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cky媽

孩子吵架,怎麼辦?

2007年08月26日
孩子吵架,怎麼辦?

◎本文摘錄自《漢聲幼教三國指導手冊》

父母處理孩子的爭吵時,常會有「動輒得咎」的感覺。因為無論處罰其中任何一個,或一起處罰,或者都不處罰,孩子都可能覺得不公平,認為父母偏袒某一方。此時父母多半覺得很沮喪,為什麼孩子間不能停止紛爭?

父母最好要先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孩子間一定會發生爭吵。重要的就是父母要知道在孩子的爭吵中,應該擔任什麼角色,採取什麼措施,與提供什麼幫助。如果父母能堅持一貫且正確的態度,不但能讓孩子們相處得更融洽,對他們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父母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情感依附者,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與喜愛。因此當父母常比較孩子的好壞、過於堅持「大讓小」的原則、對孩子存有刻板印象,或不夠關心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疑懼、忿怒與不平的心理,而試圖以爭吵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失望與不滿。

所以父母要時時注意自己的教養態度,和孩子的行為反應,盡力做個「公平溫暖」的父母。

當孩子發生爭吵時,父母最好儘量讓他們自己解決。藉此除了能培養孩子與人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避免讓他們養成事事都要求第三者裁判的習慣,或以爭吵做為爭取別人注意的方式。

父母的措施
在要求孩子自己解決爭吵的同時,父母也應該探究孩子爭吵的因素,並儘量減少這些因素的產生。另外也要教導他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溝通的方式,以幫助他能自己化解紛爭。

由於學齡前孩子的自我中心觀很強,要求他做到「忍讓」、「與人共享」或「替別人著想」等,是頗困難的事。父母若能依循公平原則,協調、建議孩子解決爭吵,是比較實際的做法。例如父母可以和孩子訂下共同遵守的原則,像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破壞物品、要先得到別人的同意,才能動別人的東西。

父母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請孩子說出對對方的感覺和建議。媽媽可以用這樣的話問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對你?」此外,讓孩子各自擁有一些「私有財產」,例如個別的玩具,以養成他尊重別人「物權」的習慣。

父母的幫助
對於孩子彼此友善的行為,父母要多加鼓勵,像是「分享」的行為,便可由讚賞獲得強化,而成為孩子與人相處的方式之一。此外,也可以藉一些溫暖的手足情深故事,讓孩子對手足之情產生深刻的正面印象,進而產生認同。父母本身更要提供良好的示範,感情融洽的父母自然會教養出感情融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