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補習教育的印記

2008年01月19日
"補習的目的若是只是為了爭名次爭地位,那只是操短線的做法,非常可能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與方向,那就是倒果為因了。"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387期•2007/12】
教育觀察》補習教育的印記
文/葉匡時(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可憐的台灣學者們,從小學補習一直到上研究所;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卻還要繼續補習以便發表論文。補習印記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最近有位素昧平生的人寄給我一封電子郵件,該郵件主要是來毛遂自薦,強調他本人具有豐富的各種競賽經驗,可以來替我們學生演講上課,教導同學要怎麼面對競賽、獲取名次。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的印記理論(imprinting theory),該理論認為有些生物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某個關鍵期間所養成認知模式,會一直持續型塑這些生物的一生。

例如,小鴨子剛開始學走路時,要是有個人把母鴨移走,讓小鴨們跟隨一個人走,小鴨一輩子都會認定這個人是它的母親。人類的認知行為要比一般生物複雜得多,可以透過學習來改變認知的模式;但是,無可否認的,很多成年人的認知行為還是深受幼年所型塑的印記所左右。絕大部份在台灣成長受教育的人,都有過為了考高分上好學校的補習經驗,這個補習經驗就成為許多台灣人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面對各種評鑑或比賽時,許多人會很自然地以少年時的補習印記來面對。這個印記因而創造了一些可能的商機,發給我電子郵件的陌生人,就是想要掌握這個商機。有不少應當具有獨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大學教授,也難以擺脫補習的印記。這幾年,我國高等教育對於大學教授學術研究的要求,起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要求學者們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國科會以及許多大學都很積極地邀請論文豐富的國外學者,以及一些國際期刊的編輯,來為台灣的教授學者們「補習」,期望國內學者能通過「補習」而多發表國際期刊論文。有位在國內小有名氣的大學教授,甚至開起補習班,到處發廣告郵件,要來教導大家怎麼發表論文。

可憐的台灣學者們,小學時要補習參加科展;國中時要補習上好高中;高中時要補習上好大學;大學時要補習上研究所;好不容易拿到博士,原以為可以喘一口氣了,卻還要繼續補習以便發表論文。補習印記的深遠影響,可想而知。補習並非萬惡不赦,要看其目的是什麼。年輕教授剛進入學術圈,在論文寫作與發表上,經驗確實不足,找些國際級的資深教授來與年輕學者分享他們的學術經驗,當然有正面意義。對於參加競賽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來說,有專家能在他們比賽前指導臨場的表現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但是,補習的目的若是只是為了爭名次爭地位,那只是操短線的做法,非常可能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與方向,那就是倒果為因了。(作者為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