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網霸嚴重 兒盟教戰6要守則

2012年02月14日
公開
46

網霸嚴重 兒盟教戰6要守則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2月14日 上午12:02 調查發現,有超過三成接觸過暴力霸凌的影片或語言、四成孩子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兒福聯盟昨(13)日表示,雖然國小四、五、六年級霸凌比率已由去年的1成降至7.1%,但也發現尚有一種「網路霸凌」類型,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而且不易透過教育系統來解決,需要進一步關注。 兒盟與台灣淘米、小蕃薯合作,針對這群18歲以下小小網路使用者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四成的孩子曾在一些批評人的文章,按過讚或是回覆留言,隱然已成為網路的霸凌者,甚至有18.1%的孩子曾經做過匿名在網路上批評或是罵人、2.5%孩子曾經傳過色情圖片,4.5%匿名po一些假的訊息等違法行為;孩子成為網路霸凌者其實都不是有意的,而是因為網路認知的錯誤,調查中發現,有一成三的小小網路使用者認為網路上是匿名的別人查不到他,如此讓他們容易失去社會控制成為霸凌加害者;也有兩成三孩子認為人肉搜索很有趣可以維護正義,而忽略可能因此傷害無辜第三者。也有一成二的孩子在網路上曾經有受害經驗,其中最常在「線上遊戲的對話窗」被霸凌,其次為「聊天室」與社交網站「臉書」;這些被網路霸凌的孩子,逾半數(57.7%)覺得很生氣、四成六覺得很難過,甚至有一成二孩子會因此有輕生念頭。 問到孩子遇到網路霸凌的處理方式,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孩子表示他們逛的網站有些沒有管理員可協助,且逾半數孩子自陳問題投訴後沒有獲得解決。一般孩子有33.3%平日上網超過兩小時,但這群小小網路使用者就有六成四(63.9%)超過兩小時,假日甚至有兩成上網超過八小時。這些高度依賴網路的孩子普遍上網時間較長,而且四成(40.8%)覺得網路世界比真實世界有趣,近三成的孩子網友比現實世界的還多,上網已是他們生活的重心,情感依附的重要來源,可能也是逃避現實挫折的唯一出口,倘若在網路上遭受攻擊,又找不到求助的管道,後果不堪設想,國外有許多因霸凌而輕生的孩子,多數是受到網路霸凌的迫害。 網路世界是真實世界的縮影,調查發現在現實世界被霸凌的孩子,也會在網路上被大家霸凌,可能因為其不佳的人格特質與社交技巧就算化成文字也容易得罪人,且網路互動缺乏面對面與基本的認識,更容易產生誤解,讓這些現實被霸凌的孩子也有很高的比例被網路霸凌,是一般孩子(9.2%)的3.7倍。 為此,兒盟提出「反網路霸凌六要守則」,網站管理者「要監督要管理」;老師、家長「要宣導要告知」;學生「要自律要檢舉」,希望透過加強網站管理者責任、提升兒少網路安全認知以及成立網霸糾察小尖兵等多管齊下,把霸凌趕出孩子的網路世界,為孩子營造粉紅友善網路空間。

【親職教育】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2011年09月03日
公開
40

【親職教育】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王萱鎮: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如廁訓練主要為幫助孩子順利擺脫尿布,逐步擁有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家長應瞭解的是,如廁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發展,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成功達成目標。本篇將依序介紹如廁訓練之適合時機、各階段重點、男女寶寶方式差異、外出如廁問題等,希望能一次解決家長所有疑惑! 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嗎? 如廁訓練該何時開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發展。根據研究指出,18∼30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而之所以非限定在某一年齡,則是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不太一樣。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重要的是,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萱鎮表示,要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應待孩子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3∼6月左右。簡易參考指標如下,而這些大都在孩子1.5歲左右或之後才會表現出來: ★動作方面: 孩子要能行走、跑,能夠自己蹲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且動作穩定協調;能夠穩定小馬桶上且配合下腹用力等。 ★認知方面: 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尿尿或大便在尿布上,約在1.5歲左右才能告訴家長這個狀況;如小朋友在尿尿時,會愣住幾秒鐘,停頓他的遊戲或動作,或在便便時,出現用力、臉部脹紅的情形,讓家長可以察覺出來,表示他有意識到自己在尿尿或排便。 CHECK!!寶寶生理、行為、認知3大指標∼ 孩子如廁訓練,向來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在國外,專家列有一套孩子適合訓練之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僅供家長參考: ★生理篇 1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2一天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表示膀胱括約肌較有力量控制了。 3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約略固定於何時解便。 ★行為篇 1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鐘,要不然可能沒辦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2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即使沒有辦法作得很完整也沒關係。 3孩子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如果孩子沒有太大反應,家長可以去增強此行為。 4孩子會告訴家長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等,表示他已認知到這樣的行為。 5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6孩子平時如得到誇獎會很高興,代表他想要獲得成就感,及發展自尊心的概念。 7孩子對使用便器不排斥,反之,寧可晚1、2月再開始訓練,當中可先用口頭引導或圖片讓孩子瞭解。 8孩子願意有合作的行為。 ★認知篇 1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 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過去長輩常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孩子帶到定點如廁,雖然有時孩子能順利尿尿、排便,但這純粹是時機巧合,不代表孩子具有如廁自理的能力。王萱鎮表示,如廁自理指的是孩子知道他要尿尿、排便,而且可以暫時憋住,然後到定點將下身衣物褪下,「解放」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等步驟。當然,一開始,衣物穿脫、衛生清潔方面可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 家長必須體認到如廁訓練非一蹴可幾,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為了成功達成目標,一般將如廁訓練分為以下三階段進行: 【第1階段】 ★POINT:如廁認知+坐馬桶訓練 當孩子出現上述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後,家長便可考慮進行如廁訓練。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告訴孩子「你現在尿尿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的連結。加上孩子這時白天能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家長白天可先將孩子的尿布拿掉,改穿小褲褲,配合定時如孩子喝水或用餐後1小時內帶孩子坐在馬桶上,時間約5∼10分鐘即可,讓他嘗試在馬桶上如廁。 初期孩子可能不見得能順利如廁,或是重新穿回褲子後才解了出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故意找麻煩,而要把它當作訓練的機會,提醒他「尿尿便便在褲子上會濕濕,感覺不舒服,下次可以到馬桶上尿尿便便」等。之後,可以每隔1∼2小時便讓孩子到馬桶上坐一會,隨著孩子發展及練習次數多了,漸漸地成功的機會也會增加,這時候家長更應給予鼓勵,增加孩子的動力。 ★注意事項: 1.6∼12個月的小朋友膀胱容量較小,一天尿尿次數很多,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展成熟且容量增加,孩子排尿間隔的時間便會拉長。家長如果太早訓練,相對失敗的機會就大。一般是建議待孩子白天尿布能有2、3個小時維持乾爽再開始訓練。 2.大小便控制能力的成熟度和大腦的額葉有關,而夜間睡眠時,額葉的功能又會下降,因此家長在第一階段,適合於白天進行如廁訓練,夜間可能還是要幫孩子穿上尿布喔! 【第2階段】 ★POINT:如廁前預告+坐馬桶訓練 有了前期的訓練,之後孩子感覺到尿急或便便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些焦躁不安、摸下體的行為。家長發現時,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尿尿便便了」,並帶他去馬桶上坐好。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便知道要請家長帶他去廁所囉! 該階段最大的困難,即孩子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時,可能馬上就地解放了,讓父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失敗都是如廁訓練的必經過程,還請家長保持耐心。由於孩子能進一步表達我要尿尿便便,且暫時憋住尿意、便意,之後就定位脫下褲子再順利如廁,這需要建立在神經學發展更成熟的基礎上,以運用下身的括約肌暫時憋住尿尿便便。據醫師臨床經驗來看,待孩子2歲後再脫掉尿布比較合適,少部份進展較快的孩子可以在18個月時進行。 ★POINT:如廁清潔: 這時孩子解尿後雖然可以拿著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能擦得很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故須由家長協助。至於解便的話,礙於手部動作限制,只能靠家長幫忙囉! ★POINT:穿脫衣物 2∼3歲孩子大都可自己將小褲褲拉下,只是動作可能比較慢,但剛開始為避免孩子憋不久而在過程中就地解放,家長可以提供協助,或將孩子的便盆放在他遊戲附近的角落,讓他想要如廁時,能夠趕快脫褲子到馬桶上做好,減少失敗的經驗。至於穿褲子的部份,可能要到孩子4歲後才能表現得比較好。 ★預計時間: 從第一階段要進展到第二階段該花多久時間?王萱鎮表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原則上只要能在3∼ 6個月期間完成就可以,建議家長寬心以對。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待1、2個月後再重新開始,等到孩子能夠做到階段性要求,家長再考慮進行下一階段即可。 ★注意事項: 1孩子2、2.5歲後會慢慢出現反抗期,不見得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配合各階段訓練,家長不須刻意勉強。畢竟孩子能意識到想要如廁,暫時忍耐並至定點完成,才是如廁訓練的目的。如果孩子只是遵照父母吩咐,定時乖乖地坐在馬桶上,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及知道要去上廁所,這也不叫成功的訓練。 2如果孩子表現不錯,午睡時可以嘗試不用包尿布,或者待他午睡起來時,盡快帶他去上廁所,不過4、5小時的睡眠仍須使用尿布。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第3階段】 ★POINT:自己更衣如廁、夜間不包尿片 孩子能夠忍住尿意、便意,脫掉小褲褲再如廁,已經算符合如廁訓練的要求。之後孩子如能維持半年以上,沒有什麼錯失,家長可以接著觀察孩子夜間穿著時的尿片,如果經過六小時睡眠,尿布仍為乾爽的狀態,那麼就能讓孩子試著睡覺時不穿尿布。 ★POINT:自我衛生訓練 差不多至4、5歲的時候,孩子解尿後,自己用衛生紙擦拭下部的動作已能做得很好,而解便後的清潔,前期因孩子手不夠長,及肌肉力量限制,可能比較不理想,這方面訓練也是要到4、5歲才能達成,家長可讓孩子自己清潔,不過還是要再檢查確認為宜。 整個如廁訓練(含夜間不尿床、便便後的自我衛生)若能於2∼6歲訓練完成,就算大功告成。這時恰好是孩子要上小學之前,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清潔能力,可避免衍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及適應新生活。 寶寶夜間尿床,家長傷腦筋∼ 夜間尿床和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而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所以容易不自覺地解尿。孩子能夠夜間睡眠時不尿床,是如廁訓練後期的重要內容。如果孩子白天已經能控制得很好,家長可以持續1、2週以上到1、2個月觀察孩子早上醒來的尿布,如果有80%的時間尿布是乾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再包著尿布睡覺,不過前期可能還須要一些生活事項的配合。 一般來說,在孩子6歲左右能達成夜間不尿床,或僅有1、2失誤便在可接受的範圍。為了訓練成功,有幾點還請家長留意: 1晚餐過後,盡量不要讓孩子攝取太多水分,孩子若戒不掉睡前喝一瓶奶的習慣,可以用餐後3小時帶他去上一次廁所。通常孩子如果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且睡前上過廁所,到隔天早上膀胱的積尿都不會太多。 2如果進展不佳,家長可能要半夜叫孩子起來上廁所。6歲以上還會尿床者,應懷疑疾病的可能,須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3家長若不願意幫孩子重新包回尿布,可以使用防濕尿墊,不過孩子睡覺時會滾來滾去,效果可能不大。 男女寶寶如廁訓練差異∼ 男女寶寶在如廁訓練上,除了解尿的方式不同外,沒有太大差別。由於男寶寶要自己握著陰莖且站著解尿,須要運用較多大腿肌肉的力量,難度較高,而且容易因緊張而尿不出來,所以家長可先讓孩子從練習坐在馬桶上尿尿開始。待孩子能夠自己控制解尿的時候,再讓爸爸或哥哥帶著孩子上廁所,模仿及學習站著尿的方式,之後孩子就能慢慢進入狀況了。 初期孩子較難扶好陰莖,加上不太會測量距離遠近,會常常出現尿不準的狀況,故仍須家長協助。通常孩子至3、4後,雖然偶爾還是會對得不好,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此外,訓練孩子站著尿時,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都可以,但因部份家庭馬桶較高,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小凳子,當然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少的。 影響因素大調查!!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常遭遇的挫折包括: □孩子一開始就排斥使用小馬桶、便盆。 □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但坐在馬桶上卻不能順利如廁。 □原本這禮拜都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下禮拜又開始抗拒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這時建議待1、2月後再開始。千萬不要採取高壓強迫,以免造成孩子反彈,何況孩子若已開始出現反抗期,家長的態度只會加重他反抗的行為,變得更為排斥如廁訓練。在沒有訓練的期間,家長可以選擇相關的如廁教材,讓孩子透過圖書、卡通獲得認同感,或請他觀察兄姐的情況,藉以引發他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如家裡遭遇變故,或有新成員誕生時,原本的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這時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應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如果是後者,通常只要給予適度的關愛,不要讓孩子覺得新生的弟妹搶走爸媽對他的愛,都能慢慢地接受訓練。 此外,有人提到夏天比較容易訓練,這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比較頻尿,所以失誤的機會較高,加上冬天衣物比較厚重,孩子可能還沒脫好褲子就以經尿濕了,增加衣物清理的負擔,反之夏天只須穿著小褲褲訓練,相對比較方便。不過如果相關條件能夠克服的話,季節上倒沒有嚴格限制。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多!! 許多家長反應道,帶孩子外出時,到達定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還有外面的如廁環境可能不盡理想等。王萱鎮表示,孩子能夠憋住的時間較短,而且部份能力未臻完善,面對外出常見狀況,解決辦法包括: ★SOS∼蹲式馬桶難度高?! A:外面的蹲式馬桶規格較大,而較小孩子可能腿不夠長,還有要把褲子褪到大腿以下且蹲著一段時間,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的利力氣,故建議家長抱著他解尿、排便。 ★SOS∼坐式馬桶髒兮兮?! A:家長可以比照上述的作法,抱著孩子上廁所。如果小男生要站著尿尿,家長應將他扶好,並且協助他扶著陰莖。 ★SOS∼較長車程怎麼辦?! A: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不妨直接包著尿布出門,至於較大的孩子,旅途中每到一個定點如加油站等,便可帶孩子去上廁所。如果擔心的話,可能還是要準備一些尿片喔! 【專家小檔案】 * 王萱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 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文章引用自育兒生活第 200806 期

嘰嘰呱呱愛插嘴

2011年05月18日
公開
49

(轉載) 朋友來訪時,每當媽媽和客人聊得正起勁兒,晴晴就開始要媽媽要幫她拿玩具、不然就是問東問西。已經上大班的孩子,為什麼客人來訪時,卻表現得比平常更好動、愛說話,不斷地在大人談話間打岔呢?難道孩子真的這麼沒有禮貌嗎?  嘰嘰呱呱愛插嘴 孩子喜歡參與、希望獲得注意 除非孩子的個性比較內向,否則5、6歲大的孩子多半是愛說話的。一般而言,4歲多的孩子大都有愛吹牛、愛現的表達特質,到了5、6歲,比較見多識廣,就更會嘰嘰喳喳了。如果孩子說話的時機恰當,大人可能會認為孩子聰明伶俐,好會說話;若說話時機不對,就會嫌他多話、插嘴了。 孩子喜歡在客人來訪時插嘴,通常是因為他認為訪客不只是爸爸或媽媽的客人,而是全家人的客人,而他是家中的一份子,所以他會很希望加入談話,並表現自己的能幹。因此,孩子在客人來訪時,常常會顯得比平常還好動、愛說話。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太過強烈的話,也可能是因為他太興奮,或是覺得客人搶走了爸媽對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先認識訪客,安排玩伴 家中有客人來訪前,爸媽最好能事先跟孩子介紹客人,讓孩子熟悉一下,例如︰姓名、關係和來訪的目的等等,孩子有了心理準備,就比較容易在客人面前表現合宜。 來訪的客人,有可能是來探望全家人,是比較輕鬆愉快的造訪;也有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和爸媽洽談,是屬於比較嚴肅的來訪。如果訪客是為探望全家人而來,孩子當然可以和爸媽及訪客一起談話,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如果訪客是要商量重要的事,那麼,一定要事先為孩子安排一個合適的空間,或另外託人照顧孩子。客人家中若有年齡相近的孩子,不妨請他一起帶來,孩子有玩伴,不會覺得被遺忘,才能把打岔的頻率減到最低程度。 讓孩子學習招呼客人或學會等待 在大人談正事之前,讓孩子學習招呼客人,也讓孩子的表現欲得到滿足,是一個減少後續打岔的好方法。例如:請孩子幫忙拿拖鞋、端水果,給他作小主人的機會。等客人坐定後,孩子若能夠獨處就請他自己去玩,如果孩子的表現欲很強,則不妨先向客人介紹孩子,稱讚他的一些優點,給他一點時間表達他的看法,或請客人參觀他的房間和玩具。 如果孩子不想獨處,要跟在媽媽身邊的話,媽媽可將他喜愛的玩具或圖書拿到身邊來讓他自己玩,並告訴他︰「阿姨今天來找媽媽談事情,你在這兒蓋房子(或看圖畫書),等一下我們要看你蓋的房子噢(或聽你說故事)。」等他玩了一段時間快要耐不住的時候,再和他說話,例如問他︰「你看的是什麼故事呢?」讓他也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再請他繼續做另一件事。 教導孩子適當的說話時機 請先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何時是他參與談話的時機,而非一再禁止他,將他排拒在外。具體做法如下: •預告可以和孩子對話的時間: 大人商量要事時,往往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一旁或好無聊。爸媽可以先安排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如:玩拼圖、積木等需花一些時間的遊戲),並說明大人有事要商量,大約多久之後可以陪他玩或欣賞他的作品。幾次下來,孩子發現大人言而有信,就能形成規範。 •家人經常一起聊天: 無論是談論生活瑣事、看電視的感想或回答孩子問題時,都要認真專注,讓彼此感覺到一來一往談話的快樂。孩子不只能從談話內容中增長見聞,更會觀察及模仿大人談話的態度和口氣。 •讓孩子清楚說話的段落: 孩子有時候急著講是因為怕自己忘記,大人可以表示:「慢慢說沒關係,我正在聽。」或「你說完了,那換我說囉!」讓孩子很清楚彼此的說話有一個段落,一個人講完才換另一個接下去說。 成長放大鏡:5∼6歲的表達特徵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具備一般溝通的能力,可以正確地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對白。他們在語言表達上有以下特徵:  .能言善道,話多且急於表達。  .發音清晰,文法大多正確。  .偶爾會口吃。  .談話時會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用4種活動啟發孩子的語文智能

2011年02月09日
公開
37

(轉載) 用4種活動啟發孩子的語文智能 語文智能的發展有階段性,大抵言之,是由聆聽、說話,進步到識字、閱讀與寫作。對4-6歲階段的幼兒而言,因為識字有限,最適合著力的點應是包括聆聽、說話與識字能力的培養。 活動1:講故事 「為孩子朗讀」是親子之間最常見、也最溫馨的說故事形式。不必刻意,運用聲音的韻味來表現,以聲音將圖畫書中的文字化為幸福的音符,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聆聽的習慣,也可以幫助他瞭解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又因為文字和我們平常說話不一樣,孩子因此有機會接觸比較複雜的語言結構。在公園裡,我們可能會指著樹上的鳥告訴孩子這是「鳥」或「小鳥」,而書上的文字可能是「有一隻鳥站在高高的樹上」。親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中,藉由親子互動和具象的圖畫,反覆的累積孩子對語音、語意、語法、語用的掌握,為孩子奠下注意聆聽、表達、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活動2:演故事 幼兒精力充沛,聽故事不夠過癮,也可以故事為劇本,自導自演一番。幼兒的想像力豐富,紙箱可以當家,幾根草可以當菜,一個人可以當好幾個人用,就可以演出許多故事。這樣的表演活動提供幼兒機會,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話語說出故事中的對白,描述故事的情節,是一種高級的語文活動,表示幼兒已經脫離鸚鵡學舌的階段,能夠用自己的話語表達意思,與他人溝通。 活動3:玩故事 「玩」是幼兒生活的重心,若與故事連結,則有相乘的效果。「老師說」這個遊戲,就很可以與故事中所提到的一些動作結合。當幼兒由故事中學到一些動詞,例如:灰姑娘「一邊跪著擦地板,一邊唱歌」、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昏倒了」、小鹿班比「高興得跳起來」等,都可以取代「起立、坐下、摸頭」等傳統的老師說指令,小孩有新鮮感,玩得特別高興。先請幼兒當學生,跟著你的指令做動作;熟練後,親子角色互換,讓幼兒當老師,喊口令指揮你的動作。這樣,幼兒無形中就學會如何演出(與說出)這些句子以及這些句子的意思。 活動4:文字接龍 當孩子的詞彙逐漸增多後,可以開始玩文字接龍。文字接龍簡單易玩,不需任何設備,最適合在交通的路途中用來排遣光陰。接龍可以由造詞開始,遊戲規則很簡單:大家輪流依據前一個人所造之詞的最後一個字為開頭,造一個新詞,例如:爸爸說「天空」,媽媽說「空氣」,幼兒說「氣球」,爸爸又說「球場」……造不出新詞的人就遭到淘汰,誰能堅持到最後就是第一名。大家需要事先決定是否可用同音字(例如:「氣球」可接「求救」。若允許使用同音字,可降低遊戲難度),並規定不能造結尾是「子、了」等難以接續的詞。 前面介紹的句子拉長法觀念,也可運用在文字接龍遊戲中。大家先都說一個字,第二回合要用該字造成一個詞,第三回合要用那個詞造成一個句子,第四及以後的回合要再拉長那個句子。大家可先說好通過幾個回合就算過關。例如:「玩」變成「好玩」,變成「這個遊戲很好玩」,再變成「這個遊戲很好玩。我還要再玩一遍。」 本篇文章出自育兒GOGO

6種春節零食,孩子開心吃、健康吃

2011年02月04日
公開
43

6種春節零食,孩子開心吃、健康吃 作者:丁彥伶  出處:親子天下20期 春節期間總免不了吃吃喝喝,尤其是孩子,面對滿桌的各式零食更是難以抗拒。但零食吃多了或吃不對,都會影響健康,究竟該如何挑選春節零食,才能讓孩子吃得開心又健康? 諮詢:臺安醫院營養課組長李祥瑞、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 春節即將來臨。依照往年經驗,春節放大假,大家也經常「百無禁忌」,每天不是吃就是玩。家家幾乎都有滿桌的點心零食,爸媽們往往也不想太限制小朋友,以免壞了過年的氣氛。 但是,零食亂吃一通不僅容易發胖,還可能吃進有害物質。臺安醫院營養課組長李祥瑞提醒,爸媽採買零食時,要先剔除下列兩大類已證實有害兒童健康的零食: 1.顏色太鮮豔的糖果或餅乾 李祥瑞表示,三年多前,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應英國食品標準局要求,進行「食用人工色素對兒童的影響」的研究。結果發現,標示為「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紅色六號、紅色四十號」的四種食用人工色素,可能會增加兒童過動,並可能造成兒童智商下降五分。當時研究者形容,「人工色素對兒童的影響,和石油中的鉛一樣毒」。 李祥瑞說,雖然這些人工食用色素目前仍可合法使用,但二○一○年七月起,歐盟成員國已經要求販售含有這些人工色素食品的業者,必須在食品包裝上加註「可能對兒童的行為及專注力有不良影響」的標示。台灣目前則尚未規範,因此,提醒家長選購時要注意食品包裝上的標示,確認是否含有這些人工色素,例如軟糖和巧克力的糖衣,都可能含有色素。 2.油炸過的澱粉食品 李祥瑞說,包括洋芋片、薯條、卡哩卡哩及蝦片等,都是炸過的澱粉。在二○○二年,瑞典的科學家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澱粉食物經過高溫油炸,會產生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為致癌物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此外,油炸澱粉也容易含有傷害心臟血管的反式脂肪。 健康春節零食聰明選 零食要「吃得健康」,真的有點難,因為大多數被認為符合健康訴求的零食,孩子都覺得不好吃而不想吃。即使原本應該是健康的食物,為了增加口感,業者往往會添加許多調味,不是重鹹就是重甜,讓人可以一口接一口。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舉例,近年來乾燥蔬果片很受歡迎,他自己也買來吃過。但他發現,市售乾燥蔬果片還是太甜,吃多了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對健康仍有影響;且除非是長時間低溫乾燥,否則其中的水溶性維他命大多也被破壞。 此外,趙強也表示,小朋友愛吃的零食通常熱量很高,例如袋裝小泡芙,小小四顆的熱量就有六○大卡,接近一顆柳丁的熱量(約七○大卡)。所以選購零食時,零食的種類也很關鍵。 那麼,哪些零食適合孩子,能讓他們吃得開心又健康呢? 1.原味海苔 紫菜是種低熱量的食物,且富含可溶性纖維、多種營養素和礦物質,製成海苔後更是相當受歡迎的健康零食。但要注意的是,部分市售海苔並非原味,鈉含量比例可能偏高。雖然一小包海苔的鈉總量不算高,但海苔片大多薄薄一片,往往不知不覺一次就吃進好幾包,也吃了過多的鹽。 尤其近幾年韓劇盛行,媽媽們愛買的韓式海苔,除了太鹹,還超級油。趙強說,韓式海苔的特點,是塗了調味醬料再加油煎烤,原本健康的海苔反而變得不健康。 因此,家長在選購海苔時,記得挑選原味海苔,才符合健康概念。 2.原味果乾 由於年節飲食通常是大魚大肉,容易出現纖維質攝取不足的問題,李祥瑞建議,家長可以選擇原味風乾的果乾(不是蜜餞)做為春節零食,像是小紅莓乾、葡萄乾、番茄乾、芒果乾、芭樂乾等,補充鐵質及纖維質。 不過,選購時也要注意食用色素的問題,像小紅莓乾等紅色果乾中,有時可能會使用紅色五號;芒果乾則容易使用黃色四號。所以建議家長要購買完整袋裝果乾,並確認包裝上的標示,不要為了便宜而買散裝果乾。 3.綜合堅果 綜合堅果是搭配果乾的另一種好選擇。李祥瑞說,堅果含有必需脂肪酸,有助於小朋友腦部發育及增進記憶力。 選購堅果應選擇不含蜂蜜或沒有太妃糖脆皮的種類,以免因為攝取較多糖分,在代謝過程中消耗大量維他命B群,使小朋友體內缺乏維他命B群,容易疲勞及發怒。另外,堅果本身屬於油脂類,如再經過油炸,所含的有益脂肪酸會被破壞,還容易產生致癌物,因此選購時也要注意。 趙強則提醒,堅果類的含脂量高,必須適量攝取。根據台灣最新的飲食指南,堅果類是以脂肪含量來計算,以一天最多攝取兩份油脂來算,一般兩湯匙堅果就達到兩份油脂的量(大約相當於腰果八顆、杏仁果二十七顆、帶殼核桃一顆、夏威夷豆八顆),若吃太多就會超過建議油脂攝取量。 其實小朋友過年吃零食通常是嘴饞或無聊打發時間,趙強建議家長最好購買帶殼的堅果類,因為需要花時間剝殼,無形中可以少吃一些。 4.硬式日式米餅乾 餅乾類的熱量和含油量容易偏高,而且有些餅乾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在製作過程中會用固體奶油,也就是反式脂肪。李祥瑞提醒,選購餅乾需注意含油量不要超過三○%,否則易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建議可以選擇日式米餅乾,市面上有些口感較硬的米製海苔捲,幾乎不含油脂,有口感又不會太甜,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有些口感較鬆脆的仙貝是拌入油再加以膨發,脂肪含量較高,比較不健康。 5.懷舊小吃爆米香 現在仍很受歡迎的懷舊小吃「爆米香」,是用加熱器把米爆發,再加入麥芽糖黏合。李祥瑞說,爆米香的脂肪比例低,再加上體積大、輕,熱量也很低,一次吃進五、六片也不容易過量,很適合做為春節零食,且現在的爆米香還有薏仁、蕎麥、糙米等多種健康口味,選擇更多元。需要提醒的是,有些進口米香是油炸製成的,建議購買時要注意標示。 6.無糖口香糖、零卡果凍 糖果類向來是孩子的最愛,但營養師較不建議選擇糖果類做為春節零食,尤其是巧克力。因為吃過量的糖容易造成孩子過動及疲勞,也容易引起三酸甘油脂及血糖急速升高,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趙強舉例,市售含果仁的大顆巧克力,光是一顆的熱量就有七○大卡,相當於一顆柳丁,也就是一份水果的熱量。 趙強建議,如果孩子一定要吃,不妨準備無糖口香糖、零卡果凍,滿足口感也能兼顧健康。但要注意,零卡果凍的主要原料是海藻膠,吃太多容易腹瀉,還是必須適量的吃。 零食限量,爸媽先以身作則 趙強認為,小孩吃零食,通常是跟著大人一起吃,所以如果大人自己吃個不停,實在很難要求孩子少吃。他建議,不要為了講究年節氣氛,從除夕起就將零食擺滿整桌,而要有計畫的每天拿出定量的零食。例如先想好初一有哪些親戚會來、初二有哪些朋友來訪

破解大腦迷思

2010年05月12日
公開
48

破解大腦迷思 by 作者:採訪整理∣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人的大腦真的是三歲定終身嗎?坊間的大腦潛能開發、皮指紋檢測可信嗎?關於大腦種種的迷思,專家如何解答? advertisment Q1聽說一般人的大腦只用了十分之一,是真的嗎?大腦開發課程有用嗎? A:這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其實在早期還沒有先進儀器可以觀察大腦運作的時候,很多神經科醫師就已經看到病人因為不同腦部區域的中風,會引發不同的認知障礙,有的是視覺、聽覺上的障礙,有的是語言、記憶上的。科學家在一百多年前就推斷,不同的腦區,有不同的功能,不可能全部的大腦只有十分之一是有功用的。 當儀器更進步,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觀察大腦運作的狀況就發現,即使是在休息的狀態,大腦的神經元也繼續在活化,而且活化的區域相當廣,更別說當我們很認真在解數學,或想問題的時候,絕對不會只依賴十分之一的大腦。也因此可以判斷,坊間所謂的大腦開發課程,大部分都是廣告噱頭,不太有科學根據。 Q2聽說腦細胞在過了某個年齡,就不再成長了,所以有「三歲定終生」的說法,父母該擔心孩子錯過學習關鍵期嗎? A:現在的研究已經看到,老人,甚至癌末病人,給他新的刺激,他們的腦部都還會長出新細胞、新的連結,以因應新的學習,尤其是在掌管學習和記憶功能的海馬迴。研究不斷發現新證據,大腦的終身學習是可能的,大腦終其一生都有再生的能力,也有產生新連結的能力。因為大腦終身都在學習、都在產生連結,所以也沒有真正的起跑點,隨時都可以是學習新技能的開始。 基於這些年研究大腦的證據,可以說學習,其實沒有所謂的關鍵期。所謂關鍵期是指,只有在這個期間才能學會這種能力,超過這段期間就沒辦法學會。但是,大多數學者都同意,會有學習的敏感期,的確有些能力在某些年紀學起來相對來說是最容易的。例如,在語言的學習,一兩歲之前的小孩,對語音、語調的學習,的確要比大人敏感,而這個能力會隨著成長逐漸減弱。 三歲定終生這個說法太過絕對,即使從小給孩子接觸一些訊息,讓他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因為熟悉而比較容易。但如果父母因此急著在孩子小時候強迫他學很多東西,過多的學習造成的不快樂、過度壓力,反而讓學習變得更慢,甚至產生抗拒的心理,適得其反。 Q3聽說讓孩子聽莫札特的音樂,可以提高智商,是真的嗎? A:莫札特效應的研究一開始是出現在一九九三年的《自然》(Nature)期刊上。這個研究是針對大學生在他們要做和空間推理有關的智力測驗前,讓同一組人聽莫札特音樂、放鬆音樂或什麼都沒聽,結果發現在聽完莫札特音樂後,大學生的得分比在另外兩種狀況之下高八∼九分。但研究也發現,這樣的效果只持續十五分鐘左右,如果在聽完音樂很久後再去測驗,就沒有效果。 這個研究出來之後,很多團隊試著重複驗證這樣的結果,發表的文章至少十二篇以上,但無法得到類似的結果。 但一九九三年那篇研究結果被紐約時報大幅報導,結果又被許多媒體過度的放大,於是讓很多人誤以為聽莫札特音樂可以提高智商。其實二○○六年德國研究部,組了一個研究團隊,檢視了三百篇探討音樂跟智力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只是被動的聽音樂,不論哪種形式,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實這樣可以提升智力。所以如果只是放莫札特的音樂給小孩聽,就期待他的智力會因此有顯著提升,是不太可能的。 Q4聽說懷孕的時候就可以放英文給孩子聽,好讓他在媽媽肚子裡就學會英文? A:媽媽的肚子裡,其實是一個充滿噪音的環境。研究只顯示,嬰兒出生後可能會對母語或聽過的聲調有熟悉感,但這並不足以讓他學會這個語言。 一般小孩都可以自然學會母語。至於習得其他語言的能力,如果在一歲之前沒有接觸到外語,那種語言能力其實會大幅降低,即使透過胎教去學英文也沒有什麼幫助。

ㄕ是 什 麼 ㄕ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42

朋友寄的mail 有的還蠻好笑的~ 但有的斜音也太斜了唄!! ---- 喔,笑得眼淚都飆出來了,天才! 練習一下台灣語小一教的ㄅㄆㄇ~ ~ 真厲害! !! 希望你們的台語夠溜. 超經典的, 一定要用台語發音, 好爆笑. 可以這樣教小孩喔, 增進台語能力 南部小學一年級的老師 真的這樣教小朋友的? ? ? 好好笑!請用台語發音喔! 來!示範ㄧ次,大家注意囉! ㄅ 是 什 麼 ㄅ,玻 璃 門 的 ㄅ ㄆ 是 什 麼 ㄆ,肥 皂 泡 的 ㄆ ㄇ 是 什 麼 ㄇ,Q 頭 毛 的 ㄇ ㄈ 是 什 麼 ㄈ,福 州 伯 的 ㄈ ㄉ 是 什 麼 ㄉ,磨菜 刀 的 ㄉ ㄊ 是 什 麼 ㄊ,七 桃 人 的 ㄊ ㄋ 是 什 麼 ㄋ,李 挪 吒 的 ㄋ ㄌ 是 什 麼 ㄌ,落 落 長 的 ㄌ ㄍ 是 什 麼 ㄍ,雞 蛋 糕 的 ㄍ ㄎ 是 什 麼 ㄎ,考 駕 照 的 ㄎ ㄏ 是 什 麼 ㄏ,好 嘴 斗 的 ㄏ ㄐ 是 什 麼 ㄐ,夭 壽 ㄐ 的 ㄐ ( 就是比三八ㄐ還嚴重的人叫做夭壽ㄐ) ㄑ 是 什 麼 ㄑ,逛 夜 市 的 ㄑ ㄒ 是 什 麼 ㄒ,十 八 啦 的 ㄒ ㄓ 是 什 麼 ㄓ,玻璃珠 的 ㄓ ㄔ 是 什 麼 ㄔ,舖 棉 被 的 ㄔ ( 舖的台語是ㄔㄨ) ㄕ 是 什 麼 ㄕ,你 老 師 的 ㄕ ( 這 樣 教小朋 友 不 好 吧!) ㄖ 是 什 麼 ㄖ,日 蒼 蒼 的 ㄖ ㄚ 是 什 麼 ㄚ,阿 那 答 的 ㄚ ㄛ 是 什 麼 ㄛ,ㄛ ㄛ 叫 的 ㄛ ㄜ 是 什 麼 ㄜ,蚵 仔煎 的 ㄜ ㄞ 是 什 麼 ㄞ,哀 哀 叫 的 ㄞ ㄟ 是 什 麼 ㄟ,矮 仔 才 的 ㄟ ㄡ 是 什 麼 ㄡ,ㄡ 腳 川 的 ㄡ( 挖 屁 股) ㄢ 是 什 麼 ㄢ,安太 歲 的 ㄢ ㄣ 是 什 麼 ㄣ,真 緣 投 的 ㄣ ㄤ 是 什 麼 ㄤ,嫁 好 尪 的 ㄤ ㄧ 是 什 麼 ㄧ,無 藥 醫 的 ㄧ

ㄕ是 什 麼 ㄕ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37

朋友寄的mail 有的還蠻好笑的~ 但有的斜音也太斜了唄!! ---- 喔,笑得眼淚都飆出來了,天才! 練習一下台灣語小一教的ㄅㄆㄇ~ ~ 真厲害! !! 希望你們的台語夠溜. 超經典的, 一定要用台語發音, 好爆笑. 可以這樣教小孩喔, 增進台語能力 南部小學一年級的老師 真的這樣教小朋友的? ? ? 好好笑!請用台語發音喔! 來!示範ㄧ次,大家注意囉! ㄅ 是 什 麼 ㄅ,玻 璃 門 的 ㄅ ㄆ 是 什 麼 ㄆ,肥 皂 泡 的 ㄆ ㄇ 是 什 麼 ㄇ,Q 頭 毛 的 ㄇ ㄈ 是 什 麼 ㄈ,福 州 伯 的 ㄈ ㄉ 是 什 麼 ㄉ,磨菜 刀 的 ㄉ ㄊ 是 什 麼 ㄊ,七 桃 人 的 ㄊ ㄋ 是 什 麼 ㄋ,李 挪 吒 的 ㄋ ㄌ 是 什 麼 ㄌ,落 落 長 的 ㄌ ㄍ 是 什 麼 ㄍ,雞 蛋 糕 的 ㄍ ㄎ 是 什 麼 ㄎ,考 駕 照 的 ㄎ ㄏ 是 什 麼 ㄏ,好 嘴 斗 的 ㄏ ㄐ 是 什 麼 ㄐ,夭 壽 ㄐ 的 ㄐ ( 就是比三八ㄐ還嚴重的人叫做夭壽ㄐ) ㄑ 是 什 麼 ㄑ,逛 夜 市 的 ㄑ ㄒ 是 什 麼 ㄒ,十 八 啦 的 ㄒ ㄓ 是 什 麼 ㄓ,玻璃珠 的 ㄓ ㄔ 是 什 麼 ㄔ,舖 棉 被 的 ㄔ ( 舖的台語是ㄔㄨ) ㄕ 是 什 麼 ㄕ,你 老 師 的 ㄕ ( 這 樣 教小朋 友 不 好 吧!) ㄖ 是 什 麼 ㄖ,日 蒼 蒼 的 ㄖ ㄚ 是 什 麼 ㄚ,阿 那 答 的 ㄚ ㄛ 是 什 麼 ㄛ,ㄛ ㄛ 叫 的 ㄛ ㄜ 是 什 麼 ㄜ,蚵 仔煎 的 ㄜ ㄞ 是 什 麼 ㄞ,哀 哀 叫 的 ㄞ ㄟ 是 什 麼 ㄟ,矮 仔 才 的 ㄟ ㄡ 是 什 麼 ㄡ,ㄡ 腳 川 的 ㄡ( 挖 屁 股) ㄢ 是 什 麼 ㄢ,安太 歲 的 ㄢ ㄣ 是 什 麼 ㄣ,真 緣 投 的 ㄣ ㄤ 是 什 麼 ㄤ,嫁 好 尪 的 ㄤ ㄧ 是 什 麼 ㄧ,無 藥 醫 的 ㄧ

ㄕ是 什 麼 ㄕ

2009年06月22日
公開
36

朋友寄的mail 有的還蠻好笑的~ 但有的斜音也太斜了唄!! ---- 喔,笑得眼淚都飆出來了,天才! 練習一下台灣語小一教的ㄅㄆㄇ~ ~ 真厲害! !! 希望你們的台語夠溜. 超經典的, 一定要用台語發音, 好爆笑. 可以這樣教小孩喔, 增進台語能力 南部小學一年級的老師 真的這樣教小朋友的? ? ? 好好笑!請用台語發音喔! 來!示範ㄧ次,大家注意囉! ㄅ 是 什 麼 ㄅ,玻 璃 門 的 ㄅ ㄆ 是 什 麼 ㄆ,肥 皂 泡 的 ㄆ ㄇ 是 什 麼 ㄇ,Q 頭 毛 的 ㄇ ㄈ 是 什 麼 ㄈ,福 州 伯 的 ㄈ ㄉ 是 什 麼 ㄉ,磨菜 刀 的 ㄉ ㄊ 是 什 麼 ㄊ,七 桃 人 的 ㄊ ㄋ 是 什 麼 ㄋ,李 挪 吒 的 ㄋ ㄌ 是 什 麼 ㄌ,落 落 長 的 ㄌ ㄍ 是 什 麼 ㄍ,雞 蛋 糕 的 ㄍ ㄎ 是 什 麼 ㄎ,考 駕 照 的 ㄎ ㄏ 是 什 麼 ㄏ,好 嘴 斗 的 ㄏ ㄐ 是 什 麼 ㄐ,夭 壽 ㄐ 的 ㄐ ( 就是比三八ㄐ還嚴重的人叫做夭壽ㄐ) ㄑ 是 什 麼 ㄑ,逛 夜 市 的 ㄑ ㄒ 是 什 麼 ㄒ,十 八 啦 的 ㄒ ㄓ 是 什 麼 ㄓ,玻璃珠 的 ㄓ ㄔ 是 什 麼 ㄔ,舖 棉 被 的 ㄔ ( 舖的台語是ㄔㄨ) ㄕ 是 什 麼 ㄕ,你 老 師 的 ㄕ ( 這 樣 教小朋 友 不 好 吧!) ㄖ 是 什 麼 ㄖ,日 蒼 蒼 的 ㄖ ㄚ 是 什 麼 ㄚ,阿 那 答 的 ㄚ ㄛ 是 什 麼 ㄛ,ㄛ ㄛ 叫 的 ㄛ ㄜ 是 什 麼 ㄜ,蚵 仔煎 的 ㄜ ㄞ 是 什 麼 ㄞ,哀 哀 叫 的 ㄞ ㄟ 是 什 麼 ㄟ,矮 仔 才 的 ㄟ ㄡ 是 什 麼 ㄡ,ㄡ 腳 川 的 ㄡ( 挖 屁 股) ㄢ 是 什 麼 ㄢ,安太 歲 的 ㄢ ㄣ 是 什 麼 ㄣ,真 緣 投 的 ㄣ ㄤ 是 什 麼 ㄤ,嫁 好 尪 的 ㄤ ㄧ 是 什 麼 ㄧ,無 藥 醫 的 ㄧ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2008年08月12日
公開
41

> 親子成長營電子報 > > > 主題: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 > > > (2006-03-27)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 > 巧》◎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 讓孩子幫忙拿東西時,應具體地說出物品的位置★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經常成為智能測驗的測驗對象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對於「指示」的把握能力。 > > > > 例如,給予圓形、三角形、方形交纏在一起的圖形,要求被測驗者「將位於圓形與三 > 角形中,且位於方形的部分塗黑」,最主要的就是測驗他是否能正確地把握這種複雜的 > 指示。 > > > > 當然,這種理解、把握指示的能力所以重要,並非因為它成為智能測驗的對象,最重 > 要的是,它是一種與所有頭腦活動都有密切關係的基礎能力。因此,只要有機會,就應 > 該進行訓練。而這種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俯拾即是。 > > > > 例如,讓孩子到書架去拿書,或到餐廳去拿餐具,就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這時候, > 不要用手指出物品的位置「你到那個地方去拿那個東西」,而應該說「你去拿書架上倒 > 數第三層那本有藍色書皮的書」,或者「你去把放放在電視機右邊架子上第二層的黑罐 > 子拿來!」將物品與位置都具體地用語言表示出來。 > > > > 此外,也可以讓兩個孩子分別坐在屏風兩側,交給他們一張同樣方格的紙,指示他們 > 「右角畫××,中央靠左的方格上畫一個圓形……」然後看兩人所畫的位置是否正確, > 這種遊戲可以訓練孩子位置及空間的感覺。 > > > > ◎ > > 要使頭腦好,必須先運動身體★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 > > > 站在頭腦發達的觀點來看,頭腦與身體有密切的關係。更清楚地說,頭腦每天的活動 > 和身體的運動量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 > > > 根據體育心理學專家,同時也是日本大阪教育大學教授柏原建三的研究,幼兒的運動 > 會敏感地反映到大腦中樞,使精神活動活潑化。 > > > > 他為了調查幼稚園兒童的精神作業,曾經進行了Kraepelin精神作業檢查,結果發 > 現,在運動會期間,兒童的作業速度大幅度提高。 > > > > 由此可見,在進行精神作業﹘﹘也就是在用頭腦時,同樣需要身體的運動。以前,人 > 們常說「考試期間應該少運動」、「運動後,血液都流到身體裡去了,腦部會貧 > 血……」這種說法實在有重新考慮的必要。 > > > > 以傳統心理學理論來說,適度的肉體刺激,可以減低精神緊張與壓力,促進人類原來 > 的頭腦活動,這一點已經經過實驗證明。經常進行激烈頭腦活動的作家與企業人士,每 > 天都會按時作體操、散步,以轉換情緒,也是基於這種原理。 > > > > 運動機能與精神機能的結合,對於促進頭腦的活性化是非常有效的。基於這種考量, > 我們更應該鼓勵孩子多多運動。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2008年07月23日
公開
48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 壹、前言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數』息息相關,所以讓孩子自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方面能增加他們對數學的認識,另方面又能加強其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幫助孩子從生活化的遊戲中,吸收數學的知識,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做個小小數學家。 貳、思考分析   年幼的孩子不懂得數字,對於生活並不會造成任何不便,因此不會積極地主動學習。影響所及,指導的機會也相對地減少。   但是和身體會自動成長、成熟,孩子自然會站立、步行不同,人不會自然而然具備數的概念。而和孩子沒有人指導就不會寫字、認字一樣,在沒有人指導、訓練的情況下,孩子一輩子也不會認識數字。   「不加以教育,當然不可能發達。」   任何一位幼兒,從小就擁有一種想要學習的潛在慾望。如果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機,用妥當的方法,讓幼兒們滿足於這種迫切學習的慾望的話,那麼幼兒的智力,將會無限地伸展下去。   文字、數字等知識文化財產,必須配合孩子的興趣及發展程度,從幼兒期開始,好好加以指導。   坦白說,一碰到數字就頭痛的大人並不少。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接觸數字的機會較少,或者因為接受錯誤的指導,以致於在數字方面屢遭挫折的緣故。一般來說,在數字方面能力較弱的人,不論在學校或社會,都會備嚐辛苦。為了加強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父母應該自幼就培養孩子對數字的興趣,讓孩子樂於與數字接近。   人的一生當中,智能急速發達的時期是在幼兒期。從剛生出、什麼都不知道的嬰幼兒到兩、三歲時學會說話,瞭解他人所說何意的時期,孩子逐漸會將自己的想法、感覺傳達給他人知道。   到了三、四歲左右,孩子會對周遭的事情抱持很大的興趣,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以心理學的觀點,這個時期又稱為質問期。孩子一旦開始提出質問,即為智能大量發展的證明。在幼兒對任何事物均感興趣、渴望知道的這個時期,必須給與適切的材料以促進智能的發達。可惜的是,不論是在幼稚園或家庭中,都忽略了數字的指導。由於認為數字指導可以等到上了小學再開始,因此很多家庭都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此外,認為沒有適合幼兒的數字指導書籍,也是疏忽的原因之一。問題是,近年來不論是在電視、汽車牌照、雜誌、撲克牌、電話、日曆、時鐘…等,孩子在生活及遊戲中接觸數字的機會很多,因而對數字教育的關心度也大幅提高。   儘管認為對幼兒進行數字指導有其必要性,但是卻不知指導方法或進行錯誤指導的父母親,並不在少數。   父母親縱然對數學很不靈光,但是,在孩子上小學以前,仍然可以幫助他認識和吸收一些數學上的基本概念。等他上小學後,正式學數學時,非常有用。   「數目」是在小學的數學教育開始前,就得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瞭解,學會的重要東西。如果忽略了這個學習階段,便進入小學直接學習數學,將是相當危險的事。小孩子進入小學初期,因不懂數學,而導致對數學厭惡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完全是由於沒有在幼兒期讓小孩充分學習「數目」的原故。   教導學齡前兒童認識數學,要分幾個階段,讓他自己有所發現與認知。而且仍以遊戲方式為主,這樣,孩子與妳都會覺得愉快。   對數字指導非常熱心的父母親,有一個共通的傾向,那就是近乎強迫性地教孩子數數。如果孩子學不好,就勃然大怒或厲聲叱責,以致無法依循正確的指導順序,配合孩子的心理進行指導。孩子在不瞭解數字的意義,又頻頻遭到責罵的情況下,當然會失去對數字的興趣。結果只是把數數當成唱兒歌似地,機械式地唸出來而已。若硬是機械式地往他腦子裡塞數目字,就不會收到什麼效果。   父母們常常讓孩子死背數學,而未教他真正的意義,是不恰當的。父母應有「數學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基本概念,才能使孩子對數學有正確的了解。   孩子的數字活動,會繼言語活動之後變得活絡。但是,孩子雖有當成語言的「數」,和不具有相當好的數字觀念。教導孩子數或量的觀念,有所謂適當的時期;這個時期會因孩子的發育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   孩子對數原本不感興趣,可是只要指導得法,那麼從五歲開始,便會突然對數表示關心,立刻就要數數或加以比較。當然,也有孩子在四歲左右,數字能力就已經相當發達。為此之故,對於幼兒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好或不好而或喜或憂。真正必須考慮的是,哪怕孩子的資質再好,如果父母始終抱持放任不管的態度,則孩子永遠也不會對數字表示關心,更無法具備良好的數字觀念。由此可知,在生活上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指導,乃是發展數字能力的首要條件。   要發展幼兒的「數」能力,究竟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環境呢? 第一、母親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必須充分瞭解,並且配合其意願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還要配合孩子的年齡、能力及興趣,在不會太遲又不勉強的情況下展開教育。 第二、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當孩子提出詢問時,一定要耐心、親切地回答。   對於孩子的詢問,有時要立刻回答,有時則要先讓孩子自己思考,或是和孩子一起思考,共同找出答案來,當然,成為孩子好的說話、遊戲對象也是很好的。 第三、適度利用遊戲或繪畫等,激發孩子對數量的關心度。 第四、在每天的生活當中,藉著具體事物,比較量的大小或東西的順序,讓孩子對圓形、四方形等形狀產生興趣。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學習而正經八百地坐在書桌前教導孩子,最好透過遊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興趣。發展數能力的良好環境,首推有好母親的家庭。和身為獨生女的孩子相比,上面還有兄姐的孩子普遍較早對數量產生興趣及關心度。   數量指導的適當時期會因指導法而提早。先決條件是不要給予孩子負擔。而要進行好的指導,首先必須瞭解幼兒的數字能力一般是以什麼樣的情形發展的。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中) 參、幼兒學習『數』的發展階段 ▲一歲半左右   通常一歲半左右的幼兒,都可以分辨一至二以上的東西,但是兩個以上的東西他只感覺到有很多,並沒有能力明白究竟是有幾個,僅管是三個或四個,他都覺得是很多了。 ▲兩歲左右   兩歲左右的幼兒,便可以開始學習數字記憶,例如背誦「一個、兩個、三個……」。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幼兒只是在模仿父母說話而已,可以說是背誦一種語言。並不懂「數」的意義,所以學會數詞的幼兒在數數的時候,往往發生與實際數量無法對應的情況,例如口裡在唸「一個、二個、……」,可是手指頭已經扳了四個了。 ▲四歲左右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也還是沒有辦法很正確地做「一對一」的對應。例如讓孩子拿十朵花,分別插在十個花瓶裡,試試看幼兒能不能做到「一對一」的對應,也可以將花朵的數量增加到十三朵、或十四朵,一對一的排列,來試試看能不能做到對應,並且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呀?」,可是由實際看起來,花和花瓶排列得一樣長,幼兒看起來便覺得一樣多,這是因為幼兒對「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不熟悉的緣故。   我們接著將花一朵一朵地插進花瓶,並將多餘的花收起來,再把瓶中的花一朵一朵地取出來紮成一束,再問幼兒,「花和花瓶,那個多?」,幼兒還是會回答「花瓶多。」   如果我們將同樣數量的兩種物品分別排成長短不一的兩排,然後問幼兒「那一邊比較多呀!」,這時候,多數的幼兒會說排列比較長的那一邊比較多。也就是說,幼兒只從物品排列的長短來判斷物品的多少。   一般說來,四歲左右的孩子,對花與花瓶的多少,還是分辨不清,當然對「數的保存」更無法瞭解,所以,更改物品排列的方法,幼兒就容易感到迷惑。 ▲五歲左右   幼兒到了五歲左右,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就逐漸的會做,但數量多了就未必做得理想。例如將六隻湯匙和六個碗放在一起,讓幼兒試著將湯匙一一放入六個碗中,因為到這個年齡已經可以正確做出「一對一」的對應,所以,這個時候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孩子會回答「一樣多。」,不過,如果將數字增加到二十的話,成績便不理想。   接著把湯匙取出握成一把,再問幼兒「湯匙和碗那樣多?」,結果幼兒回答「碗多」,但是讓幼兒算一算碗和湯匙時,他會算出同樣是「六個」。   不過,如果再問一次,那樣比較多,他還是會說碗比較多。由這個實驗可以知道,五歲左右的孩子對於「一對一」的對應已經會做,而且能夠理解,可是一旦集合的方法改變,他就會認為數也跟著變了,這是幼兒的特徵之一。 ▲六歲到七歲左右   幼兒到了六、七歲時,就可以將「一對一」的對應做得很正確。而當幼兒做好對應之後,再將花抓成一束或將其間距拉長,排成比花瓶的長度還要長,再問幼兒「那邊多?」,這時幼兒會很有自信說「你沒有增加或減少花的數量,所以一樣多。」 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概念   讓孩子體驗媽咪或家人做家務,給他們隨意選擇自己喜愛的花朵,並因應瓶上數字的數量指示,插入花瓶內,看看孩子對數字的認識有多少,是否數得對呢?   煎蛋、煎香腸遊戲與插花遊戲的玩法相同,都是要孩子按平底鍋上的數字指示,而把相同數量的雞蛋和香腸放上去。透過這類生活化遊戲既可教導孩子數數字,又可增添學習的趣味,可說是相得益彰。 ▲數數   數數是學數學的第一課,由於「一、二、三…」這樣的數字順序從小就常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許多孩子都能不加思索地琅琅上口。當孩子能夠從一數到十、一數到二十…這樣進步時,自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也喜歡獻寶似的念給大人聽。不過,會照順序念數字雖然也是數數,但只是數數的第一步而已呢!因為,會「念」數字,不等於懂得數目的意義。孩子會念數字後,爸媽可以用實物來教他真正的數數,例如,把五個蘋果放在桌上,拉著孩子的手,指一個蘋果數一下,然後讓孩子自己練習一邊指一邊數「一、二、三…」,別忘了提醒孩子每個蘋果都要數到,而且只能數一次!可以常換不同的物品讓孩子數,孩子才不會失去興趣。等到熟練後,才慢慢增加數目。另外,關於數數,爸媽可以教孩子唸包含數字的童謠,例如「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教孩子邊唸邊模仿猴子的樣子,那會更好玩呢! ▲形狀   不論在家或是出門在外,都是教孩子認識形狀的好機會。最初當然先從簡單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開始,找一些孩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當例子,例如,橘子是圓形、三明治是三角形…。盡可能多找幾個形狀相同的異類物品擺在一起,讓孩子辨識它們的相同特質,了解它們雖然是不同的東西,但同樣都叫圓形、三角形。當孩子能夠辨認基本形狀後,爸媽可以更進一步的教孩子認識六角形、圓柱形、菱形、金字塔形等形狀。還可以玩有趣的遊戲,例如和孩子比賽,看誰找出最多三角形的東西,孩子會玩得很起勁喔! ▲比較概念   數學上比較的類型有很多,如大與小、長與短、多與少的比較等。透過配對可讓孩子認識肥與瘦的分別,增加概念的認識。   利用輪船、貨車和汽車乘載不同數量的乘客作比較,增強孩子對多、少和加減數的比較。   漸漸的,孩子可以學習大小、高低、長短等比較的概念囉!孩子還沒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所以學習比較必須由具像物開始。例如,學習長短的比較時,爸媽可以利用兩個長相相同但長短不同的物品,邊指邊說:「這個XX 比較長」、「這個 XX 比較短」,讓孩子用眼睛去感覺「長」和「短」的不同。然後多找幾對不同的東西,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讓他知道,即使是不同的東西,長的還是叫「長」、短的還是叫「短」喔!提醒爸媽,開始時盡量選擇長短差異較大、而且是除了長短以外其餘特質都相同的物品,孩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待續) 帶領孩子進入數的世界(下) ▲排列次序   教孩子學習數學,當然不可忽略數字順序的重要,這遊戲是利用繩子把1-10的數目字順序正確地串聯起來,便成為一條魚的圖案,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也是學習數字順序的好幫手。 ▲顏色   顏色的辨認除了是孩子的視覺發展一部分,其實也是數學類別的一種。衣夾顏色配對遊戲的玩法是把紫色、粉紅色、綠色和黃色的衣夾夾在相同顏色板上,目的是訓練孩子對顏色的觀察和配對。其製作既簡單又經濟,媽咪也可以嘗試在家自己動動手為小寶寶做呢! ▲時間觀念   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增加孩子對時間的運用當然有助他們純熟掌握數學。這個時鐘遊戲的玩法是要孩子根據三個不同時間的指示,將鐘的時針和分針撥到正確的時間上,從遊戲過程中加強孩子對時間的認識。 伍、好玩的撲克牌:洗牌、理牌、發牌的練習,這是玩牌的初步,讓孩子熟悉撲克牌,透過觸摸和練習,增進手指與小肌肉的靈巧。 ▲撲克暖身運動 學習目標:認識撲克牌,並知道它可以玩許多遊戲。 玩法:排形狀、圖案。撲克牌每張形狀大小都一樣,可鼓勵孩子排列組合,排出各種形狀和圖案,如長方形、扇形、圓形等;正面、反面皆可運用,若以正面排列,還可以有顏色(紅、黑)的變化,以及撲克臉圖案的變化與搭配。 ▲誰是同一國的? 學習目標:分類的練習 玩法:請學生把「不同國」的撲克牌分開成若干國。例如:以顏色分,分成紅黑二國;或是有人頭和沒人頭的分開…只要學生能說成理由,教師都給予讚許、接納。 ▲撲克牌數一數 學習目標:a數數1∼10      b認識阿拉伯數字。 玩法:a這張牌有幾個紅桃(黑桃、梅花、方塊)?    b這裡有幾張牌,數數看?    c我們來照著牌上的數字寫寫看(利用牌上的數字教學) ▲撲克比一比 學習目標:能分辨點數多少 玩法:a每人分一樣多的撲克牌。    b每人一次拿一張,比比看,誰的點數大誰就嬴。    c最後看誰的張數多,誰就是贏家。 注意事項:必須先說清楚,J是11點,Q是12點,K是13點,A可算是1點也可算是14點。遊戲前先約定清楚,也可視孩子程度,把J、 Q、K先抽掉,玩10以內的比大小。 ▲猜猜看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玩法:教師手握撲克牌一疊,一次拿一張,快速閃示,讓學生猜:什麼花色的牌?點數是多少?可統計看誰猜對的最多! ▲撲克變魔術 學習目標:學習專注 玩法:這遊戲小朋友認得每一張牌的花色和點數,就可以玩了。教師拿三、四張牌放在桌上(蓋著),再拿其中一張讓學生看清楚了又放回去(仍蓋著)。然後,教師快速地移動掉換這幾張撲克牌的位置,再讓學生猜猜,剛才那張牌在那兒?看看誰猜得最準? ▲十點半 學習目標:加法練習 遊戲方法:可根據學生程度有不同的玩法。玩本遊戲時,J、Q、K都代表「半」,剛開始玩十點半時,可先把代表「半」的撲克牌取走,玩10點、8點皆可。點數「爆了」就輸,學生可輪流當莊家,負責發牌、補牌、理牌的工作。 ▲心臟病 學習目標:學習專心,注意力集中,並熟悉每張撲克牌。 遊戲方法:一人拿牌(整疊),從最上面一張逐一掀開放 桌上,玩的人並輪流報數從1、2˙˙˙、13,再從1開始數,不斷反覆。當發的牌點數和報的數一致時,大家必須盡快把一隻手放桌上,等大家的手一一疊好,放在最底下的人有權利抽出拍打其他人的手,其他人則在同時,把手縮回,避免被打中。 陸、結語 孩子在數字方面的能力是否傑出,關鍵在於對數字是否具有興趣,對於數會不會主動提出問題,以及在用自己的方法開始學習時,數字入門階段的指導方法是否正確等。 好的指導方法,是拓展數之能力的重要條件;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條件,則是必須給予良好的環境。 另外,愉快的氣氛有助於消除孩子的抵抗感,提高學習興趣,故而能在短時間內展現成效。進步神速的結果,更加深了孩子的學習意願,從此樂於和數字打交道。    ∼本文由親職作家暨資深幼兒園園所長 席晴懿老師提供∼

預防性侵害先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2008年07月10日
公開
41

預防性侵害先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台灣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名兒童遭受性侵害,不過這還只是登記有案者,實際上應不只此數,根據國外的研究,登記有案者約只是實際人數的十分之一。   從小,父母師長多會教女孩子要小心,事實上遭受性侵害者男女都有,且年齡層很廣,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保護自己、拒絕別人。   一個兒童被性侵害的過程,大約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歹徒會先找尋對象,有可能是偶然相遇者、家人等,也有很多會找常常落單的孩子(例如父母都在上班、孩子先放學自己在家者),或者能力較差、不會拒絕、喜歡獨來獨往等的小孩,都較容易成為歹徒下手的對象。   第二個階段,有意圖者(不論是家人、熟人或陌生人)開始哄騙「目標」兒童,可能是與她玩遊戲、告訴他這個秘密只有兩人知道、或者使用暴力(例如若不從則殺其父母、拍裸照等)等。第三階段是性侵害行為發生。第四階段則是遭到性侵害的事實被發現,其中不一定是孩子自己說的,很多都是偶然被發現,例如局部紅腫、生病住院、被撞見等,或者孩子因疼痛而自己說出來等。不過被發現卻不代表事情就此結束,因為很多父母選擇了沉默,結果就讓傷害繼續。   雖然有些性侵害的加害者是偶遇的陌生人,但其實有七成以上的加害者是熟人,包括父親、叔伯及兄長等,因此即使是熟人,最好也不要讓孩子與其單獨相處。如果父親有酗酒的習慣或精神疾病,也較容易有問題,必須多加注意。如果孩子最近常會帶回一些小禮物、錢財、不應該擁有的東西等,要注意是否有加害人藉著送禮物,做為兩人之間的「不言之秘」。   當孩子受到性侵害時,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表現,例如害怕、疼痛、哭泣、情緒變化、功課退步、退縮、見到某一型的人就特別害怕、不出門、一要洗澡脫衣服就哭鬧等,此時父母就得謹慎觀察,因為受到性侵害的孩子不一定都會自己說出來,或者都會有相同的表現。有不少發現孩子遭到性侵害的母親卻知情不報,或者學校因某些顧忌而壓下,因此老師、醫師一旦發現應主動報案,讓受害的孩子接受處理治療、避免再受傷。如果孩子已發出求救訊號,卻繼續受害,將更為絕望。   曾經受到性侵害的孩子,有些對性的觀念將遭扭曲,以為性是與人溝通、相處的方法,提早發生自慰、性行為等,有不少報告顯示,曾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將來用性交換某些想要的東西、從事特種行業的比例很高,因為太早發生性行為,其他好的相處模式都沒有學到。有些受害者更因為害怕性行為而一直去做,已告訴自己「我不怕」,卻變成性隨便。   這些受傷的孩子,長大後也比較容易有精神官能症,容易焦慮,較敏感、退縮、人格不穩定等,夫妻的生活容易受影響、性冷感、易痛、害怕、緊張等,因為在事件發生時,心靈會退縮到另一個角落,國外曾有變成多重人格的報告。加害者越是親密的人,影響越大、時間越長,因為熟人還牽扯到信任的問題,受到信任的人傷害,對人基本的信任感將完全消失。   平時為人父母者的警覺性應該高些,如果有某人常刻意安排與某一孩子單獨相處就要特別注意,平時就應教孩子如何拒絕別人不當的邀請、不當的觸摸,讓孩子知道,只要別人的碰觸讓你覺得不舒服就可以拒絕,即使只是摸摸頭。   很重要的是,一旦事情發生了就一定要面對。常見到母親對孩子受到性侵害的反應是「怎麼可能?」「是不是孩子亂說?」甚至責怪孩子不小心,尤其當加害者是親人的時候。最好先將孩子與加害者隔離、保護其安全,並找專人協助。而且要陪著孩子,讓他知道錯不在自己。  ∼本文由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全球資訊網授權提供 請勿任意轉載∼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2008年05月12日
公開
23

重視飲食生活習慣就可以長高 日前教育部網路公佈國小學童身高平均值有下降趨勢,引發父母擔憂,署立嘉義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明珠表示,部分心急的父母常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但事實上,兒童均衡營養、充足運動,仍是維持學齡兒童成長的不二法門。 署立嘉義醫院表示,根據教育部的網路資料,於 2003年與2005年相較,小學身高統計發現,四年級男生矮了零點六五公分,五年級女生下降一點三公分,這份資料引起許多關心學童身高父母的注意,中醫科主任陳明珠指出,兒童身高不足,包含在生長遲緩的範疇。 陳明珠說,孕期胎兒生長狀況、先天性疾病、內分泌疾患、腎疾患、心肺功能性疾病、胃腸道疾患、惡性疾患、飲食習慣不良或營養不良,都可能讓生長遲緩。大部份人在十八歲後停止長高,青春期較遲的兒童在青春期發育前,也可能比同年紀兒童矮小。而所謂的「矮小」是相對的,但不見得是身高異常。 陳明珠表示,兒童身高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遺傳、後天成長及生活狀況。先天遺傳,是指父母基因;父母的身高的確會影響孩子的身高,但是並不是父或母單方面遺傳,而是共同影響所表現;後天成長是指兒童本身有無前述各類疾病,並且是否受到適當的醫療與營養;生活狀況是指日常是否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足以維持孩子應有的發育成長。 近年大家所談論的兒童平均身高下降,與現今兒童生活習性有密切的關係;陳明珠說,許多父母常因兒女的身高不足而困擾,轉求助於所謂的「轉骨方」,其實重要的是兒童的日常飲食及生活衛生習慣的維持,反倒是被忽略了。 陳明珠強調,生長快慢每人不同,成長發育期低於平均值,但無異常者,只要給予足夠及平均的營養,正確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運動、充足睡眠,無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良方。 資料來源:2007/10/26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