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誰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2008年04月05日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社論》2008/04/04】
誰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文/聯合晚報•社論
你家裡讀國中的孩子,可能遇到校園暴力、老師不適任的問題。你家裡讀高中的孩子,可能捲入學校「微調」成績的荒唐做法,以致喪失甄試大學的機會。你家裡讀大學的孩子,可能正在網路上找人競標幫忙寫論文;更慘的,他如果不小心一點,在校門口騎車還可能被喝醉酒的老師開車撞到。

這是最近幾天新聞所顯現的台灣教育圖像,包括學生手機拍攝到的教室內同學凌虐事件、常春藤成績造假風波、稻江老師酒駕撞死學生等等。當然,鬧出新聞的,都是個案,不一定代表教育的普遍狀況。然而這麼多、這麼密集的個案,凸顯了台灣的教育危機,品格教育與教師形象的高度危機。

危機根源於教育工作者日益低落的自覺與自尊。過去,「老師」是個多麼受敬重的身分,有此身分的人,必然懷抱著別人尊崇眼光帶來的使命感。老師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被用更高的標準期待,若有任何閃失,也就會受到格外嚴厲的譴責。「老師」負擔著學生人格養成的責任,那是跟隨著他的工作、不可切割的使命。

現在呢?在錯誤的教育政策影響下,高等教育快速成長,高中職更是供過於求。教育指標在「量」方面的追求,必然以「質」的損失作為代價。所以不但教育品質下降,就連教授、老師人數快速膨脹,也可能導致不適任的問題增加,更快速損傷了這個行業的自尊與社會敬重。

只要少數不適任教師出問題,社會對老師的尊敬就降低一層,大多數潔身自好、敬業自重的老師也連帶受累。好老師無力挽救這個行業的整體社會形象,他們的地位與自尊心下降,其功能也就隨而跌入谷底了。

今天台灣教育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已經失去「老師」的角色了。要發揮「老師」的功能,不只需要當老師的人願意教努力教,還需要社會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品格地位。如果社會信任的條件不存在,個別老師再怎麼努力,能對學生產生多大效果?

要改革教育,不能不從恢復教育工作者的自尊與尊嚴做起。我們不一定需要那麼多「教書匠」,卻需要培養更多有責任感的老師團隊。一個沒有「老師」模範角色的社會,絕對是個可怕的野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