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2009年02月12日
公開
35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對孩子而言,時間概念是相當抽象的,需要持續不斷地透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來練習,才會慢慢成熟,並逐漸奠定起時間管理的能力。 「媽媽,我跟你說喔,我今天好晚就起床了……」瑋珊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 「啊?好晚就起床了?」一時沒意會過來,媽媽有點愣住了。 轉個彎想一想,「你是說,早上起來的時候,天空還黑黑的是不是?」 「對啊!那個時候還很晚耶……」 原來,天還沒亮就起床,就是瑋珊說的「好晚就起床了」! 這種「聽起來怪怪的話」,在你的生活中或許不時會遇到,也可能明明就是上星期發生的事情,孩子還興高采烈地說「昨天我們去動物園的時候……」,你也許會納悶,孩子的記性有這麼差嗎? 早上晚上、昨天今天、這星期下星期、以前現在、剛才等一下,這些對成人都是最基本不過的名詞,也是語言中的必要元素,但是,這些關於「時間」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是非常抽象的。 就如同孩子先學會數123,但不一定了解「1個、2個、3個」這些數量的意義,時間概念也是一樣,孩子可能從人際互動中模仿到不少關於時間的語彙,但未必清楚了解它的意思。也因此,很多孩子將已經過去的都叫昨天,只要睡覺醒來都叫明天。 從具體生活作息認識時間 幼兒階段,對時間的感覺是需與具體的生活事件作連結的,像下午放學後去公園玩,晚上吃完飯後看電視等等。這時,孩子對時刻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即使會用一些時刻的語彙,也大多是習慣性的應用,例如,孩子說「我6點吃晚餐」,並不是真的知道6點的意義,可能只是因為媽媽都會這樣說。 小學低年級的階段,因為生活作息會與時刻產生密切的關聯,孩子開始知道幾點該起床、幾點要到學校、幾點放學等等,加上在學校也會學習認識時鐘,所以對時刻的概念漸漸清楚,也能簡單報讀時鐘上的時間(整點及半點)。 喜歡的事,覺得時間過好快 至於對「期間」概念,幼稚園階段雖然約略感覺事件與事件之間經過的時間長短,但由於對時間單位還不了解,而且還會受到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肚子比較餓的時候,就覺得午餐和點心時間隔得特別久;或者,因為很喜歡去公園玩,就覺得今天下午過得特別快……。這樣的情況在成人身上也常發生,但不同的是,成人知道這期間經過的時間量是一樣的,只是感覺不同而已。 開始認識及運用時間語詞 6歲多的孩子,就能夠使用基本的時間單位來描述事情,對1秒鐘、1分鐘、1小時的時間量已有初步的概念,知道1分鐘有60秒、1小時有60分鐘;他們也開始對月、日、星期有所認識與感覺。 在「順序」的概念方面,在幼稚園階段對事件的先後順序已有初步瞭解,雖然或許還無法完整描述一段時間內從頭到尾所經過的事件,但對「以前、以後」的概念都能夠掌握。上小學以後,孩子更能靈活使用「之前」「之後」「先…」「然後」、甚至是「幾點的時候」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的順序。 至於在「週期」的概念上,幼稚園階段雖知道有些事件會重覆發生,但較無法清楚理解中間的間隔,或明確預測下次發生的時間;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對於每日、每週的例行事件就較能掌握,知道每天什麼時刻會做什麼事、每個星期幾上什麼課等。不過,理解愈長的時間週期,困難度會愈高,所以每月、每季、每年的概念,就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確實瞭解與應用。 關於「連續性」的概念,幼稚園階段的孩子約略知道時間是連續的,但觀念並不清楚;小學以後,因為會看時鐘,瞭解時間是不會因為睡覺或其他事情而停止的。 善用方法,學習「時間」更輕鬆 有時孩子吵著要看已經錯過了的卡通,或者臨出門前卻堅持一定要先完成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爸媽可能常為了這些小事搞得快要抓狂;不過,了解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進程後,就比較能理解和體諒孩子的行為了。你可以配合孩子認知發展的程度,來加強孩子對時間的感覺。 具體的表達方式: 對於「時刻」和「期間」概念還不清楚的孩子,要下達與時間有關的指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具體的事件或指標來輔助。孩子雖然不知道「4點才能吃點心」、「9點以前一定要上床」到底是指什麼時候,但爸媽如果說「午覺醒來就能吃點心」、「聽完晚安故事就要上床睡覺」,較容易理解。 時間工具幫助大: 選擇一個鐘面簡潔、數字清楚的時鐘來教孩子認識時間。在陳述事件的時候,帶著孩子觀察,例如:「短針指到6的時候可以看卡通」、「我們在長針指到10的時候就要出門囉」。此外,還可以讓孩子觀察分針、秒針、時針的轉動快慢,慢慢理解時、分、秒的關係。為了培養「週期」的概念,請為孩子準備一份專屬的月曆,讓他每天在月曆上作記號,例如:過一天就畫掉一天、在格子裡畫笑臉或哭臉記錄心情、倒數距離生日還有幾天等。另外,讓孩子練習做計畫,用簡單的文字或圖案代表要做的事情,例如:在每個星期二畫一本書,代表是去圖書館的日子。 時間管理,從小開始 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對時刻的理解、對時間量的感覺,都有助於孩子控制行為及規畫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時間管理的基礎。爸媽盡量讓孩子擁有規律的作息,自己也必須作好榜樣,讓孩子學習從容面對生活事件。此外,可讓在固定的時間參與固定的家事,並善用時鐘、月曆等輔助工具作為提示,練習規畫事情的執行順序,例如:計畫星期天要做哪幾件事,順序是什麼。當孩子再大一點,還要學習區別事情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例如:在某個情境下,給孩子幾個選擇,讓他想想哪一個必須先做,並且和他討論這樣做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是什麼。透過這樣的歷程,逐步建立起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2008.7月號,文/劉伊蕙)

台灣baby多是夜貓族 睡眠不足9小時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47

台灣baby多是夜貓族 睡眠不足9小時 更新日期:2008/12/17 14:29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一項跨國調查發現,台灣寶寶睡眠時間遠低於亞洲及歐美各國,孩子的競爭力已明顯輸在起跑點上。調查顯示,台灣寶寶平均就寢時間是在晚上10點以後,總睡眠時間約8小時40分鐘,但亞洲其他國家寶寶平均在晚上9點半入睡,睡眠時間9小時11分鐘。歐美寶寶睡眠時間更長,多達9小時45分鐘。 醫師分析,平常忙於工作的家長基於補償心理,想跟孩子多親近親近,可能是導致國內寶寶成為小小夜貓族的主因。 亞太區兒科睡眠研究聯盟近年來在全世界16個不同國家針對三萬名0到3歲嬰兒進行一項嬰兒睡眠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寶寶睡得晚,且時間不夠,長期下來,恐將影響生長發育。 結果也發現,有高達七成二的台灣父母認為自己的寶寶有睡眠問題,遠高於亞洲父母的五成四,及歐美父母的兩成六。 兒童睡眠專家周怡宏醫師認為,台灣寶寶多半是夜貓族,睡眠時間不夠,且太晚睡覺。主要原因應與景氣下滑,雙薪家庭越來越多有關。 經濟不景氣,不少家長到了晚上九點、十點才下班,基於補償心理,希望多陪陪孩子聊天、玩耍。雖然贏得了親子關係,卻讓寶寶跟著自己晚睡,影響到生長激素的分泌,以及損及免疫力。 周怡宏分析,台灣寶寶晚睡,主要與「家庭習慣」和「教育制度」有很大關關係,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時間到了,就該睡覺。 另一個導致寶寶晚睡的原因則是學習才藝,周怡宏說,有些小寶寶還不滿三歲,卻被父母安排上各種才藝課程,例如,音樂、跳舞、美術等等,根本就是揠苗助長,反而影響了寶寶生長及學習能力。 周怡宏建議,家長們應該讓寶寶養成早睡的習慣,晚間9至10時之間就應該上床睡覺。一歲以下幼兒每天應睡滿10小時,六個月大的寶寶應睡12至14小時。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7&id=3938

我家有個沒禮貌的孩子

2008年11月03日
公開
59

我家有個沒禮貌的孩子 文╱龔威銘 採訪諮詢╱陽光森林幼兒美國學校教務主任熊佩萱   掌握技巧 棘手狀況也能迎刃而解 禮儀是人際往來應對進退的行為準則,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工具。爸媽對於孩子的禮儀訓練應該從小開始,除了身教重於言教之外,爸媽也該懂得掌握技巧去落實禮儀教養,取代以往在遇到問題時,才開始大聲怒斥、懲罰的方式,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輕鬆觀察與學習。   當看到路邊有小孩耍賴、沒禮貌,身旁的大人卻完全不知所措時,您是否會覺得心有戚戚焉?的確,許多爸媽在孩子表現出沒禮貌行為的當下,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為此我們特別蒐集了四種常讓爸媽感到棘手的狀況,當家中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您可以採取下列的處理與教育方法。   狀況一 不愛打招呼 孩子不愛打招呼,有時只是害羞和感到不安,孩子和大人一樣,要見不熟識的人,需要心理準備,無法貿然地立即熱情的招呼。因此,建議帶孩子去見客人前,可以先向孩子說明會碰到誰,例如:待會見面的阿姨是上次和我們一起去吃飯的阿姨,預先建立安全感與熟悉度,將有助於培養孩子開口和打招呼的行為與習慣。如果孩子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建議爸媽可以把孩子帶一旁提醒,例如:媽咪跟你說好了,待會兒見到阿姨時要打招呼的啊!阿姨很期待和你見面……,試著和孩子說明情況,而不是用怒斥的方式指責他的不是。   有些孩子的個性好面子,要給他台階下;有些孩子的個性比較羞澀膽小,不妨用遊戲的方式,例如:來和媽媽比賽吧!看誰比較有禮貌……。別忘記,除了要多給予機會讓孩子表現出禮貌機會,也要適時給予言語的鼓勵(不要用實質物品),這對於強化「打招呼」的行為是很有幫助的。   狀況二 大聲喧嘩、笑鬧 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鬧又講不聽,不僅會讓大人心煩意亂,也容易遭到他人的白眼。建議爸媽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多利用禮貌貼紙或禮貌表格來幫孩子的行為打成績(例如:表現良好3顆星、表現普通2顆星),爸媽應該切記,以獎勵方式來教育孩子的回報永遠會優於處罰。   當然,爸媽平時也可多利用環境進行機會教育,若碰到有其他小朋友大吵大鬧時,可以問問孩子的感覺,讓孩子自己學習去判斷這樣的行為好不好。   狀況三 不如意就耍賴(大聲嚎哭、在地上打滾……) 孩子遇到不如意就耍賴,最讓人頭痛,尤其在公眾場合時,更是讓爸媽不知所措。若想避免這樣的狀況,爸媽不妨事先和孩子預告或約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舉例來說,孩子的玩樂時間結束了卻不願意離開,爸媽絕對不可以讓孩子任意拖延時間,而應該看他的表現做決定。對於小小孩,爸媽可以說「再溜10次就要回家」;對於看得懂時間的大小孩,可以說「再10分鐘就要離開」、「最晚等到7點30分就要走了。」   如果是去購物,爸媽可以先在家裡和孩子說好條件,例如:今天可以看玩具,但不能帶回家。抵達賣場時,也要再次用堅定的提醒談好的條件,或是當場告訴孩子:「媽咪皮包的錢不夠,我們今天先選玩具,下次等你集滿好寶寶貼紙(或生日時),我們再來買。」此外,爸媽不妨先列出購物清單,每買到一樣東西就讓孩子打勾,像是玩尋寶遊戲,這樣即使沒有買玩具,也能有玩遊戲的感覺。   特別要提醒的是,當各種方法都用盡,孩子硬是不聽,當場大哭大鬧,爸媽應該二話不說先將孩子帶走,等孩子情緒較為穩定時,再和他講道理,讓他明白爸媽不會因為他哭鬧、耍賴就改變立場或讓他予取予求。   狀況四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不乖乖坐好 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如果想讓孩子乖乖坐好,不妨事先帶著孩子喜愛的玩具、故事書、圖畫本和蠟筆,讓孩子有事可做,就比較能坐得住;但也要記得跟孩子說,若沒有乖乖坐好,下次就不能帶玩具一起出來坐車了。如果沒有座位,爸媽可以陪孩子扶好站著,如果有人讓座時,一定要記得帶著孩子向對方說謝謝。   有些孩子會直接穿著鞋站在座位上,爸媽可以跟孩子說:「寶貝,你看看鞋子是不是很髒?司機伯伯和打掃阿姨每天好辛苦把座位打掃乾淨,讓大家有乾淨的椅子可以坐,你這樣會把椅子踩髒喔……」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   ★教養布告欄 管教孩子最重要的是掌握技巧,當孩子出現各種不禮貌的狀況時,爸媽絕對不要忘記「當下糾正、鼓勵,事後處罰,不要當眾指責」基本原則,才能真正讓孩子從每一次的情境中加以學習,而不是產生負面的情境經驗。   此外,爸媽對於孩子的管教原則,態度務必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怕吵、怕丟臉,就心軟而去滿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先例一開,日後管教便會困難重重,因為孩子一定會問:「為什麼上次可以?這次不行?」甚至是變本加厲,吵鬧得更加厲害,無法講理。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爸媽也要記得與幼教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與在家裡都能有一致的表現,培養他成為有禮貌、人見人愛的乖小孩。 《星期八》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2008�10月號 (資料來源:星期八 樂活父母生活情報誌 提供)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6

>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 > > > 主題: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 > > (2006-03-27)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 > 巧》◎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經常成為智能測驗的測驗對象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對於「指示」的把握能力。 > > > > 例如,給予圓形、三角形、方形交纏在一起的圖形,要求被測驗者「將位於圓形與三 > 角形中,且位於方形的部分塗黑」,最主要的就是測驗他是否能正確地把握這種複雜的 > 指示。 > > > > 當然,這種理解、把握指示的能力所以重要,並非因為它成為智能測驗的對象,最重 > 要的是,它是一種與所有頭腦活動都有密切關係的基礎能力。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應 > 該進行訓練。而這種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俯拾即是。 > > > > 例如,讓孩子到書架去拿書,或到餐廳去拿餐具,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這時候, > 不要用手指出物品的位置「你到那個地方去拿那個東西」,而應該說「你去拿書架上倒 > 數第三層那本有藍色書皮的書」,或者「你去把放放在電視機右邊架子上第二層的黑罐 > 子拿來!」將物品與位置都具體地用語言表示出來。 > > > > 此外,也可以讓兩個孩子分別坐在屏風兩側,交給他們一張同樣方格的紙,指示他們 > 「右角畫××,中央靠左的方格上畫一個圓形……」然後看兩人所畫的位置是否正確, > 這種遊戲可以訓練孩子位置及空間的感覺。 > > > > ◎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站在頭腦發達的觀點來看,頭腦與身體有密切的關係。更清楚地說,頭腦每天的活動 > 和身體的運動量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 > > > 根據體育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日本大阪教育大學教授柏原建三的研究,幼兒的運動 > 會敏感地反映到大腦中樞,使精神活動活潑化。 > > > > 他為了調查幼稚園兒童的精神作業,曾經進行了Kraepelin精神作業檢查,結果發 > 現,在運動會期間,兒童的作業速度大幅度提高。 > > > > 由此可見,在進行精神作業﹘﹘也就是在用頭腦時,同樣需要身體的運動。以前,人 > 們常說「考試期間應該少運動」、「運動後,血液都流到身體裡去了,腦部會貧 > 血……」這種說法實在有重新考慮的必要。 > > > > 以傳統心理學理論來說,適度的肉體刺激,可以減低精神緊張與壓力,促進人類原來 > 的頭腦活動,這一點已經經過實驗證明。經常進行激烈頭腦活動的作家與企業人士,每 > 天都會按時作體操、散步,以轉換情緒,也是基於這種原理。 > >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基於這種考量, > 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多多運動。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3

不要問畫畫中的孩子「你在畫什麼?」 宋嘉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課程與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漸漸開始懂得用各種象徵形式與符號來表徵這個世界,其中一個方式是繪畫。當孩子畫畫時,不知您有沒有留意到自己對他說話的內容呢? 成人的介入 當我在學校附屬的幼稚園實習時,有一件這方面的「小事」讓我記憶深刻。 有一天,我看到3歲多快4歲的Nathan正在用色筆畫畫,很自然地就順口問他一個幾乎每個旁觀者都會問創作者的問題:「嘿!你在畫什麼?」結果得到的是小畫家無言的回應。為了打破這沈默的尷尬,我接著問他「要不要看看我畫的?」然後我就去拿了一些紙和畫筆,秀給他看一些我畫的東西。 沒想到,我的一舉一動都被班上的Fati老師看在眼裡。她趕快跑過來阻止我,叫我不要幫他們畫畫,因為他們會模仿我的畫法。讓孩子可以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是最重要的,成人好意的示範往往是造成孩子失去創造力及否定自我的原因之一。聽完她的理由,我有點愣住。有這麼嚴重嗎?成人的「介入」真的都是壞事嗎?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劃分得這樣清楚,一定對嗎?還有,孩子難道沒有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模仿大人,然後告訴自己:「我是笨蛋?」這裡其實涉及到我們如何看待成人與兒童這兩種本質的假設,也牽涉到成人與兒童間關係本質的假設,本來就各有立場、公婆都有理,不容易爭辯出結論,我也就不多說什麼。 成人的問題 經驗老到的她,接著指出我在與Nathan互動時所犯的第二個錯。她說,當我們在看孩子畫畫時,要避免問「What are you drawing?」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對他們來講有時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3、4歲的孩子不見得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的每件事「是什麼」。更何況畫畫這種偏向抽象與藝術創造方面的活動,她們更不容易確定她們在畫什麼,或一定要畫什麼。換言之,「是什麼」、「畫什麼」、「做什麼」……等這種種指涉行為目標內容的問題,是屬於成人式的問題。孩子的世界往往是重視過程更甚於目的的。先設想好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達成,是成人(科學)世界的理性邏輯。孩子隨性之所致的天馬行空,當然對不上成人的思維方式,也就不會給我想要的答案。因此,問小朋友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造成溝通的無效與中止。 而且,問這種問題還有另一個缺點,就是很容易將答案侷限在固定的一對一(也就是一個符號指稱一個被指)答案模式。這種問題不容易引發有彈性的對話。比如他一定要回答:「這是……」。假設他回答:「這是蝴蝶」,或「我在畫蝴蝶」,觀者很自然地就會在心中將他畫的蝴蝶與真實世界的做對比,而這一比就很容易做出一種以真實世界的蝴蝶為「標準答案」的評論,特別是相像與否的評論。而以孩子有限的技巧,當然獲得「好像不太像喔」這樣的評論。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就結束對話,因為一方面孩子被否定了,一方面以她有限的思考與辭彙,她也不知該如何辯駁。即便畫得很好、很像,妳相反地給她讚美,通常小孩也不會對妳的讚美做出太多回應。溝通還是很有限。 「談談妳的畫」 那麼,該怎麼樣引導繪畫中的孩子多說一點話呢?Fati老師告訴我,「談談妳的畫」(「Tell me about your picture」)是一句很有用的開場白。聽到大人問這樣的問題,孩子多半會比較願意與妳談。此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對孩子畫中的形狀、線條、顏色等做出鑑賞。例如,「你的畫裡有好多又紅又大的圓圈圈喔」,或者「你用了好多藍色呀……」再者,多使用「妳認為……」、「妳想……」或「妳覺得……」這樣的句子。用這樣的提問法,通常預設並暗示「你一定有東西要說」或「這作品一定有什麼故事性(story)」的立場。即便孩子原本作畫時根本沒想這麼多,卻會因為受到問題裡的暗示,而自然引發思考與回答。而這回答當然就包涵各種千奇百怪的可能性了。 如果,當妳不能避免一定要問她她在畫什麼時,也不要直接問「這是什麼?」,而可以試著拐個彎,加一個「認為」在問題裡,變成「你認為這是什麼?」這樣的問句,在心理上會拉開孩子與作品的距離,幫助她退後一步,站在高一階的視野去審視自己的畫,讓她從創作者主觀的角度換成觀賞者客觀的角度,這樣轉換心理視角的小暗示,對孩子的思考和語言來說是較具難度的訓練,能幫助她抽象概念的發展。 申論題的對談方式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在3、4歲時已經略具成人式的常民思考的雛形,這段時間是抽象思考與豐富心靈世界將大幅進步的開始。然而,她們知道的遠比她們所能表達的多。因此,與她們對談時,多使用「認為」(think)、「想像」(imagine)、「相信」(believe)等指涉內在心理狀態的字眼,也能促使她認知到自己複雜的內在世界,更有受大人尊重的感覺。將這些容易引起對談的小技巧用畢後,最後才是記得要去讚美孩子的創作:「太棒了」、「妳畫得很好」、「我很喜歡」等等,然後結束交談,讓她繼續自由發揮。這一切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多用申論題的方式去與孩子說話,而不是用簡答題,甚至是非題的方式,扼殺孩子練習表達的機會。 我這才進一步了解,Fati老師並不是不願意與孩子互動,而是希望我們大人在與孩子說話時,能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對孩子具有的無形影響力和權力。在沒有標準答案與正確答案的藝術活動上,成人更要謹記,用對等的立場,理解孩子獨特的思惟方式,用有效的溝通方式去引出(elicit)孩子活潑豐富的言語和思考,這才是幫助孩子發展的真諦。至於,將孩子的畫與真實世界做「比較」,或者將孩子的畫與老師的畫做「比較」,然後讓她向真實世界趨同,向大人老師看齊,除了只能讓她增進「繪畫技巧」之外,並無助於人格與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度裡,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或「妳在畫什麼?」其實是很煞風景的一件事,讓人完全沈浸不到創作的樂趣裡頭去。管她畫的是什麼東西呢?孩子有沒有因此得到樂趣、有沒有學到抒發情志,好像是更值得我們關心的問題。

如何給寶寶良好的觸感經驗

2008年07月06日
公開
52

如何給寶寶良好的觸感經驗   腦力即國力,三歲定終身   新世紀的來臨,對幼兒教育的共識正逐漸形成,那就是小孩生來就具有驚人的學習潛能,必須給與適當、豐富的感覺刺激,才會有健康的成長。   所謂「三歲定終身」,就很確切的說明從出生到三、四歲是人類腦部活動最密集的時期,這段嬰幼兒期正是奠定一生智力、情緒與性格的關鍵階段。因為新生兒的大腦,會根據出生後前幾年所接受的刺激而發育。 觸感不佳的孩子腦容量減少20%-30%   休士頓貝勒醫學院教授培里發現,缺乏遊戲經驗或「撫觸」不足的幼兒,腦容量比同齡正常小孩減少20%-30%,1979年,美國的艾爾絲博士也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5%-10%的小孩有感官經驗處理能力不佳的困擾,這些困擾將造成他們有輕度到中、重度的學習障礙,近年來這個比例更有上升的趨勢(有些統計高達10%-15%,甚至男孩約佔80%)說明了時代越進步,問題越趨於嚴重,更讓身為現代父母憂心忡忡,並且開始思索該如何提供豐富的感覺刺激,才能協助嬰幼兒能發擁有豐富的大腦。 給寶寶最佳的觸感經驗   當嬰幼兒躁動不安、哭泣或是想要安然入眠時,照顧者會利用輕拍、撫觸或提供絨毛類玩偶,讓小寶貝停止哭鬧或欣然入睡;另外,吸吮奶嘴或手指,除了可以產生愉快的感覺外,也可以降低緊張與害怕的情緒,在臺灣地區還流行著老一輩的育兒錦囊,那就是剛出生的嬰兒不可以穿新衣服(或許是新衣服質料,或許是新衣服的味道過於刺激皮膚與鼻腔黏膜),最好穿哥哥姐姐或街坊鄰居所穿過的舊衣,免得不容易照顧。   而許多婆婆媽媽也建議,用大毛巾把嬰兒包裹住可以降低他的煩躁不安,因為這樣的襁褓方式,增加了觸覺的刺激,減少焦慮,讓嬰兒覺得自己被輕輕撫抱,也有點像睡在溫暖的子宮裡一般,這些古老的育兒經驗都明白的告訴我們,提供適當的觸覺刺激可以促進嬰幼兒的情緒穩定發展,情緒穩定發展將有助於他開始探索世界,知道除了自己,還有媽媽,並且可以由媽媽的觸摸得到情感的慰藉,於是,產生了緊密與成熟的依附關係,這些愛的接觸對於長大後的學習能力、獨立、自信都具有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遊戲中提供觸感經驗   因此,善用觸覺的特性,每天撥出半小時與孩子進行觸覺活動,例如拍一拍、抱一抱,打枕頭仗,躲貓貓,運用各類豆子玩扮家家酒,組合積木、拼圖,剪貼,攀爬等等,只要能有肌膚接觸,肌肉關節用力的活動都能寓教於樂(不要只侷限於室內,戶外的遊戲設施也可善加利用),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愉快的觸覺經驗,這些都是隨手可得,又便宜又有效的撫觸。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往往讓家長不知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把嬰兒推向遊戲床、螃蟹車,或嬰兒座,讓孩子與我們保持一臂之遠,以方便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完成,然後再買一堆玩具來補償孩子受創的幼小心靈,真是捨本逐末呀!賢明的現代家長,請正視觸覺對於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讓我們為孩子塑造一個海闊天空的未來。 ∼本文摘自台北市立萬方醫院 健康論壇復健科 職能治療技術長 王淑真醫師著∼

如何給寶寶良好的觸感經驗

2008年07月06日
公開
47

如何給寶寶良好的觸感經驗   腦力即國力,三歲定終身   新世紀的來臨,對幼兒教育的共識正逐漸形成,那就是小孩生來就具有驚人的學習潛能,必須給與適當、豐富的感覺刺激,才會有健康的成長。   所謂「三歲定終身」,就很確切的說明從出生到三、四歲是人類腦部活動最密集的時期,這段嬰幼兒期正是奠定一生智力、情緒與性格的關鍵階段。因為新生兒的大腦,會根據出生後前幾年所接受的刺激而發育。 觸感不佳的孩子腦容量減少20%-30%   休士頓貝勒醫學院教授培里發現,缺乏遊戲經驗或「撫觸」不足的幼兒,腦容量比同齡正常小孩減少20%-30%,1979年,美國的艾爾絲博士也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5%-10%的小孩有感官經驗處理能力不佳的困擾,這些困擾將造成他們有輕度到中、重度的學習障礙,近年來這個比例更有上升的趨勢(有些統計高達10%-15%,甚至男孩約佔80%)說明了時代越進步,問題越趨於嚴重,更讓身為現代父母憂心忡忡,並且開始思索該如何提供豐富的感覺刺激,才能協助嬰幼兒能發擁有豐富的大腦。 給寶寶最佳的觸感經驗   當嬰幼兒躁動不安、哭泣或是想要安然入眠時,照顧者會利用輕拍、撫觸或提供絨毛類玩偶,讓小寶貝停止哭鬧或欣然入睡;另外,吸吮奶嘴或手指,除了可以產生愉快的感覺外,也可以降低緊張與害怕的情緒,在臺灣地區還流行著老一輩的育兒錦囊,那就是剛出生的嬰兒不可以穿新衣服(或許是新衣服質料,或許是新衣服的味道過於刺激皮膚與鼻腔黏膜),最好穿哥哥姐姐或街坊鄰居所穿過的舊衣,免得不容易照顧。   而許多婆婆媽媽也建議,用大毛巾把嬰兒包裹住可以降低他的煩躁不安,因為這樣的襁褓方式,增加了觸覺的刺激,減少焦慮,讓嬰兒覺得自己被輕輕撫抱,也有點像睡在溫暖的子宮裡一般,這些古老的育兒經驗都明白的告訴我們,提供適當的觸覺刺激可以促進嬰幼兒的情緒穩定發展,情緒穩定發展將有助於他開始探索世界,知道除了自己,還有媽媽,並且可以由媽媽的觸摸得到情感的慰藉,於是,產生了緊密與成熟的依附關係,這些愛的接觸對於長大後的學習能力、獨立、自信都具有不可輕忽的影響力。 遊戲中提供觸感經驗   因此,善用觸覺的特性,每天撥出半小時與孩子進行觸覺活動,例如拍一拍、抱一抱,打枕頭仗,躲貓貓,運用各類豆子玩扮家家酒,組合積木、拼圖,剪貼,攀爬等等,只要能有肌膚接觸,肌肉關節用力的活動都能寓教於樂(不要只侷限於室內,戶外的遊戲設施也可善加利用),讓孩子的大腦獲得愉快的觸覺經驗,這些都是隨手可得,又便宜又有效的撫觸。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往往讓家長不知如何看待孩子的發展,把嬰兒推向遊戲床、螃蟹車,或嬰兒座,讓孩子與我們保持一臂之遠,以方便我們把自己的工作完成,然後再買一堆玩具來補償孩子受創的幼小心靈,真是捨本逐末呀!賢明的現代家長,請正視觸覺對於嬰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讓我們為孩子塑造一個海闊天空的未來。 ∼本文摘自台北市立萬方醫院 健康論壇復健科 職能治療技術長 王淑真醫師著∼

如何與愛生氣的孩子溝通

2008年07月05日
公開
52

如何與愛生氣的孩子溝通 當孩子們生氣時,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說出下列話語: 「我討厭妳,媽媽!」 「不,我就是不要停下來!」   通常孩子們還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與發洩的技巧,所以父母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困擾孩子情緒的原因,並教導他們發洩氣憤的其他方法。這可能有些困難,因為小孩子生起氣來,往往很難控制。在這個時候,父母經常不知道從何入手-究竟應該先解決孩子深層的問題,還是先緩和孩子的怒氣呢? 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連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請記住那句古諺語-「欲醫人,先醫己」。 ☆當孩子正在氣頭上,儘量用和緩的口氣與他交談,否則你自己可能也會暴跳如雷。 ☆如果孩子並沒有摔東西或傷害他人,你可以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平靜下來。你應該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並隨時能幫助他。 ☆精神病專家大衛•維斯格特指出,憤怒的背後往往掩藏著身心受到傷害和傷心。想想是什麼傷了孩子的心,而不是過度地關注於他的憤怒。 你應該這樣說:   一開始,你最好採用理解的方法,當然,平靜地陳述你的所見所聞和你的感受,也會有所幫助。 ●「看到你這麼生氣,我就知道一定有什麼事讓你傷心了。願意跟媽媽談談嗎?」 ●「看你剛才那麼用力摔門,我知道你心裏很難受,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會強迫你一定要和我談這件事,只是大人可以幫忙你解決問題,而且,我也不希望你的心情不好。」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和孩子應該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交談時最好一直保持坐著的狀態,因為站起來講話很可能引起孩子新的感情爆發,並中斷談話。當談話將近尾聲時,你應該鼓勵孩子,誇獎他們能控制情緒,平靜地和你交談。 ●「儘管你很生氣、很傷心,我還是希望你能心平氣和地講話,這樣才能讓我完全瞭解你。」 ●「我注意到你剛才說話的聲音放輕了,怒氣也消了不少,你做得很好,並不是每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的。」   對孩子教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好在輕鬆的氣氛下進行。你不妨試試「角色扮演」的辦法。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說出來,而不是用跺腳、摔東西或大吼大叫的方式發洩。」 ●「假設爸爸為了某件事讓你很生氣,那麼你能不能平心靜氣地說:『爸爸,現在我非常生氣。』而不要大吼大叫呢?」 ●「爸爸有個朋友問我,當他的兒子非常生氣的時候他應該怎麼辦?你認為爸爸應該給他什麼建議呢?」透過用第三者做例子,可以使話題更為輕鬆,孩子也更容易發表他的看法。 最好不要這樣說: ●「不要用那種口氣說話!」也許你有理由對孩子生氣,但仍應先考慮一下這樣的話能讓孩子更有禮貌嗎?還是只會火上加油?儘管你可以批評孩子的無禮,但最好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之後再說。 ●「你這麼大吼大叫,你知道我的感受嗎?」儘管你是想讓孩子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時機不對。孩子現在最關心的是他自己的感受,不是別人的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的問題放到談話的後半段去。 ●「你用這種語氣,我是不會和你交談的。」除非你非常確信孩子會改變語氣,否則孩子很可能會認為根本就沒有必要與你繼續交談,你也就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機會。最佳的做法是,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受到了傷害,並願意傾聽,或者至少這樣說:「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可是希望你把說話的口氣稍微改變一下,因為你這樣讓我很難集中注意力。」   經驗之談:如果能解決引起孩子惱怒的深層問題,孩子的怒氣就會自然消失。但是,有時由於孩子的脾氣很難控制,父母往往很難與他們討論深層的問題,孩子一般也不會配合。建議父母首先讓孩子安靜下來,再跟他們交談。 ∼本文轉載自「孩子,我們零距離」一書,保羅•柯曼著∼

如何與愛生氣的孩子溝通

2008年07月05日
公開
55

如何與愛生氣的孩子溝通 當孩子們生氣時,你可能會聽到他們說出下列話語: 「我討厭妳,媽媽!」 「不,我就是不要停下來!」   通常孩子們還不懂得如何控制情感與發洩的技巧,所以父母應該先了解什麼是困擾孩子情緒的原因,並教導他們發洩氣憤的其他方法。這可能有些困難,因為小孩子生起氣來,往往很難控制。在這個時候,父母經常不知道從何入手-究竟應該先解決孩子深層的問題,還是先緩和孩子的怒氣呢? 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連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的孩子就更不用說了,請記住那句古諺語-「欲醫人,先醫己」。 ☆當孩子正在氣頭上,儘量用和緩的口氣與他交談,否則你自己可能也會暴跳如雷。 ☆如果孩子並沒有摔東西或傷害他人,你可以耐心地等待他自己平靜下來。你應該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並隨時能幫助他。 ☆精神病專家大衛•維斯格特指出,憤怒的背後往往掩藏著身心受到傷害和傷心。想想是什麼傷了孩子的心,而不是過度地關注於他的憤怒。 你應該這樣說:   一開始,你最好採用理解的方法,當然,平靜地陳述你的所見所聞和你的感受,也會有所幫助。 ●「看到你這麼生氣,我就知道一定有什麼事讓你傷心了。願意跟媽媽談談嗎?」 ●「看你剛才那麼用力摔門,我知道你心裏很難受,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會強迫你一定要和我談這件事,只是大人可以幫忙你解決問題,而且,我也不希望你的心情不好。」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你和孩子應該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交談時最好一直保持坐著的狀態,因為站起來講話很可能引起孩子新的感情爆發,並中斷談話。當談話將近尾聲時,你應該鼓勵孩子,誇獎他們能控制情緒,平靜地和你交談。 ●「儘管你很生氣、很傷心,我還是希望你能心平氣和地講話,這樣才能讓我完全瞭解你。」 ●「我注意到你剛才說話的聲音放輕了,怒氣也消了不少,你做得很好,並不是每個人在生氣的時候都能做到這一點的。」   對孩子教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好在輕鬆的氣氛下進行。你不妨試試「角色扮演」的辦法。 ●「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說出來,而不是用跺腳、摔東西或大吼大叫的方式發洩。」 ●「假設爸爸為了某件事讓你很生氣,那麼你能不能平心靜氣地說:『爸爸,現在我非常生氣。』而不要大吼大叫呢?」 ●「爸爸有個朋友問我,當他的兒子非常生氣的時候他應該怎麼辦?你認為爸爸應該給他什麼建議呢?」透過用第三者做例子,可以使話題更為輕鬆,孩子也更容易發表他的看法。 最好不要這樣說: ●「不要用那種口氣說話!」也許你有理由對孩子生氣,但仍應先考慮一下這樣的話能讓孩子更有禮貌嗎?還是只會火上加油?儘管你可以批評孩子的無禮,但最好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之後再說。 ●「你這麼大吼大叫,你知道我的感受嗎?」儘管你是想讓孩子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時機不對。孩子現在最關心的是他自己的感受,不是別人的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的問題放到談話的後半段去。 ●「你用這種語氣,我是不會和你交談的。」除非你非常確信孩子會改變語氣,否則孩子很可能會認為根本就沒有必要與你繼續交談,你也就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機會。最佳的做法是,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受到了傷害,並願意傾聽,或者至少這樣說:「我想聽聽你的想法,可是希望你把說話的口氣稍微改變一下,因為你這樣讓我很難集中注意力。」   經驗之談:如果能解決引起孩子惱怒的深層問題,孩子的怒氣就會自然消失。但是,有時由於孩子的脾氣很難控制,父母往往很難與他們討論深層的問題,孩子一般也不會配合。建議父母首先讓孩子安靜下來,再跟他們交談。 ∼本文轉載自「孩子,我們零距離」一書,保羅•柯曼著∼

注意力不集中

2008年07月04日
公開
70

注意力不集中   彩虹的專注力是屬於聽力敏感伴隨過動的孩子,這類型在注意力不集中,也就是 Attention Deficit 中是屬最覆雜的一種,換句話說就是最難矯正的一種。事實上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努力中。在這裡,我想就我個人與孩子相處的經驗方法提出給各位參考。 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很容易就分心 •很會忘記事情 •做事無法注意到細節或是常不經意的犯錯 •常不聽別人說的話 •愛逃避較困難或是要動腦的事 父母親對注意力不集中症的小孩說話要: •說話簡單 •指令直接明瞭 •設定時間:要求孩子做一件事,盡量用“現在”,不要用五分鐘後或是一小時以後如何如何。 •重覆提醒:因為我們知道孩子不是故意分心所以忘掉要做什麼,所以我們不斷的提醒孩子,他現在應該是要做什麼。 •幫助但不縱容:例如孩子做功課不到一下就嚷著要休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沒辦法持續太久。不妨鼓勵孩子“做完這段可以休息一下”,評估孩子應該做多少才休息,設定何時可以休息。不是由著孩子想休息就休息。 •保持耐性 •常和老師溝通:老師越明白孩子的症狀越好,請老師對孩子多有耐心多包容,多以鼓勵代替處罰。   有教育學者認為孩子的注意力不足,與教養者的態度有關。這點我也非常贊同,彩虹以前的一位特教老師,常在對彩虹做一對一的輔導時,跑來跑去,好忙的樣子。彩虹好不容易定神在老師說的某個句子時,老師常常會突然站起來走開一下,彩虹的心思就跟這老師跑來跑去。這樣如何教孩子專心?   訓練孩子注意力集中有很多方法,彩虹除了吃增加注意力的維他命外,就是不管在家和在學校,我們都要求陪他念書的人或老師,要定下心來陪著。在家時,盡量在陪他時,減少讓他分心的外在引誘。彩虹的症狀確實有改善,雖然他現在和正常孩子的注意力指數還是有距離,但是有進步就值得鼓勵,多鼓勵就多見成效。繼續加油,永遠不放棄。 ∼本文由彩虹媽媽寫彩虹授權提供∼

當寶寶弄壞別人的東西時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44

當寶寶弄壞別人的東西時 ☀教他認識問題   當寶寶不小心玩壞別人的玩具時,你會如何處理,是先罵他,還是有更好的做法? *案例   媽媽帶著3歲的東東去阿姨家做客,東東看到弟弟文文的新玩具小車很喜歡,好奇地玩起來,可是一不小心,玩具車的輪子就掉下來了,弟弟看到後,立刻哭了出來,東東在一旁不知所措。如果你是東東的媽媽,該怎麼辦? 作為爸媽的你,此時會怎麼做呢? 請先選擇貼近自己的選項,再查看該選項所對應的詳細內容。 A.安慰東東,並鼓勵及協助東東將玩具車修好,如果實在無法修好,就請東東想想個解決方法,例如拿他的零用錢,買個新玩具還給弟弟或是下次帶他的玩具來送弟弟。 B.安慰東東,接著告訴兩個孩子:「沒關係,我們再去買一個新玩具還給弟弟。」 C.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東東:「叫你不要碰別人的玩具,你看,現在玩具弄壞了,你說怎麼辦?」 D.小寶寶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裝作沒看見。 ※看一看,你得了多少分? A.100分的父母:當寶寶遇到問題時,爸媽的第一件事不是責備,而是引導寶寶了解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另外,可以啟發寶寶想想:為什麼弟弟沒有玩壞,而你一玩就把小車子玩壞了呢?是不是你的玩法不對?   當寶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後,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動腦筋:「怎樣把玩具修好呢?」如果修不好,也要啟發寶寶想想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再買一個新的還給弟弟。 *這個過程中,寶寶不但學會了愛惜玩具,也學會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B.70分:直接給寶寶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法,而沒有引導寶寶去認識、思考問題,這樣寶寶下次仍然不知道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C.50分:指責並不能將問題解決,只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膽小、害羞的個性,不利於以後的人際交往。 D.30分:寶寶並沒有是非、對錯的概念,如果一概放任,寶寶就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形成無所謂的態度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過動症 ADHD 檢測清單-家長用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59

過動症 ADHD 檢測清單-家長用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各項中的五到六項,且時間長達半年以上了,那麼孩子可能是有專注力不足症。 •孩子常會粗心大意的犯錯。 •孩子很難專心的寫作業或其他工作。 •孩子常做著手上的工作就想要去做別的事情。 •即使是直接跟孩子講話,但孩子看來就是沒注意聽。 •孩子很沒有組織能力,即使是有我幫著,但孩子看來就是學不會組織能力。 •孩子常會掉東西,例如作業或是個人所屬物品。 •孩子會設法避免一些會被要求需要集中精神和努力的活動。 •孩子常常忘掉要做的事情,即使是一直提醒他。 •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分心或是離開位子。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各項中的五到六項,且時間長達半年以上了,那麼孩子可能是有過動症. •有時孩子的行動好像裝了馬達一樣。 •孩子很容易生氣,即使是一點點小事情。 •不管孩子做多大的努力,但他就是沒辦法好好坐在那裏。 •孩子很愛說話,即使是他沒什麼好說的。 •孩子在課堂上很會打擾秩序,好像很難不去打擾旁邊的同學。 •在家裏或是在學校,孩子總會在問題還沒講完之前就搶著回答,不管答案是對是錯。 •孩子沒有耐心跟其它人輪流,總是會搶在隊伍前面或是搶其他孩子的玩具。 •孩子很愛插嘴,總是會打斷別人的談話。   以上僅供各位家長做參考。 ∼本文由彩虹媽媽寫彩虹授權提供∼

當寶寶弄壞別人的東西時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49

當寶寶弄壞別人的東西時 ☀教他認識問題   當寶寶不小心玩壞別人的玩具時,你會如何處理,是先罵他,還是有更好的做法? *案例   媽媽帶著3歲的東東去阿姨家做客,東東看到弟弟文文的新玩具小車很喜歡,好奇地玩起來,可是一不小心,玩具車的輪子就掉下來了,弟弟看到後,立刻哭了出來,東東在一旁不知所措。如果你是東東的媽媽,該怎麼辦? 作為爸媽的你,此時會怎麼做呢? 請先選擇貼近自己的選項,再查看該選項所對應的詳細內容。 A.安慰東東,並鼓勵及協助東東將玩具車修好,如果實在無法修好,就請東東想想個解決方法,例如拿他的零用錢,買個新玩具還給弟弟或是下次帶他的玩具來送弟弟。 B.安慰東東,接著告訴兩個孩子:「沒關係,我們再去買一個新玩具還給弟弟。」 C.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東東:「叫你不要碰別人的玩具,你看,現在玩具弄壞了,你說怎麼辦?」 D.小寶寶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裝作沒看見。 ※看一看,你得了多少分? A.100分的父母:當寶寶遇到問題時,爸媽的第一件事不是責備,而是引導寶寶了解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另外,可以啟發寶寶想想:為什麼弟弟沒有玩壞,而你一玩就把小車子玩壞了呢?是不是你的玩法不對?   當寶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後,幫助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動腦筋:「怎樣把玩具修好呢?」如果修不好,也要啟發寶寶想想其他的解決方法,例如:再買一個新的還給弟弟。 *這個過程中,寶寶不但學會了愛惜玩具,也學會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B.70分:直接給寶寶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法,而沒有引導寶寶去認識、思考問題,這樣寶寶下次仍然不知道要自己去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C.50分:指責並不能將問題解決,只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膽小、害羞的個性,不利於以後的人際交往。 D.30分:寶寶並沒有是非、對錯的概念,如果一概放任,寶寶就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形成無所謂的態度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過動症 ADHD 檢測清單-家長用

2008年07月03日
公開
52

過動症 ADHD 檢測清單-家長用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各項中的五到六項,且時間長達半年以上了,那麼孩子可能是有專注力不足症。 •孩子常會粗心大意的犯錯。 •孩子很難專心的寫作業或其他工作。 •孩子常做著手上的工作就想要去做別的事情。 •即使是直接跟孩子講話,但孩子看來就是沒注意聽。 •孩子很沒有組織能力,即使是有我幫著,但孩子看來就是學不會組織能力。 •孩子常會掉東西,例如作業或是個人所屬物品。 •孩子會設法避免一些會被要求需要集中精神和努力的活動。 •孩子常常忘掉要做的事情,即使是一直提醒他。 •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分心或是離開位子。   如果孩子符合以下各項中的五到六項,且時間長達半年以上了,那麼孩子可能是有過動症. •有時孩子的行動好像裝了馬達一樣。 •孩子很容易生氣,即使是一點點小事情。 •不管孩子做多大的努力,但他就是沒辦法好好坐在那裏。 •孩子很愛說話,即使是他沒什麼好說的。 •孩子在課堂上很會打擾秩序,好像很難不去打擾旁邊的同學。 •在家裏或是在學校,孩子總會在問題還沒講完之前就搶著回答,不管答案是對是錯。 •孩子沒有耐心跟其它人輪流,總是會搶在隊伍前面或是搶其他孩子的玩具。 •孩子很愛插嘴,總是會打斷別人的談話。   以上僅供各位家長做參考。 ∼本文由彩虹媽媽寫彩虹授權提供∼

育兒禁語集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48

育兒禁語集   母親疼愛子女的心情,相信全天下所有的母親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些母親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或是亂破壞東西,就有滿腹牢騷,一副心生怒火和不耐煩的表情,於是就撈叨不休的罵個沒完。   其實,在責罵孩子的時候,不能老是跟他說『你不可以說這種話』,或做人身攻擊,就否定他的人格。此外,若做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要求,也會導致他調皮搗蛋,心神不定。   生氣責罵時所說出去的氣話,對孩子而言,有時候會變成左右他一輩子的傷痕,或永遠殘留在他心中,造成他日後對人生,甚至將來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在罵難聽的話之前,請三思。 ※以下的言詞希望您在教養孩子盡量不要用到或不用是最好的: *否定孩子的人格 ˙煩 ˙笨蛋 ˙沒用的小孩 *影響孩子對父母親的信賴 ˙我才不需要你 ˙把你送給別人 ˙你可以不用再回來了 ˙跟您爸爸(或家人)一樣,不像樣 *嚇唬孩子,導致他的不安 ˙教醫生伯伯(或護士阿姨)來打針 ˙要跟學校老師說 ˙不要讓你去幼稚園 ˙教警察叔叔來抓你 ˙爸爸會罵你唷(或其他家人) *對於孩子的能力做無理的要求 ˙快一點,像烏龜一樣 ˙再做好一點 ˙連這個也不會 ˙妳怎麼還尿床啊? *和別人比較 ˙姊姊哥哥都會,只有你••• ˙隔壁的大丙都行,你都••• *不顧孩子需求的命令 ˙不准 ˙不許弄髒 ˙馬上停止   此外對指責孩子身體缺點或缺陷的言詞,和沒有原則性的拒絕皆應禁止。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請勿隨意轉載∼∼           

育兒禁語集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47

育兒禁語集   母親疼愛子女的心情,相信全天下所有的母親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但是有些母親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或是亂破壞東西,就有滿腹牢騷,一副心生怒火和不耐煩的表情,於是就撈叨不休的罵個沒完。   其實,在責罵孩子的時候,不能老是跟他說『你不可以說這種話』,或做人身攻擊,就否定他的人格。此外,若做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要求,也會導致他調皮搗蛋,心神不定。   生氣責罵時所說出去的氣話,對孩子而言,有時候會變成左右他一輩子的傷痕,或永遠殘留在他心中,造成他日後對人生,甚至將來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在罵難聽的話之前,請三思。 ※以下的言詞希望您在教養孩子盡量不要用到或不用是最好的: *否定孩子的人格 ˙煩 ˙笨蛋 ˙沒用的小孩 *影響孩子對父母親的信賴 ˙我才不需要你 ˙把你送給別人 ˙你可以不用再回來了 ˙跟您爸爸(或家人)一樣,不像樣 *嚇唬孩子,導致他的不安 ˙教醫生伯伯(或護士阿姨)來打針 ˙要跟學校老師說 ˙不要讓你去幼稚園 ˙教警察叔叔來抓你 ˙爸爸會罵你唷(或其他家人) *對於孩子的能力做無理的要求 ˙快一點,像烏龜一樣 ˙再做好一點 ˙連這個也不會 ˙妳怎麼還尿床啊? *和別人比較 ˙姊姊哥哥都會,只有你••• ˙隔壁的大丙都行,你都••• *不顧孩子需求的命令 ˙不准 ˙不許弄髒 ˙馬上停止   此外對指責孩子身體缺點或缺陷的言詞,和沒有原則性的拒絕皆應禁止。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請勿隨意轉載∼∼           

幼稚園握筆寫字專家:5歲前不宜

2008年06月30日
公開
51

幼稚園握筆寫字 專家:5歲前不宜 記者:張倍綺 攝影: 涂堂鑾 報導 教育部規定幼稚園不能教小朋友寫字,但是,很少有業者遵從規定,因為家長擔心孩子上了小學會跟不上進度,幼教專家提出警告,4-5歲是骨頭正在密合的階段,握筆擔心會影響到手部骨骼生長,而且,還有近視問題,因為幼稚園學寫字的情況普遍,小一新生已經每5個人,就有1個得戴上近視眼鏡。 幼稚園怎麼不學寫字?拿出春夏秋冬擺在中間,只不過,老師讓小朋友拿的是刷子,不是細細的鉛筆,學著「畫」出一樣的字。幼稚園老師:「有4個字,你覺得哪個字看了最可愛?最喜歡?」 有的歪七扭八,也有的小朋友已經會寫自己的名字,裡頭「蔡」這麼難的字也會。大班小朋友:「超早就會了啦,中班就會了啦。」 老師透露,這是之前在別的私立幼稚園學的,學寫字幾乎是普遍現象,但他們不希望揠苗助長。幼稚園主任黃惠如:「筆太細的話,他們力道不太容易使出來,所以其實看得出來,他們寫字很辛苦。」 就請班上另一個小妹妹試試看,用粗粗的練習筆寫字,已經很吃力,再何況鉛筆。記者:「哪一支比較好用?」大班小朋友:「粗的。」 而且這格子還不到2公分,長時間練習,國健局統計小一新生已經每5個就有1個近視,高居世界第二,也是幼稚園就要學寫字的新加坡排名第一, 幼教專家更認為,5歲以前骨骼還在發展,真的不適合握筆。黃惠如:「家長要有個正面態度,讓孩子從塗鴉、仿寫,一直到正式寫字,如果真正進入寫字,我覺得大班下學期(5歲),可以做準備(練習握筆)。」 就是衝著家長心態,擔心小朋友會跟不上,要遏止幼稚園強迫孩子學寫字的行為,還要家長的觀念也跟著改變。 ** ** ** ** ** * 寶寶適合學寫字嗎? 採訪�許揚昕 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 寶寶可以學寫字嗎?幾歲開始學才恰當呢?其實小朋友並不適合太早學寫字唷!最好3歲以上再開始,以免壞了孩子的興致不打緊,還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肌肉發育呢! 內文: 「老師,為什麼還不快點教小朋友寫字呢?這樣他的程度會不會趕不上別人呢?」經常有家長因擔心孩子太慢學寫字競爭力不足,而不斷地督促老師儘早讓孩子開始學寫字,但提早學寫字真的好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寫字這個動作牽涉到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力等能力的配合,因此,對3歲前的幼兒來說,要握住筆,完整且漂亮地寫出一個完整的字體,的確有相當的困難度。 一般而言,要能正確地握住筆並寫出一個完整的文字,大約要等孩子4歲左右才能辦到;至於3歲以前的幼兒則可以先做一些簡單的練習,如隨意塗鴉等,藉以增加其學習興趣! 隨手塗鴉∼3歲開始 寫字對成人來說,雖然不是一件難事,但對幼兒來說,要寫出一個完整且漂亮的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長千萬不要錯估孩子的能力而硬逼孩子學習。 一般來說,3歲以前的幼兒僅有塗鴉的能力;真的要握筆寫出一個字,則約半要待孩子4歲左右才可以達到。那麼看似簡單的寫字,還需要運用哪些能力呢?張旭鎧分析如下: * 握筆:正確的握住筆需要小肌肉等精細動作的協助。 * 坐姿:寫字時需要正確地坐姿,而維持正確地坐姿需要仰賴軀幹肌肉的力量。 * 運筆:寫字時除了小肌肉的協助之外,運筆時還需要手腕肌肉的配合。 * 瞄準:對準寫國字方格子,則需要視知覺、手腳協調力的配合,如此一來下筆之後才可以準確地對準格子。 * 其他:而除了上述的種種能力之外,坐著寫字還需要良好的專注力及耐心,還有高度的學習興趣,否則如果孩子老是沒耐心、坐不住,也很難寫完一個字唷! 寶寶適合學寫字嗎? 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愈早學會寫字愈好,但也不能忽視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否足以應付寫字。而家長該如何評估孩子是否可以開始寫字了呢?張旭鎧提醒,家長不妨依照兒童發展量表及小朋友的動機是否足夠等方面,來評估孩子是否可以開始握筆寫字了。 Check1∼∼兒童發展量表 媽咪可以藉由兒童發展量表,來評估孩子是否已經具備開始握筆寫字的能力。諸如:評估各項精細動作的展發是否發展完全,像是:是否會抓握?是否會畫圓及畫十字等。 Check2∼∼學習動機 除此之外,媽咪還可以拿筆試著讓孩子畫圖,檢視孩子是否具有足夠的學習動機,例如:當寶寶的手裡握有蠟筆時是否會想畫畫,如果有,則可以進一步的啟蒙;如果沒有,也不要心急,每個孩子的發展進程不一樣,媽咪可以慢慢地從遊戲中啟蒙。如:先讓寶寶試著學寫自己的名字;或是以塗鴉式的畫圖方式,讓寶寶畫全家福等。 提早握筆 打壞學習興趣 會寫字並不代表寶寶的學習進度就超前囉!事實上,對寶寶來說,那只是一個不具意義的圖像而已呢!所以爸比、媽咪不必操之過急啦! 張旭鎧強調,提早讓寶寶握筆學字,不僅不能達到提早學習的功效,反而有可能會打壞孩子的學習興趣,或是造成肌肉傷害,對孩子來說,害處不少,因此建議家長應先確認孩子的能力之後,再來決定是否可以提早進行,以免加深日後校正的困難。 Questions1∼∼肌肉傷害 當寶寶的生理尚未準備充足時,肌肉的力量仍稍嫌不夠,因此強迫孩子寫字,常會造成握筆姿勢錯誤,而使寶寶的手容易酸痛,或是造成肌肉傷害、手指變形等後遺症。更糟的是,生理上的不適應,還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對寫字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排斥寫字。 Questions2∼∼注意力不集中 乖乖地坐下來握筆寫字需要集中的注意力,但如果孩子的發展尚未成熟,可能就無法將注意力集中那麼長的時間,常是坐一會兒就想起身玩耍,而讓家長氣憤不已。 而一再地強迫學習的結果,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排斥心理,表現於外的,就是不愛寫字,甚至還可能會產生拒學症等嚴重後果。 Questions3∼∼改變大腦學習模式 學齡前的幼兒學習方式主要是以右腦學習為主,也就是圖像學習,因此,字對幼兒來說,僅只是一個圖像,不具意義。而此時如果家長經常以書本教材逐字逐句的教導小朋友,將會迫使小朋友提早從右腦學習轉換至左腦學習,那麼往後孩子在空間、邏輯及圖像的表現可能就會比較不足,反而得不償失。 選對工具 正確學寫字 教導孩子學寫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心急,並且要選對工具;當孩子出現不適時,應儘快糾正,並且多休息,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如此才不會加深孩子的排斥感。 但學習工具該怎麼選呢?張旭鎧認為,對於4∼5歲開始學習握筆寫字的幼兒來說,使用握筆器或是較粗的蠟筆、鉛筆(直徑約0.6∼0.8)來練習是比較恰當的。 一般來說,三角型的鉛筆比較適合幼兒,因為三角型的筆,容易支撐,小朋友比較容易握;若是使用圓型的鉛筆,則需給予握筆器,如此才能讓孩子正確握筆。 有了正確的握筆姿勢之後,寶寶寫字的速度才會又快又好。那麼要怎麼開始練習呢?當寶寶3歲左右,媽咪就可以開始拿粗的蠟筆讓小朋友試著用蠟筆塗鴉或是畫圓、畫直線;到了4歲時,就可以由媽咪先畫虛線,再請小朋友跟著描繪,藉以訓練孩子的協調能力;或者媽咪也可以先拿紅色的蠟筆寫一個字,接著再請寶寶沿著字重新描繪一次,如此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視知覺,還可以讓孩子學習握筆、運筆的方法。 此外,張旭鎧也特別提醒家長,剛開始學寫字時,千萬不可以用強迫的方式,且應由簡單的字開始練習,以免筆畫過於複雜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待孩子學得不錯之後,就可以慢慢地增加難度囉! 而為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妨以日常用品或是孩子感興趣的玩具或是動物開始著手,如:恐龍、車子、貓、狗等。     (詳文請見2006年4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弱視

2008年06月28日
公開
45

弱視   弱視是由於幼兒時期眼睛的視力沒有正常發展,而導致視力很差,但通常並無器官構造的病變。有時稱為“遲鈍的眼睛”當一隻眼睛發育為很好的視力之時,而另外一隻卻沒有,視力較差的那眼便稱為弱視。通常只有一隻眼睛會有弱視的現象。   一百個人之中,約有四個人有弱視。只有在嬰兒或是幼兒時期能獲得矯治。所以為人父母者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視力,就必須對這種視力的徵候有所警覺。大部分醫師為兒童做健康檢查時也會檢查視力。若發現兒童有弱視的徵候時就應向眼科醫師提出諮詢。因此兒童三歲以前,最好能由小兒科醫師、家庭醫師或眼科醫師來為他們做視力檢查。   正常新生兒兩個眼球雖然成形,其視力並未完全發育,一般估計出生到一星期之間的視力為0.01至0.02,而後在生長的過程中不停發展、變化。幼兒時期,視覺系統是處在可改變的狀態下,適當的使用眼睛可使視力發育正常,如果未適當使用,則視力將減低;九歲以後視力的成長便完成,而且以後無法改變。   要有正常的視力須要兩眼能夠正常的發育,有許多職業不是只有一眼視力良好的人所能做的,可見完好視力之重要性。此外,若是因意外或疾病喪失了一眼的視力,則另外一眼視力的完好就更重要了,因此,弱視的發現與治療愈早愈好。 原因和症狀   弱視是因為足以妨礙眼睛正常使用的任何異常所引起,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斜視所造成;弱視也可能因為厲害的近視、遠視或散光而使眼睛不能調節焦距造成,一旦眼睛由於遮蔽而成為弱視時,兒童常會使用視力較好的一眼來看。眼睛的疾病如白內障(水晶體混濁而使眼睛無法適當調光),也可能引起弱視,只要有任何的原因遮住了眼睛,使其無法形成影像,便可能形成弱視。   兒童亦可能由遺傳而致弱視,因此,家中若有人患有弱視或斜視時,兒童在很小時,就須由眼科醫師來做視力檢查,治療這種情況,只是治療產生弱視的原因,而不是治療弱視本身,譬如矯正斜視、矯正視力、或摘除白內障後,眼科醫師必須另外再治療弱視。 治療   治療弱視時,必須強迫兒童使用視力較差的眼睛,通常需要將視力較好的那眼遮蓋幾星期或幾個月,有時需要配鏡來矯正視力,甚至有時需點特別的藥水或配鏡片,使視力較好的那眼模糊,強迫兒童使用視力較差的那眼;若為斜視或白內障時,眼科醫師可能會開處方或動手術來矯治引起弱視的原因,遮蓋法是最常見治療弱視的方法。 若是弱視沒有治療可能會發生下列情況:   弱視的眼睛可能會造成無法改善的缺失,立體感可能喪失,而且萬一健眼受傷或感染疾病時,可能終身的視力會受到極大影響;眼科醫師可指導父母如何治療弱視,弱視是需要父母來幫助治療的。兒童不喜歡眼睛被遮蓋,但父母必須確信遮蓋法能使孩子未來視力得到改善,成功的治療須視父母的信心及參與而定,同時他們必須要獲得孩子的合作;許多案例中,父母往往扮演決定孩童的若是是否能得到矯治的重要角色。 視力的喪失是可以預防的   成功的治療需要依弱視的嚴重性集合時開始治療而定,若是發現及治療的早,大部分弱視的兒童可改善視力,但有時長期部份時間的治療是必須的,直到兒童到了9歲,此後弱視便不會再出現,如果弱視在兒童6-9歲時才發現,治療的效果多數不佳。 ※摘要 1)在出生數週至9歲間,適當的使用眼睛,視力才能有正常的發育。 2)弱視沒有顯著的症狀,它必須由檢查視力而確定。 3)斜視常引起弱視,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或散光)及白內障也可能引起弱視。 4)成功的克服弱視需要早期的發現及眼科醫師的治療,同時也需要父母密切的監督孩子。 ∼摘自彰化基督教醫院 眼科護理保健∼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45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對出生不久的嬰兒說話,當然得不到反應和回答,嬰兒也聽不懂,但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發達中,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不論如何,經常和嬰兒講話,就是語言教育的第一步。   很少有嬰兒會先天失聰,即使有,大人也未必能發覺。也許有許多人會認為和嬰兒說話有什麼用呢?但對先天失聰的嬰兒,這絕非浪費時間,稍長之後,孩子要接受特殊的語言訓練,此時,嬰兒期大人的談話對日後孩童學習唇語,具有最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雙親對新生兒說話是非常重要的。而一般的孤兒院、育幼院裡,由於缺乏人手,孩童在嬰兒期沒有語言的刺激,通常都有語言遲緩的情形,影響到日後語言的成長能力。 ◎敏捷沉默的母親型並不理想   這一類型的母親,替幼兒洗澡或換尿片時,總是迅速而沉默;專心於處理家務的母親,缺乏與嬰兒的感情交流,就無法刺激嬰兒語言發達。 例如當餵奶時,做母親的應該對嬰兒說「餓了吧?吃奶奶好不好?熱不熱?」等類似自言自語的話,或是「來來來,多喝一點。」這類話,同時在嬰兒眼前搖幌奶瓶,再將奶嘴塞入嬰兒嘴裡或讓其雙手捧住奶瓶,這些舉動會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嬰兒的語言發達。 ◎發聲遊戲、模仿大人的聲音   三、四月大的嬰兒,就會有顯著的發音習慣,經常「ㄇ丫ㄇ丫、ㄅㄨㄅㄨ」的自己在玩,這時候開始,嬰兒就是在作說話的準備了。 有時候,嬰兒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外國語言的發音,這是因為嬰兒只是發聲而不是說話的緣故。   嬰兒的呢喃語:嬰兒在玩耍時發出的聲音,稱為呢喃語,就像我們告訴嬰兒,小狗是「ㄨㄤˋㄨㄤˋ」,小貓是「ㄇ一ㄠㄇ一ㄠ」一樣。   學嬰兒的聲音來鼓勵他:嬰兒偶爾會發出「ㄅㄨㄅㄨ」的聲音,但如果大人也對他說「ㄅㄨㄅㄨ」,嬰兒也會再重覆「ㄅㄨㄅㄨ」,這是鼓勵嬰兒發聲的方法。   這個時期,嬰兒是在模仿的階段,像鶴鵲、九宮鳥一樣,只是模仿發聲,並不是真正的語言。即使如此,卻也是懂得語言的一種反應,大人應經常和嬰兒做這種呢喃發音的遊戲。 模仿聲音的時期:模仿大人聲音的時期,每個嬰兒都有差異,所以無法一概而論,通常大約是在半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嬰兒,經常都在獨自地呢喃玩耍。這時期,如果大人能充滿愛心地來聽嬰兒的發音,而且也學著他一起做的話,對嬰兒以後二、三個月的學習時間裡,便可發生很大的進步。 ◎說話時要帶有表情   當我們和外國人談話時,即使語言本不通,我們可以靠表情、聲調來溝通意思,同樣的,乳幼兒和大人之間也是這種情況。例如,當乳幼兒在惡作劇時,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子呀!」,同時作搖頭或搖手的表示,乳幼兒雖然聽不懂,但看表情也可以了解。 讓幼兒學比手劃腳:一歲左右的幼兒,有時可以教他要耍把戲:也許有人認為怎麼可以教孩子像小猴小狗一樣地耍把戲呢?但是,只要家人跟他玩得愉快倒地無妨。   大人們經當與幼兒玩比手劃腳的遊戲後,漸漸地,當你問幼兒「耳朵在那裡?」他就會指自己的耳朵,如果問「媽媽在那裡?」他就會指母親,這表示幼兒已經了解大人的意思了。   比手劃腳:一週歲以內的孩子,大人需要比手劃腳才能使乳幼兒瞭解自己的意思。但是,有一點特別重要的,當孩子對語言的瞭解到了某種程度時,大人就應避免比手劃腳。 ∼小六老師提供∼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41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對出生不久的嬰兒說話,當然得不到反應和回答,嬰兒也聽不懂,但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發達中,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不論如何,經常和嬰兒講話,就是語言教育的第一步。   很少有嬰兒會先天失聰,即使有,大人也未必能發覺。也許有許多人會認為和嬰兒說話有什麼用呢?但對先天失聰的嬰兒,這絕非浪費時間,稍長之後,孩子要接受特殊的語言訓練,此時,嬰兒期大人的談話對日後孩童學習唇語,具有最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雙親對新生兒說話是非常重要的。而一般的孤兒院、育幼院裡,由於缺乏人手,孩童在嬰兒期沒有語言的刺激,通常都有語言遲緩的情形,影響到日後語言的成長能力。 ◎敏捷沉默的母親型並不理想   這一類型的母親,替幼兒洗澡或換尿片時,總是迅速而沉默;專心於處理家務的母親,缺乏與嬰兒的感情交流,就無法刺激嬰兒語言發達。 例如當餵奶時,做母親的應該對嬰兒說「餓了吧?吃奶奶好不好?熱不熱?」等類似自言自語的話,或是「來來來,多喝一點。」這類話,同時在嬰兒眼前搖幌奶瓶,再將奶嘴塞入嬰兒嘴裡或讓其雙手捧住奶瓶,這些舉動會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嬰兒的語言發達。 ◎發聲遊戲、模仿大人的聲音   三、四月大的嬰兒,就會有顯著的發音習慣,經常「ㄇ丫ㄇ丫、ㄅㄨㄅㄨ」的自己在玩,這時候開始,嬰兒就是在作說話的準備了。 有時候,嬰兒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外國語言的發音,這是因為嬰兒只是發聲而不是說話的緣故。   嬰兒的呢喃語:嬰兒在玩耍時發出的聲音,稱為呢喃語,就像我們告訴嬰兒,小狗是「ㄨㄤˋㄨㄤˋ」,小貓是「ㄇ一ㄠㄇ一ㄠ」一樣。   學嬰兒的聲音來鼓勵他:嬰兒偶爾會發出「ㄅㄨㄅㄨ」的聲音,但如果大人也對他說「ㄅㄨㄅㄨ」,嬰兒也會再重覆「ㄅㄨㄅㄨ」,這是鼓勵嬰兒發聲的方法。   這個時期,嬰兒是在模仿的階段,像鶴鵲、九宮鳥一樣,只是模仿發聲,並不是真正的語言。即使如此,卻也是懂得語言的一種反應,大人應經常和嬰兒做這種呢喃發音的遊戲。 模仿聲音的時期:模仿大人聲音的時期,每個嬰兒都有差異,所以無法一概而論,通常大約是在半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嬰兒,經常都在獨自地呢喃玩耍。這時期,如果大人能充滿愛心地來聽嬰兒的發音,而且也學著他一起做的話,對嬰兒以後二、三個月的學習時間裡,便可發生很大的進步。 ◎說話時要帶有表情   當我們和外國人談話時,即使語言本不通,我們可以靠表情、聲調來溝通意思,同樣的,乳幼兒和大人之間也是這種情況。例如,當乳幼兒在惡作劇時,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子呀!」,同時作搖頭或搖手的表示,乳幼兒雖然聽不懂,但看表情也可以了解。 讓幼兒學比手劃腳:一歲左右的幼兒,有時可以教他要耍把戲:也許有人認為怎麼可以教孩子像小猴小狗一樣地耍把戲呢?但是,只要家人跟他玩得愉快倒地無妨。   大人們經當與幼兒玩比手劃腳的遊戲後,漸漸地,當你問幼兒「耳朵在那裡?」他就會指自己的耳朵,如果問「媽媽在那裡?」他就會指母親,這表示幼兒已經了解大人的意思了。   比手劃腳:一週歲以內的孩子,大人需要比手劃腳才能使乳幼兒瞭解自己的意思。但是,有一點特別重要的,當孩子對語言的瞭解到了某種程度時,大人就應避免比手劃腳。 ∼小六老師提供∼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2008年06月27日
公開
42

幼兒需要語言的刺激  對出生不久的嬰兒說話,當然得不到反應和回答,嬰兒也聽不懂,但是,人類語言能力的發達中,這是一個最重要的時期。不論如何,經常和嬰兒講話,就是語言教育的第一步。   很少有嬰兒會先天失聰,即使有,大人也未必能發覺。也許有許多人會認為和嬰兒說話有什麼用呢?但對先天失聰的嬰兒,這絕非浪費時間,稍長之後,孩子要接受特殊的語言訓練,此時,嬰兒期大人的談話對日後孩童學習唇語,具有最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雙親對新生兒說話是非常重要的。而一般的孤兒院、育幼院裡,由於缺乏人手,孩童在嬰兒期沒有語言的刺激,通常都有語言遲緩的情形,影響到日後語言的成長能力。 ◎敏捷沉默的母親型並不理想   這一類型的母親,替幼兒洗澡或換尿片時,總是迅速而沉默;專心於處理家務的母親,缺乏與嬰兒的感情交流,就無法刺激嬰兒語言發達。 例如當餵奶時,做母親的應該對嬰兒說「餓了吧?吃奶奶好不好?熱不熱?」等類似自言自語的話,或是「來來來,多喝一點。」這類話,同時在嬰兒眼前搖幌奶瓶,再將奶嘴塞入嬰兒嘴裡或讓其雙手捧住奶瓶,這些舉動會在不知不覺中,促進嬰兒的語言發達。 ◎發聲遊戲、模仿大人的聲音   三、四月大的嬰兒,就會有顯著的發音習慣,經常「ㄇ丫ㄇ丫、ㄅㄨㄅㄨ」的自己在玩,這時候開始,嬰兒就是在作說話的準備了。 有時候,嬰兒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好像是外國語言的發音,這是因為嬰兒只是發聲而不是說話的緣故。   嬰兒的呢喃語:嬰兒在玩耍時發出的聲音,稱為呢喃語,就像我們告訴嬰兒,小狗是「ㄨㄤˋㄨㄤˋ」,小貓是「ㄇ一ㄠㄇ一ㄠ」一樣。   學嬰兒的聲音來鼓勵他:嬰兒偶爾會發出「ㄅㄨㄅㄨ」的聲音,但如果大人也對他說「ㄅㄨㄅㄨ」,嬰兒也會再重覆「ㄅㄨㄅㄨ」,這是鼓勵嬰兒發聲的方法。   這個時期,嬰兒是在模仿的階段,像鶴鵲、九宮鳥一樣,只是模仿發聲,並不是真正的語言。即使如此,卻也是懂得語言的一種反應,大人應經常和嬰兒做這種呢喃發音的遊戲。 模仿聲音的時期:模仿大人聲音的時期,每個嬰兒都有差異,所以無法一概而論,通常大約是在半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嬰兒,經常都在獨自地呢喃玩耍。這時期,如果大人能充滿愛心地來聽嬰兒的發音,而且也學著他一起做的話,對嬰兒以後二、三個月的學習時間裡,便可發生很大的進步。 ◎說話時要帶有表情   當我們和外國人談話時,即使語言本不通,我們可以靠表情、聲調來溝通意思,同樣的,乳幼兒和大人之間也是這種情況。例如,當乳幼兒在惡作劇時,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子呀!」,同時作搖頭或搖手的表示,乳幼兒雖然聽不懂,但看表情也可以了解。 讓幼兒學比手劃腳:一歲左右的幼兒,有時可以教他要耍把戲:也許有人認為怎麼可以教孩子像小猴小狗一樣地耍把戲呢?但是,只要家人跟他玩得愉快倒地無妨。   大人們經當與幼兒玩比手劃腳的遊戲後,漸漸地,當你問幼兒「耳朵在那裡?」他就會指自己的耳朵,如果問「媽媽在那裡?」他就會指母親,這表示幼兒已經了解大人的意思了。   比手劃腳:一週歲以內的孩子,大人需要比手劃腳才能使乳幼兒瞭解自己的意思。但是,有一點特別重要的,當孩子對語言的瞭解到了某種程度時,大人就應避免比手劃腳。 ∼小六老師提供∼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7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傾聽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親密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親子關係品質的加強要仰賴傾聽,除了建立親密關係外,還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會發展成什麼樣貌與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可以深刻影響孩子的身影,但父母親很難去決定孩子這一生會走的方向,影響層面何在?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素材與對待他的方式。           ☆所以傾聽有二種目的:           一、讓孩子發展健康性格。           二、幫助孩子發展人生腳本。     通常我們將孩子當作是什麼樣的角色看待.將他當作「孩子」,還是當作「你自己的孩子」,還是當作「大人」,還是當作「獨立的個體」。理論上是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但是當你看到我們的孩子站在我們面前那麼矮那麼小,你能將他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嗎?這是有點困難的。   事實上人活在世上常被我們五官與現實生活矇蔽。我們以為這個孩子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在無數次的生命中,他曾經與我們是處在一種不一樣的關係形態,只是在這一生中,他是以一種我們的孩子這種形態方式呈現而已。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較易以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為有緣才能碰面,所以我們希望能結善緣,結善緣的一個好方法是,好好去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自己教了十幾年的溝通技巧,越來越感受到傾聽是很困難的一種技巧,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從小到大,我們人都是很自我中心,即他所關心的都是自己,且所謂的自我中心,表面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實是我們執著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上,你一直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錯的。   傾聽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忘掉我「自己」,當我們將自己放在心上就很難去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話是什麼?例如我曾在台中市跟愛心媽媽上溝通技巧訓練,在下課時,有位愛心媽媽跑來跟我講話,她大概跟我講了快十分鐘,一點要停下來的意思都沒有,而我自己一直看錶,擔心影響下節上課時間,我試圖用方法暗示她,但她似乎沒有感受到,當時我就在納悶,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後來我想到在那個片刻我所關心的是我自己,我擔心耽誤學員的時間,沒有真正去考慮這個學員她想要講話,我才體會到課慢一點上沒關係,先聽聽這個學員要講的是什麼?後來我就說:「在家裡是不是很少有人跟你講話?很少有人聽妳說話?」這個媽媽聽完這句話,眼眶就紅起來,這時她才停下來不說話,所以傾聽對的話,絕對會有效果,這是技巧問題。      真正的傾聽,若能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那真的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座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常常講話要講的很大聲,講到聲帶結繭,他還要再講,孩子的媽用盡方法叫他不要講,甚至還帶去看醫生,醫生表示繼續下去,聲帶會完蛋,但孩子仍然大聲說話,直到孩子的媽媽上了傾聽的課,跟孩子講了一句話,結果孩子以後講話就變小聲了,這句話就是:「你是不是很擔心不講大聲一點,別人就聽不到了?」所以傾聽可以有效解決親子問題。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5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傾聽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親密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親子關係品質的加強要仰賴傾聽,除了建立親密關係外,還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會發展成什麼樣貌與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可以深刻影響孩子的身影,但父母親很難去決定孩子這一生會走的方向,影響層面何在?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素材與對待他的方式。           ☆所以傾聽有二種目的:           一、讓孩子發展健康性格。           二、幫助孩子發展人生腳本。     通常我們將孩子當作是什麼樣的角色看待.將他當作「孩子」,還是當作「你自己的孩子」,還是當作「大人」,還是當作「獨立的個體」。理論上是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但是當你看到我們的孩子站在我們面前那麼矮那麼小,你能將他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嗎?這是有點困難的。   事實上人活在世上常被我們五官與現實生活矇蔽。我們以為這個孩子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在無數次的生命中,他曾經與我們是處在一種不一樣的關係形態,只是在這一生中,他是以一種我們的孩子這種形態方式呈現而已。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較易以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為有緣才能碰面,所以我們希望能結善緣,結善緣的一個好方法是,好好去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自己教了十幾年的溝通技巧,越來越感受到傾聽是很困難的一種技巧,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從小到大,我們人都是很自我中心,即他所關心的都是自己,且所謂的自我中心,表面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實是我們執著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上,你一直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錯的。   傾聽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忘掉我「自己」,當我們將自己放在心上就很難去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話是什麼?例如我曾在台中市跟愛心媽媽上溝通技巧訓練,在下課時,有位愛心媽媽跑來跟我講話,她大概跟我講了快十分鐘,一點要停下來的意思都沒有,而我自己一直看錶,擔心影響下節上課時間,我試圖用方法暗示她,但她似乎沒有感受到,當時我就在納悶,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後來我想到在那個片刻我所關心的是我自己,我擔心耽誤學員的時間,沒有真正去考慮這個學員她想要講話,我才體會到課慢一點上沒關係,先聽聽這個學員要講的是什麼?後來我就說:「在家裡是不是很少有人跟你講話?很少有人聽妳說話?」這個媽媽聽完這句話,眼眶就紅起來,這時她才停下來不說話,所以傾聽對的話,絕對會有效果,這是技巧問題。      真正的傾聽,若能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那真的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座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常常講話要講的很大聲,講到聲帶結繭,他還要再講,孩子的媽用盡方法叫他不要講,甚至還帶去看醫生,醫生表示繼續下去,聲帶會完蛋,但孩子仍然大聲說話,直到孩子的媽媽上了傾聽的課,跟孩子講了一句話,結果孩子以後講話就變小聲了,這句話就是:「你是不是很擔心不講大聲一點,別人就聽不到了?」所以傾聽可以有效解決親子問題。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2008年06月25日
公開
36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一   傾聽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親密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親子關係品質的加強要仰賴傾聽,除了建立親密關係外,還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會發展成什麼樣貌與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可以深刻影響孩子的身影,但父母親很難去決定孩子這一生會走的方向,影響層面何在?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素材與對待他的方式。           ☆所以傾聽有二種目的:           一、讓孩子發展健康性格。           二、幫助孩子發展人生腳本。     通常我們將孩子當作是什麼樣的角色看待.將他當作「孩子」,還是當作「你自己的孩子」,還是當作「大人」,還是當作「獨立的個體」。理論上是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但是當你看到我們的孩子站在我們面前那麼矮那麼小,你能將他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嗎?這是有點困難的。   事實上人活在世上常被我們五官與現實生活矇蔽。我們以為這個孩子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在無數次的生命中,他曾經與我們是處在一種不一樣的關係形態,只是在這一生中,他是以一種我們的孩子這種形態方式呈現而已。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較易以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為有緣才能碰面,所以我們希望能結善緣,結善緣的一個好方法是,好好去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自己教了十幾年的溝通技巧,越來越感受到傾聽是很困難的一種技巧,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從小到大,我們人都是很自我中心,即他所關心的都是自己,且所謂的自我中心,表面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實是我們執著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上,你一直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錯的。   傾聽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忘掉我「自己」,當我們將自己放在心上就很難去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話是什麼?例如我曾在台中市跟愛心媽媽上溝通技巧訓練,在下課時,有位愛心媽媽跑來跟我講話,她大概跟我講了快十分鐘,一點要停下來的意思都沒有,而我自己一直看錶,擔心影響下節上課時間,我試圖用方法暗示她,但她似乎沒有感受到,當時我就在納悶,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後來我想到在那個片刻我所關心的是我自己,我擔心耽誤學員的時間,沒有真正去考慮這個學員她想要講話,我才體會到課慢一點上沒關係,先聽聽這個學員要講的是什麼?後來我就說:「在家裡是不是很少有人跟你講話?很少有人聽妳說話?」這個媽媽聽完這句話,眼眶就紅起來,這時她才停下來不說話,所以傾聽對的話,絕對會有效果,這是技巧問題。      真正的傾聽,若能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那真的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座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常常講話要講的很大聲,講到聲帶結繭,他還要再講,孩子的媽用盡方法叫他不要講,甚至還帶去看醫生,醫生表示繼續下去,聲帶會完蛋,但孩子仍然大聲說話,直到孩子的媽媽上了傾聽的課,跟孩子講了一句話,結果孩子以後講話就變小聲了,這句話就是:「你是不是很擔心不講大聲一點,別人就聽不到了?」所以傾聽可以有效解決親子問題。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讓寶寶理解什麼是「規矩」

2008年06月12日
公開
40

很多時候,爸媽並不了解寶寶的想法,寶寶也不明白爸媽的要求是什麼,所以莫明其妙地被貼上了「不乖」的標籤。怎樣才能和寶寶做有效的溝通。 (轉貼) 讓寶寶理解什麼是「規矩」 寶寶對成人世界的種種「規矩」並不是很理解,他們常常投入自己的遊戲中,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如果爸媽只是說一句:「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守規矩」來批評他,事實上他並不理解,要怎樣做才是「守規矩的好寶寶」。 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去做,平時要用反覆、簡明扼要的話來告訴寶寶。當寶寶表現好時,更要及時地表揚他。 爸媽可以訂立一些明確的獎懲制度,全家一起執行。例如:不可以在房內亂扔玩具,鬧鐘響完後一定要起床等等。爸媽還可以把寶寶喜歡的東西和他最容易犯的錯誤放在一起,例如:不好好吃飯就沒收最心愛的餐具;不準時去睡覺就沒收最喜歡的娃娃;或是做的好,就可以集點數換玩具。 明確告訴寶寶要注意什麼 爸媽經常會告誡寶寶:「要小心一點」,卻往往沒有告訴寶寶正確的做法。其實寶寶一點都不明白,要小心哪方面,一旦出錯了又被爸媽責怪:「怎麼還是不小心呢?」寶寶會很委屈,卻是有冤無處申訴。 用最簡單易懂的話,告訴寶寶應該注意什麼,比一句空洞的「小心」有用得多。例如寶寶端水,爸媽就應該說:「走慢一點,容器要拿平穩」;寶寶吃餅乾,爸媽就該說:「不要到處走動,坐在桌子邊身體向前傾,碎屑不要掉在地上」;過馬路之前要告誡寶寶:「不能橫衝直撞,一定要牢牢牽住爸媽的手。」 爸媽應該正確認識寶寶所處的年齡能力,不要盲目地指責他。而且有時候寶寶已經很小心、很努力,還是可能做不好。這種情況下,爸媽應該肯定寶寶的成果,然後告訴他:「沒關係,等你再大點一定能做到。」 瞭解寶寶真正的意圖 寶寶的生活經歷有限,往往不能預知可能的危險,也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做的將帶來怎樣的後果。爸媽往往會跟在他後面大喊:「不許這樣,不准那樣……」,寶寶卻常常充耳不聞。聽別人還是聽自己的,寶寶多半選擇後者,爸媽就會認為寶寶不聽話,明知故犯。事實上,寶寶不知道爸媽為什麼要阻止他,既然不是明知也就算不上故犯。 寶寶做某件事,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例如寶寶把媽媽裝好食物的保鮮盒整個翻轉過來,是想看看它的底部是怎樣的。爸媽應該學會先忍住不發火,問清楚寶寶的真實意圖,然後再告訴他,這樣做會帶來的後果,只有寶寶理解自己錯在哪裡,才不會有下次。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2008年06月11日
公開
38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文/吳若女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 o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 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 梫磳D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子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 臏癒A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裏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 B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 ,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裏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