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微塵世事 》說香港

2006年12月20日
這一篇文章勾起了我的微塵"舊"事...

我曾住香港多年,卻不敢說看清了它的真貌,這顆東方之珠有著千百種幻影,令人即使置身其中也無法看個真確;等我離它遠了,以為已將它覆蓋在記憶裏,它竟又自行在我心底深處旋轉出它的光芒...那光芒來自一群美媽的友誼,像千萬道絲線,而我一直圍繞在其中...一份美麗的繫念和深深的感激!
......................
轉貼自:塵翎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ningville/
《南方都市報》香港雜誌12月號
欄名:微塵世事
撰文:塵翎
移動的海岸線
香港香港,迷人之處,也就是那維多利亞港。到香港,不管是長居還是短遊,總得坐一程渡海輪,晃晃蕩蕩,從此岸到彼岸,從中環或灣仔到尖沙咀,也不過十分鐘內的事。是情調,也是遊逛城市的上佳方式。

只是最近中環舊天星碼頭要拆卸了,民間抗議聲音不絕,令這程本來是要叫人閒適下來的渡海之旅,添加了一點怒氣與怨言。

城市太小,空間不夠,重建加建本來也無可厚非,開山和填海都為了闢地建設,只是一旦規劃不當或建設太霸道,倒把空間的美感一併摧毀掉。就說填海,站在灣仔會展外的金紫荊廣場,眺望對岸的尖沙咀,難免感歎咫尺得過份,多少犧牲了海水遙遙的情調。灣仔老街坊都說,從前不是這樣的。「從前」,其實僅是十年前。

中環其實也早已變樣了,海岸線已給逐點逐點推前拉直,但只要舊天星碼頭一天還在,皇后碼頭一天還在,從大會堂看完戲劇或音樂會出來還能沿著岸邊走,吹著海風,看著對岸夜色和靜靜流淌的波光水影,似乎就仍能在喧囂都市中尋著可喘息的空間。

不必說到城市記憶這麼抽象的層次,僅僅是關於城市的空間與生活的情調,這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舊天星碼頭與鐘樓就已值得留戀。其建築線條簡約,色調是素樸的綠與白,與建於同年代的大會堂相呼應,空間比例勻稱優雅,十分耐看,可算是中環這處充斥著現代建築的商業中心之綠洲。

反之新碼頭乃維多利亞式建築,仿古得來太造作,一時間也不易積累感情分。這關乎建築的品味,暫且不說。最令我介意的,卻是碼頭的搬遷意味填海的工程又將展開,原來的海岸線又得重整,渡海輪還是渡海輪,但航程已經愈縮愈短,趣味性大減——無休止地填海,幾乎可把香港島的中環跟九龍半島的尖沙咀的陸地連接起來。但沒有了維多利亞港,香港還是香港嗎?或者說,愈來愈窄的維多利亞港,還是維多利亞港嗎?

外地朋友來港,總愛帶他們去搭乘渡海輪,觀賞海港兩岸景色,又特別喜歡從中環坐到尖沙咀,在文化中心前的海濱漫步,回看由一幢幢摩天大廈組成的天際線(skyline):貝聿銘操刀的中國銀行大廈,Norman Foster設計的匯豐銀行總部,高聳入雲的國際金融中心(IFC)……。如果是晚上,滿目燈光璀璨,確實折射出一片繁華的景象,映襯出城市的大都會氣氛。而那個小小的綠色碼頭,雖然不夠現代不夠新潮,卻在萬廈叢中顯得份外靜美。

我的異國友人,常為此趟維港船程驚訝,大讚此城的空間漫遊層次多趣味多。若他們知道這個碼頭的故事已成歷史,一定會難過。而還沒來過這裡的,還不知道他們錯過了甚麼。
(200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