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荷蘭人體旅程博物館

2008年09月14日
Wandeltocht door hart en baarmoeder


來荷蘭親身體驗《聯合縮小軍》真實版
2008-08-29

今年73歲,早已退休的普魯孟(J. Pluymen)不辭遠途跋涉,趁著暑假期間,偕同老伴及13歲的孫子,參訪位於荷蘭來登市(Leiden)近郊的「人體旅程博物館」(CORPUS, Journey through the human body),盼能對自己身體的結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目前在美國奇異公司歐洲部門工作的賓格(John M. Bing),最近也帶著一家五口前往人體旅程博物館,希望全家人能在短時間內,充實對人體結構的正確認知。 走進座落在鄰近來登市A44號公路邊35公尺高巨型人體坐像與20公尺寬、30公尺深玻璃大廈建築併合在一起的人體旅程博物館內,映入眼簾的除了少許人體器官模型,以及對「自己身體結構懷抱好奇心」而前往參訪的人潮與售票台外,看不出有啥特別。

奇妙人體之旅 見識造人歷程

但在領取所需語言翻譯機,隨著16人一組的參訪者,搭乘手扶梯自人體坐像的膝蓋骨部位進入人體後,就好像一頭栽進早年科幻影片《聯合縮小軍》(Fantastic Voyage)的人體內,開始體驗到身體複雜無比的結構、運作以及相互間的協調,竟是無比的精密與奧妙。 在昏暗燈光伸手幾乎不見五指,四周牆壁及空間布滿玻璃纖維材質裝飾的人體結構通道中,參訪者首先看到的,是由聲、光、影像結合展示的小腿肌肉組織、如何製造紅血球細胞、血小板如何運作止血,以及白血球如何發揮它的功能。

從腿部向上攀升進入「子宮戲院」(Womb Theatre)後,戴上特別製作的眼鏡,透過3-D立體影像,參訪者突然看到近在眼前的一顆精子細胞,是如何力爭上游地不斷與其他精子競爭,然後奮力向前,才能獲得與卵細胞結合發展的機會,並在伴隨著呱呱落地的嬰兒音響聲中,體認到成功「製造人」的完整歷程,以及生命的得之不易和難能可貴。

就在此時,只能容納16人的迷你「子宮戲院」已無聲無息攀升到更上一層的人體胃、腸、脾、腎等部位。藉由不同影片的播放,分別說明充滿胃中的胃酸是如何分解一塊吃下去的三明治,以及分解後的物質轉進腸道的消化與吸收過程,讓人了解到,即使平常吃個簡單食物,都需體內器官進行不同的工程與協調,才能有效維護人體的正常運作。

醫療資訊互動 測試身體狀況

當聽到沈重的呼吸聲時,參訪者發現已進到人體重要器官的肺臟;影片要求配合一起進行深呼吸的動作,使參訪者深深體會到,原來吸入體內的氧氣到轉化為二氧化碳,再排出經過的整個歷程,是多麼的奇妙。 經過布滿心臟血管的通道再度往上攀升,一腳踩上軟綿綿的地上時,已走到一個碩大的舌頭上、周遭除看到多媒體展示鼻子、嘴巴、眼睛、耳朵不同部位的功能及運作外,也可聽到鼾聲及看到小舌振動使鼾聲變得更大的情形;當影片播放花卉說明嗅覺如何辦識不同氣味時,四面八方突然釋放出的芬芳香味,不禁令人莞爾,甚覺有趣。 最後到達旅程的終點站--人腦部分時,除由多媒體影像說明腦部的構造及它做為人體神經中樞及指揮中心有如電腦般功能外,每位參訪者並被引導坐在由神經元(neurons)模型圓形組合座位上,領略腦部基本結構、運算方式及如何進行工作與控制身體,進行各種不同的動作。
結束50分鐘的人體旅程,只完成整個參訪行程的一半,因為參訪者在離開最頂端的腦部後,還可順著階梯而下,進入博物館設在不同樓層的醫療資訊互動區,透過區內各項電子設備及運動器材,以遊戲的方式獲得有關健康及適當飲食所需的各種資訊,或進一步測試自己的身體狀況;諸如參訪者可在一些連結電腦遊戲的運動器材上運動,了解自己的血壓、脈搏跳動速度、心臟反應及身體的狀況;另有一些機器則可測試視力及眼睛是否合乎健康標準等。

寓教於樂展示

假日一票難求 由荷蘭RECO PRODUCTION董事長瑞莫斯(Henri Remmers)創辦推動成立的人體旅程博物館,顯然是一項典型的「寓教於樂」龐大展示計畫--透過有趣的參訪活動及遊戲方式獲得經驗,達成大眾健康教育的目的。瑞莫斯就認為,人體旅程博物館讓參訪者結合人體資訊與娛樂,學習並了解到自己身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運作情形。 目前負責人體旅程博物館營運,並擔任市場行銷暨公關事務的瑞莫斯女公子艾奴克(Anouck Remmers),在接受CNA NewsWorld訪問時,也一語道破他父親創立該館結合教育與娛樂的基本宗旨。 今年28歲,渾身充滿活力的艾奴克說:「CORPUS人體旅程博物館不但讓人們在參訪行程中,了解人體結構的奇蹟與奧祕,也希望人們在參訪後,能學習尊重自己的身體,並儘可能注意應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

對於今年3月14日才由荷蘭女王畢翠克絲揭幕的人體旅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艾奴克顯然滿懷信心。她說:「自開幕後,無論是荷蘭或是其他國家的訪客都反應熱烈,每天訂位參訪的人數也經常滿檔,假日期間更是一票難求。」目前人體旅程博物館每天約能容納800人參訪。
從人體旅程博物館已提供訪客使用英、法、中、日、德、荷、義、西等八種語言的自動說明翻譯機,就可發現該館受到多國人士歡迎的程度。就算本刊記者前往採訪時,如非艾奴克先行代為訂位,既使無需付費,要想臨時進場參觀,恐怕也不容易。

身入其境體驗 勝過學校所教 自然,做為至今全球唯一的一座人體旅程博物館,艾奴克也承認面臨不少困難。她說:「由於無法從它處學習到經驗,一切只好自己摸索,但自開幕後,經營情況已一天好過一天,只是仍需追求完美。」目前除了博物館外圍環境仍需整理外,館內一些提供醫學資訊的互動式機器設備尚無外語文字說明,也有待改善。 受到荷蘭衛生部與醫界人士大力支持,預期每年將能吸引22萬訪客的人體旅程博物館,不但已成為引人入勝的荷蘭新地標之一,同時也逐漸發揮它在健康教育上的功能。

性情開朗,從荷蘭南部邊境城市馬斯垂克(Maastricht)坐了幾個鐘頭火車再轉公車,才到達人體旅程博物館的普魯孟,在參觀後就認為不虛此行。他並興奮地表示,活到這把年紀,能跑上這一趟,才對自己的身體有較清楚的認識。 他的孫子小普魯孟也說,透過身入其境的體驗,幾十分鐘的人體旅程教育,遠較他在學校學習到的更令人感到印象深刻,也較不易忘記。 John M. Bing一家人在參觀後,他的三個仍在中學就讀的小孩也認為,這趟人體旅程很「酷」且「極有意思」,只是時間太短,令人感到有點意猶未盡。

探訪人體奧妙 學習善待自己

其實,無論年齡大小,在參觀過人體旅程博物館後,立即對諸如「我為什麼要睡覺?」,「如強忍不打噴嚏會有什麼後果? 」及「頭髮是如何生長的?」等簡單問題尋找到答案時,可能會對自己對人體知織的缺乏,大吃一驚。 當你知道打噴嚏多半是為了趕走鼻中的敏感物質,並會很快地吸入大量的空氣,同時腹部肌肉與其他呼吸肌肉開始收縮,導致肺部壓力上升及聲帶張開引起空氣急噴而出的時速,最高幾乎可達200公里時,可能也會嚇上一跳。

又如當知道自已的肺必須每分鐘呼吸10至20次,且平均每年約呼吸1,000萬次,陪伴一個人渡過一生時,你能不愛護自己如此辛苦做工的肺嗎? 如果在參訪中知悉萬物之靈的人類腦袋瓜只有1,300克的重量,尚不及海豚1,500克重的腦子的話,也許有人可能再也不會感到驕傲。 但如經過一趟人體之旅,了解到人們在接吻時會感到快樂,是因人腦能製造一種被稱作Phenylehylamine的荷爾蒙所致,或許又會為自已擁有這種絕妙器官雀躍萬分。

由於擁有堅強的醫事團體及著名專科醫生擔任諮詢顧問,人體旅程博物館提供的醫學資訊極為精確。眾多有關人體的不同問題,參訪者也可在數小時的人體之旅中,獲得正確答案。 參觀過荷蘭人體旅程博物館後可以發現,它向大眾傳遞的主要訊息,顯然是要呼籲人們及早注意自己的健康,並藉由預防的方式過健康的生活,同時在了解人體的結構後,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健康。 如有機會到荷蘭觀光,不妨抽空跑一趟人體旅程博物館,並在對人體結構多予了解後,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 call out 人體旅程博物館讓參訪者結合人體資訊與娛樂, 學習並了解到自己身體在不同情況下的運作情形。 透過有趣的參訪活動及遊戲方式獲得經驗, 達成大眾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