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從一支廣告談起

2010年05月13日
從一支廣告談起     
文/顏擇雅 2010.04.27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2010/04/27】
最近電視常播一支廣告,一個爸爸如何把所有的愛都給女兒:「因為她,你變得更愛她……,你買了車,因為怕帶她出去不安全。」很多人看了都很有感受,但感受會因人生經歷而異。

小孩正在成長的爸媽有共鳴,卻不會熱淚盈眶,因為他們把自己投射到廣告中的爸爸身上。是呀,養小孩就是這麼辛苦。這時也許有個小小盼望,盼望小孩看了廣告更能體會爸媽的辛苦。

其實,大人如果真希望小孩從這支廣告獲得什麼,最好的方式是做純知性的機會教育。既然廣告的是臍帶血銀行,不妨就問小孩想不想知道什麼是臍帶血,什麼是幹細胞。搞不好,還可以藉這個機會誘發小孩去讀《姊姊的守護者》。要挑起小孩對知識的好奇,遠比跟他解釋你在感動什麼容易多了。

假設小孩已經夠成熟,他的感受應該不是爸媽想要的那種。聽到旁白:「你跟銀行借幾百萬,因為要搬到好學區。你戒菸戒酒,甚至戒了朋友,因為學費真的很貴。」小孩覺得壓力好大,萬一他不像廣告中的女兒考上第一志願(畫面中的少女是綠衣黑裙),豈不意謂父母的犧牲不值得?真不公平,借幾百萬買房子又沒經過我同意,幹嘛把帳算我頭上?

沒生小孩的人會把廣告看成一張「養小孩開銷清單」,尤其「你的嗜好愈來愈少,她的學歷愈來愈高」這句,會大大減低他想生小孩的意願。

但臍帶血銀行豈會笨到把市場的餅愈做愈小?廣告真正瞄準的,是正在期待新生命降臨的新手爸媽。臍帶血銀行這次訴求「你總是把最好的都給她」,很能打動目標客層。太太肚子愈來愈大,夫妻心情一定很忐忑,不知道能否勝任即將落到肩膀上的重責大任,非常需要鼓舞,而廣告給的正是他們所需要的鼓舞。對未曾謀面的小寶寶有各種美好的想像。只要能激起夢想,大大增加新手爸媽犧牲奉獻的意願,廣告就成功了。

爸媽滿懷美夢好不好?夢想沒什麼壞處,只要夢想的目標是屬於自己的努力範圍。但親子教養並不像廣告所刻畫的「愛拚就會贏」的過程。小孩的未來並不完全在爸媽的努力範圍之內。「對小孩有夢想」其實就是「對另一個人有夢想」,不僅爸媽很容易落得一場空,對小孩也不盡公平。而且,爸媽也很容易把「對小孩有夢想」與「對小孩有期許」兩者混為一談。

期許與夢想分不清

期許與夢想聽起來很像,出發點卻很不同。夢想可用來激勵自己,像廣告中說的:「你開始喜歡加班,因為她是甜蜜的負擔。」對小孩有期許,卻是為了激勵小孩,是父母職責。在小孩尚不懂自我期許之前,父母期許是小孩向上的重要動力。

萬一期許與夢想不分,爸媽很容易犯三種錯。一是「誤以為期許應該跟夢想一樣放在心裡」。這種爸媽為了尊重小孩發展空間,刻意不讓孩子知道自己對他有何期許。卻不知這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得到關心。

二是「誤把期許當做夢想的延伸」。明明孩子只有六十分,為了激勵,應該期許他七十分才對,你卻期許他一百分。這種不實際的期許,只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沒辦法接受真正的我」而已。

三是「爸媽因為活在夢想中,根本不覺得有必要給小孩什麼期許」。小孩在他眼中實在太完美了,怎麼看都最可愛最聰明。巴爾札克的《高老頭》寫的就是這種爸爸,明明女兒貪婪殘忍,在他眼中卻永遠夢幻美好。許多老師一定都遇過這種家長:說我家小孩壞,一定是老師錯怪;就算我家小孩真的壞,也一定是被別家小孩帶壞。願意為小孩做最多犧牲的,常常就是這種爸媽,因為他們對小孩的愛已經接近崇拜。

《高老頭》就像臍帶血廣告,也是爸爸一路為女兒犧牲自己的快樂。不同的只有結局:廣告宛如童話般幸福快樂,《高老頭》則是父親如乞丐一般死去,女兒卻去參加奢華舞會。巴爾札克的用意是:爸媽不該陷入夢想太深,不然就很容易有虧親職。這樣的父愛母愛,不管如何無私奉獻,其實只是自戀的延伸而已。這種爸媽愛的其實不是小孩,而是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