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往事並不如煙》: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

2008年04月27日
往事並不如煙(章伯鈞女兒章詒和回憶錄)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作者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作者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人。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發噱處令人噴飯,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令人眼眶濕潤。既具較高的文學價值,又足稱“以史為鑒”的教材。

目錄
  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

  我一向認為人老了,簡單的衣食住行,都是無比的沉重與艱難,他們的內心自不會再有熾熱之 情或刻骨之思。但我面前的史良,以憂傷表達出的至愛,令我感動不已。當我跨入老齡,生活之侶也撒手人寰的時候,史良的涕泣和那方白手帕的記憶,便愈發地生動起來,也深刻起來。是的,脆弱的生命隨時可以消失,一切都可能轉瞬間即空,歸于破滅,惟有死者的靈魂和生者的情感是永遠的存在。

  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儲安平與父親的往來

  走在曲折的小徑,便想起第一次在這裏見到的儲安平:面白,身修,美豐儀。但是,我卻無論如何想像不出儲安平的死境。四顧無援、遍本鱗傷的他,會不會像個苦僧,獨坐水邊?在參透了世道人心、生死榮辱,斷絕一切塵念之後,用手抹去不知何時流下的涼涼的一滴淚,投向了湖水、河 水、塘水、井水或海水?心靜如水地離開了人間。總之,他的死是最後的修煉。他的死法與水有關。絕世的莊嚴,是在巨大威脅的背景下進行的。因而,頑強中也有脆弱。

  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

  有人說:收藏古董,好似留意和觀賞月色,古往今來的月色。可如今,收藏不再是個單純愛好,它還是個一夜致富的行當。於是,張伯駒的價值便更多地體現在獻寶上了。我不這樣看。他的一生,比捐獻的文物生動得多;他的為人,更比國寶珍貴。我和他相處,感受到的是人的氣息和光澤。而這,才是永恒的。

  最後的貴族——康同璧母女之印象

  我想,這些昔日貴族活在今天,日子太難,心也太苦。康同璧常說自己的處世原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然而,現實卻在逼迫她們做出“順適”。出於教養,也出於經驗,她們的“順適” 往往表現為一種不自覺其努力的努力……努力的核心內容便是:忍。在雲詭波譎、世事不勝其變幻的年頭,誰都得忍。普通老百姓,以其渺小而忍。那麼,康氏母女所代表的老派家庭的忍,又體現出什麼呢?是閱歷太多、見事太明的無可奈何?還是抹殺自己、無損於人的智慧生存?
……
《往事並不如煙》:藏在歷史深處的記憶
作者:謝泳

  本書是“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章詒和回首往事,並以此書獻給已在天國的父母。書中描述史良、儲平安、張伯駒、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諸多片斷入手,組成一個個悲壯的場景。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發噱處令人噴飯,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令人眼眶濕潤。既具較高的文學價值,又足稱“以史為鑒”的教材。

  大約有一兩年了,朋友們見面總要提起章詒和的文章。不久前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往事並不如煙》,知道許多人的努力總算有了結果,這樣章詒和的文章就由民間傳看轉為大眾傳播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雖然作了一些刪節,但它所傳達的歷史信息和情感記憶,仍然打動了許多讀者,因為章詒和的文字滲透了豐富的歷史細節,而每個細節都讓人產生沉重的歷史記憶。對於逝去的歷史,記憶是最好的紀念。

  章詒和這本書有兩方面的價值。一為文學,一為思想。

  在文學方面,它為中國當代散文寫作提供了許多新東西。作者把歷史記憶和當代情感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雖然並非獨創,但能在集中的篇幅裏始終保持飽滿的激情,在以往的散文寫作中很少能達到這樣的高度,這些打動讀者的文字與沉重的歷史記憶相融合,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一段歷史,一些人物,把一個時代的面貌展現得如此真切和生動,章詒和為當代散文寫作所提供的藝術經驗,還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在思想方面,章詒和為讀者提供的是另一幅精神活動的畫面。作者所寫的歷史人物,都是在1957年經歷劫難的中國知識分子。在以往關於反右運動的學術研究中,這些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精神活動,一向較少為人所知。章詒和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作為章伯鈞的女兒,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她以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寫出了這些曾經輝煌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劫難中的精神活動。歷史在一瞬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這樣的命運並沒有完全把他們的精神摧垮,作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們在沉默中並沒有放棄思想,作為一個有教養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情景中常常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對文化和精神活動追求。中國高層右派的真實生活,當年曹聚仁在他的《北行小語》中曾有過一些記載,但因為曹聚仁特殊的身份,他筆下中國高層右派的日常生活與章詒和筆下右派的內心世界並不完全統一,章詒和可能傳達出了更為真實的歷史和思想信息,因為她對歷史記憶所保持的判斷更為清晰。雖然因為章詒和有時過於看重文字的感染力而會使讀者對真實的歷史閃過懷疑的念頭,但因為她對歷史整體記憶的真實性,讀者還是願意相信她的歷史感覺。

  對許多早已讀過章詒和文章的讀者來說,能看到這樣一本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欣喜的事,但與前兩年的民間傳播比較起來,這本書還是給人留下了一些缺憾。所以有一個朋友說,這本書可以進文學史,但進不了思想史。因為有些重要的關於思想的內容在大眾傳播過程中被過濾掉了。這是一本有生命力的書,對學者和作家都有啟發意義。

倚窗翻書:不該忘卻的往事——讀《往事並不如煙》

   往事如煙是人們在感嘆歲月的流失,記憶中的舊事就如同一縷青煙漸漸地遠去了,漫漫地模糊了,最終消失在人們記憶的深處。但是並非所有的往事都會如此輕易的消散,隨著時光的流失,有些往事卻漸漸地在心中沉淀下來,化為了一縷揮之不去的青煙,永遠縈繞在心靈的深處。這股青煙時時在熏烤著心中的傷口,時時在觸動著傷者的靈魂。於是,“往事並不如煙”就成為了章詒和女士的回憶錄的書名。“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裏就會湧出淚水,提筆則更是淚流不止,毫無辦法,已成疾。”這是章詒和女士寫此書時的心境。
  
   作為中國頭號右派章伯鈞的次女章詒和目睹了生活在其父母身邊的這些朋友們的起落沉浮,鮮明的個性,悲壯的場景,真誠而有所克制的筆墨間呈現出歷史的真相與個人的感受。讀這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寫這段文字時,那雙顫抖著的手和那顆顫抖的心。透過用淚水鑄成的文字,感到的是徹骨的寒氣。沉重間讓我們思考,迷惘間讓我們沉思。我們為何無法避免這場悲劇?我們又為何能如此輕鬆地忘掉這場悲劇?章詒和在《往事並不如煙》中以晚輩的視角講述了六組她父母友人的經歷,這些人物同樣也是她自己的友人。他們分別是史良、儲安平、張伯駒夫婦、康同璧母女、聶紺弩和羅隆基。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的史良有其鮮明的個性,在章詒和的眼中她是一位高貴而美麗的女性,是一位她從心底裏感到崇拜的長輩。這位反對國民黨獨裁的鬥士,卻在反右鬥爭中保存的只是一個鬥士的姿勢,而失去的是鬥士的那種正義感。原來與章伯鈞私交甚篤的史良,一夜間就成為了揭發與批判的章伯鈞的勇士。幾天前作為朋友之間的心裏話,也成為了史良手中的炮彈。史良在民盟會議上的發言擊中的她昨日的友人,因為章伯鈞的確沒有想到這發要命的子彈竟發自於他極為信任的史良之口,神情沮喪的他對此事只說了 “她很有準備” 一句話。如果說史良在決定開口之前,真的如章詒和的母親所言“先要接受良心的考驗”的話,可能也就沒有了這番發言。這種人物角色的轉換當時不只是發生在史良一個人身上,許多人都極為自然地,在不由自主地轉換或調整自己的角色。那是一個心靈高度扭曲的時代,扭曲了心靈已分不清真偽與善惡了。
  
   儲安平的才華在主編《觀察》時就展現出來了,眼光敏銳,筆鋒犀利,出語驚人。這位對於民主極為嚮往的知識分子,命運再次提供了他一次施展自己才智與思想的機會,那就是他任總編的《光明日報》。幾個月的時間對於一位報人來講是極為短暫的,但就這幾個月的時間裏,儲安平得心應手,他的各黨派之間應相互平等的民主思想不斷地放出了亮光。而似乎又是命中注定了他的思想要成為遠方的一顆孤星,如同他自己,消失在人們視線所不極的遙遠。儲安平帶著他的思想走了,走得無影無蹤,以至於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我們已漸漸地忘記了他清醒地所講的那些話。這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卻成為時代的失敗者。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有些話正是因為常說,人們才忘掉了它本來的內涵。在章詒和的眼中與張伯駒潘素夫婦的交往是真正含義上的君子之交,與這對夫婦的交往始於章伯鈞被打成右派之後,為了給章詒和找一位繪畫老師,章伯鈞父女叩響了張伯駒夫婦的家門。在對於右派人們連躲還來不極的年代,潘素卻熱誠地收這位中國頭號右派的女兒為徒,這只是一位真君子才能做出的事情。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解放後將自己藏品獻於國家,所得的那張獎狀卻高高而悄悄地懸靠在貼近房梁的地方,這種淡泊的行為也只能是真君子所為。君子之交從表面上看是淡的,但隱藏在內在的卻是濃濃的情。章伯鈞去世之後,張伯駒夫婦是登門吊慰死者與生者的第一人,這是章詒和母女萬沒有想到的。“腳上的布鞋,滿是泥土。為了看我,從地安門到建國門,不知這二老走了多少路。”這是章詒和母親敘述的當時的情景。這種情義才是君子的真正含義。
  
   在章詒和的眼中康同璧母女是中國最後的貴族了。貴族之氣是深藏於一個人內心之中的,它是從骨子裏自然冒出來的東西,它決不是依附在人的表面上,它與財富有關,但並不由財富來決定。作為康有為二女兒的康同璧在生活極為艱苦的年代,依照還保存著貴族最後的那份尊嚴,用鐵絲來烘烤面包,用六個漂亮的外國巧克力鐵盒來放置六種不同的豆腐乳,這就是一位貴族在非常時期的生活方式。章詒和在此章節中講述了康同璧老人1968年過最後一個生日的場景,就是在經歷了破四舊的文革後期,客人給這位貴族老人祝壽時,女賓們依然是足蹬高跟鞋,身著錦緞旗袍。 大概是她們感到只有這樣的打扮才與老人的身份相適應。然而這只是貴族生活外在的一面,而真正的貴族氣質卻體現他們樂於助人的善良的一面。康同璧母女在文革期間,收留了章詒和,讓她住在她家,她所收留的可是一位右派的女兒。在物質極度匱乏的階段,康同璧的女兒羅儀鳳常將僑眷的專用票放在自製的小信封中,遞給章詒和的母親。當她欲送還時,康同璧的回答是“我的生活原則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小小的信封中所裝的不僅是珍貴的票證,更是康同璧母女的那份善良與博愛。有難同當是這位貴族的內在氣質。
  
   聶紺弩的晚年是寂寞的,寂寞的他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在內心深處的荒涼中,他終日的抽煙與寫作。名與利在他的眼中已沒有什麼意義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他經受了太多原不屬於他的那份磨難。他只能在沒人的夜晚獨自舔盡自己的傷口。同樣在監獄裏呆過十年的章詒和因為與他有著相同的經歷,所以她更能走進他的內心,更能理解他內心中的那份隱痛。“聶紺弩的晚年生活,簡樸,簡單,簡潔,以至簡陋”,從這四組字中,我們能感受得到大概只是他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他的晚年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愛與理解,然而,人們沒有做到這一切。那些在不斷地責備老一輩知識分子不會反思的人,大概是無法感受到那顆在顫抖不停的受傷的心的。
  
   “章羅聯盟”在反右運動中是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詞組。而首先反對這一說法的是二位當事人——章伯鈞和羅隆基。同在中國民主同盟的章伯鈞與羅隆基因為不同的性格一直有著較深的矛盾,可謂是冤家對頭。當羅隆基聽到了“章羅聯盟”時,氣憤而想不通的他竟上門質問,“憑什麼說我倆搞聯盟?”。“今後,也永遠不會和你聯盟”並不是羅隆基的氣話,因為他相信他與章伯鈞走不到一起。而歷史總是與人們開著各種玩笑,章羅真正的聯盟卻始於他們倆被打成右派之後,孤立使他們慢慢地走在了一起,寂寞之中,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原本不存在的聯盟,卻在落難之時自然形成,或許冥冥之間他們倆就有這種緣分。
  
   這就是章詒和所描述的六組人物的側影。沉重的文字只是提醒人們不要輕易地忘掉往事,不要忘記過去所走過的彎路,這些文字或許能成為我們以後認路的路標,為的只是後人少走同樣的彎路。(2004-2-4于閒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