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cky媽

防災包在手 生命不溜走

2011年03月15日
台灣是個地震與颱風災害頻繁的海島國家,當災難發生時,提供民眾緊急救命用的防災包,是當下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目前台灣民眾缺乏防災意識,對於災難的預防也做得不夠確實,且多數沒有儲備防災包的習慣。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系一年級蔡同學表示,雖然約略知道何謂防災包,但平常不會特別準備。對於颱風來襲前的預防工作,民眾江國睿說:「會將門窗關好,必要時會貼膠帶。」但針對防災包的準備,江國睿表示沒有儲放防災包的習慣。

  台灣目前並無針對防災包作宣導,但有藉著展覽及活動教育民眾。「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所舉辦的「人手一包」,即為帶領民眾認識防災包的活動。相較於台灣,同樣位於板塊交界帶的日本,政府對災害預警等科技投入相當多的資金。近四十年來,日本防災預算在國家年度財政預算中,始終維持在6%~7%左右,顯示日本重視災害預防的程度為何;在民間方面,日本近年出現許多防震和防災商品的專賣店,營業額始終維持一定水準,也顯示日本的防災觀念已十分普及。台灣目前雖無此類商店,但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解說員劉青硯表示,防災包內的商品其實於一般大賣場即可買到。




「防災包」裡要有乾糧、水、民生用品、工具、藥品和其他六大類。

記者蔡宜倩�攝影

  「防災包」的內容物主要可分為六大類:乾糧、水、民生用品、工具、藥品和其他。乾糧部分以營養口糧及巧克力為主,目的是維持人體所需的基本能量;第二大類是水,劉青硯指出,水是所有物品中最重要的,在準備防災包時,要最後放入,以自己所能負荷的背包重量去調整水的多寡,能帶多少就帶多少;第三類是民生用品,包括保暖衣物、雨衣、清潔用品(如消毒水)等,雨衣的功能主要為保暖,在雨衣與衣服中間塞入報紙,可減緩人體熱量的散失;第四類為藥品,包含一般用藥與個人用藥;第五類為工具,包括瑞士刀、手套、安全帽、哨子等;第六類其他,包括證件影本、存摺影本、錢和通訊錄,主要於受困在外時方可派上用場:通訊錄用於聯絡親友,錢則用於暫時安頓與補給所需品。

  針對不同的災害及所居住地區的差異,防災包的內容也要做些調整。以山區居民為例,為防範颱風過後常造成的溪水暴漲,民眾需準備繩索,以穿越湍急的河流。劉青硯表示,將防災包的內容物分為六大類,只是提供民眾一個準備的方向,但仍須視個人需求去做篩選。防災包的重量,要以背上後仍可奔跑、方便行動為原則,而防災包平時應放置於大門口、床邊或後車廂等易拿取的位置。

  台灣民眾目前雖然已有基本的防災知識,但缺乏防災意識。建立人民的防災意識應從教育開始做起,加上民眾目前已具備的防災知識,才能真正將災難所造成的傷害減到最低,避免事後人財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