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2010年01月28日


人的價值建立在思考價值上,而會不會思考,則在於你相不相信你會思考。
所以我們說,信心決定思考,而勇氣決定你的信心,然而你是如何被對待的,則決定了你的勇氣。
好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會不會、能不能思考。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平安就好
任何事都有光明面,不要只往壞處看
無論如何,都要支持你的孩子。


只有真的了解孩子的處境與困難,才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

許多時候我們自認給了很多疼愛與幫助,但是問題的癥結在於孩子感受到這些疼愛了嗎?
孩子真的受到我們所提供的幫助了嗎?

叛逆的小孩未必是壞事。朱台翔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是她的朋友告訴她的。

朋友的弟弟成績向來很好,個性也很溫順,可是當年的聯考,高中入學考的答案是寫在答案紙上,而五專聯招的答案是畫在答案卡上。這孩子當時應考時把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當他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把答案重新謄寫到答案紙,考試結束出來和同學聊天時看起來也沒有異狀,但回家後不多久,他得了急性躁鬱症。

孩子的媽媽決定要像初生嬰孩一樣去疼愛包容他心愛的孩子,於是每天像小Baby一樣擁著弟弟入睡。弟弟患病後非常沒有安全感,都是高中生年紀了,睡覺還要跟媽媽睡同一個枕頭,媽媽是個職業婦女,白天要上班,晚上就這樣抱著兒子哄他睡覺,夜裏弟弟驚醒找媽媽,媽媽又再度耐心地安撫、擁抱,直到這個十幾歲的小Baby再度入眠。有一天,姐姐回到家看到一幅怪異的畫面:她的父親抱著那十幾歲的「小Baby」坐在地上玩玩具,就好像年幼時看到父親抱著兩歲的弟弟一起玩,那時,全家受到媽媽的影響,全家像疼小Baby一樣地去疼惜那患了急性躁鬱症的弟弟。

就這樣過了個月,弟弟痊癒了。許多急性躁鬱症的患者後來演變成慢性躁鬱症,受苦終生,然而幸運的弟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完全好了,沒有留下後遺症。他重新出發,現在是某大學的碩士班學生,他所做的研究論文被指導教授拿到國外參賽還得獎。

孩子叛逆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有自主的空間,他的一些言語行為想向大人表達的是自主空間需要被尊重,當父母超越了那條自我界線,判逆透露給父母的提醒便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好的機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身心症,都可以因為大人充份的疼惜而漸漸恢復正常。只要大人願意調整,所有的孩子便都有機會改變。

所以,把孩子當成初生的嬰兒那樣去對待,緊緊地抱住,然後放開,接著,好好地欣賞他好的地方,然後告訴他你多麼激賞他。

不經意的傷害需要好多好多甜甜蜜蜜的愛才能解除傷害造成的後遺症,不要再期待孩子乖巧、聽話,有自己的想法很好,當孩子勇於向大人說不要、不想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勇於嚐試的小孩。

然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往前走,同時也是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朱台翔說,她兩歲的小孫子平常很活潑,但是每到了便便的時候,便排斥所有人的幫助,寧願屁股一大包便便也不願大人幫忙換下來。於是她問了孩子的父母,家裏有沒有人笑他大便臭,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親家家人曾經因為孫子便便而取笑他,導致他總是認為自己大便是很不好的事,偏偏這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而且每天都得來上一次。

有一天,他們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小孫子又便便了,一如往常地拒絕任何人靠近他,朱台翔告訴小孫子說,阿媽也會大便啊!小孫子驚訝地抬起頭,口裏喃喃唸著:「阿媽也會便便……阿媽也會便便……」那次,孫子很配合地讓朱台翔帶去把屁股洗乾淨,往後,便不再拒絕大人協助他清理大便。

朱台翔說,即便是出於疼惜的取笑玩笑也可能會傷到孩子,當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表示他的情感上可能有需求,大人應該要去了解、找出原因,而不是用威權把孩子硬生生壓回去。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日後教孩子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小事何必那麼計較

家庭會傷人 一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一句話:所有家庭裏的規範都是不幸的教條,而這些不幸的教條絕大部份都是在規範很小的事情,以致於許多人受到家庭裏負面的影響直到四十歲後才能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家裏不應該有教條,可是有的父母親會說,可是孩子飯不好好吃,不管教怎麼行?

朱台翔說,她的一個朋友嫁到以色列,在以色列當過一段時間的幼稚園老師。她說,剛到學校任教時,被孩子們進食的狀況嚇了一大跳!

朱台翔的朋友負責的是兩到三歲的孩子,午餐時間,那天提供的是義大利麵,小朋友用叉子叉不起來,用湯匙也用不順手,乾脆用手抓來吃,順便擦一下臉抹一下頭髮,吃得滿地、滿臉、滿身都是。在台灣哪裏有可能放著孩子這樣吃飯?新來的老師不敢多說話,跟著同事一起工作。當地老師的工作,就是協力把用完餐的孩子一個一個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把環境清理乾淨。沒有指責,一切看起來那麼理所當然,好像本來小孩就該這樣吃飯似的。

朱台翔的朋友過了一陣子和她的以色列同事們聊起這件事,才知道以色列的專家認為,人類的暴力行為受到孩提時代的進食方式所影響,幼年時期被強迫進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因此以色列人開始避免過度干預孩子吃東西,他們認為越早開始自己吃,越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與自我控制。

因此,朱台翔說,台灣人特別重視孩子進食,吃得慢?大人餵。吃得少?就命令孩子多吃一點。也許就是因為社會風氣如此,所以台灣才會越來越多暴力現象。

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孩子因為吃飯吃得不夠而營養不良,只要補充營養就行了,這個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可是如果因為大人逼迫吃東西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或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了。只是為了避免一個很容易解決的營養問題而教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大家可以想想看,值得嗎?

不用命令句,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發展思維

所有的打罵都有一個循環:

命令→不服→打罵

如果你帶個錄音機在身上,你將可以得知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多少命令句。 可是有的媽媽又會說,不說命令句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跟小孩子講話了!朱台翔說,把命令句改成一個話題。

朱台翔家裏有碗櫃,小孫子有陣子非常愛開碗櫃,媳婦勸也勸不聽,有天小孫子開了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