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瑞比寶貝媽

周曉璇:電機博士媽媽對小六學生演講「讀書方法」

2014年07月22日
【讀者投書】周曉璇:電機博士媽媽對小六學生演講「讀書方法」

2014/07/19
作者:
周曉璇
關鍵字: 十二年國教 教育

【前言】

小朋友的老師屢次邀請我到班上講讀書方法,為了讓孩子多享受快樂的童年,拖到小六沒辦法再拖了才去。

首先問小朋友 :

「你是誰?從哪來?要往哪去?」

「20年後,你想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

「你有過什麼興趣?小時候喜歡的糖果口味或玩具現在還喜歡嗎?興趣是天生不變,還是可能隨著時間轉變?是無法自制,還是可以培養的?」

「歐洲、美國為何小朋友都可以快樂學習?新加坡、大陸、南韓、印度、以色列,為何都是壓力很大的升學主義?」

「台灣的優勢是什麼?」

然後…下課!

老師急急趨前:「媽媽您等一下,讀書方法呢?」

「先想清楚自己為何而戰,再規劃戰略,至於戰術就更後面了。先讓孩子想一想,下次再說。」

【正文】

歐美的「人本」與亞洲的「競爭」,教育方式為何如此不同?答案在於「生態承載力」,或「資源」充不充裕。

如果你有大片的土地、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只要將各種種子灑下去,然後鼓勵每一顆種子,任由你的天性自由快樂地生長吧! 有本事就長成神木吧!

但如果你只有有限的土地與資源,只能規劃一格一格的育苗區,限制種苗的生長形態。因為枝葉太寬會遮擋別人的陽光;根部擴散會踩到別人的地盤。稍大再分類,篩選有潛力的種苗,移植到大盆區。

過去台灣培育出來的種苗又正又直,但沒有足夠的土壤讓每一棵植物都長成大樹,往往需要移植到歐美,才能長成神木。這也是為何有些在台灣數理一般般或中上的學生,轉學到美國,立即被視為天才。

倘若一個國家的生態承載力或天然資源足以養活所有人口還有餘,基本上只要教育人民學會基本生活自理,可以融入公民社會,行使權利義務例如投票、繳稅即可。

但生態承載力不足的國家,因天然資源不夠或人口過多,就必需要跟別國交易,賺取外匯及資源,以養活國內多餘的人口。關起門來你服務我,我服務你,是會餓死的。

但這些國家要拿什麼跟別國交易?人家為什麼肯跟你換?

通常是靠體力與腦力,去接收富國養尊處優的人民不願意從事的工作,高污染產業,辛苦、危險、骯髒的勞務,如代工;或需要特殊教育訓練、高度技術、腦力密集的工作,如 IC 或軟體設計。

過去台灣處境還不錯,要作牛不怕沒有犛拉。後來中國及印度開放崛起,釋出大量勞力、腦力,造成原有就業市場供需失衡。先有大批勞工搶走世界各國的藍領飯碗,當他們開始接受高等教育,接著搶走白領飯碗,造成全球普遍的失業問題。

新加坡意識到了,所以很早就採取英文教育,往歐洲靠攏,從事財務金融,服務富裕人士。

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不但沒有差異化,或力求精進,反而執意推行過度理想主義、不明究理、東施效顰的「教改」。唸數學不背九九乘法表,每次乘法要用加法重新「建構」一番,造成視野永遠限縮,無法升級;鼓勵每一顆種子隨性恣意發展,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防礙他人自由、橫行捷運都沒有關係。質疑所有規範,卻未提出有效替代方案,冒然解構,恢復叢林法則,弱肉強食,讓弱勢者更易受到傷害。政治上政黨互扯後腿,若分贓不均,即小題大做,鼓動群眾理盲濫情,撕裂族群,致使所有努力「向量合」等於零,國家社會陷入空轉,實力勢微,大多數人淪為均貧。

過去台灣因為大家都窮,讀書是學習「最省成本」的方法;聯考是鑑別力相對可信、制度相對公平、程序相對簡單的「必要之惡」。其他方式如做實驗、練才藝、到處參賽或旅行,哪一樣不需用到錢?就連做個麵包,都需採買各種食材器具,你要學會每一種麵包怎麼做,當然要有實作的基本功,但如果每一種食材組合都要買來實作,要耗費多少時間多少金錢?但如果學會看食譜,很多人失敗多次研發許久的最佳配方一頁書告訴你,這麼划算的事,為什麼不讀書?

讀書需要「記憶」及「思考」。台灣的作業多要你背誦,有標準答案,強調「記憶」; 但美國多是問答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別太離譜就好,要你「思考」。記憶跟思考哪一個重要?答案是「都很重要」,因為沒有基本記憶,要拿什麼「材料」來思考?

「基本知識」與「常用資訊」,是一開始就需要記憶的東西。例如你每天都需簽自己的名字,難道姓名筆畫不需先死背,等要用時再每一筆畫重新思考「建構」一番?同理生活中常用到加減乘除,為何可以不背九九乘法表?其實基本知識只要建構一次,接受這個觀念後,就該背下來,當成腦袋資料庫的基本模組,使用上才能熟能生巧,並進行更高層思考。

但人類經過長期演化才得到的模糊運算、決策、與社交的能力,及自然遺忘避免腦袋塞爆的機制,往往是精確記憶的障礙。每次考前一天才讀書,只是得到臨時記憶,離長期記憶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像在沙灘上踩個腳印,潮水一沖就沒了,即使第二天考一百分,也會很快忘記,說自己考得好表示學得好,只是自欺欺人。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反覆背訟及練習,就是過度學習,以求重要的東西得以刻烙在腦袋裡,經歷遺忘的機制後,還能留有痕跡。

台灣教育錯在要求死背許多不必要的材料及將來不會用到的東西。現在許多資訊在Google 上都可以查到,再次強調,其實要背只要背「基本知識」與「常用資訊」即可。

台灣教育的缺點還有學校每天有太多考試,其實可以大幅精簡。但學生不要排斥考試,仍然可以抱持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不得不的壓力。

就如耳聾的人為什麼不容易學會說話?因為他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不知道自己發音對不對,無法修正。

考試的功能只是讓你聽見自己學習效果的聲音而已。它可以讓你知道哪裡學會了,哪裡不夠,學習方法有沒有效。它是幫助妳的工具,不是敵人。

而且適當的壓力會帶來效果的提升,考前讀書效果超好超快的。人都有惰性,如果自己安排讀書進度,不見得能有效執行,不如聽從老師的安排準備小考大考。有老師幫忙,等於免費請到一位「學習管理員」或「秘書」幫你排程,多划算啊!可能的話,提前在老師安排的第一次小考前,自己先預先多唸一次,考前會更從容,而且不用害怕任何突發狀況。

另外,還要學好語文。以台灣小朋友每天都浸泡在繁體中文的環境裡,到大陸、日本、韓國都可以被稱為漢學大師呢!但除了中文還要學好英文,因為台灣的市場只佔世界人口的幾百分之一,透過英文你可以巨幅放大你的影響力。為何明明華人人口較多,但世界共用的語文是英文而非中文呢?除了國力與歷史因素,實務上來說,因為英文只是拼音,相對易學;不像中文除了發音還要多記一組圖形。且英文較有利於科學、工程、電腦、及數學,表達時間的先後及邏輯較精確。學會英文及中文,就像擁有一對翅膀,可以帶你飛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不怕土地太過窄小或貧瘠。

心理學家馬斯洛人類曾提出人類五層需求:

(1)生理上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

(3)感情上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生任何階段遇到困難,選擇適當的書都可以幫助你。透過讀書,等於作者在跟你對話,幫你解惑。但在這些需求都在講「自己」,在這之外,還有「自我超越」,不只為自己,而是「為他人、為世界」提供貢獻。

每一個人都是小小的蠟燭,等你的實力充實了,就飛到需要你的地方,儘情發光發熱吧!

【後記】

演講後此班學生成績上演噴出行情,平均大幅超越別班。

(作者為台大電機博士,15歲自台灣中部北上,考上北一女當小外地生,開始獨立生活。18歲莫名其妙自北一女全校第一名畢業,應屆聯考成績可上台大醫學系私費組,卻力排眾議選填台大電機,一路直攻研究所。曾任職台積電與聯發科技,打過世界級的硬仗,經歷許多過癮有趣的故事。35歲依生涯規劃第一階段退休、回歸家庭、環遊世界!本想隱身亂世、怡然自得、優雅生活,近來卻為自己的孩子面臨紛亂的12年國教,及台灣已落後20年仍紛擾停滯傷透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