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祐寶貝媽咪 $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聰明寶寶電子報 )

2005年01月13日
公開
42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穿得妥當 寶寶安然過秋

2004年11月18日
公開
36

穿得妥當 寶寶安然過秋 文/王錦萍 採訪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何雲鳳.資深保母吳金枝、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李淳恩 天氣逐漸轉涼,寶寶的穿著也該跟著換季了,掌握一些小技巧,讓寶寶也能度過一個舒適的秋天! 「一次下雨一次涼」時序逐漸入秋了,寶寶的衣著也該換季了。秋天的日夜溫差特別大,寶寶出門時還有在家裡的時候,室內、戶外該怎麼穿才對?擁有多年育兒經驗的資深保母,特別傳授幾個她們的小撇步,新手爸媽快照過來! 室內外穿衣有別 在戶外別忘薄外套 天涼好個秋,爸比媽咪若要和小寶寶一起出門,別忘了外出時一定要帶薄外套、薄長褲,即使只是前往距離很近的地方,如親戚家、保母家的路上。不管時間多短,都仍然會短暫經過戶外,此時更應給寶寶做好防風保暖的工作。 在寶寶的衣著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帽子」。台北市保母協會的理事長何雲鳳表示,帽子的功能多多,白天可以遮陽、天氣涼了則有保暖及保護頭皮的功能。保護好寶寶的小腦袋瓜兒,寶寶受涼的機率便大大降低了。 回家後不急著脫外套 天氣稍微一轉涼,爸爸媽媽出門時一般多會幫寶寶穿上薄外套,回到家呢?仁愛醫院的小兒科醫師李淳恩就說:「懂得穿上衣服,也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脫衣服才行」。 他表示,一般而言,小寶寶皮下脂肪較薄,且中樞調控體溫的機制較不成熟,加上基礎代謝率較高,所以小寶寶很容易汗流滿身,也很容易一下就著涼,穿脫衣服可是一件大學問。 何雲鳳則指出,從外面回家後,先別急著給寶寶脫外套,畢竟嬰兒適應溫度的能力不及大人,還是應該先讓寶寶稍微適應一下室內的溫度。也就是說,秋天的天氣型態常常是「外面悶熱而室內較為涼爽」,一下子就把寶寶的外套脫掉了,說不定寶寶反而在進門後才著涼。因此進了家門,就更應該給寶寶一點時間去適應室內外的溫差。 那麼究竟什麼時間才應該幫寶寶脫衣服呢?何雲鳳說,不如觀察一下寶寶此時的情況,斟酌一下寶貝的活動量,再下決定何時給寶寶脫外套就沒錯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若外頭下著點毛毛雨,即使寶貝的衣服只是稍微有點打濕了,回家後仍應立即換上乾爽的衣服,以免寶貝感冒。 不同年齡穿衣顧慮有異 六個月以內及九個月到一歲的寶寶 六個月以下的寶寶還不會爬,九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會扶著站站了,這兩個階段的寶寶有一個相同的特徵,也就是他們都需要「機動性的穿著方式」來對付秋老虎的挑戰。 所謂「機動性的穿著方式」,資深保母們一致推崇的穿法,就是棉質的薄背心加同樣棉質的短袖T恤。何雲鳳指出,太早給孩子穿長袖只是讓孩子容易長痱子,而老經驗的保母都知道一句古諺:「秋天的痱子最難過了!」因此,可以運用隨時可穿可脫的薄背心來做調整。 她說,棉質的薄背心非常好用,爸爸媽媽不妨觀察一下寶寶的狀況,如果是從事動態活動就先不穿背心,只穿著T恤;而如果從事靜態活動則加上背心;外出時也可以在起風了或下雨後穿背心,這樣的穿衣方法,也可說是一種「機動性的穿著方式」。 何雲鳳建議,當白天的遊戲結束,黃昏時氣溫逐漸下降了,不妨在此時給寶寶洗個澡,然後換上長袖上衣,下半身則可穿著薄薄的長褲,來迎接較涼爽的秋夜。 要注意的是,不論白天或晚上,並不建議在此時只穿背心,就算穿兩件背心也不妥當,還是要讓寶寶的肩頭保暖才好。 六個月到九個月的寶寶 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會爬了,活動量較大的情況下,無須立刻全面換穿薄長褲,因為裡面還包著尿布的關係,只要T恤加上及膝的短褲或七分褲即可。 不過如果準備外出,爸爸媽媽最好帶雙襪子,何雲鳳表示,半統襪就是一種最好用的「機動型衣著」,白天比較熱時可以把襪子捲低,到了晚上天氣涼了,再把襪子給拉高。 民間有此一說,都會型的孩子都在冷氣房裡長大,排汗功能較低,隨著外界溫度自我調節的適應能力也較差。這個說法見仁見智,但特別要提醒的是,現在有許多家長喜歡幫孩子打扮得時髦漂亮,不過今夏流行的露肚裝、低腰的裙子、褲子,在秋天裡可是只會讓寶寶著涼的喲! 藉寶寶體溫調節衣物 寶寶對氣溫的敏感度比大人還要高,而入秋後的溫度總是很難預料的,熱的時候有時比夏天還悶熱,然而要冷的時候則又往往「突然的一陣冷」,就連大人也常常適應不良,更何況是幼嫩的寶寶。 聰明的爸比媽咪基本上謹守「天熱時,寶寶比媽媽少穿一件;天冷了,寶寶比媽媽多穿一件」的原則應該就差不多了。 此外,由於寶寶還不會用說話表達他們的冷熱感覺,因此他們用手手腳腳去提醒爸爸媽媽,大人不妨經常觸摸寶寶的四肢,如果是溫溫的,就表示寶寶現在對溫度是感到舒服的;如果摸起來涼涼的,或者是手腳皮膚呈現花花的有如蕾絲般的花紋,那就是寶寶在說:「我冷冷啦!爸比媽咪請幫我加衣服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