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頭胎寶寶氣喘機率 較第二胎高出2.5倍

2008年11月26日
公開
52

頭胎寶寶氣喘機率 較第二胎高出2.5倍 更新日期:2008/11/23 04:0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第一胎比第二胎容易罹患氣喘!國內一項調查發現,第一個寶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第二個以後出生寶寶的2.5倍。小兒科醫師推論,出生順序為第二個以後的寶寶因平時被姊姊或哥哥感染的機會較高,反而對氣喘有較好的免疫力,發生氣喘的機會也就比較低。 這篇研究為「台北市6至8歲學童氣喘、鼻炎及濕疹盛行率及嚴重度調查」,共針對台北市12個行政區高達兩萬多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達49.4%的小一生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其次為氣喘有20.34%,再者為異位性濕疹比率為13.1%。 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任吳維峰指出,此次研究相較於6年前,長庚醫院使用同樣問卷、同樣針對北市學童所得的結果,6年來,北市學童患有異位性濕疹的增加幅度最大,達22.4%,其次為過敏性鼻炎3.3%,再者為氣喘的2.7%,顯然北市學童的過敏性問題仍然在增加當中。 分析氣喘的危險因子發現,出生時的體重較輕者,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正常人的4.2倍,其次為第一個寶寶,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第二個以後寶寶的2.5倍,再者為母乳餵食4個月以內的寶寶,其罹患氣喘是一般寶寶的2.3倍。 吳維峰指出,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寶寶多與早產有關,因早產的寶寶肺部發育較不成熟,未來罹患氣喘的機會就高。由於母乳可以給寶寶更好的保護,母乳餵食的時間太短,孩子所得到的保護就較低,罹患氣喘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至於第一個寶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較高,吳維峰表示,這是比較有趣的發現,推論父母多會較為注意第一個寶寶,所處的環境也較為乾淨,結果孩子的免疫抵抗力反而較弱。相較之下,第二個以後的寶寶,父母較不會像第一個寶寶太過於注重乾淨,加上平時有姊姊哥哥的感染機會,結果反而有更好的免疫力,罹患氣喘的機率也就比較低。

兒童鼻過敏 秋涼保健4選擇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51

中藥養生》兒童鼻過敏 秋涼保健4選擇 【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 中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不少有過敏性體質的小朋友早上醒來,又是打噴嚏,又是流鼻水,讓家長看得心疼不已,只好陪他們四處求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麗姝表示,過敏性鼻炎常見於五、六歲兒童,且常合併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就中醫來說,過敏性鼻炎又名鼻鼽,主要是肺經開竅於鼻,合於皮毛,肺氣虛者一旦感受到風寒、風熱、濕熱等,就會造成呼吸系統過敏、免疫力下降及皮膚過敏。 既是脾腎虛弱導致肺失溫潤,進而產生鼻鼽,其病在肺,其本則在脾與腎,因此治療以溫補肺、脾、腎的袪風散邪為主。中醫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法有三,一是辨證論治,一是穴位敷貼,一是針灸。 就辨證論治而言,過敏性鼻炎分風寒型、風熱型及虛寒型,各有不同療法。風寒型患者鼻涕清流,晨起噴嚏多且易頭痛,以葛根湯、蒼耳散為處方;風熱型患者有鼻痛、流黃鼻涕及鼻塞等毛病,處方是桑菊飲、辛夷清肺湯;虛寒型患者容易感冒,流清鼻涕,手腳冰冷,若屬肺氣虛以玉屏風散治療,若屬脾氣虛以補中益氣湯治療,若屬腎氣虛則以溫肺止流丹為首選。 穴位敷貼是將白芥、細辛、元胡等辛溫、逐痰、溫陽及通絡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製成藥餅,敷貼在背部俞穴上,每次貼1~4小時。針灸療法則以毫針取穴,選取的穴位有迎香、印堂、鼻通、合谷及足三里等。 另在保健茶飲方面,補肺湯是取粉光參5克、紅棗12克、核桃仁2克、生山藥80克為材料,先將粉光參、紅棗及核桃仁加水一千毫升煎煮,煮沸後轉小火再煮20分鐘,繼續加入山藥煮15分鐘,放溫後可當茶飲,紅棗、核桃仁及山藥皆可食。 兒童過敏性鼻炎茶則是取辛夷4克、粉光參4克、黃耆6克、白朮6克、防風6克、川貝母6克、生薑4克為材料,加水一千毫升煎煮,煮沸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放溫後去渣取汁,可當早、午、晚的茶飲。 【2006/10/17 民生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兒童過敏 食物常是禍首 【聯合報�陳鉉煒�台中市陳鉉煒小兒科院長】 http://udn.com/NEWS/LIFE/X3/3565976.shtml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5

>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 > > > 主題: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 > > (2006-03-27)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 > 巧》◎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經常成為智能測驗的測驗對象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對於「指示」的把握能力。 > > > > 例如,給予圓形、三角形、方形交纏在一起的圖形,要求被測驗者「將位於圓形與三 > 角形中,且位於方形的部分塗黑」,最主要的就是測驗他是否能正確地把握這種複雜的 > 指示。 > > > > 當然,這種理解、把握指示的能力所以重要,並非因為它成為智能測驗的對象,最重 > 要的是,它是一種與所有頭腦活動都有密切關係的基礎能力。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應 > 該進行訓練。而這種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俯拾即是。 > > > > 例如,讓孩子到書架去拿書,或到餐廳去拿餐具,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這時候, > 不要用手指出物品的位置「你到那個地方去拿那個東西」,而應該說「你去拿書架上倒 > 數第三層那本有藍色書皮的書」,或者「你去把放放在電視機右邊架子上第二層的黑罐 > 子拿來!」將物品與位置都具體地用語言表示出來。 > > > > 此外,也可以讓兩個孩子分別坐在屏風兩側,交給他們一張同樣方格的紙,指示他們 > 「右角畫××,中央靠左的方格上畫一個圓形……」然後看兩人所畫的位置是否正確, > 這種遊戲可以訓練孩子位置及空間的感覺。 > > > > ◎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站在頭腦發達的觀點來看,頭腦與身體有密切的關係。更清楚地說,頭腦每天的活動 > 和身體的運動量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 > > > 根據體育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日本大阪教育大學教授柏原建三的研究,幼兒的運動 > 會敏感地反映到大腦中樞,使精神活動活潑化。 > > > > 他為了調查幼稚園兒童的精神作業,曾經進行了Kraepelin精神作業檢查,結果發 > 現,在運動會期間,兒童的作業速度大幅度提高。 > > > > 由此可見,在進行精神作業﹘﹘也就是在用頭腦時,同樣需要身體的運動。以前,人 > 們常說「考試期間應該少運動」、「運動後,血液都流到身體裡去了,腦部會貧 > 血……」這種說法實在有重新考慮的必要。 > > > > 以傳統心理學理論來說,適度的肉體刺激,可以減低精神緊張與壓力,促進人類原來 > 的頭腦活動,這一點已經經過實驗證明。經常進行激烈頭腦活動的作家與企業人士,每 > 天都會按時作體操、散步,以轉換情緒,也是基於這種原理。 > >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基於這種考量, > 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多多運動。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2008年07月24日
公開
43

把話說清濋 ─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   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   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   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   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   跟孩子溝通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無條件的真愛:   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願,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 四、期待被了解:   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注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 一、身  教: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 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 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 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   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  恕:   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  樂:   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沈積的負擔。 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   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   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   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   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   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   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   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   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   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   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2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壹、前言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數』息息相關,所以讓孩子自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方面能增加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另方面又能加強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幫助孩子從生活化的遊戲中,吸收數學的知識,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做個小小數學家。 貳、思考分析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數字,對於生活並不會造成任何不便,因此不會積極地主動學習。影響所及,指導的機會也相對地減少。   但是和身體會自動成長、成熟,孩子自然會站立、步行不同,人不會自然而然具備數的概念。而和孩子沒有人指導就不會寫字、認字一樣,在沒有人指導、訓練的情況下,孩子一輩子也不會認識數字。   「不加以教育,當然不可能發達。」   任何一位幼兒,從小就擁有一種想要學習的潛在慾望。如果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機,用妥當的方法,讓幼兒們滿足於這種迫切學習的慾望的話,那麼幼兒的智力,將會無限地伸展下去。   文字、數字等知識文化財產,必須配合孩子的興趣及發展程度,從幼兒期開始,好好加以指導。   坦白說,一碰到數字就頭痛的大人並不少。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接觸數字的機會較少,或者因為接受錯誤的指導,以致於在數字方面屢遭挫折的緣故。一般來說,在數字方面能力較弱的人,不論在學校或社會,都會備嚐辛苦。為了加強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父母應該自幼就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讓孩子樂於與數字接近。   人的一生當中,智能急速發達的時期是在幼兒期。從剛生出、什麼都不知道的嬰幼兒到兩、三歲時學會說話,瞭解他人所說何意的時期,孩子逐漸會將自己的想法、感覺傳達給他人知道。   到了三、四歲左右,孩子會對周遭的事情抱持很大的興趣,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以心理學的觀點,這個時期又稱為質問期。孩子一旦開始提出質問,即為智能大量發展的證明。在幼兒對任何事物均感興趣、渴望知道的這個時期,必須給與適切的材料以促進智能的發達。可惜的是,不論是在幼稚園或家庭中,都忽略了數字的指導。由於認為數字指導可以等到上了小學再開始,因此很多家庭都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此外,認為沒有適合幼兒的數字指導書籍,也是疏忽的原因之一。問題是,近年來不論是在電視、汽車牌照、雜誌、撲克牌、電話、日曆、時鐘…等,孩子在生活及遊戲中接觸數字的機會很多,因而對數字教育的關心度也大幅提高。   儘管認為對幼兒進行數字指導有其必要性,但是卻不知指導方法或進行錯誤指導的父母親,並不在少數。   父母親縱然對數學很不靈光,但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前,仍然可以幫助他認識和吸收一些數學上的基本概念。等他上小學後,正式學數學時,非常有用。   「數目」是在小學的數學教育開始前,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瞭解,學會的重要東西。如果忽略了這個學習階段,便進入小學直接學習數學,將是相當危險的事。小孩子進入小學初期,因不懂數學,而導致對數學厭惡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完全是由於沒有在幼兒期讓小孩充分學習「數目」的原故。   教導學齡前兒童認識數學,要分幾個階段,讓他自己有所發現與認知。而且仍以遊戲方式為主,這樣,孩子與妳都會覺得愉快。   對數字指導非常熱心的父母親,有一個共通的傾向,那就是近乎強迫性地教孩子數數。如果孩子學不好,就勃然大怒或厲聲叱責,以致無法依循正確的指導順序,配合孩子的心理進行指導。孩子在不瞭解數字的意義,又頻頻遭到責罵的情況下,當然會失去對數字的興趣。結果只是把數數當成唱兒歌似地,機械式地唸出來而已。若硬是機械式地往他腦子裡塞數目字,就不會收到什麼效果。   父母們常常讓孩子死背數學,而未教他真正的意義,是不恰當的。父母應有「數學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基本概念,才能使孩子對數學有正確的了解。   孩子的數字活動,會繼言語活動之後變得活絡。但是,孩子雖有當成語言的「數」,和不具有相當好的數字觀念。教導孩子數或量的觀念,有所謂適當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因孩子的發育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孩子對數原本不感興趣,可是只要指導得法,那麼從五歲開始,便會突然對數表示關心,立刻就要數數或加以比較。當然,也有孩子在四歲左右,數字能力就已經相當發達。為此之故,對於幼兒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好或不好而或喜或憂。真正必須考慮的是,哪怕孩子的資質再好,如果父母始終抱持放任不管的態度,則孩子永遠也不會對數字表示關心,更無法具備良好的數字觀念。由此可知,在生活上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指導,乃是發展數字能力的首要條件。   要發展幼兒的「數」能力,究竟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呢? 第一、母親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必須充分瞭解,並且配合其意願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還要配合孩子的年齡、能力及興趣,在不會太遲又不勉強的情況下展開教育。 第二、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當孩子提出詢問時,一定要耐心、親切地回答。   對於孩子的詢問,有時要立刻回答,有時則要先讓孩子自己思考,或是和孩子一起思考,共同找出答案來,當然,成為孩子好的說話、遊戲對象也是很好的。 第三、適度利用遊戲或繪畫等,激發孩子對數量的關心度。 第四、在每天的生活當中,藉著具體事物,比較量的大小或東西的順序,讓孩子對圓形、四方形等形狀產生興趣。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而正經八百地坐在書桌前教導孩子,最好透過遊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興趣。發展數能力的良好環境,首推有好母親的家庭。和身為獨生女的孩子相比,上面還有兄姐的孩子普遍較早對數量產生興趣及關心度。   數量指導的適當時期會因指導法而提早。先決條件是不要給予孩子負擔。而要進行好的指導,首先必須瞭解幼兒的數字能力一般是以什麼樣的情形發展的。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中) 參、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下) ▲排列次序   教孩子學習數學,當然不可忽略數字順序的重要,這遊戲是利用繩子把1-10的數目字順序正確地串聯起來,便成為一條魚的圖案,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也是學習數字順序的好幫手。 ▲顏色   顏色的辨認除了是孩子的視覺發展一部分,其實也是數學類別的一種。衣夾顏色配對遊戲的玩法是把紫色、粉紅色、綠色和黃色的衣夾夾在相同顏色板上,目的是訓練孩子對顏色的觀察和配對。其製作既簡單又經濟,媽咪也可以嘗試在家自己動動手為小寶寶做呢! ▲時間觀念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增加孩子對時間的運用當然有助他們純熟掌握數學。這個時鐘遊戲的玩法是要孩子根據三個不同時間的指示,將鐘的時針和分針撥到正確的時間上,從遊戲過程中加強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伍、好玩的撲克牌:洗牌、理牌、發牌的練習,這是玩牌的初步,讓孩子熟悉撲克牌,透過觸摸和練習,增進手指與小肌肉的靈巧。 ▲撲克暖身運動 學習目標:認識撲克牌,並知道它可以玩許多遊戲。 玩法:排形狀、圖案。撲克牌每張形狀大小都一樣,可鼓勵孩子排列組合,排出各種形狀和圖案,如長方形、扇形、圓形等;正面、反面皆可運用,若以正面排列,還可以有顏色(紅、黑)的變化,以及撲克臉圖案的變化與搭配。 ▲誰是同一國的? 學習目標:分類的練習 玩法:請學生把「不同國」的撲克牌分開成若干國。例如:以顏色分,分成紅黑二國;或是有人頭和沒人頭的分開…只要學生能說成理由,教師都給予讚許、接納。 ▲撲克牌數一數 學習目標:a數數1∼10      b認識阿拉伯數字。 玩法:a這張牌有幾個紅桃(黑桃、梅花、方塊)?    b這裡有幾張牌,數數看?    c我們來照著牌上的數字寫寫看(利用牌上的數字教學) ▲撲克比一比 學習目標:能分辨點數多少 玩法:a每人分一樣多的撲克牌。    b每人一次拿一張,比比看,誰的點數大誰就嬴。    c最後看誰的張數多,誰就是贏家。 注意事項:必須先說清楚,J是11點,Q是12點,K是13點,A可算是1點也可算是14點。遊戲前先約定清楚,也可視孩子程度,把J、 Q、K先抽掉,玩10以內的比大小。 ▲猜猜看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玩法:教師手握撲克牌一疊,一次拿一張,快速閃示,讓學生猜:什麼花色的牌?點數是多少?可統計看誰猜對的最多! ▲撲克變魔術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 玩法:這遊戲小朋友認得每一張牌的花色和點數,就可以玩了。教師拿三、四張牌放在桌上(蓋著),再拿其中一張讓學生看清楚了又放回去(仍蓋著)。然後,教師快速地移動掉換這幾張撲克牌的位置,再讓學生猜猜,剛才那張牌在那兒?看看誰猜得最準? ▲十點半 學習目標:加法練習 遊戲方法:可根據學生程度有不同的玩法。玩本遊戲時,J、Q、K都代表「半」,剛開始玩十點半時,可先把代表「半」的撲克牌取走,玩10點、8點皆可。點數「爆了」就輸,學生可輪流當莊家,負責發牌、補牌、理牌的工作。 ▲心臟病 學習目標:學習專心,注意力集中,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遊戲方法:一人拿牌(整疊),從最上面一張逐一掀開放 桌上,玩的人並輪流報數從1、2˙˙˙、13,再從1開始數,不斷反覆。當發的牌點數和報的數一致時,大家必須盡快把一隻手放桌上,等大家的手一一疊好,放在最底下的人有權利抽出拍打其他人的手,其他人則在同時,把手縮回,避免被打中。 陸、結語 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是否傑出,關鍵在於對數字是否具有興趣,對於數會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以及在用自己的方法開始學習時,數字入門階段的指導方法是否正確等。 好的指導方法,是拓展數之能力的重要條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條件,則是必須給予良好的環境。 另外,愉快的氣氛有助於消除孩子的抵抗感,提高學習興趣,故而能在短時間內展現成效。進步神速的結果,更加深了孩子的學習意願,從此樂於和數字打交道。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善用書籍媒體

2008年07月22日
公開
40

善用書籍媒體   一直喜歡信誼期金會“小袋鼠說故事劇團”團長吳幸玲女士所說過的一段話,也給我許多的啟示。這段話內容大約是這樣子的。   “說故事是一件很迷人的事,透過每一則故事豐富多采的內容,可以引領孩子進入神奇的想像世界,也能反應具有啟發作用的人生經驗,不論孩子多大都應享有聽故事權利,父母別急著放下這個重責大任。”   我在想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時間,可以與孩子共享讀書樂的時光?有人怕與孩子共處時會與孩子沒話講,然而吳女士的一段話中不就意謂著, 故事書可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橋樑嗎?   從小讓親子間有聊不完的話題,故事書是最好的媒介。以幼兒開始,養成說故事的習慣更是為往後的親子互動機會舖路。將情節及內容傳達給孩子,是平常的事。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因為“唸書的行為”增加了親子間互動的機會,是金錢買不到的。   父母能了解書中的正面含意為之重要。讀童話故事如同涉獵多采多姿的生活,體驗不同的領域世界;好的經典名著如同品格優秀的益友,可學習到正面的善良,勇敢,機智,誠實,禮貌,勤懇,忍耐,樂觀,謙虛,同情心及責任感等美德。受用無窮,潛移默化,培養出高尚的人格情操。   如果每天匆匆忙忙的用應付的心態講故事,才覺得心安理得,心裏好過,那麼小孩不但感受不到聽故事的快樂,還會對大人的應付行為非常敏感。如此的相處時光,不見得會比沒唸好。所以,念書要怎樣念,小孩才喜歡聽 ?那要看大人就要營造,驚喜及愉悅的感覺與祕密,神奇的氣氛!   讀故事書時,不要事前預估孩子的程度,而是要培養大人的耐心。此期孩子一旦喜歡看那本故事書(只要是正向的)會要求一直唸同一本書,父母可漸進式的以唸為先,等孩子有興趣時,可採半講半問的方式講完故事,在孩子大一點時,可以請他(她)講書中的內容給你聽。   書是目前最適合學齡前兒童的玩伴,別以為書只有單向溝通,它還隱藏著孩子的想法,內心的真實面。 *以下將予以舉例: 1.孩子聽到什麼樣的故事會哭?他怕什麼?在生活中,他(她)是否也對特定的物體害怕   ?可試著問問,怕的是什麼,找出原因,予以解決;有時是年紀未到而不懂,不喜歡看   ;有的看到某些符號或圖案會怕,或書中象徵性的內容具有威脅性,則不如等大一點再   拿出來看。 2.特別喜歡書中的什麼東西,什麼人物?會模仿?籍著故事書,促進語言的發展,增加話語   中的字詞,漸漸的他會了解其中的意義,對人,事,物會有更多,更深一層的認知。 3.對什麼東西特別討厭? 4.對何種事務最感興趣? 5.培養孩子與家人溝通的動機。以書中的內容,了解一個家庭的相處之道,在平常看書時   就予以強調。 6.孩子會選擇好榜樣,產生注意力與興趣,進而學習(當然要選對書籍)。 *然而書要如何唸? 1.如遇到孩子害怕時,以孩子了解的詞彙問其害怕什麼.日常生活中可疏導,或減少刺   激。 2.喜歡的故事書,會要求多唸數次,此時可漸漸改由一問一答,進而由孩子以他喜歡的方   式唸出。 3.注意力不集中,可選擇篇幅少的故事,或大人自行刪減不必要的內容。真正良好的故事   書,如何適合孩子讀,是由大人心中那把尺來衡量.不要照本宣科的讀過,改革書中   內容不良行徑。 4.在平時發現孩子講話的內容有不對稱的用法時,要想想孩子接觸的書籍,電視節目或周   遭中有無類似之人之用語。如不雅時,記得不重覆的糾正,尤其糾正不過來或孩子一直   重覆它時,重覆糾正只會加重孩子重覆用語的機會,反而孩子改不過來。不如,轉移注   意力,不讓孩子有機會去用它,而在唸書時,可改換語句。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死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班比的媽咪被射殺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媽   咪跑掉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媽咪出去了,不是跑掉了。如:孩子會突然的說   :”吃大便”大人問不出所以然來。孩子又覺得很好玩時,不要讓孩子過度集中於此,   並以嚴謹的口吻告之予糾正。當糾正不過來時,不強迫糾正,並轉移注意力。 5.如果孩子不喜歡讀,不要強迫。孩子不喜歡讀,一定有他的理由在。當孩子在自然而然   中的拿起該書時,再多予支持。 6.不要選擇頁數多,圖片少的書籍.小孩注意力無法持久。 7.可以開始訂書籍了,父母也可因有訂週刊或雜誌而不必去花很多時間去找童書,尤其對   雙薪家庭不失為上策。而且目前兒童書刊,雜誌或月刊多以小孩發展為本並有延續性,   提供可接受性的內容和玩具。 8.找一個可讓孩子放書的櫃子,隨時想看書時,隨手可得,也讓孩子了解書要放在那裏,   養成put it away (放回原處)的好習慣。

如何和寶寶聊天

2008年07月21日
公開
42

如何和寶寶聊天(上)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他又聽不懂、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不過孩子其實從大人的說話中會漸漸了解意思,因此你不需要一直問孩子問題或期待他回答,而是要幫助他發展理解能力,進而奠定未來的表達能力。當然每個階段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陪他說話聊天,才能讓他的語言世界多采多姿。 ★陪一歲以下的寶寶聊天: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也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時候咿咿呀呀,有時候會大聲吼叫,他們開始逐漸喜歡說話,父母記得這時候起,就要多和寶寶說話。 1.配合寶寶表情和他說話   例如看見寶寶打哈欠,可以說「你累了嗎?今天玩了好多遊戲一定很累了吧!」。聽見寶寶在發出ㄜㄜ的聲音,也可以學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順便問他說「你是不是肚子餓了呢?為什麼ㄜㄜ叫啊!媽媽沖奶粉給你喝好不好?」 2.幫寶寶熟悉自己的名字   例如「這是小奇的書」「小奇該起床了」,讓寶寶對名字熟悉,不過不要使用太多的名字,有的父母會取別名、英文名、阿公阿媽慣稱的小名等,這時候用得太複雜,他可能會搞混。 3.搭配肢體語言帶領寶寶說話   可以舉起寶寶的手說,「寶寶的手舉得很高喲」;或者看到寶寶的雙手揮舞,可以說「寶寶很開心對不對」。如果他指著電視,你就說「那是電視,看太多電視不好」。 4.從遊戲中陪他聊天   例如陪寶寶玩球,球在滾動時就說「球是圓的、所以會滾動」。或者突然把臉藏在一塊布後說「媽媽不見囉!寶寶看不見媽媽了!」這時候的寶寶對於會移動的物體或是突然消失的東西都會感到很有興趣,透過遊戲激發他的好奇,也會讓他慢慢學習這些詞彙的意思。 ☆陪一到兩歲的寶寶聊天:   一歲之後的寶寶開始逐漸會說單字了,漸漸地一個詞也會跑出來,到了18個月之後,詞彙可能突然會爆發出來,甚至會將幾個詞彙組合在一起。這時候的父母和孩子聊天時,要多培養他的理解能力。 1.帶孩子邊做家事邊聊天   這時候的孩子模仿力能強,可以讓他學著拿小掃把來掃地,父母可以順便告訴他「這是掃把、畚箕,把地掃乾淨,寶寶就不會弄髒身體了」。也可以讓他陪著你澆花,一邊陪他說「澆花就好像是給花兒喝水一樣,如果它都沒有喝水,就好像寶寶一樣會覺得很渴、會不舒服」。 2.順著寶寶的問題來陪孩子說話   如果寶寶拿起電話問這是什麼?除了回答他「這是電話」之外,也可以順著說明「電話就是可以講話的工具,如果媽媽出去買東西,寶寶有事要找媽媽,可以打電話給媽媽」。如果寶寶看著圖卡上的魚充滿好奇,媽媽也可以解釋「魚是住在水裡的,它在水中會游來游去,下一次媽媽帶寶寶去河邊玩,一起去看魚住的地方」。 3.多引導寶寶將東西從A處拿到B處。   媽媽可以說「飛機、拿飛機給媽媽」。當寶寶順利完成任務時,媽媽除了拍手讚美之外,可以多說一些關於飛機的常識,例如說「飛機昰在天空飛的,可以飛好高好遠…..」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玩飛機,讓寶寶對這個物品有深刻的記憶。 ★陪兩到三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寶寶喜歡模仿、對什麼事物都充滿高度興趣,因此他們還會常常問問題,最喜歡問的就是「那是什麼」「他們是誰」「要去哪裡」。他們會用幾個字詞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因此父母與他們聊天時要特別重視引導他們說出內心感覺。 1.鼓勵孩子說出感受   如果因為不能帶他出去玩,看見他嘟著嘴,就問他「心情不好嗎?怎麼嘟著嘴?」也許寶寶還不太能完整表達出心中感受,父母不妨替他陳述「你不能去公園玩,所以心情不好對不對?」「媽媽知道你今天很不開心,因為今天不能帶你出去玩」,透過這樣的親子聊天,可以讓寶寶知道你是明白他的感受的,也可以趁機說明你今天不能帶他出去玩耍的理由,讓寶寶理解事情的原由。 2.透過遊戲讓寶寶學習顏色、數字、大小和空間等概念   例如陪著寶寶一起玩積木時,可以告訴他「這個積木是黃色的」「你把藍色的積木拿給媽媽」「這個積木比較大、那個積木比較小」。 3.重複讓寶寶說同樣的句子,他才會印象深刻   例如坐上大型玩具車,父母和寶寶一起坐車去玩耍,教孩子說「叭叭,要開車了」父母也回答「我們要去動物園了」,再引導孩子說「車子要開了、叭叭開車了」,多重複一些相同的語句概念,讓孩子記得牢、也讓這樣的遊戲聊天充滿樂趣。  (待續) 如何和寶寶聊天(下) ★陪三到四歲的寶寶聊天:   這時候的小孩語句增加、詞彙愈來愈豐富,可以說一個完整的句子,只不過有時因為表達有誤差,或是因為創造力強,句子的產生也常常令父母一頭霧水。例如他會說「今天學校很花」,可能是學校開滿了花,也可能是老師帶著他去看花。這時,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說不清楚,應該慢慢引導他形容說出今天看到的一切,反而會充滿驚喜。 1.多談談學校生活   這時候孩子花在上幼稚園的時間愈來愈多,對於學校中老師教的東西、以及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每天都不同。所以家長看見孩子可以說「今天看起來好開心,是不是吃了好吃的東西?」如果父母本來就知道今天是冬至,學校有安排搓湯圓的活動,一定要問「搓湯圓好不好玩?你搓了幾個湯圓?好不好吃呢?」讓孩子覺得他今天的點點滴滴都有人可以一起分享。 2.帶孩子一起閱讀   其實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還可以啟發孩子的情感認知的世界。不妨每天抽一個固定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那是「故事書時間」,每天念一段故事給他聽,其中可以穿插問一些問題,聽聽孩子的反應。 ★陪四至六歲的寶寶聊天:   四、五歲的寶寶喜歡吹牛。他會說「我爸爸的車子是全世界最大的」「我爸爸的車子能坐一千萬個人、比你的大」。他們也喜歡大吼大叫,不過也愛講悄悄話,他們還能清楚表達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概念。由於他們能言善道,因此父母應該多提升他們口語表達的清晰和流利程度。至於六歲的寶寶已經充滿創造力,他們很愛想像、勇於創造、樂於表達自己,甚至開始有自己的心事,這時候的父母和他們聊天時,要重視他們的創造性,更要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真感情。 1.分享秘密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秘密心情,也認為媽媽會有心中秘密,不妨讓秘密成為一種遊戲。媽媽可以說:「有個秘密讓你猜猜,如果猜對了,你也得分享一個心中的小秘密。」因此可能他會說「我覺得老師好兇」「我覺得同學小玲很漂亮」……,透過秘密的分享,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更緊密。 2.陪他玩扮家家酒   角色扮演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生活、也會開拓他的想法。他會變成「媽媽」,學習照顧你,你也會從中發現他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認知為何;他會成為「牙醫生」,要你張開嘴看牙齒,你可能才會發現他原來有多害怕看牙,為什麼怕看牙?不同的角色轉換,你可以順便告訴他每個角色、每件事情的意義。 ※BOX:陪孩子聊天的注意原則 1.不管他聽不聽得懂,父母要學習自言自語。 2.和他說話時,記得多觀察他的表情眼神。 3.做個好聽眾,千萬不要忽視寶寶的說話,逕自地表達意見。 4.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儘管他的說法很無厘頭,也要有參與感。 5.順著孩子關心的事陪他聊天,不要他明明在看魚缸,你硬要他數積木,反而讓他覺得很無聊。 6.對孩子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他話說得不清楚就指責,不要拿他和別的孩子一直比較。 7.讚美、讚美再讚美。只有鼓勵讚美不斷,才會讓孩子和你的話題源源不絶。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當小朋友向您說「不要」時

2008年07月20日
公開
57

當小朋友向您說「不要」時   家有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小朋友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資料來源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幼兒教育科∼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

2008年07月19日
公開
70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一)   只要是家中有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孩子,家中經濟情況還不錯,或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大概都會經由廣告的促銷或口耳相傳的方式,花錢送其子女去上才藝班,學習一些藝術的(音樂、美術、舞蹈、陶土等)、時髦的(英語、電腦、讀經等)、或和課業有關的項目(心算、數學、作文等)。      當親戚朋友或家長們聚在一起時,也常常會交換意見,要給孩子上什麼班啦(不學會後悔,因為別人都會他不會,缺乏競爭力),要找什麼樣的老師啦(好老師的標準常是教學嚴格,學生表現傑出,或參加比賽都是名列前茅等)。      因為大家都上,故而有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孩子比自己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人家都去學,我的孩子資質又不差,我又不是供應不起,那能缺席,不然豈不是會被人認為太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是盡責的父母,或是擔心因此埋沒了他的天分等。      但是,除了上述的想法,父母親可曾深入了解過才藝班?問過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他想學這些才藝嗎?他在學習的過程快樂嗎?父母親對孩子學習才藝所持的心態為何?期望是什麼?如何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才藝班呢?老師教學的方式是什麼?他們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二)   其實才藝的學習應屬於一種課外活動,也就是在正常的課業外,進行具有陶冶身心,培養興趣,增進生活情趣特質的活動。基本上,這類的活動應是以較愉快、沒有壓力的心態來進行。      對兒童而言,大約要到十一、十二歲,也就是小學高年級時,其抽象思考、推理的能力才較接近成人。在這個年齡層之下的兒童則比較多是以直覺的判斷,憑經驗推理,因此學習的方式應是以較具體事物的呈現,能實際動手操作,和其生活經驗相關的活動為主,並且以有趣、豐富、而多變化的遊戲活動貫穿進行較佳。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發現孩子的興趣,啟發其好奇心,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培養欣賞、表達能力,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練習動作技巧等。這才達到學習才藝的效果。   至於一般人的期望,學習了某項才藝,在那方面就應有特殊的表現,則可能不要期望太高,否則失望也會較大。畢竟他們的年齡還小、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大、專心度不高、性向亦不定,對他要求太多,期望太高都是不正確的,尤其不應和其他人做比較,否則容易造成孩子有心理壓力,甚或有排斥的心理,使親子之間不愉快,原先學習的美意反遭遺忘。   才藝班裡都學些什麼呢?就最熱門的班來看,鋼琴、小提琴、打擊樂、陶土、畫畫、舞蹈、電腦、英語、作文、讀經、心算、功文數學等。有些是有由淺入深,有階段性的學習,因此會由幼稚園開始一直學到小學為止。至於國、高中階段,因為有學業及升學的壓力,除非特別的興趣或專長,繼續學習,才藝班的學習大概就到此為止,接著會上的大多是升學補習班,補習英、數、理化等科目。....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三)   既然在潮流之中,或多或少都有機會接觸到才藝班,那麼如何才能避免「搭錯車」,才不會浪費時間、金錢,又生閒氣?或抹煞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呢?      首先要清楚對孩子學才藝的目的是什麼。是惑於廣告?是來自親朋的壓力?是自己的虛榮心或是補償性心理?要變化氣質?是學了多久就可上台表演,參加比賽,得獎回來?或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快樂?      挑選才藝活動時,要以孩子的個性、能力、興趣、平日的表現等為依據,帶他一起參觀,挑出適合他學習的活動,擴展他的能力(如藉由塗塗抹抹強化手腕及手指的肌肉動作),或修整他的個性(獨佔性較強的孩子,藉由小組活動學習與人共處)。      學習的內容最好能包含有肌肉的活動、感官的活動、情意的活動、及腦力的活動,而不是僅在做一些反覆、機械式的練習或背誦,這是一種非常無趣且無意義的學習。有些學習活動若不注意,還可能傷及筋骨、視力、姿勢不良,影響成長與發育。目前幼稚園及小學的教學都在往比較開放及多元化的路上走,才藝的學習也應配合這個大方向。     進行教學的老師,是否懂得兒童的心理與需要,除了必備的專業知識,有無足夠的愛心與耐心教導及處理學習上的問題,能否根據孩子的需要及生活經驗隨機調整教學的內容,使學習更生動活潑?有否適宜的教具配合教學的進行?回家要做哪些練習或作業活動?     其他如多方打聽才藝班的口碑,了解才藝班的安全設施是否合格?師生比率是多少?空間使用的情形如何(是否太擁擠)?空氣流通的情形,燈光照明是否足夠?桌椅規格是否合於孩子使用?收費是否合理?學習中途有否額外的費用?在某些情況之下,不能繼續學習時可否退費?有否在學習過程中推銷學習商品(如電腦、樂器、其他工具等)?才藝班算是補習教育,是屬於教育局管轄。相關法令或問題可以請教補教科。....待續 **兒童才藝班系列報導(四)   在孩子學習時,如有可能,家長最好也能一起學,一來可知孩子的學習狀況,判斷學習情境的適宜與否?二來自己也可以學習新事物,保持心靈的年輕,及學無止境的心,做為孩子的最佳示範。三來或可補償、滿足自己童年時未完成的心願。      不要誤認孩子進了才藝班,就此會步上天才或著名的音樂家或畫家的路,那是不切實際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這條路上走了一小段,成不了什麼大師或專家的,但是可培養他這方面的興趣或欣賞、創造的能力。      父母親本身是否也有一些技能、才藝?在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跟著學,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最了解,邀請孩子一起做可能效果更佳,如修理電器,孩子在旁看,或幫忙遞一些工具等,爸媽邊做邊說;喜愛繪畫,也培養孩子對色彩的敏感度、對周遭事物觀察的敏銳力等,也增進親子情感,可能就不必再花錢往外去學。在家學習某項事物時,也要注意不要要求太多,期望太高,先從培養興趣開始。而興趣是會改變的,父母親是否經由觀察了解孩子真正的興趣在哪,而不強求一定要學習父母認為對他有益的才藝,而且還要有始有終的苦練下去。   不要為孩子安排過多學習才藝的活動,使他每天都在趕場似的,使他學習樂趣喪失,主動變被動(都是父母安排的),自由遊戲的時間亦被剝奪了,孩子吃飯、休息的時間也都在趕場中完成。   了解參加才藝班其實也是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接觸不同人、事、物,認識新朋友,學習團體相處之道,對其人格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正面的影響力。有時間、有機會多帶孩子參加不同的活動,擴展他的視野,增廣他的見聞,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幫助孩子發現興趣,發展興趣。   最後,孩子需要的還是父母的愛,希望父母多陪他們一起吃飯、說話、講故事、玩玩具、帶他們出去玩,增進親子親蜜的關係,以及培養他對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愛、尊重與關懷,不只是自己生活的愉快,一起生活的人也能共享豐富的生活。....完    ∼資料來源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幼兒教育科∼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2008年07月18日
公開
43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 (前言)   每個寶寶在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帶著獨特的氣質來到這個世界,有的表現會讓父母覺得孩子很磨人,有的表現則會讓父母覺得很窩心,其實寶寶的個性無所謂好或壞,每一種個性的表現都有其優點,父母只要了解寶寶是屬於那一種個性,給予適合寶寶個性的教養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是上帝給的『愛的禮物』。 *評估項目: 1、活動量指的是孩子一天當中的動作多少、節奏快慢、幅度大小等。孩子先天上的活動量是不同的,活動量大的孩子沒有一刻停止活動,甚至連洗澡也將水潑的到處都是,睡覺時也是滿床翻動;而活動量小的孩子總是安安靜靜的顯得相當乖巧。 2、規律性指的是孩子生理上的機能,像什麼時候睡、什麼時侯醒、一天睡幾個小時;吃飯及大小便是否規律等。有些孩子天生在這些方面就相當規律,有的就很亂。 3、趨避性對沒見過的人或物或陌生的環境所表現出來是接受或退縮的態度。 4、適應性對新的人或物或環境適應的難易程度或需要時間的長短。例如:介紹孩子一種新的食物,孩子可能第一次不接受,但試了三次他就接受了,但有的孩子試了十幾次仍無法接受,只好先暫停,隔一陣子再試。 5、情緒本質是指正面情緒(快樂、友善、和悅)和負面情緒(不快樂、不友善、不和悅)之間的比例。情緒本質比較正面的孩子,表示他的情緒通常較容易被別人接受。 6、反應強度對外界或內在剌激的反應程度,也就是喜、怒、哀、樂的表達強度。反應大的孩子高興的時侯不但笑得很大聲還加上肢體動作,而哭鬧起來當然也會是驚天動地;而反應小的孩子可能高興時只微微一笑,生氣時只是臉色小變一下,讓人搞不懂他是生氣或高興。 7、注意力分散度做一件事情時周圍的聲音或燈光等,是不是很快會干擾孩子而分心。 8、堅持度指正做或想做某些事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的克服及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要一樣東西非要到不可,任何方法都很難改變他的心意;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稍微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因  素:   有實驗證明,懷孕的婦女若是比較焦慮,生出『難帶養型』孩子的比率較高。也就是說,孕婦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氣質表現。某方面的氣質表現,比如活動量,也有些遺傳上的因素,像常見活動量大的孩子,他的奶奶也常說︰『他老爸小時侯跟他一樣老動個不停』。   孩子透過學習與教導,慢慢的會知道這樣發脾氣是不應該的,那樣的堅持大人可能不能接受,會自己慢慢改變行為反應方式。孩子的情緒發展愈來愈穩定的時候,對他整個的氣質表現也會有影響。包括父母、老師的教導、鼓勵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都會讓孩子的氣質表現有所改變。例如:愛動的孩子,若父母覺得愛動沒什麼不好而且鼓勵他,那孩子就會更愛動;若父母覺得孩子愛動不好,會時常管管他,那孩子可能就會改善一點。因此,越小的孩子愈接近先天的個性表現,孩子愈大,受到父母師長教養方式、社會環境等的影響愈大,先天的個性表現只能做個小小的參考。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難養型)   您知道您的孩子是屬於哪一類型的小孩嗎?相信很多父母並不清楚知道,或者是就算知道也不是很清楚,以下一些類型供您參考,當然箇中細節還是您自己最清楚啦: 難養型   “難養型”俗稱“磨娘經”,對大人來說是一種操練,生到這種寶寶的父母常常會被小孩弄得精疲力盡,這種小孩活動量大、神精質、常常愛吃不吃、愛睡不睡,生活作息日夜顛倒,行為能力和自發能力都較弱。難養型的小孩可說是上帝送給父母的功課。       碰到這類的孩子都令父母倍感挫折及無力,經常不知所措,面對這樣磨人的孩子有幾點建議:   1、人是獨特的:     父母要清楚每個孩子的個性是不同的,不能因此而認為這種性格的     孩子不好。   2、人是不完美的:     先天的個性不是寶寶自己要的,也許遺傳自家族成員中的某一個,     在孩子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讓孩子多發揮自己的特長,如他活動量     大就多讓他活動,別讓他老悶在家裡,不過若是孩子的行為有安全     上的問題或是太離譜,父母就該適時的生氣,讓他知道自己的行為     是不好的。   3、人是可以改變的:     零到三歲的時期外在的人與環境對寶寶的影響很大,學前階段是父     母改變小孩的最佳良機,家長對小孩的影響相當大(不論幼稚園或保     母),家長要好好利用這段時期。   難養型的小孩惹父母生氣是難免的,若是父母不斷的對子孩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以下有幾點注意:   1、父母先列出自己最不喜歡的教養方式並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將自己不     喜歡的教養方式加諸到孩子身上。   2、預告對方自己生氣了。當小孩惹你生氣時,你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很     生氣,讓他清楚知道大人生氣了。   3、抽離現場。先留話給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須要靜一靜』,     然後離開現場,等心平氣和後再和孩子談。   4、情緒降溫。可利用打掃或洗澡等轉移注意力,讓生氣的情緒平穩下來。   5、父母生氣歸生氣,孩子還是須要幫助的,但在生氣時可能沒辮法給孩     子什麼好的建議,可千萬不要讓事情沒有解決就這樣過去了,氣消後     別應解決它。∼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慢吞吞型)   慢吞吞型的小朋友多半個性內向、害羞、退縮、適應慢、做事容易遲疑、謹慎、較注意別人的眼光等特質,是屬於慢吞吞型的小孩,這種小孩介於好養型和難養型孩子的中間,這種孩子也許一開始並不好帶養,但他適應力較難養型的好,所以父母會覺得漸入佳境,不會像難養型的孩子一直讓父母覺得很難帶。      雖然在一般生活作息上帶給父母的煩惱不會太多,但因對事情的態度是謹慎的,而且很注意別人的目光,有時侯會讓父母覺得小孩比較笨或是反應比較慢。這種孩子通常情緒負擔會比較重,父母愈急著要小孩完成某件事情,小孩就會越緊張而發生反效果,所以需要較充裕的時間去適應任何事情及環境,也需要父母不斷的給予鼓勵,以增加他的信心。例如要送他去上幼稚園,一個月前必須先每天帶他從幼稚園旁邊經過,一陣子再帶孩子進幼稚園走走看看,認識其他小朋友及老師,等到正式開學日小孩就不會排斥進入這個環境了。     這類孩子較安靜害羞,有時父母較難發現他的問題,所以要多與老師溝通或由親朋好友口中多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待續∼ ******* 各種個性寶寶的帶養技巧(好養型)   “好養型”的小朋友生活規律、常笑咪咪、不易生氣、專心度高、對事物參與度高、個性好等形容詞都可用在好養型的孩子身上,基本上相當好帶,吃睡正常且一覺到天亮。父母不但輕鬆也不必操什麼心,這種寶寶讓父母覺得當父母是一種享受,小孩就像是上帝送給父母的『愛的禮物』。      好養型孩子又有兩種,一種特長很強會較受注意,另一種沒什應特長,不過基本上也沒有能力不足的現象,不用大人操心,相對的也較少受大人注意。好養型孩子雖然父母帶養起來較輕鬆,但因孩子成長中一直很順暢,面對挫折的能力相對減弱,也因不會發出訊息,比較容易被父母忽略他會有其他的需求;另外,這種小孩較會替別人著想,不過有時因太替別人著想,反而會犧牲自已的權益。      比如當有人搶好養型小孩玩具時,他會就讓別人拿去,不會保障自己的權益,遇這種情形父母要多加注意,小孩可以保有其與人分享的特性,但也要適時教導不要太委屈自已。父母可以適度安排具有挑戰性的事讓小孩參與,比如旅行或是探險性的經驗,可增加這類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須知父母帶養的難易程度,除了與寶寶先天的個性有關,與寶寶誕生在那一類的家庭也有很大的關係。像好養型的孩子若生在權威性的家庭,小孩的自主性可能被減弱,而好動的小孩若生在父母都好動的家庭,父母就不覺難帶。其實父母在帶養小孩時只有自己個人的觀點,碰到問題時往往轉不過來,此時若能聽聽專家的意見,對父母來說會有幫助,也可較安心。∼完∼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2008年07月17日
公開
43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  ,或一再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  訴他,他比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  的時候安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摘自奇蜜親子網�作者為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45

0至3歲寶寶管教秘笈〈十種獎勵寶寶的方法〉   零至三歲階段的寶寶,因語言發展尚未健全,口語的表達能力還很弱,所以他們的言行舉止,大多是模仿身邊照顧者的所作所為,所以,父母親的言行、作為不僅要特別謹慎之外,當妳發現妳家的小寶貝有良好表現時,也不要吝惜給予孩子「愛的鼓勵」喔! 1、講故事給他聽:   寶寶表現不錯時,媽媽可以營造歡樂活潑的氣氛,講故事給寶寶聽,耐心地告訴小寶寶,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好壞與對錯。 2、親密的揹與抱:   根據西方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母嬰之間早期的「依附關係」若是發展良好,對小寶寶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媽媽應常以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寶寶的愛。當小寶寶有比較好的行為表現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個親密的擁抱,因為小寶寶可藉由肌膚之親,在愛中成長。 3、帶孩子出門玩耍:   事實上,小寶寶在一至三歲時,正是需要健全發展身心的初始階段,一旦寶寶有良好的行為反應時,媽媽可以帶小寶寶出門玩耍,以做為犒賞,一方面能讓小寶寶多多見識外在環境,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學習到,只要表現良好,媽媽就會帶他出去玩。 4、陪他一起遊戲:   小寶寶年紀還小時,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寶寶如果在生活作息上可以配合,且都有良好表現時,媽媽可以適時地陪小寶寶玩他喜歡玩的遊戲或玩偶,也可以藉此培養親子感情。 5、親親小寶貝: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被擁抱及親吻,而透過肌膚之親,可以讓小寶寶更了解父母的愛意,因此,如果小寶寶有較好的行為舉止時,媽媽可以適時的親寶寶一下,並讚美他。 6、激發孩子的榮譽心:   在幼稚園裡,若寶寶有良好行為時,老師常會為孩子蓋「好寶寶章」,讓孩子培養榮譽心。同樣地,在家裏,父母親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為小寶寶準備一本生活公約小簿子,只要寶寶行為表現良好,媽媽可以在上面蓋上一個好寶寶章,象徵性的獎勵品,來給寶寶做為獎勵。以後小寶寶就自然會知道,時間到了,該把點心吃完,並養成有紀律的生活。 7、為寶寶打扮:   男寶寶若有良好行為及紀律反應時,父母可以有許多額外方式來給予寶寶獎勵,而女寶寶的媽媽們,則多了一種可以做為獎勵的方式:例如拿出事前為寶寶買好的裝飾品,來幫寶寶打扮的美美的,相信寶寶也會很喜歡。 8、物質的獎勵:   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是喜歡收到禮物的,在孩子收到心愛禮物時,總是顯得特別高興,所以父母們有時不妨以物質上的鼓勵,做為方法,直接來獎賞寶寶的正確行為,這在「教育心理學」上,是一種「正增強」的方法,可以有效強化寶寶學習到正確的行為。 9、適量地滿足他的需求:   當小寶寶在生活作息中,行為表現符合媽媽的生活規則時,父母可以視情況而定,適量地滿足寶寶的要求,例如:規定小寶寶每天晚上九點鐘準時就寢,當孩子能夠自律地準時睡覺時,媽媽可以在隔天以其他方式來滿足其所需,如帶他去吃他喜歡吃的東西,或看他需要什麼,在適度的範圍內滿足他的需求。 10、允許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當孩子的行為及言行恰當、合宜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選擇他想做的事,例如看電視的兒童節目,或適合兒童觀看的說、唱、跳教學錄影帶等,不但滿足小孩的需求,長期下來,也建立一種固定而正確的行為模式。此外,小寶寶在做喜歡做的事時,也算是同時在培養興趣。  ∼本文內容摘自e世代親子聯盟∼

如何加強孩子的反應能力

2008年07月16日
公開
61

◎親子分享-- 如何加強孩子的反應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面對著同一問題,不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到了小學,面對考試與作業的時候 ,這樣的速度差距更是明顯。常常發現同一份功課,有孩子晚上七、八點就完成了,有的卻弄到三更半夜還沒完工,然而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異呢? 其實影響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氣質的差異、對功課的瞭解、學習能力的快慢……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反應速度的 快慢,所謂的「反應速度」就是當一個訊息刺激到我們的腦袋裡時,我們要花多少時間來理解這個訊息,作出適當的反應。 一般來講,影響孩子反應速度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所對應的增強方法也相應不同: 1. 刺激與反應的複雜度: 研究顯示刺激與反應之條件越發複雜,引起反應所需的時間越長。首先,在刺激方面,由於條件越複雜,越需要 大腦的判斷與分析,反應時也是一樣,越是複雜的思考或反應動作,所花的時間越長。相對的讓孩子從事學習時,應 由簡而難,漸次提高其複雜度,才能訓練其反應速度, 達到有效率的學習。 2. 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時,反應越快。當環境吵雜時,孩子根本無法注意刺激訊息,或容易 分心,而致影響反應。相對的父母在孩子學習時,應保持一個整齊、安靜的環境,避 免過多電視或其他吵雜的聲音,讓孩子接受刺激的訊息單純化,就能增加孩子的注意 力與反應速度。 3. 練習度: 練習度會影響孩子反應時間的快慢,練習度越高,反應的時間也越短。讓孩子多 從事能訓練反應能力的活動,如:老鷹抓小雞、88軌道、上下轉盤…,相對也能增加 孩子的反應能力。 4. 準備度: 準備度越高,面對事件的反應能力也越高。如果父母能讓孩子預先知道接下來的 工作,讓孩子事先做好心理準備,在生理與心理上都先做好預備,自然孩子面對工作 的反應能力也會相對提高。

瞭解孩子頂嘴的原因?

2008年07月15日
公開
52

瞭解孩子頂嘴的原因? *孩子頂嘴並不是對父母不尊敬,也不是故意要激怒父母,學齡前兒童頂嘴的原因大約有以下的狀況值得您參考: □模仿家中的其他成員:   家中的其他成員,若經常有回嘴的對話方式,久而久之,模仿力強的孩子,自然也會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與人說話。另外,由於現在有線電視十分普遍,五花八門的節目中,有不少會出現鬥嘴爭吵的鏡頭,孩子看多了也容易學著做。因此,父母要先檢討夫妻之間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是否有不當的溝通方式,同時要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電視節目。另外,還要讓孩子明白,頂嘴給人的感受是不愉快的,就像挨罵一樣,因此,有話要說應溫和的表達,才容易被人接受。 ■孩子用頂嘴來反應心理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心理上產生問題,又不善於表達,父母也不曾去了解孩子或與他溝通,他就可能會用頂嘴的方式,來投射出心中的陰影。舉例來說,爸媽工作太忙,陪他的時間越來越短,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對他越來越冷淡的原因何在,他自然感到不安,而以頂嘴來反應心中感受,並試圖引起大人較多的注意。孩子頂嘴往往隱藏著內在因素,父母一定要了解後再採取適當作法。 □孩子想試驗自己能不能突破權限:   父母經常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要求孩子做到某些事情,那麼,孩子也較容易向父母討價還價,看看自己能爭取到多少權利。例如,爸媽要孩子整理房間,並以買一隻小熊為代價,那麼,下次再有類似的要求時,孩子可能會說他想要一個電動玩具,父母若不答應,孩子就可能開始用吵鬧、頂嘴的方式,來測驗自己能不能突破父母的權限。所以,希望孩子做什麼事,最好是讓他明白做那件事的必要性,而不是用條件來交換。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2008年07月14日
公開
38

四不三要 讓小孩玩出聰明   您是否留意過,孩子玩些什麼?玩得如何?別以為寶寶每天無所事事只會玩,事實上,透過「玩」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健康,發展得更好!教育孩子,尤其在學齡前,「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學習媒介,什麼階段該玩什麼、玩具的種類、以及遊玩的環境,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重要因素。   國泰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鄒靜芬指出,別只讓小孩玩特定遊戲或玩具,她提出了「四不三要」原則,謹供家長們作為參考: 【一不】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或是干擾他人的行為。 【二不】不要局限於單一一種型式的遊戲活動:有些小朋友只喜歡玩某一種遊戲,或是成天只玩一種玩具,這不但會局限了許多方面的認知動作發展,也會阻礙小朋友興趣的提升。 【三不】不要太依賴或太早坐學步車,也就是俗稱的「螃蟹車」:小朋友的動作,若能依循著,坐→爬→走的順序,尤其是多「爬」就能夠給予腦部多一些刺激,提高小朋友的動作協調及感覺統合的能力。若太早使用學步車,或使用時間過長,則容易跳過「爬」的階段。 【四不】不要接觸太多電視、電玩、電腦等「三電」:接觸太多,容易發展出被動、機械式的思考模式。且電視所放出的陰極射線,會破壞人腦的額葉,影響思考。因此,在七歲前,思考能力未成熟時,盡量不要看太多「三電」,若真要看,也要慎選節目。 【一要】要從小給予孩子不同的感覺刺激經驗:尤其是觸覺、本體覺(肢體運用)、前庭覺(直線加速、跳躍、懸盪…)。所以,多給小朋友一些擁抱、按摩,多玩盪秋千、溜滑梯、攀爬、跳躍之類的遊戲,可以避免將來小朋友上學時,出現分心、好動、學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 【二要】要從遊戲中,建立孩子的人際互動:規矩包括了收拾玩具、遵守遊戲步驟等等,此外,一歲以後,小朋友可以開始和年齡相仿的同伴玩;四歲以後,則能夠玩多人的競賽性遊戲。 【三要】要多給予手部操作的機會:大腦中,控制手的區域是最廣的,多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的分化及成熟。操作活動最好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使用到不同的部位,如手臂、手掌、手指、指尖等等。 ∼本文摘自OHAYO元氣早安健康生活網 小樹成長里程∼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

2008年07月09日
公開
56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上)   你是否因為工作忙碌,所以經常把孩子丟下,以為他可以自己學會展翅飛翔……?小心喔!很可能因為你的輕忽,導致孩子和你都各自「一個人住」,彼此缺乏溝通與互動,讓原該熱鬧溫馨的親情變得孤孤單單。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署名「宇媽」的留言:   我是個全職媽媽,因為是奉子成婚,所以生了小孩之後,才開始學當媽媽。可是,每天和小孩(1歲10個月)在一起,讓我的心裏感覺到小小的不自由,十分羡慕能每天外出工作的丈夫。   或許是因為這些想法的影響,所以當小孩哭鬧的時候,我的情緒也特別容易失控。我最常脫口而出的話是:「你走開!你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   雖然事後我常檢討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犯;但就在前幾天,我的兒子終於也開口對我說:「走開!」聽到這句話,我頓時感到慚愧與自責起來,原來這句話這麼傷人!更沒想到的是,在他懂得不多的話語中,竟也學會這句傷人的語詞!   已經犯錯的我,該怎麼挽回兒子對我的愛呢?我該如何補救他的不安全感?來得及嗎?我要怎樣提升自己對待孩子的EQ呢?我想當好媽媽,請教教我! ◎從「模仿」變成「報復」:   結婚、生子是考驗人生抉擇的一道關卡,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不要輕易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婚前輔導、戀愛關係、家庭組成,都是很值得每個人去研究的人生課題,走錯一步,將給人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和障礙。   不過,既然一對男女走上紅毯,愛的天使也呱呱落地,就應該好好珍惜彼此的愛,哪怕偶爾產生遺憾、抱怨,都應設法從甜蜜回憶中得到解脫,尤其是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至於在煩躁時的氣話,也請父母們慎選怨言,一旦讓寶寶在你的無理訓斥下變得缺乏安全感,或是受到傷害時,他的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那麼當他反覆受到相同的刺激,就可能會轉而「模仿」,因此,你對他怎樣,他也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再者,類似「不喜歡、不要、走開……」這類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恐慌,尤其童年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的感覺,所以這些話一再地重複,會對孩子產生提醒和刺激作用,反而無法糾正他的哭鬧行為。   如果媽媽真的想「爆發」,不妨對孩子講講真心話,例如:「爸爸為什麼一直不回來呀!媽媽好累……」、「其實媽媽每天也要工作,晚上還得對付你這個小傢伙,你知道嗎?媽媽真的很辛苦哦!」孩子的反應往往會讓你感到安慰,他可能會在爸爸回家時,對爸爸說:「爸爸怎麼一直晚回家呀,媽媽很想你!」寶寶的心胸可以裝得下一片藍天,也可以容納浩瀚的海洋,所以不要讓他的幼小心靈在低潮中擺盪;只要你讓孩子感到快樂,便會得到真正的回報。 (待續)        不讓寶寶一個人住(下) ◎你並非孤軍奮戰:   大多數單親育兒的家長都會覺得孤單,但這種狀況不一定是全職媽媽或單親媽媽,很多與老人同住的夫妻和職業婦女,都會有這種孤軍奮戰的感覺,而當你產生不安或情緒失控現象時,只有一個人能幫助你、支援你,那就是你的「另一半」。   女人的心思細膩、觀察力比男人強一些,但往往比較「多心」,加上有些女性比較內向,就很可能愈「憋」問題愈大;而且小事堆積起來,無辜的孩子就會成為受氣包」。而粗心、自以為是的丈夫往往不會主動體諒妻子,甚至有些丈夫跟妻子總是溝通不良,這種時候,只要雙方都還有意願維繫家庭,任何一方都應該嘗試利用各種方法,去吸引對方的注意,開誠佈公地談一談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即使有一方感到溝通並不順利,也可以趁孩子不在身邊時,對另一方發發脾氣。   真誠、真心和愛是人類溝通的基本原則,在中國字中,「人」字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只要和自己的親人、配偶相親相愛,和寶寶真心相處,無論發生多大的困難,最終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達到人人所期盼追求的目標──幸福、和諧。 ◎勇敢擺脫寂寞糾纏:   你知道嗎?「媽媽」是女人一生當中所得到的最高榮耀。當媽媽們聚集在一起時,便成為全世界最優秀、最偉大、最「八卦」的一個群體!媽媽們可以聚集在一起,花一整天的時間相互對視、觀察每個人的精神面貌;暢訴育兒經驗、分享心情和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趣事。   你也許一個人扛起了家裏的重任,不能工作、不能擺脫繁重的育兒職責、不能在辦公室裏得到工作的成就感,但是你仍然可以多多參加媽媽們的聚會,保證可以滿載而歸。每當聚會結束,再回家看看自己的寶寶,哪怕他已經熟睡,你都會想要親親他,因為經過一番的交流後,你又會對寶寶多出一些愛與希望。   在此我們呼籲每位孤獨的家長,多多踴躍走入媽媽社群,那麼你就會在同道中人的交流裡,信心滿滿地踏上幸福之路! ◎實在鬱悶,請找醫生傾訴:   如果你的心病真的無法解脫,卻又急於得到慰藉,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和你的配偶一起去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心理健康研究所進行諮詢。劉教授表示:「有些人以為心理諮詢門診就是治精神病的地方,其實不然,心理問題和疾病、精神失常有輕重之分。相較之下,一個人的人格健全要比技能高低更重要,如果任由心理存在著問題,也許永遠都不會得到快樂;試問,一個學問再高深、再有能力的人,活得如此痛苦,意義何在?」   一般家庭無法對孩子或家庭中的成員進行正規、有效的心理治療;而在正規的心理諮詢門診裡,醫生不單單是聽你一個人訴苦,還會經過科學判斷後挖掘出病因,並對病人進行實質上的行為指導。其實,心理諮詢的範圍很廣,而心理問題在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上也隨處可遇,所以你如果不會自我調節的話,就找個地方幫助自己吧!假使有必要,也可以請家人和孩子一起諮詢,如此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醫生將可以更精準地進行判斷、治療。 1.孩子對父母說「走開」時,請不要太失落,因為孩子在0∼3歲時,喜歡   模仿成人的言行,所以這句話大多是出於對大人言行的模仿。 2.與此同時,請對自己的言行敲下警鐘,既然聽到之後覺得很受傷,就一   定要注意先修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措詞,不可知錯不改。 3.在孩子所掌握的不多詞句中,會說出類似這樣的話來,也是因為他的潛   意識中存在著「報復」心理,要消除這種心理,只有靠父母充滿愛的言   行逐漸撫平。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2008年07月08日
公開
48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上 ) (資料來源:No.12bobo小天才 幼教新觀念單元) 採訪.撰文�季實 拍照執行�陳怡君 諮詢�親職教育工作者 陳立容   台灣的離婚率目前高居亞洲第一,也因此產生愈來愈多的單親家庭。 離婚,夫妻雙方都需要時間調適,別忘了孩子也有這種需要。家長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又該如何共度這段適應期?且聽專家&兩位單親家長的現身說法…… ★專家小檔案 *陳立容 現職:親職教育工作者 經歷: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臨床組督導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台灣目前每3.5對夫妻之中,就有1對離婚,離婚率排名亞洲第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國內單親家庭戶數,已從民國83年的35.1萬戶,升高至92年的57.3萬戶;占全國家庭總戶數的比重,也從6.3%走揚到10.28%。換句話說,就是目前國內每10戶家庭之中,就有1戶是單親家庭……   多元化家庭形態的來臨,在傳統觀念中,對「單親家庭」的定義為夫妻離婚、喪偶,不過因為現在社會形態的轉變,也另外造就出一個新名詞──「假性單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臨床組督導陳立容表示,「假性單親家庭」是指夫妻兩人仍保有婚姻關係,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只有一方獨立照顧孩子,可能的狀況如下:             1.夫妻兩人在不同的地區工作,成為二地夫妻。        2.夫妻之中有一人因犯罪入獄。        3.夫妻兩人協議分居生活。     不過,無論是單親或雙親家庭,由於社會結構的變化,已發展多種家庭形態,分別是:          1.雙親家庭。          2.單親家庭。          3.收養家庭。          4.假性單親家庭。          5.隔代教養家庭。          6.繼親(再婚)家庭。   陳立容認為,任何形態的家庭關係,都可以為自己尋找到正向、健康、快樂的生活模式,關鍵就取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生活照顧品質,所以,單親家庭當然也可以提供給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環境。   面對問題適時尋求後援,但就現實狀況而言,「單親家庭」的確面臨較多需要克服的難題,原本應該由夫妻雙方共同分擔婚姻、育兒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全部要由其中一方獨立承擔,壓力自然是加倍,陳立容提出「單親家庭」可能出現的4大問題及其應對方式: ☆問題1:經濟來源   社會競爭激烈,女性若長期擔任專職主婦,因為失婚而須二度就業,難度會偏高;即使是仍在職工作,一人份的薪水要養活一家子,時而也會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 ☆問題2:子女教養   面對子女教養的問題時,從有伴侶可以一起討論、分擔、分享,到現在全部落在一個人身上,還得應付忙碌的工作,的確是倍加辛苦。 ☆問題3:社會眼光   雖然台灣的離婚率愈來愈高,但外界對於「離婚」這件事,仍有諸多刻板負面印象,尤其是女性通常要承擔較大的社會壓力或異樣眼光。 ☆問題4:心理調適   當家庭關係出現驟變時,強大的失落感會立即伴隨而來,無論是家長或孩子,同樣都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改變,並且進行心理調適。 ★因應方式:尋求精神後援   在婚姻關係受挫或結束時,最需要的就是親友的關心和協助。但是一般來說,在離婚後,成為單親家庭的一方若無法得到原生家庭的支持,將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有鑑於此,陳立容建議,當經歷離婚的調適階段時,家長不妨給自己與孩子更多的情緒接納,允許自己與孩子可能會呈現出的脆弱狀態,同時在需要的時候,可主動與相關社會資源進行連結,畢竟,這可能會是一段須重新調整步伐的過渡時期,而適時的求助正代表著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單親家庭可尋求協助的管道及相關資源 ▲托育輔助相關單位 □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02)2748-6006 http://www.children.org.tw/ □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02)2727-8001 http://www.ccf.org.tw/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02)2367-9595 http://www.goh.org.tw/chinese/about/aboutmiss1.asp □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 ■(02)2333-1333 http://spef.womenweb.org.tw/ □台北縣婦幼發展協會 ■(02)8931-8736 http://www.e-mami.com.tw/ □台北市政府托育資訊服務網 ■http://kids.taipei.gov.tw/index.asp 單親家庭,幸福不打折!( 下 ) ◇協助bobo適應單親生活,你可以這麼做……   「離婚」,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個不易了解的抽象名詞。成人需要療傷止痛,別忘了孩子也需要適應,所以協助孩子適應單親生活將是你會面對的責任和義務,親子該如何度過這段艱辛的日子呢?陳立容提出以下6個建議: ◆建議1:明確告知   當家庭出現紛爭時,孩子只會注意到不尋常的狀況,像是爸爸媽媽會開始爭吵。但是年幼的孩子並不了解,為什麼卻有其中一方要選擇離開,所以在雙方決定要離婚後,必須先向孩子交待清楚兩人的婚姻關係已經終止,而至於為什麼會離婚的理由,可以等孩子在大一些之後,慢慢解釋給他聽。   你可以這麼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已經不再相愛了,所以沒辦法再住在一起。」這是為了避免孩子將錯歸咎於自己,所以你必須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離婚不是你的錯。」   不過,這並不是說一次就可以交待了事。離婚不只是夫妻倆之間的事,而是雙方及其家庭成員都會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這是漫長艱辛的適應過程,包括孩子在內,同樣也需要時間來面對和接受。 ◆建議2:情緒支持   在夫妻剛離婚的這段期間內,孩子可能會產生難過、焦躁、生氣等情緒,而年紀小的孩子有時候因為對於自我情緒覺察的能力較不成熟,不知道如何抒發或表達,因此可能將此壓力轉稼到身體,出現身體不適、退縮、暴躁、有破壞傾向等行為舉止,而此時你對於孩子負向情緒的支持與接納將顯得相當重要。此外,你也可以利用具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情緒,協助孩子慢慢理解並接受父母已經分開的事實。 ◆建議3:愛的保證   每個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的愛,所以你一定要讓孩子了解,就算父母雙方最後決定要離婚,但還是會和以前一樣付出同等的愛,這份愛絕對不會有絲毫的減少或改變,真正有改變的,也許只是沒有辦法每天看到父母雙方。 ◆建議4:身心調適   單親家庭的家長,無論是在經濟負擔,或是心理層面上,都要面對加倍的壓力,因此可能會比較著急切希望孩子能快速成長,能夠早日獨立、懂事、學會分擔。但是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請你不要操之過急,給予孩子過大壓力或更大的期待(如希望孩子變得更傑出),將可能忽略了孩子成長的步調,而使得孩子過度早熟或提前面對成人世界的責任。所以請你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做各方面的調適,或許你可以讓他了解生活型態的轉變,但他仍有享受童年生活的權利,就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快樂成長。 ◆建議5:允許討論   面臨婚變,你的心情肯定不好受,但是請你不要輕易對孩子動怒。因為當孩子面臨這樣的家庭變故時,心中會產生許多疑惑,但是又因為害怕被責罵而不敢追問,所以你要採取開放的態度,盡可能回答孩子所有的提問,讓孩子慢慢了解為什麼爸媽會離婚,然後學會如何接受和適應。   就算你回答的技巧可能無法盡善盡美,也沒有關係。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回答技巧的好壞,對孩子來說並非最重要的,重點在於你傳達給孩子的開放與允許態度。 ○此外,你可以先做好回答這類問題的心理準備,尤其是孩子可能會問:         1.我要跟誰住?         2.離開的那一方會去哪裡?         3.那我以後是不是就沒有爸爸(或媽媽)了?   建議你可以這樣回答:「爸爸媽媽還是會像以前一樣繼續愛你,因為爸爸永遠是爸爸,媽媽永遠是媽媽,只不過我們會換一種方式來共同照顧你。」簡言之,你必須儘可能地釐清並傳達:「婚姻關係的結束並不代表親子關係的結束」。 ◆建議6:親職共識   獲得孩子監護權的一方,應鼓勵無同住的一方,保持固定探視孩子的模式。即使雙方已經離婚,但是在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上應須具有一致性,否則雙方不同調的雙軌教育可能會讓孩子在適應倍感辛苦,並且產生混淆的價值觀。 另外,父母任何一方對孩子來說都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請勿要求孩子選邊站,或者把孩子拉入父母間的競爭關係,要求孩子扮演傳聲筒的角色,這樣的作法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和困擾。 ※結  語   在婚變後的這個階段,夫妻之間即使離了婚,也應盡可能做好協調,讓孩子的生活模式不要產生過大的改變,並給予孩子身心調適的時間;因此離婚事件的告知以及事後的開放討論都是十分重要的。   特別是一定要向孩子強調:父母對他的愛,絕對不會因此而有所打折,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還沒有主動求助的能力,在這段適應期,記得多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適時給予協助和精神支持。    ∼本文由bobo小天才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做一個 理性 適性又有彈性 的新時代父母

2008年07月04日
公開
44

做一個 理性 適性又有彈性 的新時代父母   近代社會的遷變帶來了家庭結構和人際互動方式的改變,使得傳統的親子角色面對越來越多的衝擊,親子關係再不像往昔般單純,許多父母常困惑不解地問道:「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根本沒有時間這麼費心關照我們,我們還不是就這樣長大了,現在的孩子,父母費心費力地照顧,問題怎麼還這麼多?」,這該是不少父母難為的「父母經」吧?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至真的天性,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一個父母不是盡心竭力地要求自己做個稱職的好父母,不只衣食起居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約,對於子女的培育管教更是殫精竭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該是每一個父母共同的心願。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可以看見各種各類疲倦困惑的父母和他們在情緒及行為上有了適應障礙的孩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時代是真的變了,比起我們的童年,我們的孩子已經生活在一個有更多的資訊媒介和生存管道的社會,溫飽早已不是他們生活重點之所在,他們也不一定要倚賴過去社會中那種緊密相依的人脈情誼才得以生存立足,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給我們的孩子有許多機會去呈現他們自己的面貌,才使我們措手不及地感覺到孩子的問題好像變多了。因此「好父母」的角色定義再也不像傳統中的清晰鮮明,除了天性至愛之外,還要加上智慧和知識才行。      我認為一個稱職的好父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循,因為每一個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及他們所處的情境各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但最重的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求,使自己先成為一個獨立成熟的人,然後我們才能在自己和孩子的需求上取得平衡,並配合現實的情境做彈性的調適,使自己和孩子的需求同時得到較大的配合和滿足。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除非我們真的曾經用心去體會,去深思、去反省,從而了解了我們自己的身心特質與需求。否則,我們是無法發現自己的盲點,我們往往會不假索思,未加分辨地照著我們童年被對待的方式和感受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這其中所反應的,只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好惡,而不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需求和狀況。   有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父母經」是這麼說的:「因為我小時候xxx,所以我要我的孩子xxx」,這句話所反應的,正是這種情況:「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我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所以我也要嚴格要求我的孩子」。「因為小的時候父母對我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我常有害怕失敗的壓力,所以我要我的孩子沒有失敗的挫折」。這種態度所反應的只是我們對我們會被嚴格要求的感受,並不一定是我們的孩子真實的狀況和需要;有些事是不能推己及人的,到底我們的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也不是我們的延伸,他們沒有義務成為我們期望的滿足,若是我們未曾發現這種「關愛」背後的動機,並加以合理的調整,我們又怎能埋怨我們盡心竭力所做的,只得到孩子毫不領情的反應呢?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將生活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社會,它不再有明顯絕對的「好」與「不好」,它所提供的是一個開放的選擇空間,必須藉著不斷的反省與調適,做一個「合適」的選擇,「親子關係」的發展遲早也將反應出這種趨勢,我們「會」成為怎樣的父母,有賴於我們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選擇。願以此短文和每一位父母互道「加油」,成為一個理性,適性又有彈性的父母!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何時是為家中孩子添個弟妹的好時機呢?

2008年07月02日
公開
46

何時是為家中孩子添個弟妹的好時機呢?   卡蘿向醫生說每當她餵新生嬰兒喝牛奶時,她六歲的兒子泰勒,就會開始用哭叫的方式來引起她的注意。 「我希望他能改掉這個毛病。」 醫生笑了。「當你和朋友聊天時,泰勒是不是也會這樣?」 「是啊。」卡蘿說。 「那麼這就不是新生兒的問題,泰勒只是需要媽媽。孩子偶爾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   事實的確如此,妒嫉並非致命的缺點,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它也許還算不上問題。然而,雖然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歡迎小弟弟或是小妹妹的來臨,但是有些時候他們也希望小弟弟或是小妹妹不會奪走父母對他的愛。 要考慮的問題: ☆ 因為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減少,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用沈默或是攻擊性的行為來抗議。他們可能會變得脆弱、更愛惹事或是不誠實,希望以此來吸引父母親的關心。 ☆ 讓大一點的孩子來照顧新生兒(比如說九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幫忙換尿布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之間建立感情,當然,必須在大孩子喜歡做這些事的前提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也會想幫忙,但是需要大人的監督。 ☆和嬰兒相比,孩子自然顯得更成熟。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不要把他們當小大人看待。 ☆有些父親在有了新的孩子後,往往會為財務狀況而擔憂,於是延長工作時間。大孩子們不僅與父親相處的時間減少,還必須和新生兒一起分享這些時間。父親們應該記住,對於孩子來說,多和他們相處遠比買禮物給他們要重要得多。 ☆如果可能的話,在媽媽懷孕期間,可讓孩子們觀看超音波,或是一起為即將誕生的嬰兒購買東西。 你應該這樣說: ●一旦懷孕的症狀非常明顯,可以告訴大一點的孩子。你此時的態度應該熱情興奮,並表示重視孩子的感覺。「是的,你將會有一個弟弟,我非常興奮,他會在三月份降臨。」 ●讚揚孩子說出心裏的話。「媽媽很高興你能告訴我,希望我能夠多花時間和你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想想究竟怎樣才能辦得到?」 ●鼓勵孩子講出心裏話,並用和他來在一起來獎勵這種行為。「我還有五分鐘餵嬰兒的時間,然後我會讓他小睡一會。之後你希望我們一起做點什麼呢?」 ●如果你不能給予孩子所想要的關注,應對他表示理解。「我答應你五分鐘就會把嬰兒餵好,但是他不聽話、不願意睡覺,這一定讓你感到心煩。」 ●協商。「媽媽一直在忙著照顧新生嬰兒,可能稍微忽略了你,我們來想想該怎麼做才能使你的感覺好些呢?」 ●命令。向孩子們解釋嬰兒需要三件基本的東西,而你必須向嬰兒提供這些東西。「小嬰兒需要三樣東西。首先是關愛,嬰兒需要有人經常抱他,否則他就會害怕或生病;其次是需要吃飯,因此需要有人餵他;最後嬰兒還需要有人幫他換尿布,因為他不會自己去廁所。媽媽和嬰兒在一起的時間大部分都是用來做這三件事。」 ●和孩子們討論做大孩子的好處。「你很幸運,當你肚子餓的時候,你可以吃個蘋果或是沖杯麥片,嬰兒則必需等媽媽餵他才行。」 最好不要這樣說: ●「你會喜歡有個弟弟的……媽媽相信妳會是最好的姐姐。」這句話聽起來不錯,但是最好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去假設他們應該是怎樣。 ●「你並不需要我全部的關愛,你只是自己這麼認為而已。」如果孩子說他需要,那麼他就是需要,不要把孩子想像得比他的實際年齡更為成熟。 ●「你不該這樣說你的妹妹!」如果你一味地批評孩子的感覺,只會讓他覺得自己對你並不重要,導致他討厭新生嬰兒。正確的作法是給予理解:「你說妹妹長得好醜,我覺得你好像在賭氣,也許你認為我們比較愛她,其實我們也一樣愛你。」 ●「你怎麼變得跟小孩子一樣!」事實上,孩子會相信如果他表現得小一些,你就會給他更多的關愛,而如果他真的表現得像個大孩子,你就不會那麼關心他了。所以這時你要先表示理解,然後再想出辦法獎勵他的一些與實際年齡符合的行為。你也許很累,但給孩子最好的獎勵就是和他有多一點相處的時間。 經驗之談: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離過婚然後結合的家庭,決定再生個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擔心可能會更多。父母們也許擔心他們會更愛新生嬰兒,而孩子們也會擔心同樣的事。不妨事先把事情先告訴與你有血緣關係的孩子,這樣孩子就更能敞開心扉,而不會為此難為情。 ∼本文轉載自「孩子,我們零距離」一書,保羅•柯曼著∼ ∼由泰電電業出版事業授權提供∼

忙碌的現代父母應注意: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2008年07月01日
公開
38

忙碌的現代父母應注意: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現代父母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除了關心小朋友各項能力是否能夠達到該有的年齡發展里程碑之外,同時亦注重這些發展的品質是否精良?   而感覺統合功能失調的小朋友可能會在不同向度的感覺系統出現不同的表徵,爸爸媽媽可能發覺小朋友屢屢在一些日常生活活動(穿衣、餵食、刷牙洗臉等)、或是與人相處互動時表現出適應不良、甚至不當習慣、或是有動作協調姿勢差、反應遲鈍、漫不經心專注力差、情緒失控等等問題。即便是孩子並不是有什麼重大落後於同齡兒童之發展遲緩問題,總覺得他就是做不好、差了一些些?   感覺統合治療理論及實際應用發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了,最早是運用在學習障礙的兒童復健治療及訓練上,現在更廣泛運用於各項相關疾病之 兒童治療上。感覺統合治療的活動設計基本上都是從遊戲中讓孩子自然而然適應學習,看似簡單,其實蘊含在遊戲活動後的理論基礎卻是一門極大的學問。   通常,治療人員在設計活動時會依據孩子的不同情況而調整方式及強度,例如:球池活動可以做觸覺整合訓練及觸知覺學習、軟墊壓覺治療則 可以幫助情緒穩定、溜滑梯加速度運動或是翻跟斗活動則可以提供負責平衡功能的前庭系統刺激進而誘導相關動作控制進行、而對於運動技巧差的孩子來說,一些跳球活動、滑板運動、跨越障礙物活動或是丟沙包丟飛盤遊戲不僅有趣以外,更對手眼協調及動作計劃訓練大有助益,此外,透過某些特定的玩具操作還可以針對小朋友的認知及手部精細動作功能加強訓練,而唯有透過專業治療人員的指導及評估,才更能達到精確的治療效果。   總之,感覺統合治療在兒童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內容多半生動且多樣化,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孩子們發展功能的成熟度及品質,並促進 學習,以提升心智及認知程度,有助於開發孩子潛能,對孩子未來的整體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本文係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授權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 陳怡君醫師著∼ ∼未經國家網路醫院同意∼請勿轉載引述∼

怕髒而不敢盡情的玩

2008年06月29日
公開
43

怕髒而不敢盡情的玩   有的小孩子每吃一口食物就要用毛巾擦擦手和嘴巴,或是怕髒而不停的洗手;衣服一點弄髒就想換掉;和怕弄髒衣服或雙手,而不敢玩沙、黏土等東西。   像這種對骯髒過於敏感的小孩子,通常帶有神經質,而多半是深受於父母的影響。所以千萬不要孩子稍微玩一下,就喝阻說“髒死了!不要玩!”“細菌會跑進去喔!”老是盯著孩子,對於他的一舉一動是過分的干涉,這樣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於是就會變成一個過分潔癖的小孩。   小孩子喜歡乾淨固然是很好的事,但是假若因此而導致無法盡興地遊玩,進而造成生活上的障礙,那就沒有意義了。如果父母立刻改口說:“好好的玩,弄髒了沒有關係。”這樣也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因為,父母親只是口頭上說沒關係是不可能除去孩子心理障礙的,唯有父母本身改掉神經質的行為表現,才是徹底的解決之道。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且避免對孩子過分的干涉,同時讓他多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藉由愉快的遊戲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這樣有幫助孩子人格的發展。   父母親則對孩子的開導態度上,不要強制禁止孩子不斷的洗手或禁止更換髒衣物,要用和緩的態度來勸說,慢慢地,就可以減少及撫平孩子內心的不安。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請勿隨意轉載∼∼

飯前時刻

2008年06月22日
公開
45

飯前時刻   晚飯前的十五分鐘,往往是一天中最麻煩的時刻。孩子累了、餓了、吵著要吃飯,為甚麼不利用這個時間讓他們發現新味道,重新認識平時讓他們撅嘴的食物呢?      晚飯前,孩子可能嚷著肚子餓。父母通常害怕這時候給他吃東西會影響他對「正餐」的食慾。但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如果不是半個蛋糕這麼多,而是讓他們吃一點本來就在晚餐菜單的東西,怎麼樣?這是既可以刺激味覺,又吃不飽,而且對健康十分有益的「點心類」食物。 ◎生吃蔬菜:   在餐桌上要孩子吃蔬菜是多麼的困難。他們不肯爽爽快快地吃,老是撅著嘴巴。大家可以想辦法讓他像小兔子一樣,慢慢吃些清洗乾淨,又未經煮熟的蔬菜,如生菜、青瓜、西芹。你可以讓他把手洗乾淨,然後用手拿蔬菜,使他在吸收豐富的營養之餘,也可以發現蔬菜的味道、顏色、外形等。 ◎選擇水果:   吃一餐飯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比如說,先吃水果也未嘗不可;飯後水果常常受到忽視,或者因為孩子已經吃飽,又或是你已經無法忍受他餐桌上的表現!可是,水果含有豐富的礦物鹽和維生素,多吃一些對身體有益。 ◎美食籃: 《蘋 果》集合了全部的維生素,多汁的果肉可以提供纖維素,有助於腸胃的正常運作。注      意將蘋果清洗乾淨,用熱水清洗可以更好地消除可能殘留的農藥。正所謂:「一      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 《草 莓》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草莓應該整個地咬吃,因為切開來做沙拉會失去大量的維      生素,飯前吃幾個甜美可口的草莓,不加糖,不加奶油,對健康最為有益。 《奇異果》所含的維生素C超過柑橙,而且更合孩子的口味。你可以把上述三種水果一起放      在盤子裏,讓孩子隨意選擇。            ∼本文感謝my baby允許轉載∼

矯正牙齒植不鏽鋼 恐致癌醫療健康

2008年05月20日
公開
50

矯正牙齒植不鏽鋼 恐致癌醫療健康 【高麗玲╱台北報導】為擁有漂亮的貝齒,有些人會進行牙齒矯正,牙醫師警告,矯正常用的植體主要材質是鈦合金,但國內最近出現不鏽鋼植體,不鏽鋼會釋出鎳離子,可能會造成肝、腎等癌症,建議民眾矯正前應慎選植體材質。 易引發過敏發炎 台北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劉人文表示,不鏽鋼植體含鎳,不僅易引發組織過敏、發炎等反應,還是可能致癌物,尤其在進行牙齒矯正時,須將植體植入齒槽骨,植體泡在血液或組織中,就會釋出鎳離子,有可能讓被植入者因此曝露在致癌的風險中。 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周建堂說,過去植體用的就是不鏽鋼,後來發現鎳離子與矯正效果不佳等情況的危害,植體才又改成鈦合金。台安醫院假牙贗復科主治醫師張慶齡指出,植體在矯正時可當成一種支撐力量,而不鏽鋼無法和骨頭緊密結合,以矯正效果來說,不鏽鋼材質的植體也是種不適當的材料。 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主治醫師蔡維禎表示,動物實驗中,發現鎳離子可能造成肝、腎等癌症,但他認為,植體釋出的濃度應該不大。 牙齒矯正需在齒槽骨植入植體,常用的植體是鈦合金製,是目前認為安全的材質。 劉人文醫師提供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50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日前教育部網路公佈國小學童身高平均值有下降趨勢,引發父母擔憂,署立嘉義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明珠表示,部分心急的父母常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但事實上,兒童均衡營養、充足運動,仍是維持學齡兒童成長的不二法門。 署立嘉義醫院表示,根據教育部的網路資料,於 2003年與2005年相較,小學身高統計發現,四年級男生矮了零點六五公分,五年級女生下降一點三公分,這份資料引起許多關心學童身高父母的注意,中醫科主任陳明珠指出,兒童身高不足,包含在生長遲緩的範疇。 陳明珠說,孕期胎兒生長狀況、先天性疾病、內分泌疾患、腎疾患、心肺功能性疾病、胃腸道疾患、惡性疾患、飲食習慣不良或營養不良,都可能讓生長遲緩。大部份人在十八歲後停止長高,青春期較遲的兒童在青春期發育前,也可能比同年紀兒童矮小。而所謂的「矮小」是相對的,但不見得是身高異常。 陳明珠表示,兒童身高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遺傳、後天成長及生活狀況。先天遺傳,是指父母基因;父母的身高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身高,但是並不是父或母單方面遺傳,而是共同影響所表現;後天成長是指兒童本身有無前述各類疾病,並且是否受到適當的醫療與營養;生活狀況是指日常是否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足以維持孩子應有的發育成長。 近年大家所談論的兒童平均身高下降,與現今兒童生活習性有密切的關係;陳明珠說,許多父母常因兒女的身高不足而困擾,轉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其實重要的是兒童的日常飲食及生活衛生習慣的維持,反倒是被忽略了。 陳明珠強調,生長快慢每人不同,成長發育期低於平均值,但無異常者,只要給予足夠及平均的營養,正確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運動、充足睡眠,無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良方。 資料來源:2007/10/26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