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WUWOW線上英文】好評回文活動將延後於4/24開跑,為感謝配合,BBH將提供神秘加碼好禮唷,敬請期待!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排隊搶便宜貨

2008年11月16日
公開
37

早上9點半 購物中心3週年慶 我們去排隊搶便宜 很多東西原價百元,以$33元可買到 只是要花時間體力去排隊而巳 我和TORO排小吃(肉焿湯+炸豆腐+炒米粉) 老媽和丸仔排干貝皮蛋瘦肉粥,這原價100元 小ㄚ姨排三商巧福牛肉飯 這三種都$33 限制中午12點要結帳 我揹著的小朋友也算 所以隊伍中很多人,小朋友也不少 小BABY也不少 拿到了卷馬上往隔壁再去排精釀啤酒 這個更殺,$3買啤酒一瓶 我們3個大人2個小孩拿到了10瓶 所以午餐在購物中心解決 結論是...干貝那個粥如果要我花$100去吃 我寧可去吃路邊的廣東粥$55 至少皮蛋也多 也有味道~ 其他的就普普 因為購物中心的美食街原本就不是吃好吃的地方 哈哈! 我們中午用了5張卷才花了$165 下午又有活動 不過..3點前只有ㄚ嬤去 我趁孩子睡午覺在練小ㄚ姨 所以..5點才又去 排6顆蛋$3元 有盒子裝的唷! 名額50份 我揹TORO,丸仔,小ㄚ姨,ㄚ嬤我們拿了5份 丸仔在排時是很愛到處亂摸來摸去 沒半法..講了N次也拿他沒輒 至於TORO了..想說揹起來會乖 因為早上原本在排隊 想說時間還早.他小ㄚ姨就抱著他在排隊附近晃晃 也因為去晃~ 所以不想再回來排..呵呵! 回來後沒多久..無聊了就開始歡要給小ㄚ姨抱 但換手抱去了..再來就是一直指外面 不然就是大絕招--->身體往後躺 我咧~ 再來就是歡...哭...只有跟他說"狗狗"的瞬間會休息 再來又是歡!! 下午去排時也一樣 因為現在購物中心多了間日本的寵物店 所以..有時會看到狗推車 當toro看到時才會安靜一下下 幫孩子的ㄚ嬤去排隊搶便宜

去醫院門診

2008年10月22日
公開
38

下午2個都不想睡 想說在家也無聊 想說如果可以2個都住院 我這樣照顧也較方便 像媽咪不能上班 他們2個又有保險 多少請一些也可以彌補一下生活費 所以.去醫院試試 2點多出門到醫院3點多 等了好久好久...丸仔一直要玩院內設施溜滑梯 我一直不讓他玩 當然是因為怕他玩後有病菌傳給別人 toro也想下去 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toro滿腳都是紅色疹子 看了還蠻恐怖的 換我們時 先看丸仔 醫生問說哪裡不舒服 我說DD有腸病毒吧∼ 他舌頭有破 看醫生也不敢摸他 後來才用舌板看他喉嚨 因為丸仔好動不到不行 醫生說較想了解一下toro 才換toro看 一樣問了何時發現,何時發燒 何時長疹及水泡 丸子却在一旁爬診療床,又猛轉看診椅(圓的) 這邊摸那邊摸 又摸到醫生的桌子 醫生都閃開..呵呵! 因為這樣,醫生說丸仔不像生病的人 會亂跑~不敢讓他住院怕會傳染給別人 而且他也會關不住 更何況他沒有什麼較充足的理由 她不會同意丸仔住院 至於toro他說是可以 因為他的症狀較多較明顯 不管有沒有住院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醫生說 住院是.如果轉為重症時.護士會在第一時間轉加護病房 若沒住在家時,就是家人再帶來醫院而巳 這些是她說的差異 她也說住院沒有什麼藥,頂多食慾不好打葡萄糖而巳 原本我想說讓toro住.但又想到如果toro住 誰要顧丸仔 像丸仔皮成這樣,巳經講不太聽了 ㄚ公ㄚ嬤也不可能顧 丸仔的爸比如果顧一樣要請假 我巳經請了,少了薪水 不要2個都請吧∼ 如果這樣分2邊顧,我週六要上課 萬一還沒出院我要怎麼把2個丟給他爸 而下週一我晚上也要上課 種種的不方便 不然.toro如果住院,至少日額3000 但是.我和toro住,又不能出去 吃喝仍要家人送來 一樣很麻煩 算了啦! 還是在家好了∼ 醫院的醫生都不會像診所的醫生安撫一下人心 像診所的就會說至少5天就休息 要我不要太擔心 99.99%不會重症,自己會好 而大醫院呢~ 光看到toro手腳這樣 還不敢碰..更何況他有戴手套咧~ 人家診所的都敢 他們也是看一下完消毒一次手 大醫院的要我至少休2週 我想說要我休2週 乾脆公司也不用去了 老闆一定叫我不用去了... 而且一些要我免擔心的話都嘸 真死板!! 跟他說我一個人要帶2個 不能安排2個一起住 這樣我也找不到人帶 醫生怎樣都不要∼ 一方面是丸仔真的好動到我想打死他 我跟醫生邊講話 丸仔就是猛轉椅子,又跑來跑去 又去醫生前面要去按他鍵盤 講了他仍不聽 又要爬上床去 我想..我要求人家讓我們住院 小孩也要配合一下 像丸仔這樣..怎麼可能 因為社大的同學說他之前也是小孩2個求一下就有住院 真是的!

認識腸病毒

2008年10月21日
公開
47

認識腸病毒 1998年,台灣地區爆發腸病毒大流行,造成全台恐慌,腸病毒的嚴重性也開始被重視,幸好靠著臨床醫師們的警覺加上衛生單位的努力,雖然無法遏止腸病毒在全台肆虐,但卻將傷害減至最低。由於腸病毒的傳染途徑難以預防,加上病毒型別的特殊性、又常侵襲五歲以下幼童,因此疾病管制局結合相關衛生單位,強化疾病監測能力、感染個案醫療照護及提昇醫療檢診服務品質,提供民眾正確訊息,以減少受感染的機會,期能將腸病毒對國人生理康及心理安寧所造成的危害與衝擊減至最低。 腸病毒的症狀及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由於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幼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特別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麻痺等併發症。 在台灣,較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是腸病毒71型,根據李秉穎醫師的診斷經驗來說,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所以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另外,病例也有地區性集中的情況,所以居住環境應該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由於其他國家如保加利亞、匈牙利也發生過類似的大流行,之後並沒有再度流行的狀況發生,但在台灣,2000年與今年,都還有幾十名的死亡病例發生,但也無法因此而推斷台灣從此每年都會有腸病毒71型的流行,因為腸病毒的種類有六十幾種,每次引發流行的腸病毒可能病毒類型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腸病毒71型,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提高醒覺,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一般來說,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家長應該要特別注意,李醫師建議家長應該讓得到手足口病的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小朋友常因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導致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的現象,而幾個月大的嬰兒,更是有可能因長期的脫水而造成休克的情況;而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運動,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感冒了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李醫師說這是錯誤的概念,過去有動物實驗證明,感染了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根據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因此,讓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是家長在照護時特別要注意的。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A.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B.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C. 兩手心互相磨擦 D.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E.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F. 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G.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H.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2.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4.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5.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在李醫師的經驗中,要預防腸病毒是很困難的,曾經有一個病例,家庭中父母對腸病毒非常注意及小心,在流行期間,都不讓家中兩個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不幸的,較大的小朋友,最後還是得到了手足口病,也因此父母也更加小心防範,不讓另一個約七、八個月大的嬰兒感染,不但暫時隔離在房間內,家人出入房間也都更換衣服並洗淨雙手,最後,嬰兒還是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導致腦部受損太嚴重而死亡。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由於腸病毒透過飛沬傳染的途徑,只要在一、二公尺之內都有可能傳播病毒,單純的房間隔離,並不會避免腸病毒的感染,另外,大人在外面也會感染腸病毒,雖然大人本身不發病,但是仍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所以腸病毒防不甚防。 李醫師認為洗手雖然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徹底洗手後,要注意不要再去接觸口鼻,因為口腔及鼻子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的接觸。 腸病毒的防治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李醫師說,目前影響台灣最嚴重的腸病毒71型並沒有疫苗研發方面的問題,甚至連病毒株都已經篩選出來,而最大的問題還是實際執行上的困難,也說是人力、經費、時間與效益的問題,從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及疫苗效果的評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經費與時間,等臨床實驗沒有問題之後,要大量實施腸病毒的預防接種,需要很大的一筆經費,也有人質疑是否應該為了每年幾十例的死亡病例來全面推動?加上最近大家因狂牛病事件,對生物製劑的安全問題特別重視,疫苗的推動實在有重重的阻礙。不過李醫師還是認為應該要推動腸病毒的疫苗,不只是因為腸病毒的流行會造成社會的恐慌,應該要想辦法防治,爾後也可以將研發出來的疫苗技術,分享給其他東南亞國家,不但可以幫助其他醫療較落後的地區國家,也可以利用這一類的醫療協助來加強台灣的國際地位。 而疾病管制局對腸病毒的防治也重新檢視並整合過去由三個防疫單位所負責的業務,于今年二月重新制定腸病毒防治工作計畫,並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基本精神訂定了下列四項防治策略: 1. 繼續落實宣導教育: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透過各類媒體,提供民眾、醫護專業人員、教育保育人員及媒體工作者正確的腸病毒相關資訊,例如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促使社區與家庭均能提供適當的洗手環境與設施、提醒民眾注意重症前兆以儘速送醫以及教育醫護人員重症之適當治療等。 2. 強化病例監測與流行資訊之研判功能:持續收集國內外腸病毒感染資訊,以了解腸病毒(尤其是台灣地區)的感染情形,及時掌握國內外疾病流行動態,據以策訂國內的因應措施。 3. 強化緊急疫情處理機制:腸病毒感染不只是防疫工作,更涉及整體醫療、教育、媒體、經濟等各層面的問題,因此當疫情監測系統出現異常時,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密切配合,以建制完整有效的防疫工作網,期能隨時發動組織動員,提供適時、適量的醫療、檢驗、病例調查與諮詢服務,降低或阻絕疫情,減少死亡之病例數,並降低民眾於流行期的恐慌。 4. 持續進行前瞻性之相關研究與人才培訓:自行研究或委託辦理各種相關之流病學研究及疫苗研發等計畫,加強人才的培訓,以改進腸病毒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法,使腸病毒於未來不再對國人健康與社會安寧造成威脅。 希望能藉由這些策略的推動與實施,提供全民專業防疫服務,快速而正確的供應傳染病資訊,有效的進行傳染病的預防、撲滅及控制,使全民能免於腸病毒威脅的恐懼,進而保障全民的健康。 此外,疾病管制局並於亞太科技經合會工業科技工作小組(APEC ISTWG)會議,提出「小兒腸病毒防治計畫(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並獲得有史以來最多會員體的支持與贊助,包括美國、韓國、澳洲、新加坡、墨西哥、香港、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該計畫內容包括資訊共享、訓練及疫苗研發等部分。疾病管制局於2000年3月26-27日在台北舉行「APEC Symposium on 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 – Enterovirus 71 Epidemic in Asia Pacific Area」,與會會員體共計250人,分別來自Australia, Indonesia, Japan, Korea, Malaysia, Mexico, Philippines, Singapore, Thai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aiwan.另自1999年透過電子信箱、EINET等網際網路管道建立資料庫,目前已有來自11各會員體超過50位專家學者定期收到台灣腸病毒相關資訊,並有Hong Kong, Japan, South Korea, Malaysia, 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國家回應資訊,另Japan, South Korea, and Malaysia也建立國內腸病毒監測網(national enetroviral surveillance network)。再者,今年六月的馬來西亞腸病毒流行時,疾病管制局亦派員前往瞭解及資訊交流。因此,透過亞太經合會會員體的合作,相信台灣腸病毒防治工作將會更有效率。 專訪李秉穎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Ping-ing Lee, M.D., Associat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Reported by Yichen Shih Translated by James Decker

免費流感疫苗今開打..身份證.健保卡記得帶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45

免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身份證.健保卡記得帶 免費流感疫苗今天起開打,符合免費條件的對象可以就近到醫療院所接種,全台各地衛生局所免掛號費,一般醫療院所則需要掛號及診察費,提醒民眾接種疫苗時,要記得攜帶健保卡及身份證件,國小學童部份,則依衛生單位與學校協調安排時間,在學校集中接種。(徐韻翔報導) 年度的公費流感疫苗十月一號起全面開打,今年免費接種疫苗對象,包括半歲到三歲嬰幼兒,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重大傷病患與國小一到四年級學生,以及安養機構住民和醫事人員等。 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記得攜帶健保IC卡和身份證件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接種,此外,今年年滿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輩,可以再免費打一針肺炎鏈球菌疫苗,只要沒有發燒或是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一次同時接種兩種疫苗,省下二次就醫的費用,一般若要自費這兩種疫苗,市價就要約兩千元。 至於收費標準,各醫療機構有所不同,衛生所不需要收取任何費用,醫院方面,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罕見疾病患者只需要掛號費,滿6個月以上到三歲的幼兒,則比照現行幼兒常規接種收費方式,國小學童經家長同意在學校接種者也不需負擔任何費用,民眾如果有相關疑問,可撥打衛生署疾管局免付費諮詢專線1922查詢。至於自費流感疫苗部份,各地醫院會從十月一號起陸續開打,讓一般民眾自費施打。

看小兒科

2008年07月29日
公開
56

晚上吃飽後先帶toro及丸仔去給醫生看 2個都有輕微流鼻水 toro有咳一些,但聽不出痰聲 丸仔是偶而有咳幾下而巳 這樣約一週了 想說沒啥嚴重的~ 之前是會不自覺一直流下鼻水來 是這1~2天覺得愈來愈厲害 想說去看一下好了.. 醫生說2個都還好 應是過敏造成 藥要冰..要吃再拿.配方不同 這幾天天氣熱..可能流汗也容易感冒 在家裡毛巾隨時standby 隨時隨地擦都在滴的汗珠 身上濕了也是直接換乾的 就是怕會著涼 去看醫生時 今天我放toro下來穿鞋走 他樂的很 因為我很少讓他在公共場所走 怕他到處摸 在家裡走不煩 體力跟丸哥一樣 2個天生都是坐不住型的 我也是他走到哪盯到哪 輪到他看時他不要 要下來走...昏~ 護士ㄚ姨看他可愛一直拿軟糖要他過去 他就一直去拿 因為是小包裝2~3顆.. 就會了很多包 現在toro去診所 都會自動在那嗯嗯啊啊的走去要伸手拿桶內的糖菓 這間診所是看完自己隨意拿 還有有眼睛會動的貼紙 櫃台ㄚ姨也是我在掛號時就先拿了給丸仔跟toro toro邊走..丸仔也跟著走 我也怕丸仔走太近 會去碰到toro 他就會站不穩而倒 有時會要丸仔不要靠他太近 不過.丸仔都要模仿toro發出的聲音 他有的行為他也學 連toro也一樣會學他哥~ 在診所一樣走不煩 樣子蠻口愛地!! 回家先洗澡才吃藥 就趕他們上床睡著啦! ** ** ** 2個掛號費250元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47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   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   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   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   跟孩子溝通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   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   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  教: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 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 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 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   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  恕:   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  樂:   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   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   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   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   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   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   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   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   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   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   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3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壹、前言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數』息息相關,所以讓孩子自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方面能增加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另方面又能加強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幫助孩子從生活化的遊戲中,吸收數學的知識,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做個小小數學家。 貳、思考分析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數字,對於生活並不會造成任何不便,因此不會積極地主動學習。影響所及,指導的機會也相對地減少。   但是和身體會自動成長、成熟,孩子自然會站立、步行不同,人不會自然而然具備數的概念。而和孩子沒有人指導就不會寫字、認字一樣,在沒有人指導、訓練的情況下,孩子一輩子也不會認識數字。   「不加以教育,當然不可能發達。」   任何一位幼兒,從小就擁有一種想要學習的潛在慾望。如果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機,用妥當的方法,讓幼兒們滿足於這種迫切學習的慾望的話,那麼幼兒的智力,將會無限地伸展下去。   文字、數字等知識文化財產,必須配合孩子的興趣及發展程度,從幼兒期開始,好好加以指導。   坦白說,一碰到數字就頭痛的大人並不少。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接觸數字的機會較少,或者因為接受錯誤的指導,以致於在數字方面屢遭挫折的緣故。一般來說,在數字方面能力較弱的人,不論在學校或社會,都會備嚐辛苦。為了加強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父母應該自幼就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讓孩子樂於與數字接近。   人的一生當中,智能急速發達的時期是在幼兒期。從剛生出、什麼都不知道的嬰幼兒到兩、三歲時學會說話,瞭解他人所說何意的時期,孩子逐漸會將自己的想法、感覺傳達給他人知道。   到了三、四歲左右,孩子會對周遭的事情抱持很大的興趣,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以心理學的觀點,這個時期又稱為質問期。孩子一旦開始提出質問,即為智能大量發展的證明。在幼兒對任何事物均感興趣、渴望知道的這個時期,必須給與適切的材料以促進智能的發達。可惜的是,不論是在幼稚園或家庭中,都忽略了數字的指導。由於認為數字指導可以等到上了小學再開始,因此很多家庭都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此外,認為沒有適合幼兒的數字指導書籍,也是疏忽的原因之一。問題是,近年來不論是在電視、汽車牌照、雜誌、撲克牌、電話、日曆、時鐘…等,孩子在生活及遊戲中接觸數字的機會很多,因而對數字教育的關心度也大幅提高。   儘管認為對幼兒進行數字指導有其必要性,但是卻不知指導方法或進行錯誤指導的父母親,並不在少數。   父母親縱然對數學很不靈光,但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前,仍然可以幫助他認識和吸收一些數學上的基本概念。等他上小學後,正式學數學時,非常有用。   「數目」是在小學的數學教育開始前,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瞭解,學會的重要東西。如果忽略了這個學習階段,便進入小學直接學習數學,將是相當危險的事。小孩子進入小學初期,因不懂數學,而導致對數學厭惡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完全是由於沒有在幼兒期讓小孩充分學習「數目」的原故。   教導學齡前兒童認識數學,要分幾個階段,讓他自己有所發現與認知。而且仍以遊戲方式為主,這樣,孩子與妳都會覺得愉快。   對數字指導非常熱心的父母親,有一個共通的傾向,那就是近乎強迫性地教孩子數數。如果孩子學不好,就勃然大怒或厲聲叱責,以致無法依循正確的指導順序,配合孩子的心理進行指導。孩子在不瞭解數字的意義,又頻頻遭到責罵的情況下,當然會失去對數字的興趣。結果只是把數數當成唱兒歌似地,機械式地唸出來而已。若硬是機械式地往他腦子裡塞數目字,就不會收到什麼效果。   父母們常常讓孩子死背數學,而未教他真正的意義,是不恰當的。父母應有「數學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基本概念,才能使孩子對數學有正確的了解。   孩子的數字活動,會繼言語活動之後變得活絡。但是,孩子雖有當成語言的「數」,和不具有相當好的數字觀念。教導孩子數或量的觀念,有所謂適當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因孩子的發育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孩子對數原本不感興趣,可是只要指導得法,那麼從五歲開始,便會突然對數表示關心,立刻就要數數或加以比較。當然,也有孩子在四歲左右,數字能力就已經相當發達。為此之故,對於幼兒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好或不好而或喜或憂。真正必須考慮的是,哪怕孩子的資質再好,如果父母始終抱持放任不管的態度,則孩子永遠也不會對數字表示關心,更無法具備良好的數字觀念。由此可知,在生活上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指導,乃是發展數字能力的首要條件。   要發展幼兒的「數」能力,究竟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呢? 第一、母親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必須充分瞭解,並且配合其意願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還要配合孩子的年齡、能力及興趣,在不會太遲又不勉強的情況下展開教育。 第二、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當孩子提出詢問時,一定要耐心、親切地回答。   對於孩子的詢問,有時要立刻回答,有時則要先讓孩子自己思考,或是和孩子一起思考,共同找出答案來,當然,成為孩子好的說話、遊戲對象也是很好的。 第三、適度利用遊戲或繪畫等,激發孩子對數量的關心度。 第四、在每天的生活當中,藉著具體事物,比較量的大小或東西的順序,讓孩子對圓形、四方形等形狀產生興趣。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而正經八百地坐在書桌前教導孩子,最好透過遊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興趣。發展數能力的良好環境,首推有好母親的家庭。和身為獨生女的孩子相比,上面還有兄姐的孩子普遍較早對數量產生興趣及關心度。   數量指導的適當時期會因指導法而提早。先決條件是不要給予孩子負擔。而要進行好的指導,首先必須瞭解幼兒的數字能力一般是以什麼樣的情形發展的。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中) 參、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下) ▲排列次序   教孩子學習數學,當然不可忽略數字順序的重要,這遊戲是利用繩子把1-10的數目字順序正確地串聯起來,便成為一條魚的圖案,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也是學習數字順序的好幫手。 ▲顏色   顏色的辨認除了是孩子的視覺發展一部分,其實也是數學類別的一種。衣夾顏色配對遊戲的玩法是把紫色、粉紅色、綠色和黃色的衣夾夾在相同顏色板上,目的是訓練孩子對顏色的觀察和配對。其製作既簡單又經濟,媽咪也可以嘗試在家自己動動手為小寶寶做呢! ▲時間觀念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增加孩子對時間的運用當然有助他們純熟掌握數學。這個時鐘遊戲的玩法是要孩子根據三個不同時間的指示,將鐘的時針和分針撥到正確的時間上,從遊戲過程中加強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伍、好玩的撲克牌:洗牌、理牌、發牌的練習,這是玩牌的初步,讓孩子熟悉撲克牌,透過觸摸和練習,增進手指與小肌肉的靈巧。 ▲撲克暖身運動 學習目標:認識撲克牌,並知道它可以玩許多遊戲。 玩法:排形狀、圖案。撲克牌每張形狀大小都一樣,可鼓勵孩子排列組合,排出各種形狀和圖案,如長方形、扇形、圓形等;正面、反面皆可運用,若以正面排列,還可以有顏色(紅、黑)的變化,以及撲克臉圖案的變化與搭配。 ▲誰是同一國的? 學習目標:分類的練習 玩法:請學生把「不同國」的撲克牌分開成若干國。例如:以顏色分,分成紅黑二國;或是有人頭和沒人頭的分開…只要學生能說成理由,教師都給予讚許、接納。 ▲撲克牌數一數 學習目標:a數數1∼10      b認識阿拉伯數字。 玩法:a這張牌有幾個紅桃(黑桃、梅花、方塊)?    b這裡有幾張牌,數數看?    c我們來照著牌上的數字寫寫看(利用牌上的數字教學) ▲撲克比一比 學習目標:能分辨點數多少 玩法:a每人分一樣多的撲克牌。    b每人一次拿一張,比比看,誰的點數大誰就嬴。    c最後看誰的張數多,誰就是贏家。 注意事項:必須先說清楚,J是11點,Q是12點,K是13點,A可算是1點也可算是14點。遊戲前先約定清楚,也可視孩子程度,把J、 Q、K先抽掉,玩10以內的比大小。 ▲猜猜看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玩法:教師手握撲克牌一疊,一次拿一張,快速閃示,讓學生猜:什麼花色的牌?點數是多少?可統計看誰猜對的最多! ▲撲克變魔術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 玩法:這遊戲小朋友認得每一張牌的花色和點數,就可以玩了。教師拿三、四張牌放在桌上(蓋著),再拿其中一張讓學生看清楚了又放回去(仍蓋著)。然後,教師快速地移動掉換這幾張撲克牌的位置,再讓學生猜猜,剛才那張牌在那兒?看看誰猜得最準? ▲十點半 學習目標:加法練習 遊戲方法:可根據學生程度有不同的玩法。玩本遊戲時,J、Q、K都代表「半」,剛開始玩十點半時,可先把代表「半」的撲克牌取走,玩10點、8點皆可。點數「爆了」就輸,學生可輪流當莊家,負責發牌、補牌、理牌的工作。 ▲心臟病 學習目標:學習專心,注意力集中,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遊戲方法:一人拿牌(整疊),從最上面一張逐一掀開放 桌上,玩的人並輪流報數從1、2˙˙˙、13,再從1開始數,不斷反覆。當發的牌點數和報的數一致時,大家必須盡快把一隻手放桌上,等大家的手一一疊好,放在最底下的人有權利抽出拍打其他人的手,其他人則在同時,把手縮回,避免被打中。 陸、結語 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是否傑出,關鍵在於對數字是否具有興趣,對於數會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以及在用自己的方法開始學習時,數字入門階段的指導方法是否正確等。 好的指導方法,是拓展數之能力的重要條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條件,則是必須給予良好的環境。 另外,愉快的氣氛有助於消除孩子的抵抗感,提高學習興趣,故而能在短時間內展現成效。進步神速的結果,更加深了孩子的學習意願,從此樂於和數字打交道。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善用書籍媒體

2008年07月22日
公開
42

善用書籍媒體   一直喜歡信誼期金會“小袋鼠說故事劇團”團長吳幸玲女士所說過的一段話,也給我許多的啟示。這段話內容大約是這樣子的。   “說故事是一件很迷人的事,透過每一則故事豐富多采的內容,可以引領孩子進入神奇的想像世界,也能反應具有啟發作用的人生經驗,不論孩子多大都應享有聽故事權利,父母別急著放下這個重責大任。”   我在想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時間,可以與孩子共享讀書樂的時光?有人怕與孩子共處時會與孩子沒話講,然而吳女士的一段話中不就意謂著, 故事書可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樑嗎?   從小讓親子間有聊不完的話題,故事書是最好的媒介。以幼兒開始,養成說故事的習慣更是為往後的親子互動機會舖路。將情節及內容傳達給孩子,是平常的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唸書的行為”增加了親子間互動的機會,是金錢買不到的。   父母能了解書中的正面含意為之重要。讀童話故事如同涉獵多采多姿的生活,體驗不同的領域世界;好的經典名著如同品格優秀的益友,可學習到正面的善良,勇敢,機智,誠實,禮貌,勤懇,忍耐,樂觀,謙虛,同情心及責任感等美德。受用無窮,潛移默化,培養出高尚的人格情操。   如果每天匆匆忙忙的用應付的心態講故事,才覺得心安理得,心裏好過,那麼小孩不但感受不到聽故事的快樂,還會對大人的應付行為非常敏感。如此的相處時光,不見得會比沒唸好。所以,念書要怎樣念,小孩才喜歡聽 ?那要看大人就要營造,驚喜及愉悅的感覺與祕密,神奇的氣氛!   讀故事書時,不要事前預估孩子的程度,而是要培養大人的耐心。此期孩子一旦喜歡看那本故事書(只要是正向的)會要求一直唸同一本書,父母可漸進式的以唸為先,等孩子有興趣時,可採半講半問的方式講完故事,在孩子大一點時,可以請他(她)講書中的內容給你聽。   書是目前最適合學齡前兒童的玩伴,別以為書只有單向溝通,它還隱藏著孩子的想法,內心的真實面。 *以下將予以舉例: 1.孩子聽到什麼樣的故事會哭?他怕什麼?在生活中,他(她)是否也對特定的物體害怕   ?可試著問問,怕的是什麼,找出原因,予以解決;有時是年紀未到而不懂,不喜歡看   ;有的看到某些符號或圖案會怕,或書中象徵性的內容具有威脅性,則不如等大一點再   拿出來看。 2.特別喜歡書中的什麼東西,什麼人物?會模仿?籍著故事書,促進語言的發展,增加話語   中的字詞,漸漸的他會了解其中的意義,對人,事,物會有更多,更深一層的認知。 3.對什麼東西特別討厭? 4.對何種事務最感興趣? 5.培養孩子與家人溝通的動機。以書中的內容,了解一個家庭的相處之道,在平常看書時   就予以強調。 6.孩子會選擇好榜樣,產生注意力與興趣,進而學習(當然要選對書籍)。 *然而書要如何唸? 1.如遇到孩子害怕時,以孩子了解的詞彙問其害怕什麼.日常生活中可疏導,或減少刺   激。 2.喜歡的故事書,會要求多唸數次,此時可漸漸改由一問一答,進而由孩子以他喜歡的方   式唸出。 3.注意力不集中,可選擇篇幅少的故事,或大人自行刪減不必要的內容。真正良好的故事   書,如何適合孩子讀,是由大人心中那把尺來衡量.不要照本宣科的讀過,改革書中   內容不良行徑。 4.在平時發現孩子講話的內容有不對稱的用法時,要想想孩子接觸的書籍,電視節目或周   遭中有無類似之人之用語。如不雅時,記得不重覆的糾正,尤其糾正不過來或孩子一直   重覆它時,重覆糾正只會加重孩子重覆用語的機會,反而孩子改不過來。不如,轉移注   意力,不讓孩子有機會去用它,而在唸書時,可改換語句。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死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班比的媽咪被射殺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跑掉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媽咪出去了,不是跑掉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   :”吃大便”大人問不出所以然來。孩子又覺得很好玩時,不要讓孩子過度集中於此,   並以嚴謹的口吻告之予糾正。當糾正不過來時,不強迫糾正,並轉移注意力。 5.如果孩子不喜歡讀,不要強迫。孩子不喜歡讀,一定有他的理由在。當孩子在自然而然   中的拿起該書時,再多予支持。 6.不要選擇頁數多,圖片少的書籍.小孩注意力無法持久。 7.可以開始訂書籍了,父母也可因有訂週刊或雜誌而不必去花很多時間去找童書,尤其對   雙薪家庭不失為上策。而且目前兒童書刊,雜誌或月刊多以小孩發展為本並有延續性,   提供可接受性的內容和玩具。 8.找一個可讓孩子放書的櫃子,隨時想看書時,隨手可得,也讓孩子了解書要放在那裏,   養成put it away (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如何和寶寶聊天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43

如何和寶寶聊天(上)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昰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待續) 如何和寶寶聊天(下)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絶。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當小朋友向您說「不要」時

2008年07月20日
公開
52

當小朋友向您說「不要」時   家有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小朋友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幼兒教育科∼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

2008年07月19日
公開
58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一)   只要是家中有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家中經濟情況還不錯,或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大概都會經由廣告的促銷或口耳相傳的方式,花錢送其子女去上才藝班,學習一些藝術的(音樂、美術、舞蹈、陶土等)、時髦的(英語、電腦、讀經等)、或和課業有關的項目(心算、數學、作文等)。      當親戚朋友或家長們聚在一起時,也常常會交換意見,要給孩子上什麼班啦(不學會後悔,因為別人都會他不會,缺乏競爭力),要找什麼樣的老師啦(好老師的標準常是教學嚴格,學生表現傑出,或參加比賽都是名列前茅等)。      因為大家都上,故而有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孩子比自己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人家都去學,我的孩子資質又不差,我又不是供應不起,那能缺席,不然豈不是會被人認為太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是盡責的父母,或是擔心因此埋沒了他的天分等。      但是,除了上述的想法,父母親可曾深入了解過才藝班?問過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他想學這些才藝嗎?他在學習的過程快樂嗎?父母親對孩子學習才藝所持的心態為何?期望是什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才藝班呢?老師教學的方式是什麼?他們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二)   其實才藝的學習應屬於一種課外活動,也就是在正常的課業外,進行具有陶冶身心,培養興趣,增進生活情趣特質的活動。基本上,這類的活動應是以較愉快、沒有壓力的心態來進行。      對兒童而言,大約要到十一、十二歲,也就是小學高年級時,其抽象思考、推理的能力才較接近成人。在這個年齡層之下的兒童則比較多是以直覺的判斷,憑經驗推理,因此學習的方式應是以較具體事物的呈現,能實際動手操作,和其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為主,並且以有趣、豐富、而多變化的遊戲活動貫穿進行較佳。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發現孩子的興趣,啟發其好奇心,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培養欣賞、表達能力,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練習動作技巧等。這才達到學習才藝的效果。   至於一般人的期望,學習了某項才藝,在那方面就應有特殊的表現,則可能不要期望太高,否則失望也會較大。畢竟他們的年齡還小、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大、專心度不高、性向亦不定,對他要求太多,期望太高都是不正確的,尤其不應和其他人做比較,否則容易造成孩子有心理壓力,甚或有排斥的心理,使親子之間不愉快,原先學習的美意反遭遺忘。   才藝班裡都學些什麼呢?就最熱門的班來看,鋼琴、小提琴、打擊樂、陶土、畫畫、舞蹈、電腦、英語、作文、讀經、心算、功文數學等。有些是有由淺入深,有階段性的學習,因此會由幼稚園開始一直學到小學為止。至於國、高中階段,因為有學業及升學的壓力,除非特別的興趣或專長,繼續學習,才藝班的學習大概就到此為止,接著會上的大多是升學補習班,補習英、數、理化等科目。....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三)   既然在潮流之中,或多或少都有機會接觸到才藝班,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搭錯車」,才不會浪費時間、金錢,又生閒氣?或抹煞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呢?      首先要清楚對孩子學才藝的目的是什麼。是惑於廣告?是來自親朋的壓力?是自己的虛榮心或是補償性心理?要變化氣質?是學了多久就可上台表演,參加比賽,得獎回來?或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快樂?      挑選才藝活動時,要以孩子的個性、能力、興趣、平日的表現等為依據,帶他一起參觀,挑出適合他學習的活動,擴展他的能力(如藉由塗塗抹抹強化手腕及手指的肌肉動作),或修整他的個性(獨佔性較強的孩子,藉由小組活動學習與人共處)。      學習的內容最好能包含有肌肉的活動、感官的活動、情意的活動、及腦力的活動,而不是僅在做一些反覆、機械式的練習或背誦,這是一種非常無趣且無意義的學習。有些學習活動若不注意,還可能傷及筋骨、視力、姿勢不良,影響成長與發育。目前幼稚園及小學的教學都在往比較開放及多元化的路上走,才藝的學習也應配合這個大方向。     進行教學的老師,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與需要,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有無足夠的愛心與耐心教導及處理學習上的問題,能否根據孩子的需要及生活經驗隨機調整教學的內容,使學習更生動活潑?有否適宜的教具配合教學的進行?回家要做哪些練習或作業活動?     其他如多方打聽才藝班的口碑,了解才藝班的安全設施是否合格?師生比率是多少?空間使用的情形如何(是否太擁擠)?空氣流通的情形,燈光照明是否足夠?桌椅規格是否合於孩子使用?收費是否合理?學習中途有否額外的費用?在某些情況之下,不能繼續學習時可否退費?有否在學習過程中推銷學習商品(如電腦、樂器、其他工具等)?才藝班算是補習教育,是屬於教育局管轄。相關法令或問題可以請教補教科。....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四)   在孩子學習時,如有可能,家長最好也能一起學,一來可知孩子的學習狀況,判斷學習情境的適宜與否?二來自己也可以學習新事物,保持心靈的年輕,及學無止境的心,做為孩子的最佳示範。三來或可補償、滿足自己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      不要誤認孩子進了才藝班,就此會步上天才或著名的音樂家或畫家的路,那是不切實際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小段,成不了什麼大師或專家的,但是可培養他這方面的興趣或欣賞、創造的能力。      父母親本身是否也有一些技能、才藝?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跟著學,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邀請孩子一起做可能效果更佳,如修理電器,孩子在旁看,或幫忙遞一些工具等,爸媽邊做邊說;喜愛繪畫,也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敏感度、對周遭事物觀察的敏銳力等,也增進親子情感,可能就不必再花錢往外去學。在家學習某項事物時,也要注意不要要求太多,期望太高,先從培養興趣開始。而興趣是會改變的,父母親是否經由觀察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而不強求一定要學習父母認為對他有益的才藝,而且還要有始有終的苦練下去。   不要為孩子安排過多學習才藝的活動,使他每天都在趕場似的,使他學習樂趣喪失,主動變被動(都是父母安排的),自由遊戲的時間亦被剝奪了,孩子吃飯、休息的時間也都在趕場中完成。   了解參加才藝班其實也是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接觸不同人、事、物,認識新朋友,學習團體相處之道,對其人格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力。有時間、有機會多帶孩子參加不同的活動,擴展他的視野,增廣他的見聞,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發展興趣。   最後,孩子需要的還是父母的愛,希望父母多陪他們一起吃飯、說話、講故事、玩玩具、帶他們出去玩,增進親子親蜜的關係,以及培養他對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愛、尊重與關懷,不只是自己生活的愉快,一起生活的人也能共享豐富的生活。....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幼兒教育科∼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2008年07月18日
公開
44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前言)   每個寶寶在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帶著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有的表現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磨人,有的表現則會讓父母覺得很窩心,其實寶寶的個性無所謂好或壞,每一種個性的表現都有其優點,父母只要了解寶寶是屬於那一種個性,給予適合寶寶個性的教養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上帝給的『愛的禮物』。 *評估項目: 1、活動量指的是孩子一天當中的動作多少、節奏快慢、幅度大小等。孩子先天上的活動量是不同的,活動量大的孩子沒有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的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動;而活動量小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顯得相當乖巧。 2、規律性指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機能,像什麼時候睡、什麼時侯醒、一天睡幾個小時;吃飯及大小便是否規律等。有些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就相當規律,有的就很亂。 3、趨避性對沒見過的人或物或陌生的環境所表現出來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4、適應性對新的人或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程度或需要時間的長短。例如:介紹孩子一種新的食物,孩子可能第一次不接受,但試了三次他就接受了,但有的孩子試了十幾次仍無法接受,只好先暫停,隔一陣子再試。 5、情緒本質是指正面情緒(快樂、友善、和悅)和負面情緒(不快樂、不友善、不和悅)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比較正面的孩子,表示他的情緒通常較容易被別人接受。 6、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剌激的反應程度,也就是喜、怒、哀、樂的表達強度。反應大的孩子高興的時侯不但笑得很大聲還加上肢體動作,而哭鬧起來當然也會是驚天動地;而反應小的孩子可能高興時只微微一笑,生氣時只是臉色小變一下,讓人搞不懂他是生氣或高興。 7、注意力分散度做一件事情時周圍的聲音或燈光等,是不是很快會干擾孩子而分心。 8、堅持度指正做或想做某些事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的克服及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要一樣東西非要到不可,任何方法都很難改變他的心意;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因  素:   有實驗證明,懷孕的婦女若是比較焦慮,生出『難帶養型』孩子的比率較高。也就是說,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氣質表現。某方面的氣質表現,比如活動量,也有些遺傳上的因素,像常見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奶奶也常說︰『他老爸小時侯跟他一樣老動個不停』。   孩子透過學習與教導,慢慢的會知道這樣發脾氣是不應該的,那樣的堅持大人可能不能接受,會自己慢慢改變行為反應方式。孩子的情緒發展愈來愈穩定的時候,對他整個的氣質表現也會有影響。包括父母、老師的教導、鼓勵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讓孩子的氣質表現有所改變。例如:愛動的孩子,若父母覺得愛動沒什麼不好而且鼓勵他,那孩子就會更愛動;若父母覺得孩子愛動不好,會時常管管他,那孩子可能就會改善一點。因此,越小的孩子愈接近先天的個性表現,孩子愈大,受到父母師長教養方式、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愈大,先天的個性表現只能做個小小的參考。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難養型)   您知道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小孩嗎?相信很多父母並不清楚知道,或者是就算知道也不是很清楚,以下一些類型供您參考,當然箇中細節還是您自己最清楚啦: 難養型   “難養型”俗稱“磨娘經”,對大人來說是一種操練,生到這種寶寶的父母常常會被小孩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小孩活動量大、神精質、常常愛吃不吃、愛睡不睡,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行為能力和自發能力都較弱。難養型的小孩可說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功課。       碰到這類的孩子都令父母倍感挫折及無力,經常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磨人的孩子有幾點建議:   1、人是獨特的:     父母要清楚每個孩子的個性是不同的,不能因此而認為這種性格的     孩子不好。   2、人是不完美的:     先天的個性不是寶寶自己要的,也許遺傳自家族成員中的某一個,     在孩子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如他活動量     大就多讓他活動,別讓他老悶在家裡,不過若是孩子的行為有安全     上的問題或是太離譜,父母就該適時的生氣,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     是不好的。   3、人是可以改變的:     零到三歲的時期外在的人與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很大,學前階段是父     母改變小孩的最佳良機,家長對小孩的影響相當大(不論幼稚園或保     母),家長要好好利用這段時期。   難養型的小孩惹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若是父母不斷的對子孩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以下有幾點注意:   1、父母先列出自己最不喜歡的教養方式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不     喜歡的教養方式加諸到孩子身上。   2、預告對方自己生氣了。當小孩惹你生氣時,你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很     生氣,讓他清楚知道大人生氣了。   3、抽離現場。先留話給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須要靜一靜』,     然後離開現場,等心平氣和後再和孩子談。   4、情緒降溫。可利用打掃或洗澡等轉移注意力,讓生氣的情緒平穩下來。   5、父母生氣歸生氣,孩子還是須要幫助的,但在生氣時可能沒辮法給孩     子什麼好的建議,可千萬不要讓事情沒有解決就這樣過去了,氣消後     別應解決它。∼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慢吞吞型)   慢吞吞型的小朋友多半個性內向、害羞、退縮、適應慢、做事容易遲疑、謹慎、較注意別人的眼光等特質,是屬於慢吞吞型的小孩,這種小孩介於好養型和難養型孩子的中間,這種孩子也許一開始並不好帶養,但他適應力較難養型的好,所以父母會覺得漸入佳境,不會像難養型的孩子一直讓父母覺得很難帶。      雖然在一般生活作息上帶給父母的煩惱不會太多,但因對事情的態度是謹慎的,而且很注意別人的目光,有時侯會讓父母覺得小孩比較笨或是反應比較慢。這種孩子通常情緒負擔會比較重,父母愈急著要小孩完成某件事情,小孩就會越緊張而發生反效果,所以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任何事情及環境,也需要父母不斷的給予鼓勵,以增加他的信心。例如要送他去上幼稚園,一個月前必須先每天帶他從幼稚園旁邊經過,一陣子再帶孩子進幼稚園走走看看,認識其他小朋友及老師,等到正式開學日小孩就不會排斥進入這個環境了。     這類孩子較安靜害羞,有時父母較難發現他的問題,所以要多與老師溝通或由親朋好友口中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好養型)   “好養型”的小朋友生活規律、常笑咪咪、不易生氣、專心度高、對事物參與度高、個性好等形容詞都可用在好養型的孩子身上,基本上相當好帶,吃睡正常且一覺到天亮。父母不但輕鬆也不必操什麼心,這種寶寶讓父母覺得當父母是一種享受,小孩就像是上帝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好養型孩子又有兩種,一種特長很強會較受注意,另一種沒什應特長,不過基本上也沒有能力不足的現象,不用大人操心,相對的也較少受大人注意。好養型孩子雖然父母帶養起來較輕鬆,但因孩子成長中一直很順暢,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對減弱,也因不會發出訊息,比較容易被父母忽略他會有其他的需求;另外,這種小孩較會替別人著想,不過有時因太替別人著想,反而會犧牲自已的權益。      比如當有人搶好養型小孩玩具時,他會就讓別人拿去,不會保障自己的權益,遇這種情形父母要多加注意,小孩可以保有其與人分享的特性,但也要適時教導不要太委屈自已。父母可以適度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事讓小孩參與,比如旅行或是探險性的經驗,可增加這類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須知父母帶養的難易程度,除了與寶寶先天的個性有關,與寶寶誕生在那一類的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像好養型的孩子若生在權威性的家庭,小孩的自主性可能被減弱,而好動的小孩若生在父母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就不覺難帶。其實父母在帶養小孩時只有自己個人的觀點,碰到問題時往往轉不過來,此時若能聽聽專家的意見,對父母來說會有幫助,也可較安心。∼完∼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2008年07月17日
公開
44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  ,或一再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  訴他,他比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  的時候安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摘自奇蜜親子網�作者為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42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零至三歲階段的寶寶,因語言發展尚未健全,口語的表達能力還很弱,所以他們的言行舉止,大多是模仿身邊照顧者的所作所為,所以,父母親的言行、作為不僅要特別謹慎之外,當妳發現妳家的小寶貝有良好表現時,也不要吝惜給予孩子「愛的鼓勵」喔! 1、講故事給他聽:   寶寶表現不錯時,媽媽可以營造歡樂活潑的氣氛,講故事給寶寶聽,耐心地告訴小寶寶,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好壞與對錯。 2、親密的揹與抱:   根據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母嬰之間早期的「依附關係」若是發展良好,對小寶寶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媽媽應常以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寶寶的愛。當小寶寶有比較好的行為表現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個親密的擁抱,因為小寶寶可藉由肌膚之親,在愛中成長。 3、帶孩子出門玩耍:   事實上,小寶寶在一至三歲時,正是需要健全發展身心的初始階段,一旦寶寶有良好的行為反應時,媽媽可以帶小寶寶出門玩耍,以做為犒賞,一方面能讓小寶寶多多見識外在環境,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學習到,只要表現良好,媽媽就會帶他出去玩。 4、陪他一起遊戲:   小寶寶年紀還小時,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寶寶如果在生活作息上可以配合,且都有良好表現時,媽媽可以適時地陪小寶寶玩他喜歡玩的遊戲或玩偶,也可以藉此培養親子感情。 5、親親小寶貝: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被擁抱及親吻,而透過肌膚之親,可以讓小寶寶更了解父母的愛意,因此,如果小寶寶有較好的行為舉止時,媽媽可以適時的親寶寶一下,並讚美他。 6、激發孩子的榮譽心:   在幼稚園裡,若寶寶有良好行為時,老師常會為孩子蓋「好寶寶章」,讓孩子培養榮譽心。同樣地,在家裏,父母親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為小寶寶準備一本生活公約小簿子,只要寶寶行為表現良好,媽媽可以在上面蓋上一個好寶寶章,象徵性的獎勵品,來給寶寶做為獎勵。以後小寶寶就自然會知道,時間到了,該把點心吃完,並養成有紀律的生活。 7、為寶寶打扮:   男寶寶若有良好行為及紀律反應時,父母可以有許多額外方式來給予寶寶獎勵,而女寶寶的媽媽們,則多了一種可以做為獎勵的方式:例如拿出事前為寶寶買好的裝飾品,來幫寶寶打扮的美美的,相信寶寶也會很喜歡。 8、物質的獎勵:   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是喜歡收到禮物的,在孩子收到心愛禮物時,總是顯得特別高興,所以父母們有時不妨以物質上的鼓勵,做為方法,直接來獎賞寶寶的正確行為,這在「教育心理學」上,是一種「正增強」的方法,可以有效強化寶寶學習到正確的行為。 9、適量地滿足他的需求:   當小寶寶在生活作息中,行為表現符合媽媽的生活規則時,父母可以視情況而定,適量地滿足寶寶的要求,例如:規定小寶寶每天晚上九點鐘準時就寢,當孩子能夠自律地準時睡覺時,媽媽可以在隔天以其他方式來滿足其所需,如帶他去吃他喜歡吃的東西,或看他需要什麼,在適度的範圍內滿足他的需求。 10、允許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當孩子的行為及言行恰當、合宜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選擇他想做的事,例如看電視的兒童節目,或適合兒童觀看的說、唱、跳教學錄影帶等,不但滿足小孩的需求,長期下來,也建立一種固定而正確的行為模式。此外,小寶寶在做喜歡做的事時,也算是同時在培養興趣。  ∼本文內容摘自e世代親子聯盟∼

如何加強孩子的反應能力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56

◎親子分享-- 如何加強孩子的反應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面對著同一問題,不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到了小學,面對考試與作業的時候 ,這樣的速度差距更是明顯。常常發現同一份功課,有孩子晚上七、八點就完成了,有的卻弄到三更半夜還沒完工,然而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呢? 其實影響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氣質的差異、對功課的瞭解、學習能力的快慢……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應速度的 快慢,所謂的「反應速度」就是當一個訊息刺激到我們的腦袋裡時,我們要花多少時間來理解這個訊息,作出適當的反應。 一般來講,影響孩子反應速度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所對應的增強方法也相應不同: 1. 刺激與反應的複雜度: 研究顯示刺激與反應之條件越發複雜,引起反應所需的時間越長。首先,在刺激方面,由於條件越複雜,越需要 大腦的判斷與分析,反應時也是一樣,越是複雜的思考或反應動作,所花的時間越長。相對的讓孩子從事學習時,應 由簡而難,漸次提高其複雜度,才能訓練其反應速度, 達到有效率的學習。 2. 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時,反應越快。當環境吵雜時,孩子根本無法注意刺激訊息,或容易 分心,而致影響反應。相對的父母在孩子學習時,應保持一個整齊、安靜的環境,避 免過多電視或其他吵雜的聲音,讓孩子接受刺激的訊息單純化,就能增加孩子的注意 力與反應速度。 3. 練習度: 練習度會影響孩子反應時間的快慢,練習度越高,反應的時間也越短。讓孩子多 從事能訓練反應能力的活動,如:老鷹抓小雞、88軌道、上下轉盤…,相對也能增加 孩子的反應能力。 4. 準備度: 準備度越高,面對事件的反應能力也越高。如果父母能讓孩子預先知道接下來的 工作,讓孩子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在生理與心理上都先做好預備,自然孩子面對工作 的反應能力也會相對提高。

瞭解孩子頂嘴的原因?

2008年07月15日
公開
40

瞭解孩子頂嘴的原因? *孩子頂嘴並不是對父母不尊敬,也不是故意要激怒父母,學齡前兒童頂嘴的原因大約有以下的狀況值得您參考: □模仿家中的其他成員:   家中的其他成員,若經常有回嘴的對話方式,久而久之,模仿力強的孩子,自然也會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與人說話。另外,由於現在有線電視十分普遍,五花八門的節目中,有不少會出現鬥嘴爭吵的鏡頭,孩子看多了也容易學著做。因此,父母要先檢討夫妻之間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是否有不當的溝通方式,同時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另外,還要讓孩子明白,頂嘴給人的感受是不愉快的,就像挨罵一樣,因此,有話要說應溫和的表達,才容易被人接受。 ■孩子用頂嘴來反應心理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心理上產生問題,又不善於表達,父母也不曾去了解孩子或與他溝通,他就可能會用頂嘴的方式,來投射出心中的陰影。舉例來說,爸媽工作太忙,陪他的時間越來越短,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對他越來越冷淡的原因何在,他自然感到不安,而以頂嘴來反應心中感受,並試圖引起大人較多的注意。孩子頂嘴往往隱藏著內在因素,父母一定要了解後再採取適當作法。 □孩子想試驗自己能不能突破權限:   父母經常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那麼,孩子也較容易向父母討價還價,看看自己能爭取到多少權利。例如,爸媽要孩子整理房間,並以買一隻小熊為代價,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要求時,孩子可能會說他想要一個電動玩具,父母若不答應,孩子就可能開始用吵鬧、頂嘴的方式,來測驗自己能不能突破父母的權限。所以,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最好是讓他明白做那件事的必要性,而不是用條件來交換。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40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作,若能依循著,坐→爬→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本文摘自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小樹成長里程∼

預防性侵害先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2008年07月10日
公開
48

預防性侵害先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台灣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名兒童遭受性侵害,不過這還只是登記有案者,實際上應不只此數,根據國外的研究,登記有案者約只是實際人數的十分之一。   從小,父母師長多會教女孩子要小心,事實上遭受性侵害者男女都有,且年齡層很廣,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一個兒童被性侵害的過程,大約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歹徒會先找尋對象,有可能是偶然相遇者、家人等,也有很多會找常常落單的孩子(例如父母都在上班、孩子先放學自己在家者),或者能力較差、不會拒絕、喜歡獨來獨往等的小孩,都較容易成為歹徒下手的對象。   第二個階段,有意圖者(不論是家人、熟人或陌生人)開始哄騙「目標」兒童,可能是與她玩遊戲、告訴他這個秘密只有兩人知道、或者使用暴力(例如若不從則殺其父母、拍裸照等)等。第三階段是性侵害行為發生。第四階段則是遭到性侵害的事實被發現,其中不一定是孩子自己說的,很多都是偶然被發現,例如局部紅腫、生病住院、被撞見等,或者孩子因疼痛而自己說出來等。不過被發現卻不代表事情就此結束,因為很多父母選擇了沉默,結果就讓傷害繼續。   雖然有些性侵害的加害者是偶遇的陌生人,但其實有七成以上的加害者是熟人,包括父親、叔伯及兄長等,因此即使是熟人,最好也不要讓孩子與其單獨相處。如果父親有酗酒的習慣或精神疾病,也較容易有問題,必須多加注意。如果孩子最近常會帶回一些小禮物、錢財、不應該擁有的東西等,要注意是否有加害人藉著送禮物,做為兩人之間的「不言之秘」。   當孩子受到性侵害時,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現,例如害怕、疼痛、哭泣、情緒變化、功課退步、退縮、見到某一型的人就特別害怕、不出門、一要洗澡脫衣服就哭鬧等,此時父母就得謹慎觀察,因為受到性侵害的孩子不一定都會自己說出來,或者都會有相同的表現。有不少發現孩子遭到性侵害的母親卻知情不報,或者學校因某些顧忌而壓下,因此老師、醫師一旦發現應主動報案,讓受害的孩子接受處理治療、避免再受傷。如果孩子已發出求救訊號,卻繼續受害,將更為絕望。   曾經受到性侵害的孩子,有些對性的觀念將遭扭曲,以為性是與人溝通、相處的方法,提早發生自慰、性行為等,有不少報告顯示,曾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將來用性交換某些想要的東西、從事特種行業的比例很高,因為太早發生性行為,其他好的相處模式都沒有學到。有些受害者更因為害怕性行為而一直去做,已告訴自己「我不怕」,卻變成性隨便。   這些受傷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容易有精神官能症,容易焦慮,較敏感、退縮、人格不穩定等,夫妻的生活容易受影響、性冷感、易痛、害怕、緊張等,因為在事件發生時,心靈會退縮到另一個角落,國外曾有變成多重人格的報告。加害者越是親密的人,影響越大、時間越長,因為熟人還牽扯到信任的問題,受到信任的人傷害,對人基本的信任感將完全消失。   平時為人父母者的警覺性應該高些,如果有某人常刻意安排與某一孩子單獨相處就要特別注意,平時就應教孩子如何拒絕別人不當的邀請、不當的觸摸,讓孩子知道,只要別人的碰觸讓你覺得不舒服就可以拒絕,即使只是摸摸頭。   很重要的是,一旦事情發生了就一定要面對。常見到母親對孩子受到性侵害的反應是「怎麼可能?」「是不是孩子亂說?」甚至責怪孩子不小心,尤其當加害者是親人的時候。最好先將孩子與加害者隔離、保護其安全,並找專人協助。而且要陪著孩子,讓他知道錯不在自己。  ∼本文由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全球資訊網授權提供 請勿任意轉載∼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

2008年07月09日
公開
46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上)   你是否因為工作忙碌,所以經常把孩子丟下,以為他可以自己學會展翅飛翔……?小心喔!很可能因為你的輕忽,導致孩子和你都各自「一個人住」,彼此缺乏溝通與互動,讓原該熱鬧溫馨的親情變得孤孤單單。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署名「宇媽」的留言:   我是個全職媽媽,因為是奉子成婚,所以生了小孩之後,才開始學當媽媽。可是,每天和小孩(1歲10個月)在一起,讓我的心裏感覺到小小的不自由,十分羡慕能每天外出工作的丈夫。   或許是因為這些想法的影響,所以當小孩哭鬧的時候,我的情緒也特別容易失控。我最常脫口而出的話是:「你走開!你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   雖然事後我常檢討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犯;但就在前幾天,我的兒子終於也開口對我說:「走開!」聽到這句話,我頓時感到慚愧與自責起來,原來這句話這麼傷人!更沒想到的是,在他懂得不多的話語中,竟也學會這句傷人的語詞!   已經犯錯的我,該怎麼挽回兒子對我的愛呢?我該如何補救他的不安全感?來得及嗎?我要怎樣提升自己對待孩子的EQ呢?我想當好媽媽,請教教我! ◎從「模仿」變成「報復」:   結婚、生子是考驗人生抉擇的一道關卡,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不要輕易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婚前輔導、戀愛關係、家庭組成,都是很值得每個人去研究的人生課題,走錯一步,將給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和障礙。   不過,既然一對男女走上紅毯,愛的天使也呱呱落地,就應該好好珍惜彼此的愛,哪怕偶爾產生遺憾、抱怨,都應設法從甜蜜回憶中得到解脫,尤其是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至於在煩躁時的氣話,也請父母們慎選怨言,一旦讓寶寶在你的無理訓斥下變得缺乏安全感,或是受到傷害時,他的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那麼當他反覆受到相同的刺激,就可能會轉而「模仿」,因此,你對他怎樣,他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再者,類似「不喜歡、不要、走開……」這類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恐慌,尤其童年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的感覺,所以這些話一再地重複,會對孩子產生提醒和刺激作用,反而無法糾正他的哭鬧行為。   如果媽媽真的想「爆發」,不妨對孩子講講真心話,例如:「爸爸為什麼一直不回來呀!媽媽好累……」、「其實媽媽每天也要工作,晚上還得對付你這個小傢伙,你知道嗎?媽媽真的很辛苦哦!」孩子的反應往往會讓你感到安慰,他可能會在爸爸回家時,對爸爸說:「爸爸怎麼一直晚回家呀,媽媽很想你!」寶寶的心胸可以裝得下一片藍天,也可以容納浩瀚的海洋,所以不要讓他的幼小心靈在低潮中擺盪;只要你讓孩子感到快樂,便會得到真正的回報。 (待續)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下) ◎你並非孤軍奮戰:   大多數單親育兒的家長都會覺得孤單,但這種狀況不一定是全職媽媽或單親媽媽,很多與老人同住的夫妻和職業婦女,都會有這種孤軍奮戰的感覺,而當你產生不安或情緒失控現象時,只有一個人能幫助你、支援你,那就是你的「另一半」。   女人的心思細膩、觀察力比男人強一些,但往往比較「多心」,加上有些女性比較內向,就很可能愈「憋」問題愈大;而且小事堆積起來,無辜的孩子就會成為受氣包」。而粗心、自以為是的丈夫往往不會主動體諒妻子,甚至有些丈夫跟妻子總是溝通不良,這種時候,只要雙方都還有意願維繫家庭,任何一方都應該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去吸引對方的注意,開誠佈公地談一談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即使有一方感到溝通並不順利,也可以趁孩子不在身邊時,對另一方發發脾氣。   真誠、真心和愛是人類溝通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字中,「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只要和自己的親人、配偶相親相愛,和寶寶真心相處,無論發生多大的困難,最終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達到人人所期盼追求的目標──幸福、和諧。 ◎勇敢擺脫寂寞糾纏:   你知道嗎?「媽媽」是女人一生當中所得到的最高榮耀。當媽媽們聚集在一起時,便成為全世界最優秀、最偉大、最「八卦」的一個群體!媽媽們可以聚集在一起,花一整天的時間相互對視、觀察每個人的精神面貌;暢訴育兒經驗、分享心情和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趣事。   你也許一個人扛起了家裏的重任,不能工作、不能擺脫繁重的育兒職責、不能在辦公室裏得到工作的成就感,但是你仍然可以多多參加媽媽們的聚會,保證可以滿載而歸。每當聚會結束,再回家看看自己的寶寶,哪怕他已經熟睡,你都會想要親親他,因為經過一番的交流後,你又會對寶寶多出一些愛與希望。   在此我們呼籲每位孤獨的家長,多多踴躍走入媽媽社群,那麼你就會在同道中人的交流裡,信心滿滿地踏上幸福之路! ◎實在鬱悶,請找醫生傾訴:   如果你的心病真的無法解脫,卻又急於得到慰藉,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和你的配偶一起去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心理健康研究所進行諮詢。劉教授表示:「有些人以為心理諮詢門診就是治精神病的地方,其實不然,心理問題和疾病、精神失常有輕重之分。相較之下,一個人的人格健全要比技能高低更重要,如果任由心理存在著問題,也許永遠都不會得到快樂;試問,一個學問再高深、再有能力的人,活得如此痛苦,意義何在?」   一般家庭無法對孩子或家庭中的成員進行正規、有效的心理治療;而在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裡,醫生不單單是聽你一個人訴苦,還會經過科學判斷後挖掘出病因,並對病人進行實質上的行為指導。其實,心理諮詢的範圍很廣,而心理問題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也隨處可遇,所以你如果不會自我調節的話,就找個地方幫助自己吧!假使有必要,也可以請家人和孩子一起諮詢,如此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醫生將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判斷、治療。 1.孩子對父母說「走開」時,請不要太失落,因為孩子在0∼3歲時,喜歡   模仿成人的言行,所以這句話大多是出於對大人言行的模仿。 2.與此同時,請對自己的言行敲下警鐘,既然聽到之後覺得很受傷,就一   定要注意先修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措詞,不可知錯不改。 3.在孩子所掌握的不多詞句中,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來,也是因為他的潛   意識中存在著「報復」心理,要消除這種心理,只有靠父母充滿愛的言   行逐漸撫平。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2008年07月08日
公開
39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上 ) (資料來源:No.12bobo小天才 幼教新觀念單元) 採訪.撰文�季實 拍照執行�陳怡君 諮詢�親職教育工作者 陳立容   台灣的離婚率目前高居亞洲第一,也因此產生愈來愈多的單親家庭。 離婚,夫妻雙方都需要時間調適,別忘了孩子也有這種需要。家長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又該如何共度這段適應期?且聽專家&兩位單親家長的現身說法…… ★專家小檔案 *陳立容 現職:親職教育工作者 經歷: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臨床組督導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台灣目前每3.5對夫妻之中,就有1對離婚,離婚率排名亞洲第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國內單親家庭戶數,已從民國83年的35.1萬戶,升高至92年的57.3萬戶;占全國家庭總戶數的比重,也從6.3%走揚到10.28%。換句話說,就是目前國內每10戶家庭之中,就有1戶是單親家庭……   多元化家庭形態的來臨,在傳統觀念中,對「單親家庭」的定義為夫妻離婚、喪偶,不過因為現在社會形態的轉變,也另外造就出一個新名詞──「假性單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臨床組督導陳立容表示,「假性單親家庭」是指夫妻兩人仍保有婚姻關係,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只有一方獨立照顧孩子,可能的狀況如下:             1.夫妻兩人在不同的地區工作,成為二地夫妻。        2.夫妻之中有一人因犯罪入獄。        3.夫妻兩人協議分居生活。     不過,無論是單親或雙親家庭,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已發展多種家庭形態,分別是:          1.雙親家庭。          2.單親家庭。          3.收養家庭。          4.假性單親家庭。          5.隔代教養家庭。          6.繼親(再婚)家庭。   陳立容認為,任何形態的家庭關係,都可以為自己尋找到正向、健康、快樂的生活模式,關鍵就取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生活照顧品質,所以,單親家庭當然也可以提供給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環境。   面對問題適時尋求後援,但就現實狀況而言,「單親家庭」的確面臨較多需要克服的難題,原本應該由夫妻雙方共同分擔婚姻、育兒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全部要由其中一方獨立承擔,壓力自然是加倍,陳立容提出「單親家庭」可能出現的4大問題及其應對方式: ☆問題1:經濟來源   社會競爭激烈,女性若長期擔任專職主婦,因為失婚而須二度就業,難度會偏高;即使是仍在職工作,一人份的薪水要養活一家子,時而也會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 ☆問題2:子女教養   面對子女教養的問題時,從有伴侶可以一起討論、分擔、分享,到現在全部落在一個人身上,還得應付忙碌的工作,的確是倍加辛苦。 ☆問題3:社會眼光   雖然台灣的離婚率愈來愈高,但外界對於「離婚」這件事,仍有諸多刻板負面印象,尤其是女性通常要承擔較大的社會壓力或異樣眼光。 ☆問題4:心理調適   當家庭關係出現驟變時,強大的失落感會立即伴隨而來,無論是家長或孩子,同樣都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改變,並且進行心理調適。 ★因應方式:尋求精神後援   在婚姻關係受挫或結束時,最需要的就是親友的關心和協助。但是一般來說,在離婚後,成為單親家庭的一方若無法得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將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有鑑於此,陳立容建議,當經歷離婚的調適階段時,家長不妨給自己與孩子更多的情緒接納,允許自己與孩子可能會呈現出的脆弱狀態,同時在需要的時候,可主動與相關社會資源進行連結,畢竟,這可能會是一段須重新調整步伐的過渡時期,而適時的求助正代表著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單親家庭可尋求協助的管道及相關資源 ▲托育輔助相關單位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02)2748-6006 http://www.children.org.tw/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02)2727-8001 http://www.ccf.org.tw/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02)2367-9595 http://www.goh.org.tw/chinese/about/aboutmiss1.asp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 ■(02)2333-1333 http://spef.womenweb.org.tw/ □台北縣婦幼發展協會 ■(02)8931-8736 http://www.e-mami.com.tw/ □台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 ■http://kids.taipei.gov.tw/index.asp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下 ) ◇協助bobo適應單親生活,你可以這麼做……   「離婚」,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個不易了解的抽象名詞。成人需要療傷止痛,別忘了孩子也需要適應,所以協助孩子適應單親生活將是你會面對的責任和義務,親子該如何度過這段艱辛的日子呢?陳立容提出以下6個建議: ◆建議1:明確告知   當家庭出現紛爭時,孩子只會注意到不尋常的狀況,像是爸爸媽媽會開始爭吵。但是年幼的孩子並不了解,為什麼卻有其中一方要選擇離開,所以在雙方決定要離婚後,必須先向孩子交待清楚兩人的婚姻關係已經終止,而至於為什麼會離婚的理由,可以等孩子在大一些之後,慢慢解釋給他聽。   你可以這麼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已經不再相愛了,所以沒辦法再住在一起。」這是為了避免孩子將錯歸咎於自己,所以你必須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離婚不是你的錯。」   不過,這並不是說一次就可以交待了事。離婚不只是夫妻倆之間的事,而是雙方及其家庭成員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這是漫長艱辛的適應過程,包括孩子在內,同樣也需要時間來面對和接受。 ◆建議2:情緒支持   在夫妻剛離婚的這段期間內,孩子可能會產生難過、焦躁、生氣等情緒,而年紀小的孩子有時候因為對於自我情緒覺察的能力較不成熟,不知道如何抒發或表達,因此可能將此壓力轉稼到身體,出現身體不適、退縮、暴躁、有破壞傾向等行為舉止,而此時你對於孩子負向情緒的支持與接納將顯得相當重要。此外,你也可以利用具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協助孩子慢慢理解並接受父母已經分開的事實。 ◆建議3:愛的保證   每個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愛,所以你一定要讓孩子了解,就算父母雙方最後決定要離婚,但還是會和以前一樣付出同等的愛,這份愛絕對不會有絲毫的減少或改變,真正有改變的,也許只是沒有辦法每天看到父母雙方。 ◆建議4:身心調適   單親家庭的家長,無論是在經濟負擔,或是心理層面上,都要面對加倍的壓力,因此可能會比較著急切希望孩子能快速成長,能夠早日獨立、懂事、學會分擔。但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請你不要操之過急,給予孩子過大壓力或更大的期待(如希望孩子變得更傑出),將可能忽略了孩子成長的步調,而使得孩子過度早熟或提前面對成人世界的責任。所以請你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做各方面的調適,或許你可以讓他了解生活型態的轉變,但他仍有享受童年生活的權利,就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建議5:允許討論   面臨婚變,你的心情肯定不好受,但是請你不要輕易對孩子動怒。因為當孩子面臨這樣的家庭變故時,心中會產生許多疑惑,但是又因為害怕被責罵而不敢追問,所以你要採取開放的態度,盡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提問,讓孩子慢慢了解為什麼爸媽會離婚,然後學會如何接受和適應。   就算你回答的技巧可能無法盡善盡美,也沒有關係。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回答技巧的好壞,對孩子來說並非最重要的,重點在於你傳達給孩子的開放與允許態度。 ○此外,你可以先做好回答這類問題的心理準備,尤其是孩子可能會問:         1.我要跟誰住?         2.離開的那一方會去哪裡?         3.那我以後是不是就沒有爸爸(或媽媽)了?   建議你可以這樣回答:「爸爸媽媽還是會像以前一樣繼續愛你,因為爸爸永遠是爸爸,媽媽永遠是媽媽,只不過我們會換一種方式來共同照顧你。」簡言之,你必須儘可能地釐清並傳達:「婚姻關係的結束並不代表親子關係的結束」。 ◆建議6:親職共識   獲得孩子監護權的一方,應鼓勵無同住的一方,保持固定探視孩子的模式。即使雙方已經離婚,但是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應須具有一致性,否則雙方不同調的雙軌教育可能會讓孩子在適應倍感辛苦,並且產生混淆的價值觀。 另外,父母任何一方對孩子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請勿要求孩子選邊站,或者把孩子拉入父母間的競爭關係,要求孩子扮演傳聲筒的角色,這樣的作法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困擾。 ※結  語   在婚變後的這個階段,夫妻之間即使離了婚,也應盡可能做好協調,讓孩子的生活模式不要產生過大的改變,並給予孩子身心調適的時間;因此離婚事件的告知以及事後的開放討論都是十分重要的。   特別是一定要向孩子強調:父母對他的愛,絕對不會因此而有所打折,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還沒有主動求助的能力,在這段適應期,記得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適時給予協助和精神支持。    ∼本文由bobo小天才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2008年06月08日
公開
50

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王萱鎮 採訪�蔡淑如 演出�Baby:陳秉聿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如廁訓練主要為幫助孩子順利擺脫尿布,逐步擁有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家長應瞭解的是,如廁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發展,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成功達成目標。本篇將依序介紹如廁訓練之適合時機、各階段重點、男女寶寶方式差異、外出如廁問題等,希望能一次解決家長所有疑惑! 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嗎? 如廁訓練該何時開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發展。根據研究指出,18∼30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而之所以非限定在某一年齡,則是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不太一樣。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重要的是,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萱鎮表示,要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應待孩子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3∼6月左右。簡易參考指標如下,而這些大都在孩子1.5歲左右或之後才會表現出來: ★動作方面: 孩子要能行走、跑,能夠自己蹲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且動作穩定協調;能夠穩定小馬桶上且配合下腹用力等。 ★認知方面: 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尿尿或大便在尿布上,約在1.5歲左右才能告訴家長這個狀況;如小朋友在尿尿時,會愣住幾秒鐘,停頓他的遊戲或動作,或在便便時,出現用力、臉部脹紅的情形,讓家長可以察覺出來,表示他有意識到自己在尿尿或排便。 『CHECK!!寶寶生理、行為、認知3大指標∼』 孩子如廁訓練,向來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在國外,專家列有一套孩子適合訓練之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僅供家長參考: ★生理篇 1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2一天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表示膀胱括約肌較有力量控制了。 3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約略固定於何時解便。 ★行為篇 1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鐘,要不然可能沒辦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2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即使沒有辦法作得很完整也沒關係。 3孩子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如果孩子沒有太大反應,家長可以去增強此行為。 4孩子會告訴家長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等,表示他已認知到這樣的行為。 5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6孩子平時如得到誇獎會很高興,代表他想要獲得成就感,及發展自尊心的概念。 7孩子對使用便器不排斥,反之,寧可晚1、2月再開始訓練,當中可先用口頭引導或圖片讓孩子瞭解。 8孩子願意有合作的行為。 ★認知篇 1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過去長輩常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孩子帶到定點如廁,雖然有時孩子能順利尿尿、排便,但這純粹是時機巧合,不代表孩子具有如廁自理的能力。王萱鎮表示,如廁自理指的是孩子知道他要尿尿、排便,而且可以暫時憋住,然後到定點將下身衣物褪下,「解放」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等步驟。當然,一開始,衣物穿脫、衛生清潔方面可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 家長必須體認到如廁訓練非一蹴可幾,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為了成功達成目標,一般將如廁訓練分為以下三階段進行: 【第1階段】 ★POINT:如廁認知+坐馬桶訓練 當孩子出現上述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後,家長便可考慮進行如廁訓練。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告訴孩子「你現在尿尿�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的連結。加上孩子這時白天能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家長白天可先將孩子的尿布拿掉,改穿小褲褲,配合定時如孩子喝水或用餐後1小時內帶孩子坐在馬桶上,時間約5∼10分鐘即可,讓他嘗試在馬桶上如廁。 初期孩子可能不見得能順利如廁,或是重新穿回褲子後才解了出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故意找麻煩,而要把它當作訓練的機會,提醒他「尿尿�便便在褲子上會濕濕,感覺不舒服,下次可以到馬桶上尿尿�便便」等。之後,可以每隔1∼2小時便讓孩子到馬桶上坐一會,隨著孩子發展及練習次數多了,漸漸地成功的機會也會增加,這時候家長更應給予鼓勵,增加孩子的動力。 ★注意事項: 1.6∼12個月的小朋友膀胱容量較小,一天尿尿次數很多,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展成熟且容量增加,孩子排尿間隔的時間便會拉長。家長如果太早訓練,相對失敗的機會就大。一般是建議待孩子白天尿布能有2、3個小時維持乾爽再開始訓練。 2.大小便控制能力的成熟度和大腦的額葉有關,而夜間睡眠時,額葉的功能又會下降,因此家長在第一階段,適合於白天進行如廁訓練,夜間可能還是要幫孩子穿上尿布喔! 【第2階段】 ★POINT:如廁前預告+坐馬桶訓練 有了前期的訓練,之後孩子感覺到尿急或便便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些焦躁不安、摸下體的行為。家長發現時,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尿尿�便便了」,並帶他去馬桶上坐好。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便知道要請家長帶他去廁所囉! 該階段最大的困難,即孩子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時,可能馬上就地解放了,讓父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失敗都是如廁訓練的必經過程,還請家長保持耐心。由於孩子能進一步表達我要尿尿�便便,且暫時憋住尿意、便意,之後就定位脫下褲子再順利如廁,這需要建立在神經學發展更成熟的基礎上,以運用下身的括約肌暫時憋住尿尿�便便。據醫師臨床經驗來看,待孩子2歲後再脫掉尿布比較合適,少部份進展較快的孩子可以在18個月時進行。 ★POINT:如廁清潔: 這時孩子解尿後雖然可以拿著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能擦得很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故須由家長協助。至於解便的話,礙於手部動作限制,只能靠家長幫忙囉! ★POINT:穿脫衣物 2∼3歲孩子大都可自己將小褲褲拉下,只是動作可能比較慢,但剛開始為避免孩子憋不久而在過程中就地解放,家長可以提供協助,或將孩子的便盆放在他遊戲附近的角落,讓他想要如廁時,能夠趕快脫褲子到馬桶上做好,減少失敗的經驗。至於穿褲子的部份,可能要到孩子4歲後才能表現得比較好。 ★預計時間: 從第一階段要進展到第二階段該花多久時間?王萱鎮表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原則上只要能在3∼ 6個月期間完成就可以,建議家長寬心以對。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待1、2個月後再重新開始,等到孩子能夠做到階段性要求,家長再考慮進行下一階段即可。 ★注意事項: 1孩子2、2.5歲後會慢慢出現反抗期,不見得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配合各階段訓練,家長不須刻意勉強。畢竟孩子能意識到想要如廁,暫時忍耐並至定點完成,才是如廁訓練的目的。如果孩子只是遵照父母吩咐,定時乖乖地坐在馬桶上,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及知道要去上廁所,這也不叫成功的訓練。 2如果孩子表現不錯,午睡時可以嘗試不用包尿布,或者待他午睡起來時,盡快帶他去上廁所,不過4、5小時的睡眠仍須使用尿布。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第3階段】 ★POINT:自己更衣如廁、夜間不包尿片 孩子能夠忍住尿意、便意,脫掉小褲褲再如廁,已經算符合如廁訓練的要求。之後孩子如能維持半年以上,沒有什麼錯失,家長可以接著觀察孩子夜間穿著時的尿片,如果經過六小時睡眠,尿布仍為乾爽的狀態,那麼就能讓孩子試著睡覺時不穿尿布。 ★POINT:自我衛生訓練 差不多至4、5歲的時候,孩子解尿後,自己用衛生紙擦拭下部的動作已能做得很好,而解便後的清潔,前期因孩子手不夠長,及肌肉力量限制,可能比較不理想,這方面訓練也是要到4、5歲才能達成,家長可讓孩子自己清潔,不過還是要再檢查確認為宜。 整個如廁訓練(含夜間不尿床、便便後的自我衛生)若能於2∼6歲訓練完成,就算大功告成。這時恰好是孩子要上小學之前,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清潔能力,可避免衍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及適應新生活。 『寶寶夜間尿床,家長傷腦筋∼』 夜間尿床和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而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所以容易不自覺地解尿。孩子能夠夜間睡眠時不尿床,是如廁訓練後期的重要內容。如果孩子白天已經能控制得很好,家長可以持續1、2週以上到1、2個月觀察孩子早上醒來的尿布,如果有80%的時間尿布是乾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再包著尿布睡覺,不過前期可能還須要一些生活事項的配合。 一般來說,在孩子6歲左右能達成夜間不尿床,或僅有1、2失誤便在可接受的範圍。為了訓練成功,有幾點還請家長留意: 1晚餐過後,盡量不要讓孩子攝取太多水分,孩子若戒不掉睡前喝一瓶奶的習慣,可以用餐後3小時帶他去上一次廁所。通常孩子如果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且睡前上過廁所,到隔天早上膀胱的積尿都不會太多。 2如果進展不佳,家長可能要半夜叫孩子起來上廁所。6歲以上還會尿床者,應懷疑疾病的可能,須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3家長若不願意幫孩子重新包回尿布,可以使用防濕尿墊,不過孩子睡覺時會滾來滾去,效果可能不大。 男女寶寶如廁訓練差異∼ 男女寶寶在如廁訓練上,除了解尿的方式不同外,沒有太大差別。由於男寶寶要自己握著陰莖且站著解尿,須要運用較多大腿肌肉的力量,難度較高,而且容易因緊張而尿不出來,所以家長可先讓孩子從練習坐在馬桶上尿尿開始。待孩子能夠自己控制解尿的時候,再讓爸爸或哥哥帶著孩子上廁所,模仿及學習站著尿的方式,之後孩子就能慢慢進入狀況了。 初期孩子較難扶好陰莖,加上不太會測量距離遠近,會常常出現尿不準的狀況,故仍須家長協助。通常孩子至3、4後,雖然偶爾還是會對得不好,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此外,訓練孩子站著尿時,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都可以,但因部份家庭馬桶較高,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小凳子,當然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少的。 OK←→NG 影響因素大調查!!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常遭遇的挫折包括: □孩子一開始就排斥使用小馬桶、便盆。 □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但坐在馬桶上卻不能順利如廁。 □原本這禮拜都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下禮拜又開始抗拒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這時建議待1、2月後再開始。千萬不要採取高壓強迫,以免造成孩子反彈,何況孩子若已開始出現反抗期,家長的態度只會加重他反抗的行為,變得更為排斥如廁訓練。在沒有訓練的期間,家長可以選擇相關的如廁教材,讓孩子透過圖書、卡通獲得認同感,或請他觀察兄姐的情況,藉以引發他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如家裡遭遇變故,或有新成員誕生時,原本的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這時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應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如果是後者,通常只要給予適度的關愛,不要讓孩子覺得新生的弟妹搶走爸媽對他的愛,都能慢慢地接受訓練。 此外,有人提到夏天比較容易訓練,這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比較頻尿,所以失誤的機會較高,加上冬天衣物比較厚重,孩子可能還沒脫好褲子就以經尿濕了,增加衣物清理的負擔,反之夏天只須穿著小褲褲訓練,相對比較方便。不過如果相關條件能夠克服的話,季節上倒沒有嚴格限制。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多!! 許多家長反應道,帶孩子外出時,到達定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還有外面的如廁環境可能不盡理想等。王萱鎮表示,孩子能夠憋住的時間較短,而且部份能力未臻完善,面對外出常見狀況,解決辦法包括: ★SOS∼蹲式馬桶難度高?! A:外面的蹲式馬桶規格較大,而較小孩子可能腿不夠長,還有要把褲子褪到大腿以下且蹲著一段時間,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的利力氣,故建議家長抱著他解尿、排便。 ★SOS∼坐式馬桶髒兮兮?! A:家長可以比照上述的作法,抱著孩子上廁所。如果小男生要站著尿尿,家長應將他扶好,並且協助他扶著陰莖。 ★SOS∼較長車程怎麼辦?! A: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不妨直接包著尿布出門,至於較大的孩子,旅途中每到一個定點如加油站等,便可帶孩子去上廁所。如果擔心的話,可能還是要準備一些尿片喔! 【專家小檔案】 王萱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育兒生活》 2008�6月號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1&cid=621

什麼是小兒過敏性鼻炎?

2008年06月03日
公開
37

什麼是小兒過敏性鼻炎? 一、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指鼻子對一些特定物質如家塵、花粉、蟑螂、徽菌等,或非特定的因素如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冷熱飲食、情緒因素等過度敏怠而產生鼻子發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之症狀。 二、小兒過敏性鼻炎流行病學:   小兒過敏性鼻炎可說是台灣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在臺灣各大醫院的小兒慢性病門診人數中,佔有最大多數的比率。病童常同時患有氣喘病、過敏性結膜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根據台大小兒科謝貴雄教授的統計資料顯示:1994年台北市國中小學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3%,是同時間調查小兒氣喘病盛行率(10-11%)的三倍,而在美國據估計過敏性鼻炎的發性率約佔總人口數的15-20%。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濕熱空氣污染嚴重,過敏性鼻炎的一般人口發生率約為5-20%。約22%之中小學學生在天氣變化或灰塵揚起時會有打嚏、流鼻水及眼睛癢等反應。台北榮總之統計也顯示初診的過敏性鼻炎病人佔鼻病病人的1/3以上。 三、小兒過敏性鼻炎的引發因素: (一)遺傳體質:約有五、六成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有家族性病例。若雙親之一有過敏性鼻炎,其所生孩子之罹病率為25-30%;若雙親皆有,則機率增至75-80%。 (二)感  染:因感染病毒、細菌、徽菌以及這些微生物之產物,作用於組織膜細胞,會使呼吸道黏膜便加敏感,所以呼吸道感染後,常使過敏症狀加重。 (三)氣  候:季節轉換氣溫劇烈變化會使過敏性鼻炎之嚴重程度增加。 (四)外  傷:鼻黏膜受傷或手術後,易增加過敏症狀的發生。 (五)過敏原濃度高或空氣污染嚴重區,過敏性鼻炎患者也越多。  ∼本文來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授權轉載∼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2008年05月29日
公開
56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台北榮總小兒部醫務科主任 湯仁彬醫師 小寶是個一歲大的小男生,出生後健康尚可,未曾有過明顯的高燒疾病,預防注射及常規健康檢查都按照固定的時間就診。最近三日卻發高燒,胃口不好、吃不下什麼東西,因此活動力稍差。前兩天,已經分別給兩位醫師瞧過,認為可能是感冒,開了一些退燒以及開胃的藥。此外,在醫師叮嚀下,若仍然高燒不退、或有新的不舒服症狀,如嘔吐、呼吸困難、抽筋等,應迅速就醫。而在今日,寶寶身體的軀幹上、頸部、甚至額頭都看到有一些細細顆粒狀的疹子,小寶的發燒似乎有些下降,並沒有其它相關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是好?許多關切孩子健康而心情焦慮的父母們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來看醫生。事實上,這就是嬰兒的玫瑰疹。 什麼是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也都仍有可能會得到玫瑰疹。 玫瑰疹是常見的一種幼兒良性感染疾病,會出現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或4天。當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得紅紅的以外,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的特徵,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往往也就是發燒漸退時,該病快到尾聲的預告,有時有於個人體質的關係而因高燒發生抽筋,但不必驚慌,因為這是良性的抽筋。 好發年齡? 季節? 發生率 這是最常見的嬰兒出疹疾病,多半發生在兩歲以下,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男孩女孩均可發生,並無特別的差異。一般估計30%的嬰兒有明顯的症狀,其他均為輕微的發燒,或亦沒有出疹。 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為明顯增多,不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容易感染,因而地區性的流行極少發生。 有那些症狀?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小嬰兒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燥不安,哭閙聲使得父母及家中長輩十分牽掛焦慮,因此急急忙忙就醫,大多數嬰兒在發燒情形下並無痛苦的特徵,發燒極少超過5天,檢查時,除了喉嚨紅腫以外,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以外,有的小寶寶也可以發生瀉肚子情形,但小寶寶的活動力尚可。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即為抽筋,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如同嬰兒玫瑰疹好發作的年齡,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手腳抽動、對稱性,多半持續2-3 分鐘,父母們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的特徵為不會痒,小寶寶不會因為痒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治療方法? 預後如何.? 有無危險性? 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的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的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的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的診斷及不同的治療規範,但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的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的過程,對單純性的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然而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熱性痙攣為良性,兒童因疾病發燒的合併神經症狀,多半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其神經學檢查,包括腦波、腦斷層等檢查均屬正常。但是對絕大多數的家長們而言,孩子的抽痙使人恐懼, 爸爸媽媽們擔心孩子會因為發燒抽痙不止而造成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玖瑰疹引發發燒,其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如同一般兒童, 其抽筋為良性的, 不同於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所以並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也不會進一步發生熱性痙攣及其他併發生症,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對於發燒不舒服的處理,比較適當的方法為給予口服退燒類藥物如 acetaminophen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鼓勵多喝水,尤其是讓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預防方法? 大多數嬰兒得到玫瑰疹,因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故不須特別嚴格的預防措施,也沒有預防的疫苗。但是,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要勤於洗手,並且要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以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場所,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結論與建議 許多病毒性皮疹疾病對臨床醫師來說,是診斷上的一種挑戰,有些疾病可由皮疹的形態,諸如斑疹、丘疹、瘀斑、水痘性而加以區別。有些病毒性皮疹則難以區別,須加上實驗室檢查才能夠判斷。 少數特殊表現或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做一些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小便檢查、血液培養,等和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以免將嚴重的疾病誤以為是玫瑰疹。非病毒性的感染由皮疹的形態,配合臨床及實驗檢查加以鑑別診斷,達到早期治療的目標。 by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矯正牙齒植不鏽鋼 恐致癌醫療健康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46

矯正牙齒植不鏽鋼 恐致癌醫療健康 【高麗玲╱台北報導】為擁有漂亮的貝齒,有些人會進行牙齒矯正,牙醫師警告,矯正常用的植體主要材質是鈦合金,但國內最近出現不鏽鋼植體,不鏽鋼會釋出鎳離子,可能會造成肝、腎等癌症,建議民眾矯正前應慎選植體材質。 易引發過敏發炎 台北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劉人文表示,不鏽鋼植體含鎳,不僅易引發組織過敏、發炎等反應,還是可能致癌物,尤其在進行牙齒矯正時,須將植體植入齒槽骨,植體泡在血液或組織中,就會釋出鎳離子,有可能讓被植入者因此曝露在致癌的風險中。 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周建堂說,過去植體用的就是不鏽鋼,後來發現鎳離子與矯正效果不佳等情況的危害,植體才又改成鈦合金。台安醫院假牙贗復科主治醫師張慶齡指出,植體在矯正時可當成一種支撐力量,而不鏽鋼無法和骨頭緊密結合,以矯正效果來說,不鏽鋼材質的植體也是種不適當的材料。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主治醫師蔡維禎表示,動物實驗中,發現鎳離子可能造成肝、腎等癌症,但他認為,植體釋出的濃度應該不大。 牙齒矯正需在齒槽骨植入植體,常用的植體是鈦合金製,是目前認為安全的材質。 劉人文醫師提供

預防及改善鼻過敏

2008年04月21日
公開
55

預防及改善鼻過敏 1. 貼壁蟑螂: 去青草藥店說要買"貼壁蟑螂" (不是真的蟑螂, 是一種生在懸崖的植物). 買大概100元就夠了. 有新鮮的買新鮮的最好. 回家放適量(不知量可以問青草店的人), 約兩碗水煎成一碗. 大概100元吃完應該也就可以斷咳了. 這是我排名第一的藥方. 如果小孩的身體後續保養得當, 應該不會再復發. 2. 川貝枇杷膏+檸檬汁: 把枇杷膏加熱開水調勻, 再加上幾滴新鮮檸檬汁. 對於乾咳尤其有效. 這兩種東西, 沒事可以就備在冰箱裡. 在小孩突然給他夜咳, 狂咳...時, 拿出來調一調還可以馬上止咳. 不過比較治標不治本. 3. 白蘿蔔+冰糖+蜂蜜: 白蘿蔔+冰糖加水燉好, 起鍋加適量蜂蜜. 喝湯水. 對乾咳很有效. 雖然比較麻煩, 可是蠻治本的. 喝個幾次, 應該都不會再復發了. 4. 熱可樂+檸檬片: 可樂倒出來加熱至沸騰, 加入數片新鮮檸檬片, 數秒後熄火. 趁溫熱時喝. 對於感冒後的咳嗽很有效. 對於乾咳/夜咳也有明顯效果. 不過過敏咳的話, 還是要注意保養. 還有, 咳嗽的人要特別注意 "保養" -- 身體的保養, 飲食的保養, 還有環境的保養. 身體 -- 1. 喉嚨凹下處/肩膀/膝蓋, 特別注意保暖. 2. 有機會多曬太陽 飲食 -- 1. 絕對不要吃辛辣的/炸的/冰的. 2. 能不吃甜的, 盡量不要吃. 3. 食物中, 白蘿蔔, 竹筍, 葡萄, 蘋果, 香蕉, 芒果, 鳳梨; 咳嗽時絕對 不能吃. 吃了就等著再繼續咳了. 環境 -- 1. 沒事不要在家裡(尤其是床頭)堆一堆絨毛玩具聚集塵螨. 2. 有空的話盡量把家裡的灰塵除乾淨. 3. 遠離二手菸. 4. 不要直接對著冷氣口或是冷風.

孩子被欺負,父母能做什麼?

2008年04月08日
公開
46

(取自康健) 孩子被欺負,父母能做什麼? 他無精打采不想上學,放學後悶悶不樂,退縮自閉,有可能在學校被霸凌了。如何幫助他面對? 文.文.吳若女 攝影.陳德信 2008/04 康健雜誌 113期 兒童福利聯盟2007年9月公布「校園霸凌現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六成的國中、國小學生曾有被霸凌欺負(bully)的現象。 其中又以「關係霸凌」和「言語霸凌」最普遍。100個孩子有80個曾被同學排擠(關係霸凌)。而有70多個孩子說曾被人嘲笑或取難聽的綽號(言語霸凌)。 甚而還有三成的孩子曾經被「肢體暴力」欺負過,甚至有校外幫派介入助陣尋仇,是校園中最應注意的紅燈。 其實,許多父母心裡都擔心過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否被人欺負?如果有,又該如何處理? 如何不讓孩子成為無辜的受氣包? 給孩子正面的支持與方法 兒福聯盟的執行長王育敏建議,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被人欺負時,先別驚慌失措,出現過當的情緒或行為反應,而是先了解事情的通盤始末,也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可訴說、可依靠的對象。 有些孩子的互動是屬於玩笑、捉狹戲弄的性質,大人如果過於緊張或過度保護,也會讓孩子反應過度,無法與人正常交往。 台北市敦化國中特教組組長李雅棻也提醒,有七∼九成的欺凌行為是從玩笑開始,當施暴者發現戲弄好玩有趣時,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因此,「一開始就要有適度的反應。」 比如說,教會孩子面對不喜歡或讓自己不舒服的嘲笑戲弄時,要適度堅定的告訴對方:「對不起,我不喜歡你這個樣子」或「我不想幫你去做什麼」、「我不應該讓你看我的考卷」等等。 但如果碰到明確的欺侮霸凌,《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受害者》的作者琴.莎舒則建議,父母應輔導孩子在非暴力、非報復的情況下,找出解決之道,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當孩子碰到欺凌時,是要小孩「拚命」還是「逃命」,一直是父母心中的疑惑。不過,許多校園與暴力研究都顯示,以暴制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讓惡人的拳頭下得更重,而且也是教孩子使用暴力。 李雅棻就看過一位媽媽在得知孩子被欺負後,並沒有立刻衝到學校找老師或施暴孩子算帳,而是先問孩子有什麼想法和感覺?經過討論,從孩子口中找到一個可行策略,本來她想去學校跟老師溝通,但孩子還是希望自行處理,最後事情圓滿落幕,孩子也沒再被欺負。 李雅棻強調,跟孩子們討論出一個正確的方法,會比立刻出面幫他們解決來得好,而且也可以從中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當孩子因受欺凌而哭泣難過時,也要給他們適度的安慰與溫暖,而不是只有求好心切的責備他們「要堅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分區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亮吟建議,抱抱受傷的孩子,給他們支持,肯定他們的正向優點,有助於他們平復難過。 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成為受氣包 至於孩子為什麼會受到欺負,也是父母接下去應積極了解的重點。 「受害的孩子很少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成為受害對象,但有些特質讓他們容易成為下手目標,」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也是臨床工作者彼得.薛拉斯(Peter Sheras)提出重要關鍵。 比如說,身型明顯與人不同(塊頭過大或過小)、身體有缺陷或失能(如一口爛牙)、笨手笨腳或動作不協調、過於害羞或敏感、有家庭問題讓小孩難堪、抵禦欺侮的社交能力不足、缺乏自信或沒有安全感、沒有朋友、穿戴特殊(過於貧窮邋遢或過於炫耀奢華)。 由此上述研究,其實可調整或改善孩子的狀況,減少他們成為受氣包的機會。 《校園暴力》的作者莎舒就建議,盡可能別讓孩子與眾不同,讓他們跟著同年紀的衣著髮型走,但也不要過度炫耀時髦,免得成為勒索的對象。別讓孩子留有一口爛牙,想辦法改善嚴重的青春痘或皮膚問題。如果孩子有無法改變的特徵或肢體缺陷,也要想辦法讓孩子接納它們,肯定自己。 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不輕易被激怒或恐嚇,教他們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嘲笑。也鼓勵孩子多說請、謝謝和對不起,與人建立友善禮貌的關係。教孩子多以謙虛、尊重和欣賞別人的態度多交朋友,減少自己落單被欺的機會。 總之,當孩子有自信與能力面對自己、面對人際壓力時,就比較不容易成為惡霸的受氣包。 推薦閱讀 《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遠流出版 《戰勝校園暴力》,新苗文化 《拒絕校霸,快樂上學》,新苗文化 《解決學童欺凌問題》,新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