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妹醬媽媽

陪伴女兒成長是最幸福的事!

陪伴女兒成長是最幸福的事!

轉貼文章

2010年11月21日
轉貼自王理書先生"教寶寶從小學習七件事"文章


導讀

我們期待孩子把大人教誨放入心裡,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
在此前提下,我們來思考,父母的教誨與孩子所吸收的,這二者間有何不同?
幼兒的認知發展,基本上以經驗記憶為主,他們還沒發展出純粹的概念記憶,而是透過互動記憶整個經驗…在反覆與重複的建構下,逐漸形成一組概念。
舉個例子:當父母提醒孩子:「你錯了,跟朋友道歉。」 孩子記得的不只是「要道歉」這話語,孩子內在世界還輸入一整組「故事記憶」,包含父母提醒時的表情語調,包含自己當時的情緒,還包含當時小朋友互動時蘊含強烈情緒的話語。 而這些記憶在時日久遠後會逐漸變得模糊,但是在下回與「道歉」相關的議題出現時,當時整體的模糊情感感受,會再度浮現。
我們將上面的認知了解,化為圖像表示如下:

因此,我們需了解:要孩子自動自發養成道歉的習慣,最重要的變因是孩子在被教導「道歉」這事時,感受到「被愛」「被尊重」「有價值」且「平靜」。
想像一下,當孩子犯錯,想起父母關於「道歉」的教導,他感受到被愛被尊重且有尊嚴,他就能平靜地做出道歉的行動。 但若孩子的記憶包含「作錯事的羞恥感」或「被強迫的無奈感」,那麼他在行動前,要經歷多麼複雜的內在掙扎啊!
親愛的父母請記得:只在平靜並能表達愛與尊重時,作生活教育。



培養良好習慣

幼兒的發展從自我中心的內在世界開始,他們的內在世界充滿想像與遊戲,外界的分類與界限都不是幼兒自發的本能所具有的。然而,規律與界限是孩子需要的,孩子若能在一個既有創造力又規律可預期的日常生活規律中長大,他內心流動無序的經驗能逐漸函納進這個規律中,逐步養成內在的力量。
紛亂意味著隨性自在,孩童追隨內在本能的流動,散漫地移動。秩序意味著專注,在外在刺激純粹之下,兒童灌注其意志力於一個反覆的練習中,感受到純熟與能力增長的力量。在紛亂與秩序之間,孩童需要來回往返,而帶領兒童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甚至是房間,在過程中進行分類,進而能掌握內在秩序感,是一個重要的養成訓練。
要一個本能驅動的孩子養成自動收拾房間的好習慣,在於讓孩子感受到被凌亂遮住的房間有如失去太陽,玩具凌亂猶如遺失。父母除了給予生活紀律和規律作息的支持之外,即時的提醒,不代勞,以及想像力運用,是很重要的。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英雄」,讓孩子有能力“拯救自己的玩具”,而不是依賴媽媽幫我找玩具。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尋找,讓孩子經驗到凌亂的失序,以及渴求規律的自然動力。當孩子需要找玩具時,借用想像力:「哇嗚,熊熊玩偶被埋在積木裡了,寶寶,你是熊熊的小英雄,去拯救他吧!」



面對恐懼

「恐懼」是孩子的基本情緒之一。除了恐懼類別之外,還有「愛」、「快樂」、「憤怒」、「悲傷」、「厭惡」、「羞恥」、「驚訝」等類別。「愛」與「恐懼」是本能與自發的情緒,攸關孩子的生死存亡。「愛」讓孩子靠近依附母親,收到溫暖時自然發出燦爛的笑意,激盪母親與孩子的連結,孩子獲得照顧得以生存。恐懼則是當”異物”靠近時,尋求保護或逃跑的訊號。
因應恐懼有兩種姿態:「逃跑」與「戰鬥」。這兩種姿態,是原始人的本能,在穴居時代面臨動物侵襲的兩種保命姿態。現代人的生活情境複雜,恐懼源頭不再只有入侵的動物。在現代人的情緒光譜裡,恐懼還包括害怕、焦慮、擔憂、猶豫、無助等等表情。若只使用「逃跑」與「戰鬥」兩極端,反而失去面對真實的勇氣。
現代人有的恐懼,經常不是逃命訊號,而是習得的焦慮:想到上學就害怕,或因焦慮而人際退縮,害怕體重過重而厭食…. 這些焦慮,我們稱為「精神官能性情緒」,焦慮恐懼的對象不是客觀的危險,而是主觀的認定。這種恐懼焦慮,遮蔽真實人生,阻礙學習,停滯生命的前進。
面對這樣的焦慮或恐懼,最好的態度就是:《不逃跑了,轉身面對》以及《不戰鬥了,面對面互相了解》。當恐懼由內在世界產生時,轉身面對,相互了解,就是魔法本身了。



培養想像力

外在世界裡,輪子是圓的,時間到了就要吃飯,山用來爬,吃東西不能掉在地上,孩童的內在世界裡卻沒有這些限制。 輪子是什麼? 他們張開好奇的眼睛觀看;他們心裡不一定有吃飯的時鐘;山可以移動可以撞開;吃東西掉到地上撿起來繼續吃。
這麼沒有限制的孩子對尋找創造力的大人來說經常是啟發。但對需求效率與省事的父母而言有時卻變成災難。
孩子尚未規範良好的世界,永遠有各種可能。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充滿天真的新鮮之眼。他們可以一遍又一遍重聽一首歌,他們可以重複同一個動作100遍,然後依舊笑得興奮。孩子聆聽充滿想像力的內心世界, 運用隱喻的觀點是很好的工具。
有些孩子的內在世界,充滿了對立衝突與掙扎,那反映了他白日的現實生活裡,許多無意識的情緒,也許是父母的衝突,也許是管教過嚴格之下,自己心裡的壓抑的憤怒敵意或衝突。有些孩子的在世界充滿了愛,那也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要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是怎樣的? 聆聽孩子的夢境,聆聽他遊戲時無意中說出的話語。 在說故事時,聆聽他最在意之處!
隱喻的內在世界,是孩子想像力的源頭,也是能深入觸碰孩子的語言。



尋找好朋友

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需要與充滿想像力的孩子一起玩。
他們不需要太多玩具書籍,光是一個足以奔跑的空間,孩子追逐嘻笑就能創造許多快樂。孩子需要孩子伴。當父母的我們,童年時不匱乏玩伴,當我們變成父母時,由於獨生子的原因,我們經常是孩子的主要玩伴。
大人陪小孩玩,怎麼陪都不如小孩陪小孩玩。怎麼辦呢?創造機會讓孩子尋找他的好朋友吧!
社區的鄰居,孩子年齡相仿的家庭,可以組成一個小團體,孩子輪流聚在其中一人的家庭,時間不用多,下課後到晚上8點,就回家睡覺了。主題不用過度設計,保留一顆開放的心,準備好在孩子爭執時給些聆聽,就能邀請孩子的小伙伴到家裡來玩了。若3家組成的輪流團體,給一次可以休息兩次。那就是夫妻約會的時間,夫妻的單獨相處對依家庭而言,必要需要且重要。當夫妻可以擁有親密的關係,孩子們的內在世界,就多了許多愛與甜蜜。
幫孩子尋找好朋友吧!讓孩子有共同遊戲,擁有許多共同童年記憶的玩伴



學會道歉

父母與老師經常在孩子作錯事的時候,跟朋友說:「對不起」。道歉這是重要的品德教育,也是人際EQ的一大能力。在我的觀點裡,【道歉】不只是有禮貌的習慣,而是一種能力,我們來看看,它需要哪些基礎?
首先,道歉需要有同理心,也就是對別人因自己而受的苦有所覺知與感受。
其次,道歉需要自我肯定又能自我承認。因為能自我肯定,所以能在認錯時,不會感受到自我的縮小或消失,於是能自我承認。
接著,要有人際表達能力,能夠真誠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能夠真心地用語言表達出心中道歉的情感。或在對方質問或怪罪時,能夠真誠地承擔自己的責任,又不會一眛地認錯,而承擔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最後,道歉還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力。道歉,有時不只是一句話了得,可能對方會責怪,可能需要賠償對方。這時候就需要有清晰的邏輯思考能力,包括思考到自己的責任是哪些?對方的責任又是哪些?哪些行動,可以剛剛好地在情分與實質上彌補,讓寬諒可以發生,讓平衡可以恢復,於是人與人的親密聯繫可以繼續存在。
在現代社會,父母在邀請孩子道歉時,可能有常犯的錯:
把道歉當作是一個「只要說對不起,就會沒事」的單薄禮貌。
在邀請孩子道歉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錯誤,甚至自我貶抑。
道歉,表面上是禮貌,實則上是靈魂平衡的負責行動。



合作力量大

合作是人際學習中很棒的事情。孩子學習奉獻一份心力,在團體中感受到群策群力的歸屬感,並享受成功後的族群榮耀感。合作與競爭都是群己關係中的經常現象;這社會有許多競爭的刺激與活動,但合作活動的機率較低。父母能作的是在生活中把握合作的機會,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幫孩子選擇夏令營或學校活動,也強調合作的本質。語言是一種增強,同樣是運動會中的拔河,你強調團結合作的力量,或強調兩隊相爭的輸贏,就增強了孩子意識的強度。
洗被單鋪床折棉被,是兩人合作的好時機。
搬重物移動家具,是展現共同力量的有活動。
說故事也可以共同創作。
洗衣服折衣服可以一起參與。
旅行的規劃以及資訊蒐集,家裡的布置以及整體規劃,宴會的策劃安排與行動,就是一場大型的合作歷程。
捕捉機會或創造,讓合作的活動頻繁地出現,然後用語言來讚嘆,讚嘆合作過程裡的美好。讓合作與競爭意識在孩子的心裡是平衡的,同樣有趣。



生活規律好作習

對幼兒而言,規律的作息能穩固他們的靈魂,能讓他們的發展,在心靈的韻律下進行。睡眠是潛意識處裡平日意識焦慮的時機,安好規律的睡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若父母本身有著規律作息的紀律,孩子比較容易跟上。
維持紀律的秘訣是:不要太鬆,也不要太緊。
紀律太鬆的父母,孩子失去保護傘,看似自由快樂,但心靈其實會無依散亂。 紀律太緊的父母,孩子失去與自身的連結,乖巧聽話雖讓人喜歡,但壓抑的情緒能量才是人生的大變數。
紀律的方向清晰具體,確實執行。 在執行的過程,別忘了聆聽孩子同時讓孩子有表達與創意的展現。
現在家庭生活的挑戰在於,雙薪有孩子的家庭; 在睡前,通常父母比孩子累,於是失去精神集中度,孩子容易散漫或過渡興奮,失去身心的聯繫。睡眠的要見就是讓腦袋跟隨身體,讓腦袋的思緒不在運轉,與身體聯繫。因此,即使再累也可以用少少的能量集中在自身的身心連結,然後幫助孩子身心連結,於是孩子可以早睡,自然可以早起。
身心連結就是,覺知到自己的呼吸,覺知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覺知到身體的溫度,覺知到心跳,覺知到逐漸沈重而放鬆的四肢,覺知到皮膚的毛細孔逐漸平緩而和諧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