還想著,除了珠心算,其它的時間還要讓她多學些其他才藝的。」

這時,基金會的志工立即提醒媽媽:「您的孩子現階段才小一,但是,我們已經發現了她在加法及閱讀上,都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協助她解決困難。因此,應該先把心力放在孩子現在的課業上,而不用急著想,該讓孩子學那些額外的才藝。唯有趁現在打好基礎,累積孩子的學力,孩子才有餘力做其它的才藝學習。若不趕快幫助孩子,等她上了中高年級,將會遇到更艱難的課業內容,連課業都無法應付,才藝課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這樣的狀況一定不只有出現在這位媽媽身上。許多父母在孩子的肢體發展、各項能力、興趣還未被啟發之前,就以「圓自己的兒時夢」或「希望孩子成為馬友友」為目的,帶著孩子跟名師學才藝,殊不知最後結果,大多是抹煞了孩子學習的樂趣。我曾聽說有一位幼稚園大班的孩子,每周有高達七堂的才藝課程

;每天從幼兒園回到家裡,有時是媽媽、有時是菲傭,就急忙帶著孩子到處上課,連晚餐都是倉促解決。

我聽了好心疼。或許,這個孩子是真的對所有課程都感到興趣。但我也不免擔憂,這只是父母一廂情願嗎?若只是菲傭代勞,父母沒有親身參與,能真正了解孩子到底學了些什麼嗎?

其實,我並不反對讓孩子學習才藝。我甚至還認為,每位孩子應該都有可以紓壓、放鬆的特殊休閒或才藝活動,可以是拼圖、可以是樂高、可以是籃球、也可以是彈琴、下棋,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各種潛能待開發。

然而,我更認為學習就像吃飯,父母一定要掌握八分飽的原則,並且要懂得調配孩子的菜單。父母要了解,正餐中的主食才是孩子營養攝取的重點,當孩子的課業養分補給充足了,再依孩子的喜好給與「甜點」。如此,孩子就會期待每個用餐的時間,也更均衡地攝取到豐富的知識與美學等技藝。

美國研究發現,有學琴經驗的孩子之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學琴超過四年以上。因為他們總是愉快地開始,卻痛苦地結束。孔子曾說「遊於藝」,一定就是希望能用欣賞、喜悅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學業以外的各種才藝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