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漂亮阿母-Vick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數數會卡住,怎麼辦? (謝謝朵拉媽咪的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5

孩子數數會卡住,怎麼辦? 問:我家有個五歲的小孩,總是學不會數數,幼教老師要求小孩要學會數1∼50,但是小孩數不到21,每次都是會卡在20,然後就接不下去了。怎麼辦呢? 答:孩子開始學數數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患得患失地看著他的表現。孩子今天多記得了一些,就覺得他的數學能力「變高了」;漏背了幾個數字,就擔心他比不上其他同年齡的小孩,好像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其實,孩子會卡在某一個數字無法前進,常常是因為無法掌握住數字的意義。試想,背20個無意義的符號,連大人都覺得十分的困難,更何況是孩子呢?而且,只用背口訣的方法數數字,對於孩子學數字的真正意義—建立數量感、和對數字規則的瞭解,幫助是很小的。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呢?首先,請家長留意,教小孩「數量」的概念時,要避免使用「1、2、3…」這種「一一數過去」的方式;因為孩子往往很容易誤把數到的第3樣東西,直接當作是「3」,而無法感受到「3」所代表的真正涵義。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學習直接用眼睛辨識出數量,譬如說:三朵花,三片葉子,三棵樹,都是3;從很多不同的具體物品中體會出抽象數量的不變,才能建立孩子對數字的正確認識。 但是,數目大了之後,就沒辦法一眼看出來了,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可以提示孩子,善加利用人類天生的數數工具—手指。靠著手指頭的幫忙,協助孩子建立起「五個一數」的概念;每看到5個就先在心裡「收集」起來,再看看剩下來的有多少;這裡請家長注意,「5個一數」也不應該是用1、2、3……這種方式數來的,而是要讓小孩一次看到5個東西的「整體」,這樣,就可以利用「5個又多1個」、「5個又多2個」…來辨認6、7、8、9了。那麼很自然的,10就是數滿一雙手沒有剩餘。 接下來,可以做各種不同的練習,有時是數滿一雙手又多了3個,所以讀做「十三」(一個十又多3個);有時是數滿兩雙手,讀做「二十」(剛好二個十)。總之,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從實際十個十個數東西的過程中,體會到「數量」和「唸法」之間的關聯;而不是要求孩子依照順序背過去。 慢慢地孩子就會發現:19是「一個十又多9個」,再多1個,就可以湊成「二個十」,所以是20;而20再多1個,就是「二個十又多1個」,當然就是21。因為孩子對每一個數字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能從數的過程中學著去理解這些數字符號的關係,如此一來,不管他可以數到50或是100,他對數字的「量」都會是「很有感覺的」,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註:還有很多跟奇偶有關的有趣問題,歡迎爸爸媽媽參閱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的《數學想想》二上第四冊、第五冊。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83期。

用遊戲教孩子數的概念 (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7

文�余柏玉(學前特教老師)   對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學習數學並不是簡單的事,因為目前沒有較適合的教材可遵循。我的經驗是,教他們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去了解數的意義和觀念,以及應用的方法。底下有幾個方法,可以和家長分享:  一、利用色彩鮮豔的吸管,讓孩子學會分類與數數,還可將一根吸管剪成兩段、三段、四段,實際讓他們排列看看,讓孩子了解分數的形成概念。  二、撲克牌是學習數學運算和分類最好的遊戲方式,孩子都很有興趣。比如讓孩子學習方塊、梅花、紅心、黑桃的分類,或是玩比大小的遊戲;程度好一些的孩子,還可以教他們玩撿紅點的遊戲。  三、骰子也是變化無窮的數字遊戲,而且因為擲骰子有聲音,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擲骰子可以讓孩子認識正立方體上會出現的數字變化,用兩顆骰子可以玩加法練習,可以讓孩子比比看,誰的數字總和比較大。  四、可以利用會發出清脆響亮聲音的樂器,如鈴鼓、響板等,在孩子背後敲打,讓孩子聽聲音數數,並說出最後共敲了幾下。敲打的數目不要太多,最好以十下為上限。也可請孩子輪流當老師,讓學習更有趣。  五、利用筷子或鞋子,讓孩子認識一雙、一對的概念,並可學習簡單乘除法的概念。如兩個人用兩雙筷子,總共有四隻筷子;三個人要穿幾雙鞋子,共有幾隻鞋子等。  從日常生活的實際經驗著手,孩子不會排斥,也更容易學會數的概念。最好由模仿兼具玩遊戲的方式,增加孩子反覆練習的機會,並逐步由簡而繁,加上適當的鼓勵讚美,讓孩子從遊戲中不知不覺學會數字的運算。

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4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讓孩子更專心注意力培養訓練法 (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52

〈文章取自聰明寶寶〉 培養專注力,是發展孩子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出現心不在焉或躁動不安的情況,你可能會認為是寶寶缺乏專注力,其實不然有時候寶寶的生理特徵就決定了他是否能專心一致。 現代父母總是望子成龍,能使進入優秀的學校,考試成績優秀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健康強壯,能說流利的英語等等。但是無論父母如何用心良苦,孩子將來能否成才,關鍵在於他的專注力。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 孩子無法集中精神的原因很多,除了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還會受到飲食、睡眠、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 生理因素: 1. 神經系統發育類型:  例如「興奮型」的孩子跟「穩重型」的孩子相比,前者就相對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後者則更容易集中精神。 2. 額葉發育:  額葉位於大腦皮層的最上方,它是人類意志行為的最高指揮部,它主管意欲、注意力、推理、創造和思考能力。一但額葉受傷,孩子的專注力便會大受影響。根據資料顯示,過動兒的右額葉寬度比一般兒童的短。 3. 大腦的發育和損傷:  如果孩子在胎兒期大腦發育時受到X射線輻射,或分娩時發生困難時,則很容易造成大腦損傷而影響專注力。根據調查顯示,過動症兒童中的72%有生產異常的情況發生,另有15%則是早產。 4. 遺  傳:  有20%的父母注意力缺損會遺傳給孩子。 5. 生理疲倦:  長時間地重複做一個動作,會導致生裡疲憊,進而影響注意力。例如讓孩子長時間地寫字,由於生理疲憊,最後孩子便無法集中精神繼續認真寫下去。 ※ 小常識 什麼是額葉? 額葉在大腦的左前方,他主管意欲、注意力、推理、創造和思考能力。如果額葉被切除,人類就會變成毫無精神和意欲的「行屍走肉」。 心理因素: 1. 缺乏興趣:  當孩子對所學的東西毫無興趣時,他是無法集中精神的。 2. 缺乏動機:  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只是聽從父母的命令,這樣時間一長,他便心猿意馬,無法專心。 3. 情緒不良:  孩子的情緒決定了他的專心程度,如果孩子整天為丟失寵物之類的是而憂鬱寡歡,他是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的,對此父母應及時疏導。 4. 成敗歸因:  如果無法正確評價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他便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下一個任務,這時,父母的引導必不可少。 飲食: 1. 吃過多的糖和食品添加劑會影響專注力。 2. 促進專注力的營養物質是膽固醇。豐富膽固醇的食物有肉類、豆類和花生。 3. 適當補充礦物質,如鋅、鐵、鈣。 4. 注意別讓孩子吸過多的鉛,這樣會導致過動症的發生。 睡眠: 細胞修復所需要的養分會在睡眠中得到補充。只有經過充分的休息之後,孩子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1. 新生兒每天需要睡22小時。 2. 3歲左右的小孩每天需要睡14個小時。 3. 7歲左右的孩子每天需要睡11個小時。 父母的行為: 父母的行為常常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培養專注力方面,父母的態度也是極為重要的。 1. 打斷孩子的活動  一會兒命令他做這,一會兒又命令他做那。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孩子玩得正起勁時,媽媽在一旁嚷「晚餐已經做好了,快去洗手」、「快去叫爸爸來吃飯」、「一定把玩具收拾好」等等,在短時間內,如果父母不斷的命令孩子的生活步調,同時還會對他的專注力產生不良影響。 2. 逼孩子學習他毫無興趣的東西  比如看見鄰居家的女兒學鋼琴,便不顧孩子是否有興趣,馬上逼著他學,並要求他一定要比鄰居家的女兒學得好。這常常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孩子在學習之初就有了情緒問題,這必然會妨礙他養成專注的習慣 3. 對孩子的行為處處干涉、不斷禁止。  「不許看電視」、「不許玩電腦」,若是父母不斷禁止孩子行為,不僅沒有正面的效果,反而會變成孩子耳邊的噪音,這樣會妨礙孩子精神的集中。 4. 讓孩子擁有太多  上太多的才藝班,擁有太多的玩具和書,會使孩子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知識。拿買書來說,父母最好等孩子有點熟切想得到某本書的欲望之後再買給他,這樣可以使孩子懂的珍惜書本,進而集中精神閱讀。 培養專注力的八種方法: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教養方式、遊戲訓練等。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能專心一致,就應該從自己本身做起。 良好的飲食習慣 1. 必須吃早餐  美國杜克大學柯納斯博士研究發現,吃早餐的孩子筆不吃早餐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神。因為不吃早餐,體溫相對偏低,大腦活動就會變得遲鈍,而吃了早餐,大腦活動需要的葡萄糖值就會上升,它就能供給腦部充分的能量,這就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2. 營養均衡  營養不均衡也是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一個原因。生長發育期間的孩子應補充各種的營養物質,其中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營養不良或過剩都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無法穩定,進而影響專注力。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要孩子集中精神學習,首先要整頓周圍環境。父母特殊的職業性質,或家中經常喧鬧不安,頻繁搬家,出入人口複雜,家庭關係惡劣,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專心一致,應該首先為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祥和的家庭氛圍。 改善教養方式 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所以父母應經常自省,不斷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以免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造成不良後果。 1.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個性,寬容接納,正確引導。 2. 適當讓孩子自己完成能力所及的事,培養他的獨立自主人格和探索精神。 3. 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要求孩子集中精神,父母應首先做出榜樣。一般來說講,「學習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力。 給孩子有興趣的東西 有很多專家都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發現無論個別差異如何,只要是喜歡或是感興趣的事,孩子都會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在孩子的幼年完全是屬於自發性的。與自發性關聯最大的是好奇心,只要孩子對事物有好奇心,就會表現出驚人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時,他會很小心的把水倒在各種瓶子裡,盡量不讓它溢出來。其實孩子在玩耍時,最能培養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當孩子用拼圖拼出一個漂亮的圖形,看完一本書,或用黏土捏出一個有趣的人臉時,媽媽應及時給予鼓勵,這有助於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喜悅會使他對所做的事更加感興趣,進而也就能使他更專心。父母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益智玩具,例如拼圖、黏土等。 接觸提升注意力的顏色 日本的小澤和雄教授曾經做過的一項實驗顯示,綠色和棕色具有提升孩子注意力的功效。 1. 綠色能消除煩惱,使人心情舒暢,進而在無形中增強孩子的專注力。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公園接觸  大自然。 2. 棕色能讓人心情平靜。 美妙的音樂 音樂除了能讓人心情愉快以外,還有一種作用,就是促進睡眠和防止瞌睡。研究顯示,常讓孩子聽他喜歡的音樂,如卡通片主題曲,將有助於提高他的注意力。 特別的香氣 經科學家研究表明,薰衣草和迷迭香有解除疲勞,增進記憶力和注意力的作用。另外金桔、檸檬也有相同的功效。 ※小常識-注意力的類別 按持續時間的長短分為三類: 1. 瞬間注意力:短時間內完成的事,經過需要瞬間的注意力,比如射擊、做遊戲。 2. 持續注意力:能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精神集中,比如寫字、上課認真聽講。 3. 長期的注意力:許多人因為能發揮超乎尋常的注意力而最終成為成功人士。比如把一生時間花在事業的棋手、運動員、企業家。 邏輯數學智能 Q:什麼是邏輯數學智能? A:邏輯數學智能,就是指能有效運用數字和推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邏輯的方式和關係、陳述和主張、功能及其他相關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這項能力將有助於孩子學習計算、分類、概括、推論、假設以及其他相關概念。 Q:我如何判斷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是不是很強? A:有很強的邏輯數學智能的孩子通常喜歡數數;喜歡比較或注重哪個更大,哪個更小,哪個更重,哪個更響;喜歡收集東西;喜歡玩不同形狀的東西,並進行比較和排列…這些孩子略大一些以後,還喜歡向同齡人和成人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演講,除了學校佈置的任務以外,他們還喜歡自己寫故事。您的孩子有這些特點嗎? Q:如果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較強,對他長大的職業選擇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A: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適合選擇與數學、邏輯相關的職業,如數學家、會計、統計學家、科學家、計算機軟體研究人員等。 Q: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孩子在學習上會表現出哪些特質? A:對邏輯數學智能較強的人來說,他們洗呼田出問題並執行實驗以尋求答案;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及邏輯順序;喜歡在他人的言談及行為中尋找邏輯缺陷,對可被測量、歸類、分析的事物比較容易接受。邏輯數學智能強的兒童再學習時靠推理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教學材料及活動 :可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學資料、操作、參觀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等科學方面的機構。 Q: 0~6歲孩子邏輯數學智能的發展是不是分階段的?分哪幾個階段呢? A:嬰兒期是人類數學能力開始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關鍵期得到科學系統並且具有個性化的訓練,幼兒相應的數學能力會得到理想的發展,而一但錯過關鍵期則會造成發展不足,以後就是花費幾倍的氣力也難以補償。我們可以大致將孩子邏輯-數學智能的發展分為以下4個關鍵階段,這也是家長應該抓住的契機。 1. 9~12個月是嬰兒對語言理解開始發展的階段,他開始能夠理解最初的數的概念了,這一時期是人類辨別物品大小的關鍵期,到1歲左右,小孩已能正確區分”多”、”少”。 2. 18~22個月是嬰兒掌握初級述概念的關鍵期,可在父母的指導下學會按自然數口頭數數”1、2、3  …….”等。 3. 2歲半左右是孩子計較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能掌握初級的數概念,如知道一顆糖或一個蘋果等。 4. 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以及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Q:培養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A:在培養孩子邏輯數學智能時需要注意: ◎父母的教學態度和方法扮演著關鍵性的因素,父母應該鼓勵並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不可扼殺學習的樂趣。 ◎避免在孩子煩躁、疲倦或飢餓時教數學,應該先處理孩子的需要。如果父母情緒不佳,則須先自我調適,才能愉快地教孩子數學。 ◎練習的時間不要太長,最好在孩子意猶未盡時結束,才能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慾望。 ◎教學的方式僅量不要違反孩子活潑好動的本性,最好不要要求孩子正襟危坐,認真聽講。 ◎不論你選擇教孩子是基本的數學概念還是複雜的運算練習,都要持之以恆。 ◎用心教導孩子,但不要考試。教孩子學習新的知識,是給他最好的禮物,而考試是會嚴重剝奪孩子學習的樂趣。 Q:我希望孩子能更聰明地瞭解數學,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孩子數的概念? A:如果父母能經常在生活中強化孩子數的概念,那麼孩子的邏輯-數學智能將發展得比較快。父母可以經常跟孩子玩帶有數字的戲劇,並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來教孩子數學。 數數: 例如,走樓梯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台階;超市購物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買了幾件東西;玩遊戲時,可以數數他用了幾塊積木……. 比較: 「比較」經常能讓孩子發現樂趣。例如,讓孩子猜猜哪隻手中的蘋果比較大,然後拿出來比較一下;或者也可以問問孩子小轎車跑得快,還是公共汽車跑得快等等。 計算: 可以教孩子用手指來計算,也可以用實物來計算。例如,桌上有5個蘋果,如果被媽媽吃掉一個,還剩幾個呢 ?孩子通過實物的”演練”很快就算出來了。 紀錄: 例如,教孩子觀察兩盆花的生長變化,看看哪盆的花開得多,開的早,並紀錄下來。開始時主要由大人紀錄,等孩子學會寫字了,就可以慢慢教孩子自己紀錄了。 利用筷子、算盤益智 孩子變聰明 用筷子是手的複雜而精細的動作,必須用力得當和動作協調,才能夾起食物並送入口中。科學家研究發現,用筷子夾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有人調查過50個家庭,發現早用筷子的孩子,考上大學的機率遠高出用筷子較晚的孩子。由此可見,用筷子的早晚與兒童智力開發關係密切。而開發智能,讓兒童學習使用筷子,也可以做為訓練手腦並用的內容之一。 算盤也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教孩子打算盤不但提升他的數學智能,還可以鍛鍊孩子的手部小肌肉。所以父母可以從小讓孩子撥動算盤珠子玩耍、數數,到4、5歲的時候再教孩子簡單珠算。 吃早餐有助於兒童數學成績的提高 美國麻塞諸塞州綜合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吃早餐有助於兒童數學成績的提高。這是因為人體腦活動仰賴葡萄糖,早晨起床後,由於一夜休息,血糖量會降低,早餐等於是人腦每天接受的第一份養料,不吃早餐就上學或工作,到近中午時,就很容易出現疲憊或焦慮。研究還指出,不吃早餐的兒童,在回憶和運用新知識方面,明顯趕不上吃早餐的孩子,而且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短期記憶力也不及吃營養早餐的孩子。

幫助孩子從遊戲中學數學、玩數學(謝謝朵拉媽咪分享)

2008年07月31日
公開
44

對於如何增進孩子數學邏輯的能力,是許多家長都關切的話題,但多數的家長卻只是一味的要孩子「補數學」、強迫孩子「學數學」,沒有發覺到生活中各種大小事情其實都與數學邏輯息息相關,平時就可以訓練孩子數數、比較、計算、推理等數學邏輯概念,本月請專家來告訴您:在生活中建立孩子數學概念的技巧,讓孩子對數學不再感到害怕與排斥。  「從生活中學數學」是孩子建立數學概念的最佳途徑,而家長無疑是孩子共同學習和成長的親密伙伴。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學習方法的特質也不同,因此,家長不用太焦慮於孩子的「學習成果」,可多嘗試以不同的情境和方法來引導和支持孩子發展「數學邏輯」的概念。  孩子的數學邏輯概念包括了數和量(例如:數數、數的順序、大小、多少等);圖形和空間(例如:形狀、位置等);邏輯和關係(例如:事物的關係、物品分類、先後順序等)。孩子透過觀察、操作、體驗和判斷,可以逐漸吸收、瞭解數學的概念,並且在生活中加以應用,家長可以多利用生活裡隨機或設計的情境與活動,鼓勵孩子從經驗中學習,多聽孩子發表的想法,給孩子適當的回饋和肯定,才有機會培養孩子探究、思考數學邏輯問題的興趣和正向的態度。以下的生活情境和活動提供給家長當例子,可在平時共同參與、陪伴孩子,作為體驗「生活數學」的參考。 合成: 陪孩子搭乘火車時,可以請孩子數一數:「藍色的火車和橘色的火車,合起來有幾列火車呢?」當孩子吃點心時,也可訓練孩子數數的概念,例如:讓孩子觀察飛機形狀和車子形狀的餅乾,合起來有幾個。 比較: 家中收到喜餅時,各種不同的餅乾最能引發孩子的興趣,此時家長可請孩子數數看,喜餅盒中各種口味的餅乾,哪一種最多,哪一種最少,哪一種一樣多,建立孩子比較的概念。 對稱: 平時若孩子幫忙摺衣服,在「摺」的動作中,也可建立並訓練孩子「對稱」的概念,再讓孩子將摺好的衣物「分類」擺放好。 推理: 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故事書時,在觀賞圖畫的過程中,即可建立起孩子對「事件先後順序」的邏輯概念,對於熟悉的故事情境更是明顯。另外,家長也可與孩子一同整理外出遊玩的照片,讓孩子依照順序去整理照片。 空間: 平時的生活起居中,對於家中物品的擺設可多加描述,明確說出物品的顏色、大小、高矮等特徵,建立孩子「空間」的概念,例如:「可不可以拿藍色桌子上的白色大湯匙給媽媽呢?」。 邏輯: 家庭成員可以一起玩「故事接龍」的遊戲,訓練孩子對事件的邏輯概念,或是運用「老師說」的遊戲規則,和孩子一起玩肢體的位置遊戲,例如:把雙手放在頭上,同時舉起左腳等。 立體形狀: 陪孩子共同建構不同材質、大小的積木,堆出一個積木城堡,讓孩子依樣畫葫蘆,堆出一樣的立體作品,或是一起合作完成形狀拼貼的創作。  數學邏輯的概念是可以「玩」出來的,家長若能多花時間、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遊戲、親身體驗、解決問題,便能引發孩子更多探索、發現和學習的感知與動力 。 《摘自巧連智月刊成長版 2006年7月號》

注 音 符 號 學 習 流 程 (朵拉媽咪家分享來的)

2008年06月24日
公開
44

winnie 媽咪分享 學習注音符號的目的:1.音感建立 2. 正確發音 3.喜歡讀書 4.銜接小學 注 音 符 號 流 程: 一.教師要先瞭解正確的發音及發聲方法 二.分辨聲符.韻符及結合韻符 三.先設計37個字母進度表 四.如何將37個字母讓幼生熟練,而學習沒有壓力呢? (參考教具如下) (1)注音崁板 (2)注音沙板 (3)注音掛圖 (4) 注音兒歌 (5)相同的注音符號配對 (6)注音歌謠 (7)注音符號卡 (8)注音符號積木 (9)注音配對實物 (10) 注音配對圖片 五.雙併: 1.併唸→ㄅ-ㄚ 2.拆拼→ㄅㄚ怎麼拼 六.四聲聲調: 貓咪卡:一聲(乖乖貓).二聲(快樂貓).三聲(懶惰貓).四聲(生氣貓) 七.四聲練習: (1)老師說出一個韻母聲調,幼生能夠確定指出並朗誦說出 ㄨ ㄨˊ ㄨˇ ㄨˋ是那一個聲調 (2)老師說ㄚˋ,幼生能說出是四聲(辨音) (3)老師唸出三聲注音, 幼生會以食指比劃打ˇ的手勢 (或1.2.4.輕聲;手指比一.向上.向下.握拳) (4)找出注音讀本中,依序指著韻母唸出所有的二聲 (ㄜˊ ㄟˊ ㄧˊ ㄠˊ),熟悉後再換別的聲調練習。 (5)從指定課文,能找到老師任意說出的韻母, (ㄞˋ)辨音及認識調號的結合 (八)一聲雙併指認文字的拼唸練習(試卷) (九)二聲.三聲.四聲.輕聲(分別不同試卷練習拼練) (十)ㄧㄨㄩ結合韻的認知(閃卡直接記憶拼唸) (十一)注音單字書寫→ㄅㄆㄇ虛字練習本(注意筆順) (十二)一聲三聲併練習(ㄏㄨㄚ.先直拼ㄨㄚ.再合拼ㄏ ㄨㄚ) (十三)三拼加上聲調綜合練習(聽唸.拼唸及視唸) (十四)一聲雙拼書寫(二三四聲分開練習) (十五)練習聽音能拼寫出ㄅㄚˋ,或看字即能直接唸出ㄏㄨㄚ (十六)練習拼寫造詞 (十七)練習拼寫造句 (十八)練習書寫注音注 音符號的困難: ◆音符號的學習工程浩大一定要依循漸近 ◆每個注音符號的發音一定需要有正確的唇形與方法, 才能字正腔圓 ◆有些注音符號很容易混淆不清 ◆注音符號的聲調胡裡胡塗 ◆注音符號的拼音弄不清楚 ◆注音符號三個注音的拼音很困難 如欲解決上述狀況的媽咪,請回應我!我有更棒的撇步喔哦~

如 何 解 決 衝 突

2008年06月16日
公開
40

這篇文章媽咪太需要了, 因為哲哲妹子常常起爭執有衝突, 所以真的需要教他們如何自己解決問題. 拔比希望你也要看一下, 不是用責罵的 ==================================================================== 如 何 解 決 衝 突 陳秀芬老師演講 劉宗慧整理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如何教寶寶學數學教學安排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45

如何教寶寶學數學教學安排 態度: 鼓勵並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不可扼殺學習的樂趣 教學環境: 1、安靜、不受雜音及人們進出干擾的空間 2、空曠無其他視覺干擾的空間 3、教導者不要穿花衣服,也不要頭飾花俏 教導時機: 必須用最愉快的心情玩數學,如果心情不佳,必須調整 練習時間: 每次練習的時間不能太長,剛開始時,原則上是一天三次,每一次隻進行 幾秒鐘。並且要在孩子意猶未盡時結束,如此才能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欲望 教學方法: 1、老師的教學熱忱會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 2、練習速度越快、新教材越多、心情越愉快、效果越好 3、每天堅持不斷的練習,勝過好過鶩遠卻斷斷續續 4、用心教導孩子,但不要考試 學習時間安排及方法: 一、認識字點數卡,10天時間可以由1點教到第20個點數卡(1-10天) 首先讓寶寶學習的是認識數量,而不是抽象的數位。不可以按順序讀卡,不可以要求孩子重復你告訴他的數位。 1、第一天五張卡(1-5),拿出第一張卡告訴他(不要排序),這是1,第 二張卡告訴他,這是3,以此類推。5張卡看完之後,以最熱烈的方式擁抱並親吻孩子,讚美他可愛聰明,你非常樂於教他數學。第一天,共進行三次,間次至少間隔30分鐘。以後,都是第天進行3次。 2、第二天加入新的五張卡片(6-10),共有兩組卡。把十張卡片隨意混合,再分成兩組。這樣是使教學遊戲新鮮有趣。 3、持續5天,從第六天開始要換新的卡片,舊的卡片就不用了。第天抽掉兩張點數最少的舊卡片,加入兩張新的卡片。第一次抽掉的是1和2,加入兩張新的是11和12. 4、每天都教10張卡片,分成兩組,每組5張,每天增加兩張新的卡片,每組各一張,同時讓兩張點數最少的舊卡片退休 二、點數練習加上加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13點教到48點(11-24天) 當寶寶學會1到20之後,我們就開始把這些數量放在一起,看看總數會變成多少,這就是加法 1、把1、2及3三張卡片放在膝蓋上,拿起1的卡片說1,放下去,然後說”加”,再拿起2的卡片說2,放下卡片,說”等於”,拿起3的卡片,再說3 2、第一個算式只進行幾秒鐘的時間,不要解釋”加”和”等於”的意思 3、每次練習只做3個算式,並且時間要非常短。每一次所作的算式都不要重復,每天作三次練習,總共作9個不同的算式 4、每天做9個不同的算式,兩個星期之後,就可以開始教減法了,否則寶寶會逐漸失去注意力和興趣 三、點數練習加上減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41點教到76點(25-38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四、點數練習加上乘法的練習,14天點數卡由69點教到100點(39-52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五、點數練習加上除法的練習,14天復習點數卡0-100點(53-66天)- 練習方法與加法一樣 每日課程進度:第二天到第10天 第天的進度:兩組卡片 每次練習 :一組(五張卡片) 次數 :每天每組卡各練習三次 時間 :每次3-5秒鐘 新卡片 :每天增加兩張(每組各一張) 舊卡片 :每天抽換兩張(點數最少的兩張) 每張卡壽命:每天練習3次*5天=共15次 原則 :在寶寶意猶未盡時結束 每日課程進度:第11天到第66天 每天進行六次,每次間至少間隔35分鐘以上 第1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2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第3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4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第5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加法(減法、乘法、除法)運算 第6課:認識卡片的圓點數 2歲之後,這種方法的效果要慢慢下降,所以儘快地實施,至少先要認點數卡,它可以很輕鬆地教會一個1歲以下的孩子加減乘除運算,並且3、4歲以內都可以。爲了保證方法的正確無誤,適合中國的孩子,我特地打了國際長途請教了臺灣的早期教育專家!這個方法非常好,專家說可以百分之百的成功!這個方法實在來之不易,我花了半年的時候去找人幫我買,因爲大陸沒有賣的!買到之後,我用了2天時間整理出來一套詳細的方案

蜂蜜治咳嗽 效果比感冒藥好

2007年12月11日
公開
46

更新日期:2007/12/04 12:08 記者管淑平�編譯 一湯匙的蜂蜜,就是止咳良藥!這是美國一份於3日發表的研究報告的結論,報告指出,蜂蜜治咳嗽的效果,比醫生開的止咳糖漿還要好。 賓州州立大學3日發表的這份報告作者保羅博士說,實驗結果「非常明確,讓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說,蜂蜜(止咳效果)比止咳藥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或者不做任何治療還要好。」 右美沙芬是目前醫界普遍使用的止咳藥成分。目前醫界對於普通感冒常出現的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咳嗽,還無法證明哪一種藥保證有效,即使右美沙芬也是如此,而且還會有副作用。因此這份報告認為,蜂蜜這種民間治療咳嗽的偏方,可能可以當作替代咳嗽藥的一種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 研究人員對105名因為上呼吸道感染而有咳嗽狀況的兒童做實驗,分三組治療,分別是睡前給予蜂蜜,蜂蜜調味的右美沙芬咳嗽藥,以及不做任何治療。結果發現,吃蜂蜜的那組,不管是頻率和咳嗽程度,止咳效果最好,睡眠品質也因此改善最多。至於蜂蜜能夠止咳的原因,報告中指出,可能是蜂蜜的抗氧化成分和抗菌效果,以及其甜漿形態對喉嚨產生了消炎與保護作用。 研究中使用的蜂蜜份量類似於咳嗽藥建議的劑量:2歲到5歲孩童給予半茶匙,6到11歲的吃一茶匙,12歲以上給兩茶匙。 不過保羅也提醒,並不建議給予一歲以下的寶寶使用蜂蜜,因為可能會引起一種少見但是嚴重的肉毒桿菌中毒﹔至於一歲以上的小孩使用蜂蜜都是安全的。 這份報告3日在小兒與青少年醫學檔案期刊發表。 幼兒夜咳蜂蜜可救急 一歲以下勿用 更新日期:2007/12/04 11:00 小朋友夜裡咳個不停,蜂蜜可以救急,它的效果甚至比咳嗽糖漿還要好,不過一歲以下幼兒不建議食用,因為它有可能引發肉毒桿菌中毒。(夏明珠報導) 賓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對於一般感冒引發的上吸呼道感染,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藥,咳嗽糖漿中最常使用的(右美沙芬),對於這類咳嗽,沒有效果。 右美沙芬是一種非麻醉性鎮咳劑,主要作用在抑制延腦的咳嗽中樞,透過降低它的敏感性,來舒緩咳嗽。 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比較(右美沙芬)和蜂蜜,在舒緩感冒所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性咳嗽上的效果,結果發現右美沙芬鎮咳的效果,不但不如蜂蜜,而且這種中樞性鎮咳藥品,老人小孩和孕婦,最好不要使用。 蜂蜜是民間療法中,常用的秘方,賓州大學的研究小組拿105個感冒咳嗽的幼兒做實驗,比較蜂蜜與咳嗽糖漿的止咳效果,結果證明蜂蜜的鎮咳效果比咳嗽糖漿好。除了蜜糖有舒緩喉嚨的作用外,蜂蜜中所含的抗氧化成分,也發揮了一定的效果,另外蜂蜜也有抗菌的作用。必須注意的是,一歲以下幼兒,最好不要食用蜂蜜,因為它有可能引發肉毒桿菌中毒。 研究對於蜂蜜用量提出建議,兩到五歲幼兒一次給予半茶匙,六到十一歲小孩,一次一茶匙,十二歲以上,每次可以吃兩茶匙。

我把孩子變聰明了—如何激發0~2歲寶寶的智能

2005年06月14日
公開
45

超級老媽 摘錄自《我把孩子變聰明了—如何激發0~2歲寶寶的智能》 久保田競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激發0~1歲寶寶的聰明智能 五階段幼兒潛能刺激法 從出生到學會走路期間的刺激,決定了寶寶的將來 寶寶在出生後一年之內的發育及發展十分迅速,一生之中再也沒有一個時期的發展像此時這麼快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有些寶寶在出生的那一天就會區別媽媽的長相、分辨她的聲音;由此可知,他們的腦部已有驚人的發展,顯示育兒工作真是一日也疏忽不得。 為了幫助家長激發新生兒到歲寶寶的無限潛力,在此將寶寶出生一年間的成長分成五大時期,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一一說明適合不同階段的嬰兒的教養方法,提供媽媽們作為育兒時的參考。 反射期(新生兒~1個半月) ◆此時的嬰兒只靠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 剛出生的嬰兒一天幾乎有18個小時都在睡覺,等到肚子餓了尿布濕了,他才會驚醒哭泣;不過,醒著的時間很短,除了吃奶以外,大概只有3~5分鐘。如果寶寶醒著時過於哄他,或者是一直要他盯著東西看,反而會讓他覺得好累,不利於腦部的發展。只要他能獲得充足的睡眠,大約1個月即可習慣日夜規律的生理作息,自行造就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性。 ◆常和寶寶說說話 這時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卻可以聽懂部分的語彙。像媽媽說話的聲音或呼吸,都會刺激嬰兒腦細胞的反應,這種反應會陸續出現在寶寶2~3歲使用語彙時所需運用的神經迴路上,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反正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悶不吭聲地幫他換尿褲或抱他,應該多和寶寶說說話。這時媽媽的發音要清晰,並重複相同的呼叫,讓寶寶習慣這些聲音。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別忘了讓他看看媽媽講話的嘴型及發音。 脖子挺立期(1個半月~3個半月) ◆透過外在刺激使腦部逐漸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嬰兒,醒著的時間變長,經常環顧四週,發出笑聲,對聲音出現反應,也會用手抓東西。當嬰兒具備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受到刺激會激發他的學習意願;這時的孩子不單可以處理一種刺激,同時面對多個刺激時,還能反應出協調的行動力。例如,他可以邊看邊聽邊動手;將脖子轉向聲音的來源,再用眼睛看。此時期的寶寶不僅是「看」東西,還會一直盯著東西看,對新鮮的事物表示出興趣。因此,脖子挺立期的重要工作是,強化寶寶的脖子和四肢。只要一天數次讓寶寶趴著,即可強化脖子的肌肉,豐富他眼光所及的世界。 ◆經常給予新的刺激激發他的反應 為增加寶寶對外界的認知,光用看是不夠的;還必須讓他出聲、注視或用手抓取,以加深理解的程度。媽媽可以微笑地注視著寶寶,發出「嗚……嗚……」的聲音,看看寶寶有何反應?剛開始或許他沒有回應,但重複幾次他也會模仿媽媽發出「嗚……嗚……」的聲音,這時媽媽一定要馬上加以回應。當寶寶針對刺激做出積極的反應,正可以促進他的腦部發展呢! 坐立期(3個半月~5個半月) ◆強化腿腰的肌肉儘早學會坐立 這個時期的寶寶不論脖子或四肢,都有一定的發展強度;一天有大半的時間都醒著,好奇心及探索心更為旺盛。尤其是對眼裡的東西、感興趣的事物,都想要伸手去摸一摸、抓一抓呢!除此之外,他還會四處觀察,趴在地上抬起脖子、或躺下、或翻身,在這個時期結束之前,快的話還能學會坐立呢!寶寶要學會坐著, 腰部肌肉一定要會用力;所以可先讓他趴著,以大腿和手肘做匍匐前進的練習。 ◆訓練五感是促進感性的不二法則 當寶寶的生活作息出現規律,可以獨自坐著時,寶寶的大腦不再那麼單純,整個思考能力都大有進展。想培養寶寶的感性因子,不要單單刺激某一種感覺,若能刺激五感的話,寶寶會十分感性。比如說手摸的玩具也拿來敲出聲音;聽音樂時,再加上一些可以讓身體活動,學習節奏感的東西;當背著寶寶唱催眠歌或他喜歡的歌曲時,再帶他散散步,都有助於培養他的感性氣息! 扶著東西站立期(5個半月~8個月) ◆學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身體的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經常用眼睛觀看四周、用耳朵聽聲音、用手把玩周遭東西,甚至想要了解東西的性質為何。再者,他的上臂變得更有力,手部的靈活度更為精準。不妨教他許多不同的運動類型,讓他記於腦部的神經迴路中,再反覆練習享受其中的樂趣。不過此時寶寶記憶事物的能力還不夠發達,故訓練的重點是,反覆練習,經常使用雙腳、手腕和身體,以加強對外界的認知。 ◆幫助寶寶學習爬、站、走 寶寶學會扶著東西站立或扶著東西走路之後,只要給予適度的幫助,他就會學得絕佳的平衡感。等他會利用膝蓋爬行或自由地向後退,用手幫他把四肢撐在地板上,臀部不要抬太高,扶著腰向前爬行。這種以四肢爬行的方式,能有效地訓練足部的力量。學會用四肢爬行的寶寶,已經會以些許支撐力量扶著東西站立;這時媽媽可讓他踩在自己的腳上,帶著他有節奏地向前走,一天做一次就夠了。 等寶寶會自己扶著東西站起來,再教他一腳往後踩,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如此,前面的腳就很容易抬起來往前踩,移動自己的身體向前跨出一步。接下來再讓另一隻腳往後踩,依同方式,讓寶寶慢慢學會雙腳的運用,保持身體的穩定。(搭配圖示) 學步期(8個月~1歲) ◆用頭腦行動為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當寶寶開始進入學步期,從可以扶著東西站立、自行跨步走,甚至能跑能跳後,感覺運動的智能也邁入了三次元的世界。這時因寶寶可以自己決定目標向前移動,也會自己決定朝目標接近的方法,再動腦付諸行動。所以這時的智慧不單是感覺運動,也是真實智慧的萌芽期。 ◆從區別相同與不同之物開始數學教育 這時期,教寶寶如何分辨相同與不同的訓練十分重要。當寶寶學會看著媽媽的一隻眼睛,表示他會開始找尋「另一隻眼睛」。這就是從相同東西之中找出不同的另一個的訓練重點。此訓練並不是要教寶寶學會數數字1、2,而是讓他知道相同的東西,可以數出一個和另一個的概念,這堪稱是數學教育的起步。在上下樓梯時可以教寶寶數1個、2個,或讓他數喜歡的玩具。像這樣一與二的差異,在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前,就已經開始理解了!

媽媽溫柔的呼喚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

2005年06月07日
公開
49

媽媽溫柔的呼喚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 啟發0歲幼兒的智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摘錄自《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志村洋子◎著世茂出版社出版 別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超乎大人的想像,能敏感地察覺到媽媽說話時的態度;因此,當媽媽以舒暢的心情、緩慢的語調和愉快的表情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並讓日後的身心成長與人格發展良好。媽媽對還不能言語的寶寶說話這件事情,稱為「媽媽的呼喚」(Motherese),是美國的語言學者在1970年代所極力提倡的。 在離開寶寶前呼喚他一聲,他就會安心 寶寶還很小時,不管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只要肚子餓、尿布濕了,他就會哭個不停;但五、六個月大時,只要看不到媽媽,他也會哭泣。這種現象表示寶寶已經認得自己的媽媽。對媽媽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不過話又說回來,媽媽稍微離開就會哭泣,實在讓人傷腦筋。 正因為如此,媽媽在準備離開寶寶以前,最好告訴他離開的理由,例如「媽媽要去洗手間,你不要哭哦!」「或是「媽媽要去洗澡,你要乖乖的哦!」經妳一說,寶寶似乎聽懂妳的意思,就比較不會大吵大鬧。當你從洗手間或是浴室走出來時,不妨對寶寶說:「你看!媽媽不是很快就出來了嗎?」這樣一來,寶寶就會在頭腦裡把媽媽離開的事情以及媽媽說的話連在一起,以後他小小的心靈就會逐漸明白──「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了。」當他暫時看不到媽媽也不會感到害怕。 吭聲不響離開寶寶身邊,會使寶寶心生恐懼不安 當寶寶長到將近七、八個月大時,連媽媽以外的人也認得出來。以致看到了鄰居的伯伯、伯母等人都會怕生,而且他也開始懂得認識房子了,一旦進入他人的房子就會哭泣。到了這個階段,媽媽在離開寶寶之前最好是先「報告」去處,不宜從寶寶面前突然消失,那些媽媽總是默默地離開的嬰孩,即使到了三歲進入幼稚園時,仍然不肯離開媽媽。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想著──「媽媽,會不會拋棄我呢?」「媽媽一走,可能就不會回來啦!」以致於感到非常不安。寶寶無論何時何地都希望──保護者不要虐待他,不要認為他是一種累贅,千萬別拋棄他,並且能夠時時保護他。 把寶寶交給保姆時,給他安心的呼喚及擁抱 女性婚後仍然工作已經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有相當多的媽媽在上班前會把寶寶交給托兒所,但是在把寶寶交給托兒所的那一瞬間,有些媽媽對寶寶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感情,久久不忍離去;也有一些媽媽非常的乾脆俐落,把寶寶交給保姆後,頭也不回的就趕著去上班。 對寶寶來說,這是處於跟最信賴的人以及最喜歡的人分離的狀態,所以把寶寶交給保姆時,媽媽的呼喚及一個寵愛的擁抱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每天早上跟寶寶擁抱,他就會產生一種被媽媽疼愛的感覺,能夠從容的跟媽媽道別,並且感到某種程度的安心。 早晨對寶寶打招呼將成為最好的教養 時常可聽到小學生及國中生的媽媽如此感嘆:「我的孩子不懂得跟別人打招呼…」凡是這種家庭的父母,在家中本來就極少跟對方打招呼,孩子最會學習父母,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彼此打招呼的話,就是家長不叮嚀,孩子也會跟別人打招呼。 在早晨醒來時,不妨和顏悅色的對寶寶說一聲:「早安」如果你認為寶寶還小,跟他說什麼它都不會懂的話,那就錯了。對寶寶來說,早晨是他感到最為愉快的時段,即使你再忙碌張羅著家事,也要盡量克制自己慌亂的情緒,以優閒而柔和的聲調對他說話,媽媽的溫言婉語,最能讓寶寶喜悅,並促進頭腦迅速發達呢。 教寶寶說話時,也要讓他模仿動作 三個月大的寶寶,即使媽媽說:「向爸爸揮手說再見!」寶寶也不會模仿。不過到了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發出各種聲音,對任何東西也會感到好奇,你必須巧妙的抓住這個機會,在對寶寶說話時最好也加上動作,例如對老公說「再見」時,如果也同時揮手的話,寶寶也會學你揮手,假如寶寶還無法做到,妳不妨把他的小手舉起來揮一揮,只要做到這種地步他就會記牢。 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坐公車時,寶寶會對著隔壁的乘客微笑,碰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寶寶很可愛,往往會對寶寶說:「你要跟媽媽到哪裡啊?」但是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擺出那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的冷漠眼神,讓人感到非常掃興。因為妳的寶寶太可愛,所以別人才會想跟他說話,因此媽媽不妨代替寶寶回答說:「我們去買東西啊!叔叔再見。」寶寶就會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溫情,以及彼此的關心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媽媽採取那種「別理睬別人」的態度,將等於自己斷了寶寶學習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以更廣闊的心胸去面對這個世界,以作為寶寶的榜樣。 PS~~還好媽咪跟拔比都有做到, 早晨ㄉ"Good Morning Aurthur & Jessica" 真的會換來寶寶歡喜ㄉ笑容ㄛ 另外媽咪還會用英文跟他們說天是星期幾, 走在路上也要跟寶寶介紹一下身邊ㄉ環境, 有太陽時跟他們說來跟太陽公公來ㄍ早晨約會ㄅ...

如何增孩子說話的能力

2005年05月26日
公開
43

這是「寶貝們的寶貝事」的主任媽咪根據經驗所整理而成的筆記,有需要的媽咪可以帶回家喔! 其中有不足或疏漏之處,也請多多指教喔! 當然,也請幫忙多推推囉! ◎引起動機 動機,是小朋友學習的一切動力,有了動機,要學什麼都不困難,學說話也是如此,但是該如何引起小朋友想說話的動機呢?我把這種動機分為兩種: 一、內在動機 一般而言,要增進幼兒說話的能力並不難,一個很簡單的法則便是:無時不刻都要求孩子用說的來表示,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不要馬上就滿足他的需求,要讓孩子做一些表示之後,再給予他所想要的事物,等孩子習慣了表達之後,再視情形增加難度。幼兒主動地表示他的需求時,就是內在動機。 舉例而言,小外甥對吃的需求很強,所以我們常從「吃」的這方面要求他說話,藉此增加他說話以及練習的次數。一顆木瓜他小子可以一次嗑掉半顆,於是把木瓜切成丁,每次插一個木瓜丁給他時,就要求他說「謝謝」,在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要點頭表示即可;等他稍微會說話時,就要求他說「謝謝」,要說了「謝謝」才給他吃木瓜丁。 還不太會說的詞,一次大概要求他說個二、三次之後再給他,等他會說「謝謝」之後,就再加「thank you」、「阿里阿多」、「感恩」……之類的詞,然後越加越多,一直加到大人想不出還有什麼可以說為止。 有一次就是加到不曉得該加什麼詞了,技窮,只好要求小外甥唸起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河……」,原本只是好玩,沒想到唸了幾次,他就記了起來。四月份回台中時,聽到小外甥在無聊的時候唸起了三字經,這應該也是弟弟跟弟媳訓練的成果。 除了吃之外,內在動機無所不在,小姪女未滿二歲,只要看到我在打電話,她就會想坐在我的大腿上一起看,這時我就要求她說:「圓圓說『抱』,說了舅媽才要抱。」 她在我的門外想進門時,先要求她叫「阿妗」,叫了再說「我要進來」,第一次要她說四個字的詞,她還不會,所以她就會不開口,於是我把句子簡化成「我要」、「進來」,她會再仿說一次,把她還不太會的詞重複幾次,如果連兩個字都還不會,那就再拆成「我」、「要」、「進」、「來」四個字來教,再不會時就只要教「進」、「來」即可。 切忌在孩子還不會表達的時候就把詞句濃縮來教,如:小朋友還不會說「電腦」,就把電腦說成「阿腦」;還不會說「餅乾」,就把它簡化成「阿乾」。 在一開始就要教正確的詞語,要不然到時候孩子能力達到時還是得再學一次,或者是大人還得想辦法改掉孩子原先不適當的說話模式。 孩子當然無法一開始就學會正確的發音,為了不打擊孩子說話的自信,在一開始時即使孩子說話並不標準,我們還是要即時給予鼓勵。如:當小侄女說:「建腦。」那我會正確而稍微誇張的嘴形說:「電-腦-!哇!圓圓好棒!圓圓會說『電-腦-』!」先鼓勵她,再藉此不動聲色的修正幾次她的發音。 此外,可能會碰到的困難是,孩子已經習慣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模式了,不用開口,孩子也能得到他的需求。所以一開始要要求孩子必須說話才能得到他想到的東西時,會碰到阻力,孩子可能會以大哭、大鬧來抗議,但是就是不說話,這時爸媽所必需做的就是「堅持」,堅持孩子一定得說話才能得到滿足,只要孩子稍稍有一點點表示就馬上給予鼓勵並增強,如:哇!娃娃說『謝謝』了,然後馬上給她,她想要的東西。 二、外在動機 當孩子的內在動機不強,或需求的次數不多時,我們便得製造一些好玩的事物,來增加孩子學習的機會,這種動機,我稱之為「外在動機」。 這種情形我最常用的是「手指謠」,一些朗朗上口的詞,配合抑揚頓挫的聲調,再加上一些簡單的動作,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並有興趣跟著學。 我最常用的有「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一根手指、一根手指,變來變去、變來變去--毛毛蟲……」,都是簡單又好用的手指謠。 有一次很無聊,跟小外甥玩到不知道該玩什麼了,我突發奇想地把「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一半給你,一半給他。你不要!收回來。他不要!收回來。通通自己吃」,改成用腳來比劃。 很少有遊戲是用腳玩遊戲的,所以小外甥很感興趣,唸完一次,又要求再玩一次,玩著玩著,我慢慢地要求他從最一字的音開始學,如「一個大西瓜」,我會說「一個大西--」,停頓一下,看看他能不能自己說出「瓜」字;當他可以即時接上「瓜」字,等他把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都會唸了,再要求他說「西瓜」,等兩個字都會唸了,再增加為「大西瓜」,一個字一個字逐漸增加,直到他學會整首「大西瓜」為止。 由於這個遊戲很好玩,在我們玩過N次後,小外甥仍然不斷笑著要求「再一次」,不嫌累也不嫌煩,興致勃勃的,不但玩了好玩的遊戲也學會了很多的詞語。 這種好玩的東西通常是突如其來的靈感,爸媽可以常在生活中挖掘,找出孩子感興趣的聲音題材,如邊走路嘴巴邊說「一二、一二」配上誇張的步伐,孩子通常會覺得有趣進而模仿;排隊走路時,可以沿路說「搭火車、嘟-嘟-嘟-」,不但走起路來不覺得無聊,小朋友也會跟著老師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