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預防媽媽手 平時多熱敷

2007年05月15日
公開
47

預防媽媽手 平時多熱敷-中華醫藥網960423 《2007/04/22 12:07》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母親節即將到來,很多媽媽因長時間抱小孩或作家事,出現「媽媽手」症狀,醫師提醒,媽媽們平時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旦手腕處稍有不適症狀,千萬不要勉強,應及早就醫,當然,治本之道還是平日要有適量的運動,增加四肢肌肉耐力,存好足夠本錢,才足以從容應付平日之需。  振興醫院骨科醫師溫哲昇指出,所謂「媽媽手」顧名思義就是好發於身為媽媽的手部,會引起手腕橈側,即接近大拇指底部的腫痛,造成大拇指或手腕活動不便。  在病理上,主要是因為靠橈側的兩條肌腱包括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因使用過度,導致在腕關節附近肌腱滑囊炎,同時也導致這兩條肌腱的通道狹窄,因此,兩者加成作用到引起嚴重手腕橈側病痛,無法靈活活動大拇指。  而在臨床上,「媽媽手」的患者也都經常與長時間抱小孩有密切關連,另有一部份患者是因為從事職業需長時間使用拇指壓、扣動作而產生該類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人使用電腦滑鼠的時間日益增加,而長期間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動作,也很有可能會得到所謂的「媽媽手」。  不過,溫哲昇說,其實「媽媽手」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多使用拇指的動作、平時多多熱敷、局部輕輕按摩,並配合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都可以奏效。  此外,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具,也可達到舒解大拇指肌腱的作用,若是症狀嚴重,已造成日常生活極大不便的病人,則建議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 1至 3次,能迅速降低發炎,效果立竿見影。

快生了,胎動減少更要注意!

2007年01月29日
公開
69

 生產先修班   Baby,are you ok?   快生了,胎動減少更要注意! 文�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專科主治醫師 蔡慶璋 輯�張玉櫻 胎動是胎兒與母親互動的第一步!透過胎動,孕媽咪能感受胎兒的存在,進一步監測胎兒的活動力。然而越接近預產期,更需要注意胎動!因為在辛苦懷胎8、9個月後,若不幸發生胎兒窘迫進而胎死腹中的憾事,相信大家都很難接受! 認識胎動   就字義上來說,「胎動」指的是胎兒自主性的運動,可能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胎兒在子宮內的活動,於懷孕很早期就有,差不多懷孕7∼8週的時候,就可以在超音波的的影像上看到寶寶的心跳;11∼13週時,寶寶的四肢逐漸明顯,透過超音波顯示器,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胎兒的手腳運動、身體轉圈等活動。   但是,這些早期的胎兒活動,孕婦感覺不到,屬於非自覺性的胎動。平均而言,初產婦要到懷孕20週,經產婦(懷第二胎以上)在18週左右才會有第一次自覺性的胎動,從一開始的不明顯到之後的明顯而頻繁,這跟孕婦自覺的敏感度有關係。孕婦們對第一次胎動的感覺各有不同的形容詞,如腸子蠕動、小球滾動、蝴蝶飛舞……。   胎動是孕婦自我監測胎兒是不是處在健康狀態下最簡易的方式,尤其是在懷孕中期後。有一些獨立研究顯示,在懷孕28∼43週,母親感覺胎動的異常跟超音波檢測後的異常結果是有正相關的。 胎動幾次算正常?    目前並沒有一個確切而統一的數值,來規範一天要有幾次胎動才算正常,因為胎動的次數因人而異,而且每個母親的主觀感受也不同。 根據研究,在懷孕8週以後,至少每13分鐘就會有一次胎動,但孕婦感覺不到;在20週時,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約為200次;在32週時,每12小時的平均胎動次數增加到575次,40週時則減少到282次,這是因為晚期胎兒增大,羊水相對減少,胎兒活動空間縮小之故。   在所有的正常懷孕中,胎動次數的範圍平均是12小時50∼950次。但孕婦並無法察覺所有的胎動。一般比較容易察覺的胎動是持續20秒以上或較大的動作,或是孕婦注意力比較集中的時候。而孕媽咪吃完飯後,血糖升高,胎動也會比較明顯。一般胎動最頻繁的時間是在晚上9點至凌晨1點之間,而且胎兒睡眠週期與母親的睡眠週期並不相關,因此許多孕婦常覺得晚上的胎動特別明顯。 胎動的減少,最重要的是要判別是否有胎兒窘迫的狀況,而以下是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的原因: 1. 孕婦發燒:若是輕微的發燒,胎動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如果孕婦的體溫持續超過38℃以上,孕婦身體周邊血流量增加,但子宮和胎盤的血流量減少,自然胎兒也會變得少動。 2. 孕婦吸菸或服用鎮定劑:將會導致胎兒活動力減低、早產、生長遲滯等問題。 3. 胎盤功能不佳:造成胎盤供給胎兒的氧氣不足,胎動會減緩。筆者曾有位妊娠毒血症的的病患,平時血壓控制不良,這會造成血流灌注異常,又病患不願入院接受治療,在懷孕32週時在家自覺兩天幾乎無胎動才到醫院就診,到院時胎兒已無心跳。 4. 臍帶壓迫:由於胎兒可以在羊水內自由地活動,因此發生胎兒臍帶繞頸的現象並不少見,但是繞的程度有鬆緊之分。很多正常健康的新生兒,在出生時也常見頸部繞著鬆鬆的一圈臍帶(約佔生產數20∼34%),有時還會繞個兩三圈,但因為鬆鬆的,很少會造成胎兒窘迫;然而如果纏繞得太緊或打了死結,就會造成胎兒缺氧、胎動減少,甚至死亡。 5. 胎盤早期剝離:正常情況下,胎盤是在產下胎兒5∼10分鐘後剝離而娩出。但若在產前發生早期剝離的情形,造成胎兒血流灌注不足而缺氧,就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常見的症狀是孕婦有劇烈的腹痛,合併大量陰道出血和胎兒心跳減速。其發生的危險因子包括:高齡、高血壓、抽煙、多胎次、早產、早期破水、前胎有胎盤早期剝離病史的孕婦。 生產前更要注意胎動!   越接近預產期,更需要注意胎動!在辛苦地懷胎8、9個月後,若不幸發生胎兒窘迫進而胎死腹中的憾事,相信大家都很難接受!雖然在研究中,計算胎動並無法完全預防胎死腹中,但這是準媽媽唯一能感受到的警訊。   一般來說,胎動在懷孕28∼32週時最明顯而頻繁;在懷孕末期會因胎兒活動空間減少而減少胎動,雖屬正常狀況,但也不可因此而輕忽。若是如前述方法認真地計算胎動仍是有意義地減少,則須儘快就診。而若是胎動增加較頻繁,一般較無特別危險性,可能是媽媽剛吃飽,或喝了刺激性的飲料,或是夜間胎動較明顯。基本上,如果準媽媽們不能確定自己的胎動是否正常,都可以到醫院進一步確認是否有胎兒窘迫的情形。 結語    胎動是胎兒與母親互動的第一步!透過胎動,孕媽咪能感受胎兒的存在,進一步監測胎兒的活動力。雖然臨床研究中對於計算胎動是不是能減少胎死腹中的機會並不是那麼絕對,但只要孕媽咪了解什麼是正常的胎動,就無須過度擔心及解讀短暫的胎動減少;而一旦發現胎動真的有意義地減少時,便要立即就診,讓醫師進一步經由超音波及胎兒監視器的檢查來確認胎兒的狀況,進行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保障胎兒的健康!

七成五台灣媽媽 僅生一子女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24

七成五台灣媽媽 僅生一子女 七成五台灣媽媽 僅生一子女-中華醫藥網9511120 《2006/11/19 20:20》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  「兩個孩子恰恰好」!台灣生育率正逐年下降,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五的台灣媽媽,期待擁有兩個子女,生育意願頗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際生育子女數平均卻只有一個,生育率還有成長空間。  國健局今年十月四日至十五日,對全台一千三百六十一名已生育女性,進行「婚育經驗分享」網路調查發現,台灣媽媽們期望擁有的子女數目平均為二點二四個;其中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五點七四的比率,期望擁有「兩個」孩子,再來才是「三個」的百分之十四點五四。  不過,雖然台灣媽媽們的生育意願頗高,但目前實際擁有的子女數,平均僅為一點八五個,顯示還有成長的空間。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考慮到經濟與社會因素,不少年輕夫婦都有不一定要生小孩子的觀念,或誤以為在醫學發達的現代,可以等到先有經濟基礎後再來生,結果往往拖到超過三十五歲才高齡生產,不僅成功率低,還增加產下畸胎、唐氏兒等機率。  調查也顯示,有百分之六十二的媽媽在「沒生孩子前,覺得生兒育女很困難」,但在生孩子後,則有百分之四十九點七四認為「有了孩子後,覺得生兒育女其實沒困難」,更有高達百分之九十點三的人認為「有了孩子,自己變得更幸福」。  另有百分之九十六點六的受訪媽媽認為「孩子比想像中可愛」,百分之六十更同意「有孩子後,和另一半的感情更好」。  趙坤郁說,從調查不難看出,生兒育女其實是一件「知難行易」的事,鼓勵年輕人應該掌握「三十歲前生育第一胎、三十五歲前生育第二胎」的黃金生育年齡。

父身高母體重 決定嬰兒體型

2006年11月26日
公開
43

父身高母體重 決定嬰兒體型-中華醫藥網9511118 《2006/11/17 17:47》中華日報編譯中心�十七日綜合外電報導  想生身材修長的寶寶?醫學專家說,最重要的是父親要高挑;如果希望寶寶不超重,苗條媽媽是重要關鍵。根據英國得文及阿克斯特醫院 (Royal Devon and Exeter Hospital)的最新研究,父親的身高對子女的高度有關鍵影響,但母親決定子女的體重。  研究人員對一千個家庭進行研究,測量父母的體重及高度,及他們的子女 2歲前的身高和體重。研究人員發現,「高人一等」的父親所生的子女也比較高,但是父親的體重對子女並沒有什麼影響。  負責這項研究的醫師奈特指出,研究證實,父親的身高對子女的成長有直接影響,高個子的父親所孕育的新生兒,不僅手腳較長,體重也較重。  不過奈特強調,兒童的成長除了先天遺傳的基因,後天的成長環境也很重要。  相對之下,母親的體重對嬰兒的體重有很重要的影響。奈特表示,這可能與嬰兒在子宮的成長環境有關,另一方面,體重超重的母親血糖的濃度較高,也可能造成嬰兒體重較高。  奈特進一步指出,嬰兒出生後一直到兩歲的成長狀況,對未來的身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綜合來看,母親的身材對寶寶的成長,扮演關鍵的角色。

孕婦應禁用體脂計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49

孕婦應禁用體脂計-中華醫藥網951012 《2006/10/11 16:48》記者洪凰鈞�台北報導  藉由體脂計測量結果雖可使人警惕,輔助控制體脂肪比率,進而避免高血壓、痛風等疾病發生。但消基會提醒,如受測者處於生病、服藥期間,或劇烈運動後,均可能提高檢測誤差;而體內有內療晶片等電器裝置者或孕婦更應禁用!以免微電流通過人體引發意外傷害。  消基會報導雜誌發行人謝天仁指出,一般而言,成年女性體脂率超過 30%,成年男性體脂率超過 25%者,即會被認為是「肥胖」。  但他提醒,由於體脂肪的測量會受到體內水分、飲酒、服用藥物、運動狀況及環境等因素影響,故包括生病服藥期間,或劇烈運動、飲酒、食用刺激產品過後,結果都可能不準,又女性生理期間所測得的體脂率也可能有高估的情形,故建議要評估身體肥胖與否,透過 BMI計算反倒較簡易可行。  謝天仁還說,因體脂計能反應多少事實,其實與內建晶片的計算公式息息相關。若廠商是以外國人種(高加索人種)進行大量測量數據,再建立計算公式在晶片中,用在台灣人(蒙古人種)身上就未必適合,又公式也是由大量的測試所推導出來的,因此,無論是任何廠牌的體脂測量產品,實無法完全符合每個人的情形,欲添購體脂計的消費者應特別注意。  而考量生物組抗原裡的體脂計會有微弱電流通過人體,對孕婦、體內有植入新律調整器或內療晶片等電器裝置者,可能會造成干擾,甚至引發重大傷害!但此次消基會調查卻發現有產品連說明書都沒有,更遑論警語標示。  因此,消基會日常用品委員會委員陳守治呼籲民眾,如屬於上述特殊族群者,切勿貿然嘗試,以免發生意外。

生產人性化 樂得兒媽媽樂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46

生產人性化 樂得兒媽媽樂 【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 進醫療院所生產的媽媽們,十之八九會被一陣急過一陣的產痛給折磨得死去活來,不是咬緊牙關硬撐,就是放聲大叫,怎麼也顧不得形象與尊嚴。隨著產婦逐漸重視個人隱私,部分醫院推出的「樂得兒」,也許可減少她們生產前的不安,讓她們快快樂樂迎接小寶寶的到來。 「樂得兒」是「LDR」的暱稱,指的是待產和生產都在同一房間的生產模式。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副教授郭素珍表示,長久以來,已出現產痛的孕產婦被送到婦產科醫療院所時,都先在待產房待產,俟產道變大變寬後,再推入產房由婦產科醫師接生。 問題是,「產」量較大的婦產科醫療院所,待產房常人滿為患,一張張待產床排列整齊,僅以拉簾簡單圍住,躺在裡面的孕產婦一旦放聲哭喊起來,立即傳遍整個待產房,不僅會影響到其他孕產婦的情緒,自己也會覺得難為情。 此時,就算陪產的另一半有些親密且貼心的撫慰動作或言語,在隔「簾」有耳的顧慮下,總會放不開,在在衝擊她們的待產心情,「樂得兒」也因此獲得發展空間。 台北縣婦兒科開業醫師黃光大指出,除了待產及生產同個房間外,「樂得兒」的布置以舒適為主調,為的是讓孕產婦及陪產家屬有居家的感覺,輕鬆迎接新生命。 更貼心的是,他們還推出全程照護服務,產前即向孕婦介紹臥式、蹲式及站式等生產姿勢,任由她們選擇。如果這些孕產婦有意在水中生產,「樂得兒」也備有室內水池,隨時可派上用場。 在這套全程照護體系下,準爸爸也不會閒著,院方會安排一至兩次的課程,讓他們學會安撫配偶情緒的方法。黃光大說,這些安撫情緒的方法包羅萬象,有的孕產婦希望在生產過程中,被另一半撫摸身體某個特定部位,有的則希望能聽到那些歌曲或安慰的話,屆時另一半只要「按表操課」即可。 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徐振傑表示,十幾年前林口長庚醫院就設有「樂得兒」,但因從待產起就必須指派一名護理人員全程陪同照顧,人力成本不低,加上購置相關設備的花費很高,不符經濟效益,後來醫院整修內部時,即被改成一般病房。 黃光大認為,既然「樂得兒」投入較高的設備及人力成本,收費當然高出一般病房,一般說來,每天加收5千元左右的費用。台北中山醫院院長殷長佑則表示,孕產婦使用「樂得兒」的時間並不長,平均為4∼6小時,雖費用高一些,但能在獨立的房間內待產、生產,且旁邊又有親人加油鼓勵,不少孕產婦並不在意多花點錢。 儘管如此,黃光大不諱言「樂得兒」的專業醫療設備還是比不上產房,如果生產過程不順,孕產婦及胎兒需要緊急醫療時,產房還是比較好的選擇。不過他強調,在生產人性化的需求下,「樂得兒」永遠有繼續存在的空間,前景看好。 【2006/10/11 民生報】@ http://udn.com

寶寶血管瘤 早治早消除

2006年08月23日
公開
59

寶寶血管瘤 早治早消除【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歲多的倫倫出生後,身體和臉部布滿紫紅色的斑,有人說是「床母送的禮物」,醫師說,倫倫最好在上小學前治療,紅斑消除的機會很大。  倫倫的爸爸游先生才26歲,太太生下全身紅斑的倫倫,他心想:「怎麼胎記這麼大?」經醫師診斷後,才知道兒子罹患葡萄酒色斑血管瘤的疾病,樂觀的游先生說:「這樣的小孩不容易走丟。」醫師也告訴他,血管瘤不會影響智力,讓游先生放下心中大石。  長庚醫院一般整形外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張承仁說,血管瘤是常見的幼兒先天性皮膚異常,是一種新生血管過度增生造成的良性瘤,倫倫的葡萄酒色斑血管瘤,呈扁平紫紅色斑,是微血管畸形,會隨年齡加深顏色,但不會自然消退,他建議,倫倫最好早點治療,免得血管瘤隨年齡擴大。  張承仁說,常見的血管瘤,還有草莓狀血管瘤,是一種深紅蕈狀、柔軟、不規則隆起的腫瘤,會隨小孩成長而長大,五成患者在學齡前會自然消退,治療方式與葡萄酒色斑血管瘤相同,都是用雷射光凝法和半導體雷射讓血管萎縮。  張承仁昨天在長庚醫院舉辦的血管瘤病友座談會提醒,血管瘤患者中,有1.2%的人的下肢會被侵犯,造成行動不便,嚴重者需截肢保命,最好及早治療。 【2006/08/13 聯合報】 @ http://udn.com ………………………………………………………… 血管瘤小病友 皮膚紅紅黑黑-中華醫藥網950813 《2006/08/12 19:24》 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游小弟今年 1歲 8個月,全身紅一塊黑一塊,昨天由家長陪同參加長庚醫院舉辨的血管瘤病友會上特別引人注目,原來他是因為罹患葡萄酒色斑變異夾雜色素沈澱,醫師說,這是因為胚胎發育期時,出現外胚層神經傳導異常所致。  游小弟一出生時皮膚就呈現紅紅黑黑的,臉上紅的多,身上黑的多,游爸爸還以為這是嬰兒出生時的正常現象,沒想到婦產科醫師告知孩子有異常,隨即將孩子送進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加護病房。  長庚醫院一般整形外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張承仁表示,游小弟是罹患了葡萄酒色斑變異且夾雜有色素沈澱,病因是在胚胎發育期時,外胚層的神經傳導出現異常所導致,色斑會延著神經延伸;而葡萄酒色斑發生率極低,一年難得見到 2、 3例。  張承仁主任表示,葡萄酒色斑是一種扁平且鮮紅或紫紅色斑的血管瘤,是一種微血管性的畸形色斑,隨著年齡增長,色斑會逐漸擴大,且加深顏色,而且不會自然消褪;目前在治療葡萄酒色斑或是色素沈澱可以採用雷射,且應先治療紅色部份的葡萄酒色斑,之後再評估治療黑色素沈澱的部份。

無肛症∼出生後才發現

2006年08月15日
公開
54

(轉載) Baby News 無肛症∼出生後才發現 輯�吳承潔   無肛症又稱肛門閉鎖或鎖肛症,產生率約1/3000~5000,男孩多於女孩。無肛症產生的原因是,在胚胎期第五週時,後腸末端的洩殖腔(cloca)慢慢形成泌尿直腸中隔 (Urorectal septum);而在第九週時,泌尿生殖系統和直腸即完全分開,然而在此過程形成問題,將導至直腸未能完全下降,及和泌尿系統形成?管。萬芳醫院小兒外科黃振勝醫師表示,一對夫婦如果產下無肛兒,下一胎再是無肛兒的機率約1%,由於位於腸道的未端,產前超音波無法偵測,直到出生後才可發現。  無肛症是最被忽略的先天性重大疾病,然只要在出生後做個〝量肛?〞的簡單動作,就可以初步診斷。在治療方面,如果確認是低位型異常,可在新生兒階段直接施行肛門成型手術,如果是高位型或不確定者,須接受三次手術,第一次先做大腸人工肛門,病人在三、四個月後再做肛門直腸整型術,術後三個月再關閉人工肛門。  黃振勝醫師表示,不論手術有多成功,他們的肛門仍不是完全正常的肛門,初期仍有便秘、腹瀉甚至失禁現象。所以術後初期要注意尿布疹的防治,對家屬的解說與衛教很重要,建議多以?水清洗及保護性藥膏的使用;長大時多攝取高纖食物與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長期的追蹤及給藥控制,避免嚴重便祕是非常重要的。 Mamy News 無張力三合一人工網 治疝氣新技術 輯�王紹媛   「疝氣」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傳統縫合手術既疼痛、恢復期也長,且約有15%復發率;新式人工修補材料,不但疼痛少、恢復期短,復發率小於1%。 國泰醫院院長黃清水表示,疝氣是腹壁缺損或變薄,導致腸子等軟組織脫出的疾病。傳統手術像補衣服,以縫線將疝氣受損組織揪扯縫合,由於拉扯會產生張力,術後往往造成患者疼痛。日後病人若打噴嚏、提重物、大笑、仰臥起坐、用力解便解尿、咳嗽等,會因為腹腔壓力驟增,使縫合處再度裂開。    新的修補材料「無張力三合一人工網」,由中軸連接上下兩層人工網膜液體成形,一面在腹壁最內側,擋住腹腔的壓力,另一面則在腹壁的最外側、皮膚的下緣,鋪平腹壁破損的傷口。相較於傳統手術復原需時一個月,無張力手術傷口小、疼痛少,只要住院一、二天、復原快。然而,無張力的人工網目前尚無健保給付,材料費需一萬元。

孕婦暴肥 產後難「消腫」

2006年07月29日
公開
55

轉載~ 孕婦暴肥 產後難「消腫」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準媽媽們有過胖危機!不少人平常對身上的肉肉斤斤計較,但是一到懷孕就大大放寬標準,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最近一次對400多位的產婦統計,發現生產體重平均比孕前多了14.04公斤,較醫師建議的多了1、2公斤。  過去北市醫婦幼院區曾研究,比較第一胎產婦的平均體重,在1988年是63.48公斤,1999年則增加到67.23公斤,十年間增加了3.75公斤。而最近這次研究則發現,404位孕婦生產體重是67.1公斤,顯示孕婦體重偏重的現象沒有改變。而且高達38.58%的孕婦,懷孕體重一口氣增加超過15公斤,有2.47%生下大於4000公克的寶寶。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永生表示,許多媽媽對營養攝取毫不節制,也不知道每天應該攝取的熱量,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只有兩成會向營養師作飲食諮詢,而且只有四成懷孕後有運動習慣。  產前體重暴增,產後想「消下來」也不容易。生產後扣掉寶寶體重、胎盤、羊水的重量,剩下來的6到8公斤,可都肥在媽媽身上,而且過胖,妊娠紋也會比較嚴重。張永生說,建議平均增加12到13.5公斤即可。  除了注意營養及熱量攝取,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孕婦可以從事簡單的散步、伸展操,或是到游泳池泡泡水,不必勉強要學習新的運動,也要避免過度伸展或跳躍。最近像是藝人李詠嫻學習孕婦瑜珈,對新手來說,可能會引起肌肉收縮,最好能經醫師評估再嘗試。 【2006/07/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 孕婦1周胖多少? 別超過0.5公斤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你的肚子怎麼那麼小?」不少準媽媽常被問的啞口無言。國人常認為要生個胖娃娃,於是有人喝甘蔗汁,據說寶寶可以因此長的大,有人拚命吃榴槤,以為這樣寶寶可以長的壯,還有人聽說喝牛奶幫寶寶美白,天天把全脂牛奶當水喝,吸收了超高熱量,不過胖也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張永生表示,常常到了預產期前,寶寶已經有接近3000公克重,不少準媽媽還是會說,「怎麼這麼小」?  張永生說,不少媽媽對懷孕時該增加多少體重一無所知,更抱持著一人吃兩人補的「重責大任」,有人一個月一胖就是五公斤,對母子健康都不好,也增加難產的機率。  高醫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詹德富也表示,像不少孕婦天天喝甘蔗汁,甘蔗汁的糖分很高,透過胎盤,寶寶吸收了會促進生長,不過寶寶其實是「虛胖」,不僅容易有難產,媽媽不好生,而且習慣了子宮內的高糖分,寶寶出生後反而會有低血糖。  另外,有些媽媽因為腳水腫,喜歡喝紅豆湯利尿,詹德富說,腳水腫是因為子宮壓迫到下腔靜脈的血液循環,只要沒有妊娠高血壓,不必太在意,天天喝紅豆湯,只會堆積太高熱量。  詹德富也強調,很多準媽媽很在意寶寶的大小,每次一照超音波,發現胎兒發育慢,就開始補東補西拼命吃,其實如果父母本身體型就比較瘦小,胎兒也不會大到哪去,這時千萬不要勉強增重。而且孩子將來能不能正常發育,跟生出來大小的關聯也不大,媽媽不要因為迷信生個白白胖胖的娃娃,把自己養肥了。  其實正常來說,一周不能胖超過0.5公斤,一個月以2到3公斤為宜。張永生也說,懷孕的基礎代謝率,比懷孕前增加15%到23%,因此每天熱量較懷孕前增加200到300大卡即可。 【2006/07/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會陰剪不剪由產婦決定+準爸爸剪臍帶

2006年07月27日
公開
56

轉載~ 會陰剪不剪 由產婦決定 醫師推親善生產 準爸爸剪臍帶-蘋果日報950715 【許佳惠、沈能元╱台北報導】  產婦生孩子,不必再如待宰羔羊、任醫師擺布。三總、林口長庚、振興等醫院近來推「母嬰親善生產試辦計劃」,讓產婦自己決定生產時要不要灌腸、剪會陰、蹲著或坐著生產。醫師表示,此舉可增加產婦信心和滿意度,提高再生意願,也能減少醫療糾紛。  體貼服務  台北護理學院曾受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高達百分之九十三產婦,生產時做過會陰切術,高於美國的百分之三十三、加拿大的百分之二十四、英國百分之十三及大陸百分之八十二,居「全球第一」,灌腸和剃毛比率也分別為百分之六十四及百分之七十五,被指為過度醫療化。  自選坐姿或蹲姿生產  上月開辦親善生產計劃的三總婦產科醫師黃貴帥說,以前擔心感染故剃掉全部陰毛,但其實只要剃一部分或消毒乾淨,就不需擔心;而剪會陰雖有助胎頭露出,但也不是非剪不可感染;另現在的產台都讓產婦躺著生,也不合人體工學,坐著或蹲著生反而容易出力。該院的產婦只要加入試辦計劃,都可自己選擇。  三總護理師張靜宜和閻秋鳳並說,準爸爸也可進產房幫寶寶剪臍帶,上個月至今,已有四十二名產婦加入,十四人已完成生產。參加計劃的三十七歲彭太太說,因充分瞭解,過程中很安心、放心。  此一親善生產計劃由國民健康局委託,除三總外,振興、林口長庚也已開辦,聖保祿、惠新診所也在計劃之內。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助產研究所副教授郭素珍說,醫院開始推行人性化生產,讓產婦可按照自己想法,會使生產過程更溫馨、而非充滿痛苦,並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 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李世民表示,台灣婦女較聽話,不懂得要求,以前為了手術方便,都是一貫化作業,現在讓產婦有自主權、參與感,可以降低緊張和醫療糾紛。  各種生產方式比較 ◎自然產  優:產道擠壓可幫助寶寶肺部發育、減少母親麻醉風險、產後2~3小時即可下床  劣:生產時間久,第一胎可能痛15~16小時;產後膀胱、陰道、子宮鬆弛機率恐增加 ◎水中分娩  優:號稱可減輕疼痛、縮短產程  劣:若接生不熟練,恐致寶寶窒息死亡 ◎在家生  優:環境熟悉較為放心  劣:出現併發症若無醫師在旁,風險較高 ◎剖腹  優:生產時間較短,膀胱、陰道、子宮鬆弛風險低  劣:復元時間久,產後1~2天才能下床、麻醉風險、傷口感染、寶寶肺部較易有問題  資料來源:壢新醫院王漢洲醫師、三總黃貴帥醫師  「母嬰親善生產試辦計劃」選擇項目 ◎是否接受灌腸 ◎是否要禁食 ◎是否要淋浴 ◎是否希望下床走動 ◎是否接受靜脈點滴注射 ◎是否願意剔除部分陰毛 ◎要持續使用或間歇使用胎兒電子監視器 ◎生產時要採腰部以上直立姿勢用力或躺在床上用力 ◎是否接受會陰切開或選擇性的被切開會陰  資料來源:三軍總醫院婦產科醫師黃貴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