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三

2008年10月22日
給寶比的六封信之三 郝明義  
我們應該來一場繪畫的比賽

寶比:
兩年前你媽咪生病前不久,我開始做一件從沒有嘗試過的事情──畫油畫。
我是一個習慣於用文字來表達並創作的人,對於圖像,欣賞是願意也經常做的事,至於說是自己也用圖像來表達些什麼,則沒有過。但不知怎地,那段時間一直有種衝動,想要畫點什麼。心裡有些東西,好像不是我使用習慣的文字就能滿足的。

朋友介紹了一位蔡老師。

第一次見面,本以為她會先教我一些基本的技巧與方法。沒想到她只是鼓勵我拿起筆畫就是了。

我問她要畫什麼。她說:「畫你最想畫的東西就好了。」

我想了一下。我最想畫什麼呢?我最想畫我的母親啊。可是我知道我畫不來她的肖像,我這麼想畫一幅有關她的什麼,又等不及去學習那些技巧,所以,我就想,那畫兩條魚好了。一條大的,一條小的。大魚游在前面,游在深黑的海底之上,而小魚則跟著游在大魚的後面和上面,靠近明亮的水面。大魚就是一直保護我的媽咪,小魚,就是我了。

我這樣畫出了生平第一幅油畫。你知道,就是掛在客廳沙發,離我桌子最近的那一幅。畫雖然不怎麼樣,可是每當我看到的時候,總會浮起一些和我用文字來回憶我母親的時候不同的感受。

我和你說這件事情,是想告訴你,你現在每天都愛畫畫,愛到家裡到處都是畫紙,愛到出門也要隨時隨地都晃動你的手指,把空氣當畫紙在畫,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畫圖,是人類的天性。人類懂得使用文字,怎麼算也不過離現在五、文千年的事,但是懂得畫圖,卻最少有三萬年的證據。透過圖像來學習認知這個世界,是人類自然的能力。你只要看,每一個小孩子都一定是在學會寫字之前,先會畫圖,就知道了。

只是,近代的學校教育,尤其是台灣這種以考試教育為主的體系,卻太過重視使用文字來表達並體現知識。這種著重文字教育的體系,把我們自然的畫圖能力,變成一種叫作「美術」的功課所要訓練的特長。於是,忙著學習文字知識的學生,不是把「美術」當成一種可有可無的功課,就是認為那只是有繪畫特長的人才需要注意的事情。結果,不知不覺,我們就把原來屬於本能的東西,一路萎縮、退化到沒有。你看我就好了。我到快五十歲的時候,才想到要喚醒自己繪畫的能力,可是才興緻勃勃地畫了幾幅,一忙其他事情,又擱到一邊去。一轉眼,我又兩年沒有畫了。

你已經開始上幼稚園,明年就要上小學。你即將開始大量學習文字,使用文字。你也即將聽到種種有關「學習」與「知識」的說法,但這些說法往往習慣性地過份重視文字的理解與使用。所以,在為你展開閱讀地圖的第一個段落之前,在我自己也將主要述說如何透過文字來「學習」,獲得「知識」之前(因為那的確也是我的習慣與擅長),我想先說明的一點是,要充分使用這個閱讀地圖,不是光懂得文字就可以的。

  前一封信,我跟你說過,我希望在你開始「閱讀書籍」之前,先知道怎麼「閱讀世界」。這一封信,在跟你談怎麼「閱讀書籍」之前,我希望提醒你,「閱讀」不能只靠文字。文字以外有太多其他工具,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可以使用的。趁著你還沒進學校,像繪圖這種文字以外的能力還沒有退化之前,我希望你能一直維持這種習慣與喜好。

為什麼呢?

我想和你先談談「知識」是怎麼回事。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常常聽到的說法。我們需要重視「知識的力量」,是有道理的。如同你的身體需要成長,你的心智也需要成長。「知識的力量」,也可以說就是「心智的力量」。

可是,今天我們在台灣談「知識的力量」,一不小心,也有許多風險與陷阱。我們太容易把「知識的力量」等同於「學習的力量」,再等同於「學校的力量」,再等同於「(考試)成績的力量」,再等同於「文憑的力量」來看待。有關心智的事情太無形,難以捉握,似乎得有「學校」和「(考試)成績」、「文憑」這些有形、實際的東西當標準,才比較知道可以如何衡量「知識的力量」。又因為學校裡的種種考試主要是以文字來進行,以文字來回答,所以,以文字來代表的知識的力量,就成了主流。

我覺得,光是說「知識就是力量」,太容易產生誤解。應該再細分一點來說。

知識的力量,其實是由三個力量所構成的:「理解的力量」、「表達的力量」、「想像的力量」。

 一旦我們知道,所謂我們擁有某個事物的「知識」,原來是要對這個事物有能力進行「理解」、「表達」與「想像」的時候,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文字是我們可以使用的一個工具,但絕不是唯一的工具。圖像、影像、音樂,都是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每一樣工具,都有其擅長之處。而任何工具,只要有其擅長之處,就一定有其不足之處。因此,當我們希望自己對事物有能力「理解」、「表達」與「想像」的時候,需要的工具應該多多益善。明明有許多工具可以選擇的時候,如果我們只聽從別人的建議,或者跟從大部份人的使用習慣,而光使用其中的一種,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嗎?

何況,萬一光使用一種,這一種卻又偏偏不適合你呢?

我有個朋友的小孩,聽她說對聲音有種異常的敏感。這位母親在客廳裡看電視,電影裡有什麼配樂響起來的時候,她的小孩就會在另一個房間裡高聲說出接下來劇情有什麼發展,或者有什麼對白要登場了。

這顯然就是一個擅長使用聲音來「理解」、「表達」與「想像」的人,一個適合用聲音來擁有,或呈現他知識的力量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非要他接受企圖以文字來代表一切的學校教育,那是多不自在的一件事。(我很高興知道他母親後來讓他進了專門進修音樂相關的學校。)

人類在使用文字之前,是先用繪畫;人類也一定是在使用言語之前,先使用歌唱與嘶吼。就算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剛才說的例子那般特別,但是使用聲音與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我們的天性之一。只是和繪畫一樣,進了學校的教育系統,太過重視以文字來表達的知識的力量之後,對大部份人來說,這方面的能力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我曾經帶你去過一次KTV,看看KTV受歡迎的程度,我們就知道每個人心底被壓抑的歌唱本能有多麼強烈吧。

你兩歲左右的時候,晚上你媽咪愛跟你玩「每日一歌」。你會了很多歌,也很愛唱歌。後來你媽咪生病住院又出院之後,有天早上我在洗手間裡,聽到外面你在唱一首歌。你清脆的童音,唱出來的是我們從沒聽過,無法光是以「好聽」來形容的一首歌。出來後我問你剛才唱的是什麼。你說是剛要你哥哥幫忙點了支香給佛菩薩,很開心地唱了一首歌來感謝祂們的保佑,讓你的媽咪回家來。你說不出那是什麼歌,後來要你再唱,你也唱不出來。

所以,趁著你的歌唱本能還沒有消失,應該多多享受。今天開始,就再來「每日一歌」吧!

下一封信,我會專門談我們該如何面對文字。但是在那之前,我要你知道,知識的力量是怎麼構成的。我希望能告訴你,應該先如何好好享受使用,並且能逐步開發自己使用文字以外這些工具的天性。我沒有說將來你就應該當個什麼畫家、音樂家什麼的,我們只是不該浪費自己原有的天性與本能。

我也希望你能提醒我,我也該重新拾起畫筆,繼續我的繪畫。現在你既然這麼愛畫,那應該要求我加入你的行列,一起練習。

或者,我們每個週末都來一場小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