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尋找力量

2007年03月23日
搬家之後,重拾以往自在寧謐的生活,但我突然被生活的疲憊感擊垮了,這些年獨自挑著生活擔子的那股疲累,無形中全湧現出來。也許多年在異地的生活,讓我對回台之後的生活充滿幻想;我的親人在此,心理上有最起碼的安全感吧!

結果我錯了!我之前太不留意台灣社會的動態。

這些年的台灣一直處於動搖不定的政治氛圍中,經濟倒退、社會道德敗壞,感受到的風氣是一股無可奈何、得過且過的意識心態。我的親屬們有被詐騙集團騙錢的、面臨失業的、公司瀕臨倒閉的,朋友中生活窘困、靠借貸過日的大有人在,總之家家都有難唸的經,人人心情都不開朗,大家除了靠電話簡短的互問近況,沒有多餘的閒情邀約敘舊談心。少數生活無憂的人則靜觀其變,但求生活安穩。

所以真相是這社會充斥著壓力與不滿,令人想躲起來,躲到書中的桃花源去。

今天收到《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書,一路看下去,同樣作為一個母親的我,手中捧著作者的文字,收起自己的某些主觀思維,仔細傾聽另一個母親教育女兒的心路歷程,巧的是前幾天我在網路上看到Rudyard Kipling的詩《If》,居然也出現在此書中,感覺彷彿是一條早已存在的命運之線牽引我尋到這本書。

作者談到她的女兒們經歷三個國家不同的學制,我想起孩子們也的確因受到香港與台灣兩地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在學習過程中開拓了些許的視野和加深了生活體驗。

究竟什麼教育方式對孩子是好的,書我尚未看完,未能收集作者的看法和意見。作為一個自認及格的母親,我想引用作者所說的話:『一直到自己當了母親好多年之後,我才發現,母親(指作者本人的母親)之所以什麼都會,不是因為她有過人的智力,而是那分獨屬於母性的“責任感”...』

是的,除了基於責任感,還因為我認識的美媽們都有對孩子們的無限愛心,更顯得"責無旁貸"是多麼理所當然!

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打起精神,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