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44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   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   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   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   跟孩子溝通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   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   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  教: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 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 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 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   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  恕:   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  樂:   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   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   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   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   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   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   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   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   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   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   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3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38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2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壹、前言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數』息息相關,所以讓孩子自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方面能增加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另方面又能加強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幫助孩子從生活化的遊戲中,吸收數學的知識,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做個小小數學家。 貳、思考分析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數字,對於生活並不會造成任何不便,因此不會積極地主動學習。影響所及,指導的機會也相對地減少。   但是和身體會自動成長、成熟,孩子自然會站立、步行不同,人不會自然而然具備數的概念。而和孩子沒有人指導就不會寫字、認字一樣,在沒有人指導、訓練的情況下,孩子一輩子也不會認識數字。   「不加以教育,當然不可能發達。」   任何一位幼兒,從小就擁有一種想要學習的潛在慾望。如果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機,用妥當的方法,讓幼兒們滿足於這種迫切學習的慾望的話,那麼幼兒的智力,將會無限地伸展下去。   文字、數字等知識文化財產,必須配合孩子的興趣及發展程度,從幼兒期開始,好好加以指導。   坦白說,一碰到數字就頭痛的大人並不少。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接觸數字的機會較少,或者因為接受錯誤的指導,以致於在數字方面屢遭挫折的緣故。一般來說,在數字方面能力較弱的人,不論在學校或社會,都會備嚐辛苦。為了加強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父母應該自幼就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讓孩子樂於與數字接近。   人的一生當中,智能急速發達的時期是在幼兒期。從剛生出、什麼都不知道的嬰幼兒到兩、三歲時學會說話,瞭解他人所說何意的時期,孩子逐漸會將自己的想法、感覺傳達給他人知道。   到了三、四歲左右,孩子會對周遭的事情抱持很大的興趣,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以心理學的觀點,這個時期又稱為質問期。孩子一旦開始提出質問,即為智能大量發展的證明。在幼兒對任何事物均感興趣、渴望知道的這個時期,必須給與適切的材料以促進智能的發達。可惜的是,不論是在幼稚園或家庭中,都忽略了數字的指導。由於認為數字指導可以等到上了小學再開始,因此很多家庭都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此外,認為沒有適合幼兒的數字指導書籍,也是疏忽的原因之一。問題是,近年來不論是在電視、汽車牌照、雜誌、撲克牌、電話、日曆、時鐘…等,孩子在生活及遊戲中接觸數字的機會很多,因而對數字教育的關心度也大幅提高。   儘管認為對幼兒進行數字指導有其必要性,但是卻不知指導方法或進行錯誤指導的父母親,並不在少數。   父母親縱然對數學很不靈光,但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前,仍然可以幫助他認識和吸收一些數學上的基本概念。等他上小學後,正式學數學時,非常有用。   「數目」是在小學的數學教育開始前,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瞭解,學會的重要東西。如果忽略了這個學習階段,便進入小學直接學習數學,將是相當危險的事。小孩子進入小學初期,因不懂數學,而導致對數學厭惡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完全是由於沒有在幼兒期讓小孩充分學習「數目」的原故。   教導學齡前兒童認識數學,要分幾個階段,讓他自己有所發現與認知。而且仍以遊戲方式為主,這樣,孩子與妳都會覺得愉快。   對數字指導非常熱心的父母親,有一個共通的傾向,那就是近乎強迫性地教孩子數數。如果孩子學不好,就勃然大怒或厲聲叱責,以致無法依循正確的指導順序,配合孩子的心理進行指導。孩子在不瞭解數字的意義,又頻頻遭到責罵的情況下,當然會失去對數字的興趣。結果只是把數數當成唱兒歌似地,機械式地唸出來而已。若硬是機械式地往他腦子裡塞數目字,就不會收到什麼效果。   父母們常常讓孩子死背數學,而未教他真正的意義,是不恰當的。父母應有「數學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基本概念,才能使孩子對數學有正確的了解。   孩子的數字活動,會繼言語活動之後變得活絡。但是,孩子雖有當成語言的「數」,和不具有相當好的數字觀念。教導孩子數或量的觀念,有所謂適當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因孩子的發育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孩子對數原本不感興趣,可是只要指導得法,那麼從五歲開始,便會突然對數表示關心,立刻就要數數或加以比較。當然,也有孩子在四歲左右,數字能力就已經相當發達。為此之故,對於幼兒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好或不好而或喜或憂。真正必須考慮的是,哪怕孩子的資質再好,如果父母始終抱持放任不管的態度,則孩子永遠也不會對數字表示關心,更無法具備良好的數字觀念。由此可知,在生活上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指導,乃是發展數字能力的首要條件。   要發展幼兒的「數」能力,究竟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呢? 第一、母親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必須充分瞭解,並且配合其意願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還要配合孩子的年齡、能力及興趣,在不會太遲又不勉強的情況下展開教育。 第二、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當孩子提出詢問時,一定要耐心、親切地回答。   對於孩子的詢問,有時要立刻回答,有時則要先讓孩子自己思考,或是和孩子一起思考,共同找出答案來,當然,成為孩子好的說話、遊戲對象也是很好的。 第三、適度利用遊戲或繪畫等,激發孩子對數量的關心度。 第四、在每天的生活當中,藉著具體事物,比較量的大小或東西的順序,讓孩子對圓形、四方形等形狀產生興趣。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而正經八百地坐在書桌前教導孩子,最好透過遊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興趣。發展數能力的良好環境,首推有好母親的家庭。和身為獨生女的孩子相比,上面還有兄姐的孩子普遍較早對數量產生興趣及關心度。   數量指導的適當時期會因指導法而提早。先決條件是不要給予孩子負擔。而要進行好的指導,首先必須瞭解幼兒的數字能力一般是以什麼樣的情形發展的。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中) 參、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下) ▲排列次序   教孩子學習數學,當然不可忽略數字順序的重要,這遊戲是利用繩子把1-10的數目字順序正確地串聯起來,便成為一條魚的圖案,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也是學習數字順序的好幫手。 ▲顏色   顏色的辨認除了是孩子的視覺發展一部分,其實也是數學類別的一種。衣夾顏色配對遊戲的玩法是把紫色、粉紅色、綠色和黃色的衣夾夾在相同顏色板上,目的是訓練孩子對顏色的觀察和配對。其製作既簡單又經濟,媽咪也可以嘗試在家自己動動手為小寶寶做呢! ▲時間觀念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增加孩子對時間的運用當然有助他們純熟掌握數學。這個時鐘遊戲的玩法是要孩子根據三個不同時間的指示,將鐘的時針和分針撥到正確的時間上,從遊戲過程中加強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伍、好玩的撲克牌:洗牌、理牌、發牌的練習,這是玩牌的初步,讓孩子熟悉撲克牌,透過觸摸和練習,增進手指與小肌肉的靈巧。 ▲撲克暖身運動 學習目標:認識撲克牌,並知道它可以玩許多遊戲。 玩法:排形狀、圖案。撲克牌每張形狀大小都一樣,可鼓勵孩子排列組合,排出各種形狀和圖案,如長方形、扇形、圓形等;正面、反面皆可運用,若以正面排列,還可以有顏色(紅、黑)的變化,以及撲克臉圖案的變化與搭配。 ▲誰是同一國的? 學習目標:分類的練習 玩法:請學生把「不同國」的撲克牌分開成若干國。例如:以顏色分,分成紅黑二國;或是有人頭和沒人頭的分開…只要學生能說成理由,教師都給予讚許、接納。 ▲撲克牌數一數 學習目標:a數數1∼10      b認識阿拉伯數字。 玩法:a這張牌有幾個紅桃(黑桃、梅花、方塊)?    b這裡有幾張牌,數數看?    c我們來照著牌上的數字寫寫看(利用牌上的數字教學) ▲撲克比一比 學習目標:能分辨點數多少 玩法:a每人分一樣多的撲克牌。    b每人一次拿一張,比比看,誰的點數大誰就嬴。    c最後看誰的張數多,誰就是贏家。 注意事項:必須先說清楚,J是11點,Q是12點,K是13點,A可算是1點也可算是14點。遊戲前先約定清楚,也可視孩子程度,把J、 Q、K先抽掉,玩10以內的比大小。 ▲猜猜看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玩法:教師手握撲克牌一疊,一次拿一張,快速閃示,讓學生猜:什麼花色的牌?點數是多少?可統計看誰猜對的最多! ▲撲克變魔術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 玩法:這遊戲小朋友認得每一張牌的花色和點數,就可以玩了。教師拿三、四張牌放在桌上(蓋著),再拿其中一張讓學生看清楚了又放回去(仍蓋著)。然後,教師快速地移動掉換這幾張撲克牌的位置,再讓學生猜猜,剛才那張牌在那兒?看看誰猜得最準? ▲十點半 學習目標:加法練習 遊戲方法:可根據學生程度有不同的玩法。玩本遊戲時,J、Q、K都代表「半」,剛開始玩十點半時,可先把代表「半」的撲克牌取走,玩10點、8點皆可。點數「爆了」就輸,學生可輪流當莊家,負責發牌、補牌、理牌的工作。 ▲心臟病 學習目標:學習專心,注意力集中,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遊戲方法:一人拿牌(整疊),從最上面一張逐一掀開放 桌上,玩的人並輪流報數從1、2˙˙˙、13,再從1開始數,不斷反覆。當發的牌點數和報的數一致時,大家必須盡快把一隻手放桌上,等大家的手一一疊好,放在最底下的人有權利抽出拍打其他人的手,其他人則在同時,把手縮回,避免被打中。 陸、結語 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是否傑出,關鍵在於對數字是否具有興趣,對於數會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以及在用自己的方法開始學習時,數字入門階段的指導方法是否正確等。 好的指導方法,是拓展數之能力的重要條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條件,則是必須給予良好的環境。 另外,愉快的氣氛有助於消除孩子的抵抗感,提高學習興趣,故而能在短時間內展現成效。進步神速的結果,更加深了孩子的學習意願,從此樂於和數字打交道。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36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善用書籍媒體

2008年07月22日
公開
50

善用書籍媒體   一直喜歡信誼期金會“小袋鼠說故事劇團”團長吳幸玲女士所說過的一段話,也給我許多的啟示。這段話內容大約是這樣子的。   “說故事是一件很迷人的事,透過每一則故事豐富多采的內容,可以引領孩子進入神奇的想像世界,也能反應具有啟發作用的人生經驗,不論孩子多大都應享有聽故事權利,父母別急著放下這個重責大任。”   我在想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時間,可以與孩子共享讀書樂的時光?有人怕與孩子共處時會與孩子沒話講,然而吳女士的一段話中不就意謂著, 故事書可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樑嗎?   從小讓親子間有聊不完的話題,故事書是最好的媒介。以幼兒開始,養成說故事的習慣更是為往後的親子互動機會舖路。將情節及內容傳達給孩子,是平常的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唸書的行為”增加了親子間互動的機會,是金錢買不到的。   父母能了解書中的正面含意為之重要。讀童話故事如同涉獵多采多姿的生活,體驗不同的領域世界;好的經典名著如同品格優秀的益友,可學習到正面的善良,勇敢,機智,誠實,禮貌,勤懇,忍耐,樂觀,謙虛,同情心及責任感等美德。受用無窮,潛移默化,培養出高尚的人格情操。   如果每天匆匆忙忙的用應付的心態講故事,才覺得心安理得,心裏好過,那麼小孩不但感受不到聽故事的快樂,還會對大人的應付行為非常敏感。如此的相處時光,不見得會比沒唸好。所以,念書要怎樣念,小孩才喜歡聽 ?那要看大人就要營造,驚喜及愉悅的感覺與祕密,神奇的氣氛!   讀故事書時,不要事前預估孩子的程度,而是要培養大人的耐心。此期孩子一旦喜歡看那本故事書(只要是正向的)會要求一直唸同一本書,父母可漸進式的以唸為先,等孩子有興趣時,可採半講半問的方式講完故事,在孩子大一點時,可以請他(她)講書中的內容給你聽。   書是目前最適合學齡前兒童的玩伴,別以為書只有單向溝通,它還隱藏著孩子的想法,內心的真實面。 *以下將予以舉例: 1.孩子聽到什麼樣的故事會哭?他怕什麼?在生活中,他(她)是否也對特定的物體害怕   ?可試著問問,怕的是什麼,找出原因,予以解決;有時是年紀未到而不懂,不喜歡看   ;有的看到某些符號或圖案會怕,或書中象徵性的內容具有威脅性,則不如等大一點再   拿出來看。 2.特別喜歡書中的什麼東西,什麼人物?會模仿?籍著故事書,促進語言的發展,增加話語   中的字詞,漸漸的他會了解其中的意義,對人,事,物會有更多,更深一層的認知。 3.對什麼東西特別討厭? 4.對何種事務最感興趣? 5.培養孩子與家人溝通的動機。以書中的內容,了解一個家庭的相處之道,在平常看書時   就予以強調。 6.孩子會選擇好榜樣,產生注意力與興趣,進而學習(當然要選對書籍)。 *然而書要如何唸? 1.如遇到孩子害怕時,以孩子了解的詞彙問其害怕什麼.日常生活中可疏導,或減少刺   激。 2.喜歡的故事書,會要求多唸數次,此時可漸漸改由一問一答,進而由孩子以他喜歡的方   式唸出。 3.注意力不集中,可選擇篇幅少的故事,或大人自行刪減不必要的內容。真正良好的故事   書,如何適合孩子讀,是由大人心中那把尺來衡量.不要照本宣科的讀過,改革書中   內容不良行徑。 4.在平時發現孩子講話的內容有不對稱的用法時,要想想孩子接觸的書籍,電視節目或周   遭中有無類似之人之用語。如不雅時,記得不重覆的糾正,尤其糾正不過來或孩子一直   重覆它時,重覆糾正只會加重孩子重覆用語的機會,反而孩子改不過來。不如,轉移注   意力,不讓孩子有機會去用它,而在唸書時,可改換語句。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死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班比的媽咪被射殺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跑掉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媽咪出去了,不是跑掉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   :”吃大便”大人問不出所以然來。孩子又覺得很好玩時,不要讓孩子過度集中於此,   並以嚴謹的口吻告之予糾正。當糾正不過來時,不強迫糾正,並轉移注意力。 5.如果孩子不喜歡讀,不要強迫。孩子不喜歡讀,一定有他的理由在。當孩子在自然而然   中的拿起該書時,再多予支持。 6.不要選擇頁數多,圖片少的書籍.小孩注意力無法持久。 7.可以開始訂書籍了,父母也可因有訂週刊或雜誌而不必去花很多時間去找童書,尤其對   雙薪家庭不失為上策。而且目前兒童書刊,雜誌或月刊多以小孩發展為本並有延續性,   提供可接受性的內容和玩具。 8.找一個可讓孩子放書的櫃子,隨時想看書時,隨手可得,也讓孩子了解書要放在那裏,   養成put it away (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如何和寶寶聊天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46

如何和寶寶聊天(上)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昰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待續) 如何和寶寶聊天(下)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絶。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

2008年07月19日
公開
56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一)   只要是家中有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家中經濟情況還不錯,或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大概都會經由廣告的促銷或口耳相傳的方式,花錢送其子女去上才藝班,學習一些藝術的(音樂、美術、舞蹈、陶土等)、時髦的(英語、電腦、讀經等)、或和課業有關的項目(心算、數學、作文等)。      當親戚朋友或家長們聚在一起時,也常常會交換意見,要給孩子上什麼班啦(不學會後悔,因為別人都會他不會,缺乏競爭力),要找什麼樣的老師啦(好老師的標準常是教學嚴格,學生表現傑出,或參加比賽都是名列前茅等)。      因為大家都上,故而有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孩子比自己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人家都去學,我的孩子資質又不差,我又不是供應不起,那能缺席,不然豈不是會被人認為太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是盡責的父母,或是擔心因此埋沒了他的天分等。      但是,除了上述的想法,父母親可曾深入了解過才藝班?問過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他想學這些才藝嗎?他在學習的過程快樂嗎?父母親對孩子學習才藝所持的心態為何?期望是什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才藝班呢?老師教學的方式是什麼?他們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二)   其實才藝的學習應屬於一種課外活動,也就是在正常的課業外,進行具有陶冶身心,培養興趣,增進生活情趣特質的活動。基本上,這類的活動應是以較愉快、沒有壓力的心態來進行。      對兒童而言,大約要到十一、十二歲,也就是小學高年級時,其抽象思考、推理的能力才較接近成人。在這個年齡層之下的兒童則比較多是以直覺的判斷,憑經驗推理,因此學習的方式應是以較具體事物的呈現,能實際動手操作,和其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為主,並且以有趣、豐富、而多變化的遊戲活動貫穿進行較佳。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發現孩子的興趣,啟發其好奇心,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培養欣賞、表達能力,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練習動作技巧等。這才達到學習才藝的效果。   至於一般人的期望,學習了某項才藝,在那方面就應有特殊的表現,則可能不要期望太高,否則失望也會較大。畢竟他們的年齡還小、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大、專心度不高、性向亦不定,對他要求太多,期望太高都是不正確的,尤其不應和其他人做比較,否則容易造成孩子有心理壓力,甚或有排斥的心理,使親子之間不愉快,原先學習的美意反遭遺忘。   才藝班裡都學些什麼呢?就最熱門的班來看,鋼琴、小提琴、打擊樂、陶土、畫畫、舞蹈、電腦、英語、作文、讀經、心算、功文數學等。有些是有由淺入深,有階段性的學習,因此會由幼稚園開始一直學到小學為止。至於國、高中階段,因為有學業及升學的壓力,除非特別的興趣或專長,繼續學習,才藝班的學習大概就到此為止,接著會上的大多是升學補習班,補習英、數、理化等科目。....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三)   既然在潮流之中,或多或少都有機會接觸到才藝班,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搭錯車」,才不會浪費時間、金錢,又生閒氣?或抹煞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呢?      首先要清楚對孩子學才藝的目的是什麼。是惑於廣告?是來自親朋的壓力?是自己的虛榮心或是補償性心理?要變化氣質?是學了多久就可上台表演,參加比賽,得獎回來?或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快樂?      挑選才藝活動時,要以孩子的個性、能力、興趣、平日的表現等為依據,帶他一起參觀,挑出適合他學習的活動,擴展他的能力(如藉由塗塗抹抹強化手腕及手指的肌肉動作),或修整他的個性(獨佔性較強的孩子,藉由小組活動學習與人共處)。      學習的內容最好能包含有肌肉的活動、感官的活動、情意的活動、及腦力的活動,而不是僅在做一些反覆、機械式的練習或背誦,這是一種非常無趣且無意義的學習。有些學習活動若不注意,還可能傷及筋骨、視力、姿勢不良,影響成長與發育。目前幼稚園及小學的教學都在往比較開放及多元化的路上走,才藝的學習也應配合這個大方向。     進行教學的老師,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與需要,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有無足夠的愛心與耐心教導及處理學習上的問題,能否根據孩子的需要及生活經驗隨機調整教學的內容,使學習更生動活潑?有否適宜的教具配合教學的進行?回家要做哪些練習或作業活動?     其他如多方打聽才藝班的口碑,了解才藝班的安全設施是否合格?師生比率是多少?空間使用的情形如何(是否太擁擠)?空氣流通的情形,燈光照明是否足夠?桌椅規格是否合於孩子使用?收費是否合理?學習中途有否額外的費用?在某些情況之下,不能繼續學習時可否退費?有否在學習過程中推銷學習商品(如電腦、樂器、其他工具等)?才藝班算是補習教育,是屬於教育局管轄。相關法令或問題可以請教補教科。....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四)   在孩子學習時,如有可能,家長最好也能一起學,一來可知孩子的學習狀況,判斷學習情境的適宜與否?二來自己也可以學習新事物,保持心靈的年輕,及學無止境的心,做為孩子的最佳示範。三來或可補償、滿足自己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      不要誤認孩子進了才藝班,就此會步上天才或著名的音樂家或畫家的路,那是不切實際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小段,成不了什麼大師或專家的,但是可培養他這方面的興趣或欣賞、創造的能力。      父母親本身是否也有一些技能、才藝?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跟著學,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邀請孩子一起做可能效果更佳,如修理電器,孩子在旁看,或幫忙遞一些工具等,爸媽邊做邊說;喜愛繪畫,也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敏感度、對周遭事物觀察的敏銳力等,也增進親子情感,可能就不必再花錢往外去學。在家學習某項事物時,也要注意不要要求太多,期望太高,先從培養興趣開始。而興趣是會改變的,父母親是否經由觀察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而不強求一定要學習父母認為對他有益的才藝,而且還要有始有終的苦練下去。   不要為孩子安排過多學習才藝的活動,使他每天都在趕場似的,使他學習樂趣喪失,主動變被動(都是父母安排的),自由遊戲的時間亦被剝奪了,孩子吃飯、休息的時間也都在趕場中完成。   了解參加才藝班其實也是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接觸不同人、事、物,認識新朋友,學習團體相處之道,對其人格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力。有時間、有機會多帶孩子參加不同的活動,擴展他的視野,增廣他的見聞,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發展興趣。   最後,孩子需要的還是父母的愛,希望父母多陪他們一起吃飯、說話、講故事、玩玩具、帶他們出去玩,增進親子親蜜的關係,以及培養他對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愛、尊重與關懷,不只是自己生活的愉快,一起生活的人也能共享豐富的生活。....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幼兒教育科∼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2008年07月18日
公開
44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前言)   每個寶寶在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帶著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有的表現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磨人,有的表現則會讓父母覺得很窩心,其實寶寶的個性無所謂好或壞,每一種個性的表現都有其優點,父母只要了解寶寶是屬於那一種個性,給予適合寶寶個性的教養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上帝給的『愛的禮物』。 *評估項目: 1、活動量指的是孩子一天當中的動作多少、節奏快慢、幅度大小等。孩子先天上的活動量是不同的,活動量大的孩子沒有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的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動;而活動量小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顯得相當乖巧。 2、規律性指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機能,像什麼時候睡、什麼時侯醒、一天睡幾個小時;吃飯及大小便是否規律等。有些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就相當規律,有的就很亂。 3、趨避性對沒見過的人或物或陌生的環境所表現出來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4、適應性對新的人或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程度或需要時間的長短。例如:介紹孩子一種新的食物,孩子可能第一次不接受,但試了三次他就接受了,但有的孩子試了十幾次仍無法接受,只好先暫停,隔一陣子再試。 5、情緒本質是指正面情緒(快樂、友善、和悅)和負面情緒(不快樂、不友善、不和悅)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比較正面的孩子,表示他的情緒通常較容易被別人接受。 6、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剌激的反應程度,也就是喜、怒、哀、樂的表達強度。反應大的孩子高興的時侯不但笑得很大聲還加上肢體動作,而哭鬧起來當然也會是驚天動地;而反應小的孩子可能高興時只微微一笑,生氣時只是臉色小變一下,讓人搞不懂他是生氣或高興。 7、注意力分散度做一件事情時周圍的聲音或燈光等,是不是很快會干擾孩子而分心。 8、堅持度指正做或想做某些事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的克服及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要一樣東西非要到不可,任何方法都很難改變他的心意;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因  素:   有實驗證明,懷孕的婦女若是比較焦慮,生出『難帶養型』孩子的比率較高。也就是說,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氣質表現。某方面的氣質表現,比如活動量,也有些遺傳上的因素,像常見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奶奶也常說︰『他老爸小時侯跟他一樣老動個不停』。   孩子透過學習與教導,慢慢的會知道這樣發脾氣是不應該的,那樣的堅持大人可能不能接受,會自己慢慢改變行為反應方式。孩子的情緒發展愈來愈穩定的時候,對他整個的氣質表現也會有影響。包括父母、老師的教導、鼓勵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讓孩子的氣質表現有所改變。例如:愛動的孩子,若父母覺得愛動沒什麼不好而且鼓勵他,那孩子就會更愛動;若父母覺得孩子愛動不好,會時常管管他,那孩子可能就會改善一點。因此,越小的孩子愈接近先天的個性表現,孩子愈大,受到父母師長教養方式、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愈大,先天的個性表現只能做個小小的參考。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難養型)   您知道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小孩嗎?相信很多父母並不清楚知道,或者是就算知道也不是很清楚,以下一些類型供您參考,當然箇中細節還是您自己最清楚啦: 難養型   “難養型”俗稱“磨娘經”,對大人來說是一種操練,生到這種寶寶的父母常常會被小孩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小孩活動量大、神精質、常常愛吃不吃、愛睡不睡,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行為能力和自發能力都較弱。難養型的小孩可說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功課。       碰到這類的孩子都令父母倍感挫折及無力,經常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磨人的孩子有幾點建議:   1、人是獨特的:     父母要清楚每個孩子的個性是不同的,不能因此而認為這種性格的     孩子不好。   2、人是不完美的:     先天的個性不是寶寶自己要的,也許遺傳自家族成員中的某一個,     在孩子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如他活動量     大就多讓他活動,別讓他老悶在家裡,不過若是孩子的行為有安全     上的問題或是太離譜,父母就該適時的生氣,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     是不好的。   3、人是可以改變的:     零到三歲的時期外在的人與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很大,學前階段是父     母改變小孩的最佳良機,家長對小孩的影響相當大(不論幼稚園或保     母),家長要好好利用這段時期。   難養型的小孩惹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若是父母不斷的對子孩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以下有幾點注意:   1、父母先列出自己最不喜歡的教養方式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不     喜歡的教養方式加諸到孩子身上。   2、預告對方自己生氣了。當小孩惹你生氣時,你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很     生氣,讓他清楚知道大人生氣了。   3、抽離現場。先留話給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須要靜一靜』,     然後離開現場,等心平氣和後再和孩子談。   4、情緒降溫。可利用打掃或洗澡等轉移注意力,讓生氣的情緒平穩下來。   5、父母生氣歸生氣,孩子還是須要幫助的,但在生氣時可能沒辮法給孩     子什麼好的建議,可千萬不要讓事情沒有解決就這樣過去了,氣消後     別應解決它。∼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慢吞吞型)   慢吞吞型的小朋友多半個性內向、害羞、退縮、適應慢、做事容易遲疑、謹慎、較注意別人的眼光等特質,是屬於慢吞吞型的小孩,這種小孩介於好養型和難養型孩子的中間,這種孩子也許一開始並不好帶養,但他適應力較難養型的好,所以父母會覺得漸入佳境,不會像難養型的孩子一直讓父母覺得很難帶。      雖然在一般生活作息上帶給父母的煩惱不會太多,但因對事情的態度是謹慎的,而且很注意別人的目光,有時侯會讓父母覺得小孩比較笨或是反應比較慢。這種孩子通常情緒負擔會比較重,父母愈急著要小孩完成某件事情,小孩就會越緊張而發生反效果,所以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任何事情及環境,也需要父母不斷的給予鼓勵,以增加他的信心。例如要送他去上幼稚園,一個月前必須先每天帶他從幼稚園旁邊經過,一陣子再帶孩子進幼稚園走走看看,認識其他小朋友及老師,等到正式開學日小孩就不會排斥進入這個環境了。     這類孩子較安靜害羞,有時父母較難發現他的問題,所以要多與老師溝通或由親朋好友口中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好養型)   “好養型”的小朋友生活規律、常笑咪咪、不易生氣、專心度高、對事物參與度高、個性好等形容詞都可用在好養型的孩子身上,基本上相當好帶,吃睡正常且一覺到天亮。父母不但輕鬆也不必操什麼心,這種寶寶讓父母覺得當父母是一種享受,小孩就像是上帝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好養型孩子又有兩種,一種特長很強會較受注意,另一種沒什應特長,不過基本上也沒有能力不足的現象,不用大人操心,相對的也較少受大人注意。好養型孩子雖然父母帶養起來較輕鬆,但因孩子成長中一直很順暢,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對減弱,也因不會發出訊息,比較容易被父母忽略他會有其他的需求;另外,這種小孩較會替別人著想,不過有時因太替別人著想,反而會犧牲自已的權益。      比如當有人搶好養型小孩玩具時,他會就讓別人拿去,不會保障自己的權益,遇這種情形父母要多加注意,小孩可以保有其與人分享的特性,但也要適時教導不要太委屈自已。父母可以適度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事讓小孩參與,比如旅行或是探險性的經驗,可增加這類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須知父母帶養的難易程度,除了與寶寶先天的個性有關,與寶寶誕生在那一類的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像好養型的孩子若生在權威性的家庭,小孩的自主性可能被減弱,而好動的小孩若生在父母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就不覺難帶。其實父母在帶養小孩時只有自己個人的觀點,碰到問題時往往轉不過來,此時若能聽聽專家的意見,對父母來說會有幫助,也可較安心。∼完∼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2008年07月17日
公開
37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  ,或一再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  訴他,他比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  的時候安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摘自奇蜜親子網�作者為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41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零至三歲階段的寶寶,因語言發展尚未健全,口語的表達能力還很弱,所以他們的言行舉止,大多是模仿身邊照顧者的所作所為,所以,父母親的言行、作為不僅要特別謹慎之外,當妳發現妳家的小寶貝有良好表現時,也不要吝惜給予孩子「愛的鼓勵」喔! 1、講故事給他聽:   寶寶表現不錯時,媽媽可以營造歡樂活潑的氣氛,講故事給寶寶聽,耐心地告訴小寶寶,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好壞與對錯。 2、親密的揹與抱:   根據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母嬰之間早期的「依附關係」若是發展良好,對小寶寶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媽媽應常以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寶寶的愛。當小寶寶有比較好的行為表現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個親密的擁抱,因為小寶寶可藉由肌膚之親,在愛中成長。 3、帶孩子出門玩耍:   事實上,小寶寶在一至三歲時,正是需要健全發展身心的初始階段,一旦寶寶有良好的行為反應時,媽媽可以帶小寶寶出門玩耍,以做為犒賞,一方面能讓小寶寶多多見識外在環境,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學習到,只要表現良好,媽媽就會帶他出去玩。 4、陪他一起遊戲:   小寶寶年紀還小時,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寶寶如果在生活作息上可以配合,且都有良好表現時,媽媽可以適時地陪小寶寶玩他喜歡玩的遊戲或玩偶,也可以藉此培養親子感情。 5、親親小寶貝: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被擁抱及親吻,而透過肌膚之親,可以讓小寶寶更了解父母的愛意,因此,如果小寶寶有較好的行為舉止時,媽媽可以適時的親寶寶一下,並讚美他。 6、激發孩子的榮譽心:   在幼稚園裡,若寶寶有良好行為時,老師常會為孩子蓋「好寶寶章」,讓孩子培養榮譽心。同樣地,在家裏,父母親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為小寶寶準備一本生活公約小簿子,只要寶寶行為表現良好,媽媽可以在上面蓋上一個好寶寶章,象徵性的獎勵品,來給寶寶做為獎勵。以後小寶寶就自然會知道,時間到了,該把點心吃完,並養成有紀律的生活。 7、為寶寶打扮:   男寶寶若有良好行為及紀律反應時,父母可以有許多額外方式來給予寶寶獎勵,而女寶寶的媽媽們,則多了一種可以做為獎勵的方式:例如拿出事前為寶寶買好的裝飾品,來幫寶寶打扮的美美的,相信寶寶也會很喜歡。 8、物質的獎勵:   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是喜歡收到禮物的,在孩子收到心愛禮物時,總是顯得特別高興,所以父母們有時不妨以物質上的鼓勵,做為方法,直接來獎賞寶寶的正確行為,這在「教育心理學」上,是一種「正增強」的方法,可以有效強化寶寶學習到正確的行為。 9、適量地滿足他的需求:   當小寶寶在生活作息中,行為表現符合媽媽的生活規則時,父母可以視情況而定,適量地滿足寶寶的要求,例如:規定小寶寶每天晚上九點鐘準時就寢,當孩子能夠自律地準時睡覺時,媽媽可以在隔天以其他方式來滿足其所需,如帶他去吃他喜歡吃的東西,或看他需要什麼,在適度的範圍內滿足他的需求。 10、允許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當孩子的行為及言行恰當、合宜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選擇他想做的事,例如看電視的兒童節目,或適合兒童觀看的說、唱、跳教學錄影帶等,不但滿足小孩的需求,長期下來,也建立一種固定而正確的行為模式。此外,小寶寶在做喜歡做的事時,也算是同時在培養興趣。  ∼本文內容摘自e世代親子聯盟∼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66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上)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一、疊疊樂積木 *做  法: 1.準備一盒疊疊樂積木,告訴孩子遊戲的方式。 2.合作將積木疊起來(剛開始可以疊低一點),依孩子的能力增加難度。 3.輪流擲骰子,抽掉積木。 4.積木抽倒後,就結束這局遊戲,再來一次。 ●重  點:   在抽積木的過程中,家長提醒孩子觀察較安全的抽法以及評估各個角度的安全性,讓孩子了解做決定前先看清楚當下的情況,再下手不遲;積木倒掉之後,討論為什麼會倒,是已經沒有安全的積木、手碰到、判斷錯誤,讓孩子知道遇上挫折時,有很多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記住錯誤,重新修正做法,再挑戰一次。 *技  巧:   思考前因後果、記取失敗經驗。 ※二、把球拍上去 ◎做  法: 1.準備兩、三顆吹好的汽球。 2.家長和孩子一起來玩拍球遊戲。 3.球掉下來之前,必須出力再拍一下,才能使球一直不掉下來。 4.看誰可以撐得最久。 ●重  點:   拍球可以訓練孩子手、眼及肢體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從遊戲中學會控制力量及快速移動。在拍打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得到情緒的發洩,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球掉下來,孩子能學會一而再、再而三,堅持下去的耐心。 *技  巧:   良性的情緒發洩、培養挫折忍耐力。 ※三、一起來溜溜球 ◎做  法: 1.準備一塊板子,將它固定成斜坡。再準備幾個小球及可以接住小球的筒子或盒子。 2.家長與孩子輪流,一個負責將球從上方滾下來,另一個就要負責在下方以筒子或盒子把   球接起來。 3.家長可以改變斜度及使用不同材質的球,例如乒乓球、網球、球團球等,讓滾球速度不   一樣。 4.看誰可以接到最多的球。 ●重  點:   這個遊戲非常重視合作的精神,兩個人必須多玩幾次才有很好的協調默契,成功接到滾下來的球。孩子可以學會如何互助、與他人溝通、手眼協調能力等,未來當孩子遇上問題時,能了解很多事情都必須合作才能完成,可磨練他的應變能力。 *技  巧:   相互合作、應變反應。 ※四、雙面人 ◎做  法: 1.準備一個紙杯,將一面畫成開心的笑臉,另一面畫成悲傷的哭臉。 2.家長及孩子輪流翻轉紙杯,當笑臉出現在面前時,就要分享一件令你快樂的事,例如去   吃冰淇淋、去買玩具、媽媽陪我玩遊戲。 3.當哭臉出現時,就要說一件令人難過或生氣的事情,例如妹妹弄壞我的玩具、今天下雨   不能出去、和小朋友吵架。 4.除了孩子表達情緒之外,家長也能對孩子說大人的心情。 ●重  點:   這是訓練情緒表達的好方法,可以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心情、成功與失敗的事情,特別是把不好的感覺、失敗的事情說出來,情緒能得到紓解,未來孩子面對困難時,就有勇氣說出來,如果家長此時扮演我支持你、我理解你的角色,相信孩子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與信心。 *技  巧:   把喜怒哀樂說出口、體諒別人。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下)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五、我要去旅行 *做  法: 1.安排一趟旅行(去附近公園、兒童樂園、兩天一夜之旅都可以)。 2.先教孩子準備自己要揹的行李,並告訴他可能需要走一段路或是遇上有   點熱的天氣,問孩子去不去。 3.家長在途中嘗試讓孩子了解,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目的地、堅持一下就   玩到遊戲。 4.利用各種情境問孩子,我們現在要怎麼做:例如排隊玩遊戲的人很多,   我們是否先去吃飯;天氣很熱,我們可以撐傘、戴帽、走在樹蔭下等。 5.讓孩子自己提行李,負責承擔他自己的需求。 ●重  點:   出去玩是每個孩子都愛的事情,因此,利用旅行中安排一些挫折或選擇,讓孩子了解想要得到後頭的快樂就必須有所付出,可能是等待、走路、曬太陽都很好,讓孩子學會樂於吃苦、而遇上問題時不是生氣,是找出下一個決定。 *技  巧:   先苦後樂、對自己負責。 ※六、打破碗了 ◎做  法: 1.當孩子不小心打破碗、弄倒湯時,父母不要僵在原地,不停責罵他。 2.應該當機立斷,告訴他趕快去拿抹布或掃把給大人,交代他去換一套衣服等。 3.接著告訴他處理破碗時,要注意玻璃會割傷手,不要直接用手去撿;因為有散開的碎片   一定要整個地板再掃一遍等。 4.整理好之後,重新為他盛一碗湯。 ●重  點:   孩子做錯事時,通常會覺得很緊張、不知所措,父母應該教育他,收拾善後的做法及技巧,等收拾好之後,再來討論剛才打破的原因,讓孩子了解有問題時,盡快處理到最安全的情況,最後再反省自己疏忽的地方。也要讓他知道,大人在意的是安全問題、吃飯習慣,而不是一個碗值多少錢。 *技  巧:   收拾善後的能力、記取經驗。 七、請等一下 ◎做  法: 1.當孩子有問題或有麻煩需要你來協助的時候。 2.如果家長判斷孩子沒有立即危險或是非得立即解決時,可請他等一下,但是要給他一個   時間,例如下午三點或吃完晚餐之後我再幫你。 3.之間可以請他自己再處理一次,如果還是不行,那請他等你方便的時間。 ●重  點:   適當延宕孩子的需求,可以增加耐心訓練,讓他了解如果有些事情沒辦法立即解決,那麼可以等別人來協助,但是,父母切記不要食言,要讓孩子對等待有信心,等待過程中,也可讓孩子平心靜氣重新面對問題。 *技  巧:   增加耐心、換個方法。 ※八、改編故事 ◎做  法: 1.媽媽先把原來的故事說一遍,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 2.接著媽媽告訴孩子,現在要來改編故事,媽媽先舉例:「兔子輸了之後決定再約烏龜比   賽一次,這一次兔子記得帶鬧鐘,所以,沒有睡過頭,跑贏烏龜了。」 3.換孩子再想新的方法,例如烏龜改穿溜冰鞋,所以,跑贏兔子。 4.兩人不停腦力激盪,看誰想的方法最特別。 5.可以再改編其他的故事,例如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 ●重  點:   從改編故事中可讓孩子投射自己的看法,使他了解事情有很多種可能性,只要花點時間想一想,結果就變得不一樣了。 *技  巧:   想像力、換個角度看事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32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上)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一、疊疊樂積木 *做  法: 1.準備一盒疊疊樂積木,告訴孩子遊戲的方式。 2.合作將積木疊起來(剛開始可以疊低一點),依孩子的能力增加難度。 3.輪流擲骰子,抽掉積木。 4.積木抽倒後,就結束這局遊戲,再來一次。 ●重  點:   在抽積木的過程中,家長提醒孩子觀察較安全的抽法以及評估各個角度的安全性,讓孩子了解做決定前先看清楚當下的情況,再下手不遲;積木倒掉之後,討論為什麼會倒,是已經沒有安全的積木、手碰到、判斷錯誤,讓孩子知道遇上挫折時,有很多的可能性,重要的是,記住錯誤,重新修正做法,再挑戰一次。 *技  巧:   思考前因後果、記取失敗經驗。 ※二、把球拍上去 ◎做  法: 1.準備兩、三顆吹好的汽球。 2.家長和孩子一起來玩拍球遊戲。 3.球掉下來之前,必須出力再拍一下,才能使球一直不掉下來。 4.看誰可以撐得最久。 ●重  點:   拍球可以訓練孩子手、眼及肢體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從遊戲中學會控制力量及快速移動。在拍打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得到情緒的發洩,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球掉下來,孩子能學會一而再、再而三,堅持下去的耐心。 *技  巧:   良性的情緒發洩、培養挫折忍耐力。 ※三、一起來溜溜球 ◎做  法: 1.準備一塊板子,將它固定成斜坡。再準備幾個小球及可以接住小球的筒子或盒子。 2.家長與孩子輪流,一個負責將球從上方滾下來,另一個就要負責在下方以筒子或盒子把   球接起來。 3.家長可以改變斜度及使用不同材質的球,例如乒乓球、網球、球團球等,讓滾球速度不   一樣。 4.看誰可以接到最多的球。 ●重  點:   這個遊戲非常重視合作的精神,兩個人必須多玩幾次才有很好的協調默契,成功接到滾下來的球。孩子可以學會如何互助、與他人溝通、手眼協調能力等,未來當孩子遇上問題時,能了解很多事情都必須合作才能完成,可磨練他的應變能力。 *技  巧:   相互合作、應變反應。 ※四、雙面人 ◎做  法: 1.準備一個紙杯,將一面畫成開心的笑臉,另一面畫成悲傷的哭臉。 2.家長及孩子輪流翻轉紙杯,當笑臉出現在面前時,就要分享一件令你快樂的事,例如去   吃冰淇淋、去買玩具、媽媽陪我玩遊戲。 3.當哭臉出現時,就要說一件令人難過或生氣的事情,例如妹妹弄壞我的玩具、今天下雨   不能出去、和小朋友吵架。 4.除了孩子表達情緒之外,家長也能對孩子說大人的心情。 ●重  點:   這是訓練情緒表達的好方法,可以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有好與不好的心情、成功與失敗的事情,特別是把不好的感覺、失敗的事情說出來,情緒能得到紓解,未來孩子面對困難時,就有勇氣說出來,如果家長此時扮演我支持你、我理解你的角色,相信孩子能得到十足的安全感與信心。 *技  巧:   把喜怒哀樂說出口、體諒別人。 訓練挫折忍耐度的八個方法(下) 採訪�曾愛 專家�資深幼教老師:劉美玲    南郭國小低年級老師:蘇明君 ※五、我要去旅行 *做  法: 1.安排一趟旅行(去附近公園、兒童樂園、兩天一夜之旅都可以)。 2.先教孩子準備自己要揹的行李,並告訴他可能需要走一段路或是遇上有   點熱的天氣,問孩子去不去。 3.家長在途中嘗試讓孩子了解,只要再走一段路就到目的地、堅持一下就   玩到遊戲。 4.利用各種情境問孩子,我們現在要怎麼做:例如排隊玩遊戲的人很多,   我們是否先去吃飯;天氣很熱,我們可以撐傘、戴帽、走在樹蔭下等。 5.讓孩子自己提行李,負責承擔他自己的需求。 ●重  點:   出去玩是每個孩子都愛的事情,因此,利用旅行中安排一些挫折或選擇,讓孩子了解想要得到後頭的快樂就必須有所付出,可能是等待、走路、曬太陽都很好,讓孩子學會樂於吃苦、而遇上問題時不是生氣,是找出下一個決定。 *技  巧:   先苦後樂、對自己負責。 ※六、打破碗了 ◎做  法: 1.當孩子不小心打破碗、弄倒湯時,父母不要僵在原地,不停責罵他。 2.應該當機立斷,告訴他趕快去拿抹布或掃把給大人,交代他去換一套衣服等。 3.接著告訴他處理破碗時,要注意玻璃會割傷手,不要直接用手去撿;因為有散開的碎片   一定要整個地板再掃一遍等。 4.整理好之後,重新為他盛一碗湯。 ●重  點:   孩子做錯事時,通常會覺得很緊張、不知所措,父母應該教育他,收拾善後的做法及技巧,等收拾好之後,再來討論剛才打破的原因,讓孩子了解有問題時,盡快處理到最安全的情況,最後再反省自己疏忽的地方。也要讓他知道,大人在意的是安全問題、吃飯習慣,而不是一個碗值多少錢。 *技  巧:   收拾善後的能力、記取經驗。 七、請等一下 ◎做  法: 1.當孩子有問題或有麻煩需要你來協助的時候。 2.如果家長判斷孩子沒有立即危險或是非得立即解決時,可請他等一下,但是要給他一個   時間,例如下午三點或吃完晚餐之後我再幫你。 3.之間可以請他自己再處理一次,如果還是不行,那請他等你方便的時間。 ●重  點:   適當延宕孩子的需求,可以增加耐心訓練,讓他了解如果有些事情沒辦法立即解決,那麼可以等別人來協助,但是,父母切記不要食言,要讓孩子對等待有信心,等待過程中,也可讓孩子平心靜氣重新面對問題。 *技  巧:   增加耐心、換個方法。 ※八、改編故事 ◎做  法: 1.媽媽先把原來的故事說一遍,例如龜兔賽跑的故事。 2.接著媽媽告訴孩子,現在要來改編故事,媽媽先舉例:「兔子輸了之後決定再約烏龜比   賽一次,這一次兔子記得帶鬧鐘,所以,沒有睡過頭,跑贏烏龜了。」 3.換孩子再想新的方法,例如烏龜改穿溜冰鞋,所以,跑贏兔子。 4.兩人不停腦力激盪,看誰想的方法最特別。 5.可以再改編其他的故事,例如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 ●重  點:   從改編故事中可讓孩子投射自己的看法,使他了解事情有很多種可能性,只要花點時間想一想,結果就變得不一樣了。 *技  巧:   想像力、換個角度看事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39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作,若能依循著,坐→爬→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本文摘自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小樹成長里程∼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2008年07月12日
公開
38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寶寶走一走、爬一爬都能增加他們的動作以及肌肉耐力的要求程度,而且還能鍛煉寶寶的視覺系統之平衡功能,以及前庭平衡功能,媽媽快來跟著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2∼18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爬行訓練(一) *遊戲道具:小套環(要比寶寶的頭略大,注意不能大過寶寶的肩膀,否則在執行步驟5時,套環就會滑到寶寶的身上) *遊戲步驟: 1.邀寶寶過來到媽媽身邊哦! 2.媽媽示範,把套環套進自己的腦袋。 3.然後,請媽媽把小套環交給寶寶,要讓寶寶自己抓取哦。 4.寶寶來學一學媽媽的樣子,把小套環套進自己的小腦袋吧。 5.寶寶和媽媽一起,在地板上盡情地爬吧。小心套環不能掉下來喲。 *遊戲說明:   讓寶寶戴上套環,是爲了讓寶寶在空出雙手之後能用頸部力量支撐物體,並借由觸覺刺激促使頸部保持直立動作。這個年齡層的寶寶由於受限於本體功能,所以在戴上套環時需要雙手操作才能達成,媽媽可以多多鼓勵寶寶哦。 ◎遊戲2 過小橋 *遊戲道具:地墊、玩具物品各1件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先把軟軟的地墊放在地板的中央。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地墊的兩頭,準備開始遊戲哦。 3.媽媽手中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 4.請寶寶爬過地墊,到媽媽這頭來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5.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行走路線哦,一定要爬過地墊(小橋)才能到河對岸(媽媽處)喲。 6.如果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寶寶沒有在地墊上爬行,媽媽就要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並且要鼓勵寶寶重新來一次。 *遊戲說明:   寶寶在爬過地墊的時候,柔軟的觸覺能提供寶寶上肢強烈的本體刺激,有助於寶寶上肢動作的發展與表現,所以在進行這個小遊戲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好寶寶的行走路線喲! ◎遊戲3 爬爬爬 *遊戲道具:食品玩具1件(如塑膠做的漢堡包模型) *遊戲步驟: 1.請媽媽把食品玩具放在地板上。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食品玩具的兩頭坐下來哦。 3.請媽媽裝作好餓的樣子,並說:「寶寶,媽媽好餓好餓,好想吃東西哦。」 4.此時,媽媽可給予寶寶暗示,指指地板上的食品玩具,再指指自己的嘴巴。 5.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媽媽可以直接用言語提示,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過來給媽媽吃。 6.要請寶寶把食品玩具抓牢,別掉了喲。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寶寶在抓取物品的同時,需要開合手掌,這也是寶寶動作控制能力表現的時候,同時,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給媽媽,還促進了母子間的情感交流呢! 『19∼24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滾球球 *遊戲道具:大球 (如:足球) **遊戲步驟: 1.媽媽要對著寶寶說:「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什麽呀?」請寶寶回答。 2.「寶寶真棒,猜對囉 !媽媽這裏有顆好大的球球,我們一起來玩球吧!」媽媽要用言語獎勵寶寶說對了,並請寶寶一起坐下來玩。 3.媽媽稍微用一下力,把球推出,讓球慢慢滾到寶寶的身邊。 4.請寶寶也要用一下力,把球推出去,讓球球慢慢滾到媽媽這邊哦。 5.媽媽們可要注意嘍,寶寶和媽媽之間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 *遊戲說明: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寶寶無法自行將大球往前推出,媽媽可在後側用雙手抓握寶寶的雙手做出推球動作。此外,藉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遊戲2 推大熊 *遊戲道具:   大熊玩具1隻(也可以是其他體積比較大的玩具)、斜長軟坡道(斜角30度,用書堆疊後,將木板或塑膠板的一頭放置在書的一邊即可,需要2個並排),平臺(用書堆疊就可以了)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來玩遊戲啦。 2.寶寶推著大熊玩具往前走,慢慢走上斜坡。 3.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哦,看寶寶推大熊玩具到平臺並且走下斜坡。 *遊戲說明: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在視覺作爲指引的狀態下有技巧地使用他自己的手,這也和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相互影響,而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將來有效地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3 踢球 *遊戲道具:小足球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坐下來,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哦。 2.媽媽告訴寶寶,今天我們要用小腳來踢足球。 3.媽媽示範,把球踢給寶寶。強調是用腳哦! 4.寶寶也用自己的腳把球球踢回媽媽那裏。 5.等寶寶熟悉坐著踢球之後,媽媽和寶寶還可以嘗試站起來踢呢。 6.要注意:站著踢球的話,要給寶寶穩固的支撐物,如讓寶寶扶著椅子踢球,防止寶寶跌倒。 *遊戲說明:   這個小遊戲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進行,都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所以,媽媽們趕快行動起來帶著寶寶踢踢球吧!   『25∼30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丟接球 *遊戲道具:室內球(需有彈性) *遊戲步驟: 1.來,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站好喲! 2.媽媽要開始把球球扔給寶寶嘍,寶寶注意看好嘍! 3.媽媽用手將球向上扔給寶寶,請寶寶接住。 4.寶寶把接到的球用同樣的方法回傳給媽媽哦。 *遊戲說明:   接球動作本身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活動,寶寶除了必須有要有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專注力。如果您的寶寶動作正確但時間掌控不佳,媽媽可要給予鼓勵,使您的寶寶能繼續嘗試哦。 ◎遊戲2 扔一扔 *遊戲道具:小球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和寶寶站在離牆壁2米左右的地方哦。 2.寶寶快來看,媽媽手裏有一隻小球哦。 3.媽媽示範,雙手高過頭頂,把球向牆壁扔去。 4.寶寶也和媽媽一樣,把球球用力向牆壁扔過去吧! 5.媽媽在選擇地點的時候,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哦,以免發生危險。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中寶寶將雙手高舉過頭丟球的動作,其意義主要在於訓練及增加幼兒上肢肌肉能力及關節穩定度。丟球除可增強上肢功能外,對於動態站姿平衡的維持也是一大考驗,即在做出這一大肢體動作時,要訓練寶寶維持身體的平衡而不至於過度搖晃而跌倒。 ◎遊戲3 連環球遊戲 *遊戲道具:球1顆,全家(至少要2位家長哦)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家人一起,圍成一個圓圈。 2.大家都盤腿坐下哦。 3.請媽媽示範遊戲:媽媽一邊喊“爸爸”,一邊把球滾向爸爸,而爸爸呢,就要馬上接住媽媽滾過來的球哦。 4.請寶寶按照媽媽的方法,先喊出“爸爸”或“媽媽”,然後把球滾向爸爸或者媽媽。 5.哈哈,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遊戲,好開心哦! *遊戲說明:   寶寶手臂的穩定性取決於上肢功能的發展。上肢前端是發展寶寶手部動作的重要基礎,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同時也是探索環境並與外界互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從上肢前端功能的發展,不但可預測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而且全家人一起玩、先喊名字再滾球的動作,更可增進寶寶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2008年07月12日
公開
37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寶寶走一走、爬一爬都能增加他們的動作以及肌肉耐力的要求程度,而且還能鍛煉寶寶的視覺系統之平衡功能,以及前庭平衡功能,媽媽快來跟著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2∼18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爬行訓練(一) *遊戲道具:小套環(要比寶寶的頭略大,注意不能大過寶寶的肩膀,否則在執行步驟5時,套環就會滑到寶寶的身上) *遊戲步驟: 1.邀寶寶過來到媽媽身邊哦! 2.媽媽示範,把套環套進自己的腦袋。 3.然後,請媽媽把小套環交給寶寶,要讓寶寶自己抓取哦。 4.寶寶來學一學媽媽的樣子,把小套環套進自己的小腦袋吧。 5.寶寶和媽媽一起,在地板上盡情地爬吧。小心套環不能掉下來喲。 *遊戲說明:   讓寶寶戴上套環,是爲了讓寶寶在空出雙手之後能用頸部力量支撐物體,並借由觸覺刺激促使頸部保持直立動作。這個年齡層的寶寶由於受限於本體功能,所以在戴上套環時需要雙手操作才能達成,媽媽可以多多鼓勵寶寶哦。 ◎遊戲2 過小橋 *遊戲道具:地墊、玩具物品各1件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先把軟軟的地墊放在地板的中央。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地墊的兩頭,準備開始遊戲哦。 3.媽媽手中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 4.請寶寶爬過地墊,到媽媽這頭來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5.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行走路線哦,一定要爬過地墊(小橋)才能到河對岸(媽媽處)喲。 6.如果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寶寶沒有在地墊上爬行,媽媽就要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並且要鼓勵寶寶重新來一次。 *遊戲說明:   寶寶在爬過地墊的時候,柔軟的觸覺能提供寶寶上肢強烈的本體刺激,有助於寶寶上肢動作的發展與表現,所以在進行這個小遊戲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好寶寶的行走路線喲! ◎遊戲3 爬爬爬 *遊戲道具:食品玩具1件(如塑膠做的漢堡包模型) *遊戲步驟: 1.請媽媽把食品玩具放在地板上。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食品玩具的兩頭坐下來哦。 3.請媽媽裝作好餓的樣子,並說:「寶寶,媽媽好餓好餓,好想吃東西哦。」 4.此時,媽媽可給予寶寶暗示,指指地板上的食品玩具,再指指自己的嘴巴。 5.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媽媽可以直接用言語提示,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過來給媽媽吃。 6.要請寶寶把食品玩具抓牢,別掉了喲。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寶寶在抓取物品的同時,需要開合手掌,這也是寶寶動作控制能力表現的時候,同時,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給媽媽,還促進了母子間的情感交流呢! 『19∼24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滾球球 *遊戲道具:大球 (如:足球) **遊戲步驟: 1.媽媽要對著寶寶說:「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什麽呀?」請寶寶回答。 2.「寶寶真棒,猜對囉 !媽媽這裏有顆好大的球球,我們一起來玩球吧!」媽媽要用言語獎勵寶寶說對了,並請寶寶一起坐下來玩。 3.媽媽稍微用一下力,把球推出,讓球慢慢滾到寶寶的身邊。 4.請寶寶也要用一下力,把球推出去,讓球球慢慢滾到媽媽這邊哦。 5.媽媽們可要注意嘍,寶寶和媽媽之間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 *遊戲說明: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寶寶無法自行將大球往前推出,媽媽可在後側用雙手抓握寶寶的雙手做出推球動作。此外,藉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遊戲2 推大熊 *遊戲道具:   大熊玩具1隻(也可以是其他體積比較大的玩具)、斜長軟坡道(斜角30度,用書堆疊後,將木板或塑膠板的一頭放置在書的一邊即可,需要2個並排),平臺(用書堆疊就可以了)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來玩遊戲啦。 2.寶寶推著大熊玩具往前走,慢慢走上斜坡。 3.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哦,看寶寶推大熊玩具到平臺並且走下斜坡。 *遊戲說明: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在視覺作爲指引的狀態下有技巧地使用他自己的手,這也和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相互影響,而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將來有效地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3 踢球 *遊戲道具:小足球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坐下來,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哦。 2.媽媽告訴寶寶,今天我們要用小腳來踢足球。 3.媽媽示範,把球踢給寶寶。強調是用腳哦! 4.寶寶也用自己的腳把球球踢回媽媽那裏。 5.等寶寶熟悉坐著踢球之後,媽媽和寶寶還可以嘗試站起來踢呢。 6.要注意:站著踢球的話,要給寶寶穩固的支撐物,如讓寶寶扶著椅子踢球,防止寶寶跌倒。 *遊戲說明:   這個小遊戲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進行,都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所以,媽媽們趕快行動起來帶著寶寶踢踢球吧!   『25∼30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丟接球 *遊戲道具:室內球(需有彈性) *遊戲步驟: 1.來,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站好喲! 2.媽媽要開始把球球扔給寶寶嘍,寶寶注意看好嘍! 3.媽媽用手將球向上扔給寶寶,請寶寶接住。 4.寶寶把接到的球用同樣的方法回傳給媽媽哦。 *遊戲說明:   接球動作本身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活動,寶寶除了必須有要有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專注力。如果您的寶寶動作正確但時間掌控不佳,媽媽可要給予鼓勵,使您的寶寶能繼續嘗試哦。 ◎遊戲2 扔一扔 *遊戲道具:小球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和寶寶站在離牆壁2米左右的地方哦。 2.寶寶快來看,媽媽手裏有一隻小球哦。 3.媽媽示範,雙手高過頭頂,把球向牆壁扔去。 4.寶寶也和媽媽一樣,把球球用力向牆壁扔過去吧! 5.媽媽在選擇地點的時候,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哦,以免發生危險。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中寶寶將雙手高舉過頭丟球的動作,其意義主要在於訓練及增加幼兒上肢肌肉能力及關節穩定度。丟球除可增強上肢功能外,對於動態站姿平衡的維持也是一大考驗,即在做出這一大肢體動作時,要訓練寶寶維持身體的平衡而不至於過度搖晃而跌倒。 ◎遊戲3 連環球遊戲 *遊戲道具:球1顆,全家(至少要2位家長哦)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家人一起,圍成一個圓圈。 2.大家都盤腿坐下哦。 3.請媽媽示範遊戲:媽媽一邊喊“爸爸”,一邊把球滾向爸爸,而爸爸呢,就要馬上接住媽媽滾過來的球哦。 4.請寶寶按照媽媽的方法,先喊出“爸爸”或“媽媽”,然後把球滾向爸爸或者媽媽。 5.哈哈,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遊戲,好開心哦! *遊戲說明:   寶寶手臂的穩定性取決於上肢功能的發展。上肢前端是發展寶寶手部動作的重要基礎,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同時也是探索環境並與外界互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從上肢前端功能的發展,不但可預測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而且全家人一起玩、先喊名字再滾球的動作,更可增進寶寶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2008年07月12日
公開
40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寶寶走一走、爬一爬都能增加他們的動作以及肌肉耐力的要求程度,而且還能鍛煉寶寶的視覺系統之平衡功能,以及前庭平衡功能,媽媽快來跟著我們一起做遊戲吧! 『12∼18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爬行訓練(一) *遊戲道具:小套環(要比寶寶的頭略大,注意不能大過寶寶的肩膀,否則在執行步驟5時,套環就會滑到寶寶的身上) *遊戲步驟: 1.邀寶寶過來到媽媽身邊哦! 2.媽媽示範,把套環套進自己的腦袋。 3.然後,請媽媽把小套環交給寶寶,要讓寶寶自己抓取哦。 4.寶寶來學一學媽媽的樣子,把小套環套進自己的小腦袋吧。 5.寶寶和媽媽一起,在地板上盡情地爬吧。小心套環不能掉下來喲。 *遊戲說明:   讓寶寶戴上套環,是爲了讓寶寶在空出雙手之後能用頸部力量支撐物體,並借由觸覺刺激促使頸部保持直立動作。這個年齡層的寶寶由於受限於本體功能,所以在戴上套環時需要雙手操作才能達成,媽媽可以多多鼓勵寶寶哦。 ◎遊戲2 過小橋 *遊戲道具:地墊、玩具物品各1件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先把軟軟的地墊放在地板的中央。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地墊的兩頭,準備開始遊戲哦。 3.媽媽手中拿一樣寶寶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 4.請寶寶爬過地墊,到媽媽這頭來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5.媽媽要注意寶寶的行走路線哦,一定要爬過地墊(小橋)才能到河對岸(媽媽處)喲。 6.如果在遊戲進行過程中,寶寶沒有在地墊上爬行,媽媽就要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並且要鼓勵寶寶重新來一次。 *遊戲說明:   寶寶在爬過地墊的時候,柔軟的觸覺能提供寶寶上肢強烈的本體刺激,有助於寶寶上肢動作的發展與表現,所以在進行這個小遊戲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好寶寶的行走路線喲! ◎遊戲3 爬爬爬 *遊戲道具:食品玩具1件(如塑膠做的漢堡包模型) *遊戲步驟: 1.請媽媽把食品玩具放在地板上。 2.媽媽和寶寶分別在食品玩具的兩頭坐下來哦。 3.請媽媽裝作好餓的樣子,並說:「寶寶,媽媽好餓好餓,好想吃東西哦。」 4.此時,媽媽可給予寶寶暗示,指指地板上的食品玩具,再指指自己的嘴巴。 5.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反應過來,媽媽可以直接用言語提示,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過來給媽媽吃。 6.要請寶寶把食品玩具抓牢,別掉了喲。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寶寶在抓取物品的同時,需要開合手掌,這也是寶寶動作控制能力表現的時候,同時,請寶寶把食品玩具送給媽媽,還促進了母子間的情感交流呢! 『19∼24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滾球球 *遊戲道具:大球 (如:足球) **遊戲步驟: 1.媽媽要對著寶寶說:「寶寶看,媽媽這裡有什麽呀?」請寶寶回答。 2.「寶寶真棒,猜對囉 !媽媽這裏有顆好大的球球,我們一起來玩球吧!」媽媽要用言語獎勵寶寶說對了,並請寶寶一起坐下來玩。 3.媽媽稍微用一下力,把球推出,讓球慢慢滾到寶寶的身邊。 4.請寶寶也要用一下力,把球推出去,讓球球慢慢滾到媽媽這邊哦。 5.媽媽們可要注意嘍,寶寶和媽媽之間至少要保持2米以上的距離。 *遊戲說明:   在這個遊戲中,如果寶寶無法自行將大球往前推出,媽媽可在後側用雙手抓握寶寶的雙手做出推球動作。此外,藉由發展良好的雙手協調能力,可以促進複雜性操作功能的發展。 爬爬爬玩玩球教出聰明寶寶 ◎遊戲2 推大熊 *遊戲道具:   大熊玩具1隻(也可以是其他體積比較大的玩具)、斜長軟坡道(斜角30度,用書堆疊後,將木板或塑膠板的一頭放置在書的一邊即可,需要2個並排),平臺(用書堆疊就可以了)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來玩遊戲啦。 2.寶寶推著大熊玩具往前走,慢慢走上斜坡。 3.媽媽要注意寶寶的安全哦,看寶寶推大熊玩具到平臺並且走下斜坡。 *遊戲說明:   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在視覺作爲指引的狀態下有技巧地使用他自己的手,這也和基本的動作控制能力相互影響,而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是寶寶將來有效地和環境互動的必要條件。 ◎遊戲3 踢球 *遊戲道具:小足球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媽媽一起坐下來,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哦。 2.媽媽告訴寶寶,今天我們要用小腳來踢足球。 3.媽媽示範,把球踢給寶寶。強調是用腳哦! 4.寶寶也用自己的腳把球球踢回媽媽那裏。 5.等寶寶熟悉坐著踢球之後,媽媽和寶寶還可以嘗試站起來踢呢。 6.要注意:站著踢球的話,要給寶寶穩固的支撐物,如讓寶寶扶著椅子踢球,防止寶寶跌倒。 *遊戲說明:   這個小遊戲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進行,都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所以,媽媽們趕快行動起來帶著寶寶踢踢球吧!   『25∼30個月寶寶 提高肢體運動、視覺空間智慧遊戲』 ◎遊戲1 丟接球 *遊戲道具:室內球(需有彈性) *遊戲步驟: 1.來,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站好喲! 2.媽媽要開始把球球扔給寶寶嘍,寶寶注意看好嘍! 3.媽媽用手將球向上扔給寶寶,請寶寶接住。 4.寶寶把接到的球用同樣的方法回傳給媽媽哦。 *遊戲說明:   接球動作本身是一個難度非常高的活動,寶寶除了必須有要有良好的手眼協調能力外,還必須有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及專注力。如果您的寶寶動作正確但時間掌控不佳,媽媽可要給予鼓勵,使您的寶寶能繼續嘗試哦。 ◎遊戲2 扔一扔 *遊戲道具:小球 *遊戲步驟: 1.請媽媽和寶寶站在離牆壁2米左右的地方哦。 2.寶寶快來看,媽媽手裏有一隻小球哦。 3.媽媽示範,雙手高過頭頂,把球向牆壁扔去。 4.寶寶也和媽媽一樣,把球球用力向牆壁扔過去吧! 5.媽媽在選擇地點的時候,要注意在空曠的地方哦,以免發生危險。 *遊戲說明:   這個遊戲中寶寶將雙手高舉過頭丟球的動作,其意義主要在於訓練及增加幼兒上肢肌肉能力及關節穩定度。丟球除可增強上肢功能外,對於動態站姿平衡的維持也是一大考驗,即在做出這一大肢體動作時,要訓練寶寶維持身體的平衡而不至於過度搖晃而跌倒。 ◎遊戲3 連環球遊戲 *遊戲道具:球1顆,全家(至少要2位家長哦) *遊戲步驟: 1.寶寶和家人一起,圍成一個圓圈。 2.大家都盤腿坐下哦。 3.請媽媽示範遊戲:媽媽一邊喊“爸爸”,一邊把球滾向爸爸,而爸爸呢,就要馬上接住媽媽滾過來的球哦。 4.請寶寶按照媽媽的方法,先喊出“爸爸”或“媽媽”,然後把球滾向爸爸或者媽媽。 5.哈哈,寶寶和爸爸媽媽一起遊戲,好開心哦! *遊戲說明:   寶寶手臂的穩定性取決於上肢功能的發展。上肢前端是發展寶寶手部動作的重要基礎,更可提供上軀幹動作的必要穩定性,同時也是探索環境並與外界互動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從上肢前端功能的發展,不但可預測寶寶動作能力的發展,而且全家人一起玩、先喊名字再滾球的動作,更可增進寶寶的社會互動能力。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20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而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體驗人生經驗的重要性。   某幼兒園中養著雞,五歲的班級被分配到養雞的任務。但是後來有小朋友破壞規定,混亂了他們的任務。後來老師知道小朋友沒有注意到星期天也要有人餵雞。   因此星期一時,老師就問小朋友。 ”各位小朋友,昨天你們都吃飯了嗎?””嗯!吃了!””吃了幾餐呢?””三餐!還有點心唷!”大家哈哈大笑,老師又問”如果沒有吃飯會怎麼樣?””肚子會咕咕叫,肚子餓!””對!那小雞是不是也一樣呢?”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於是關心起小雞來了。其實,老師在星期日會餵雞,但是類似這種活生生的生活問題,由大家一起來關心,則守規矩的意境又可提升一層。   在社會中,守秩序是不可避免的條件。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求能夠實現,站在同等立場上。別人何嘗不也是這樣?因此要灌輸孩子一種觀念,就是要承認別人的存在。   在承認的過程中,孩子們尊重對方的存在,而在這種關係中,也可以讓孩子領悟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而更加了解自己。   在守規範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他人的了解,以他人為借鏡,也能看清自己,這中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到了青春期,會再次碰到道德世界的課題,但是已經經過了幼兒時期的規範世界,在社會性和自我性的成長上,一定大有進步。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38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而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體驗人生經驗的重要性。   某幼兒園中養著雞,五歲的班級被分配到養雞的任務。但是後來有小朋友破壞規定,混亂了他們的任務。後來老師知道小朋友沒有注意到星期天也要有人餵雞。   因此星期一時,老師就問小朋友。 ”各位小朋友,昨天你們都吃飯了嗎?””嗯!吃了!””吃了幾餐呢?””三餐!還有點心唷!”大家哈哈大笑,老師又問”如果沒有吃飯會怎麼樣?””肚子會咕咕叫,肚子餓!””對!那小雞是不是也一樣呢?”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於是關心起小雞來了。其實,老師在星期日會餵雞,但是類似這種活生生的生活問題,由大家一起來關心,則守規矩的意境又可提升一層。   在社會中,守秩序是不可避免的條件。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求能夠實現,站在同等立場上。別人何嘗不也是這樣?因此要灌輸孩子一種觀念,就是要承認別人的存在。   在承認的過程中,孩子們尊重對方的存在,而在這種關係中,也可以讓孩子領悟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而更加了解自己。   在守規範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他人的了解,以他人為借鏡,也能看清自己,這中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到了青春期,會再次碰到道德世界的課題,但是已經經過了幼兒時期的規範世界,在社會性和自我性的成長上,一定大有進步。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2008年07月11日
公開
40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   守規矩,並不只是限制,而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體驗人生經驗的重要性。   某幼兒園中養著雞,五歲的班級被分配到養雞的任務。但是後來有小朋友破壞規定,混亂了他們的任務。後來老師知道小朋友沒有注意到星期天也要有人餵雞。   因此星期一時,老師就問小朋友。 ”各位小朋友,昨天你們都吃飯了嗎?””嗯!吃了!””吃了幾餐呢?””三餐!還有點心唷!”大家哈哈大笑,老師又問”如果沒有吃飯會怎麼樣?””肚子會咕咕叫,肚子餓!””對!那小雞是不是也一樣呢?”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於是關心起小雞來了。其實,老師在星期日會餵雞,但是類似這種活生生的生活問題,由大家一起來關心,則守規矩的意境又可提升一層。   在社會中,守秩序是不可避免的條件。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求能夠實現,站在同等立場上。別人何嘗不也是這樣?因此要灌輸孩子一種觀念,就是要承認別人的存在。   在承認的過程中,孩子們尊重對方的存在,而在這種關係中,也可以讓孩子領悟到自我存在的意義,而更加了解自己。   在守規範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他人的了解,以他人為借鏡,也能看清自己,這中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到了青春期,會再次碰到道德世界的課題,但是已經經過了幼兒時期的規範世界,在社會性和自我性的成長上,一定大有進步。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

2008年07月09日
公開
48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上)   你是否因為工作忙碌,所以經常把孩子丟下,以為他可以自己學會展翅飛翔……?小心喔!很可能因為你的輕忽,導致孩子和你都各自「一個人住」,彼此缺乏溝通與互動,讓原該熱鬧溫馨的親情變得孤孤單單。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署名「宇媽」的留言:   我是個全職媽媽,因為是奉子成婚,所以生了小孩之後,才開始學當媽媽。可是,每天和小孩(1歲10個月)在一起,讓我的心裏感覺到小小的不自由,十分羡慕能每天外出工作的丈夫。   或許是因為這些想法的影響,所以當小孩哭鬧的時候,我的情緒也特別容易失控。我最常脫口而出的話是:「你走開!你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   雖然事後我常檢討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犯;但就在前幾天,我的兒子終於也開口對我說:「走開!」聽到這句話,我頓時感到慚愧與自責起來,原來這句話這麼傷人!更沒想到的是,在他懂得不多的話語中,竟也學會這句傷人的語詞!   已經犯錯的我,該怎麼挽回兒子對我的愛呢?我該如何補救他的不安全感?來得及嗎?我要怎樣提升自己對待孩子的EQ呢?我想當好媽媽,請教教我! ◎從「模仿」變成「報復」:   結婚、生子是考驗人生抉擇的一道關卡,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不要輕易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婚前輔導、戀愛關係、家庭組成,都是很值得每個人去研究的人生課題,走錯一步,將給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和障礙。   不過,既然一對男女走上紅毯,愛的天使也呱呱落地,就應該好好珍惜彼此的愛,哪怕偶爾產生遺憾、抱怨,都應設法從甜蜜回憶中得到解脫,尤其是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至於在煩躁時的氣話,也請父母們慎選怨言,一旦讓寶寶在你的無理訓斥下變得缺乏安全感,或是受到傷害時,他的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那麼當他反覆受到相同的刺激,就可能會轉而「模仿」,因此,你對他怎樣,他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再者,類似「不喜歡、不要、走開……」這類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恐慌,尤其童年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的感覺,所以這些話一再地重複,會對孩子產生提醒和刺激作用,反而無法糾正他的哭鬧行為。   如果媽媽真的想「爆發」,不妨對孩子講講真心話,例如:「爸爸為什麼一直不回來呀!媽媽好累……」、「其實媽媽每天也要工作,晚上還得對付你這個小傢伙,你知道嗎?媽媽真的很辛苦哦!」孩子的反應往往會讓你感到安慰,他可能會在爸爸回家時,對爸爸說:「爸爸怎麼一直晚回家呀,媽媽很想你!」寶寶的心胸可以裝得下一片藍天,也可以容納浩瀚的海洋,所以不要讓他的幼小心靈在低潮中擺盪;只要你讓孩子感到快樂,便會得到真正的回報。 (待續)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下) ◎你並非孤軍奮戰:   大多數單親育兒的家長都會覺得孤單,但這種狀況不一定是全職媽媽或單親媽媽,很多與老人同住的夫妻和職業婦女,都會有這種孤軍奮戰的感覺,而當你產生不安或情緒失控現象時,只有一個人能幫助你、支援你,那就是你的「另一半」。   女人的心思細膩、觀察力比男人強一些,但往往比較「多心」,加上有些女性比較內向,就很可能愈「憋」問題愈大;而且小事堆積起來,無辜的孩子就會成為受氣包」。而粗心、自以為是的丈夫往往不會主動體諒妻子,甚至有些丈夫跟妻子總是溝通不良,這種時候,只要雙方都還有意願維繫家庭,任何一方都應該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去吸引對方的注意,開誠佈公地談一談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即使有一方感到溝通並不順利,也可以趁孩子不在身邊時,對另一方發發脾氣。   真誠、真心和愛是人類溝通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字中,「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只要和自己的親人、配偶相親相愛,和寶寶真心相處,無論發生多大的困難,最終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達到人人所期盼追求的目標──幸福、和諧。 ◎勇敢擺脫寂寞糾纏:   你知道嗎?「媽媽」是女人一生當中所得到的最高榮耀。當媽媽們聚集在一起時,便成為全世界最優秀、最偉大、最「八卦」的一個群體!媽媽們可以聚集在一起,花一整天的時間相互對視、觀察每個人的精神面貌;暢訴育兒經驗、分享心情和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趣事。   你也許一個人扛起了家裏的重任,不能工作、不能擺脫繁重的育兒職責、不能在辦公室裏得到工作的成就感,但是你仍然可以多多參加媽媽們的聚會,保證可以滿載而歸。每當聚會結束,再回家看看自己的寶寶,哪怕他已經熟睡,你都會想要親親他,因為經過一番的交流後,你又會對寶寶多出一些愛與希望。   在此我們呼籲每位孤獨的家長,多多踴躍走入媽媽社群,那麼你就會在同道中人的交流裡,信心滿滿地踏上幸福之路! ◎實在鬱悶,請找醫生傾訴:   如果你的心病真的無法解脫,卻又急於得到慰藉,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和你的配偶一起去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心理健康研究所進行諮詢。劉教授表示:「有些人以為心理諮詢門診就是治精神病的地方,其實不然,心理問題和疾病、精神失常有輕重之分。相較之下,一個人的人格健全要比技能高低更重要,如果任由心理存在著問題,也許永遠都不會得到快樂;試問,一個學問再高深、再有能力的人,活得如此痛苦,意義何在?」   一般家庭無法對孩子或家庭中的成員進行正規、有效的心理治療;而在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裡,醫生不單單是聽你一個人訴苦,還會經過科學判斷後挖掘出病因,並對病人進行實質上的行為指導。其實,心理諮詢的範圍很廣,而心理問題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也隨處可遇,所以你如果不會自我調節的話,就找個地方幫助自己吧!假使有必要,也可以請家人和孩子一起諮詢,如此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醫生將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判斷、治療。 1.孩子對父母說「走開」時,請不要太失落,因為孩子在0∼3歲時,喜歡   模仿成人的言行,所以這句話大多是出於對大人言行的模仿。 2.與此同時,請對自己的言行敲下警鐘,既然聽到之後覺得很受傷,就一   定要注意先修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措詞,不可知錯不改。 3.在孩子所掌握的不多詞句中,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來,也是因為他的潛   意識中存在著「報復」心理,要消除這種心理,只有靠父母充滿愛的言   行逐漸撫平。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暴龍不是愛打人

2008年07月08日
公開
32

暴龍不是愛打人   暴龍長得並不特別高大,被大家叫「暴龍」,是因為他跟同學打招呼時總是一拳打在對方的肩膀上,或是從背後叫同學時很用力地拍打一下,同學們以為他喜歡打人,所以給他這個綽號。   在媽媽眼中,暴龍的脾氣很好,只是不管做什麼事,好像要使出全身的力氣來才行,像是開門時大力地摔門,搬東西時也會用力地把它舉得高高的,而且還喜歡拔河、拉單槓等必須出大力氣的活動。   暴龍絕對不是愛打人,而是缺乏「本體覺」的刺激。   本體覺的接受器位於人體各個關節中,主要在於感覺四肢的一切活動。當這種感覺不夠時,大腦為了得到足夠的刺激,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些可以刺激關節的動作,像是要用力拍打同學,或是做一些需要用力的活動。   建議這類的小朋友,透過下列活動來增加本體覺的刺激:   1.拍球,尤其是拍打像籃球這種較重的球。   2.伏地挺身,如果做不來的話,也可以用手撐地維持一段時間。   3.跳繩。   4.和家人玩小型拔河,或是互推的遊戲。   5.到公園或校園中爬地球儀。   6.去學習柔道、空手道,或跆拳道等。   如果小朋友缺乏本體覺的刺激,而且已經影響到人際關係的話,最好還是接受專業的治療。 ∼本文由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現任適健復健科診所 副院長授權提供∼ ∼未經:張旭鎧職能治療師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41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過大,所以快樂就變成重要的精神來源,玩遊戲時要快樂,做功課時也要快樂。   你的孩子快樂嗎?在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之後,您是否有餘力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據專家報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將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這種快樂的性格,將伴隨孩子並使他一生受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我們特別走訪了這方面的專家,下面就與您一起分享這些建議吧! ■教孩子調適心情   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體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3歲以上的孩子,由於上幼稚園的關係,較不會缺乏與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所以家有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他們創造一些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快樂的秘訣在於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使人們可以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會有挫折,要愈挫愈勇才會有光明的未來,應該從旁協助孩子調適心情,幫助他恢復快樂的心情。身教重於言教,在這一點上,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流露出的任何一點焦慮、不安、悲觀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反應。 ■給孩子決策機會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提供機會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但一定要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發生:一是要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太強求孩子,處處違背孩子的意願,久而久之,剝奪了孩子決策的權利,這也是破壞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二是對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的話當聖旨,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迷失辨別善惡好壞的方向,養成孩子十分自私、唯我獨尊的個性。 ■少用物質滿足孩子   凡事都用物質來衡量,容易讓孩子以為「獲得就是幸福的泉源」,父母應該隨時教育孩子:人生的快樂與否不能與物質財富的多寡畫上等號。尤其是現在的父母多半很忙碌,以為把孩子扔給保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沒事了,只會用物質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歉意,以為只要孩子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會快樂。其實,有些東西是無可替代的,這樣做,只會使孩子對快樂定義的判斷產生偏差。 ■尊重孩子興趣所在   平時注意孩子的喜好,讓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並適時地給予的引導。孩子的興趣多元,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許多家長往往矯枉過正,完全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功利心太重,彈鋼琴、練速算、學畫畫…等。彷彿要孩子十八般舞藝樣樣精通,搞得家長累,孩子也疲憊,反而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任何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及喜好為前提,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地學習。 ■保持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料顯示,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更能持續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氛圍。試想,一個在沈悶或吵鬧、責罵聲中成長的孩子,他的快樂從何而來? ★讓孩子快樂的六大原則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不管孩子的智商、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如何,童年時經常達成學習目標的孩子,會比童年時期無所事事的孩子快樂許多。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多提供孩子挑戰的機會,同時,不要忽視了以下六項鍛鍊原則: ◆從小開始動手做   每個年齡層都有孩子適宜的工作,只要你稍微考慮一下,一定可以找出一項適宜該年齡孩子的工作。比如,兩歲大的孩子,可以請他幫你拿鞋子;五歲大的孩子則可以和你一起去釣魚;六歲可以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衣物。 ◆學習比成果重要   家長要牢記的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是在減輕負擔,而是希望他們從這些活動中學習責任感、自尊心、自信心,獲得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至於做得好或不好,就不必過於苛求了。 ◆要求合乎能力   家長不要老是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孩子,這是不公平的,試想讓一個六歲的孩子幫你洗碗,他有可能洗得光潔如新嗎?也許你可以提供孩子模仿的機會,先做給他看,最後再讓他單獨嘗試。切記,你可以提供意見,但不必介入,更不要阻撓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也許你的想法也不是最好的想法呢? ◆避免金錢交易   這是現代父母經常犯的毛病。洗碗給五塊;收拾房間給十元;幫父母買醬油給五元等等,其實擁抱、微笑、說聲「謝謝」,才是給孩子的最佳報酬,因為,它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工作價值,而且傳達了父母的愛意。 ◆工作不超過負荷   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固然很好,但是絕對不可超過孩子的負荷量。例如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買菜、洗衣就肯定不合適。 ◆提供挑戰機會   除了簡單的家務事之外,父母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讓孩子嘗試。總之,不要再讓孩子養尊處優了,因為這樣的孩子絕對無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只有從小提供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他才能突破自我,快樂長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53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過大,所以快樂就變成重要的精神來源,玩遊戲時要快樂,做功課時也要快樂。   你的孩子快樂嗎?在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之後,您是否有餘力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據專家報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將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這種快樂的性格,將伴隨孩子並使他一生受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我們特別走訪了這方面的專家,下面就與您一起分享這些建議吧! ■教孩子調適心情   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體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3歲以上的孩子,由於上幼稚園的關係,較不會缺乏與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所以家有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他們創造一些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快樂的秘訣在於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使人們可以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會有挫折,要愈挫愈勇才會有光明的未來,應該從旁協助孩子調適心情,幫助他恢復快樂的心情。身教重於言教,在這一點上,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流露出的任何一點焦慮、不安、悲觀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反應。 ■給孩子決策機會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提供機會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但一定要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發生:一是要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太強求孩子,處處違背孩子的意願,久而久之,剝奪了孩子決策的權利,這也是破壞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二是對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的話當聖旨,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迷失辨別善惡好壞的方向,養成孩子十分自私、唯我獨尊的個性。 ■少用物質滿足孩子   凡事都用物質來衡量,容易讓孩子以為「獲得就是幸福的泉源」,父母應該隨時教育孩子:人生的快樂與否不能與物質財富的多寡畫上等號。尤其是現在的父母多半很忙碌,以為把孩子扔給保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沒事了,只會用物質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歉意,以為只要孩子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會快樂。其實,有些東西是無可替代的,這樣做,只會使孩子對快樂定義的判斷產生偏差。 ■尊重孩子興趣所在   平時注意孩子的喜好,讓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並適時地給予的引導。孩子的興趣多元,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許多家長往往矯枉過正,完全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功利心太重,彈鋼琴、練速算、學畫畫…等。彷彿要孩子十八般舞藝樣樣精通,搞得家長累,孩子也疲憊,反而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任何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及喜好為前提,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地學習。 ■保持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料顯示,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更能持續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氛圍。試想,一個在沈悶或吵鬧、責罵聲中成長的孩子,他的快樂從何而來? ★讓孩子快樂的六大原則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不管孩子的智商、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如何,童年時經常達成學習目標的孩子,會比童年時期無所事事的孩子快樂許多。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多提供孩子挑戰的機會,同時,不要忽視了以下六項鍛鍊原則: ◆從小開始動手做   每個年齡層都有孩子適宜的工作,只要你稍微考慮一下,一定可以找出一項適宜該年齡孩子的工作。比如,兩歲大的孩子,可以請他幫你拿鞋子;五歲大的孩子則可以和你一起去釣魚;六歲可以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衣物。 ◆學習比成果重要   家長要牢記的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是在減輕負擔,而是希望他們從這些活動中學習責任感、自尊心、自信心,獲得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至於做得好或不好,就不必過於苛求了。 ◆要求合乎能力   家長不要老是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孩子,這是不公平的,試想讓一個六歲的孩子幫你洗碗,他有可能洗得光潔如新嗎?也許你可以提供孩子模仿的機會,先做給他看,最後再讓他單獨嘗試。切記,你可以提供意見,但不必介入,更不要阻撓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也許你的想法也不是最好的想法呢? ◆避免金錢交易   這是現代父母經常犯的毛病。洗碗給五塊;收拾房間給十元;幫父母買醬油給五元等等,其實擁抱、微笑、說聲「謝謝」,才是給孩子的最佳報酬,因為,它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工作價值,而且傳達了父母的愛意。 ◆工作不超過負荷   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固然很好,但是絕對不可超過孩子的負荷量。例如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買菜、洗衣就肯定不合適。 ◆提供挑戰機會   除了簡單的家務事之外,父母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讓孩子嘗試。總之,不要再讓孩子養尊處優了,因為這樣的孩子絕對無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只有從小提供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他才能突破自我,快樂長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38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過大,所以快樂就變成重要的精神來源,玩遊戲時要快樂,做功課時也要快樂。   你的孩子快樂嗎?在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之後,您是否有餘力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據專家報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將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這種快樂的性格,將伴隨孩子並使他一生受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我們特別走訪了這方面的專家,下面就與您一起分享這些建議吧! ■教孩子調適心情   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體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3歲以上的孩子,由於上幼稚園的關係,較不會缺乏與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所以家有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他們創造一些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快樂的秘訣在於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使人們可以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會有挫折,要愈挫愈勇才會有光明的未來,應該從旁協助孩子調適心情,幫助他恢復快樂的心情。身教重於言教,在這一點上,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流露出的任何一點焦慮、不安、悲觀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反應。 ■給孩子決策機會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提供機會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但一定要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發生:一是要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太強求孩子,處處違背孩子的意願,久而久之,剝奪了孩子決策的權利,這也是破壞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二是對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的話當聖旨,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迷失辨別善惡好壞的方向,養成孩子十分自私、唯我獨尊的個性。 ■少用物質滿足孩子   凡事都用物質來衡量,容易讓孩子以為「獲得就是幸福的泉源」,父母應該隨時教育孩子:人生的快樂與否不能與物質財富的多寡畫上等號。尤其是現在的父母多半很忙碌,以為把孩子扔給保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沒事了,只會用物質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歉意,以為只要孩子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會快樂。其實,有些東西是無可替代的,這樣做,只會使孩子對快樂定義的判斷產生偏差。 ■尊重孩子興趣所在   平時注意孩子的喜好,讓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並適時地給予的引導。孩子的興趣多元,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許多家長往往矯枉過正,完全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功利心太重,彈鋼琴、練速算、學畫畫…等。彷彿要孩子十八般舞藝樣樣精通,搞得家長累,孩子也疲憊,反而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任何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及喜好為前提,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地學習。 ■保持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料顯示,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更能持續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氛圍。試想,一個在沈悶或吵鬧、責罵聲中成長的孩子,他的快樂從何而來? ★讓孩子快樂的六大原則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不管孩子的智商、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如何,童年時經常達成學習目標的孩子,會比童年時期無所事事的孩子快樂許多。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多提供孩子挑戰的機會,同時,不要忽視了以下六項鍛鍊原則: ◆從小開始動手做   每個年齡層都有孩子適宜的工作,只要你稍微考慮一下,一定可以找出一項適宜該年齡孩子的工作。比如,兩歲大的孩子,可以請他幫你拿鞋子;五歲大的孩子則可以和你一起去釣魚;六歲可以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衣物。 ◆學習比成果重要   家長要牢記的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是在減輕負擔,而是希望他們從這些活動中學習責任感、自尊心、自信心,獲得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至於做得好或不好,就不必過於苛求了。 ◆要求合乎能力   家長不要老是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孩子,這是不公平的,試想讓一個六歲的孩子幫你洗碗,他有可能洗得光潔如新嗎?也許你可以提供孩子模仿的機會,先做給他看,最後再讓他單獨嘗試。切記,你可以提供意見,但不必介入,更不要阻撓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也許你的想法也不是最好的想法呢? ◆避免金錢交易   這是現代父母經常犯的毛病。洗碗給五塊;收拾房間給十元;幫父母買醬油給五元等等,其實擁抱、微笑、說聲「謝謝」,才是給孩子的最佳報酬,因為,它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工作價值,而且傳達了父母的愛意。 ◆工作不超過負荷   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固然很好,但是絕對不可超過孩子的負荷量。例如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買菜、洗衣就肯定不合適。 ◆提供挑戰機會   除了簡單的家務事之外,父母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讓孩子嘗試。總之,不要再讓孩子養尊處優了,因為這樣的孩子絕對無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只有從小提供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他才能突破自我,快樂長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2008年07月07日
公開
42

我家有個快樂寶寶—如何培養快樂性格的孩子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過大,所以快樂就變成重要的精神來源,玩遊戲時要快樂,做功課時也要快樂。   你的孩子快樂嗎?在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之後,您是否有餘力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據專家報告: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將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這種快樂的性格,將伴隨孩子並使他一生受益。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我們特別走訪了這方面的專家,下面就與您一起分享這些建議吧! ■教孩子調適心情   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讓他們體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3歲以上的孩子,由於上幼稚園的關係,較不會缺乏與同齡孩子之間的交流,所以家有3歲以下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給他們創造一些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快樂的秘訣在於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使人們可以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告訴他,人生本來就會有挫折,要愈挫愈勇才會有光明的未來,應該從旁協助孩子調適心情,幫助他恢復快樂的心情。身教重於言教,在這一點上,父母更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流露出的任何一點焦慮、不安、悲觀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反應。 ■給孩子決策機會   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繫,父母要設法提供機會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但一定要避免以下兩種情況發生:一是要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太強求孩子,處處違背孩子的意願,久而久之,剝奪了孩子決策的權利,這也是破壞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因素。二是對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把孩子的話當聖旨,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迷失辨別善惡好壞的方向,養成孩子十分自私、唯我獨尊的個性。 ■少用物質滿足孩子   凡事都用物質來衡量,容易讓孩子以為「獲得就是幸福的泉源」,父母應該隨時教育孩子:人生的快樂與否不能與物質財富的多寡畫上等號。尤其是現在的父母多半很忙碌,以為把孩子扔給保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沒事了,只會用物質來彌補不能陪孩子的歉意,以為只要孩子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會快樂。其實,有些東西是無可替代的,這樣做,只會使孩子對快樂定義的判斷產生偏差。 ■尊重孩子興趣所在   平時注意孩子的喜好,讓他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並適時地給予的引導。孩子的興趣多元,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許多家長往往矯枉過正,完全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功利心太重,彈鋼琴、練速算、學畫畫…等。彷彿要孩子十八般舞藝樣樣精通,搞得家長累,孩子也疲憊,反而學習效果不理想。所以任何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及喜好為前提,這樣孩子才能快樂地學習。 ■保持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料顯示,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更能持續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父母有責任和義務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氛圍。試想,一個在沈悶或吵鬧、責罵聲中成長的孩子,他的快樂從何而來? ★讓孩子快樂的六大原則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不管孩子的智商、家庭收入、種族背景、教育程度如何,童年時經常達成學習目標的孩子,會比童年時期無所事事的孩子快樂許多。因此專家認為,父母應該多提供孩子挑戰的機會,同時,不要忽視了以下六項鍛鍊原則: ◆從小開始動手做   每個年齡層都有孩子適宜的工作,只要你稍微考慮一下,一定可以找出一項適宜該年齡孩子的工作。比如,兩歲大的孩子,可以請他幫你拿鞋子;五歲大的孩子則可以和你一起去釣魚;六歲可以讓他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衣物。 ◆學習比成果重要   家長要牢記的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是在減輕負擔,而是希望他們從這些活動中學習責任感、自尊心、自信心,獲得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能力,至於做得好或不好,就不必過於苛求了。 ◆要求合乎能力   家長不要老是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孩子,這是不公平的,試想讓一個六歲的孩子幫你洗碗,他有可能洗得光潔如新嗎?也許你可以提供孩子模仿的機會,先做給他看,最後再讓他單獨嘗試。切記,你可以提供意見,但不必介入,更不要阻撓或否定孩子的想法,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也許你的想法也不是最好的想法呢? ◆避免金錢交易   這是現代父母經常犯的毛病。洗碗給五塊;收拾房間給十元;幫父母買醬油給五元等等,其實擁抱、微笑、說聲「謝謝」,才是給孩子的最佳報酬,因為,它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工作價值,而且傳達了父母的愛意。 ◆工作不超過負荷   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固然很好,但是絕對不可超過孩子的負荷量。例如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買菜、洗衣就肯定不合適。 ◆提供挑戰機會   除了簡單的家務事之外,父母還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讓孩子嘗試。總之,不要再讓孩子養尊處優了,因為這樣的孩子絕對無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只有從小提供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他才能突破自我,快樂長久。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