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桂格滴雞精_回文活動 異動公告:因品牌內部審核因素,故得獎名單延後到4/19 16:00後公布,敬請期待!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2-36個幼兒餵養袐訣

2012年08月14日
公開
95

12-36個幼兒餵養袐訣 (改) 2012-08-14 Page:1/1 許多媽媽認為孩子滿了一歲之後,就能像大人一樣吃各種食物,但是其實事實並不如此。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媽媽們想知道的營養資訊和幼兒食的種類吧。 幼兒食物的餵養原則 根據孩子的狀態選擇幼兒食 當孩子滿了一歲之後,成長率與以前相比會有所下降,成長速度也出現了不規律的特徵。此時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因此營養元素的需求量和食品的攝取量也會各自不同,所以必須根據孩子的情況來選擇幼兒食。 慎重選擇補品或營養劑 在沒有得到醫院的診斷和處方的情況下,隨意讓孩子服用藥物,這對於身體各個器官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會成為一種負擔。當孩子不愛吃飯或者身體虛弱時,媽媽們在尋找補品或營養劑之前,必須首先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態。 當孩子不愛吃飯時,應檢查營養狀態和飲食習慣 如果孩子不愛吃飯,老是餓肚子,會對成長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進食量的多少,而是優質營養源的供給。媽媽必須瞭解孩子在一周裡,攝取了多少卡路里,其中攝取了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所需的營養元素。 寶寶應該吃什麼呢? 1.準備好能讓孩子咀嚼的蔬菜 從幼兒時期開始,就應該讓孩子多咀嚼食物,這樣才能讓下巴骨骼變得強健,牙齒越來越健康。在製作幼兒食時,應該將食物切成能一塊放進嘴裡的大小。餅乾與麵包或蛋糕相比更能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多讓孩子吃馬鈴薯或地瓜、堅果類等食物,也能讓孩子感覺到咀嚼食物的感受。 2.減少食用油 處理過的食用油中幾乎沒有礦物質。礦物質的重要功能之一就能使感覺到味道的味覺細胞發揮作用,但如果使用食用油來製作幼兒食,會因為無機物不足而使味覺神經鈍化。在必須加油的情況下,最好使用芝麻油等天然油更加安全。 3.寶寶應該怎麼吃?材料應該準備好每一天的分量 最好當天買回來的食材能當天吃完。許多人認為將食物放進冰箱裡冷藏保管很安全,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放入冰箱裡的冷凍食物會反復經過冰凍和融化的過程,這樣不僅會使食物的口感下降,而且會導致食品變質。 4.不要勉強孩子吃飯 當孩子拒絕吃飯時,有些媽媽會拿著飯碗跟在孩子後面,想餵孩子多吃一口,但是這樣只會助長孩子形成反抗的心理。當孩子拒絕吃飯時,即使讓孩子餓上一兩餐也沒有關係,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如果孩子拒絕吃某種特定的食物,最好能加入孩子愛吃的食物。 5.檢查孩子營養素的攝取量 在孩子的飲食中最重要的不是量,而是質。與吃了多少東西相比,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攝取了所需的營養素。即使孩子吃得很少,只要能均衡地攝取各種營養素就好。例如早上和中午的幼兒食物中所含的纖維質不足,那麼在晚上就要為孩子適當地補充纖維質。 文章出處:《小兒科醫師教你養出健康寶寶》 --------------------------------------------------------------------------------

如何讓哺乳寶寶享受到純哺乳的好處

2012年08月11日
公開
89

如何讓哺乳寶寶享受到純哺乳的好處 . 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都建議純母乳哺育六個月,之後添加適當的副食品,可以持續哺乳到一到兩歲或者以上。這樣的建議有其前提: 1. 足月健康的嬰兒 2. 嬰兒喝到足夠的母乳 3. 嬰兒本身鐵的存積量足夠 4. 適時添加富含鐵的副食品 5. 嬰兒接受適當的日照,母親本身維他命D充足 要能有這樣的前提,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 1. 足月健康的嬰兒 早產兒仍是以母乳哺育為其最佳的營養主要來源,但是本身鐵存積量不足,需提早添加鐵。如果出生週數小,體重小(如小於1500公克),可能需要額外補充鈣磷等營養素(使用母乳營養添加劑human milk fortifier) 2. 嬰兒喝到足夠的母乳 ü 需要完整的民眾教育,不僅是孕產婦,所有的民眾包括家人以及雇主都知道哺乳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讓嬰兒喝到足夠的母乳。母親需要知道如何判斷嬰兒有吃到足夠奶水,以及何時該求助。 ü 需要支持,鼓勵且正確協助家庭哺乳的醫療措施,讓母親可以更順利的哺餵嬰兒母乳. 工作人員應該受過完整的嬰兒餵食訓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建議,相關人員應該接受至少20小時的課程,包括三小時的臨床實習),才能有足夠的能力以及技巧協助新生兒家庭做出最好的餵食選擇以及正確的執行,如此才能預防嬰兒因為沒有吃到母親的奶水所造成的問題. 產婦在生產過程中應該得到充分的支持以及協助(如溫柔生產的相關措施),在生產後才有能力可以開始順利的哺乳. ü 需要社區中的支持系統,包括哺乳支持團體,基層兒科診所,坐月子中心等,可以提供母親哺乳實際的幫助,在發現哺乳問題早期徵兆時,可以即刻的協助,(例如修正哺乳的姿勢,改變哺乳的頻率等),讓嬰兒真正喝到奶水.並且在有醫療需求時,可以正確使用適當的添加物。社區中的公共場所以及職場對於哺乳家庭的支持,更是哺乳是否能持續的重要因素. 3. 嬰兒本身鐵的存積量足夠 缺鐵性貧血是嬰兒出生六個月之後最常見的貧血原因。寶寶出生後,母乳中的鐵,足以提供正常出生體重且產前鐵存積量的足月兒所需至六個月左右。早產兒、低體重兒、產前鐵儲積量不足(母親在懷孕過程中有貧血或失血者)的寶寶,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較高,需要額外補充鐵,開始補充的時間因人而異(極度早產的嬰兒甚至在出生一到兩個月大時可能就需開始補充)。 4. 適時添加富含鐵的副食品 目前一般建議副食品應該在六個月左右添加,大家公認嬰兒個別的發展差異性很大,因此嬰兒準備好接受副食品的時間可能早於或晚於這個時段。可以確定的是早於四個月之前沒什麼好處,同時增加感染以及過敏甚至可能增加肥胖的風險。重要的是把握住嬰兒所表現出想要吃副食品的表徵(寶寶看大人吃其他食物時很有興趣,且會伸手來抓、抓了放嘴巴,同時頸部挺了,可以扶持維持坐姿且咀嚼時頭不會晃動,以湯匙餵食食物時,舌頭不會一直將食物頂出等。) 副食品的種類如果只有榖類、水果、蔬菜以及小魚,其鐵的含量低,對於預防缺鐵性貧血沒有幫助。如果在嬰兒需要之前就開始使用這些副食品,反而可能會取代嬰兒飲食中的母乳而減少鐵的攝取量。食物中的鐵,主要存於紅色的肉類、芝麻、紫菜、紅豆、蠶豆、豬肝、牡蠣、魚類等,乾果也是鐵的來源之一,目前市售嬰兒米麥粉也有添加鐵。母親補充鐵對於母乳中鐵的含量影響不大。含鐵副食品攝取量不夠的哺乳嬰兒,需要適當地補充鐵。 5. 接受適當的日照,母親不缺維他命D 餵母乳嬰兒維生素 D 的自然來源主要是胎兒時期的儲存(母親本身缺乏維他命D,則胎兒儲存量就低),以及皮膚曝曬陽光後製造的維生素D,僅有少部分來自人類乳汁。如果母親本身的維他命D含量足夠,而且嬰兒有接受適當的日曬的話,會有維他命D缺乏的機會很少。但是如果嬰兒的母親膚色較深,且居住在高緯度,日照不足,母親和嬰兒都穿著很多衣物而很少接觸到日曬,母親大多在室內活動或者使用防曬乳液,或者母親肥胖 (BMI >30),則嬰兒維他命D缺乏的機會增加 。 多少的日照才足夠依一些因素而定,例如:膚色,居住緯度,皮膚照射程度,季節,每天的時間,污染的程度,防曬乳液使用的程度,海拔高度,天氣,哺乳母親體內的維生素D量和嬰兒體內維生素D的存積量。因此這方面的建議應該考慮當地的狀況及實際做法而有所不同。有研究認為小於六個月純餵母乳的高加索嬰兒(在北緯39度的俄亥俄州辛西納提)只穿尿褲,每週日曬30分鐘;或是穿上衣服不戴帽子,一個星期日曬兩小時就可達到足夠的維生素D含量狀態。 台灣地區緯度較靠近赤道,日照程度遠大過上述研究進行的地區,如果母親本身沒有維他命D缺乏且嬰兒有接受適當日照的話,理論上維他命D缺乏的機會是相對比較少的。但是不可否認的,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室內活動增加,撐傘、塗防曬油及穿長袖衣物避免日曬的習慣等,都有可能使得孕婦以及哺乳媽媽本身的維他命D缺乏,而減少了嬰兒體內維他命D的存積量;若又無適當的日曬,的確有可能增加嬰兒維他命D缺乏的機會。孕婦及哺乳媽媽本身維他命的補充,以及媽媽和寶寶適當的日曬可以避免嬰兒產生維他命D缺乏。 在台灣地區是否要如同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所有哺乳的寶寶以及喝配方奶但一天喝不到一公升的寶寶應該在出生後儘早開始補充每天400IU的維他命D,可能還是要依著孕婦以及哺乳媽媽本身的生活習慣以及個別狀況而定.

保母和家長關係(更婉轉的處理方當家長與保母

2012年08月10日
公開
113

保母和家長關係(更婉轉的處理方當家長與保母雙方開始托育關係之後,初期的【摩合期】是最難度過的,多則半 個月少則三天,這時候大多出現的是照顧方式和信任的問題(衝突點),度過這段 期間,爾後的溝通和調整還是很重要。 磨合期過了之後,比較會出現的摩擦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一. 家長希望保母要照著他的意思(想法)才對,可是保母施行起來,不見得真能依家長所想的得到結果,或是在這當中發現不可行,而必須調整時家長卻堅持或是保母堅持自己的方法帶,不願依照孩子的需要做調整。 二. 家長和保母對事情的發展認知不一樣(著重點)出現了落差,自然就會有爭執。 三. 家長擔心說過多的話引起保母不悅,保母因為不想失去收入,選擇少建議,交代了事就好,一點一滴的累積之下,久了就會爆發。 四. 因為比較熟了,家長變得要求多了(像是常延遲接回或臨時托育增加卻沒給費用),感覺像是保母應該的,或是保母變得隨便了,不再戰戰兢兢的照顧孩子,反正都帶上手了,家長不可能換人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狀況之多往往讓人傻眼。 最頭痛的是,雙方在當下都失去理智,都被情緒掌控,說出來的話不自覺刺傷對方,造成雙方撕破臉,最後不愉快的終止托育關係。接著出現的就是,否認對方的好和用心。抱怨出現了,完全無視於自己是否也有不妥的地方,將這期間所有的不好(錯),都怪到對方的身上,這樣的情形在下次的托育關係中,還是會不斷的上演。然後在一片抱怨中又陷入相同的輪迴,方法沒改變,思考依然遵照自己的圓心轉,不願意聽別人的想法或稍微試試看效果的情形下,依然故我,沒有因為『前車之鑑』而有所成長。當下發生的情形如何,除非人在現場,否則很難瞭解為什麼(前因後果)? 做為保母的除了要多一分修養,還要想到的是日後是否還要在保母業中立足。除非不再打算當保母,我奉勸保母要忍一時之氣,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不要逼死自己,隨時修正自己處理狀況的方法,多多提醒自己以收托兒為重,不要衝口而出『馬上帶走』這句話! 家長因為誤解或不信任對保母口出不敬,不但傷到保母,也傷害自己。因為要找過新的保母,還有孩子適應上的問題,能不能夠順利找到新的保母,都可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在動氣的的情形下,不要『想要』處理任何事情;可以緩一下,讓時間緩衝情緒後,再來決定,在不傷和氣的情形下做出最好的決定。 保母圈其實是很互通的,家長屬於那種類型的人總會在圈中流傳,說到這裡家長又要緊張了;會不會因此沒人願意接手自己的孩子(是有這可能的),誰會想遇到的家長是『雞蛋裡挑骨頭』型的,都避之唯恐不及了,怎會主動說要接呢? 可是家長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只因為自己是付費的人,所以就可以要求收費的那一方完全配合,也是爭議點之一。 「保母」這個行業嚴格說起來很難定位,光是一個是否為雇、傭關係就有不同的說法,保母和家長又都各自解讀,難怪會出現意見分歧。倘若要找一個可以雷同的,那托兒所(幼稚園)會比較接近些。家長就是認同他們的理念,才會選擇將孩子送過去,這樣的情形下,家長會要求園方一定要遵從家長的想法做事嗎?應該很少吧! 雖然家長是認同理念才將孩子送去的,但是孩子狀況百百種,園方真的在教法上就是「一成不變」不會因人而異嗎?我相信;園方還是會依照孩子所需,做必須的調整,家長也相信園方會注意到孩子的特異性而施教。 可是;這要是發生在保母身分時,情況就又會有改變。家長會想保母不就是只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生、心理需求),在「認知」這個區塊根本是門外漢。其實;只要是接受過正規的『專業嬰幼兒照顧者的訓練課程』,還加上有證照的保母,在認知教學和發展評估這部分多少都會知道,只是在於這位保母願不願意重視並確實執行而已。運氣好的遇到注意這區塊的保母,對孩子來說算是『啟蒙』的基礎。因為保母不算是專業老師懂得是些基本的知識,要更深入除非保母有興趣自己找課程進修,否則蠻難的。因為進修要找對地方,還要有時間。保母平時忙著照顧收托孩童,假日的行程除了買菜,可能還要安排休閒或是辦些雜事,這些課程又必須自費,除非很有興趣,不然要去上課還真的是難啊! 家長既然能接受托兒所(幼稚園)的做法,若保母也跟托兒所的做法一樣時,家長卻會對保母有微詞,其說法不外乎是,給錢的是「大爺」,拿錢的就該依照大爺的意思做,不可以有意見,不可以說不,若保母不願被區限時,又說保母不好,說保母不盡責,馬上就將孩子帶離。 保母將自己觀察出來的結果,提供給家長時,家長不見得會像尊重專家一樣的,聽到保母的建議,有些連理都不理,還是堅持自己的才是對的,當保母說的話是空氣。 遇到尊重保母的家長,保母才能發揮所學,家長也樂得輕鬆。因為保母以孩子的情況,做出最好的決定。不過家長也很怕遇到偷懶的保母,什麼都要家長,自己只要接收就好。 說起來家長和保母都怕遇到不對盤的人,家長擔心孩子不被疼愛(虐待),保母怕家長無謂的刁難和收不到錢。如果在事前做好功課,就不會有狀況出現,加上雙方共同的認知及恰當和緩的處理方式,大家在口氣及態度上多點修養,相信這樣就不會出現「箭拔駑張」的情形,也就不會不歡而散。 給大家的建議再怎麼氣;還是請保持該有的『氣度』,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事後想找台階下都很難!

不愛正餐愛零食,疾病從小生根 (

2012年04月14日
公開
82

不愛正餐愛零食,疾病從小生根 你家的小寶貝也常因吃零食而嚴重影響正餐嗎?幼兒在正餐之外,真的不宜吃任何東西嗎?事實上,幼兒胃容量小,一次吃得不多,三餐之間必需安排點心!只不過點心的質與量要注意,以免影響正餐的食慾。 你的孩子是文明病的高危險群嗎? 近來醫學報導,年幼孩子得到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等文明病的機率大大提高,追究原因主要是生活型態改變,一般家庭外食機會多,接觸高油、高鹽飲食及高糖飲料的機率增加;如果寶寶常吃零食,影響正餐食慾,容易產生體重不足及營養缺乏;而甜食、油炸與過鹹的零食則造成齲齒、肥胖或口味過重。另一方面,靜態活動多於動態活動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看著電視吃零食的問題不可忽略。 孩子是否容易得文明病,可從遺傳體質、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三方面檢核,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提出以下10個重點供爸媽自我提醒: ● 遺傳體質 •父母之一肥胖,孩子肥胖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父母都胖,孩子肥胖機率高達8倍。 •家族中有高血壓患者,孩子會有遺傳傾向;父母之一有高血壓,孩子血壓偏高的機會超過60%。 •父母之一有糖尿病,孩子以後罹病的機會約30%;父母兩人皆有糖尿病,孩子罹病的機會約60% •父親若小於5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母親若小於6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孩子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 ● 飲食習慣 •家庭飲食偏高油脂,孩子血脂會上升。 •重口味(包括太鹹),孩子易患高血壓。 •飲食中少蔬果,偏肉類,孩子以後得癌症的機率上升,尤其是大腸癌或乳癌。 •喜吃甜食、高熱量食物,孩子容易過胖。 ● 生活型態 •家中很少從事休閒活動,活動以靜態偏多,不喜運動,則孩子患糖尿病的機會增加,這是因為缺乏運動使得肌肉使用血糖的能力變差,血糖升高導致發病。 •家中有人吸煙,孩子得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機會均增加。 幼兒偏食,越大問題越明顯 學前教育雜誌和奇蜜親子網進行的民調顯示,近6成爸媽對寶寶「一吃零食就會明顯影響正餐」感到最傷腦筋(投票人數:429)。長庚兒童醫院一項針對600位媽媽抽樣調查則顯示,1-3歲幼兒近5成偏食,4-10歲則高達6成。 從以上數據和文明病的飲食習慣指標可以看出,寶寶光是願意張大嘴吃還不足以確保健康,必需吃對食物,如果零食吃得又多又開心,最後是養壞了胃口,又帶來健康危機。因此,爸媽最好趁著寶寶年紀小的時候,就注重食物的選擇、用餐時間的安排、用餐的態度等等,及早建立起正確的飲食習慣。 爸媽生活習慣態度有指標性 曾經當過幼兒園老師的陳穎涵特別呼籲:糖果、餅乾等零食,只能偶而當增強物,幼兒園老師要和家長建立共識,不要三天兩頭慶生,也要對食物的選擇、份量多把關。有些爸媽怕孩子放學時會帶著糖果餅乾熱情地請小朋友吃,無形中影響到其他孩子的飲食習慣與健康,實在應該避免。 本身也是媽媽的陳穎涵,理解到有些爸媽已經很努力督促孩子用餐,但成效有限,她建議大人必需轉個念頭,從自己生活習慣做起,態度放輕鬆。她因為早起上班,3歲和5歲的女兒也早起準備上學,學校8:30提供早點,但是從起床到學校用餐時間相隔太久,陳穎涵會讓孩子在家先喝杯熱牛奶,帶起一天的活力。她在家吃飯時選擇有機食物,及注重營造用餐氣氛,家中很少提供垃圾食物,也不用零食打發小孩,因此孩子們都建立起愉快用餐和不隨便吃零食的習慣。 小技巧讓孩子愉快用餐 爸媽還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小技巧鼓勵孩子,多參與準備餐點的工作,也對食物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 例如: ˙帶孩子一起去買菜,和他討論菜單,讓他參與挑選,也增加認識食物的機會。 ˙讓孩子一起洗菜煮菜,3、4歲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剝豆莢、學打蛋、包餃子。 ˙運用食物的顏色,讓孩子玩配色遊戲,留意每天吃進哪些顏色。 ˙觀察植物或動物的生長,用一小段空心菜就能插枝,也可以觀察蔬果種子發芽。 ˙和孩子一起幫飯菜取名字,如:加荷包蛋的是太陽飯、加花椰菜的是綠森林。 ˙讓孩子學習盛裝食物,布置餐盤,增加成就感。 ˙嘗試不同的吃法,中式、西式、日式,或野餐等,透過認識飲食文化增添樂趣。 ˙找機會帶孩子參加婚宴,體驗不同於家中的用餐方式和禮儀,但時間不宜過長。 吃出聰明、吃出健康,親子共讀圖畫書嚴選 好多故事書都談到飲食,比如說民俗故事《貪吃的狐狸》,從畫面和文字都看出他們吃什麼、怎麼煮、怎麼吃。童話故事裡也有很多認識食物的機會,像《傑克與豌豆》。下列書單是以「促進寶寶的生活經與觀察」和「認識飲食行為與食物」兩個重點挑選的,透過故事引導、融入生活習慣中,就能「讓吃飯變愉快、讓食物變好吃」,寶寶健康又聰明喔!(本文改寫自《學前教育》,文�黃美湄) ★「生活經驗與觀察」推薦書單: 媽媽買綠豆(信誼) --------------------------------------------------------------------------------

保母和家長關係(更婉轉的處理方式

2012年04月13日
公開
84

保母和家長關係(更婉轉的處理方當家長與保母雙方開始托育關係之後,初期的【摩合期】是最難度過的,多則半 個月少則三天,這時候大多出現的是照顧方式和信任的問題(衝突點),度過這段 期間,爾後的溝通和調整還是很重要。 磨合期過了之後,比較會出現的摩擦不外乎是以下幾點: 一. 家長希望保母要照著他的意思(想法)才對,可是保母施行起來,不見得真能依家長所想的得到結果,或是在這當中發現不可行,而必須調整時家長卻堅持或是保母堅持自己的方法帶,不願依照孩子的需要做調整。 二. 家長和保母對事情的發展認知不一樣(著重點)出現了落差,自然就會有爭執。 三. 家長擔心說過多的話引起保母不悅,保母因為不想失去收入,選擇少建議,交代了事就好,一點一滴的累積之下,久了就會爆發。 四. 因為比較熟了,家長變得要求多了(像是常延遲接回或臨時托育增加卻沒給費用),感覺像是保母應該的,或是保母變得隨便了,不再戰戰兢兢的照顧孩子,反正都帶上手了,家長不可能換人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狀況之多往往讓人傻眼。 最頭痛的是,雙方在當下都失去理智,都被情緒掌控,說出來的話不自覺刺傷對方,造成雙方撕破臉,最後不愉快的終止托育關係。接著出現的就是,否認對方的好和用心。抱怨出現了,完全無視於自己是否也有不妥的地方,將這期間所有的不好(錯),都怪到對方的身上,這樣的情形在下次的托育關係中,還是會不斷的上演。然後在一片抱怨中又陷入相同的輪迴,方法沒改變,思考依然遵照自己的圓心轉,不願意聽別人的想法或稍微試試看效果的情形下,依然故我,沒有因為『前車之鑑』而有所成長。當下發生的情形如何,除非人在現場,否則很難瞭解為什麼(前因後果)? 做為保母的除了要多一分修養,還要想到的是日後是否還要在保母業中立足。除非不再打算當保母,我奉勸保母要忍一時之氣,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不要逼死自己,隨時修正自己處理狀況的方法,多多提醒自己以收托兒為重,不要衝口而出『馬上帶走』這句話! 家長因為誤解或不信任對保母口出不敬,不但傷到保母,也傷害自己。因為要找過新的保母,還有孩子適應上的問題,能不能夠順利找到新的保母,都可能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在動氣的的情形下,不要『想要』處理任何事情;可以緩一下,讓時間緩衝情緒後,再來決定,在不傷和氣的情形下做出最好的決定。 保母圈其實是很互通的,家長屬於那種類型的人總會在圈中流傳,說到這裡家長又要緊張了;會不會因此沒人願意接手自己的孩子(是有這可能的),誰會想遇到的家長是『雞蛋裡挑骨頭』型的,都避之唯恐不及了,怎會主動說要接呢? 可是家長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只因為自己是付費的人,所以就可以要求收費的那一方完全配合,也是爭議點之一。 「保母」這個行業嚴格說起來很難定位,光是一個是否為雇、傭關係就有不同的說法,保母和家長又都各自解讀,難怪會出現意見分歧。倘若要找一個可以雷同的,那托兒所(幼稚園)會比較接近些。家長就是認同他們的理念,才會選擇將孩子送過去,這樣的情形下,家長會要求園方一定要遵從家長的想法做事嗎?應該很少吧! 雖然家長是認同理念才將孩子送去的,但是孩子狀況百百種,園方真的在教法上就是「一成不變」不會因人而異嗎?我相信;園方還是會依照孩子所需,做必須的調整,家長也相信園方會注意到孩子的特異性而施教。 可是;這要是發生在保母身分時,情況就又會有改變。家長會想保母不就是只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生、心理需求),在「認知」這個區塊根本是門外漢。其實;只要是接受過正規的『專業嬰幼兒照顧者的訓練課程』,還加上有證照的保母,在認知教學和發展評估這部分多少都會知道,只是在於這位保母願不願意重視並確實執行而已。運氣好的遇到注意這區塊的保母,對孩子來說算是『啟蒙』的基礎。因為保母不算是專業老師懂得是些基本的知識,要更深入除非保母有興趣自己找課程進修,否則蠻難的。因為進修要找對地方,還要有時間。保母平時忙著照顧收托孩童,假日的行程除了買菜,可能還要安排休閒或是辦些雜事,這些課程又必須自費,除非很有興趣,不然要去上課還真的是難啊! 家長既然能接受托兒所(幼稚園)的做法,若保母也跟托兒所的做法一樣時,家長卻會對保母有微詞,其說法不外乎是,給錢的是「大爺」,拿錢的就該依照大爺的意思做,不可以有意見,不可以說不,若保母不願被區限時,又說保母不好,說保母不盡責,馬上就將孩子帶離。 保母將自己觀察出來的結果,提供給家長時,家長不見得會像尊重專家一樣的,聽到保母的建議,有些連理都不理,還是堅持自己的才是對的,當保母說的話是空氣。 遇到尊重保母的家長,保母才能發揮所學,家長也樂得輕鬆。因為保母以孩子的情況,做出最好的決定。不過家長也很怕遇到偷懶的保母,什麼都要家長,自己只要接收就好。 說起來家長和保母都怕遇到不對盤的人,家長擔心孩子不被疼愛(虐待),保母怕家長無謂的刁難和收不到錢。如果在事前做好功課,就不會有狀況出現,加上雙方共同的認知及恰當和緩的處理方式,大家在口氣及態度上多點修養,相信這樣就不會出現「箭拔駑張」的情形,也就不會不歡而散。 給大家的建議再怎麼氣;還是請保持該有的『氣度』,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事後想找台階下都很難! Email: URL: 記住我的個人資料 是 否 給個回應 (最多 1000 個字) : 請輸入下圖所顯示的數字: ( 防止機器人留言垃圾廣告 ) ( 看不到圖中的數字怎麼辦? ) 行事曆 > Sun Mon Tue Wed Thu Fri Sa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love02081218的地盤 網誌分類: 教育學術 首頁相簿網誌留言名片好友影音加為好友 - 好友的網誌 - 最新的文章 寶寶洗澡步驟示範 保母和家長關係(更婉轉的處理方式)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二)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一) 小兒脹氣日常照護自己來 2 小兒脹氣日常照護自己來 訓練感官統合 讓孩童更專注 10個親子運動遊戲,在家做! 掌握特徵 照顧新生兒不用怕 (二) 掌握特徵 照顧新生兒不用怕 (一) 文章分類 未分類文章 文章彙集 所有文章列表 - 文章彙集 - January 2012(12) December 2011(2) November 2011(2) 搜尋這個網誌的文章 標題 內容 最新的回應 Re: 掌握特徵 照顧新生兒不用怕 (一) , by vpykueukoc (Jan 24) Re: 掌握特徵 照顧新生兒不用怕 (一) , by cdtspamk (Jan 15) Re: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一) , by 小小 (Jan 12) Re: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一 --------------------------------------------------------------------------------

解決寶寶睡眠日夜顛倒問題

2012年04月12日
公開
103

解決寶寶睡眠日夜顛倒問題 文�林惠婷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精神科及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 Part1觀念篇:寶寶6個月大前無晝夜概念 醫學研究指出,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運動量的人,對睡眠時間的長短需求各不相同。但寶寶一天到晚都在睡覺,睡眠對寶寶來說存在著什麼樣的必要性?一天睡眠時間多寡才能符合寶寶的需求呢? 優質睡眠有助生長發育 「一眠大一吋」一語道出睡眠對寶貝的生長發育相當重要。林口長庚精神科及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表示,在身體生長發育方面,孩子進入深睡期時,大腦會刺激內分泌,幫助分泌生長發育非常重要的生長激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孩童睡眠充足有助於成長的原因。 未足歲前每日睡眠超過16小時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睡眠的時間與長度也會有個別差異。一般而言,0∼1歲的寶寶因生長發育所需,一天睡眠的時間約占16小時以上,並且尚未建立日夜、節日的概念;直到寶寶6個月大以後,開始有晝夜分別後才會建立一套自己的睡眠規律性,所以父母要等到寶寶月齡6個月以後,才能有效解決寶寶日夜顛倒不睡的困擾。 Part2 原因篇:找出寶寶日夜顛倒睡眠原因 有哪些因素會造成寶寶作息日夜顛倒或半夜驚醒呢?黃玉書醫師表示,可先從觀察寶寶是否感冒、腸胃不適、對食物或環境過敏、衣物不恰當、肚子餓或長乳牙的情形,來瞭解影響寶寶無法安穩睡覺的原因。 感冒•中耳炎 寶寶感冒發燒使身體不舒服,若伴隨中耳炎更會煩躁不安。另外,如果有中樞神經的問題,包括腦性麻痺、聽障、眼盲等,因生理上的異常,比較無法建立正常的日夜周期,而有日夜顛倒的睡眠問題。 腸絞痛•腸胃不適 腸絞痛的情形,一般發生在2∼4周大的小嬰兒,4∼6周會達到高峰,通常在4∼6個月大時症狀會慢慢改善。有腸絞痛的寶寶會在天黑後開始哭鬧不安、臉部脹紅、膝蓋縮起或是握拳踢腳,並且有腹脹現象(俗稱膨風),要等到過快的腸蠕動消失或排氣後才會緩解,因此哭鬧情形可能會持續到半夜,但白天又恢復正常。 改善腸絞痛的解決方法首先要調整寶寶的餵奶習慣,餵奶時注意不要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由於脹氣是最常見的症狀,所以可做腹部按摩或在肚臍周圍擦嬰兒用薄荷油,再用溫毛巾敷蓋,幫助嬰兒改變姿勢促進腹部空氣的排出,排氣後也會舒服許多。 食物•環境過敏 嬰幼兒對食物的過敏反應,普遍常見的為牛奶過敏,許多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導致常從睡眠中醒來,一整天的睡眠總時間也明顯偏少。如此一來,因睡眠時間不足間接影響情緒,讓寶寶很容易煩躁不安,要減輕寶寶的過敏症狀,首先必須由飲食習慣著手,其中增加母乳餵哺率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應該盡量減少生活環境中的塵?量以避免過敏。避免使用地毯、床墊或填塞式家具等容易藏匿塵?的家具,定期清洗床單、寢具及椅套,並用高溫曝曬的方式充分使塵?遠離居家環境。此外,也建議避免養貓、狗等寵物,遠離動物毛髮的接觸,才能有效杜絕塵?過敏原。 Part3 解決篇:從正確睡眠習慣與營造環境開始 除了從可能原因找出寶寶夜間哭鬧不睡的對策,夜間睡眠時正是成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從小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並且為寶寶建立適合睡眠的環境,寶寶睡眠品質的提升將有助良好的成長發育。 父母作息正常 處理寶寶的睡眠問題,首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爸爸媽媽的作息、生活習慣亦與寶寶息息相關。大人作息不固定或是未提供適合休息的睡眠環境、太過吵雜的空間,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而產生障礙;因此,爸媽應該要以身作則,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定時定點的睡眠,從作息正常引導寶寶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進而改善寶寶夜間的睡眠品質。 晝夜環境分明 配合日夜光線的不同,營造不同的居家環境。白天盡量讓陽光照射入室內,保持環境光亮,營造白天的環境,並盡量讓寶寶玩耍或與寶寶進行互動玩遊戲,縮短白天睡眠的時間;夜間則盡量讓臥室增加睡眠氣氛並保持安靜,而光線的刺激不僅會影響成人退黑激素的分泌,也會影響寶寶分泌成長激素的機制,因此在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後,不建議幫寶寶開燈睡覺,建議以「關燈全暗」的方式是最理想的。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舒適的睡眠環境可從挑選親膚、不過敏的寢具,維持室內適當的溼度與溫度以及舒適的穿著著手。寢具的選擇除了要考量到材質以及使用上的舒適性外,安全性更是不可輕忽,避免選擇太軟的床墊或枕頭,以免寶寶頭部陷入時發生窒息的意外;隨著冬、夏季的氣候變化,調節臥室乾濕度;另外也要配合季節為寶寶更換適當的衣著,以不束縛、好入睡為原則。 建立獨睡的習慣 家長要盡量讓寶寶學習獨立入睡,因為成人的睡眠習慣和需求,很容易干擾到寶寶,影響睡覺品質;另外也容易發生大人翻身壓住寶寶造成窒息的意外,寶寶2個月大開始,就可以開始訓練獨睡,也有助於寶寶獨立個性的培養。 原文刊載於2011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 --------------------------------------------------------------------------------

如何正確幫寶寶拍嗝

2012年04月11日
公開
102

如何正確幫寶寶拍嗝 作者:文�謝宜桂 出處:媽媽寶寶雜誌 備註:採訪諮詢�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攝影�陳炳煌;演出�漂亮媽媽徐僑芬&寶寶 推薦:8 人|瀏覽:2055 人 寶寶出生後,拍嗝幾乎是每個新手父母必修的一門課,為什麼一定得幫寶寶拍嗝呢?面對軟趴趴的新生兒,新手父母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寶寶拍嗝呢?長輩、親朋好友、專家教的姿勢與方法,哪種才是最正確與快速的拍嗝方法呢? 拍嗝對寶寶的重要性 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說,這是因為寶寶雖然在媽媽肚子裡住了十個月,事實上卻還有很多器官發育還未完整、成熟,包含消化器官等,如:賁門擴約肌(位於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擴約肌),食道短加上蠕動性較差,且胃的容積尚小、排氣較慢,容易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現象,而出現吐奶、溢奶現象。此器官通常一直要到寶寶 3~4個月大後發育才較為完善。 雖然目前廣泛建議媽媽哺餵母乳,但是還是有很多寶寶在喝配方奶,喝配方奶的寶寶因為多以瓶餵方式餵食,容易喝到空氣,若空氣進入消化系統,寶寶無法排氣,奶跟氣一直出來,導致嚴重的吐奶、嗆奶、溢奶情況,有時會造成寶寶猝死,這也是劉文琪督導強調一定要幫寶寶拍嗝的重要性。 拍嗝時間 很多爸媽會問,幫寶寶拍嗝到底要拍多久,是否一定要拍出嗝來?劉文琪督導表示,只要拍5-10分鐘,並不一定要拍出嗝來,因為拍嗝時間太久,或力道過大,對於脆弱的新生兒而言,也會感到不舒服,當寶寶空氣並未吸入太多,不一定有嗝氣。寶寶若沒有打嗝,媽媽又很擔心,她建議只要用直立抱姿,保持寶寶背脊直立,時間約20分鐘,真的很不放心的話,就讓寶寶保持右側臥的睡姿,左右側臥其實都可以,較建議右側臥的原因,是消化道的解剖結構位置,若還有空氣未排出,萬一發生嗆奶或溢奶是順著右邊嘴角流出,比較安全。 影響打嗝因素 劉文琪督導說,每個寶寶都能拍出嗝氣。但非每一次寶寶都能拍出嗝來,有很多影響的關鍵點。 喝奶量 因為每個寶寶食量不一致,有時是寶寶沒喝飽所以沒打嗝,也有可能因為喝太多,氣已經壓在消化道,可能要拍很久才會拍出嗝來,劉文琪督導建議可以在寶寶餵奶一半時,就先拍嗝,再繼續餵食,若寶寶仍然沒有打嗝,可不用勉強,保持直立抱姿,讓氣體自然上升排出。 空氣量 當寶寶並未吸入過量空氣時,並不一定會在當次拍出嗝氣,這跟奶嘴設計、孔洞大小也有關聯。通常親餵母乳的寶寶較不容易有這個問題,吸入空氣的機率很低,不必一定要拍嗝。親餵母乳是最好的,因為親餵母乳的寶寶,必須耗力氣、用力吸吮,會隨著媽媽的身體挪動位置,加上有時媽媽餵食母乳的姿勢採直立式,這時寶寶的整個消化道系統是通暢的,若媽媽不放心還是可以幫寶寶拍嗝,若沒拍出嗝來,就盡量讓寶寶保持右側臥。 配方奶 基本上餵食配方奶較容易產氣,且配方奶的分子大小,是否容易消化吸收都是原因之一,每個寶寶對配方奶吸收程度不同,尤其配方奶在餵食時,寶寶的位置幾乎是保持固定不動,照護者都抱的緊緊的,建議喝配方奶的寶寶,爸爸媽媽最好要幫寶寶拍嗝,避免讓寶寶沒拍嗝就平躺或讓寶寶平躺著喝奶,一定要將寶寶抱起來餵食,較為安全。 體質 基本上只要喝到空氣,寶寶就會打嗝,但有的寶寶本來就容易打嗝、容易產生嗝氣,這是體質問題,跟寶寶腸胃吸收程度有關,加上每位寶寶消化器官、解剖構造的不同,寶寶對於打嗝的快慢、頻率情況也會不一樣。 寶寶能否自行打嗝? 劉文琪督導說,喝完母奶、配方奶,若沒有幫寶寶拍嗝,原則上只要保持直立抱姿20-30分鐘,空氣較輕會上升,慢慢的自然會排氣,寶寶一樣會打嗝,劉文琪督導分享,拍打嗝的另外用意,是動作帶有安撫作用,寶寶其實是很喜歡被輕拍背部的。 睡著仍需拍嗝 新生兒邊喝奶邊睡覺,當寶寶睡著了,很多爸媽、甚至是長輩都會猶豫著還需要幫寶寶拍嗝嗎?會不會驚醒寶寶?關於此點,劉文琪督導表示,即便寶寶睡著,仍然需要幫寶寶拍嗝。寶寶不會因為睡著就不打嗝,嗝氣一樣會排出,新手父母有時會輕忽,因寶寶睡著就直接放下平躺,其實吐奶、溢奶症狀是反射行為,發生嗆奶是非常危險的。劉文琪督導強調,睡著的寶寶更是需要拍嗝,且一定要抱起來拍嗝,重點在於拍嗝動作要輕柔、正確,避免力道過大,不用拍的波波作響,讓寶寶不舒適或吵醒寶寶。 正確拍嗝法解說 劉文琪督導說,幫新生兒拍嗝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方式正確,就能幫助寶寶排出肚子裡的空氣,減少吐奶與溢奶的情況,她建議,以下兩種方式?寶寶拍嗝。 方法1. 爸爸媽媽可一手托住寶寶的頭,另一手支撐寶寶的屁股,將寶寶位置調整好,讓寶寶的臉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為拱起,使手心呈半圓弧、類湯匙狀,用空掌的方式輕拍背部,從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動原理,慢慢的將寶寶體內空氣拍出來。 方法2. 讓寶寶坐在爸爸或媽媽的大腿上,身體側面稍微靠著媽媽胸口,媽媽以虎口托住寶寶下巴、脖子位置,先在寶寶背部輕柔畫幾個圓圈後,一樣以空掌的方式拍打寶寶背脊。 注意事項 劉文琪督導強調,幫寶寶拍嗝時,照護者一定要注意自身力道控制,畢竟新生兒還有很多器官正在發育,尤其拍打位置若不正確,誤拍打到腰際兩側的腎臟,會傷害到寶寶的器官。尤其寶寶喝完奶後,忌諱搖晃寶寶,網路上盛傳的「逆時針轉圈法」,劉文琪督導並不鼓勵,雖然這樣的旋轉方式,寶寶或許能自行打嗝或排氣較快,但搖晃容易讓寶寶昏眩,甚至陷入昏睡,導致寶寶變成「Shake Baby」,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症狀,畢竟寶寶腦部器官仍相當脆弱,搖晃太大力,很可能有腦出血的風險。 小辭典: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的是多次並快速的搖晃,在短時間內劇烈的搖晃寶寶,頭部以頸部為軸心,在不同方向劇烈的加速與減速晃動下,寶寶頭部雖沒有直接碰撞到堅硬的物品,也會形成腦部傷害。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嬰幼兒因為外力傷害,而導致死亡或是肢體障礙的主要原因。當寶寶被劇烈搖晃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不安、嗜睡、不停的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乃至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嚴重者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原文刊載於2010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 時間:2010-09-08 分類:寶寶新知 此類上一篇:寶寶鵝口瘡 作者:文�謝宜桂 出處:媽媽寶寶雜誌 備註:採訪諮詢�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攝影�陳炳煌;演出�漂亮媽媽徐僑芬&寶寶 推薦:8 人|瀏覽:2055 人 寶寶出生後,拍嗝幾乎是每個新手父母必修的一門課,為什麼一定得幫寶寶拍嗝呢?面對軟趴趴的新生兒,新手父母究竟應該如何正確的幫寶寶拍嗝呢?長輩、親朋好友、專家教的姿勢與方法,哪種才是最正確與快速的拍嗝方法呢? 拍嗝對寶寶的重要性 臺安醫院護理部督導劉文琪說,這是因為寶寶雖然在媽媽肚子裡住了十個月,事實上卻還有很多器官發育還未完整、成熟,包含消化器官等,如:賁門擴約肌(位於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擴約肌),食道短加上蠕動性較差,且胃的容積尚小、排氣較慢,容易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現象,而出現吐奶、溢奶現象。此器官通常一直要到寶寶 3~4個月大後發育才較為完善。 雖然目前廣泛建議媽媽哺餵母乳,但是還是有很多寶寶在喝配方奶,喝配方奶的寶寶因為多以瓶餵方式餵食,容易喝到空氣,若空氣進入消化系統,寶寶無法排氣,奶跟氣一直出來,導致嚴重的吐奶、嗆奶、溢奶情況,有時會造成寶寶猝死,這也是劉文琪督導強調一定要幫寶寶拍嗝的重要性。 拍嗝時間 很多爸媽會問,幫寶寶拍嗝到底要拍多久,是否一定要拍出嗝來?劉文琪督導表示,只要拍5-10分鐘,並不一定要拍出嗝來,因為拍嗝時間太久,或力道過大,對於脆弱的新生兒而言,也會感到不舒服,當寶寶空氣並未吸入太多,不一定有嗝氣。寶寶若沒有打嗝,媽媽又很擔心,她建議只要用直立抱姿,保持寶寶背脊直立,時間約20分鐘,真的很不放心的話,就讓寶寶保持右側臥的睡姿,左右側臥其實都可以,較建議右側臥的原因,是消化道的解剖結構位置,若還有空氣未排出,萬一發生嗆奶或溢奶是順著右邊嘴角流出,比較安全。 影響打嗝因素 劉文琪督導說,每個寶寶都能拍出嗝氣。但非每一次寶寶都能拍出嗝來,有很多影響的關鍵點。 喝奶量 因為每個寶寶食量不一致,有時是寶寶沒喝飽所以沒打嗝,也有可能因為喝太多,氣已經壓在消化道,可能要拍很久才會拍出嗝來,劉文琪督導建議可以在寶寶餵奶一半時,就先拍嗝,再繼續餵食,若寶寶仍然沒有打嗝,可不用勉強,保持直立抱姿,讓氣體自然上升排出。 空氣量 當寶寶並未吸入過量空氣時,並不一定會在當次拍出嗝氣,這跟奶嘴設計、孔洞大小也有關聯。通常親餵母乳的寶寶較不容易有這個問題,吸入空氣的機率很低,不必一定要拍嗝。親餵母乳是最好的,因為親餵母乳的寶寶,必須耗力氣、用力吸吮,會隨著媽媽的身體挪動位置,加上有時媽媽餵食母乳的姿勢採直立式,這時寶寶的整個消化道系統是通暢的,若媽媽不放心還是可以幫寶寶拍嗝,若沒拍出嗝來,就盡量讓寶寶保持右側臥。 配方奶 基本上餵食配方奶較容易產氣,且配方奶的分子大小,是否容易消化吸收都是原因之一,每個寶寶對配方奶吸收程度不同,尤其配方奶在餵食時,寶寶的位置幾乎是保持固定不動,照護者都抱的緊緊的,建議喝配方奶的寶寶,爸爸媽媽最好要幫寶寶拍嗝,避免讓寶寶沒拍嗝就平躺或讓寶寶平躺著喝奶,一定要將寶寶抱起來餵食,較為安全。 體質 基本上只要喝到空氣,寶寶就會打嗝,但有的寶寶本來就容易打嗝、容易產生嗝氣,這是體質問題,跟寶寶腸胃吸收程度有關,加上每位寶寶消化器官、解剖構造的不同,寶寶對於打嗝的快慢、頻率情況也會不一樣。 寶寶能否自行打嗝? 劉文琪督導說,喝完母奶、配方奶,若沒有幫寶寶拍嗝,原則上只要保持直立抱姿20-30分鐘,空氣較輕會上升,慢慢的自然會排氣,寶寶一樣會打嗝,劉文琪督導分享,拍打嗝的另外用意,是動作帶有安撫作用,寶寶其實是很喜歡被輕拍背部的。 睡著仍需拍嗝 新生兒邊喝奶邊睡覺,當寶寶睡著了,很多爸媽、甚至是長輩都會猶豫著還需要幫寶寶拍嗝嗎?會不會驚醒寶寶?關於此點,劉文琪督導表示,即便寶寶睡著,仍然需要幫寶寶拍嗝。寶寶不會因為睡著就不打嗝,嗝氣一樣會排出,新手父母有時會輕忽,因寶寶睡著就直接放下平躺,其實吐奶、溢奶症狀是反射行為,發生嗆奶是非常危險的。劉文琪督導強調,睡著的寶寶更是需要拍嗝,且一定要抱起來拍嗝,重點在於拍嗝動作要輕柔、正確,避免力道過大,不用拍的波波作響,讓寶寶不舒適或吵醒寶寶。 正確拍嗝法解說 劉文琪督導說,幫新生兒拍嗝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方式正確,就能幫助寶寶排出肚子裡的空氣,減少吐奶與溢奶的情況,她建議,以下兩種方式?寶寶拍嗝。 方法1. 爸爸媽媽可一手托住寶寶的頭,另一手支撐寶寶的屁股,將寶寶位置調整好,讓寶寶的臉可以靠在大人肩膀上,手掌略為拱起,使手心呈半圓弧、類湯匙狀,用空掌的方式輕拍背部,從背脊或腰部位置,由下往上拍,利用震動原理,慢慢的將寶寶體內空氣拍出來。 方法2. 讓寶寶坐在爸爸或媽媽的大腿上,身體側面稍微靠著媽媽胸口,媽媽以虎口托住寶寶下巴、脖子位置,先在寶寶背部輕柔畫幾個圓圈後,一樣以空掌的方式拍打寶寶背脊。 注意事項 劉文琪督導強調,幫寶寶拍嗝時,照護者一定要注意自身力道控制,畢竟新生兒還有很多器官正在發育,尤其拍打位置若不正確,誤拍打到腰際兩側的腎臟,會傷害到寶寶的器官。尤其寶寶喝完奶後,忌諱搖晃寶寶,網路上盛傳的「逆時針轉圈法」,劉文琪督導並不鼓勵,雖然這樣的旋轉方式,寶寶或許能自行打嗝或排氣較快,但搖晃容易讓寶寶昏眩,甚至陷入昏睡,導致寶寶變成「Shake Baby」,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症狀,畢竟寶寶腦部器官仍相當脆弱,搖晃太大力,很可能有腦出血的風險。 小辭典:嬰兒搖晃症候群 嬰兒搖晃症候群指的是多次並快速的搖晃,在短時間內劇烈的搖晃寶寶,頭部以頸部為軸心,在不同方向劇烈的加速與減速晃動下,寶寶頭部雖沒有直接碰撞到堅硬的物品,也會形成腦部傷害。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嬰幼兒因為外力傷害,而導致死亡或是肢體障礙的主要原因。當寶寶被劇烈搖晃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不安、嗜睡、不停的流口水、四肢無力、抽搐痙攣、嘔吐、乃至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和心跳過慢;嚴重者呈現昏迷、心跳停止、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原文刊載於2010年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www.mombaby.com.tw閱覽 時間:2010-09-08 分類:寶寶新知 此類上一篇:寶寶鵝口瘡 --------------------------------------------------------------------------------

粗動作發展

2012年04月10日
公開
90

粗動作發展 0~1個月: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0~1個月:俯臥時頭可由一測轉為另一測 0~1個月:仰臥時手會亂動 精細動作發展 0~1個月:反射性抓握(一碰處手掌心就會抓) 0~1個月:會將頭及眼轉向光源 0~1個月:換看媽媽ㄉ臉並會有臉部表情ㄉ反應變化 社會互動認知與行為情緒發展 0~1個月:逐漸由持續昏睡轉變為較長時間的警醒與肢體活動 0~1個月:會憑嘴旁的處尋找媽媽的乳房 0~1個月:奶嘴或物品放入嘴中會自動吸允 視覺及語言發展功能 0~1個月:對於突然的聲響會有驚嚇反應 0~1個月:對於微弱持續的聲音會停下來凝神聆聽 0~1個月:哭聲強而有力 1個月大嬰兒-----記憶和視覺遊戲-- 一個月大的嬰兒睡的時間比較多,醒的時候比較少,一般來說醒來後就是要吃,或是要排便。家長將孩子喂飽後,可以在寶寶安靜時可給予適當的感官遊戲。 到一個月間的孩子對顏色還不能很識別,看到的東西是黑白的,最愛看的是媽媽的臉。可以畫大一點的父、母的臉黑白像,貼在離寶寶眼睛約20公分地方讓他看。給這個時期的孩子看黑白畫可培養他的記憶和視覺上的能力。 也可以畫一些黑白的條紋、波紋或是黑白格子棋盤等,交替的給寶寶看。在寶寶醒來看畫時,可隔三四天左右更換下一幅。如:給孩子看三天媽媽的像,然後換成爸爸的像,然後是其它的。你會發現寶寶對看過的畫已有了記憶能力。 除了給孩子看畫外,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臉和有聲音的小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遊戲中可左右移動頭部和各種逗笑的臉部表情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模仿能力等。只要寶寶醒著,育兒者就應該不斷地和他說話,也可為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在育兒中,父母應該了解到的就是,與孩子互動得越早越好,逗笑孩子也是越早越好,這些都是關鍵。@ 第二個月 ●生理指標: 滿兩個月時,男嬰體重3﹒5-6﹒8千克,身長52﹒9-63﹒2釐米;女嬰體重3﹒3-6﹒1千克,身長52﹒0-63﹒2釐米。 ●養育手冊: 逐步建立起吃、玩、睡的規律生活;盡量多地與寶寶說話、唱歌、逗樂,培養良好的母子感情。讓寶寶醒的時候處在快樂中;在不同方位用不同聲音訓練寶寶的聽覺;天氣好時帶寶寶到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觀看周圍環境,進行適當的日光浴;可以讓寶寶俯臥片刻;懸吊鮮艷、能動的玩具,給寶寶看、觸摸、抓握。 ●發育指標: 逗引時會微笑;眼睛能夠跟著物體在水平方向移動;能夠轉頭尋找聲源;俯臥時能抬頭片刻,自由地轉動頭部;手指能自己展開合攏,能在胸前玩,會吸吮拇指。 ●特別叮囑: 在陽光下曬寶寶屁股,可治療“紅臀”;母親發燒38℃以上時應停止哺乳,發低燒(37﹒5℃-38℃)時是可以繼續哺乳的。別讓寶寶過胖。除了夏天外,每天都可以添加三四滴濃縮魚肝油。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剛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M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2~3個月:俯臥時頭可抬起90度 2~3個月:側躺時可以翻回成仰臥 2~3個月:俯臥時手可支持胸部一下子 視覺及精細動作發展 2~3個月:雙手可在胸前接觸 2~3個月:會看手中所抓的物體 2~3個月:手會張開,不在緊握 社會互動認知及行為情緒發展 2~3個月:認得出媽媽 2~3個月:當抱起來話對他/她說話時會停止哭泣 2~3個月:會轉頭注視附近正在說話着的臉 聽覺及語言功能發展 2~3個月:媽媽說話時會以低估聲回應 2~3個月:開心時會發出聲音 2~3個月:會辨別大人說話的語調,對母親不同情緒的語調聲音會有不同反應 第三個月 ●生理指標: 滿三個月時,男嬰體重4﹒1-7﹒7千克,身長55﹒8-66﹒4釐米;女嬰3﹒9-7﹒0釐米,身長54﹒6-64﹒5釐米。 ●養育手冊: 通過讓寶寶俯臥、豎抱寶寶,幫助寶寶練習抬頭的動作,鍛煉寶寶頸椎的支撐力。用玩具逗引寶寶發音。 訓練聽力,初步培養追蹤聲音來源的能力,感受聲音遠近的能力。鍛煉寶寶的皮膚,只要寶寶的心臟沒有毛病,就可以經常洗澡。寶寶不會爬,但可能從大床上掉下來,大人離開時,別忘了把寶寶放在有欄杆的小床上。寶寶的玩具不能比嘴小。寶寶還小,母親躺著哺乳有發生窒息的危險。只吃牛奶的嬰兒可加果汁,母乳喂養的嬰兒如果喜歡喝,也可以加果汁。 ●發育指標: 俯臥時,能抬起半胸,用肘支撐上身;頭部能夠挺直;眼看雙手、手能互握,會抓衣服,抓頭發、臉;眼睛能隨物體180度;見人會笑;會出聲答話、尖叫,會發長母音。 ●特別叮囑: 多數寶寶此時應該補鈣了。帶寶寶到公共場所為時尚早。盡早讓寶寶品嘗各種味道,為以後添加副食作準備。 這個月的寶寶手眼開始協調,小手小腳的活動力越來越強,會玩弄小手,也開始想翻身動一動;對外界聲音反應較靈敏了;咿咿啊啊的喃喃自語中開始學發音。此時家長可多陪他們玩些刺激觸覺、聽覺、肢體動作等遊戲或運動,以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一、伸手抓玩具 讓寶寶反覆練習抓握動作,有益腦部運動。 方法:經常在寶寶床頭放些玩具,讓其俯臥,媽媽可逗引寶寶去抓,或拿起寶寶的手去抓玩具,如果寶寶能抬頭用肘支撐上身,並用其中一隻手去抓玩具,表示寶寶的上肢及頸肌已開始發育。寶寶如能揮動自己的小手去抓玩具,媽媽就要給予適時的讚美,讓他知道你多麼喜歡他這樣做。 二、懸吊鬆手練習 寶寶每次在「抓」東西的同時也在練習「放手」,家長應該多給他練習的機會,懸吊運動就是很好的練習。懸吊能促進寶寶的協調能力及擴張胸部,吸進更多的氧氣供大腦使用。 方法: 給寶寶穿上好活動的T恤與尿片,讓寶寶抓住你的大拇指,然後將他的身體拉離床面幾吋,如果寶寶握不住有鬆手的感覺時,就讓他躺回床上。一天可做好幾回,每回只做一分鐘,一分鐘內可練習好幾次。因為每次寶寶支撐的時間只能五到十秒。 注意: 做任何活動前都應告訴寶寶你要做什麼,除了注意安全外,還要隨時鼓勵他:「你好棒喔!」 三、學翻身 寶寶要先學會翻身才能進一步爬行,移動身體。 方法: 有些寶寶上個月就已學會不必墊後背,或靠他人扥後背就能側翻了。如果寶寶還不會側翻,媽媽可從旁協助扥住背部,輕推臀部,使其容易向另一側翻身。接著學向左右兩側翻身,媽媽在一側逗弄他,或拿玩具吸引他,寶寶為了抓住玩具會順勢翻成側臥、俯臥,此時媽媽要守護在旁。如果寶寶學不會翻身,可能是衣服太厚、太緊或床太軟,妨礙他的行動。有些寶寶對這些練習還是有困難,可延至下個月再進行。 四、和寶寶說話 這個月的寶寶會咿咿啊啊地發出雙元音,此時媽媽應多重複他的「咿咿啊啊」去做回應,並且唇形要明顯地和他「對話」。寶寶喜歡有人跟他說話,你的微笑及聲音會使他感受到你的愛。他由你這兒學到如何發音、笑,以及親近、信賴他人。 這項活動是對寶寶最初的發音訓練,及母子交流的溫馨互動,越早開始越好。在寶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應持續與寶寶「對話」,親切地回應他發出的各種聲音。 姿勢及粗動作發展 3~4個月:協助做起頭可以固定 3~4個月:手可移到胸 3~4個月:可維持側躺 --------------------------------------------------------------------------------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2012年04月08日
公開
71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過,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好父母該避免哪些做法?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父母應漸漸放手,在安全範圍之內,讓孩子有探索冒險的空間,有運用自己身體與心智的機會。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地發揮。如果孩子夠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討論時間的安排,並給他足夠的自主空間。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許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卻完全沒有生活的能力,因為父母只要求他們讀書,在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做。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在過去,孩子要一個玩具,父母可能會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從找材料、畫草圖、剪剪貼貼、敲敲打打到完成一個玩具的過程中,孩子認識了更多的東西,了解了期間的過程,這是一個深刻而有趣的經驗。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許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都是在教訓孩子。有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回家還會挨打,因為沒有考到一百分。事事要求完美,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做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贏在起跑點的人未必會贏在終點,甚至可能早熟早衰。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不論是父母或老師,常常會在不自覺間把焦點都放在糾正孩子的缺點與問題上,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更好的方式是多去看孩子的優點,就算是缺點,也可以從有沒有進步的角度去鼓勵他。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當然,鼓勵要具體、要真誠。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全部的責任,父母該做的部份做好,其他部份留給孩子自己做完。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文╱許芳菊)

教孩子說再見!-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保母媽媽與新手父母一同出發

2012年04月06日
公開
65

教孩子說再見!-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保母媽媽與新手父母一同出發 孩子不管在哪一個年紀脫離家庭,到任何陌生地方離開父母,想必一定是會「淚眼汪汪」,「嚎啕大哭」。輕則為小哭三、四天就解除警報;嚴重者就可能是長期抗戰到數十日。父母看到這樣的景象,心理上一定會焦慮甚至有罪惡感,更可能覺得孩子未屆學齡就讓他們離開自己,好像未盡到「好父母」的職責,因此,會更捨不得放下孩子。 所以,當保母剛開始接到任何孩子的送托時,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基本資料,像是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性別、家庭狀況、家人,以及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健康資料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父母在家裡常有的互動方式,孩子最喜歡及不喜歡的人、事、物,以及父母的教養態度等,並讓父母瞭解保母在處理孩子因為分離而哇哇大哭時,會運用的策略有哪些。 其實,不只孩子有分離焦慮,相信大多數的保母也常遇到送托孩子的父母產生分離焦慮,結局是孩子回復正常,反到是父母演出分離焦慮的腳本。面對這樣的情形,保母更應該以其幼保專業,讓家長瞭解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協助其以平常心對待,解除父母的不安,尤其是新手父母。 以發展學來說,通常八個月到一歲的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出現。這是孩子離開他認為安全環境的「正常表現」,也就是學理上所稱的「依附關係」。為了順利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按照以下三階段來處理: 第一階段:第一次接觸 鼓勵父母在未正式把孩子送托之前,就多帶孩子進去保母家中互動,讓孩子可以明白保母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透過漸進式接觸的過程,協助孩子建立熟悉感及信任感,協助其適應新環境。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建設,告訴他,你會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及需要他所做的協助。 第二階段:心理喊話 請父母在送托之前,一定要事前告知孩子,甚至前一晚告訴孩子要去送托,說一些會讓孩子放心的話,例如:「阿姨會陪你。媽媽去做○○○,等一下就回來」,並記得帶一些孩子喜歡的被子或玩具放在保母家。重要的是,保母在前幾次與父母約定的接送時間要縮短,讓孩子不要一開始就分離太久,使得孩子被送時的憂鬱加重,如有必要,應一再地與父母溝通處理分離焦慮的策略,尤其是新手父母。 第三階段:轉移焦點 孩子送托之後,保母可以帶著孩子到鄰近公園,或是看看家中的魚、小鳥等等;或運用會旋轉的小玩具,讓孩子開始分散與父母離開的不安全,慢慢習慣與陌生人相處,保母們可以抱者親親並說安慰的話語或依偎者他,往往孩子哭到最後累了,小睡一下,到下午又生龍活虎。 特別要提醒保母,在孩子午寢時間,一定要撥空打電話給家長,轉達您跟孩子的互動情形,包括您處理的過程及孩子的反應,如此可間接解除新手父母的分離焦慮。保母也可參考下表安排孩子一天的作息,協助孩子儘快克服「分離焦慮」。 其實離別大戰演到最後,身為保母媽媽的我們,必定是與父母們一同手牽手,讓孩子很自然、慢慢地建立安全感,讓父母可以安心的對孩子說:「等一下,再見喔!」 在保母家的一天 時段分類 收托前時段 幼兒角色 保母角色 出現問題 處理方式 送托時段 —離開父母 —學習準備 —調適自己 —一日的工作準備 —迎接及觀察孩子 —無法適應 —睡眠不足、安全問題 —早餐問題 —陪其孩子玩、同處 —與家長溝通孩子睡眠、早餐問題 —注意不適應的情形,轉移注意力 (上午) 保育遊戲時段 —好奇心 —開始保母家的一天 —孩子幾乎到齊 —開始陪玩以及指導孩子 —專注於有興趣的遊戲;如滾球或是騎車子 —進入於心情情況 —指導、示範或協助者的角色 —觀察孩子的活動 —提供玩具或是教具 —改正孩子不良習慣 —鼓勵孩子 注意孩子使用(玩具)安全 —不會自行上厠所 —使用用具的安全 —孩子不良習慣難以糾正 —孩子有身體不適情形 —採用豐富多元的環境適合孩子進行保育活動。 —訓練孩子能自行厠所,培養自立能力 —多累積良好的生活經驗,自然而然讓孩子記得 戶外時段 —活動空間大 —天氣影響秳動 —通常孩子喜歡 —可能很興奮 —容易流汗 —活動力強、活潑 —注意力孩子安全 —觀察孩子 —安全問題 —衣服多寡 —天氣轉變 —家中有工作未做完,來不及配合 —注意加減衣服 —工作做完,出戶外 餵奶及用餐時段 —孩子肚子餓 —可給予孩子自主的機會 —有喜歡與不喜歡吃的可能 —為孩子盛點心或發點心 —餵孩子吃葯 —鼓勵孩子吃點心且不偏食 —糾正挑食毛病 —整理寢室 —準備下午活動事情 —準備及整理孩子的用具 —準備第二天保育工作 —記錄孩子一日的活動情形。 —打翻點心 —拒吃點心(挑食) —點心不夠吃或太多 —餵奶、點心勿裝太滿 —視孩子的食量來斟酌 休息時段 —想要哭鬧或是眼神不定 —約束力較低 —休息的動作 —想睡會吵鬧 —離開休息範圍 —影響他人、活動力仍旺盛無法克制 —認床 —放一些輕鬆能入眠的音樂或故事錄音帶 —包肚肚以防踢被子情形 (下午) 遊戲時段 —時間較早上時段短 —室內活動 —小肌肉活動 —將東西歸位 —不任意更換 —仍想再睡 —時間不足 —與家長溝通是否晚上睡眠不足,或是生病了 —起床先做舒醒活動 預備回家時段 —孩子可能特別興奮 —孩子可能肚子餓了 —玩弄自己的東西 —填肚子與穩定情緒 —一天下來孩子的衣物等東西掉了,或有損 —家長(家裡)不在 —其他孩子太吵鬧 —為以最短時間找到,最好孩子的東西寫上姓名 —與家長溝通,不在家請事先通知,以方便送返 —安排閱讀活動 預備回家時段 —孩子可能特別興奮 —孩子可能肚子餓了 —玩弄自己的東西 —填肚子與穩定情緒 —為孩子整理儀容或是洗澡 —與家長連絡 —一天下來孩子的衣物等東西掉了,或有損 —家長(家裡)不在 —其他成員會回家孩子可能吵鬧 —為以最短時間找到,最好孩子的東西寫上姓名 —與家長溝通,不在家請事先通知,以方便送返 —安排閱讀活動 --------------------------------------------------------------------------------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12年04月05日
公開
73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摘自國立研究院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2012年04月04日
公開
86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檢舉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分類:養育嬰兒2006/07/04 13:11 .我想剛出生的寶寶都是四小時餵一次奶,沒有例外的當我們要bb睡覺時 不管bb是幾點喝奶的一定要再泡一瓶牛奶給bb喝,當bb喝完時 就在bb耳邊跟他說"現在是晚上,要睡覺囉!一覺到天亮。 "記得一定要說哦,不要認為bb聽不懂,bb其實是知道的。 如果bb還是不睡的話,千萬不要跟bb說話,跟bb玩 你只要盡量的把房間的燈光關暗,剛開始bb可能會一直哭,因為沒有睡意,但沒關係 bb哭累了就會睡,要訓練差不多一、二個星期左右,bb就會比較穩定了 然後可能四個小時到的時候,bb會醒來想喝牛奶,你就餵bb喝白開水就好 等bb白開水喝完肯繼續睡,當然就ok,如果一直吵,沒喝到牛奶就是不睡 那你就泡平常喝的量一半給bb喝,bb喝完應該就會睡了 就這樣每晚訓練剛,開始可能還是會醒來想喝奶,你就一直堅持餵白開水就好 過個幾天bb就會知道晚上醒來只有喝白開水的份,久而久之bb就會習慣一覺到天亮 小兒科醫師曾說:半夜的那一次牛奶沒有起來喝,並不會影響bb的發育,所以媽咪們,要想輕鬆一點,就要靠訓練哦! 再次提醒媽咪:晚上要睡覺時,千萬不要因為bb不想睡就跟bb玩,跟bb說話哦!

不要輸在起跑點? 洪蘭:別被騙了

2012年04月03日
公開
70

不要輸在起跑點? 洪蘭:別被騙了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千萬別相信「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強調,人類大腦的神經迴路,隨著先天基因與後天經歷影響,將不斷記錄更新人類所經歷的一切,因此絕對沒有哪條路是白走的,她要大家別再被廣告騙了,並強調閱讀能激發大腦活化並成為創造力根基,家長應從小與孩童共同培養閱讀興趣。 在昨天這場由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主辦的座談會中,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就「閱讀的神經機制」進行演講。世新大學校長牟宗燦開場時笑著提醒同學:「打開你的耳朵,多聽聽,後面都不准睡覺!」但洪蘭逗趣豐富的演講,卻主動幫世新同學趕走瞌睡蟲。 人生馬拉松 過程最重要 「人生的路好好走,什麼時候這東西回報在你身上,你不知道。」洪蘭表示,被提倡多年的「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觀念其實有問題。因為根據人類大腦神經的運作,自然會將先天基因影響與後天經歷結合,改變人的大腦結構。因此,「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要肯努力學習,沒有哪條路是白走的。畢竟,「人生是馬拉松,何必管你的起跑點在哪?」 頭大就聰明?中國人常說,頭大的人,腦容量也大,所以肯定聰明。洪蘭解釋,人類的聰明程度與神經連結有關,而雙胞胎基因雖然相同,但因為後天經驗不同,所撥放的神經迴路不同,也會導致日後的 成就發展不同。她強調,亞里斯多德與笛卡兒所說的先天本性難移的立論,其實已然被推翻。因為,先天與後天乃交互作用,不斷影響且刻畫人類大腦。 洪蘭還以作家黃春明舉例,當年他從台灣北部的師範學院一直唸到屏東師範學院,才拿到畢業證書,過去被稱為問題學生,現在卻被所有學校評為「傑出校友」,不啻為另一種例證。她說,只要跟著興趣走,一定會有成就,「幹嘛在乎你起跑的快慢?人生是馬拉松,要的是耐力跟毅力,而非衝刺,過程才是最重要。」 書讀得愈多 腦袋愈靈光 然而,究竟該如何跑完這段馬拉松?洪蘭強調,必須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獲取背景知識的來源不一樣,被活化的神經迴路也不同,深深影響創造力來源。她表示,創造力不會憑空而來,應該由閱讀推動,否則教育部砸下再多經費,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所謂的標準答案去除掉。」 「一書,一世界呀!」洪蘭表示,現今所謂的智慧已被定義為神經連結的密度。因此書讀得愈多,愈能觸類旁通,知識運用越廣,神經隨著越密集,如此一來,腦袋也才更靈光。演講結束前,她再次強調 ,家長須陪同孩子閱讀有興趣的書,千萬不可在旁蹺二郎腿看電視。她說,閱讀能力強的小孩,眼睛可以迅速抓到重點,有利於未來探索世界及研究發展。

不愛正餐愛零食,疾病從小生根

2012年03月29日
公開
51

不愛正餐愛零食,疾病從小生根 你家的小寶貝也常因吃零食而嚴重影響正餐嗎?幼兒在正餐之外,真的不宜吃任何東西嗎?事實上,幼兒胃容量小,一次吃得不多,三餐之間必需安排點心!只不過點心的質與量要注意,以免影響正餐的食慾。 你的孩子是文明病的高危險群嗎? 近來醫學報導,年幼孩子得到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等文明病的機率大大提高,追究原因主要是生活型態改變,一般家庭外食機會多,接觸高油、高鹽飲食及高糖飲料的機率增加;如果寶寶常吃零食,影響正餐食慾,容易產生體重不足及營養缺乏;而甜食、油炸與過鹹的零食則造成齲齒、肥胖或口味過重。另一方面,靜態活動多於動態活動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看著電視吃零食的問題不可忽略。 孩子是否容易得文明病,可從遺傳體質、飲食習慣、生活型態三方面檢核,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提出以下10個重點供爸媽自我提醒: ● 遺傳體質 •父母之一肥胖,孩子肥胖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父母都胖,孩子肥胖機率高達8倍。 •家族中有高血壓患者,孩子會有遺傳傾向;父母之一有高血壓,孩子血壓偏高的機會超過60%。 •父母之一有糖尿病,孩子以後罹病的機會約30%;父母兩人皆有糖尿病,孩子罹病的機會約60% •父親若小於5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母親若小於65歲時發生心肌梗塞,孩子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增加。 ● 飲食習慣 •家庭飲食偏高油脂,孩子血脂會上升。 •重口味(包括太鹹),孩子易患高血壓。 •飲食中少蔬果,偏肉類,孩子以後得癌症的機率上升,尤其是大腸癌或乳癌。 •喜吃甜食、高熱量食物,孩子容易過胖。 ● 生活型態 •家中很少從事休閒活動,活動以靜態偏多,不喜運動,則孩子患糖尿病的機會增加,這是因為缺乏運動使得肌肉使用血糖的能力變差,血糖升高導致發病。 •家中有人吸煙,孩子得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機會均增加。 幼兒偏食,越大問題越明顯 學前教育雜誌和奇蜜親子網進行的民調顯示,近6成爸媽對寶寶「一吃零食就會明顯影響正餐」感到最傷腦筋(投票人數:429)。長庚兒童醫院一項針對600位媽媽抽樣調查則顯示,1-3歲幼兒近5成偏食,4-10歲則高達6成。 從以上數據和文明病的飲食習慣指標可以看出,寶寶光是願意張大嘴吃還不足以確保健康,必需吃對食物,如果零食吃得又多又開心,最後是養壞了胃口,又帶來健康危機。因此,爸媽最好趁著寶寶年紀小的時候,就注重食物的選擇、用餐時間的安排、用餐的態度等等,及早建立起正確的飲食習慣。 爸媽生活習慣態度有指標性 曾經當過幼兒園老師的陳穎涵特別呼籲:糖果、餅乾等零食,只能偶而當增強物,幼兒園老師要和家長建立共識,不要三天兩頭慶生,也要對食物的選擇、份量多把關。有些爸媽怕孩子放學時會帶著糖果餅乾熱情地請小朋友吃,無形中影響到其他孩子的飲食習慣與健康,實在應該避免。 本身也是媽媽的陳穎涵,理解到有些爸媽已經很努力督促孩子用餐,但成效有限,她建議大人必需轉個念頭,從自己生活習慣做起,態度放輕鬆。她因為早起上班,3歲和5歲的女兒也早起準備上學,學校8:30提供早點,但是從起床到學校用餐時間相隔太久,陳穎涵會讓孩子在家先喝杯熱牛奶,帶起一天的活力。她在家吃飯時選擇有機食物,及注重營造用餐氣氛,家中很少提供垃圾食物,也不用零食打發小孩,因此孩子們都建立起愉快用餐和不隨便吃零食的習慣。 小技巧讓孩子愉快用餐 爸媽還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小技巧鼓勵孩子,多參與準備餐點的工作,也對食物有更多的認識與瞭解。 例如: ˙帶孩子一起去買菜,和他討論菜單,讓他參與挑選,也增加認識食物的機會。 ˙讓孩子一起洗菜煮菜,3、4歲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剝豆莢、學打蛋、包餃子。 ˙運用食物的顏色,讓孩子玩配色遊戲,留意每天吃進哪些顏色。 ˙觀察植物或動物的生長,用一小段空心菜就能插枝,也可以觀察蔬果種子發芽。 ˙和孩子一起幫飯菜取名字,如:加荷包蛋的是太陽飯、加花椰菜的是綠森林。 ˙讓孩子學習盛裝食物,布置餐盤,增加成就感。 ˙嘗試不同的吃法,中式、西式、日式,或野餐等,透過認識飲食文化增添樂趣。 ˙找機會帶孩子參加婚宴,體驗不同於家中的用餐方式和禮儀,但時間不宜過長。 吃出聰明、吃出健康,親子共讀圖畫書嚴選 好多故事書都談到飲食,比如說民俗故事《貪吃的狐狸》,從畫面和文字都看出他們吃什麼、怎麼煮、怎麼吃。童話故事裡也有很多認識食物的機會,像《傑克與豌豆》。下列書單是以「促進寶寶的生活經與觀察」和「認識飲食行為與食物」兩個重點挑選的,透過故事引導、融入生活習慣中,就能「讓吃飯變愉快、讓食物變好吃」,寶寶健康又聰明喔!(本文改寫自《學前教育》,文(信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