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轉貼:家庭的品德教育

2006年12月28日
【本文摘錄自《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寶瓶文化出版】
家庭的品德教育 文/林火旺(台大哲學系教授)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人父母沒有受過教育,由於家庭窮困、子女眾多,父母能分給每一個子女的時間和心力,實在非常有限。但是現代社會經濟富足,子女較少,大部分父母都受過國中以上的教育,對於子女教養幾乎是現代父母最重視的課題。我常常說自己「生不逢時」,因為小時候的教育要求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好不容易自己熬到為人師表、當人父母,可是時代卻變了,現在要求的是「孝順子女、尊重學生」。這雖然是一個玩笑,卻可以說明當前父母對子女的關注遠甚於往昔。

扭曲的教育
天下父母心,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夠幸福美滿,但是在功利價值觀的引導之下,許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向和方法上,常常和幸福背道而馳。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尤其是品格的培養,但是現代父母關注的,幾乎都是孩子是不是能夠「出人頭地」,而出人頭地的標準幾乎都是學業。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許多父母擔心自已的子女輸在起跑點上,所以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坊間各種才藝班林立,包括鋼琴、珠算、心算、作文、美術、電腦、英文、舞蹈、書法等琳琅滿目,這不但反映社會實際的供需,也反映出現代父母流行的教育觀。許多兒童在小學前,除了正常作息之外,幾乎每一分鐘都在學習,父母深怕任何一分鐘的浪費,自己的小孩就會不如人。

童年幾乎是一個人一生當中唯一不需要憂煩愁苦的階段,讓孩子從小就感受競爭的壓力,剝奪其本來應該是充滿歡樂的時光,這樣的學習有沒有實效?會不會對往後的學習反而有不良的影響?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童年不會是一個美好的回憶。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的天才,很少人真的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所謂「梧鼠五技而窮」自古即有明訓,現代父母難道不懂?

其實要孩子學習才藝,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孩子藝術氣質,或增加孩子的人文修養。一位朋友送他的兒子去學樂器,至於樂器的名稱實在太不通俗,我已經忘了,記得當時我曾經問他說:「為什麼學這種樂器而不學鋼琴?」「因為鋼琴太多人學,不容易被當成特殊才藝。」他的回答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這位朋友的出發點是希望兒子學點特殊才藝,這對將來升高中會有所助益。

這些年來教育改革的結果,類似例子應該不少。以高中的多元入學為例,這個方案實施的結果,不但傳統的學科補習班照樣生意興隆,連音樂、美術、體育都有人補習,「五育並重」的教改理念,在實踐上似乎只造就了更多的「五育補習班」。而更諷刺的是,五育均衡並沒有真正成為升學的主要依據,對一些「明星高中」來說,由於對其他才能的考核只用簡單的量化,所加的分數和學測總分相較實在極為有限,因此申請入學最關鍵的參考,還是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幾乎喪失「多元」入學的精神。

再加上教材一綱多本,當然只有補習班才有能力整合各類教材,這也間接助長補習風氣。根據調查統計,教改實施十年,全國各類補習班成長五點八倍,以升學為主的文理補習班的成長率更高達八點一倍;至於參加補習的學生數以台北市為例、國小學生的補習人口高 達百分之七十四點一三,而國中生也有百分之六十三點一一五。補習情況嚴重,不但使窮苦家庭的小孩升學機會減少,也完全背離教改的初衷。

單一的價值觀
其實教改失敗、補習班盛行最大的隱憂,是支持這個趨勢背後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也是造成現代社會總總病態現象的動因,那就是只重外在成就、不重內在品德的價值觀。我的兒子小一升小二那年的暑假,因為母親要到美國進修一年,所以二年級在美國就學,三年級回台灣轉到離家較近的另一間小學,班上同學一個也不認識。三年級下學期他們班上選模範生,結果我的兒子居然當選了,老師卻當著全班同學面前說:「你們怎麼選這種人當模範生?」言下之意是這個同學成績又不是很好!四年級我將兒子轉出這所學校。

「功課好才能當模範生」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學業成績好」似乎是教育體系裡唯一的價值,這種荒謬、錯誤、一元的觀念,其實就是教育最重的病根。我兒子的老師幾乎從來沒有想過:一個新轉來的學生,不到一年就可以選上模範生,一定有他的長處。也許她想過,但是在她的價值觀裡,除了成績以外的長處,似乎不值得當別人的表率。

許多小朋友從小功課不好,老師或家長對他的評語是:「沒出息!」但是有人喜歡功課不好嗎?有人能選擇自己的智商要高還是低嗎?如果我們天生的資質無法自己決定,有什麼理由譴責一個孩子,只因為他書讀不好?這樣的孩子從小就被羞辱,長大以後怎麼不會對社會充滿敵意?

父母如果真正關心子女的幸福,應該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不需要用單一的價值觀(學業成績)要求孩子。如果父母或學校不能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升學主義風氣不可能遏止,教改不可能成功,而孩子也不會快樂。事實上真正決定孩子幸福、而且不受先天條件影響的因素並不是學業,而是品格。

幸福有排行榜嗎?
記得小時候能有醬油拌飯,已經是人間美味。一直到高中畢業,唯一的衣服就是學校的制服。我的父母沒有受過像樣的教育,他們對我最大的期望是:賺錢以改善家境。但是儘管如此父母對我們的品德卻非常重視,許多淺顯的為人處世道理,父親都是透過聽來的裨官野史傳達他對我們的期待,聽了不知多少遍的知足常樂的故事,是我貧苦中最佳的慰藉。在我的印象中,四十年前的台灣雖然普遍貧困,社會卻一片和諧,人與人之間熱情友善,地方上受人敬重的,不是土豪劣紳,而是年高德劭、熱心公益的有德之士。

現代社會功利主義盛行,倫理隳壞、道德淪喪,許多人都把這個失序的狀態歸咎於政治人物、大眾傳播媒體。事責上一般家庭對子女有形成就的重視,而完全忽視其人格和德行的陶冶,才是功利氣息最重要的推波助瀾者。現代社會大多數人汲汲營營追求的,不是名就是利,為了名利,任何手段都可以合理化,所以以往認為寡廉鮮恥、傷風敗俗、禽獸不如的行徑,現在只要是有利可圖,照樣趨之若鶩。其實現代父母教育子女的觀念,就是鼓勵子女爭強鬥勝,他們心中所謂的「出人頭地」,就是功成名就、富甲一方。

如果一個人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祿,由於名利具有某種程度的排他性,為了成功,常常是「有他無我」、勾心鬥角、無所不用其極,這樣的價值觀和處世風格蔚為風尚所造成的影響是,人彼此成為工具、相互利用,人際間猜疑日深、人情澆薄、人味盡失。

此外有名有利就代表幸福嗎?如果幸福和金錢多寡成正比,現在應該有一個幸福排行榜,第一名是郭台銘,因為他是台灣最有錢的人;如果幸福和名位相對應,那全台灣最幸福的人就是陳水扁,因為他職位最高。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郭台銘是否幸福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肯定他不是台灣第一幸福的人。至於政治人物雖外擁有高知名度,但是人民對他們的評價幾乎都是負面的,而且他們彼此之間為了爭取名位,互相謾罵、攻訐、羞辱,這樣的生活應該也稱不上幸福。

事實上很少人滿意目前台灣的社會風氣,大部分人都在抱怨社會功利主義氣息過濃,可是很少人意識到自己其實就是功利心態的奉行者;大家只會拚命詛咒社會的黑暗,卻完全忘記自己的污穢;每一個人都在期盼美麗的天堂,卻很少人警覺到天堂不會自己掉下來,而是需要人們用心血經營創造。

獨裁者的不幸
其實一個美好的社會需要優良品質的公民,沒有人能活在一個私欲橫行的社會而能美滿安適。基於這樣的理念,我認為對下一代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才藝的雕琢、知能的充實,而星高尚人格和品德的陶鑄。培養子女良好的品格,就像給他們一筆無形的財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會被別人相信、尊重,也是人們願意合作、幫助的對象。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證明,最不道德的人是最不幸福的人,他舉的例子是獨裁者。獨裁者為了滿足其貪婪和物欲,毫不猶豫地採取任何手段,欺騙、暴力、謀殺等,任何無恥的行為都百無禁忌。柏拉圖認為這樣的人在世間沒有任何朋友,他的追隨者都是阿諛諂媚的人,他雖然擁有一切的權力,但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幸福的,其實他的內心是最悲慘、最不幸的。因為他每天都淹沒在恐懼當中,他不敢相信任何人,經常擔心那些被他奴役的人會反叛和攻擊,所以自己反而變成奴隸:他不敢出外旅行、不敢參加節慶,只能躲在自己的家裡,他的家就像是他的監獄一樣。

《理想國》最重要的論證就是要證明:幸福和道德是成正此的,越有道德的人越幸福。
柏拉圖的論證不一定能完全說服現代人,但是他對道德和幸福之間的看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任何一個希望子女未來生活幸福美滿的父母,對於品德教育都不能等閒視之。

心中常有別人
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最忌諱的是喊口號,所以我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家訓,作為品格培養的主軸。碰到任何道德問題,都從這個主軸去推衍和解釋,反覆推敲,加深子女的印象,尤其自己要以身作則,這樣才會有說服力。我們家的道德主軸是「心中常有別人」。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去除私心,基於人的自然本性,小孩子在面對事情時,很容易用「我要如何如何」、「我喜歡什麼」之類的理由,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只要我認為他們所要的或喜歡的不合道德,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反問他們:「如果你是別人,你會怎麼樣?」

我女兒小時候和小她四歲的弟弟爭執時,我會問她:「妳喜不喜歡和一個只為自己著想的人在一起?」「自私自利的人可不可愛?」她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然後我會藉這個機會告訴她:「如果妳不喜歡只為自己著想的人,妳就不應該只在乎自己的快樂而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一個會被別人喜愛的人,是因為他常能為別人設身處地,所以可愛的人是心中常有別人。」

雖然對一個幼齡的孩子而言,並不能一下子就領悟「心中常有別人」的深意,但是只要實際生活中一有機會,我會透過不同的說詞和事例,不斷重複這樣的觀念,到現在,任何人只要問我女兒:「妳父親最常告訴妳做人應該怎麼樣?」她一定能立即回答:「心中常有別人。」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女兒仍然難免會表現出自我中心的舉止,但是只要我稍加提示,她馬上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我兒子在國中一年級的寒假,主動響應學校的徵召,每天到學校清理環境。那年冬天幾乎天天下雨,天氣又溼又冷,落葉沾著雨水,在水泥地上像是黏上去的一樣,不但很難清掃,而旦堆積到垃圾桶以後又特別沉重。和我兒子同組的是一位女生,她因為力氣不足,搬這些垃圾顯得極為吃力,所以每天最吃重的倒垃圾工作就由我兒子負責。回家常常聽兒子抱怨說:「那個女生都抬不動垃圾,每次都是我幫她!」抱怨歸抱怨,他每天仍然會自動去幫她。其實我兒子深知父母喜歡他幫助別人,抱怨只是「告知」我們,他應該受到鼓勵而已!

到現在為止,我們家的小孩從來沒有一次在外面亂丟垃圾,因為他們從小就常常聽我們這樣說:「沒有人願意活在一個髒亂的環境,所以只為了自己方便亂丟垃圾,就是沒有想到別人。」我記得我兒子在讀幼椎園的時候,有一次全家到宜蘭羅東的運動公園,他邊走邊撿垃圾。其實就是這樣的品德要求,所以他在小學三年級剛進一個陌生的學校,不到一年就可以選上模範生,因為一個常會替別人設想的人,一定會受到別人由衷的喜歡。

現在我的女兒在讀大學,每次回家都會告訴我們一些同學的生活瑣事,最常聽她提到的是:「某某同學太自我中心,每次都只想到自己,我不喜歡她。」可見她對朋友的好惡,是以「是否為他人設想」為標準,顯然「心中常有別人」的家訓,已經融入她的生活之中。

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言,品德就是一種習慣和氣質傾向,我也希望「心中常有別人」成為我子女習慣性的警語,我認為不論將來他們事業是否有成、物質是否豐厚,「心中常有別人」就是一個令人喜愛的性格,而這種性格也會成為一筆無形的資產。與其功成名就卻缺乏他人真誠的關懷,我寧願自己的子女精神富足、廣結善緣;與其才能出眾而心高氣傲、目中無人,我寧願他們資質平庸卻溫柔敦厚、正直善良。

功成名就的人會讓人羨慕,但是品格高尚卻會讓人尊敬;讓人羨慕的人通常是他的地位、事業或財富高人一等,別人羨慕的是這些有形的成就,是想取而代之他的身分,而不會關懷他這個人;而讓人尊敬卻是活在別人心中,別人真正關心的是這個人,別人會在乎他是快樂還是痛苦。我寧願我的子女將來被人尊敬,而不是讓人羨慕,因為我寧願他們將來能被別人真心關懷,而不是成為別人想要取而代之的對象。

有品德的人當然比較接近幸福,所以品德教育應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