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vave

認識口腔癌(二)(轉貼)

2006年10月21日
標 題:口腔癌的預防與檢查 點閱率:3183次

前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隨著檳榔的消耗量越來越多,估計每年新的口腔癌病患有一千五百人以上。口腔易於直接診視,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只要早期 (第一、二期) 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3年的存活率可達72%,5年的存活率可有60%,若是晚期 (第三、四期),則存活率將分別降為61%及30%。晚期口腔癌的復發大都發生在3年內,其中有80%出現於局部或頸部,20%發生遠隔轉移。
病因:
口腔包括唇、頰黏膜、下齒齦、上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顎、舌前三分之二。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地區之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其發生和嚼檳榔、抽煙、喝酒息息相關,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成口腔癌,也可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出現多處癌瘤。

症狀:
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
1.口腔白斑、紅斑:
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便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是紅斑,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可惡化成口腔癌。
2.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
癌的臨床表徵是口腔有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且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
3.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
診斷:
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
分期:
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觸診外,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口腔癌分期的主要目的在確立治療方式的選擇,評估預後及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結果。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 (T)、頸部淋巴結轉移與否 (N)、是否有遠隔轉移 (M) 的TNM系統來決定。
1.零 期:
即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
2.第一期:
腫瘤的最長徑小於或等於2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隔)轉移。
3.第二期:
腫瘤的最長徑大於2公分但不大於4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隔)轉移。
4.第三期:
腫瘤的最長徑大於4公分或已轉移到同側頸部一個淋巴結,此淋巴結之最長徑不超過3公分。

5.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
(1) 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 (如:穿過骨外層,深入深層肌肉、上頜竇、皮膚)。
(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 (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都有)、或是淋
巴結的最大徑已超過3公分。
(3) 已發生遠隔轉移。

治療:
1.外科治療:
  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依期數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切除:
*原位癌:
只做病變處切除。
*第一期:
只做病變處切除,視病情需要,加做頸部淋巴結切除。
*第二期:
病變處及上頸部淋巴結切除。
*第三期:
廣泛病變處切除及頸部廓清術。
*第四期:
大範圍切除病變處及頸部廓清術,可能包括臉部皮膚,或部分上、下顎骨。
2.放射治療適應症
除了少數例外,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的療法,但需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對於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意願及容忍性。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則視情形可能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 (二粒以上)、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需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技術
放射治療時需要利用面具及模具或其它輔助固定病人頭頸部,製作鉛塊及驗證片。
3.化學藥物治療:
綜合多個研究系列顯示: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隔轉移,增加少許病人的存活。但是對於頭頸癌而言,局部控制是最重要的;目前有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第三、四期),可增加局部控制率、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至於原本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因此可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