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爸爸給我的財富--朱台翔

2010年05月10日
公開
42

半年前,有一天,我爸爸和我的眾姊妹們在我們家聚會。吃完飯,我教大家盤腿打坐,但教了半天,她們都盤不起來。我看了看坐在一旁已經九十歲的爸爸,心血來潮地對他說:「爸爸,你來試試看!」爸爸笑一笑,說:「我習慣了。」這一句話聽起來有些答非所問。我還來不及追問,就聽到有人說:「年紀這麼大了。」有人說:「說不定爸爸可以。」又有人說:「小心一點。」一陣混亂中,爸爸已經坐在地板上了。  他把右腳墊在左大腿下,左腳架在大腿上,一面笑瞇瞇地說:「我平常就這樣坐。」他能這麼輕鬆地坐下來,大家都覺得他有些厲害。不過,他的坐法是單盤,比較容易。當時,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樣說,但我還是說了:「爸爸,你把右腳也架上去。」我的意思是要他雙盤。話才一說出口,就引起所有人的反對。有人說:「不要開玩笑!」「年紀大了。」也有人直接制止:「不要!」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爸爸毫不費力地,已經把右腳架在左腿上了,動作俐落而又明快。更厲害的是,他不但兩隻腳的腳心朝上,兩條大腿幾乎是平行的。  所有的人都鼓起掌來,大叫:「爸爸好厲害!」或許是被鼓勵得有些高興,爸爸竟然用雙手撐著地板,雙腿保持雙盤,身體懸空,以手代替腳,在地板上滑行,滑過來又滑過去。這樣的動作再一次地引起全家人的歡呼。  就在家裡的氣氛還熱呼呼的時候,爸爸把臉湊過來,小小聲的說:「我能夠活到現在,就是心裡一直像一個小孩!」  儘管這樣,爸爸的身體還是老化了,各個器官開始慢慢衰竭。前一陣子住在醫院裡。我每回去看他,他只要有一點點力氣,就一直說我的好處,而且,最後總是會加一句:「你是爸爸的光榮。正派、正直!」他提到我姊姊:「熱心快腸。」提到我先生:「新學問,舊道德。」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從我有記憶以來就沒有聽他罵過任何人或對哪個人說過任何一句重話。他總是能看出每一個人的優點,不但說給那個人聽,也會說給其他人聽。  隔天,我把我的感覺寫給爸爸看。我之所以用寫的,一方面是因為他有些重聽,另一方面是因為有些話說得大聲,就少了一種味道。我跟他說,他能看出每一個人的優點的這個特質將會永遠地影響我,這是他留給我的最大的財富。爸爸看了非常高興,說:「對!對!對!」並且說:「我這一輩子很滿足了,沒有遺憾了!」  當天回到家,打坐時,我給自己一個承諾:從現在開始,不在任何人面前批評另外一個人。同時,把握住機會欣賞每一個人。如果我能實踐我的諾言,再加上「心裡一直像一個小孩!」那麼,我就不僅擁有了也善用了爸爸留給我的「財富」。   編按:本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1期(2006年3月號)

好文分享--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2010年03月26日
公開
46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作者:WC(「WC看看 ? 好書太多朝我來」格主) 朋友提起這本《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時,說她讀到幾度眼眶泛紅。我還想這位太太妳是不是太誇張了。 因為書不厚,在日本又紅成這樣,於是我在某個夜晚上床翻開(誤以為心情平和有助睡眠),看了幾頁趕快把書丟在一旁。哎呀不得了,我差點就要清醒來作筆記了! 木村阿公雖然長得像阿公,但其實還沒有60歲,皺紋與黝黑的皮膚可能是農夫本色;不見的牙齒則是曾因為外出打工被黑道打斷,他覺得這缺牙是去捍衛蘋果的紀念品;但是他的笑容,是連寫作者都說「我很努力思考該如何向讀者傳達他的笑容,因為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爽朗的笑聲。」 木村所創造出的「奇蹟」就是,不用農藥不用肥料而種植出全日本都想著「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蘋果。 從實驗開始,到他第一次看到七朵蘋果花、採收到兩顆蘋果,整整10年。 第11年,他的蘋果園開滿了蘋果花。 這段期間,人們口耳相傳去跟他買蘋果,木村用電話、傳真、通信的訂購法,每年收成都被訂個精光。再過20年的2006年,他接受NHK「專家的作風」採訪,開場就是東京的法國餐廳主廚表示,用木村凝聚「生產者的靈魂」蘋果所作的料理,訂位已經排到半年一年之後。據說這集「獻給放棄人生的你」的節目,被觀眾要求重播了100多次。 並不是所有作物不用農藥時都會有這麼大的挑戰。但蘋果是。因為農藥在近代加入,蘋果變得只要負責長得又甜又大就好,它不用奮力生長,所以當木村不使用農藥的時候,現代的蘋果已經不知道怎麼長了! 所以木村可以說是在,等。他知道蘋果樹其實很努力。 ***** 木村並非只會夢想不知輕重的人。務農前的他,可是具有簿記資格、在公司中是專門控管成本的人。而且他酷愛研究機械,他坦承就是因為喜歡耕耘機,所以也欣喜的入贅務農。 可是,每噴灑一次農藥,他體質過敏的妻子就得臥床休息一週。 直到有一個無事可作的雪天,他閒不下來而去書店,在搬動置放高層的機械書籍時,不小心打落了其他的書,木村於是把弄髒的一本也給買了下來,那本書叫做《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也不用肥料的栽種,因為大自然是自我完結的體系。 就這樣,木村踏入了無農栽培的路。但他不是專家,所以他完全靠讀書、實驗、從挫折中再試一次。 ***** 在這段慘不忍睹的日子裡,他被鄰里冠上了「滅灶」的嚴重形容,他女兒在作文上寫著:「我的爸爸是農夫,但是我從來沒有吃過家裡種出的果實。」苦還不是重點,重點當時可是經濟大起飛,鄰居都已經買車出國了。 但每一次猶豫的時刻,木村都會發現一點奇妙的事,例如,葉子還是又長出來了,有一年葉?不見了,每次一點小小的進展都讓他覺得──蘋果樹也想活下去啊。 所以,他「窮得只剩下信念」。 但依然有這樣一個極限,他實在不忍心看到家人和蘋果樹因他繼續受苦,他決定,來去死吧,只有死才能夠制止他的夢想。月圓風高,他帶著繩子上山要去找棵大樹來吊,這個時候他突然意識到,山裡不可能有農藥,而且到處都是蟲,可是為什麼它們的葉子都那麼健康?!(讀到這裡我也楞了一下) 他觀察之後發現,就是他腳下踩的泥土不一樣。鬆軟度不一樣,氣味不一樣,溫度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呃,他吃了起來)。他終於理解,重點在泥土,是在整個一體的大自然醞釀出這種泥土,讓蘋果樹盡情的深根茁壯。我們為了保護蘋果樹,卻用農藥將它隔離在大自然之外。從此之後,木村更加的開心,他選定了努力的方向,開始出外打工(牙齒就在這個時候離去了啊)。 「沒有任何生命是孤立的」,蘋果樹不能,人也不能。 日本的腦科學家、也是NHK「專家的作風」主持人之一的茂木健一郎,形容這種傻瓜的意志:他們擁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東西的力量。像這樣不斷學習的人,「是閃閃發光的」。 ***** 儘管被視為是個麻煩,但木村卻不斷汲取著周圍人的能量。 他的岳父因為經歷過戰亂,理解農藥未必是個必須,不僅同意木村拿家產來試驗,有時候還要在外當擋箭牌。他親生父母覺得自己的兒子去把人家搞成這樣實在太對不起,聲明斷絕往來,可是晚上偷偷送米過去。 他的女兒聽到父親可能要放棄的時候,生氣的反對,她說那我們前面苦的是都白費了嗎?! 他繳不出水電費時,有朋友去代墊;他需要機械時,老闆留下好用又便宜的部分給他;他要去繳納欠稅時,對方還勸他,還是先留著吃飯家用吧。 他的蘋果園開花時,是鄰園的農夫放下手上正煩惱的事趕快跑去通知他。第一次結出好小的蘋果帶去市區廉賣,客人寫信回來跟他說,好甜!我還要再買。 後來木村在為其他果園諮詢時就表示,你的果園也不能獨立於其他人之外,他每年都要去拜託拜託鄰居,讓他再試一年。木村也認為,如果收支平衡了,就不應該收取高價格,要讓大家都吃得到好吃健康的蘋果。 ***** 日前台灣媒體報導木村那顆放了兩年沒有腐爛、只是枯萎飄香的蘋果(乾)時,訪問了農委會專家,專家說這不可思議,因為沒有科學根據。日本的學者也大感驚訝,認為這在學術上有其深遠的意義。 其實木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他認為,也許因為它來自於大自然吧。 正由於他完全靠觀察和實作,NHK說這是一位「打破常識的男人」。他用眼睛看益蟲也看害蟲,而且是連蟲的臉和卵都想了解。他自己調和醋來當農藥,但是堅持以人工噴灑完800棵樹,因為他認為機器壓過會損壞土壤。他的果園平常長得像個植物園,但是秋天會割草,讓土壤溫度降低,「這是要告訴蘋果秋天來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維持肥力;他連修剪樹枝都有自己的道理,於是日本甚至韓國的專家和果農都紛紛去取經。 當節目主持人問他認為「什麼是專業」,他想想後說:心和技術的結合,才是真正的專業。 木村最在意的就是:主角是蘋果,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也不能長出一條金魚--這是佐賀阿嬤說的)。所以他常常會去跟蘋果樹說,謝謝你們真努力啊,對不起啊你要努力活下去啊,在開花的那第一年,他帶著燒酒到果園裡,澆了些到地上,跟蘋果樹對飲起來。 ****** 對於木村似乎是被天啟而發現有關泥土深根的祕密,我是一陣雞皮疙瘩。他的蘋果園隨處一翻,都可見根枝,數量和長度都和其他果園大不同,地底的世界可以長達 20公尺 。有回颱風之後,他有八成的蘋果都還在樹上。深根,是生存茁壯的原力。 我心中一震,這簡直是這個人們思考流於淺薄、沒耐性的時代天啟吧!一如湖底不起浪,讓人不盲目於流行、煽動,這樣的踏實與紮實,讓人擁有沉穩的力量。希臘神話裡的巨人安泰烏斯,他是天神與地神的孩子,每當他與人征戰時,只要身體觸及到土地,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灌輸到他體內。他知道他的根之所在。 寫作者不禁想,難道這座果園是知道農藥必將崩解自然的那艘方舟嗎?而木村只笑笑問:你要上來嗎? 想起最近剛讀到一則小故事。一個人帶著前任雇主的推薦信找工作,信裡只有一句「他在暴風雨中沉睡」。農場主人用人急迫就雇用了。某個深夜暴風雨肆虐,主人跑去叫這個工人,他卻沉睡不醒。主人跑到畜欄,發現牲畜都很安全、飼料充足;他跑到田裡,麥子都捆好了也都罩上防水油布;他再跑到穀倉,門都拴緊了,穀物都保持乾燥。這個時候,農場主人懂了那句「他在暴風雨中沉睡」。 當我們照顧好人生中重要的事,便能免於痛苦折磨,儘管外人是多麼不解傻瓜的行徑。 ***** 要說這是一本農業書的話,這的確是很普及化的心事說明;要說這是一本勵志書,它讓我感動莫名。我不得不認為這位傳記作者的利害,他應該也是讓我朋友眼眶泛紅的幕後黑手。木村的想法強而簡潔,跟小蟲藏在蘋果樹上一樣,書中藏著許多令人一醒的文字,與它相遇時,蘋果好像立刻搾為蘋果汁的潤了喉。然而作者繼續的挖掘和演繹,也常幫助讀者進入了許多可能。 我想起這幾年的一些趨勢。從天災頻傳,我們學習從「人定勝天」轉回「天人合一」;或是《祕密》透露,不用逆爭上游,因為「你本來就值得擁有美好事物的權利」;木村阿公窮盡半生所追求的,也只是想恢復大自然原本的體系。這種對於當然擁有原本美好、我們只是忘了偏離了的提示,陸續都引爆人們深思或振奮的深遠影響。障礙並沒有變小,是我們的心變大了。 《聖經》有這麼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當我們對與生命相依存的,懷有一顆溫柔心,恩典就如經拂拭的明鏡,自然浮現了。 ◎ 在WC也要利用時間: 1.上網搜尋「木村秋則」就會遇上不少日本網站(可以看圖囉),原來台灣也有很多課程已經看過NHK影片了。 2.NHK一開始就把這集節目獻給「放棄人生的你」。木村說節目播出後很多人也找他討論人生的問題,但他實在不記得自己說了什麼啊哈哈......不過對於曾經想尋死而自此獲得勇氣的人,木村說,既然想死,那就在死之前為一件事瘋狂,作一次傻瓜吧!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木村秋則的蘋果.......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問路 作者:李家同

2010年03月01日
公開
49

"Where is heaven?" - this story could change your outlook in l... 他正準備問這個孩子要到哪裡去,沒想到孩子先發制人,他說:請問,天堂怎麼走?…… 我一直都是玉里鎮鄉下一所小學的老師,來過我們學校的人,都會同意我們學校真是世外桃源。站在校門口,四處望去,看不到任何一棟房子,當然也看不到一個人;學校不遠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往東走,可以走到玉里鎮上去,往西走,就會走到深山裡。公路在山腳下就斷了,要進入山裡,你必須走路,山路雖然不好走,還是有人住在深山裡。 二十年前,我還是個單身漢,我的同事張老師也單身。學校沒有宿舍,可是縣政府替我們單身老師在玉里造了一棟宿舍,我和張老師都住那裡,也同出同進。 有一天,我記得很清楚,是一個星期五,我們兩個人是最後離開學校的。車子才開上公路,就看到了一個小孩子在路上走,他穿的衣服很單薄,也沒有穿鞋子,因為正好寒流過境,他好像有點發抖。我是駕駛,立刻在他旁邊停了下來,張老師將車窗搖下。我相信他正準備問這個孩子要到哪裡去,沒想到孩子先發制人,他說:「請問,天堂怎麼走?」這個問題,我和老張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窗外寒氣逼人,張老師將後車門打開,請孩子進來,孩子也立刻進來了。 我們總算知道孩子為什麼要去天堂了。孩子的爸爸在他一歲就去世了,不幸的是,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一個星期前也去世了,但神父教他不要難過,因為他的母親現在住在天堂裡。他曾問神父,天堂在哪裡?神父支吾其詞,不願明確地回答他的問題。今天下課以後,本來應該回到山上的部落去的,他卻沿著公路走向玉里去。他想,那裡比較熱鬧,而且有學問的人比較多,一定有人可以告訴他如何到天堂的。在路上,他也曾問過路人,但沒有人知道天堂在哪裡。 我們發現孩子住的地方好遠,開車到公路盡頭後,起碼還要步行一小時。我們是不可能今天送他回去了,就和他商量,今天晚上和我們住,明天我們帶他四處去問路,如果有人知道天堂在哪裡,我們一定會開車送他去;如果沒有人知道,我們也一定在天黑以前將他送回他阿姨家。我們問他要不要打個電話給他的阿姨,他說他阿姨現在在台北,不會知道他一個人到玉里去了。 張老師教我將車子開到一條玉里店最多的地方,幫孩子先買了襪子和鞋子,也替他買了一件厚夾克和一套換洗內衣褲。穿上厚夾克,孩子不再打哆嗦。大家都餓了,就帶孩子去一家西餐館吃飯,可以想見的,孩子很捧場,吃得很起勁。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皮膚黑黑的,大眼睛,講話的時候會露出一嘴白牙齒,典型的原住民孩子模樣。 張老師客廳裡有一張沙發,也有乾淨的床單和厚被,替孩子打點好了,就勸他早點睡覺,因為走了這麼多路,一定很累了。孩子在睡前仍然做了一個簡單的祈禱,祈禱中沒有提到天堂,卻祈求天父降福我和張老師,因為我們是好人。我和張老師聽到了這個祈禱,都感覺很好;被人稱為好人,當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我被敲門聲吵醒。打開門,發現張老師慌張地站在門口,他說孩子不見了;可是有更怪的事,他堅持要我自己去看。我看了以後,真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替他買的衣物全部都留下了,而且整理得好好的。張老師說這個孩子真是胡鬧,這麼冷的天氣,沒有厚夾克,又赤腳,絕對會感冒的。 還是我鎮靜,我教張老師不要慌,因為發現孩子留了言,書桌上有孩子的一封信,信上說: 李老師、張老師: 謝謝你們。 我餓了,你們給我東西吃;我渴了,你們給我水喝;我無家可歸,你們收容了我;我沒有衣服穿,你們給我衣服穿。 凡是替我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 你們現在就在天堂裡,將來也會永遠在天堂裡。 這封信沒有簽名,但是有以下的英文字: Mathew, 25/31. 我們兩個人不知道這個英文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隔壁的陳老師是教英文的,也管不了是否仍在睡大覺,硬把他從床上拖了起來。陳老師一看就知道這一段話典出何處,他打開了《新約聖經》,翻到〈馬太(Mathew)福音〉第25章31節(25/31),這一段話是如此說的: 「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臨時,那時,他要坐在榮耀的寶座上,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 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飢餓而給你吃,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然後他又對在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 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飢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孩子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刑,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我一直到現在仍無法形容我和張老師當時的反應,雖然陳老師一再追問我們,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都沒有立刻回答他。我記得我有點兩腿發軟,找了一張椅子坐下;張老師不發一語,對著窗外發呆,然後用袖子擦乾了眼淚,將整個故事告訴了陳老師。陳老師聽了故事以後,只說了一句話:「你們真是有福分的人。」我這時忽然想通了一件事,為什麼孩子的祈禱,是向在天上的父親祈禱? 我必須承認,當初我和張老師被分發到如此偏遠的地方,並非我們的第一志願,但是這件事以後,我們都歡歡喜喜地留在這裡工作,從未想離開過。我們忽然發現這裡好多孩子在寒流來的時候,沒有厚夾克,我們會買夾克送他們。近年來,有好多公益團體捐錢給我們,我和張老師說服了校長,替全校學生每人設立了一個帳戶(全校只有三十位左右的學生),同學需要幫助,就從這筆錢支付。所以我們的孩子從來不用擔心營養午餐和學雜費。去做家庭訪問的時候,發現孩子沒有厚被蓋,我們會買睡袋送他們。最近,玉里鎮的一個單位要換床墊,我們爭取到了那批舊而可用的床墊,現在庫存在學校裡,已經送了一批給需要的孩子們。 當政府宣布小學生也要學英文的時候,我和張老師就努力地教英文,我們孩子的英文雖然比不上城裡最好的,但絕對超過附近學生的平均水準。 我們都不會離開這所偏遠學校的。誰會離開天堂呢? 如果有人再問我天堂在哪裡,我可以回答他的。

負面語言知多少?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54

文�丁凡( 作家;親職教育專業講師) 有一年,我們全家去澳洲自助旅行,整個星期裡,上山下海接觸到的都是當地人,心情非常輕鬆愉快。回程時,坐在機場的候機室,聽到背後傳來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忽然神經緊繃起來,這才意識到:這一整個星期以來,都完全沒有聽到家長罵孩子的聲音。回頭一看,果然是台灣的旅遊團! 憑良心講起來,一般的台灣家長實在是非常喜歡罵孩子,好像不罵就不會成器似的。罵還分層次等級,有邊打邊罵(我打死你!)、人身攻擊的罵(你這個壞孩子!你白痴啊?)、惡狠狠的罵(我看你下次還敢不敢!?)、恐嚇的罵(再不乖我就不理你了!)、和別人比較的罵(你看那邊那個小妹妹就比你乖。)、酸溜溜的罵(唉,你們這一代的小孩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喔,我們以前哪有這麼好命?)、羞辱的罵(這麼大了還哭,羞羞臉!別人會笑你喔。)、訊息矛盾的罵(你再說一句看看。你再說呀!)、喪志的罵(看你這樣,將來怎麼會有出息?)、訴諸情感要脅的罵(你看你把爸爸氣成這樣,還不道歉!早晚會把你爸爸氣死。我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 這些負面語言,不但通通沒用,恐怕還會有反作用。 人的心理很微妙,你越欣賞他,他的自我價值感越強、越會有向上的動機? A 越希望表現得更好不讓你失望,也就是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心理反應。反之,你越是批評、訕笑、責罵,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越低落、表現越差、越不願意聽你的話。既然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認為他是笨蛋,那他的希望在哪裡呢?不如乾脆自我放棄算了。 其實,不論碰到甚麼狀況,我們總是可以把話鋒轉一下,用正面的語言和孩子說話。 有一次,我在山中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家人也在走山,孩子走著走著忽然就跌到水溝裡去了,爸爸驚嚇之餘,拉起孩子馬上大聲的說:「你怎麼會這樣!每次走路都不看路!以後不帶你出來了,總是這樣不小心!真是笨手笨腳!」 同樣的情景,他可以說:「你還好嗎?哪裡跌破了?剛剛嚇了一跳吧?沒關係,下次小心點。」 這樣說,感覺是不是完全不同了呢?同樣是教導孩子,正面的語言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形象,也可以提昇親子之間的情感,絕對會產生正向循環的作用,讓孩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有一位朋友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我要是睡夠了就好,如果睡不夠,脾氣上來了,講甚麼道理都沒有用啊。」這也是現代父母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一根蠟燭兩頭燒,累到最高點,甚麼教育理想也談不上了。 作父母的人終日忙碌操勞,自己也沒有被疼愛、被呵護夠吧?那麼,健康有效的親子互動是不是必須建立在稍稍放緩的生活步調上呢? 相信我,這樣的生命投資絕對值得! (本文摘自國語日報專欄) 父母可以是兒女祝福的天使,也可以是兒女咒詛的鬼魔。  父母罵兒女笨蛋,他至終成為笨蛋。 父母罵兒女沒出息,他至終成為沒出息。 父母罵兒女頑固,他至終成為頑固。 父母罵兒女懶鬼,他至終成為懶鬼。 父母罵兒女寄生蟲,他至終成為寄生蟲。 父母罵兒女好吃懶做,他至終成為好吃懶做。 父母罵兒女優柔寡斷,他至終成為優柔寡斷。  父母稱讚兒女能幹,他很可能變成能幹。 父母稱讚兒女精明,他很可能變成精明。 父母稱讚兒女有愛心,他很可能變成有愛心。 父母稱讚兒女肯努力,他很可能變成肯努力。 父母稱讚兒女會做人,他很可能變成會做人。 父母稱讚兒女意志堅強,他很可能變成意志堅強。 父母稱讚兒女富有創意,他很可能變成富有創意。     普通的父母說: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怎麼那麼笨? 你真是敗事有餘! 你真是騙子! 你真是自私! 你真是頑固!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怎麼那麼愛現? 妳真是長舌婦! 你真是沒出息!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是個膽小鬼! 你真討厭! 卓越的父母說: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妳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不那樣作我會很高興。

關於孩子說謊這件事.....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48

大穎文化 總編輯/Carol 謝 三歲的小蝴蝶個性機伶靈巧、倔強好勝,才小小年紀,我這做媽的已經看出她是頭難馴的小野獸。這種小孩看來不乖巧、卻會很有趣。帶她長大的過程,得不時跟她鬥法。媽媽有時贏、有時慘敗,趣味就在這日日的「大鬥法」。 有一天,蝴蝶拿著畫筆把沙發當畫布,亂畫一通。畫完走人。 我把她拎在「罪證」前,指著沙發,問她:「這誰畫的?」 蝴蝶氣定神閒地回我:「荳芽!」哇!說謊還這麼鎮定! 荳芽姐姐已經忍不住跳起來。我對她使使眼色,請她稍安勿躁。看我跟蝴蝶鬥法…… 我再給她一次機會,「蝴蝶,這是誰亂畫的?把沙發弄得髒兮兮!」 「荳芽畫的!」她還是很篤定地繼續說謊。 「好!那我來打荳芽。」 蝴蝶不再那麼不當一回事了,臉色有點變了樣。我再問一次誰畫的,她小小聲地回我──荳芽! 還是荳芽!還是繼續說謊! 被誣賴的荳芽快氣瘋了。我對荳芽眨眨眼,故意裝出很兇的語氣,說:「荳芽過來!手伸出來!誰叫妳亂畫沙發!」 荳芽配合著我演戲,乖乖把手伸到我面前,我舉起手作勢要打荳芽手心。蝴蝶一看、急了。哇的一聲哭出來,邊哭邊說:「媽媽不要打荳芽……是我畫的啦……」 荳芽一看蝴蝶哭了,也不忍心地紅了眼眶。想來她剛剛被誣賴的氣也消了。 我當然沒有打蝴蝶。等她哭完了,我們三個不管誰畫的、就是一起認命地拿布開始拼命擦沙發…… 另外一天,荳芽的家教老師Annie跟我說了一件好玩的事…… 那天放學回家後,荳芽問她說:「Teacher Annie,妳會不會寫媽媽的名字?」 Annie還在奇怪她為什麼這樣問時,荳芽悄悄地拿出一張數學考卷──八十八分! 原來荳芽意圖讓Annie代我簽名,不打算把那張考卷給我看。Annie對她曉以大義,說媽媽不會在意荳芽考幾分,只要把錯的地方學會就好了。 後來,我看到那張考卷時,故意問荳芽:「妳會不會寫我的名字?」 荳芽歪著頭看我,很疑惑。「不會呀!」 「那要趕快練習寫我的名字,這樣下次再考不好就不必拜託Teacher Annie啦!」 荳芽這下明白我在消譴她啦。「唉吆……媽媽!」不好意思地怪叫起來…… 看來Carol是個不太糾正小孩說謊的媽媽。正在看我的文章的你一定這樣想…… 嗯!我得承認:我的確沒有教小孩「絕對不可以說謊」、「說謊就是壞小孩」。 當然,我也不是鼓勵小孩多多說謊。我只是希望讓小孩有機會自己去體會說謊的心情。 一個窮得只能買一個便當的媽媽把唯一的飯給孩子吃,自己明明餓昏了,卻還是對孩子說:「你吃吧!媽媽不餓。」這是謊言。媽媽卻說得心安理得。這種謊,令人感動。 說好的謊言時,呼吸順暢,心情平靜,有時還會有暖暖的、溫馨的感覺。 說不好的謊言時,時時擔心被揭發,一點風吹草動就被嚇得心驚膽跳、冷汗直冒。 我告訴荳芽和蝴蝶:「妳要知道妳這個謊該不該說,看妳的心。心不安、跳很快,那妳最好趕緊補救,因為妳說了一個壞謊話……」 我自己偶爾也會說說「心不會不安的謊」,所以我無法要求我的孩子絕對不要說謊。我把我用來判斷這個謊該不該說的標準告訴她們,期望她們用自己的心去決定。 我知道很多媽媽為孩子說謊而困擾、擔憂,也有很多媽媽是一直教孩子絕對不可以說謊。 我也知道很多一直被教導著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孩子因為說了一點謊,就擔心自己會變成大壞蛋、會讓媽媽傷心。 「謊言」就像這世上所有事物一樣,也不是絕對的。我們的傳統教育教我們「謊話像一條嘔心的、醜陋的蟲」,寧願受罰也不要接近這隻蟲;我卻在另一個文化裡見識到「謊言也可能是一隻可愛的小精靈」,我們也有可能和它相安無事地面對。 這個有趣的小精靈就出現在比利時的繪本《謊言小精靈》裡。 我初看到這本書時,真的是忍不住歡呼!終於有人用一個有趣的、可愛的故事來討論小孩說謊這件事了。 故事裡小女孩一說了謊,嘴裡就會飛出一隻小精靈,成天跟著她,提醒她做了不好的事,攪得她心慌意亂、玩也玩不成。更嚴重的是,小精靈會擋在她和爸爸媽媽中間,讓她無法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和親吻…… 最最吸引我的是結尾── 小女孩說:「小精靈有時候還是會出現一兩隻。我還是沒有辦法每次都把所有的事情告訴媽媽和爸爸。但是我非常努力地不要讓太多小精靈擋在我和爸爸媽媽之間。因為我實在非常非常喜歡爸爸媽媽抱我時、那種溫暖的感覺。」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永遠不說謊,只是有時候我們願意為了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或一個我們更在意的人,克制說謊的壞念頭。 孩子若是理解了這些,說不說謊,我覺得都不必太追究了。

教育須知---紀律遠比記憶重要‏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51

我去朋友家,發現她的女兒才兩歲就很會幫忙做事,她坐在客廳跟我聊天。 需要筆寫東西時就跟女兒說:「妹妹,去書房幫媽媽拿枝筆來。」 女兒就快快的拿來,等一下又說:「妹妹,去臥房把媽媽的皮包拿來。」 女兒又快快的拿來,用完了,自己會放回去。 看得我目瞪口呆,她笑著說:「你忘記『心理學』裡『學習』那一章了嗎?學習就是個連結呀! 只要所有東西都有固定地方放,很小的小孩都可以使喚去做事。」 的確,一個孩子如果聽得懂那個物件的名稱,又知道那個物件放置的地點,就可以輕鬆地拿到那個東西。 如果從小養成孩子物歸原位的習慣,他以後就不必浪費時間找東西,紀律是成功的要件之一,有紀律才有毅力,才會成功。 我們平常會找不到東西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好,東西亂放,增加回憶時提取線索的干擾。 (老太太出門時,把金子換了三個地方藏,回來後就找不到了) 如果剪刀永遠放在廚房的第一個抽屜,那麼,剪刀和抽屜就形成強壯連結,一想到剪刀,就想到抽屜,就不會找不到了。 也就是說,如果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放置,就不必花大腦資源去記哪樣東西放在哪哩。 大腦資源就可以釋放出來去記別的事,生活就會有效率。 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成功的第一步。 東西有固定地方放的另一個重要性是別人不會誤拿。 前幾年台灣有個醫院把放鬆肌肉的藥物跟三合一疫苗放在一起,結果護士誤替嬰兒注射放鬆肌肉的針,導致嬰兒死亡。 所以培養良好的習慣比教導知識還更重要。 很多人一找東西就以為是自己記憶不好,以為記憶好,一切都美好,其實遺忘是必要的。 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遺忘,那麼他無法成大事,因為細節塞滿了他的注意力系統,所謂「拘小節者不能成大事」。 俄國的心理學家盧瑞亞(Aleksandar Luria)曾經研究一個完美記憶的人。 這個人在看一眼很長的數學公式之後,經過十五年,仍然可以一字不誤的背誦出來。 但是他的生活痛苦極了,不相干的訊息一直湧出來,干擾他處理現在的訊息,使他最後一事無成,潦倒終身。 所以很多時候,遺忘是個福氣,很多事不必記掛在心頭,過去的就算了。 遺忘和選擇性記憶是大自然使人可以繼續活下去的一個重要機制。 我們選擇對我們重要的東西去注意,忘記使自己痛苦的事。 臺灣現在很注重孩子的記憶,忽略了孩子的紀律,這其實很危險。 就將來成功的條件來說,紀律遠比記憶重要。 在孩子小的時候,花時間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比送他去補習班更有幫助,因為紀律會使他以後一生受用不盡。

管教的藝術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55

  ◎口述╱林朝富 撰文╱劉純吟 社會變化得很快,孩子的思想行為也變化得很快,快得讓家長受不了,讓老師們束手無策。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只要給我一個眼色,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打不屈服 記得和兒子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他念國三的時候。當時,他非常叛逆,也愛頂嘴,不管跟他講什麼,他永遠有各種理由反駁。他最愛聽西洋饒舌歌曲,乒乒砰砰,聽得我頭皮發麻。 隔天就要段考了,他卻把音樂開得震天價響,半躺在沙發上,我忍不住大聲斥責他:「音樂轉這麼大聲,真的看得下書嗎?」 一回頭,發現他站了起來,雙手握拳,瞪大眼睛說:「我就是要這樣才讀得下!」 身為父親,我怎能忍受孩子挑釁的態度,「你現在這種姿勢是要跟我打架嗎?」我問他。 他生氣地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房門重重關上。 那時,我已失去了理智,拿著雞毛撢子就衝進房間。 他立刻識相地起身,伸出手,把頭轉向另一邊。那種倔強的態度實在讓我忍無可忍,便開始動手打他。 見他不哭也不求饒,我心裡出現一個聲音:「今天不打到你哭,我就輸了;我一定要打到你哭、你求饒才行。」 我把他扭出房門,要他雙手撐在走廊的牆上,開始沒命似地打他,每打一下就罵一句:「乎你死!」 那天,他穿著一條短褲,不久,雙腿就布滿一條條鞭痕,不僅紅腫,還流出些微血絲。我轉而抽打他的小腿,這時候,終於聽到哭聲了,是太太和女兒的哭聲。 太太跑過來護衛他,我冷冷地對她說:「我在教孩子,你不要管,他才國中而已,就管不了,以後怎麼教!」 女兒也哭喊著:「爸爸,求求您不要再打了!弟弟,求求你趕快說對不起!」女兒一邊求、一邊哭,他卻默不出聲,彷彿事不關己。 打累了,我把雞毛撢子狠狠摔在地上,進他房間拿出了他的書包,用力地往門口一甩說:「你有種就給我離開這個家!一輩子都不要回來!」沒想到,他真的穿好衣服,繫上鞋帶,拾起書包,背著就往外走。我氣不過,衝出去又把他拉回來揍了一頓。 ◆主動道歉 晚上,我根本沒心情吃飯。躺在床上,雙眼直望著天花板。心裡想著: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明天,我要怎麼面對兒子?要不要跟他道歉?哪有父親跟孩子說對不起的?……一整夜,翻來覆去,輾轉難眠。 清晨五點多,半睡半醒之際,我看見房門被推開,兒子走到床前,跪下來放聲大哭:「爸爸,對不起!」我趕緊下床,緊緊抱著兒子,勇敢地告訴他:「爸爸對不起你。」 站起來的瞬間,我猛然察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但比我高,連肩膀都比我寬,而我卻只會拿大人的權威去壓制他。我為前一天的行為感到很後悔,不解自己為什麼要發瘋似地打他?真的是「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啊! 見他傷痕纍纍,我去拿了一瓶碘酒說:「爸爸幫你搽藥好不好?」他說:「不要,現在搽會很痛。」 夏天是穿短褲校服,我只好建議他改穿長褲去上學,他點頭說:「好。」 當他背起書包,離開家門那一刻,我望著他的背影,忍不住又掉了一次眼淚。 我心裡想,昨天的他是如此叛逆,今天怎麼會主動來道歉?太太為了解決我的疑問,從兒子房間拿出一封信,上頭寫著:「親愛的兒子,你是我們的唯一!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不論你犯了什麼錯,爸爸媽媽永遠會原諒你!媽媽求求你,找個機會跟爸爸說對不起。」 簡單幾個字,敵過我用棍子傷害了彼此。 回想過往,仍感到懺悔不已,真的如同證嚴上人所言:「孩子不是反對父母的教導,而是反對父母教導的方法跟態度。」 ◆愛的智慧 上了高中,兒子依然沒有放棄他喜歡的熱門音樂。但,我已經懂得怎麼包容、接受,我跟著他聽饒舌歌曲,試著去了解那些吵鬧的音樂。 有一天,他要我幫他向學校請兩個小時假。我問他要做什麼?他拿出一張CD說:「我想去參加這位饒舌歌手的簽唱會。」 聞言,我心裡雖不同意,但想到一味地反對,只會造成反效果,於是,就幫他寫了一張請假單。第二天,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爸爸,謝謝你!老師已經准假了。」看著他臉上綻放的笑容,我想,這或 許是個對的方式。 簽唱會那天,我告訴他:「爸爸今天請了一天假,陪你去參加。」他不解地問我:「我自己去就行了啊!不用您陪啦!」 我告訴他:「你只請兩個小時假,搭公車會來不及上第三節課,我載你比較快。」 到了西門町,離預定時間還有一小時,隊伍已經排了 五百公尺 遠。我們等了很久,一點動靜都沒有。我走到前面,問清原委,主辦單位說:「已經發出三百個號碼牌,簽完這三百個,歌手就要走了。」 我穿越人群,告訴兒子這個消息,他不相信,我又陪他走了一趟,確定之後,他非常失望地回到他用書包占的位置。 我請兒子看看隊伍中的青少年,他們鋪著報紙,有人躺在地上睡覺、有人在抽菸、有人在打牌…… 我摟著他的肩膀說:「兒子呀!你不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個吧?」 他默默無語,背起書包說:「爸爸,您帶我回去上課好了。」到了學校門口,要下車那一刻,他回頭對我說:「爸爸,您放心好了,以後我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孩子對我產生了信任感,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同國」的。 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話題,也讓我更加確信,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才是「愛孩子的智慧」。 上了大學,兒子開始用電腦創作饒舌歌,還將我常聽的北管音樂拿去搭配。那時,剛好新聞局在徵選歌曲,沒想到竟被選為佳作,得到了五萬元獎金。 二○○五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有一百五十個樂團報名參加,兒子組的團「拷秋勤」榮獲前十名,受邀上台演出。 表演當天,由於沿途塞車,我 和 太太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貢寮。現場只有我們兩個人是「LKK」,年輕人都穿著比基尼、泳褲,兒子站在台上就像個指揮官,請台下的人舉起右手,大家就跟著舉右手,跳左大家就跟著跳左邊。我邊陪兒子看喬丹打籃球、看王建民打棒球,從不了解到逐漸熟悉,那時我才了解年輕人的精力要這樣發洩。 後來,新聞局想錄製一片專門收錄年輕人創作的CD,與國外作音樂交流,兒子有兩首歌被收錄在其中,讓我們感到很驕傲。 成長過程中,兒子始終不放棄他的興趣與理想。如今,他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雖然依舊熱愛樂團,但也同時擁有好成績,讓我們感到很放心。 我暗自慶幸,還好當時轉變了想法,改變了對待的方式,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衝突,而不是掉進不可自拔的漩渦。 每個人都是在為人父母之後,才開始扮演這個角色、學習其中的奧妙;愛,不代表了解,所以更要用心陪伴。試著去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在親子關係上,「雖不中,亦不遠矣」。 《幸福密碼》同理心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不管的教育哲學---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2010年02月01日
公開
47

黑幼龍夫婦以「不管」的教育哲學, 「等待」考試零分、冥頑不靈的兒子開竅, 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他們為何敢「賭」這個未來?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的第二個兒子黑立國 從小就讓他們夫妻倆頭痛不已, 四名子女中,黑幼龍最不寄予厚望的就是老二。 然而,沒想到今年三十三歲的黑立國, 如今竟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聯合診所所長, 而且是最年輕的所長。 黑幼龍夫婦手中握有的是一支什麼樣的仙女棒? 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對黑立國讀小學時的某次考試, 印象深刻。 有一天,黑立國回家時興奮的嚷著: 「媽,真的給妳說中了,我今天國語考鴨蛋。」 李百齡覺得好笑,沒看過哪一家的孩子考鴨蛋還那麼高興, 不過,她並沒有責罵這個像過動兒的兒子, 只勉勵他努力,「下次你就會進步,考十分。」 黑立國不但不愛讀書,而且到處搗蛋。 李百齡回憶:「住在新店花園新城的時候, 立國自個兒拿著滑板從山頂沿著陡峭彎曲的山路一路溜到山下, 嚇壞了大人。」 後來他們搬到美國住,情況依然沒有改善, 有一天,社區鄰居氣急敗壞的來告狀: 「你兒子要將火柴丟進汽車的油箱裡,差點火燒車。」 黑幼龍談起兒子當時的情況啼笑皆非, 有一陣子他甚至認為兒子瀕臨「不良少年」。 國中之後,黑立國隨家人轉到美國讀書, 課業繼續打混,一直在B、C等級(約台灣的乙等、丙等)徘徊。 李百齡雖然無奈,但是她不逼迫孩子讀書。 她的教育態度是「快樂就好」, 她說:「自己從一女中到台大,念得太苦, 沒有必要讓孩子過同樣的生活。」 所以,她從不管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做功課, 只告訴他們一個原則:「到學校被老師罵活該。 讓他們明白那是自己的責任。 黑立國不愛念書,只愛打球、摔角。 看著兒子混到高中還沒「覺醒」,李百齡有點急了, 有一天忍不住的問他:「你不想上大學了嗎?」 黑立國反問「念社區大學有何不好?妳知道嗎, 我們家收垃圾的司機賺的錢還比老師多兩倍。」 李百齡看著兒子說:「你這體格去考司機應該會上。」 他聽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打球了。 黑立國高二時因摔角教練的一句話, 對課業的興趣產生大逆轉,說也奇怪, 黑立國的行為在高二時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有一次,學校摔角教練說, 擔任隊長的黑立國「會讀書又會運動」,以此勉勵其他隊友。 黑立國的榮譽感油然興起, 他說,「其實那時功課並不好, 只是比其他拿D等的隊友好一點。 不過教練的稱讚,讓他感覺到念書有好處, 可以看起來比別人好。」 此後他開始發奮讀書,把運動的精力轉移到功課上, 分數出現大逆轉。 後來,竟然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而且讀出興趣。 黑立國回憶這段成長歷程, 他很感謝父母親給他空間,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孩子、快樂的醫生。 父母雖然「不管」他的功課, 但信任他的行為不會變壞。 因此他的功課雖然不好,但是沒有喪失最大的本錢、自信, 沒有成為自暴自棄的問題青少年。 他認為:「父母『不管』,比『管』還要難。」 李百齡補充說明,「不管」是「不管孩子的功課,但管孩子的行為。」 他們經常對孩子分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懂得行為分寸, 所以後來他們的孩子雖然身處在美國青少年吸毒、性氾濫的大染缸環境,但孩子都沒有出差錯。 黑幼龍的三子、目前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黑立行也認為爸媽「很勇敢」, 他說:「直接叫小孩去做什麼是最安全的,不用冒什麼險。 由小孩自己選擇就必須承擔風險,可能會大好或大壞。」 他說:「他們不像傳統的父母,只想到錢或成功, 而是想到我們是否開心。」 黑立行也曾想進入演藝圈,還不顧長輩反對搬到好萊塢。 黑立行與二哥一樣,到矽谷工作之前,也有一段意外人生。 他是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工業設計組的學生, 父母親讓他進入美國昂貴的最高學府就讀後, 有一天,他忽然興起進入演藝圈的念頭。 黑幼龍雖然萬般不贊成,但還是讓兒子去闖一闖, 他告訴兒子:「這條路並不容易,可以去闖, 但要有期限,一年後要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 黑幼龍將兒子介紹給台灣演藝圈的朋友葛福鴻、張艾嘉, 雖然一些長輩都反對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跑去演戲, 黑立行還是不放棄,甚至搬到好萊塢去住。 不過,半年後,黑立行的夢終於醒了, 他領悟到,自己雖然喜歡演戲、唱歌,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走這條路。 現在他從事的工業設計工作,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特長。 雖然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興趣,但黑立行覺得很值得。 對於父母並未阻撓他去嘗試演藝工作,黑立行說: 「他們太聰明了,讓我去嘗試。如果那時沒去的話, 到現在我可能還在想著要去演戲、唱歌。」 黑立國也說,如果父母當年強把好動的他押在書桌上讀書, 他不但不快樂,今天更未必能有同樣的成績。 未管過孩子交朋友、結婚家裡成員就像聯合國, 「快樂就好」。現在有兩歲半小孩的黑立國表示, 自己當爸爸後才知道,不管比管還難, 看到自己的小孩翻出鍋子在玩,總忍不住想把它拿走。 他說:「很感謝他們在很多部分讓我發展, 遇到挫折學會如何處理,從另外一頭出來。」 回顧成長過程沒有壓力,自由、快樂,順性發展, 黑立國、黑立行兄弟很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李百齡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信任很重要, 會給孩子產生很大力量。 你相信他是好孩子,他就會表現好的行為」 黑幼龍覺得綜合起來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未管過孩子交朋友。 「我們家像聯合國,立國娶一位黑人、泰國混血兒, 女兒立琍嫁給美國人,立行交往過美、德混血女朋友, 在這方面我認為只要他們快樂就好。 即使給一大堆建議,他們不領情, 彼此還會弄得不快樂。」 今年農曆春節,黑幼龍夫婦和孩子仍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過年。 他們分別從台灣、舊金山、華盛頓、香港等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相聚, 除夕夜遵從中國古禮磕頭拜年、拿紅包, 熱熱鬧鬧的煞是有趣,也可見強烈的家族凝聚力。 黑幼龍說:「我在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性格方面真的出了點力。 我很相信,這是父母給小孩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我不懂生命的意義----李家同

2010年01月29日
公開
53

老杜是我電機系的同學,他一直和我們不太一樣,我們念書都是應付考試的,老杜卻不同,他隨便念一下,就可以應付考試,所以他念書永遠念得非常徹底。我們選課的時候總是選容易的,他卻不然,在大學的時候,他就到數學系去選課,而且他也將電磁學念得非常好,遠遠比我們念得好。 老杜畢業以後,進了一家小公司做事,當時大家都熱中數位線路,只有他一個人做的是類比線路,我們都覺得他有點頭腦不清楚。沒有想到的是,多媒體電腦來臨以後,他練好的功夫大為有用,全國會設計類比電路的人非常少,他也自己開了公司,公司的股票一漲再漲,老杜的身價也一漲再漲。我們都非常羨慕老杜,總覺得老杜為什麼如此聰明,無論做什麼事,都做得這麼好。 可是我們大家卻有一種奇怪的感覺,那就是老杜不是那種以賺錢為唯一目的的人。不論他賺多少錢,他不會因為他賺了這麼多錢就心滿意足了。 過一陣子,老杜開始追求別的東西了,他常常出國,但出國不是在於推廣公司的業務,而是為了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滿足,他常到各種靜修的地方去,照他講,他到的地方都是有名的地方,也常常聽到有名的宗教領袖講道,可是他一直對這些講道不太滿意。他常常覺得這些高僧講的道,不是聽不懂,就是了無新意。 老杜所想要得到的是生命究竟有何意義。我們這些學電機的人當然幫不上忙,他老兄花了好多錢去探索生命的意義,也常以靜坐的方式去悟出生命的意義,照他講,他是越悟越糊塗 有一天,老杜忽然打電話給我,平時他講話向來是痛痛快快,這次他卻欲言又止,原來他說他要去找一位他過去的一個女性朋友,這位女性朋友姓張,老杜在大學時參加過山地服務社,就在那時候他認識張小姐,也有些來往,雖然我們不 能說張 小姐是老杜的女朋友,但是人人都知道老杜非常心儀 張小姐。 大學畢業以後,老杜告訴了我們一個令他心碎的消息,張 小姐決定去做天主教修女了,她參加的組織專門替原住民服務。老杜雖然有失落感,當然也很佩服她,張修女發終身大願的時候,老杜曾經去觀禮,他站得遠遠地觀看了全部的儀式,事後就永遠不再提張小姐了,畢竟人家已經是修女了。 這次老杜告訴我,他終於找到了張修女,她在好遠的山地村落替一群小孩子服務。這些小孩子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張修女在照顧他們。老杜說,這二十年來,張修女從未離開過那個山地小村莊,她一定會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何在。 我同意他的看法,可是我不懂為什麼老杜要告訴我這件事情。原來老杜想去看她,但不敢一個人去,他要我陪他一起去,替他壯膽。老杜已經四十幾歲的人,一夜之間,變成了小孩子,也難怪他,誰敢去找一位修女呢? 我們兩個人開了車,終於找到了張修女工作的地方,一進去,迎面而來的就是一些鬧得不可開交的小孩,那裡有好幾位修女,我們問了一陣子,找到了張修女。張修女看到我們,很和氣地問我們來的目的。我們說我們是來捐錢的,於是張修女就帶我們去她的辦公室。到了辦公室,老杜再也按捺不住,他告訴張修女他的名字。 張修女聽到老杜的名字,大吃一驚。她說她完全沒有想到他會來這麼偏遠的地方。她雖然在這二十年來,從沒見過老杜,卻在報紙上常常看到這位電子新貴的消息。她說她常常替他祈禱,但是她沒有說她祈禱的意向,我猜這絕對和賺錢無關。 張修女卻不是一個閒人,那些調皮的小孩子不停地去告狀。一個小女孩說一個小男孩偷吃了她的餅乾,張修女給她一塊新的,卻引起一大堆小孩子都來要餅乾。一個小男孩摔了一跤,哭著來找張修女。張修女將他抱了一陣子,他才不哭了。 就在這種紛紛擾擾的情況之下,老杜向張修女說他這幾年來一直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但一直搞不出所以然來,他相信張修女一定知道答案。 張修女的答案才真令我們大失所望,她說她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學問的修女,對於神學知道得少之又少,如果硬要說明生命的意義,她可以去查書,但她相信書上的答案,老杜早就知道了,也不會使他滿意的。她還調皮地問老杜,如果像他這麼聰明的人都無法瞭解生命的意義,誰能瞭解呢? 就在張修女和我們聊天的時候,另一位修女進來了,她暗示廚房在等她燒飯。我和老杜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餓得發昏。之前小朋友拿餅乾的時候,我們兩人也分到了一些。不過這實在不夠,我們也知道附近沒有什麼飯店,要想吃飯,一定要隨著張修女進廚房去。 一進了廚房,張修女就給了我們每人一件圍裙,我們立刻想起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意義。 要燒一頓飯給幾十個人吃,儘管多數是小孩子,當然也不是易事,我們兩個人手忙腳亂地幫忙,等到飯菜上桌,我們又被分派去不同的桌子管小孩吃飯,因為這兩桌的原來老師正好休假。這些小孩發現有客人來,紛紛發起人來瘋,有一個小孩,每一口飯都要老杜餵他,有一位修女來指責他,老杜卻替他辯護,他一方面胃口奇佳,一方面被這些小孩鬧得快樂無比。 吃完飯,我們兩人以為可以休息了,沒有想到張修女命令我們帶孩子們去睡午覺,這些小孩子一點也不怕我們兩個人,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才將這些孩子哄睡著了。 張修女在她的辦公室裡再度招待我們,也倒了茶給我們喝,老杜喝了茶以後,向張修女說:「我現在懂得妳為什麼二十年來沒有離開這個工作了,妳這樣的生活的確是有意義的。」 修女點點頭,她說:「其實我從來就弄不清楚生命的意義,但我知道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扮演著好母親的角色,好多小孩子也因此有母愛。任何人只要肯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都會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生命的意義也許難懂,要過有意義的生活,卻不是難事。」 老杜點點頭,他說在替那個撒嬌小孩餵飯的時候,他覺得他活得好有意義,至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大概從此不想去研究了。他從此要過有意義的生活。 張修女說她知道老杜是一個聰明的人,他一定能夠領悟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所以她沒有講什麼大道理,僅僅將他拖下水。讓他嚐嚐幫助別人的快樂,果真老杜很快領悟了。 我們要告辭的時候,張修女找到了一盒伯爵紅茶送給老杜,她說她記得老杜在大學生時代很想喝伯爵紅茶,可是沒有錢買來喝。當時她家比較有錢,有時還請他。可是現在她不能喝這種昂貴的紅茶,因為她已經沒有任何收入,喝不起這種奢侈品。她告訴老杜,自從畢業以來,她沒有賺過一毛錢。 老杜收了伯爵紅茶,脫口而出,「小雲,謝謝妳,」小雲顯然是張修女的名字,張修女只好告訴他,她早已不用這個名字了,在這裡,她是「瑪利修女」。 老杜發動車子以後,向車子外面的張修女說:「瑪利修女再見!我會過有意義的生活的!」 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老杜在台北從此一直照顧一批家遭變故的小孩子。我有一次看到老杜帶著一個小男孩去買夾克,我也曾經見到他請幾個小孩子吃飯。他最厲害的一點是能教一些高職生電機。儘管他的事業非常成功,他從未停止這種工作。 而我呢?我二十年前在德蘭中心開始做義工。我的教書生涯應該算是很順利的。做到了大學校長,也得到了好多學術界不易得到的獎項,但我總覺得我的生活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我一直在幫助不幸的孩子. 我們兩人都已是六十五歲,頭髮雖白,但仍健在,瑪利修女卻已在前些日子離開了人世,去世之前,她一直在鄉下一家小醫院接受治療,有人建議她轉診到台北的大醫院,她拒絕了。她說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大醫院是奢侈品,她不願意享受這種奢侈品。 她去世之前,也有一些令她記掛的事,都是有關孩子的事,某某孩子扁桃腺發炎,某某孩子手臂開刀,有一個國中畢業的男孩子到台中去找工作,一直找不到,後來打電話來,他找到了隨車送貨的工作,修女聽到了以後,安心地閉上眼睛,從此沒有再醒過來。 我們當然都去參加了瑪利修女的葬禮。彌撒開始,前面的座位是空著的,在合唱聲中,一百多位瑪利修女照顧的孩子們兩個一排地走了進來。我從未聽過如此好聽的聖歌大合唱。 當修女的棺木離開教堂的時候,一個小男孩好大聲地哭喊:「瑪利修女,不要走!」 我們兩人不約而同地想起了瑪利修女所說的話,「我不懂生命的意義」。其實她是懂的,她知道生命的意義是無法用文字詮釋的,她選了另一種方法來詮釋她的想法,她將她的一生過得非常有意義,「有意義的生活」應該是「生命的意義」最好的詮釋了。

把心放在家裡,幸福才會繁衍不息

2010年01月29日
公開
48

那天他的心情很好,老總剛通知他的策劃方案通過了,客戶還要和他簽署下一套產品的策劃協議。為此老總特意批了男人3天的假期,讓他徹底放鬆一下。這是男人連續奮戰幾天的成果,他有點喜不自禁。下班後同事嚷著讓他請客,他欣然應允。待一幫人吃完飯、K完歌回來,夜已深了。 他飄飄然地回家,進門、開燈、喊女人的名字,不應。一低頭,就看到了女人放在鞋櫃上的離婚協議書。男人發了懵,沒想到她會來真的。以前他們也鬧,但至多是她嘔氣不肯理他,或者跑回娘家住幾天,過後就自動和好了。可這次,女人顯然動了真格,她已經把自己的東西打包帶走。 協議上財產分割得清清楚楚,房子歸他,存款歸她,孩子也由她管,他每月出二百塊錢的撫養費。他記起來,早上出門時,的確和女人拌了幾句嘴。女人讓他下午去開女兒的家長會,他說太忙,沒時間。女人就惱了,說:「你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什麼時候把我和孩子把這個家放在心上過?這日子沒法過了,離婚。」 他說:「不就是一個家長會嗎?誰去不一樣?你別沒事兒找事。」是啊,有多大的矛盾呢?他是個事業型的男人,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可那也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她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這也有錯嗎?可是此刻,男人站在這個清寂空落的家裡,第一次覺得,這個沒有了女人的家,實在稱不上家。他的成就,因為沒有女人的分享,也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天,男人回家去看父母。因為一直忙,他好久沒回去了。父母看到他,都有些驚訝。父親問:「你那麼忙,怎麼有空回來?」他說:「公司給了3天假,回來看看。」母親盯著他的臉研究半天,緊張地問:「沒出什麼事吧?你媳婦兒和孩子怎麼沒回來?工作出差錯了?和媳婦兒吵架了?」母親一連串的問題讓他的臉發紅,是回家太少的緣故吧?這個本應該他常回來的地方,現在他回來反而顯得不正常了。 父親慌忙去買菜,母親留在家裡陪他聊天。母親拿來花生和核桃讓他吃,剛坐下,電話就響了。隔得老遠,他就聽見父親的聲音:忘了跟你說了,給你泡的蜂蜜菊花茶在窗台上放著,現在喝剛剛好,你趕緊喝啊小心放涼了。」母親掛了電話,端起茶剛喝了一口,電話又響了,還是父親:「咱家的水費是不是該交了?我忘了拿單子,你把編號告訴我,我順路去交一下。」放下電話,母親笑著埋怨,你爸這人啊,就是事多,出去一趟,能往家裡打十幾個電話。那點工資,都給通信事業做貢獻了。 正說呢,父親的電話又來了,父親的聲音很興奮:「老太婆,你不是喜歡吃黃花魚嗎?今天菜市場有賣的,我買了3條,回去我親自做你最喜歡吃的清蒸黃花魚。」二十多分鐘裡,父親的電話接二連三地響,母親也不厭其煩地接。與其說母親在陪他聊天,倒不如說是陪父親聊天。他終於忍不住抱怨說:「我爸怎麼越來越瑣碎了?其實有些電話根本就沒必要打,回來再說能差多少?」 母親笑著糾正他:「傻孩子,你爸的心思你哪裡能懂?他不是瑣,而是把心留在家裡,有牽掛有寄託,所以才會一個接一個地打電話。他怕我跑來跑去接電話會摔跤,還專門把家裡的電話換成了子母機。你爸他人雖然在外面,卻把心放在了家裡,家裡事無鉅細,他都掛念著呢。不要以為只要往家裡拿錢就行了,家不是放錢的地方,而是放心的地方,只有把心放在家裡,愛和幸福才會在家中長駐,你明白嗎?」 他看著母親意味深長的目光,醍醐灌頂一般,剎那間醒悟過來。他想起自己忙起來時,從不曾給家裡打過電話,甚至她打過來的電話也被他匆匆掛斷;想起自己陪上司應酬和同事聚餐,家裡的那盞燈一直為他亮到深夜,他卻從不承想過女人的孤獨和牽掛;想起孩子都6歲了,多次要求他帶她去動物園去遊樂場,他的諾言卻遲遲未能兌現……是因為忙,還是他從不曾把心放在家裡? 那天晚上,他去接女人回來。女人猶豫著不肯回,他急急地跟女人解釋:「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了,我以前是忽略了你,忽略了咱的家,我以為只要源源不斷地往家拿錢,就能保證我們的幸福。我差點把愛弄丟了,以後我會把心放在家裡,把家放在心上,你願意跟我回家嗎?」 女人沒有回答,卻慢慢地走過去,投進他的懷裡,哭了。 是的,家是放心的地方,是盛愛的地方。忙,從來都不是理由,心在,愛在,牽掛在,幸福才會繁衍不息。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2010年01月28日
公開
62

人的價值建立在思考價值上,而會不會思考,則在於你相不相信你會思考。 所以我們說,信心決定思考,而勇氣決定你的信心,然而你是如何被對待的,則決定了你的勇氣。 好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孩子會不會、能不能思考。 與孩子維繫良好親子關係有三個要訣: 平安就好 任何事都有光明面,不要只往壞處看 無論如何,都要支持你的孩子。 只有真的了解孩子的處境與困難,才能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 許多時候我們自認給了很多疼愛與幫助,但是問題的癥結在於孩子感受到這些疼愛了嗎? 孩子真的受到我們所提供的幫助了嗎? 叛逆的小孩未必是壞事。朱台翔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是她的朋友告訴她的。 朋友的弟弟成績向來很好,個性也很溫順,可是當年的聯考,高中入學考的答案是寫在答案紙上,而五專聯招的答案是畫在答案卡上。這孩子當時應考時把答案直接寫在試卷上,當他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把答案重新謄寫到答案紙,考試結束出來和同學聊天時看起來也沒有異狀,但回家後不多久,他得了急性躁鬱症。 孩子的媽媽決定要像初生嬰孩一樣去疼愛包容他心愛的孩子,於是每天像小Baby一樣擁著弟弟入睡。弟弟患病後非常沒有安全感,都是高中生年紀了,睡覺還要跟媽媽睡同一個枕頭,媽媽是個職業婦女,白天要上班,晚上就這樣抱著兒子哄他睡覺,夜裏弟弟驚醒找媽媽,媽媽又再度耐心地安撫、擁抱,直到這個十幾歲的小Baby再度入眠。有一天,姐姐回到家看到一幅怪異的畫面:她的父親抱著那十幾歲的「小Baby」坐在地上玩玩具,就好像年幼時看到父親抱著兩歲的弟弟一起玩,那時,全家受到媽媽的影響,全家像疼小Baby一樣地去疼惜那患了急性躁鬱症的弟弟。 就這樣過了個月,弟弟痊癒了。許多急性躁鬱症的患者後來演變成慢性躁鬱症,受苦終生,然而幸運的弟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他完全好了,沒有留下後遺症。他重新出發,現在是某大學的碩士班學生,他所做的研究論文被指導教授拿到國外參賽還得獎。 孩子叛逆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有自主的空間,他的一些言語行為想向大人表達的是自主空間需要被尊重,當父母超越了那條自我界線,判逆透露給父母的提醒便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個好的機制。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即便是身心症,都可以因為大人充份的疼惜而漸漸恢復正常。只要大人願意調整,所有的孩子便都有機會改變。 所以,把孩子當成初生的嬰兒那樣去對待,緊緊地抱住,然後放開,接著,好好地欣賞他好的地方,然後告訴他你多麼激賞他。 不經意的傷害需要好多好多甜甜蜜蜜的愛才能解除傷害造成的後遺症,不要再期待孩子乖巧、聽話,有自己的想法很好,當孩子勇於向大人說不要、不想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他。這樣才能造就一個勇於嚐試的小孩。 然而,勇氣不止是勇敢往前走,同時也是準備好面對失敗的勇氣。 朱台翔說,她兩歲的小孫子平常很活潑,但是每到了便便的時候,便排斥所有人的幫助,寧願屁股一大包便便也不願大人幫忙換下來。於是她問了孩子的父母,家裏有沒有人笑他大便臭,後來才知道原來是親家家人曾經因為孫子便便而取笑他,導致他總是認為自己大便是很不好的事,偏偏這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而且每天都得來上一次。 有一天,他們一家人一起出去玩,小孫子又便便了,一如往常地拒絕任何人靠近他,朱台翔告訴小孫子說,阿媽也會大便啊!小孫子驚訝地抬起頭,口裏喃喃唸著:「阿媽也會便便……阿媽也會便便……」那次,孫子很配合地讓朱台翔帶去把屁股洗乾淨,往後,便不再拒絕大人協助他清理大便。 朱台翔說,即便是出於疼惜的取笑玩笑也可能會傷到孩子,當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問題,表示他的情感上可能有需求,大人應該要去了解、找出原因,而不是用威權把孩子硬生生壓回去。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日後教孩子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小事何必那麼計較 家庭會傷人 一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一句話:所有家庭裏的規範都是不幸的教條,而這些不幸的教條絕大部份都是在規範很小的事情,以致於許多人受到家庭裏負面的影響直到四十歲後才能重新成為自己的主人。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家裏不應該有教條,可是有的父母親會說,可是孩子飯不好好吃,不管教怎麼行? 朱台翔說,她的一個朋友嫁到以色列,在以色列當過一段時間的幼稚園老師。她說,剛到學校任教時,被孩子們進食的狀況嚇了一大跳! 朱台翔的朋友負責的是兩到三歲的孩子,午餐時間,那天提供的是義大利麵,小朋友用叉子叉不起來,用湯匙也用不順手,乾脆用手抓來吃,順便擦一下臉抹一下頭髮,吃得滿地、滿臉、滿身都是。在台灣哪裏有可能放著孩子這樣吃飯?新來的老師不敢多說話,跟著同事一起工作。當地老師的工作,就是協力把用完餐的孩子一個一個洗乾淨、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把環境清理乾淨。沒有指責,一切看起來那麼理所當然,好像本來小孩就該這樣吃飯似的。 朱台翔的朋友過了一陣子和她的以色列同事們聊起這件事,才知道以色列的專家認為,人類的暴力行為受到孩提時代的進食方式所影響,幼年時期被強迫進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暴力行為,因此以色列人開始避免過度干預孩子吃東西,他們認為越早開始自己吃,越能發展孩子的自主性與自我控制。 因此,朱台翔說,台灣人特別重視孩子進食,吃得慢?大人餵。吃得少?就命令孩子多吃一點。也許就是因為社會風氣如此,所以台灣才會越來越多暴力現象。 孩子吃飯,大人應該只做兩件事:決定孩子吃什麼、什麼時候吃,而讓孩子去決定他要不要吃。 孩子因為吃飯吃得不夠而營養不良,只要補充營養就行了,這個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可是如果因為大人逼迫吃東西而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陰影或傷害,就不是那麼容易能解決的了。只是為了避免一個很容易解決的營養問題而教孩子付出極大的代價,大家可以想想看,值得嗎? 不用命令句,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發展思維 所有的打罵都有一個循環: 命令→不服→打罵 如果你帶個錄音機在身上,你將可以得知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多少命令句。 可是有的媽媽又會說,不說命令句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跟小孩子講話了!朱台翔說,把命令句改成一個話題。 朱台翔家裏有碗櫃,小孫子有陣子非常愛開碗櫃,媳婦勸也勸不聽,有天小孫子開了抽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2010年01月28日
公開
55

文章: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幫孩子學習情緒的控制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8

父母發怒表現影響孩子 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班度拉(Bandura)就表示,兒童在學習如何控制憤怒時,非常依賴于父母的榜樣作用及父母發怒的頻率。換句話說,兒童是透過觀察父母發怒的行為,而學習到發怒的表現。如果父母間時常爭辯,手段、口氣也激烈,那麼他們也不用期待自己的寶貝會有好的情緒控制。猶記得,我家老大2歲多,有一次竟為一點小事,大聲叫囂的坐在陽臺掩面哭泣,這個舉動讓我震驚,不僅是因為他的情緒反彈,最重要的是行為的『似曾相識』,他copy了我前些日子,為了老公的連續加班,而展現出的爆裂舉止……。我終於親身經驗了孩子對父母間憤怒的敏感度,即使發怒的對象不是他,他也一點一滴的在心中留下烙印,然後在一個可用的場合中流露出來。 通常,為了發怒而受到嚴厲懲罰的孩子,會常常陷入質疑的狀態之中,因為,大人一方面告訴我們,發脾氣是不對的,可是大人又不斷地示範著發怒的榜樣,從我家老大身上,我真正學習到『身教的』的重要性。所以當小壯妹在行為上表露出她的『霸氣』時,我不能把他歸因於『她是處女座』的這麼一個可笑又通俗的理由,我必須找出憤怒行為底層的原因,當然也需想想最近和孩子的爹有無『不睦』的舉止。一路下來,在化解小壯妹憤怒情緒上,倒是摸索出一些策略,有助於降低她憤怒的強度,並進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情緒降溫的方法 首先是『暫停』策略,當小壯妹為小事發飆時,把她帶離現場,讓她在安靜的地方,給予一段短暫的『暫停』時間,讓彼此情緒平息。這個策略剛開始實施時,暫停時間是30分鐘不得清閒,現在則只需不到10分鐘,她便會識相的改換用『口語』代替『哭鬧』,來澄清自己的委屈。我也利用『暫停』時間,來讓本來要脫口而出的厲言誡語,以較和緩的方式出現,母女間的戰爭通常能平和收場。 另一種則是『同理心』策略。也就是表達對她情緒的接受度,像是『我知道你很生氣』,『你是不是覺得不公平』,『你是不是覺得媽媽很凶……』,訴說她的不滿,不定時的炸彈也因此被排除。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和孩子解釋憤怒行為引發敵意所造成的後果,他們或許一知半解,但當有一天,你聽到孩子對你說『大姐姐是不哭的』,或是『超級蝙蝠俠是不流淚的』時,你會瞭解他們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最後,我們可使用『幻想』策略,讓孩子們有個幻想空間,讓他們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化作想像的情境去宣洩,允許他們安靜地對自己說話、唱歌,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修正自己的憤怒、減輕對自己的失望。 總之,孩子的憤怒應該被尊重,更應該被適時教育;成人們不能只是消極地『不在孩子面前吵』,而是應更積極讓孩子瞭解,每個人都有情緒,適切的情緒表達是重要且是必須的。當大人能從己身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露,孩子將會在其自主性的發展上,獲得穩定的成長,別忘了,適度的生氣是有益於健康的!

孩子競爭力 家長別擔心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9

【2009/10/19 臺灣立報】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教育改革要有成效,除了制度之外,更需要家長的具體實踐。兩年前成立的「愛你一輩子守護團」,推廣「讓孩子活出美好的自己」的理念,昨天舉行演講、座無虛席,鼓勵家長「不要擔憂孩子的競爭力、讓孩子展現他的潛能。」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說,當前是個充滿高度壓力的不快樂時代,更需要「自我尋找意義」。他指出,學歷與知識是基本的條件。「台大今年才躋身百大,全球有多少好大學?又有多少電機系學生?」 從容自信最有競爭力 李偉文強調,學歷已非孩子立足世界的保障。他分析外商儲備人才的條件是「能合作、有彈性、有熱情」,這些能力不是靠死讀書就能培養出來的。尤其在不快樂又充滿競爭的世代,孩子懂得面對失敗與自處更形重要,而自處的態度,須從有興趣的科目或休閒活動中建立信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教育主委陳松根也說,菁英教育讓孩子「沒有選擇權」。有1�4的高年級學生曾想自殺,中學生高達1�3自殺且其中有1�4自殺過,這些孩子的壓力多半來自課業和家長。 陳松根指出,家長普遍認知「知識可以遠離貧窮」,讓孩子遠離土地、朋友和文化,高度的分數競爭下,孩子漸漸失去情感,缺乏厚實的情感,孩子就無法活出寬廣自在的生命。 心靈孤寂導致網路沉迷 「心靈孤寂正是孩子的處境。」陳松根說,近年孩子沉溺虛擬網路,正是因為長期被冷冰冰的知識領域包圍。李偉文補充,就算有家長帶孩子接近自然,但目的多半很功利,「希望接觸自然可以考高分」。自然可以鬆懈孩子壓力,提供孩子自我辯證,也是學習的老師。 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必須能跨領域與他人團隊合作。李偉文表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擁有一顆能理解別人、同理他人與為他人設想的心,在未來才更能存活。要培養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改變觀念。當家長放下既定價值觀與迷思,才可能成就孩子。 李偉文指出,不少家長曾經被自己的家長剝奪夢想,在整體社會對競爭力的迷思下,可能無意間也重覆了過去家長加諸於自身的行為,他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樣的步調,那可能是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家長別再自我犧牲 家長要改變價值觀,首先要先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李偉文補充「不管那是什麼事」。他以一位建中資優班教師為例,教書多年,發現自己無法讓學生變得更好,有沒有他教其實都沒差。這位老師離職,前往原民部落教合唱團,不但自己快樂,原住民小朋友的合唱團也有更好表現。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不該是犧牲某方、成就某方,而是互相陪伴。」陳松根說,許多家長覺得自己的人生是「為孩子犧牲」,但這只會讓家長更想讓孩子表現以「彌補自己的犧牲」,他建議,家長要活出自己,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陳松根以世界運動會與聽奧運動會為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那麼多,因為每人專長不一樣,如果所有人只能競賽一種項目,這樣公平嗎?」陳松根直指,每位家長都不會同意,世上只有一種競賽項目,但現實卻容許這種狀況存在。他感性地說,家長應該要能看見「每個人都有才能,讓孩子走自己的路並非放任」。 教養是設計後的放任 李偉文強調:「教養是一種經過設計後的放任。」他說明,教養是先理解孩子的喜好與興趣,經過家長的設計與安排,讓適當的情境或環境,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發展。 他比喻:「不要嘗試教豬唱歌。」當人努力地教豬唱歌,豬會不高興、人也會很累。「有些話對孩子沒有用、有時候指責孩子沒有用,但成人還是做了。這就是教豬唱歌。」 改造環境遠比改造人還簡單。環境中有許多誘惑,要孩子不受吸引是強人所難。但限制是一種負面能量,克制也得耗費心力,非常不值得。李偉文以看電視為例,為避免親子為了看太多無用電視而爭執,他自孩子出生後,家裡就沒有電視機。為了避免孩子沉迷網路發生問題,他將電腦放置在公共空間,降低危害發生的可能性。 李偉文建議,教養應該「用心而不要太用力」,家長應理解孩子的特質,給予孩子選擇權,進而「用點小心機」設計引導孩子發展的場域,如生活空間、相處對象,再放手讓孩子悠遊其中。陳松根希望家長透過對話,和孩子一起重新思考「生命」、「生活」及「教養」,陪伴孩子活出美好的生命,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小事學會成功條件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1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報上看到有個國二生,父親每天給他們4個孩子200元吃飯,3天前父親出門做工,沒有回家,他餓了兩天後,不得已去超市倉庫偷東西吃,不幸被逮,超商老闆頗有同情心,不願追究,但是警員堅持「依法行事」,將孩子以「竊盜未遂」罪移送法辦,上了報紙。 我看了很難過,因為飢寒起盜心,為了一點情有可憫的小事,讓這孩子一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它所造成的傷害遠大於社會正義;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他們為何不會自己煮? 父親一天給200元,一週就是 1,400元,米、麵條、雞蛋都不算貴,蛋炒飯,醬油拌麵也可以混過一餐,何至於去市場偷食?為什麼一個已經唸到國二的學生沒有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 孩子有應變能力,懂得用手邊資源整合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是成功的條件。 先教生活技能和做人道理 1960年代有個好電影「吾愛吾師」(To Sir With Love),影帝薛尼鮑迪演一個黑人老師去到倫敦貧民窟的高中教書,學生上課都不聽講,因為三餐都不繼,哪管得到什麼三角幾何、物理化學?有的還把剛出生的弟妹抱來學校,不這樣做,她就得留在家中照顧弟妹。 老師挫折之餘,想到與其不好好上課,不如教他們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知識,他們馬上出社會就是大人了,一點生活知識都還不懂,怎麼去外面謀生?於是他請隔壁班女 老師來教衣著、打扮、面試時的談吐,他自己教孩子如何用最少的錢養活自己。 在教生活技能時,同時教他們做人道理,反正讀書是隨時想讀都可以讀,做人道理卻是有人教才會的。 這部電影的結局非常感人,使我在看過40年之後都沒有忘掉。如果我們在學校裡教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許這個孩子不必逼著去偷竊。 生活智慧比課本知識管用 外食不但貴而且不衛生,越是經濟不好的學生,越是要教他如何節儉的過日子。我去美國留學時,沒有錢,一個月伙食費只有50元美金,我學會了買時令的蔬菜,買最大包的米和麵條,而且如果有植物知識,大自然中有許多可以吃的東西。 有一次我在跟一個山地老阿嬤吃飯時,電視報說某人因無錢買菜去自殺,阿嬤就很驚訝地說,「菜怎麼要去買?不是去外面採就好了嗎?」我曾吃過野茼蒿,味道比種的還香。 一個國二生應該知道大包比小包便宜,大賣場比零售商便宜,時令的水果比溫室的水果便宜。台灣的育種老前輩,西瓜大王陳文郁 先生小時候沒有錢吃冰棒,因為冰棒是買一打送一枝,他就跟阿嬤借5毛錢買了一打,把冰棒轉賣給同學後,錢還給阿嬤,自己也解了嘴饞。 這種所謂的「街頭智慧」(street smart)有時比課本知識還管用,緊急時,救人一命的其實是這種智慧。看到這個孩子被貼上了小偷標籤,心中萬般不捨,但是也讓我們看到目前教育是和生活脫節的,政府要趕快亡羊補牢了! 實用知識從模仿爸媽而來 話說回來,在責怪學校教育不實用之餘,最大責任還是父母身上。這個孩子父母雙全,只是媽媽在醫院陪伴生病的外公。有父有母,怎麼一點家事都沒有教孩子做?小學三年級就可以教洗米煮飯了。 這裡帶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台灣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開始覺得沒有請個菲傭是沒有面子的事,既然有了傭人,孩子就不必做,因此就出現了小三學生,上完音樂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坐在地板上哭的現象了。 另外,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母親不做家事,孩子沒有模仿的對象,自然也不會了。那麼,為什麼不去模仿菲傭呢? 因為模仿是只向上模仿我們所看得起的人,所謂「上行下效」,孩子會模仿父母(不論父母職業)、老師、崇拜的偶像或政治人物,但是不會去模仿路邊的乞丐或他看不起的人,即使偶爾模仿,也是嘲笑之意。 從小別疏忽學習生活小事 許多小學老師感嘆,過去父母所負的教養責任,現在落到老師的肩頭了,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不知道待人接物的禮儀,有個高三學生寫電子郵件來問我什麼是認知心理學,信尾沒有簽名,變成匿名信,真是非常的不禮貌。 生活事是小事,但是小事可以壞大事,教育孩子成材是父母責無旁貸之事。從小教他運用家中現有的資源,不仰賴超商或他人過日子是重要的事。 一個自給自足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創造力、應變能力,他會從手邊資源中去整合出他想要的東西來,這不就是成功的條件嗎?

你可以這樣說!

2010年01月27日
公開
51

(本文轉載自泰山《真愛家庭》雜誌第55期) 文 / 林祺堂 (清華大學諮商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我這個兒子啊,聰明、反應快,做事情又負責,果然是我兒子;但是這個女兒啊,唉∼∼迷糊不說,做事情總慢半拍,簡直就跟她爸爸一模一樣!」      聆聽這段不陌生的話語,聽得更深入一些,可以理解到這位媽媽對「自己」的肯定與欣賞,以及對「伴侶」不夠好的「抱怨」。   親子關係,像是生命的延長線,也像彼此交錯卻又獨立的兩條線。十月懷胎的寶貝,在神奇的排列組合下,承襲著父母雙方兩個家族的基因。孩子不是像自己就是像另一半,或者都像一點點。與孩子相處,是重新省思自己與伴侶關係的時刻。 因此,在能真正賞識你的孩子之前,也許要能先學會好好欣賞自己與伴侶,以及享受好的伴侶關係。 ●正向思考,換個方式說出期許   正向心理學是目前很夯的顯學之一,《秘密》這本書所揭露的吸引力法則、以及後現代的諸多心理治療學派都深受其影響。正向心理學讓我們從以往關注的「病態、悲苦」轉向「快樂、幸福,希望與能量」的理解與實踐。   「善解人意」的溝通態度,是正向心理學中值得好好學習的一項功課。善解人意乃是正向解讀功力的體現。人們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善解人意」的演練要邀請你練習看見積極、正向的那一種可能,然後創造出雙贏的溝通。以下提供三項基本的練習。 一、將「抱怨」轉成「期許」的話語   想想看,什麼時候你會抱怨?抱怨通常是因為期待落空了,而愈深的抱怨背後,蘊藏著愈深的期待。   比較看看「每天都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打滾,我都快變成黃臉婆了!」與「我希望生活有多一些變化,永保青春活力!」有什麼不一樣?   這兩句話,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但說出來後的力道與感覺,差很大!抱怨會讓人陷在困境之中,說出期許,則點出了努力解決的方向。 【練習】「別人的老公,錢賺得多,又準時回家,哪像你啊……」可以怎麼說?請改改看。 二、將「擔心」轉成「祝福」的話語   當我們不自覺運用擔心的方式來關懷人,卻很容易令人產生負向的知覺經驗。為了不必再解釋「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那樣…」,讓我們來練習直接說出祝福語。   「外面交通很亂,小心發生車禍!」轉成「祝福你一路平安到家!」   「平常都不唸書,考試怎麼辦啊!」轉成「祝福你可以專心讀書,戰勝考試!」   【練習】「書讀不好,也沒一技之長,更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以後怎麼辦啊?!」這句要怎麼改?   三、將「指責」轉成「鼓勵」的話語   指責的發生,通常反映著對方不按照你要的方式運作。指責之後通常回應的是「自我防衛」、「對抗」的話語,鬧得雙方都不開心。   「幾點了,還不知道要去洗澡、做功課?!」   可以轉成:「寶貝啊,你這麼聰明,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時間做什麼最好囉!洗完澡可以全身舒暢,做完功課就可以好好休息囉!」   「你怎麼這麼笨,教這麼多次還學不會!」   可以轉成:「讓我們來多練習幾次,慢慢就可以抓住訣竅,變得更聰明囉!」   請試著改換這一句: 【練習】「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地、專心地把功課做完呢?!」 二、將「擔心」轉成「祝福」的話語   當我們不自覺運用擔心的方式來關懷人,卻很容易令人產生負向的知覺經驗。為了不必再解釋「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那樣…」,讓我們來練習直接說出祝福語。   「外面交通很亂,小心發生車禍!」轉成「祝福你一路平安到家!」   「平常都不唸書,考試怎麼辦啊!」轉成「祝福你可以專心讀書,戰勝考試!」   【練習】「書讀不好,也沒一技之長,更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以後怎麼辦啊?!」這句要怎麼改?   三、將「指責」轉成「鼓勵」的話語   指責的發生,通常反映著對方不按照你要的方式運作。指責之後通常回應的是「自我防衛」、「對抗」的話語,鬧得雙方都不開心。   「幾點了,還不知道要去洗澡、做功課?!」   可以轉成:「寶貝啊,你這麼聰明,應該知道現在這個時間做什麼最好囉!洗完澡可以全身舒暢,做完功課就可以好好休息囉!」   「你怎麼這麼笨,教這麼多次還學不會!」   可以轉成:「讓我們來多練習幾次,慢慢就可以抓住訣竅,變得更聰明囉!」   請試著改換這一句: 【練習】「為什麼你就不能好好地、專心地把功課做完呢?!」 ●轉個心念,可以讓生活愈變愈好   當你有機會與人(包含伴侶或孩子)對話時,可以暫停一下,先提醒自己,有沒有另一種好的可能說法?一種可以讓對方覺得貼心、被了解,然後又可以激發希望與能量感的話語?   當然,在夜深人靜的自我對話時,更需要這個好的提醒,三省吾身:「下次遇到類似的事可以改進方向有那些?自己做了哪些事而感到超開心的?覺得自己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時刻是?」   植物往光的方向成長,人往鼓勵的方向努力。努力練習21遍,慢慢就能習慣成自然囉。真好,我彷彿聽到你說:「對喔,我以往所說的話好像比較多的抱怨和指責,也許我可以來試著練習看看。」   我好像也聽到有人說:「這都是專家──『專門騙人家』唱的高調,情緒來了,哪還顧得了這麼多!」偷偷告訴你,我也沒辦法一直都可以處在善解人意的狀態,但我願意嘗試,因此是處在「一直進步」的狀態囉!因此,也許你可以改變心念,對自己說:   「我可以接納當下的情緒,並找到好的方法照顧自己,同時也願意練習換個好的方式說話。」   好的心念,往往會讓結果變得不一樣!

給孩子最正面、積極、永不放棄的人生觀....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49

快垮時,施振榮還是要「利他」 【聯合新聞網�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書名:決定一生的關鍵20歲 作者:聯合報/策劃撰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9/09/25 內容介紹: 給孩子最正面、積極、永不放棄的人生觀, 讓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自信、勇敢。 一本給孩子的最佳勵志大禮! 收錄24位橫跨醫療、科技、藝術、文學領域等頂尖人物! 當他們20歲,挫敗、逆境、眼淚一刻都不曾少過,但這些並沒有阻礙他們追求人生,反而成為生命最大的養分,餵養靈魂,促使他們再度奮起,並大放光芒! 而執著、全心投入、不服輸,學習與自己相處、傾聽自己,更是他們給所有孩子的禮物! 新書內容搶先看: 快垮的時候,施振榮還是要「利他」 施說:我不傻,我是呷好道相報。 「利他才是永續的利己。」凡事先想到自己,吃虧的還是自己。 初秋朝陽灑在台北市東區巷道,這天清晨,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與太太葉紫華攜手穿梭在行道樹交織出的綠蔭中,偶遇鄰居熱情問候,他總帶笑致意。找個充滿浪漫的公園涼亭坐下,他談起學思歷程,發揮一貫理性邏輯,滔滔分析「利他是永續的利己」。 《時代雜誌》,譽為英雄 施振榮在全球電腦業擁有教父級地位,《時代雜誌》讚譽他是「亞洲英雄」。即使退休過著平凡生活,他數十年來累積無數的成功、挫折,一點一滴濃縮成智慧結晶,足以匯流成澎湃大河,豐沛地灌溉每個受他影響的人。 施振榮講求「自律」,老社區住了大半輩子,直到退休,才敢大大方方出來散步。他望著葉紫華笑說,從前沒退休時,上班時間怎麼可以不在公司?「我很怕宏碁股東罵我工作不認真啊!」自我要求的個性表露無遺。 人人都有面對危機、挫折的時候,但施振榮憑藉堅強信念,關鍵時刻面不改色,他確信、執著、落實「利他」原則,也能屢屢突破瓶頸,開創新局。例如他承認失敗,著手主導宏碁集團品牌、代工分家,成為業界成功典範;他堅持六十歲退休,說到做到,更立下企業傳賢不傳子的佳話。 三十三年前施振榮開創宏碁集團,每場品牌仗打得轟轟烈烈,期間歷經幾次挫折、磨難;最慘澹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無論公司內外、媒體,每一個都說宏碁快垮了。」施振榮憶起當年面臨品牌、代工互相衝突,雖自己認為情況沒那麼悲觀,不過當時已打定主意,萬一公司怎麼了,只要盡心盡力,「我問心無愧。」 六十歲退休,他做到了 施振榮當時扭轉乾坤,一手主導宏碁品牌、代工分家,貫徹六十歲就要退休的諾言,提供更寬廣的舞台給專業經理人,還邀集各路人才一起追求品牌大夢;宏碁如今成為全球數一數二電腦品牌,也奠定施振榮品牌教父地位,堅持「利他是永續的利己」獲得絕佳驗證。 經營哲學,不留一手 他常主張「人性本善」、「不留一手的經營智慧」、「要命不要面子」、「認輸才會贏」等,有人會笑他為何這麼傻。過去也有宏碁主管懷疑「成功經驗全告訴別人,不是等於幫助敵人?」他笑說:「平常太多周遭的人要你放棄這個信念。」其實,「我不傻,我是呷好道相報!」 如何不貪?時刻檢討 「我一開始這樣做,是受媽媽影響。」施振榮說,但是隨著自己累積人生歷練後,知道「利他」可以得到永續利己,再以此出發,訂出行為規範;凡事只要利己為先,就不能永續,最後都會吃虧,這原則只要破壞,後果不堪設想。 施振榮說,這些只要想通,就不會再為了利他或利己、該做或不該做天人交戰。他也熟知「貪」是與生俱來的人性,貪名、貪利、貪玩、貪色都是人性,所以他任何時間都在檢討該如何避免。 那年二十歲 小時不了了,「玩」出領導統御術 約莫二十歲的施振榮,正歷經大學重考,成了交通大學第一屆的電子系學生。青春年少,最讓施振榮得意的當年勇,就是創立交大的「棋橋社」及「攝影社」;往後人生的勇於創新、領導統御,都是在交大「玩」出來的。 施振榮在科技業備受敬重,他提出「微笑曲線」、「台灣競爭力」、「品牌價值」公式,都成一家之言。但「小時不了了」是他年少時的寫照。 施振榮說,他小時候愛玩,諸如尪仔標、射橡皮筋,甚至賭錢,樣樣他都嘗試。「我小學讀完書、賣完鴨蛋後,就開始玩。」他笑說,當時成績是班上五、六名,中學變成十、二十名,高中的時候掉到二十、三十名,考大學自認成績不理想,重考。照片4 「我是重考生,年紀比較大,很容易在班上、宿舍裡帶頭。」但他不是帶頭讀書,而是帶頭玩樂。他社團玩得兇,創辦棋橋社、攝影社之外,還擔任桌球、排球隊隊長。 談起當年舉辦交大首屆的桌球大賽,施振榮特別興高采烈,他自認那一次賽事辦得轟轟烈烈,全校人人輪流打,而且都要排名,可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施振榮從小愛玩,高中時曾以補習為名,在母親允許下,單獨北上「流浪」一個多月,去看紀政、楊傳廣比賽,到歌廳聽歌、泡茶。 但他說,這段「流浪」過程中學到自立自律,「沒人管你了,但也不能做壞事,這是一種成長」,領悟出「人生遲早要對自己負責」。 「小時了了,其實不好」,施振榮甚至認為,小時候如果沒有挫折歷練,長大遇到小小的失敗,容易一下就被打垮。例如後來創辦宏碁,他說,當年環境不好,但大家都有「窮小子文化」,搶著出頭天,實際上成就更高。 即使「小時不了了」,但施振榮從小懂得自我肯定,他認為人不該妄自菲薄。有件事,現在談起敏感,施振榮原不太想說,但不禁透露,他念大學時,也看過鄰國有總統貪汙被罵,心裡就想「我一定比他偉大」,「你作總統有什麼了不起,我的人格比你高尚。」 施振榮曾被《時代雜誌》封為「亞洲英雄」,他說,感覺很光榮,「我把一台電腦從一萬美元,變成一千美元」,原來這樣也可以跟李光耀、鄧小平齊名。 賺錢原則 日子清清白白,活得就有價值 從前政府開放民間籌設新銀行,施振榮認為,經營企業不應該經營銀行,他堅持不參加;這次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施振榮也充分堅守原則,毫髮無傷。 兩三年前,他回鹿港老家,在銀行工作的親戚介紹利息「保證」百分之七的商品,「我一聽就覺得不可能。」施振榮說,天下沒有坐在家裡,就有高利息掉下來的事。 這是整個社會都在貪。由客戶一路到理專、銀行高級幹部,出發點都是利己大於利他嘛。不過,施振榮把雷曼兄弟這類結構債,當成台灣八○年代非法吸金的鴻源機構,只是鴻源很粗糙,但結構債是經過精細包裝的吸金騙局。 施振榮退休後,創立智融集團,當起「知識經濟」的推手,他對內宣揚「容易賺的錢,我不要」、「沒有附加價值的東西,就不應該賺人家的錢。」他坦言有很多同仁不習慣,真正碰到那種狀況時,不想去賺,還真不容易。但他在旁邊不斷叮嚀,希望養成一種文化、行為。 施振榮特別強調,每個人的人生遭遇都不一樣,別人的名利,可以當榜樣,但不必羨慕,絕不可當成目標。有人說,這輩子沒有賺到多少錢、沒有爬到某個位置,就好像人生失敗,但他認為,大家聰明才智、遭遇不同,只要能自我肯定,日子過得清清白白,自己感覺比其他有錢、有地位的人,活得更有價值,這樣就夠了。 施振榮樂於宣傳「利他是永續的利己」,他如大河般的人生智慧,從不吝灌溉每條引道。 他說:「人生沒有任何狀況會重複,每個人遭遇都不一樣,前一秒後一秒時間都不同,但要能抓住原則,堅持原則很重要。」 他如傳教士般不斷強調堅持正派、原則的重要,堅持原則的背後,必須有強大信念支撐。他建議,每件事情發生前、發生後,都要反省檢討驗證,慢慢養成習慣,當大事發生時,真的就能堅持原則,一點也不難。他的話,像朝陽一樣,給人希望,也溫暖人心。 別人看他 寬大溫厚,絕不出口傷人 施振榮對每件事都要認真思考、理性分析。問他如果年輕可以重來,最想做的五件事有哪些。結果他想到整夜無法成眠,最後結論是「沒有什麼想重來的事」。 他反問自己:「如果年輕做不好的事想要重來,即使真的可以重來,會比現在的我更好嗎?」 對於施振榮的理性,太太葉紫華戲稱,「他不懂羅曼蒂克啦。」 施振榮也笑著回應說,自己真的完全理性,不帶感性,但家庭卻是相對幸福,「如果有一天我甜言蜜語,太太就要小心了。」接著他又分析說:「那個不會是我,因為不符合利他原則,最後會傷到自己。」 不過,在同仁、部屬的眼中,施振榮絕不說傷人的話,還願意給經理人犯錯、學習的空間,平常不僅能夠容忍反對聲音,開會甚至鼓勵發表不同意見,讓許多人莫不感佩。曾問他為何這麼好,「因為尊重人性,才能激發潛能啊。」 其實,這就是施振榮。他「理性」看待任何事物,但行事管理風格卻又非常「人性」,若不是他特有的寬大溫厚個性,恐怕沒人可以融合兩種看似衝突的元素,搓揉出讓業界驚豔的事業成功「藝術」。 儘管有創業成功的傳奇色彩,但施振榮卻又是如此平凡。他說,或許是從小記性差的緣故,自己連電話號碼都記不起來,課本也不會背,但數學很好,讓他體悟死背不如頭腦想通。任何事都要想通道理,正面的可以當成榜樣,負面的教訓不忘記學習,「我只是把壞處,變成好處而已。」 施振榮小檔案 •年次:民國33年 •學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 •經歷:創宏碁集團,美國《商業周刊》選為全球25位最傑出企業管理者之一 給年輕人的忠告 .「小時不了了」沒關係,要學習如何面對挫折。 .利他是永續的利己。 .生命有價,不要自我設限。 .錯過的事不能重來,應該思考如何面對未來。 .解決問題,要靠自己。 .要自我肯定。 (撰文�聯合報記者鄒秀明)

管教孩子急不來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63

文/蕭 文 (暨南大學教務長)   許多親職專家一再強調,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來跟他們互動,但現今有幾位家長做得到?好像很難,因為我們都是在矛盾中長大,當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一定常說︰「我是你爸爸耶!你要聽我的!」因為我們從小就深信「天地君親師」五倫的觀念,是天經地義的,所以我們也自然認為孩子們聽話才是對的,這種親子關係遲早會出狀況。     我們在和孩子互動時,到底該扮演一個嚴父還是慈母呢?舉例來說,如果你們家有兩三歲的小孩喜歡玩火,看到點蠟燭或瓦斯爐,會很興奮想去摸,通常我們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罵他,或是打一下他的手心說︰「不可以,會燙死你!」可是這樣就會降低他的好奇心而不去玩嗎?不可能,只是在我們看得到的時候不敢玩,只要我們一不注意,也許就出事了。 一味禁止,不如教他拒絕誘惑 因此,不管你是扮演「嚴父」或是「慈母」,都難免有挫折感,例如你曾三番兩次警告孩子放學要直接回家,千萬不要轉到漫畫店、電動玩具店去玩,孩子答應了,但並不代表他一定不會去,有時受不了誘惑時他還是會去啊!    這究竟是孩子太壞,還是我們做父母的有問題?原來,我們只是禁止孩子不准做這、不准做那,就像訓導工作一樣,沒有告訴他為什麼不准做,做了以後會出現哪些結果。因此,「嚴父」就像訓導工作,禁止這個、禁止那個,但是「慈母」的角色就是要帶著孩子去試探一些我們禁止他去做的事情。    可見我們面對孩子的管教,與其設立很多的規章,還不如用開放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來發覺、探索自己的問題所在。父母要設法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思考、走進他的行為、走進他所有的夢想中。只有用這種方式,我們才會有機會去管理我們的孩子,而不是讓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 放下自己,幽默一下也不錯    身為父母就是要注意孩子的特質,挖掘孩子的優點,並找機會告訴他們或讚美他們,哪怕是一點點的鼓勵,都能讓他們越變越好,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們照著你的想法,變成這樣、那樣,讓他們覺得自己老是達不到父母的標準而灰心。 另外,很多觀念也都要重新建立,其中一個就是要「放下」我們自己。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跟他們說話,是不是常試著用童言童語跟他們溝通?我們會說︰「吃果果、坐車車!」而不是︰「吃水果、坐汽車。」即使有些教育理論認為,後者比較有助於孩子們正常語彙的發展,但前者卻會使孩子們感到很興奮,覺得跟父母產生了某種連結似的。 因此,放下身段,多了解一點孩子喜歡的偶像、遊戲和服飾等等,可讓親子關係的連結更緊密,循序漸進達到更有效的溝通和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學習「放下」,偶爾幽默一下也不錯。所謂「幽默」並不是講講笑話,而是放輕鬆,有時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改變一下說話的口氣,學習放下我們原來的成見及對孩子「成龍成鳳」的期望,包容他、接納他,才會看到孩子其它的長處,甚至連缺點都會看成優點,親子關係自然會越變越好

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59

文/張昇鵬 (彰化師大特教系教授) 父母不該扼殺孩子探索世界的企圖心,還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父母通常很習於下指令,例如:「來,穿這件衣服!」其實不妨改成:「你覺得穿哪一件比較漂亮呢?」讓孩子從這些生活瑣事中學習自己下決定。太常幫孩子作決定的後果便是,孩子愈來愈沒有主見。此外,當孩子決定穿哪件衣服時,也不要嫌棄及批評他的選擇,這也會造成孩子沒有自信、失去主見。 再者,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不要代勞。常常有孩子到了學校才打電話說:「我忘了帶聯絡簿。」如果媽媽放下電話後便馬上送去,這種代勞的結果,就是孩子三番兩次忘記帶聯絡簿。若父母能放手讓孩子去承擔忘記帶的後果,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才能記取教訓而改掉壞習慣。 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就要讓他有更多練習的機會。有個孩子要求的生日禮物是DIY的狗屋材料,他想親自為愛犬蓋一間小屋。爸爸滿足孩子的願望把材料買回來,卻乾脆幫孩子完成組裝,組裝完還意猶未盡地上漆、上蠟。結果,孩子回來看到狗屋成品,完全沒有喜悅之情,因為爸爸把孩子想做的工作做完了,剝奪了他的樂趣以及親自為小狗蓋房子的想望。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許多夢想和願望要去實現,這就是在開創自己的命運;我們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孩子的命運當然也掌握在他們手上,所以要捨得讓孩子吃苦,給他學習的機會。在孩子的成長經驗中,每件事都是一種學習,可藉由經驗成就面對問題的能力;父母應從旁鼓勵並指導做事技巧,而非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畢竟,我們不能伴隨孩子過一生,因此必須培養孩子處理事務、承擔責任、化解委屈的能力。(本文摘錄自《爸媽別抓狂》一書         

十種處罰孩子的小招數

2010年01月26日
公開
48

許多父母常會為了寶寶的鬧情緒,而傷透腦筋。 面對孩子不當的行為、舉止時,做家長的應先瞭解其原因,再以適當的方法處理。但如果孩子以丟東西、打架等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時,父母就需適當給予處罰,讓孩子瞭解他的這些舉動是不對的。 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孩子得到反省和警惕,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1、規勸 案例: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後詢問孩子爭執、吵架的原因,並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並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後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亂丟東西…… 方式:用報紙製作一紙棒,外觀可包上一層裝紙;賦予它一個名稱,如警惕棒、陳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為警惕。 建議:在心情好的時候製作,可與孩子一起討論製作警惕棒的原因;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3、罰坐 案例:吵鬧不休、吵架…… 方式:在處罰區上擺上軟墊或一張椅子,可取個名字;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處罰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正對大門、不在太明顯地方;限制處罰時間,或讓孩子講處罰多久的時間;處罰完後,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4、幫忙做家務 案例:亂畫,亂丟東西、玩具…… 方式: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麼。 5、畫畫 案例: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況,在固定處擺放一張小桌子(此處罰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書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後使用到這些桌子時,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處罰;讓孩子將發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瞭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罰站 案例:故意從高處往下跳,車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規劃一個處罰區,可取個名字,地點以靠牆壁、不正對大門為主;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計時孩子處罰的時間。 建議:處罰地點不宜太明顯或正對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與孩子講處罰時間不宜太久,否則會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視孩子的高度來決定墊子高度;處罰完後,詢問孩子被處罰原因,讓孩子自己知道做錯的原因。 7、看書、寫字 案例:暴力傾向、說謊、順手牽羊…… 方式:選擇固定處罰區鋪上軟墊或擺放小桌子;在處罰區裡面放鉛筆、畫紙、彩色筆、故事書、色紙……;讓孩子自己先寫字或看書,化解孩子憤怒的情緒。 建議:當不能馬上放下的工作時,可先叫孩子到處罰區去反省;別怒斥孩子的不是,與孩子先隔離,緩和彼此的情緒;等情緒平復後,詢問孩子犯錯的動機。 8、沒收心愛的東西 案例:吵鬧不休、亂丟東西、不收玩具…… 方式: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 建議: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並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媽媽正在注意和關注;告訴孩子將亂丟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鬧,否則將有所處罰;讓孩子說出為什麼犯錯,和媽媽生氣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準備一個盒子、盤子,裡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料罐子;讓孩子在處罰桌上,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修改來處理,可先罰站、罰坐再做處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調、分辨能力;完成後,讓孩子知道被處罰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權利、要求 案例: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 方式: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後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把握原則、控制情緒 此外,專家也表示,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難免都會犯錯,無論是無心的或是故意的,當父母在處罰孩子時,還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後遺症。 1、安全問題,處罰物品的材質避免過於堅硬; 2、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 3、處罰的地點應選擇不明顯、不正對大門地方,以免傷到孩子自尊心; 4、注意措詞、語氣,勿以威脅、恐嚇的話語對孩子說; 5、處罰內容需徹底執行,不寬容、妥協; 6、處罰後,安撫孩子,讓他知道父母對他的關心和關愛。

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

2010年01月13日
公開
46

20年前大金空調還默默無名,如今是變頻冷氣的領導品牌,這都得歸功於幕後推手──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的獨到創意與經營。積極以赴的態度,搭配「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執行力,讓他屢屢克服挑戰。不管是經營企業遇到困難,或是高血壓威脅心血管健康,他都坦然面對、接受,並冷靜處理,讓自己學習用智慧去化解每個逆境,且聽他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的哲學。 「哇姓蘇,just call me安東尼奧!」以高亢熱情的腔調,結合閩南語、英語、007龐德式自我介紹的和泰興業董事長蘇一仲,爽朗幽默的隨和、和朋友相處時喜歡變魔術逗人開心、樂於與人為善等特質,與一般嚴肅自持、注重形象的企業董事長迥然不同。 毅力展現一》 忌口,持續一個月餐餐吃燙青菜 用經營企業的幹勁減重10公斤 和泰興業是以變頻技術著名的日本大金空調台灣總代理。2008年蘇一仲以「空調達人」形象,穿著和服,帶著3個女兒、及二女兒的另一半、外孫等入鏡,演出一系列冷氣空調的電視廣告。令人驚訝的是這位經營者在笑談用兵之際,還能演什麼像什麼,成功地讓很多商辦及建案使用他們的產品作為中央空調設備,成為台灣變頻冷氣的指標品牌。 年輕時熱愛藝術,不過,大學聯考時以第三志願考上政大外交系,選擇學習實用的溝通與談判。出國進修時棄政從商轉念企管,雖然經營企業不是處理國家大事,但他發現,不論浸淫藝術或就讀外交系,「一理通,事事通」,很多能力一生受用。 蘇一仲的用心不僅表現在事業經營;在健康管理也顯露堅持的毅力。像他前陣子刻意減重10公斤,在醫師指導下,他忌口,持續3周餐餐吃燙青菜、1周吃水果,搭配維持多年的運動習慣、推拿打通經絡,一口氣瘦了13公斤,其後體重小小反彈3公斤,目前是73公斤,維持理想體重。 68歲的他坦言,隨年齡增加也提升「三高」機率,因為憂慮心臟血管必須裝支架,所以刻意減重,他也從中悟出心得,「人要健康,最重要是適當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正面情緒、規律生活。」 減重期間,如何抗拒美食誘惑?蘇一仲說,善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雖然嘴巴不能吃,但能眼觀色、耳聽音、鼻聞香。忌口3周後,第4周的第一天吃下第一口稀飯加胡椒,直覺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他強調「信願證行,有了意念,減肥變得容易,若沒建立習慣,就難持之以恆。」 毅力展現二》 風雨無阻地晨跑 到國外出差也不怠懈 除了飲食控制,蘇一仲多年來養成每天清晨6點∼7點半風雨無阻慢跑的習慣;最近更熱衷中國養生氣功,內含「動功」和「靜功」兩部分。其中,「動功」結合慢跑和吐納心法,帶動體內氣脈運行,達到按摩內臟的功效;「靜功」則結合意念和瑜伽心法,洗滌體內濁氣。 「人要活就要動,我不只全心做氣功,也鼓勵親友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有恆。」畢竟名聲、財富、學位等,都能為人生增加一個0,但若沒有「健康」這個1,後面再多的0也是徒然。「不管幾歲,都要將健康擺第一。唯有把身體照顧好,才有精力去應付各種狀況。」也因此,他到國外出差時,一定優先考慮住在周遭有公園的旅館,持續練功。 蘇一仲認為「健康」就是精、氣、神達到最佳狀態,也是「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他笑言,「如果國民都能保持健康,就能減少健保資源的消耗,國家省下的錢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真正愛台灣啦!」幽默風趣的他還模仿政治人物的選舉語言,用台語反問,「你講對不對啊!」 面對業績不振、工廠大火等考驗 接受處理後放下,營收反而超越 去年金融風暴讓國內企業遭受不小打擊,但蘇一仲認為,人生道路很少一帆風順,顛簸、挫折都正常,不妨以「順向緣」和「逆向緣」來看待;順境時固然開心愜意,逆境時則當成學習的課題。 目前大金空調廣為消費者所知,回顧二十年前,這品牌在台灣默默無名,一路走來,遭遇過兩個最大的衝擊,一是能源危機,二是日幣升值,導致國際間各種成本不斷攀升,無論採購、備料、匯兌、出清庫存等,每一步都走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小心就損失慘重。 面對不順遂,蘇一仲牢記聖嚴法師生前開示的「四它主義」──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簡單卻受用無窮。「遇到問題絕不能逃避,像生病一定要看醫生,勇敢面對、接受,才會冷靜下來思考,而一旦做了自認最智慧的決策,不論結果如何,都要真心放下、不再煩惱。」 事實證明照著「四它主義」做,往往能順利避險、全身而退。像某年公司業績極為不振,屋漏偏逢連夜雨,工廠發生大火、家中長輩也在此時過世,可說所有不如意全集中在一起。但很奇妙的,接受這些事實、做了應變的決策,經歷這場大火後,公司突然興旺起來,完全印證佛家說的「逆增上緣」:歷經逆境考驗,反而超越以往。 儘管經驗與智慧的累積,讓蘇一仲面對逆境時泰然自若,可是,他從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因為「過去成功不代表未來會成功」,所以總喜歡把每天當成新的一天,兢兢業業地面對挑戰,以領導者的風範和承擔聚集人才、激勵士氣,朝目標努力。他表示,「十分欣賞奇美集團許文龍董事長的領導統馭風格,期許自己師法他充分授權,『每天都能去釣魚』。」 深信「10秒鐘可以改變一生」 鼓勵人勿以善小而不為 喜歡輕鬆氣氛的蘇一仲,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扮演令人詼諧一笑的開心果。「也許老一輩的企業家不太習慣,但人生不要太嚴肅,『鬥陣』來趣味,紓解壓力,反而會有更從容的表現。」從歲月累積的智慧,他瞭解凡事「凶中有吉,吉中有凶」,得失心也不再那麼重。 不論經營事業或從事社會公益,都充滿活力和行動力的蘇一仲,長期以「10秒鐘可以改變一件事」鼓勵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當選為扶輪社3520地區2010∼2011年總監的他也期許自己,帶動年輕人對工作盡忠職守,對社會服務回饋,快樂積極的過好每一天!

主控權影響生理---洪蘭教授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6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朋友跟我抱怨,她畢業出來做事沒兩年的兒子,現在把工作辭了要出來自己開業。 她擔憂地說:「現在不景氣,吃人頭路穩穩當當,每個月時間過去就有薪水拿。 現在他要自己創業,我不能袖手旁觀不幫忙,又擔心我的退休金血本無歸,臨老要流落街頭,沿門托缽。」 我看她真的很憂心,就去找她兒子談。 她兒子說他每天上班就頭痛、下班雙肩僵硬,他知道是壓力的關係。 老闆喜怒無常,他覺得不只是把時間賣給了老闆,連靈魂都賣給他了。 所以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出來創業當老闆,不必聽命別人。 問他風險,他說:「沒有失,哪有得?人總是去闖一下,才不負少年頭。」 我兩邊的話都聽了以後,決定回頭來勸母親,因為在實驗上有看到自主權對健康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都顯示在同一個緊張、快速、壓力大的辦公室中,職員得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比經理高。 愈有主控權的人,得病的機率愈少,人必須覺得自己是情境的主人,對情境有操作權而不是聽命於情境,身體才會健康、心情才會快樂。 有一個在老人院的經典實驗 : 實驗者跟第一組東廂房的老人說: 這裡有一盆花,你搬回去房間養,養死了要賠;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可吃,你可以選擇要煎蛋還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你可以自由選擇看愛情片還是西部片。 實驗者跟第二組西廂房的老人說: 這裡有一盆花,請搬回房間去欣賞,你不必照顧它,護士會每周來澆水;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一、三、五是煎蛋, 二、四、六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星期三是愛情片,星期六是西部片。 一年以後,實驗者回來看老人的健康情況, 發現第二組西廂房的死亡率高於第一組東廂房。 這兩個廂房生活飲食、條件都相同,唯一的差別是 東廂房的老人有主控權而西廂房的沒有。 這是第一個實驗顯示心理上的主控感覺對生理的影響。 所以父母在某個程度之內,可以給孩子一些對他自己身體、行動的主控權。 只要把後果告訴他,讓他自己做主,他若甘願冒風險,請他自承後果。 孩子會告訴你,失敗的感覺還是比不曾試的感覺好,錦衣玉食無法彌補不能做自己的痛苦。 我勸同事老本留著不要給出去,但是鼓勵孩子去創業。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少子話隱憂�孩子笑聲構成家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2

【聯合報╱林揚(台北市)】 2010.01.12 03:02 am 圖�鍾偉明 和適婚年齡的學生們談到結婚的事,大多數人並不排斥婚姻,但一談到生兒育女,不少人卻搖頭說不。 我跟他們說:「如果你們都這麼想,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將會帶來很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令人擔憂的是,連我念大學的兒子和剛畢業的女兒也有相同的論調。 有一個學生安慰我:「老師,你先不用太早擔心,因為他們現在說的都不準,但是等到哪一天他們開始養貓、養狗的時候,你真的就要擔心了。」 他說他姊姊就是這樣,已經坐三望四了,卻不結婚,一個人過活,養了一隻狗兒子當寶貝寵,幫牠買最貴的飼料、名牌的衣服、狗娃娃推車,就像在侍奉皇帝大老爺一樣。學生們的論點是:養寵物比養孩子簡單,寵物也比孩子乖,不會跟主人頂嘴。總之,養小孩實在麻煩太多了。 其實我曾聽說,有的狗只要主人晚一點回家餵牠,就會隨地或到床上尿尿、咬破客廳沙發,然後還會假裝若無其事的,蹲在角落不理人。這種會耍心機,伺機報復主人的寵物,看來並不比養育兒女輕鬆啊! 有一天聽廣播,節目主持人向剛當爸爸的特別來賓賀喜說:「這是一輩子值得擁有的美好經驗,少了它,人生似乎缺了點什麼,無法那麼圓滿。」 的確,生兒育女是很辛苦,但是西諺說:「磚塊泥漿蓋房子,孩子笑聲構成家。」(Bricks and mortar make a house, but the laughter of children makes a home.─Irish proverb) 聽到孩子的笑聲,一切的辛苦皆是值得的,我想為人父母都有過這種奇妙的經驗吧!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2010年01月12日
公開
47

" 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 I can't agree any more...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這ㄧ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 從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 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 結束復健回家,是另一個階段開始。 「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 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10點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自主,還能兼顧家庭。 沒想到, 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 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 「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好起來』,要說, 『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 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 「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 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遺憾……但只有這麼一次。 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 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出筆來,寫下: 「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 那張紙,吳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 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這張椅子上。 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ㄧ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 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 「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 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為是的掌控全局。 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 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 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那麼麻煩,」 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發。 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 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 「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 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與愧疚。 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 「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 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放軟了。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 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 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 以及珍惜這段母子親緣。 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停了很久, 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 「我有萬全的準備,」吳若權說。 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 至於沒完成的願望? 「能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 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 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多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 「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 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 我人生不會更好,」 吳若權頭也不回地趕回家。

文章分享

2009年08月06日
公開
47

我很善良,為什麼還有種種痛苦、煩惱? 我這麼善良,為什麼我會得這種病? 為什麼老天這樣對我?公平嗎? 在我剛皈依佛門不久時,內心經常有不少莫名的痛苦, 由於對心靈的規律還理解不深刻,因此常常對因果報應 存在種種疑慮。 我曾經向我的一位德行極其高尚的師父請教:「因果報應 到底成立不成立?如果成立,為什麼像我這樣善良的人還 經常會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很好?」 師父很慈悲地看著我說:「因果報應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 的真理,是千真萬確的,不會有絲毫差錯的!如果一個人的 內心有痛苦,就說明這個人的內心一定有和這個痛苦相對應 的惡存在。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已經沒有任何惡,那麼這個人的心靈是 根本不會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既然你還經常 感到痛苦,說明你內心還有惡存在,還不是純粹的善人。 而那些你認為是'惡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惡人。 一個人能快樂地活著,至少說明這個人還不是純粹的惡人。」 我不服氣地說:「我怎麼會是一個惡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師父說:「內心無惡則無苦,你既然內心有痛苦,說明你的 內心就有惡存在。請你將你的痛苦略說一二,我來告訴你, 你內心存在哪些惡!」 我說:「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時感到自己的工資收入很低, 住房也不夠寬敞,經常有"生存危機感",因此心裏常常感到 不痛快,並希望儘快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 什麼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纏萬貫,我感到不服氣;像我這樣 一個有文化的知識份子,每月就這麼一點收入,實在是太不公 平了;我的家人有時不聽我的勸告,我感到不舒服……」 就這樣,我向師父述說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師父點點頭,不停地微笑,而且笑臉更加慈祥,並和顏悅色地 對我說:「你目前的收入足夠可以養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們 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會流落街頭,只是面積小了一點而已, 你完全可以不必要為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為你內心對金錢 和住房有貪求心,所以就有苦。這種貪求心,就是惡心,如果你 已經將內心的這種貪求惡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會因為這些而痛苦。」 「社會上一些根本沒有文化的人發財了,你感到不服氣, 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種惡心;你認為自己有了文化, 就應該有高的收入,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惡心; 認為有文化就應當有高收入,這是愚癡心,因為有文化根本不是 富裕的因,前世佈施才是今世有錢的原因。愚癡心,也是一種惡心!」 「你的家人不聽你的勸告,你感到不舒服,這是沒有包容心。 雖然是你的家人,他們卻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 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會心量狹隘。 心量狹隘,也是一種惡心!」 師父繼續微笑著說:"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 愚癡心也好,心量狹隘也好,這些都是惡心。 因為,你的內心存在著這些惡,所以,你就有和這些惡相對應的 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將內心的這些惡徹底去除,那麼,你的那些 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要用快樂和滿足的心態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應當想想你 根本不會餓死和凍死,而那些富人雖然也有錢,其實也只是沒有 餓死和凍死。你應當看到,人是否快樂,不取決於外在的財富, 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樂觀、 安詳和勤勉的生活態度,代替原來的貪求心,你的心就會漸漸 快樂起來。" "社會上沒有文化的人發了財,你應當為他們高興才對,要希望 他們能夠具有更多的財富、擁有更多的安樂才對。別人得到, 要像自己得到一樣開心;別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樣難過。 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善人! 而你現在的心是別人的財富和安樂超過自己就不高興,這是嫉妒心。 嫉妒心是一種很惡的心,要堅決去除!要用隨喜心代替嫉妒心!" "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超過別人,就自以為了不起,這是傲慢心。 常言說'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會對自己的不足 熟視無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內心的種種惡,從而改過遷善。 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門。 此外, 傲慢者常常會有失落感,漸漸會有自卑感。一個人只有從 自己內心深處培養起虛懷若谷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永遠將自己放 在謙卑的位置,內心才會感到充實和安樂。" "前世佈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而凡夫不識因果,將'種瓜'認為是'得豆'的因,將'種豆'認作 是'得瓜'的因,這是愚昧的表現。 一個人只有勤學佛法的智慧,真正懂得萬事萬物的因因果果, 才能內心明亮,知道如何取捨自己的思想、行為和語言, 唯其如此,才能從光明走向光明,從安樂走向安樂。" "虛空能夠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虛融自在;大地能夠承載 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 隨隨便便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屬, 也不要生起分別心、強求心,要隨緣自在! 永遠用善良的心幫助別人,卻不要貪圖或強求什麼。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麼會 有痛苦呢?」 師父說完這些話,繼續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著我。 我久久無言,兩行熱淚從我的眼中流出。 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 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惡人! 因為我內心有種種惡,所以我才有種種苦。 如果我的內心無惡,我怎麼會有苦呢? 感謝師父,感謝佛!要不是師父的教導和佛陀的恩德,我可能 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內心的惡! 願我生生世世不離善知識,不離殊勝妙法,迅速斷除內心的惡! 慈悲沒有敵人 智慧不起煩惱 !

于美人的育兒經...要當快樂媽媽

2009年06月18日
公開
53

當個快樂媽咪主義奉行者格格媽 看過N次的文章 在隨波逐流心情流浪的這段期間 寶貝女兒是最直接的情緒受害者 提醒自己 初衷莫忘 ~~~~~~~~~~~~~~~~~~~~~~~~~~~~~~~~~~~~~~~~~~~~~~~~ 女人看女人,要批評很容易,要讚美很困難,那麼,能成為女人羨慕又希望的對象,可就真不是普通的高段! 是的,于美人。 不久前,一份針對現代女性所做的調查,選出他們最想成為的「幸福女」,于美人排名第一,理由是:同時兼顧家庭與事業,俗氣一點的說法是「家庭事業兩得意」。 對此,于美人除了謝謝老天爺,還淡淡說了一句:幸福,是知足感恩,是別人的成全與幫助! 于美人這番「幸福論」,其實是有感而發。 時間倒回至四年前,那時于美人剛當母親,生下龍鳳胎的她,第一個碰上的難題是「尋找母奶」。 于美人說,兒子因為體質關係,消化能力太弱,必須要餵母奶,可是,偏偏她沒有奶水,也沒有脹奶的感覺。 「母奶協會還派了人來幫我,結果搞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於是,于美人展開她的要母奶之路。多則1000c.c.,少則200c.c.,只要聽到哪裡有奶,就趕著去拿,但,救急不救窮,老是這樣零零散散的要也不是辦法,後來決定乾脆在自己主持的廣播節目裡公開徵求「奶媽」,很快,熱心的電話湧進來,解決了于美人的無奶之苦。 「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了工程師媽媽的奶、家庭主婦媽媽的奶、檢察官媽媽的奶、法官媽媽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人家說上帝因為分身乏術,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了母親,而我的孩子何其有幸,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的!」 于美人記得有一次她打開冰箱,面對別人送的一袋袋母奶時,她心裡感慨萬千。因為錢可以買得到,她這個做媽媽的都可以去買,銀貨兩訖,付錢買是最簡單的。然而,今天給母奶的那些人,都不是為了錢,甚至即使有錢也買不到,因為那些人給的是「愛」。 于美人說,那段日子,讓她真正明白什麼叫做「感同身受」,那絕不是指甲劃過皮膚的深度而已,那是切身的知覺。 「我告訴兒子,他人生第一個功課是要學會感恩,而我人生則有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業,感謝。」 一星期工作五天堅持把時間留給孩子 一如于美人老公James說的,「于美人是個一百分的好媽媽」,所以,聊到親子關係時,于美人的話就像水銀洩地般,止不住,因為她可不是書上理論而已,全都是自己的實際經驗。 拿講故事這件事來說,于美人可是很盡責地講述兒童床邊故事,即使是錄音帶,也是由她自己講,然後錄下來給孩子聽,至於童書,于美人認為那只是親子關係的媒介而已,什麼書都可以。很貴的童書或很多的童書,並不會讓你的孩子變得德、智、體、群、美兼備,重要的是陪伴與共讀的過程。 「我常常看到書展時,很多父母會花大錢去買大部頭或一套幾十冊的童話故事書,但回到家就擺到書架、書櫃上,束之高閣,真的蠻浪費的。」 不過,于美人也承認,給孩子講故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錄完影回到家已經累癱了,可是,兩個孩子等著她講故事,那渴望的眼神,讓她根本無法拒絕。 有時候,講到一半,實在太累了,她會跟孩子說,「接下來的故事媽媽忘了,讓媽媽睡一下,就會想起來。」然後,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過來叫醒她說,「媽媽,你想好了沒?」 于美人認為,親子關係就像幼苗,需要時間和心思去栽培,不可能速成,更沒有捷徑。而家事雜務可以請人代勞,親子活動郤不能假手他人。這就是為什麼她堅持周休二日,一星期工作五天,因為她必須把時間留給孩子,因為她不想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缺席。 「等你有時間陪他的時候,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你了!」 另外,于美人強調,無論是改變或建立孩子的習慣,都需要耐著性子、配合決心去做,時間一久,結果就跑出來了。 她舉了三個例子。 孩子一歲時,怕影響嘴型所以要戒奶嘴,這時候于美人就每天講「虎姑婆愛吃吸奶嘴小孩」的故事給他們聽,講了兩個月,兩個小寶貝終於放下奶嘴。 于美人說,吸奶嘴是孩子們的一種慰藉,如果硬要從他們嘴裡拿下來,其實是很殘忍,可是,透過故事,慢慢瓦解他們對奶嘴的依賴,最後達到戒除的目的。 接著是拆尿布。那是孩子一歲半左右,她打算讓他們告別包尿布的日子(只有晚上睡覺時才包),於是,于美人開始她的擦地板歲月,孩子一尿褲子,她就跟在後頭擦地板,約莫兩個月的時間,孩子不再尿褲子,懂得告訴大人要上廁所。 還有一個例子是訓練孩子自己吃飯。這件事也讓于美人擦了三個月的地,原因是,她覺得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拿湯匙吃飯,不應該老是要大人餵著吃。而這個過程,則會遇到孩子自己一邊吃飯一邊掉飯的情況。 「我寧可擦三個月的地,也不要餵三年的飯。這樣做並不是我不願意餵他們,而是希望他們可以早一點有能力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負責。」 于美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不是父母的資產,做父母的應該盡量給孩子空間,讓他去過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愛孩子有原則訓練孩子選擇能力 談及教養孩子,于美人也是心得一籮筐。 一歲喪父的她,母親獨立拉拔她長大的過程,並不輕鬆,然而,卻給她全部的自由與自主去發展自己,影響所及,現在當了媽的于美人,也希望給孩子一片開闊的天空。 「我不想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因為這個社會不快樂的事太多了,拼命把你往死胡同裡擠,讓你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希望他們每一天都能開開心心地,然後幽默、樂觀面對每一件事。」 于美人說,孩子現在還小,很多事都說不準的,她盡量讓自己是個快樂的媽媽,讓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至於「愛他們,卻絕不溺寵」可是于美人挺堅持的原則。 譬如,買玩具。 于美人說,以前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後來她發現玩具已經多到有點氾濫了,於是,有一天兒子在百貨公司看到一輛小車車,又吵著要買時,于美人立即拒絕。 兒子當場大哭,且耍賴不肯走,柔聲安撫發揮不了作用,于美人乾脆把他抱起來,回到家放在浴缸裡,她對兒子說,「以後你一年有兩次買玩具的機會,就是你生日與過年的時候!」 于美人說,「一年兩次額度」是訓練孩子懂得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要買就買,只會讓玩具多到不知珍惜。 「現在很多父母都只生一個,加上愈來愈多人是老來得子,所以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很少說『不』。」 于美人說,很多父母以為買東西是滿足孩子,其實孩子早就滿足了,是大人自己不滿足,所以不斷地買。而孩子是古靈精怪的小天使,他們天生有種本能,會不斷去測試父母的底限,久而久之,最後變成「不管,我現在就要。」 母親是那個餵飽孩子的人 透過人工受孕才當媽的于美人,其實是經過一段艱辛的求子路程。從不孕症到龍鳳胎,于美人吃足了苦頭。然而,當個母親,是她千金不換的選擇。不為傳宗接代那樣的重責大任,只是很單純想成就一段母子(母女)緣分。至於催促她當媽的「幕後推手」,則是于美人的母親。 「我還記得當我三十出頭還沒結婚對象,我媽就跟我說:結不結婚沒關係,但找個好一點的『種』,生個孩子,我幫你帶。女人,終歸要有個自己的孩子。」 早些時候,于美人還有個好朋友,跟她講了一個故事,也是誘發她當媽的原因。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哲學家康德臨終時,他的門徒把康德這輩子最重要的三本哲學巨著擺在康德的病床前,康德看了看那三本書,流下淚來對身旁的人說:「如果這三本書是一個小孩有多好!」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了媽之後,于美人開始知道對孩子牽掛的那份心情,才體會到自己在母親的心裡佔了多麼重要的份量。 于美人在她自己的那本紀錄懷孕生子的書《親愛的,我把肚子搞大了》裡,曾寫到:有個深夜,孩子餓了,她起來餵奶,她的母親可能是聽到聲音,也起來,看到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睡衣,於是趕緊找了件衣服幫她披上。 「這個畫面給我很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我媽媽照顧她36歲的女兒,而我這個36歲的女兒,正在照顧那個不到60天的兒子。」 于美人說,也是那一刻,她知道了什麼叫母親? 「母親就是知道孩子餓了,不管再累,再苦,也要把孩子餵飽的那個人;母親就是知道孩子半夜起床,就絕對沒辦法繼續好睡,一定要起來為他添衣的那個人。」

淋雨的老和尚(改造惡緣)--謝謝嫻嫻的媽咪分享

2009年03月04日
公開
50

時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怎麼辦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庄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庄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小店人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和尚懇求著。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庄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庄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裡燒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歡講的,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世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人生何處不相逢。胸襟寬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與大怨,人我原無兩」的道理,環境與他人施與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勵啟發自己,恩與怨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