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阿紫紫

給我糖,不然就搗蛋

2007年03月26日
轉貼
http://www.megakids.com.tw/teach/t1-361.htm
電視照往常播送著自己喜歡的連續劇,而高低起伏 的劇情深深吸引著自己全副的心神,恍惚間,自己好像成了 劇中人,就這樣沈溺在那悲喜的世界裡。突然間一陣鏗鎗噹啷的聲響 將自己給拉回現實的世界,不自覺皺了一下眉頭,咕噥了一句「唉唷! 怎麼又來了?」。只見小茶几上的桌巾只剩一角還留在桌子上,那些原 本在上面的擺設品,全都跌落在地板上,而站在桌旁的宇宇只是對著自 己不斷地傻笑。沒錯,宇宇又搗蛋了,這不知是今天的第幾次了,每每 在自己不注意他的時候,或者全神貫注做事的時候,宇宇總會故意做些 異常行為來讓自己煩心,唉∼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類似的情形在每個有小孩的家庭必定經常上演吧!家中有一個這樣的小搗蛋,真的會讓人頭疼不已:一方面生氣為什麼同樣的異常行為會一再出現,怎麼說也說不聽?另一方面又會擔心他可能會因此受傷而心疼。
然而,做父母的我們往往只看見事情發生的過程與結果,而忘了去深究為何發生的原因?每當孩子做出異常行為時,只會以嚴厲的態度告誡他甚至處罰他,並沒有仔細去觀察他的行為反應,分析他會這樣做的原因。於是,孩子只會不停地重複同樣的錯誤,甚至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故意做同樣的異常行為來。
為什麼孩子總是做壞事?
心理學家戴克斯(Rudolf Dreikurs)在親職教養理論中指出:孩子會以正面性的方式尋求歸屬感,但如果他們無法得到歸屬,將反以異常的行為來追求歸屬感。
小朋友的行為通常都有個目的,那就是在追求一個歸屬感。所謂的歸屬感就是孩子在他的生活環境裡面,能明確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是被關愛的,是獨一無二的。而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反應,就是他尋求歸屬感最直接的回饋,於是,他將學會如何透過某些行為獲得父母的某些反應,進而得到滿足的歸屬感。如果,孩子只能透過些異常的行為,才能獲得他想要的歸屬感,那麼,他將會不斷地故意做出異常行為。
而根據戴克斯的觀察,發現孩子的異常行為,可以用四種目的來解釋:獲得注意、爭取權力、報復及自暴自棄(表現能力不足),而每一種目的都與尋求歸屬感有關。
獲得注意: 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在父母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父母必須將大部分的目光投注在他的身上,若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孩子就會做些異常的行為來喚起父母的注意,就如同宇宇一樣故意打翻小茶几上的東西來喚起你的注意。
爭取權力: 兩歲的宇宇充滿著好奇,而且喜歡模仿周遭大人的行為,當有客人來時,他最喜歡拿著爺爺的香菸盒,分送香菸給每一個他認識的人,若不准他拿香菸盒分送香菸,那麼他就會生氣而開始大吵大鬧。他覺得爭取分送香菸的權力,是他獲得歸屬感的方法。
報復: 每次逼宇宇吃他不喜歡的食物,宇宇都會故意裝作想吐的樣子,拒絕吃他不喜歡的東西,如果繼續強迫他吃的話,他就真的會吐給你看,讓你為了收拾善後忙得不可開交。像這種行為便是透過傷害自己來報復,進而獲得歸屬感的方法。
自暴自棄(表現能力不足): 有時候,孩子在學習一樣東西的時候,一直學不好,沮喪心情低落,於是就放棄學習,不斷地犯錯,或者不肯繼續學習,讓父母認為他沒有這方面的才能進而放棄教導。這種逃避痛苦獲得另一種快樂的方式,也是一種尋求歸屬感的異常行為。
於是,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我們應該仔細探討箇中的原因,伴隨異常行為的是何種目的?進而將孩子的行為導回正面性,並能讓他們尋求到最滿足的歸屬感。


如何觀察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通常會循著一些固定的模式,只要父母仔細觀察的話,並不難發現這些行為的軌跡,底下將分類列舉一些行為模式,以供參考,作為觀察孩子日常生活的重點。

分類項目 內容說明
通常出現的異常行為 ◎ 上課跟其他小朋友交談或竊竊私語。
◎ 課堂中隨處走動或是在行進的車子裡走動。
◎ 常常脫序演出。
◎ 喜歡捉弄其他小孩。
◎ 喜歡拿別人的東西。
通常和誰一起做這些行為 ◎ 自己一個人。
◎ 跟其他兄弟姊妹或同學一起。
◎ 為了讓其他孩子陪他一起玩。
什麼時候特別容易出現這些行為 ◎ 家中有客人的時候 (所謂的人來瘋)。
◎ 外出的時候。
◎ 爸媽下班回家後。
◎ 上課的時候 (會固定在上某些課程時)。
事前的預兆 ◎ 無聊沒事做時。
◎ 爸媽快下班前。
◎ 爸媽或老師注意力轉移時。
事後的反應 ◎ 生氣。
◎ 道歉。
◎ 傻笑。
◎ 安靜下來。
◎ 變本加厲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其實,只要自己停下忙碌的腳步,放下手邊的工作,好好觀察他的行為反應,多傾聽他說的話,多和他溝通想法,多瞭解他一下,從中我們將會發現,其實孩子要的並不多,只是要我們多注意他一下、多關心他一點、多愛他一點而已。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最想尋求也最滿足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