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保奇媽咪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飛魚媽咪就是我 愛笑愛玩愛小孩 育兒經驗有一套 歡迎大家來聊

愛抱抱 不愛腸病毒

2008年06月05日
愛抱抱 不愛腸病毒
更新日期:2008/05/15 10:07 【中國時報 陳旻苹台北報導】
 腸病毒病例紀錄創10年新高,中醫師建議,平時要注重小兒脾胃的健康,同時親子互動要先洗手,以免從公共場所攜回病毒。

 中醫面對腸病毒來勢洶洶,特別著重在初期增加免疫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任醫師林君玉指出,在腸病毒流行期間,可自製茶飲預防,平時要注重小兒脾胃的健康,才可藉由飲食營養的攝取強化抵抗力。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共有60幾種病毒。林君玉說,此類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全年都可能感染。


 小孩會經由無症狀、卻帶有病毒的家長而受傳染,或是碰到患者口鼻分泌物、咳嗽、打噴嚏飛沫,也可能因為吃進被病毒糞便所汙染的食物而生病,在發病後的1周內傳染力最高,在家庭中、公共場所人群密集的地方傳來傳去。


 ■中醫屬疫病 臨床症狀分4型


 在中醫屬於「疫病」範疇的腸病毒,可經由中醫的辨證論治法則治療。林君玉指出,依感染腸病毒後的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4型:


 1.風熱犯肺型:表現為發熱、頭暈、咳嗽、咽喉腫痛、咳黃痰等。治療以清熱解毒、辛涼透表為主。


 2.暑熱熾盛型:表現為高熱、無力、嘔吐等,嚴重者還可出現昏睡。治療以涼血救陰、清熱解毒為主。


 3.溼熱鬱蒸型:表現為發燒、咳嗽、痰黃、嘔吐等症。治療以利溼化濁、清熱解毒為主。


 4.熱入營分型:表現為夜晚高熱、煩躁、不易入睡或昏睡等症。治療以養陰涼血、清熱解毒為主。


 若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如發燒、喉嚨痛、頭痛、嘔吐等,可用川芎、連翹、銀花、白茅根、薄荷、陳皮等診治;口、手、足出現水泡者,可用些涼血藥物,如石膏、生地、知母、茯苓;若起水泡處發癢難耐,可用蟬蛻、荊芥、淡竹葉、地膚子治療。


 ■發病、發疹 診治各不同


 至於病程施治過程,林醫師表示,發病初期、發疹階段與發病後期,各有不同。


 ★發病初期:一般臨床症狀是攝氏38度上下的低熱、頭痛、咽痛、食慾不振,輕微便秘或軟便等。屬於溼熱阻於胸膈,可用清涼藥物使患者稍微發汗,如:銀花、連翹、薄荷、藿香、梔子、竹葉等,最好和輕微通便藥物一起用,以阻止腸病毒在腸道複製。


 ★發疹階段:手腳多見水泡,水泡處有麻癢或針刺感,常引起搔抓,發熱較明顯,口腔內有潰瘍出現,因此患者多半不願進食,會口渴,小便量少且色深,屬於溼熱蘊結症候,可用苦寒、利溼燥溼健胃藥物,來降低體溫,迅速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


 ★發病後期:水泡症狀減輕,口腔潰瘍也會逐漸癒合,體力較差、感到疲倦等,也可能會產生咳嗽、慢性咽炎等問題,可用養陰生津藥物如麥冬、沙參、桔梗、菊花等,清涼藥物如銀花、薄荷等。門診中有位幼稚園女童,家長即在其發病後期特別帶到中醫門診調養,同時設法提高其抵抗力。


 林醫師指出,感染腸病毒後,99.9%以上患者都會恢復,死亡率約1萬至10萬分之1,不過,仍需好好調理身體,強化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