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祐寶貝媽咪 $

優點教育法是終生適用的方法

2008年12月24日



有意義的生活,必須包含有意義的工作,不論這份工作是否支薪。大多數人的工作時數都超過醒著時數的一半以上,但根據統計顯示,只有不到十分之二就業的人表示,他們的工作能讓他們發揮所長。工作不但佔據著我們在工作場合的時間,通常連下班後我們所思所言還是離不開工作的話題。

因此,如果一個人每天要做那麼多的事情,卻感覺不到做這些事情的意義,那麼這些事情或活動將使人感到空洞茫然、虛度光陰。如果希望孩子能在生活或是學校都感到快樂,那麼他們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如何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並且發掘自身的優點和才華,以便將來從事真正對他們有意義的工作。而培養這種耐心的最佳時機就是童年。

事實上,關於優點發展,我最擔心的是那些聰明的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們多半誤以為,孩子已經具備這麼高的智能,應該不太需要再強調發展他們的優點了。畢竟,他們已經具備成功的條件了,不是嗎?聰明才智只是人類的許多種能力之一,事實上,資訊時代已經越來越少人具備真正的高智商了。而且,光靠聰明才智,並無法保證孩子將來就能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或者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時代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校園裡的世界和校園外的世界似乎差距甚遠。正如創意理論學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在他的書中《瘋狂的思維:學習創造力(暫譯)》(Out of Our Minds: Learning to Be Creative)指出,學校教育和真實世界幾乎已經完全脫離,我們誤以為要培養人才,就必須只專注在學業能力上,這就是我們教育失敗的原因:以為只要學生在各個學科的成績表現優秀,將來就能事業成功,對社會有貢獻,過著有意義的人生。事實上,如果我們想要教育出未來真正需要的人才,就必須看穿這個教育迷思,栽培學生真正的實力,而且真正了解到個人具備的各種能力應該是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削弱。

雖然二十一世紀是個令人興奮的偉大時代,充滿著前所未有的大量創新與機會,我們卻也必須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一直以來所相信的理念。當中有些法則和真理是舉世皆然、亙古不變的,但也有些觀念已經不再符合未來需要,更有些觀念根本就是謬誤、亟需改變的。現在正是問這個問題的最佳時機:「到底學校的目的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拋開一個觀念,那就是「教育只是某個階段過程,引領學生們到達目的地」,因為生活和教育的功能都不是靜態不變的,不論是任何領域的學習,都會持續不斷地發展,學無止盡。

家庭、學校、職場之間,存在著密切且必要的關連,但我總是對整個社會體制的做法感到迷惑不已,因為這三者被區分開來,彷彿彼此不會相互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說我從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那就是優點的故事,優點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整合的故事,是一個好的構想,而好構想是沒有界限的,不能像傳統體制那樣把家庭、學校、職場切割開來。如果我們真心想要改變孩子們的未來,就必須確實檢討我們過去傳統的分類方式和思維架構。

這本書快要寫完的那幾天,我展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我開著車,然後改搭公車,最後和企業顧問專家馬克斯.巴金漢先生一起搭上飛機,飛遍全國推展「優點運動」,號召大家一起行動、參與。巴金漢先生對全國宣揚「優點運動」對企業的好處,我也宣揚「優點運動」對學校的種種好處。說這段旅程不可思議,一點也不誇張。我只是北紐澤西州一所小型女子寄宿學校的校長,卻能夠和這位知名的企業管理作家一起參加他的巡迴簽書會。這不僅是「人跡罕至之路」(譯註:由《心靈地圖:追求愛與成長之路》一書的英文原名 “The Road Less Traveled” 而來),簡直就是「人跡未經之路」,至少這是我的感受。在教職領域裡,我們的工作方式很少需要這樣到處旅行。然而,在巴金漢先生和我的生命旅途上,他的商業領域卻和我的學術領域相結合。這個結合賦予了我寫這本書的動力。我的理論前提是,匯聚、整合是世界的潮流,就知識的角度而言,某個領域的知識可能跨界到另一個看似無關的領域,而且有所貢獻。我們的未來所仰賴的人才,必須能將整合後的知識用在最恰當的地方。有一天晚上,當我正在家附近的密爾瓦基市健身俱樂部(Milwaukee Athletic Club)的一個小房間裡,為這本書做最後修潤時,才真正頓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跨界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