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當尼采哭泣》

2007年01月09日
http://gj.yuanmatch.com/Article.asp?cuno=7&wno=102&DocNo=1310&pno=136
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 ──讀《當尼采哭泣》文 /美代子

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擋箭牌而已。
離開學校十幾年了,現在才覺得以前讀的書好像有那麼一點點用處,不知道這樣的體悟會不會太晚。一直因為自己讀的是文科,沒有學到什麼一技之長,又不像學財經的或是通外語的,可以以自己的專業在職場發揮,所以常常在心裡問自己,我到底是學到了些什麼?

抱著這樣的自我質疑過了十多年,卻意外地在當了十年的家庭主婦之後,才發現以前學校讀的書,在今天的無目的閱讀中起了作用,以前的種種形而上的思維訓練和相關閱讀,讓我在讀某些比較思辨類的小說時,有一種暢快淋漓之感。這算是一點安慰嗎?

唉,每次想到有用無用的問題時,我都搬出莊子的「無用之為大用」來安慰自己,其實何為有用我自己也無法解答,我稱之為「大用」的人生體悟,說起來對於人生又有何用呢?

還是來談小說吧。
上一次,讓我讀到幾乎徹夜難眠的同類型小說,是讀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而這一次是歐文。亞隆的《當尼采哭泣》。

這並不是我讀的歐文。亞隆的第一本書,卻是比較精彩的一本。他通過小說的型態把存在主義大師尼采的哲學和後來被佛洛伊德發展出來的精神分析法結合在一起,再加上當時最出色的診斷專家、維也納最傑出的醫生布雷爾的參與,使當時無人知曉的心理治療開始蘊釀萌芽,特別是書中整篇整篇展開的布雷爾醫生和尼采的對話,更是讓書散發出閃爍的光彩。

一八八二年春天,一位年輕漂亮的俄國小姐路。莎樂美找到了當時在意大利度假的維也納醫生布雷爾,希望他可以幫助治療她的親密好友尼采心裡的絕望,在莎樂美看來,尼采是代表未來德國哲學的人物,挽救他意味著挽救德國的未來。布雷爾雖然滿懷著困惑和疑問,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接下了這位特殊的病人。

在與尼采接觸之後,他被尼采言談中所蘊含的思想光彩所吸引,雖被尼采拒絕了醫療方案,他仍然想盡方法把尼采留在了維也納。他的辦法是和尼采達成某種協議,他作為醫生治療困擾尼采多年的偏頭痛症,而尼采作為偉大的思想導師則負責治療布雷爾內心的絕望。尼采被這計劃吸引而留了下來。

其實這是布雷爾精心設計的一個陷阱,他想通過和尼采的不斷交談讓尼采能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交流,以達成治療尼采絕望的目的。這個方法的形成和布雷爾的好友佛洛伊德也大有關係,當時佛洛伊德正在為今後的道路而煩惱,是要從事研究呢?還是開始執業行醫?而那時他的潛意識精神分析也剛剛開始在他的腦中萌芽。

於是布雷爾和尼采開始了每天的見面和交談,那真是一場又一場精彩的談話啊!只有布雷爾自己知道,他與尼采所談的那些,其實是真真切切困擾著他的問題:像是他隱藏在心裡的對他的病人貝莎(也就是安娜。歐氏)的情慾;他和美麗的妻子之間越來越冷淡的關係;他那看似已達巔峰卻已讓他厭倦的職業生涯;還有身體的老化,生存的孤寂,死亡的逼近,以及生命正在枯竭的感覺。這些外人從未察覺的心底深處的絕望,都在和尼采的交談中一一表露了出來。最後,當初陷阱的設想完全消失,他似乎覺得自己「為這場交易等待了一輩子」!

而尼采,在和布雷爾醫生的交談中,也從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絕望,他在開解布雷爾的同時了解了自己,於是兩個偉大的靈魂在交談中得到了共同的成長,他們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無以倫比的友情。

歐文。亞隆在書尾的後記中寫道:「弗里德里希。尼采與約瑟夫。布雷爾未曾碰過面。因此,心理治療當然不是兩個人邂逅下的產物。儘管如此,本書主要角色的生活狀態係以事實為本;這部小說的基本組成要素──布雷爾精神上的痛苦、尼采的絕望、安娜。歐氏、路。莎樂美、佛洛伊德和布雷爾的關係、處於蘊釀階段的心理治療──都發生在一八八二年。」

這本書被稱為「心理治療小說」一點都沒有說錯,因為我不但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內心存在的困惑和疑問,也通過閱讀仿佛參與了他們的精彩對話。當尼采問布雷爾下面的問題時,那仿佛也是在問著我自己:

「你經歷過你的人生嗎?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經歷?你選擇了它?或者讓它選擇了你?喜愛它?或者悔不當初?當我問你是否已經實現了你的生命時,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讓你的人生消耗殆盡了嗎?」(P373)

那一夜,我讀到輾轉難眠,尼采一句又一句的問話,深深撞擊著我,我現在的人生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還是我只是被我的人生所選擇形成的樣子?如果按布雷爾的說法,「生命是兩個完全相等的虛空之間的火花,介於出生之前與死亡之後的黑暗當中。」那麼,我們的人生到底意義何在?

尼采的聲音仿佛一直在我耳邊回蕩:
「我確信就是你憂懼的首要來源。那種胸口的壓迫──那是因為你的胸口脹裂著未曾體驗的人生。你的心臟則在時間流逝中砰然跳著。時間的貪婪是永恆的。時間吞食又吞食──而且不會吐回任何東西。聽你說你過著指派給你的生活,這是多麼地駭人啊!而且,就算是冒著全部的危險卻未曾宣稱過自由,這樣去面對死亡有多麼地可怕啊!」 (P374)

「如果有個惡魔對你說,這個人生──你現在與過去所過的生活──你將必須再經歷一次,而且是無限次數的再三反覆;而且,裡面不會有任新的東西,一切痛苦與歡樂,你生命中一切難以言喻的大小事情,都會重新回到你身上,全部以相同的順序與因果關係──這陣風那些樹,那塊讓你失足的泥岩,那墓地與恐懼,這溫馨的一刻,你跟我把臂細語著這些話。如果這一切將再三反覆,你會怎麼樣?想像永恆的存在沙漏一次又一次地倒轉過來。而每一次同樣被倒轉過來的你和我,我們只不過是沙粒而已。」(P375)

「『永劫回歸』意謂著每一次你選擇一個行動,你必須是願意去為整個永恆選擇了它。而且,這對每一個沒有做出來的行動,每一個胎死腹中的想法,每一個被避免的選擇來說,亦是如此。而且,所有不曾體驗的生活,會繼續保持塞滿在你的內心裡面,在整個永恆之中都不被體驗。而那來自於你良心中被忽視的聲音,會對你永遠地吶喊。」(P378)

我因為這些話而被震撼,不斷地思考自己所經歷的人生,想像著自己在「永劫回歸」中每一個已有的選擇,以及每一個將來可能的選擇,這樣的思考令我幾乎整夜毫無睡意,書頁在我的手裡翻過去又翻回來,反反覆覆。

我想,一八八二年的布雷爾,那個在時光中比我先行的布雷爾,他所經歷的痛苦思考與選擇,今天在我的身上又再度重現,這是不是證明了「永劫回歸」的意義呢?那一年的他為了消除對自己人生的困惑,請佛洛伊德為他進行了一次特別的催眠,在催眠中他經歷了他人生的另一種選擇,他離開了美麗的妻子離開了維也納,也離開了他厭倦的醫生生涯,去找貝莎,去過另外一種他每天都在設想的生活,可是當那樣的生活真正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才發現其實那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或者說在他那樣的年齡,某些改變已經無法實現,因為除了行醫他沒有別的謀生手段,貝莎也並沒有把他當成自己人生裡的唯一和最愛。他自己的人生還是存在於原來的生活之中。

當他從催眠中清醒過來時,他對滿臉困惑的佛洛伊德說:「我們必須以仿佛我們是自由的方式來生活。即使我們無法逃離命運,我們依然必須迎頭抵住它,我們必須運用意志力來讓我們的宿命發生。我們必須愛我們的命運。」(P414)

是啊,這便是尼采哲學的積極結論,「活著的時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實現了他的生命之後死去,死亡就喪失了它的可怕!」用阿摩法提的話來說就是:「選擇你的命運,熱愛你的命運。」(P457)

這並不容易,不管是選擇本身,還是選擇之後的熱愛,沒有一樣不需要自身的意志力。在小說中,布雷爾用了「催眠」這種很狡黠的方式明白了他的選擇,而尼采則展現了驚人的意志力,他在和布雷爾建立了非凡的友情之後,還是選擇一個人孤獨地離開,因為尼采明白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面的人,應用哲學的時機尚未成熟,屬於他的時間還沒有到來,他明白「那些希望追求真理的人,必定背棄心靈的安詳,並奉獻他們的生命於解惑。」(P268)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有時候,當我凝視到生命的深處,遽然環顧四周,卻看不到有人跟我作伴,而我唯一的夥伴是時間。」「我痛恨某些人奪去了我的獨處,卻不曾提供我陪伴。」(P343)這就是尼采,當時整個德國哲學的未來。

然而我,沒有布雷爾所用的那種狡黠的方式,也沒有尼采如此驚人的意志力,我該如何明白自己的選擇可以在「永劫回歸」面前毫無懼色?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如此巨大的毀滅而堅信自己人生的意義?或許這是一個將在我腦中不斷反覆閃現的思考吧!答案不是唯一的,每到一個不同的年齡,就會出現不同的思考,或許這樣的思考本身就已經是答案的一部分了。

這樣的思考是孤獨的,是一種生命全然的內省和反思,然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孤獨卻是重要的,尼采說:「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連,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連。如果我們不能擁抱我們自身的孤獨,我們只是利用他人作為對抗孤立的一擋箭牌而已。」(P422)

但我又並不是全然孤獨的,就在這樣的夜裡,看到在一百多年前,也有人和我一樣地思考著,或許在時光的長河裡,這樣的靈魂不計其數,每一個靈魂都在各自的孤獨之中,探尋著一點點微弱的意義之光。我因為看到這些眾多的孤獨而不再覺得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