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跑馬燈文案>>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推薦耐人尋味的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2009年01月05日
http://tw.youtube.com/watch?v=lVMhEAI3pvg&feature=related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不同的觀點,無限的可能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部片在看之前就聽朋友說蠻特別的,全片就是在一間房子裡一直說話,卻能說到IMDB有8.4這麼驚人的數字。上一回看到蠻喜歡的「談話性電影」是凱文史貝西〔Kevin Spacey〕和丹尼狄維托〔Danny DeVito〕的《征服錢海》〔The Big Kahuna〕,因為這兩個人說話尖酸刻苛,機車到極點,才能讓對話一點兒也不乏味。不過《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並不是這樣子的片,談話當中,有幽默,有哲理,有智慧,有知識,有諷刺,看到片末,有種蠻特別的感受,想到《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中說到一首歌,會改變你的人生。《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部片,如果感受夠深,也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因為它不是凡人做不到的夜間變身行俠仗義,而是一些凡人,看待世界的態度。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故事超級簡單,一個教授(大衛李史密斯〔David Lee Smith〕飾)要離開了,好幾位和他很要好的教授到他家為他送行,這個教授卻告訴他們一件事,他活了一萬四千年,不會死。於是這群人們就開始了一個下午的「Q&A」,他們當然不相信,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有人跟著玩,有人很反感,有人不在意,有人還因此受到傷害。。。這一問一答之間,出於好奇,出於想拆穿謊言,或是純粹想要辯證,雖然大家都知道到頭來,沒辦法證明這個事實,也沒辦法證明這不是事實,卻還是一直進行下去。

如果你是一個有好奇心,遇到一個不凡的人會想一直問問題的類型,大概可以體會這種感覺。比如說如果導演來到試映現場,你會有一堆關於影片的事想要問他,「為什麼會想拍這個題材」「什麼地方是否有什麼隱喻」等等,或者,如果你不擅長問問題,但喜歡聽別人會問出什麼問題,得到什麼答案,應該也能夠參與到這部電影要傳達的感覺。

如果有一個一萬四千歲的人給你問,你會問他什麼問題?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讓幾個不同領域的教授來幫觀眾發問,問問題也是一門學問,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的問題,都選得不錯。
比如說,或許你會認為,他活過這麼長的時間,應該可以說出每個時代是怎麼樣的,但大衛李史密斯的答案卻是,在資訊傳輸不發達的時代,以一個人,一個角度的觀點,是無法代替一種公正的看法的。

他有十個學位,但他不認為這是自己比別人強,他甚至認為,有一萬四千年累積的知識,還是比不過當代的精英對一個時代知識的了解,因為他的優勢只在於,他有時間。
這又扯到了「時間」這個抽象的觀念,幾位教授更對此做了一個小辯論,時間是看不見、聽不見、無法衡量的,一位教授說:
「It's a subjective sense of becoming what we are instead of what we were a nanosecond ago, becoming what we will be in another nanosecond.」以及「The hopis see time as a landscape, existing before and behind us.」另一人提出了,時鐘可以衡量時間,物理學教授卻說:「they measure themselves. The objective referent of clock is another clock.」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充滿了這類型有趣的話題,聰明,多角度,各有各的道理。
大衛李史密斯會聲稱他見過許多偉人,比如說哥倫布、佛陀等等,劇本(或者該說原著小說)甚至大膽地對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史事,給予不同的真相,連耶穌上被釘上十字架都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片中也安排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對這些另類的真相非常憤怒,甚至覺得他是在褻瀆。
如果光是聽到這些事,你可能真的會覺得是一段又一段的胡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卻能夠讓它們聽來不那麼誇張,或許是大衛李史密斯的語調,或許是他說話時的那種態度。。。

可是,在顛覆我們所認知的東西之外,卻又有一翻道理。
如果耶穌真的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所說的這麼平凡,那對信仰虔誠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威廉凱特〔William Katt〕半開玩笑說

「In india, sacred cows wandered freely as reincarnated souls. In a thousand years, they'll be barbecued and their souls will be in squirrels.」可是他又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時代,人們把牛看做輪迴的靈魂來崇拜,幾千年後卻拿來烤肉,我們當下覺得很神奇的東西,未來回頭看,說不定也是個笑話?
「Piety is not what the lessons bring to people. It's the mistake they bring to the lessons.」大衛李史密斯的這個說法,卻讓火行者玩味很久。

你不見得會認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的每一件事,可是,真的就是無法反駁。
到頭來,並不是說《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很會辯論,而是會讓你重新體會到世界的無限可能。太多無法證明的東西了,何必又要執卓地相信一個說法?

另外,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大衛李史密斯是一個知道很多的人,可是你完全不會在他身上看到一絲一毫的驕傲,活了這麼久,還會去爭這種小東西嗎?還會為了小事在洋洋得意嗎?一個有見識的人,反而是很謙虛的,因為,他看得太多。
這部片似乎同時有兩個角度,平凡中的不凡,和不凡中的平凡。
所謂平凡中的不凡,一個和我們沒有什麼差別的教授,卻經歷過這麼多,知道這麼多。
所謂不凡中的平凡,那些我們認為是高不可攀的人事物,原來,也有可能就是這麼普通的一個朋友。

又要扯點題外話了。
火行者自認是蠻幸運的,因緣際會認識不少這一輩(六年級後半段、七年級前半段)一些在不同領域走在尖端的人,厲害的真的是很厲害,有趣的是,這些真的是很厲害的人,並不會給你一種「在炫耀」的感覺,他們不見得要刻意去表現什麼,卻能讓你懾服。另外也見過一些有點天份的人,有事沒事有意無意就會在話中帶一些字眼,一副好像自己最行,或是覺得自己就應該是別人的目光似的,反而這種型的人,不少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見過足夠的世面,就沾沾自喜。
以上的描述並不是說絕對,但重點是,到頭來,你尊敬一個人,不光是因為他的學識、能力,更重要的,是氣度。
蠻喜歡《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中大衛李史密斯的氣度,自信當然要有,但自信並不是一味看到自己比別人好在哪裡而自命不凡,也要懂得看到別人的優點,知道自己的不足,沒有人是完美的,了解自己的好與壞之後,才能真正表現出令人信服的自信來。大衛李史密斯很清楚,自己最大的優勢其實只有時間,可是他能夠承認這一點,然而在他講出這麼多經歷所組成的智慧時,你並不會覺得「唉呀,那算什麼,如果我有時間我也可以」,因為他的謙卑,反而更能讓你感受到世界萬物的偉大,而產生了一種敬畏之心,蠻有意思的心理變化。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是部很棒的片子,但也可以想見會有人很不喜歡它。
我想,它比較適合本身就是能「聽」的人,如果你剛認識一個人,他的生活圈和你的差異很大,你會好奇地問他許多的問題,聽他說他自己的故事,從中感受,甚至學習,那麼,這部片子應該可以讓你感觸良多。反之,如果你總是發表自己看法給別人接受的一方,《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可能就不是那麼適合了。

對任何的人事物,為什麼一定要有唯一的觀點?世界並非黑白分明,也沒有必然的對與錯,就是這樣無限的可能,才讓生命更有趣不是嗎?看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或許,也會多了一點包容。

P.S. 這部片子是需要一點常識的,不論是對歷史、物理、或是些有的沒的…火行者看這部片時暫停了不知道多少次,停下來查資料、停下來抄喜歡的對白…比如說,片中一個玩笑就提到了 the ozarks,特別查了之後才知道這是美國的地方,另外也去查了新約、舊約、千禧年預言、還有很多新學的英文單字(cro-magnon、neanderthals、paleolithic…這種小時候在歷史課本上唸過但從不知道英文是什麼的專有名詞)。
P.S. 除了這些必備知識之外,《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也用了一些俚語,比如說在談貝多芬的時候提到了「full circle」這個字,在英文中就是繞了大半圈最後回到原點的意思。有回大衛李史密斯到屋外時,屋內的人就在談論他是否「背上有猴子(has a monkey on his back)意思則是有很難忘的嚴重問題。

不是很容易立刻百分之百看懂的電影,表面上是參與了智慧的舌戰,實質上則是體會了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