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三鹿奶粉中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

2008年09月26日
三聚氰胺?
最近的毒奶粉事件,一直想不透,為什麼要在奶粉加三聚氰胺毒物。找到一些文章,才知真是神經病的生意都有人做。

簡單講就是奶粉的蛋白質檢測成本很高的,所以一般檢測蛋白質都只是測氮含量,再去推算含蛋白質的含量,這樣成本會比較低,當然這樣的假設前題,奶粉不會有其他物質,以前開發這種低成本檢測方法,哪會想到奶粉會加一些五四三的東西。黑心廠商就加入「一點點」的三聚氰胺,三聚氰胺原本是做塑料的工業原料,因為三聚氰胺的氮含量高,簡單的檢測就會測出有高氮量,然後就可在奶粉罐標註成「高蛋白質」的高價奶粉來賣了。

雖然三聚氰胺有毒性,但要很大量食用才會呈現毒性,最早這種生意是用在大型動物,比如豬牛,豬牛吃了沒事,後來延伸到狗貓就發生問題了,沒錯,就是二、三年之前狗、貓飼料造成腎功能敗壞的事件,還有餵雞鴨魚的「蛋白精」飼料,都是這種假蛋白產物。現在... 應用到人類食物上了。

畢竟我們屬於生物鏈頂層,可以想像這些奶粉、雞鴨魚內的三聚氰胺都會集中到人體內,造成大量結晶在腎臟內,形成腎結石,甚至腎衰竭致死。我們可能都覺得都正常作息,也常運動,但還是覺得不健康,因為我們吃的部份都有很大問題了,唉∼ 那也是為什麼台灣目前流行「洗腎」的最主要原因。

想像一下,我們吃的東西,蛋糕、麵包、紅豆餅、鮮奶、拉麵、豬、羊、雞、鴨,甚至我們常喝的珍珠奶茶,都可能有「三聚氰胺」,雖然沒毒死我們,多喝水還有機會將我們腎結石排出來,可是∼ 我們有沒有質疑過,是因為「三聚氰胺」毒不死我們,所以,政府對於進口的東西或者生活周遭食品都不用把關的?特別在之前都有類似的事件發生過?反正我們洗一下腎就好過了?

最近 MIC 的產物要過濾一下了,但 MIT 就沒問題嗎?腦袋想起「實驗白鼠餵土虱」以及「自家種植的稻米自已不敢吃」等等畫面... 只想跟這些人說,將自已都不敢吃的東西拿出來賣,心安嗎?

唉∼等有個很小的石頭塞住尿道時,就知道很痛了。

三鹿奶粉中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朱學淵
2008-9-17
大家也許還沒忘記2007年中國徐州一家出口美國貓狗食物的企業,在寵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來冒充蛋白質導致中美關係軒然大波的事情吧?三聚氰胺,是一種很常見的塑料化工原料,其分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含氮原子很多,這特點本來也沒啥好說的,這種化工原料多如牛毛,這特點也不足讓咱三聚氰胺如此有名。

我們知道,食品工業中常常需要檢查蛋白質含量,但是直接測量蛋白質含量技術上比較複雜,成本也比較高,不適合大範圍推廣,所以業界常常使用一種叫做「凱氏定氮法(Kjeldahlmethod)」的方法,通過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來間接推算蛋白質的含量。也就是說,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這蛋白質含量就越高。這樣一來,這名不見經傳的三聚氰胺的由於其分子中含氮原子比較多,於是就派上大用場了。

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種有機含氮雜環化合物,學名1,3,5-三嗪-2,4,6-三胺,或稱為2,4,6-三氨基-1,3,5-三嗪,簡稱三胺、蜜胺、氰尿酰胺,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途是與醛縮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生產塑料,這種塑料不易著火,耐水、耐熱、耐老化、耐電弧、耐化學腐蝕,有良好的絕緣性能和機械強度,是木材、塗料、造紙、紡織、皮革、電器等不可缺少的原料。它還可以用來做膠水和阻燃劑,部分亞洲國家,也被用來製造化肥。

三聚氰胺的最大的特點是含氮量很高(66%),加之其生產工藝簡單、成本很低,給了摻假、造假者極大地利益驅動,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飼料中使蛋白質增加一個百分點,用三聚氰胺的花費只有真實蛋白原料的1/5。所以「增加」產品的表觀蛋白質含量是添加三聚氰胺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作為一種白色結晶粉末,沒有什麼氣味和味道,摻雜後不易被發現等也成了摻假、造假者心存僥倖的輔助原因。

1994年國際化學品安全規劃署和歐洲聯盟委員會合編的《國際化學品安全手冊》第三卷和國際化學品安全卡片也只說明:長期或反覆大量攝入三聚氰胺可能對腎與膀胱產生影響,導致產生結石。

三聚氰胺最早被中國的造假者用在家畜飼料生產中,飼料中添加了這玩意,儀器一檢測,氮原子很多啊,一推算,蛋白質含量也很高,生產者順理成章地就省下昂貴的蛋白粉開支了。三聚氰胺雖然有毒,但是牛羊體積都比較大,腎功能強,能順利代謝毒素,吃了,好像也沒啥死牛死羊的事情發生,於是也沒人去關注。順理成章,造假者擴大應用範圍,順便把三聚氰胺用於出口美國的寵物飼料中,當然不幸的是,貓狗等寵物體積比牛羊小多了,代謝能力差,這三聚氰胺的毒性的影響也就大了,結果毒死了貓狗,驚動了美國洋老太爺,最後三聚氰胺這種東西也進入美國的FDA的視線。

據說當時美國人發現三聚氰胺後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啥添加這玩意,還以為是老鼠藥污染造成的。記得當時美國新聞媒體報導都是懷疑中國糧食倉庫看管不嚴,造成老鼠藥污染。後來終於有知情的中國人忍不住,偷偷告訴美國人這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奧秘,這高手雲集的美國學術界這才恍然大悟,明白過來這複雜的高科技造假過程。

大家注意這次三鹿奶粉事件,受「污染」的都是最便宜的18塊錢一袋的嬰兒奶粉,顯然,三鹿為了佔領農村奶粉市場這塊最後的肥肉採取了低價傾銷戰略,但是賣這18塊錢一袋的奶粉連本錢都不夠,大量生產豈不虧老本了嗎?於是三鹿為了節省成本,在奶粉中添加廉價大豆蛋白粉來替代奶粉,這大豆蛋白粉本來也沒啥大事,但是,恰恰這次裡面被添加了偽造蛋白質的三聚氰胺這高科技玩意,於是最終製造出這起轟動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當然,成人奶粉中肯定也添加了這種高科技玩意,因為成年人的代謝能力比嬰兒強大得多,除了特殊的病人,自然也不會有中毒事件發生。另外,如果你想知道三聚氰胺這玩意在中國食品工業和飼料工業應用的廣泛性,google一下「蛋白精」,看下結果就知道了。其實,現在還有比三聚氰胺更先進的造假產品,能「耐水洗化驗」,能「抗氨氮反應」。總之一句話,你高科技的爺爺都檢測不出來這是假的蛋白質。

三鹿奶粉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現在究竟還剩下什麼東西可以安全地吃進肚子裡?三聚氰胺這個黑手,從最初的牛羊飼料市場開始蔓延,發展到今天,終於伸到了嬰兒奶粉這個領域。我想數以億計的中國人,不知不覺中,早已吃了好多年用三聚氰胺喂養出來的豬肉,牛肉,雞肉,喝了很多年添加了三聚氰胺的成人奶粉,不知不覺中,都受到了三聚氰胺的污染。有沒有誰做過三聚氰胺對人類健康長期影響嗎?我想肯定還沒有,因為誰都不會想到,一個國家幾億人,竟然會去吃這種跟食品風牛馬不相及的塑料工業的原料。

--轉自《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