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根本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小王子

2004年11月11日
C:
看了你的來信,我暫時放下一旁的稿子,很想為你那有自閉症的外甥說一些話。
你說 :看了那影片,心想如果他真的是在畫鯨魚就好了.
啊!原來你仍未看透生命呢 ! 為什麼希望你外甥他如你所願畫鯨魚呢?為什麼他不能依他心中的意念畫出他要畫的事物呢??你似乎為"因為他不會表達自己,亦不理人們的說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而覺得鬱鬱不歡,想想這可不是他故意的呀!其實你毋需去了解他的行為動機,你只要用做為一個親人的愛去包容他、接受他,他就會是一個幸福的小孩了。
當然你也許會說 : 那是因為妳的孩子沒有帶來令妳感到困擾的痛苦,所以妳可以說得這樣若無其事。我卻覺得最重要的是大人看待事情的態度,這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所在。你說:幸好我姊姊很樂觀,沒有因為這樣而整天愁眉不展.看到這句話,我很為你的外甥感到慶幸、驕傲,有這麼一個積極面對現實的母親。
生命的本質太奧妙了,因你提到你外甥的情況,我想到一本關於自我成長的好書,摘錄如下:

『也許愛是我帶領你恢復本我的過程。』──艾舒培里
我一直遲疑不敢為愛下定義,因為我視愛為無限,好比人長大了愈發出落得美麗與見多識廣,愛也是如此,因此以一個定義來限制它,似乎非常不好。但是我喜歡艾舒培里得定義,我相信或許這就是教育,當然更是輔導的真義 ──在此過程中,我並不要以我的形象來改造你,而是帶領你恢復本我,恢復原來的你,你的獨立特出,以及你原來的美。
想把我們變成他們心目中之樣子的人有那麼多,因此我們往往過了一陣子乾脆放棄,並且自我安慰的認這大概就是「適應」。
千萬別這樣!偶或有人起而反抗說道:「不!我才不要變成你心目中的樣子,我只要做我自己。」
有時候我會懷疑,無論我們如何反抗,我們究竟是真正的我們,或者我們只是別人眼光中的我們??
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告訴小孩他們是什麼,他們又是誰,這事並不假。-----例如一個小孩從外面回家,興高采烈的說:「媽─媽,外面─面─有人賣─冰淇淋。」媽媽止住他說:「停下來再重說一遍 ── 你口吃了。」如果他多聽幾遍,他就會以為他自己真的口吃了,他心裡很快就會告自己:「我是個口吃。」我們就這樣造就了一個口吃。同樣的,如果我們繼續不斷地對一個人說:「你很美,很美,很美。」如果有不少人
對你如是說,你就會開始表現出自己很美麗的樣子出來,你會站得更直些,也更自傲。但是『你很醜,很醜,很醜』會教你彎下身子,愈變愈渺小,一直到你真變得很醜為止。『你錯了!你真傻!』則會使人錯,令人傻。
愛是學習而來的,恐懼也是,偏見亦然;仇恨、關懷、責任、承諾、尊敬、親切、涵養無一不是如此。
而家的定義,應該是這個樣子 ── 像:『進來吧!不錯,你有點笨,但我不會說出口,我愛你,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接納你。』人類需要關切他的人,即使只有一個,只要是真心的就已足夠。

我相信你外甥他的存在自有他生命的意義,"他的世界是一幅未臻圓滿的畫,就由他自己去填滿屬於他的空間吧!!"用愛心去接受他,或許你會發覺能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