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兒疝氣

2009年02月15日
公開
56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 俗稱「脫腸」,是小兒泌尿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後,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即成為疝氣;若僅有腹腔液進入陰囊內,即為陰囊水腫。 疝氣一般發生率為 1-4%,男生是女生的9-10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一般疝氣患者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為 9:1,原因與睪丸有關。睪丸在胎兒初期,位於腹腔內,在胎兒後期,才由腹腔進入陰囊;隨著睪丸的下移,腹腔會產生一管狀突出,稱為「鞘狀突」,如果嬰兒出生後,鞘狀突仍未閉塞,同時深部腹股環又很寬大,則嬰兒的哭聲即有可能誘發疝氣產生。此外,男生和女生在腹股溝處的肌肉排列和附著亦有差異。上述原因會導致男生罹患疝氣的比例較女生高。 由於疝氣隨時有箝閉的危險,所以一旦診斷確定後,最好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因手術與麻醉進步,疝氣手術非常安全。至於陰囊水腫,若是與腹腔不相通,則一歲以前,它可能自行消失。所以陰囊水腫在嬰兒期並不急著手術,一歲以後,若仍未消失再行手術即可,不過應隨時注意是否轉變成疝氣。 症狀 常見和最典型的疝氣是在腹股處發現有隆起腫塊,有些甚至會腫至陰囊部位。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涕、久站或劇烈運動後才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後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須用手將它壓回去。單純的疝氣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會很厲害,但如果腹股溝處發生持續的劇痛,同時腫塊無法壓回去,且症狀持續二三天,就有可能是因掉入的腸子、輸卵管等壞死。這是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有生命的危險。 治療 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 全身麻醉,採高位結 紮的方法,手術安全且 時間不長。若有疝氣發生,宜早日治療,以 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箝閉,增加手術的困 難與生命的危險。至於陰囊水腫,則可觀察 至一歲,若無消失再行手術治療;惟須小心 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 疝氣是什麼 身體中的器官由正常的位置移至不正常的位置皆稱為「疝氣」,如腹腔內容物(如大腸、小腸等)經腹股溝移至陰囊中稱為「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 的疝氣,我們平常講的疝氣都是指這一種,俗稱『脫腸』或『墜腸』。本文所討論的亦是指這一種,其他各種疝氣有「臍疝氣」、「切口性疝氣」(以前腹腔開過刀 後所引起的腹部鼓起)、「股疝氣」「橫膈膜疝氣」等等。 疝氣的原因是什麼? 二十歲以下發生之疝氣(含小孩)通常是先天性的,是由於睪丸於胚胎時,本位於腹腔中,至出生時應下降至陰囊中,若下降至陰囊後,其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使腹腔水分、腸子、網膜或卵巢等內容物掉至腹股溝或陰囊之中,此類稱為「間接疝氣」。 成人或老年發生之疝氣,其原因除上述一種外,另有一種是後天因素:由於腹壁膠原纖維的新陳代謝不良,再加上腹股溝處為腹壁轉折,是腹壁最弱、最低、承受腹壓最大的部位,腹腔內容物直接突出於腹股溝,此類疝氣稱為「直接疝氣」。 「直接疝氣」與「間接疝氣」在外觀上不易區別,要手術才能判別。 疝氣的症狀為何?

小兒疝氣

2009年02月15日
公開
42

小兒疝氣 小兒疝氣即小兒腹股溝疝氣, 俗稱「脫腸」,是小兒泌尿科手術中最常見的疾病。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或子宮圓韌帶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後,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導致腹腔內的小腸、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此鞘狀突,即成為疝氣;若僅有腹腔液進入陰囊內,即為陰囊水腫。 疝氣一般發生率為 1-4%,男生是女生的9-10倍,早產兒則更高,且可能發生於兩側。 一般疝氣患者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為 9:1,原因與睪丸有關。睪丸在胎兒初期,位於腹腔內,在胎兒後期,才由腹腔進入陰囊;隨著睪丸的下移,腹腔會產生一管狀突出,稱為「鞘狀突」,如果嬰兒出生後,鞘狀突仍未閉塞,同時深部腹股環又很寬大,則嬰兒的哭聲即有可能誘發疝氣產生。此外,男生和女生在腹股溝處的肌肉排列和附著亦有差異。上述原因會導致男生罹患疝氣的比例較女生高。 由於疝氣隨時有箝閉的危險,所以一旦診斷確定後,最好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因手術與麻醉進步,疝氣手術非常安全。至於陰囊水腫,若是與腹腔不相通,則一歲以前,它可能自行消失。所以陰囊水腫在嬰兒期並不急著手術,一歲以後,若仍未消失再行手術即可,不過應隨時注意是否轉變成疝氣。 症狀 常見和最典型的疝氣是在腹股處發現有隆起腫塊,有些甚至會腫至陰囊部位。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涕、久站或劇烈運動後才突起來,但經平躺或休息後便會自然消失,有時須用手將它壓回去。單純的疝氣所引起的疼痛,通常不會很厲害,但如果腹股溝處發生持續的劇痛,同時腫塊無法壓回去,且症狀持續二三天,就有可能是因掉入的腸子、輸卵管等壞死。這是非常嚴重的併發症,可能有生命的危險。 治療 手術是小兒疝氣最好的治療方法。一般皆以 全身麻醉,採高位結 紮的方法,手術安全且 時間不長。若有疝氣發生,宜早日治療,以 免疝氣囊之內容物發生箝閉,增加手術的困 難與生命的危險。至於陰囊水腫,則可觀察 至一歲,若無消失再行手術治療;惟須小心 追蹤檢查,注意疝氣形成的可能性。 ***************************** 疝氣是什麼 身體中的器官由正常的位置移至不正常的位置皆稱為「疝氣」,如腹腔內容物(如大腸、小腸等)經腹股溝移至陰囊中稱為「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 的疝氣,我們平常講的疝氣都是指這一種,俗稱『脫腸』或『墜腸』。本文所討論的亦是指這一種,其他各種疝氣有「臍疝氣」、「切口性疝氣」(以前腹腔開過刀 後所引起的腹部鼓起)、「股疝氣」「橫膈膜疝氣」等等。 疝氣的原因是什麼? 二十歲以下發生之疝氣(含小孩)通常是先天性的,是由於睪丸於胚胎時,本位於腹腔中,至出生時應下降至陰囊中,若下降至陰囊後,其路徑關閉不全,形成鞘狀突,使腹腔水分、腸子、網膜或卵巢等內容物掉至腹股溝或陰囊之中,此類稱為「間接疝氣」。 成人或老年發生之疝氣,其原因除上述一種外,另有一種是後天因素:由於腹壁膠原纖維的新陳代謝不良,再加上腹股溝處為腹壁轉折,是腹壁最弱、最低、承受腹壓最大的部位,腹腔內容物直接突出於腹股溝,此類疝氣稱為「直接疝氣」。 「直接疝氣」與「間接疝氣」在外觀上不易區別,要手術才能判別。 疝氣的症狀為何?

常會尿床小孩 國軍花蓮醫院提醒儘早就醫

2009年02月10日
公開
45

常會尿床小孩 國軍花蓮醫院提醒儘早就醫 更新日期:2009/01/21 18:02 (軍聞社記者李亞明花蓮廿ㄧ日電)嬰兒時代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會尿床,但隨著長大,會漸漸地只在夜裡才尿床,國軍花蓮總醫院小兒科醫師林世明指出,這種情況的夜尿,隨著年齡的增加,絕大部分的孩童,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消失,但如果男生六歲女生五歲以後,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會在夜間尿床的話,才稱為「小兒夜尿症」,也就是尿床,此時大部分就需要接受幫助及治療。  所謂尿床是指小朋友過了應該可以控制自己小便的年紀,而在晚上睡覺時仍然會毫無知覺地把小便尿在床上,林世明表示,醫學上定義正常情況下,尿液貯存在膀胱達到一定的限度時,就會擠壓膀胱壁,這種神經刺激通過脊髓神經傳送到大腦皮質的指揮中樞,就產生了我們所謂的「尿意」,隨著年齡的增加大約到了三歲左右,中樞神經大腦皮質控制排尿的發育慢慢成熟,而膀胱容積也逐漸加大,此時就能靠意志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將小便排出。  根據統計,年滿五歲時有百分之十五的小朋友仍會尿床,這些小朋友每年約有百分之十五有自然痊癒的機會,到了青春期,百分之九十九的小孩已能自行控制小便,但仍約有百分之ㄧ持續至成人。另外在性別方面,小男生的尿床比例較高,約是小女生的一點五倍,主要原因是男生生理發育較慢的緣故。  小兒尿床可分為原發性尿床及續發性尿床二種,前者是指從出生後,其尿床現象一直持續存在;後者則是原本已能自行控制小便,至少已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沒有尿床現象,卻突然再發生尿床,這類多半是因情緒、心理因素或罹患泌尿道感染,甚至可能是早期的腎功能減退,甚至腎衰竭、幼年型糖尿病或是因脊髓末端先天性異常所導致的神經性膀胱所引起。  小朋友會發生尿床真正的原因是多元性的,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發育遲緩、膀胱容量較小、夜間抗利尿荷爾蒙分泌減少、睡眠太深沈、心理因素及器官上的疾病等,治療上常用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療法與行為修飾治療。  林世明醫師指出,小朋友夜尿一般治療方式,建議尿床的小朋友在睡前少喝水,尤其是含咖啡因的碳酸飲料,另外也有夜間叫醒小孩來上廁所,是可減少尿床的機會和次數,但此作法並無法真正使小孩子的夜尿痊癒,再來就是利用獎賞或懲罰,但真正的效果有限,反而會造成小孩子的心理負擔與壓力。  而藥物治療法則包括抗副交感神經劑,主要用來減少無法抑制的膀胱收縮,以增加膀胱的有效容積,抗憂鬱症的藥可增加尿道阻力與膀胱容積,是目前廣為使用的藥物,但停藥後常會再復發,一般需至少連續服用三個月後再採漸進式的方式停藥,抗利尿荷爾蒙,主要在於減少夜間尿量使其小於膀胱貯存容積,使用此藥治療夜尿症十分快速而有效。  此外,還有行為修飾治療的膀胱訓練,即在白天儘量延長兩次小便的間隔時間,以增加膀胱的容積,使小朋友知道如何控制尿床,但訓練的時間需要很長,且效果因人而異;也有使用尿床警報器(條件反射治療),在兒童尿濕時會發出很大聲響,而把小朋友吵醒,經由此條件訓練,小朋友便逐漸學會不尿床或者在尿漲時起床排尿。  總之,夜間尿床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症狀,林世明強調,去除了器官性的病因外,尿床是沒有併發症和後遺症的,尿床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卻會造成小孩心理的障礙及自尊心受損,形成自卑及行為偏差,而且也會造成家長生活及身心上的困擾,甚至形成親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他呼籲家長,當家中有尿床的小孩時,不要忌醫,應該儘早求醫,讓醫師、家長及病童三方面共同合作找出一套最適合小孩的治療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

TORO小腹肌腫漲~疑似疝氣!

2009年02月10日
公開
55

小腹肌腫漲~ 晚上去打預防針時 順道請醫生幫忙看一下 因為這現象媽咪發現約3~4天了 愈來愈腫 今天特腫~ 醫生說疑似疝氣 要我去大醫院看小兒外科 晚上剛好視訊時與爸比提 所以.就邊找資訊邊視訊 決定明天帶去看診好了 不然..只要有疝氣就隨時有閉鎖的危險 所以..先去問診吧~ ****** 疝氣 [疝氣不是藥物可治療的,目前手術已經相當安全可靠,患者大可放心治療。] -------------------------------------------------------------------------------- 主筆:龔松保 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專科醫師) 日期: 84/12/17 分類別部位:腹部,疾病: 疝氣 摘要:   內容:  「疝」原是臍部隆起腫塊的病名,廣義的說應可解釋為器官或組織脫離正常位置,如果脫出去的是腸子就叫脫腸,或俗稱為疝氣。  疝氣是人類常見的疾病,每年在台北榮總接受手術者有四百個以上病例,好發於男性腹股溝(俗稱鼠蹊部),男女比例約九比一,小孩及老年男性佔多數。前者多為腹壁發育不良,原該縮小或封閉的缺口仍然是寬大的開口;後者則因腹肌萎縮,已經縮小或封閉的缺口變為寬鬆或薄弱,加上腹壓增加(如:腹腔內腫瘤,因心臟衰竭及肺氣腫而長期咳嗽,或攝護腺肥大及便秘須用力排大、小便等),使腸子及其周圍組織因有缺口,而被擠壓滑出腹腔形成疝氣。  疝氣跟隨人類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且將持續下去,估計自古代人類在改變為站立行動時便出現此一病症,且將來再好的預防醫學也不易將之斷絕。但不必恐慌,通常它只帶給人類一些外觀不雅及生活不便而已。雖然疝氣會因大小位置及特性而產生不同症狀,初期只在久站、咳嗽、運動或使用重力時,產生腹腔外重物下墜的感覺,大部份都可從容看病,安排時間及床位治療。  原發小疝氣多半症狀輕微治療簡單,不過疝氣也有復發或巨型複雜的,有器官功能障礙組織缺血壞死而威脅生命者。若某人已有疝氣又合併長期腹脹,可能是疝氣引發腸阻塞,如果疝氣部位會有持續劇痛,同時有腫塊無法輕壓回去,且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以上,則可能已有腸壞死,這些複雜危險的情形最好迅速到較具規模的醫院緊急求診,以便必要時加強醫療。  疝氣不是藥物可治療的,雖然疝氣托帶可暫時防止腸子脫出,但一般都須到醫院找小兒外科、腸胃外科或一般外科給予手術治療。手術方法不外乎是直接縫合腹壁缺口,或挖側壁補缺口,當不易補牢時,便會縫上人工網。這種手術雖安全,但仍有極少數病例會出現傷口血腫發炎或手術後疝氣復發等現象。無論如何,目前這種手術已經十分安全可靠,值得患有疝氣的朋友鼓起勇氣接受手術治療。 轉載自:自由時報84/12/17 -38版 (本文謹表示作者於該日期之主見,非永恆不變者,有病時仍請儘速就醫治療。) **************************** 疝氣手術十大注意事項! 本院手術疝氣超過25年,超過4萬餘例,列舉以下較特殊之病例,以供大眾了解疝氣疾病, 所有照片皆經過病友同意後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疝氣手術十大注意事項!我們以27年五萬例經驗告訴你...... 1. 疝氣手術不是小手術! => 疝氣手術不是小手術,而是要『小心開』的手術,事實上,疝氣的樣子千變萬化,需要仔細地保護好血管、輸精管,可能有的手術併發症包括睪丸缺血萎縮、輸精管受損、…等,必須小心才能作到沒有併發症,術後迅速恢復。 2. 要找疝氣手術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 => 正因為疝氣的樣子千變萬化,疝氣手術幾乎所有的外科醫師都可以開到60分及格,但要開到接近完美,則需要累積許多經驗。你有權利詢問你的醫師其經驗病例數、平均每個月手術疝氣多少例等,及是否全程親自手術。 3. 要用安全的局部麻醉! => 成人疝氣手術的麻醉方式,主要有半身(腰椎)麻醉、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最為安全,且恢復最快。 4. 最少的復發率──不一定要使用人工網膜! => 人工網膜在疝氣手術的應用愈來愈多,但是人工網膜畢竟是外來異物,為了修補疝氣而永久植入身體,必須謹慎小心,請跟你的醫師討論你的疝氣使用人工網膜修補是否有必要性。 5. 如何受最少的疼痛? => 疝氣手術醫師的經驗,會與你的手術後疼痛有密切關係;有經驗的醫師,會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剝離及破壞,保護好神經,將術後疼痛減到最少。 6. 如何用最節省的費用? => 運用你本身的組織做修補疝氣,單純使用健保,不必再多自費花錢(部份人工網模材料費需要自費負擔台幣3000~15000元)。 7. 如何用最節省的時間? => 到大醫院手術疝氣,門診候診起碼兩小時,手術的前一天需住院,手術當天須住院,再隔一至二天才出院,算算需要花上3.5天以上的時間!何不選擇到本院手術,只要先預約好手術時間,隨到隨時門診,一經診斷確認是疝氣,立即手術,術後五小時出院(小孩術後半小時出院),即使你從台北或高雄當天來回,也花不到一天的時間! 8. 手術只要就近找大醫院就好 ??? => 很多人圖方便,疝氣手術只要就近找大醫院就好,事實上,找到專門的醫師與專業的手術團隊最重要,想辦法讓自己的手術與過程接近完美。 9. 儘早手術,不要拖延! =>疝氣是屬於身體組織結構的破壞,因為,吃藥或其他非手術的方法都無法痊癒,疝氣根治,唯有手術一途。疝氣拖延愈久會愈來愈大,並且對於鼠蹊部腹壁的破壞愈嚴重,所以疝氣拖愈久,則手術會較複雜,術後恢復也較慢,而且也會有腸子卡住壞死的生命危險!所以,一旦發現有疝氣,儘早安排手術! 10. 如何隔天上班還讓同事看不出來剛開過疝氣? => 找最專門的醫師、用最適合你的手術方法、最舒適安全的局部麻醉! ************************ 疝氣會遺傳嗎? A:有遺傳的傾向。通常家族中有人有疝氣,所生下的孩子較有可能得疝氣;若沒人得疝氣,則生下的小孩得疝氣的可能性較小。本院曾遇一個家族20人中有15人得疝氣,可謂『疝氣家族』。 平常要如何保養才能預防疝氣的發生? A:沒有方法。有疝氣體質的人自然就會發生,而在舉重、咳嗽、便秘等腹部用力時引發。沒有疝氣體質的人無論如何使力,或便祕用力均不會發生疝氣。統計上,運動員或做粗重工作者疝氣發生率並不會比一般人高。 疝氣有可能不治療而自癒嗎? A:不可能。但常被誤以為是疝氣的陰囊水腫,外觀看起來像疝氣,是有部分會自癒的,故患者會以為『我有過疝氣且自癒了!』;或以為『吃過某些藥後痊癒了!』,其實並非吃藥好的,有些「陰囊水腫」本來就會自癒,尤其在一歲以前。 疝氣如何治療? A:疝氣除外科手術治療外,別無他途。中國傳統的說法,認為疝氣是“冷身”引起的,只要不吃生冷的東西就會好,其實並無任何醫學根據。有的人用疝氣帶把疝氣縛住,但這只是暫時治標,若拿掉疝氣帶,腸子照樣掉下來。本院曾遇到小孩久用疝氣帶未癒,來手術時,發現因疝氣帶太緊壓迫睪丸血流,而使睪丸壞死,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疝氣手術的危險性如何? A:現在因外科手術及麻醉技術的進步,疝氣已成為較簡單、安全的手術。通常熟練的外科醫師,小孩約十至十五分鐘手術即可完成,不必住院。大人約需二十至三十分鐘,住院半天或壹天。危險性幾乎沒有。不熟練的醫師手術時間會延長。 疝氣在什麼年齡接受手術較為恰當? A:通常一發現有疝氣即應接受手術,因為現在外科手術及麻醉技術均很發達,接受手術很安全,不治療反而會發生危險。嬰兒在體重達4.5公斤即可接受手術,急診則不受此限制。 疝氣不接受治療會有什麼危險發生? A:平常疝氣是不會疼痛的,但若有時腸子掉至陰囊而卡住了,不能復位至腹腔內而引起腸絞厄的現象,此時患部腫大,異常疼痛,患者會有噁心、嘔吐,甚至腸子被壓迫太久而引起腸壞死,此即所謂“嵌頓性疝氣”;若此時再行求醫即成為較大、較危險的急診手術,手術後發生其他後遺症之比例亦比常規手術高,有時需把壞死的腸子切掉,更嚴重的病人會引起腹膜炎、敗血症而死亡,故一有疝氣,應速就醫,以免發生生命危險。“嵌頓性疝氣”較易發生於二歲以下之小孩,故小孩一有疝氣即應立即尋求治療。 醫師如何處理疝氣腸卡住? A:醫師會先用手輕推患處使腸子復位,若不能復位則會打一些鎮定劑再推,若還是不能復位則需緊急手術。此時若沒空腹亦要緊急手術,畢竟腸壞死的危險性較緊急,麻醉醫師會處理沒空腹的問題。若腸子推得回去,則可安排正常手術時間再來手術。 疝氣手術用何種麻醉法較好? A:疝氣是一種很平常的外科小手術,大人用局部麻醉、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均可,本院以局部麻醉為主,部分病例輔以睡眠鎮靜劑,讓病患充分放鬆。小孩則均用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的優缺點? A:病人完全入睡,可解除其心理壓力,全身肌肉鬆弛,若有需切除腸子時,較為恰當,可輔以監視系統密切配合。若有心肺疾病者,需注意用藥之種類;此外,較易產生術後嘔吐、噁心及神智昏沈之狀態。十五歲以下的小孩因不會配合,故一定用全身麻醉。用腹腔鏡手術時亦需用全身麻醉 請問大人與小孩的疝氣手術有何不同? A:男性成人的手術除高位結紮疝氣袋外,大部分需要修補後壁才能使復發率降至最低;小孩則因後壁還在發育生長,故不必修補後壁,手術時間縮短,約十至十五分鐘,疼痛甚少,女性則不論大人、小孩均不必修補後壁,手術甚為簡單、快速。小孩疝氣通常不必住院,手術後約一至二小時就可以出院回家,成人手術時間較長,約20~30分鐘,留院5~24小時。 疝氣手術後有何副作用? A:小孩手術後的副作用機率非常少。大人疝氣手術後的副作用如下: [1]. 術後出血:通常發生於手術後24小時以內,若出血太多,需重新進開刀房止血,出血少則讓組織自己慢慢吸收即可,發生率約為1%以下。 [2]. 術後感染:通常發生於術後五、六天左右,傷口會有紅、腫、熱、痛的現象,要趕快請醫師處理,發生率約為1%左右。 [3]. 術後再發:可發生於術後數天、數月、數年或十數年,發生率可在1%至10%以上,與醫師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與病人的體質或術後做粗重工作的關係較小。 [4]. 其他如股部動靜脈受傷、輸精管受傷、精索血管神經受傷、睪丸萎縮、膀胱損傷、腸損傷等等。 以上的副作用與醫師手術的熟練度有很大的關係,故慎選醫師甚為重要。 如何尋找好的疝氣手術醫師? A:疝氣是一種小手術,並不需很精密昂貴的醫療設備,但需技術純熟的外科醫師才能使手術臻至完美。在先進國家已有疝氣專科醫院設立,並有專開疝氣手術的疝氣專科醫師出現,這是一種醫療進步,專科分工精細的好現象。在台灣,幾乎所有的一般外科醫師、泌尿外科醫師或小兒外科(只開小兒疝氣)醫師均有開疝氣,但並非每一個均熟練此種手術。找一個對疝氣手術專精的醫師是很重要的,否則容易發生許多副作用,如手術後再發、傷口感染、傷及輸精管……等不良後果。此外,因疝氣是種小手術,故在教學醫院通常分配給住院醫師,甚至是實習醫師手術,這也是教學醫院不得已的作法,目的是使年輕醫師成長,但對病人來說,是有些許不太公平。故找醫師時,應找專門手術疝氣的外科醫師或指定教學醫院的主任級或資深主治醫師才能得到好的手術結果。 疝氣手術後,患者要注意事項有那些? A:疝氣手術後一星期以內傷口不能碰水,故洗澡要用擦的,一個星期後才能沖澡。食物無忌口,活動不必限制;對成人而言,劇烈運動最好手術後一個月才能為之;在傷口或陰囊、包皮處(尤其五十歲以上)較易術後腫漲或皮下淤血,這是正常現象,約一星期後會逐漸消失。術後四天內不會發燒,有發燒則可能是感冒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而手術四天後若有發燒及傷口紅腫、疼痛加劇,則可能是傷口發炎,需立刻回診,讓醫師處置。 我右側有疝氣,手術好以後,左側有可能再患嗎? A:因右側疝氣發生率較左側高,通常右側疝氣者日後左側再發生率約為15%左右;左側疝氣者的右側發生率約為20%。有趣的是,許多患者常誤解為『一側手術好後跑到另一側』。 疝氣手術後何時可開始運動? A:通常疝氣手術後,大人約4小時、小孩1小時即可開始走動,尤其是小孩手術後隨時可以做任何活動,大都當天即可以遊戲、跑步,對傷口均無影響,不必限制孩子做任何活動,即使剛開完刀亦是。大人開刀麻醉醒後4小時就可開始走動,第二天以後就可騎機車、腳踏車或開車(視個人而定,開車或騎機車、腳踏車不會影響傷口復原,但因有傷口的關係,少數人四肢活動不靈活,則開刀後三天才開車較為恰當)。一星期內最好不要提重物,做劇烈運動如賽跑、游泳、打球或很粗重的工作、……等則最好在手術一個月後行之。 醫師,手術後是否靜靜的躺在床上對傷口復原比較好? A:這是錯誤的觀念。為避免手術後肺部併發症或下肢靜脈栓塞,通常手術後四小時便鼓勵病人下床走動。手術後三天可以到辦公室上班,二週後可恢復一切正常活動,但粗重和劇烈運動最好於手術後一個月才開始;騎腳踏車、機車或開車大約手術後第二或第三天即可。統計顯示手術一個月後做粗重工作或劇烈運動和術後再發並無關係。 手術後有什麼忌口嗎? A:無。通常小孩手術後一小時,大人手術後四小時即可進食,不需等到排氣。任何食物均無禁忌,但手術前後一個月最好禁煙。 醫師,聽說疝氣手術有時會誤傷神經,是嗎? A:疝氣手術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腹股溝部神經保留術」,於此處的「腸鼠蹊神經(Ilioinguinal nerve)」及「腸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erve) 」一旦受損將可能造成長期的慢性鼠蹊部神經痛,影響病患生活品質,故手術醫師的經驗,至為重要。 醫生,我的孩子患疝氣,但他剛生下三個月而已,這麼小可以手術嗎?有危險嗎? A:這是常遇到的問題,通常小兒外科對小孩的手術是以三個標準來決定是否可以手術: [1]. 體重10磅以上(約4.5公斤) [2]. 出生10星期以上 [3]. 血色素10 mg/dl以上 達到這三個標準手術較為安全,但如果緊急狀況(如疝氣腸卡住)則未達以上三條件亦要緊急手術,以免發生較大危險如上述。故出生二、三個月的嬰兒即可安心的接受手術。本院執業25年,手術的疝氣患者已超過四萬人,其中從出生十多天的嬰兒到97歲的老人均有。 疝氣手術的費用多少?有無健保? A:小孩疝氣用門診手術,有健保者,只需付掛號費即可。大人住院半天或壹天,有健保者只需自付總費用的十分之一即可,目前約新台幣3000元左。

頭胎寶寶氣喘機率 較第二胎高出2.5倍

2008年11月26日
公開
54

頭胎寶寶氣喘機率 較第二胎高出2.5倍 更新日期:2008/11/23 04:09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第一胎比第二胎容易罹患氣喘!國內一項調查發現,第一個寶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第二個以後出生寶寶的2.5倍。小兒科醫師推論,出生順序為第二個以後的寶寶因平時被姊姊或哥哥感染的機會較高,反而對氣喘有較好的免疫力,發生氣喘的機會也就比較低。 這篇研究為「台北市6至8歲學童氣喘、鼻炎及濕疹盛行率及嚴重度調查」,共針對台北市12個行政區高達兩萬多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達49.4%的小一生有過敏性鼻炎的問題,其次為氣喘有20.34%,再者為異位性濕疹比率為13.1%。 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任吳維峰指出,此次研究相較於6年前,長庚醫院使用同樣問卷、同樣針對北市學童所得的結果,6年來,北市學童患有異位性濕疹的增加幅度最大,達22.4%,其次為過敏性鼻炎3.3%,再者為氣喘的2.7%,顯然北市學童的過敏性問題仍然在增加當中。 分析氣喘的危險因子發現,出生時的體重較輕者,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正常人的4.2倍,其次為第一個寶寶,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是第二個以後寶寶的2.5倍,再者為母乳餵食4個月以內的寶寶,其罹患氣喘是一般寶寶的2.3倍。 吳維峰指出,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寶寶多與早產有關,因早產的寶寶肺部發育較不成熟,未來罹患氣喘的機會就高。由於母乳可以給寶寶更好的保護,母乳餵食的時間太短,孩子所得到的保護就較低,罹患氣喘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至於第一個寶寶罹患氣喘的危險因子較高,吳維峰表示,這是比較有趣的發現,推論父母多會較為注意第一個寶寶,所處的環境也較為乾淨,結果孩子的免疫抵抗力反而較弱。相較之下,第二個以後的寶寶,父母較不會像第一個寶寶太過於注重乾淨,加上平時有姊姊哥哥的感染機會,結果反而有更好的免疫力,罹患氣喘的機率也就比較低。

「發燒」判斷?

2008年11月25日
公開
63

「發燒」 許多兒童疾病,「發燒」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在小兒科醫師門診中,至少有80%以上兒童,是以發燒作為主訴事實上,「發燒」是兒童生理的一種「徵兆」反應,不是所有疾病都會造成小兒發燒;同樣地,當孩子體溫超出正常標準時,也不一定是因病所致。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陳玉梅指出,由於新生兒位於大腦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加上嬰兒的新陳代謝較成人旺盛,製造身體熱能的作用很強,所以小孩體溫,普遍會比成年人還來的高 誤調「恆溫裝置」 小兒體溫直飆 台北榮總小兒科醫師李昱聲指出,控制人類體溫的調節中樞,位於腦部的下視丘,在正常狀態下,體溫多被控制在一穩定、合理範圍內。影響人體產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舉凡環境溫度、情緒、壓力、飲食、穿著、運動、疾病等,都會影響人體正常體溫調節。 李昱聲表示,人體為了使體內細胞維持正常運作,會自動透過位在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把體溫設定在正常、合理且固定的範圍內。之所以會引起發燒現象,是因為當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時,會釋放出一些介質與毒素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產生溫度誤判。而寶寶正常體溫應該是37度才對,但當人體類似『恆溫裝置』的體溫調節中樞失調,會使大腦誤以為39度或更高的體溫才是正常的。 李昱聲近一步解釋,因疾病所引起的發燒機轉,是先由細菌或病毒入侵人體,產生某些誘發體溫變化的介質,而後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其重新設定基礎溫度基準。當人體的正常體溫設定值,受細菌、病毒等病理性因素影響,改變原先標準;大腦還會將訊息傳導至肌肉與皮膚,使其人體藉由發抖、血管收縮、打寒顫等生理反應,表達發燒症狀。 李昱聲強調,小孩子不是只要生病,就一定會發燒,「即使不發燒,也有可能得到嚴重的疾病」。另外,發燒的溫度越高,也不代表就病的越嚴重,發燒只是許多疾病過程中的衍生現象,是一種自我保護效應,並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 寶寶發燒的原因有哪些? 醫師表示,嬰幼兒的體溫變化幅度大,引起發燒原因有很多,可區分成疾病因素與非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 (1)細菌、病毒感染: 因疾病所引發的小兒發燒現象,多半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醫師指出,像是感冒、扁桃腺炎、氣管炎、肺炎、中耳炎、腸胃炎、腦膜炎等疾病,多會伴隨發燒症狀。 (2)癌症、腫瘤、自體免疫性疾病: 癌症、腫瘤或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釋放出一些細胞激素,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原先設定,因此也會有不明的發燒症狀出現。 (3)泌尿道感染: 除了上述小兒常見疾病會引起發燒,護理師陳玉梅指出,若新手爸媽為小寶寶的肛門清理不當,或是沒勤換尿布,也容易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引發高燒。她說:「像是男寶寶的包皮較緊,女寶寶的尿道較短,尿道離肛門口又近,爸媽若未仔細清潔,就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 李昱聲也表示,對新生兒來說,當出現症狀不明的高燒時,驗尿檢查是必要手續。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除了發燒,還會有尿頻、尿急、小便痛與小便失禁等現象。相對於較大孩子能表達除了發燒以外的不適感受;小小孩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容易造成病情誤判,嚴重時甚至會引發敗血症。陳玉梅還指出,幼兒的發燒篩檢,除了會透過驗尿程序來檢測是否有泌尿道感染,一般大型醫療院所,對於三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燒處理流程,醫生會依病況進行血液、糞便,甚至抽取少量脊髓液做檢驗,以排除其他感染的可能性。 非疾病因素: 陳玉梅指出,由於新生兒腦部下視丘功能發展還不完整;加上寶寶身體體積小,相對體表面積大;且汗腺不發達,散熱機制較差,「一般幼兒的體溫,多會比大人稍高個0.3∼0.5℃。」而有哪些「非病理性因素」會引發小兒高燒,根據醫師說法,可歸納出下列原因: ★環境因素:  舉凡室內通風不良,或是爸比媽咪幫小寶寶穿太多衣服,蓋太厚棉被等,都易讓小寶貝因為身體體溫無法外散,造成「假性發燒」現象。另外,寶寶剛吃完熱食或牛奶,也會因血液循環快而有體溫過高現象;而寶寶剛洗完澡後,因水會吸熱,此時體溫會稍微偏低。 ★劇烈運動:  當小孩子在情緒激動、哭鬧,或從事劇烈運動的當下及其後:也會出現暫時性體溫升高現象。正常的孩子,多半在活動中止後的半小時至一小時內,體溫即可回復正常。 ★腦部受傷或長瘤:  腦部功能受損,有可能傷及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如此容易造成體溫升降調控失衡,易使體溫產生劇烈起伏。 ★特殊藥物的副作用:  如小兒接受預防針注射,也有可能會因為某些疫苗特性,引起發燒等副作用反應。 發燒?發熱?認識夏季熱 所謂「夏季熱」,又稱為「夏期熱」,是東方民族特有的生理反應現象。主因是夏季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升高,加上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不成熟,導致體溫升高。 「發燒」是夏季熱最常見的症狀,其高燒型態多呈現規律性。體溫每天從清晨起逐步上升、中午持續、午後漸退、傍晚最低,入夜後又開始升高,每日體溫呈規則變化,一直持續到夏季結束為止。期間除了發熱及些許食慾不振、哭鬧等反應外,少有其他不適症狀。此症狀常發生在3歲以下幼兒,尤其是小於1歲的寶寶。 對於夏季熱的治療,基本上不需借助藥物,退燒藥僅是以備不時之需。若孩子高燒病因確定是夏季熱,最簡易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吹冷氣」。把室內溫度調至合宜,即可有效解除小兒夏季發熱症狀。 要診斷為夏季熱之前,一定要請醫師檢查,排除其他各種可能引起寶寶發燒的病理性原因,如泌尿道感染、中耳炎、惡性腫瘤、自體免疫疾病等。若單從體溫的表現形式就診斷寶寶是夏季熱,並不恰當。 表情、活動力、相伴症狀?? 發燒評估三指標 面對還不懂得表達身體不舒服的小Baby,是不是讓初為人父母的您手忙腳 亂呢?醫師建議,新手爸媽除了透過體溫量測,了解孩子是否生病;還可以透過 觀察小寶貝的表情、活動力及身上其他病徵,在就醫前,先掌握孩子的病情發 展,輔助醫師下達正確病情判斷。 一、表情與病容:父母可從嬰兒臉上的表情變化,判斷寶寶是否因為疾病造成身 體不適。當爸比媽咪看到小寶貝臉上喜悅、好奇、貪玩的表情減少,取而代 之的是小臉泛紅、痛苦、無精打采的面容,就要當心孩子可能生病了。 二、活動力:若小孩出現玩耍量遞減、專注力不足、活動力降低、食慾不振等現 象,整體精力表現明顯不若以往;或對所處環境出現不耐、不感興趣,或嗜 睡等症狀時,父母除了可觀察孩子的體溫變化,還要將寶貝的行為表現合併 列入觀察,注意是否可能因疾病因素,導致孩子活動力不佳。 三、身體病徵:李昱聲表示,若孩子在發燒的當下,同時合併出現如流鼻涕、咳嗽、腹瀉、嘔吐等症狀,可能和感冒或腸胃炎有關。而陳玉梅更提醒,媽媽若注意到孩子尿布有不正常的尿騷味,或是尿液顏色異於平常,則要警覺孩子發高燒,可能與泌尿道感染有關;另外,父母還可觀察小朋友的皮膚是否有起疹子,或是頸部淋巴結是否出現腫脹等。若在發燒當下,同時合併上述症狀,父母須視症狀嚴重程度,適時就醫尋求協助。 小兒發燒以外的症狀觀察 感染類型 病徵 呼吸道症狀 咳嗽、流鼻水、喉嚨痛、耳朵疼痛、化膿等。 腸胃症狀? 腹痛、腹瀉(水便、血便等)、嘔吐。 泌尿道症狀 深濁色尿液、異常尿騷味、頻尿、解尿困難、小便疼痛、腰部疼痛。 皮膚症狀? 有無出現紅疹或異常水泡、淋巴結腫大等。 (資料來源:陳玉梅護理師) 不同測溫工具? 高燒標準有別 人體的體溫平衡,主要受到腦部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量體溫的用意,即是透過不同工具,去測出體溫調節中樞「中心體溫」(central temperature)的高低。一般來說,兒童體溫在36.2℃∼38℃之間,均屬正常狀態。要判別孩子是否有發燒現象,不同測量工具,各有不同溫度判斷標準。 體溫量法 高燒標準 測量時間 測量方式與步驟 測量限制 耳溫 38℃以上 1∼3秒 1、將耳道拉直成一直線,再把耳溫槍槍口對準鼓膜,進行測量。 2、測量一歲以下嬰幼兒,請將寶寶耳朵往後下方拉。 3、測量一歲以上嬰幼兒,請將寶寶耳朵往後上方拉。 新生兒容易因耳道過小而測量不易。 若有耳疾,或外耳道內分泌物多,也會影響測量準確度。 肛溫 38℃以上 1∼3分 1、讓嬰兒趴臥在床上或大人腿上。 2、先用肥皂水或酒精清洗體溫計,並以冷水沖淨(勿用熱水)。 3、在溫度計肛表上約2公分處,塗抹一圈凡士林。 4、待寶寶肛門的括約肌放鬆,以輕輕旋轉的方式,將體溫計緩慢插入肛門約2公分。 1、小心孩童因不當扭動造成溫度計侵入傷害。 2、有腹瀉或肛裂等症狀的寶寶,不可量肛溫,避免刺激肛門。 3、置於肛門的溫度計,使用前須先消毒乾淨。 腋溫 37.2℃以上 3∼10分 1、將溫度計歸於起始設定值。 2、將體溫計放置腋窩下,並使上臂緊貼於胸部皮膚測量。 1、過小的寶寶,容易因為隨意移動,影響體表腋溫測量的準確度。 2、較大或過胖的嬰兒,容易因皮下脂肪過厚,造成測量準確度不高。 口溫 37.5℃以上 2∼5分 1、將溫度計歸於起始設定值。 2、將溫度計含於舌下。 1、過小寶寶不建議使用,容易有咬斷溫度計的風險。 2、測量口溫前半小時,不可食用熱食,以免干擾準確度。 3、含於口中的溫度計,使用前須先消毒乾淨。 額溫 37.2℃以上 1∼3秒 利用紅外線器械測量,或徒手感應溫度。 1、額頭的體表溫度起伏,受外界環境影響大,準確度不高。 背溫 37.2℃以上 3∼10分 1、讓寶寶呈現平躺姿勢。 2、將溫度計置於寶寶後背的兩側肩胛骨之間,讓寶寶緊貼著溫度計。 1、體表溫度準確度不高。 2、需注意讓平躺的寶寶不亂動,以免影響測量準確度。 (資料來源:李昱聲醫師) ★體溫測量小叮嚀:正確紀錄  固定測量 護理師陳玉梅建議,一般小朋友下午的體溫會比清晨稍高一些,如要確實記錄寶寶體溫,可選擇孩子每日起床後、洗澡前或傍晚等固定時段測量體溫,一天測量約三次,必要時可加量。 她並提醒,若寶寶有發燒現象,爸比媽咪在就醫前,務必正確紀錄寶寶的發燒日期、時間、溫度變化、發燒頻率、天數與相關病徵等,以提供醫師病情判斷參考。 ★您知道嗎?水銀溫度計 政府明定禁用 97年7月起,水銀溫度計再有錢也買不到!根據環保署毒管處公告,為減少汞(俗稱水銀)在生活環境中流佈所造成的危害,環保署已從今年七月起,明文規定一般家庭與非醫療機構,禁止使用或販賣汞製溫度計;並預定在民國一百年七月,擴大限制醫療院所全面禁用汞製溫度計。為求環保與安全,未來水銀體溫計將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電子體溫測量器材。 小兒高燒莫驚慌? 觀察狀況再就醫 孩子半夜突然發高燒,常讓父母焦急萬分、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李昱聲表示,除了少數像腦膜炎等較為嚴重疾病,須立刻爭取時間治療,多數如感冒、腸胃炎所引起的高燒現象,立即就醫的急迫性不如前者高。爸比媽咪可以先為家中小寶貝進行一些簡易的居家護理,同時觀察、評估孩子的精神狀況,等天亮後再送往醫院診治;但若寶寶的精神活力差、或是爸比媽咪不放心,在做完初步處理後,還是建議帶至醫院,請醫師評估寶寶狀況。 而退燒的簡易處理方式,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等兩方面: 非藥物處理 •將室溫保持在24℃~26℃之間,並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減少寶寶不必要的衣服穿著,避免覆蓋過厚的棉被。 •量完體溫1個小時後,仔細觀察孩子活動力變化,並留意是否有高燒以外的其他病徵出現。 •多喝溫開水,有腹瀉症狀的孩子,可適時補充一些電解質水,防止脫水。 •好好休息,避免過度活動。 •以溫水擦拭寶寶脖子、腋下、腹股溝、膝窩等動脈較多的地方,藉由溫水擦拭,促進體表散熱。 藥物處理 當耳(肛)溫超過38.5℃,或腋溫超過37.5℃,父母可先使用口服退燒藥幫孩子退燒;每次服藥中間需間隔四至六小時。 若高燒時的耳(肛)溫超過39℃,可使用退燒塞劑;塞劑使用需間隔六至八小時。 六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退燒藥物,需要醫師詳細計算藥物使用劑量。 有嚴重腹瀉的寶寶,避免使用塞劑退燒。 居家退燒小撇步? 有對有錯 寶寶發高燒,的確會讓父母感到心慌,擦酒精、睡冰枕、泡溫水澡等,多是老一輩的人教導的退燒小撇步。但是這些方法真的可行嗎?又怎麼做才正確,以下為您進行整理: 退燒方法 退燒原理 步驟與方法 可行與否 溫水泡澡: 幫助下視丘調熱中樞下降與散熱。 水溫設定在接近人體體溫的36∼37℃。 一次泡澡時間約20∼30分鐘。 建議使用 溫水擦拭: 藉由水氣蒸發,使微血管擴張,達到散熱目的,與溫水泡澡的退燒原理雷同。 將寶寶上身衣物解開。 用沾過溫水(約37℃)的濕毛巾輕輕擦拭寶寶全身。 可在寶寶的額頭、後頸部、腋下、大腿內側、膝窩等動脈跳動較明顯的部位加強擦拭。 建議使用 冰枕降溫: 協助體表散熱。 將冰枕或水枕以厚毛巾包裹,讓寶寶頭部平躺於上方;或置於腋下或腹股溝等大動脈經過處,協助降低體溫。 使用冰枕5∼10分鐘後,需注意寶寶四肢是否溫熱,若出現冰冷現象,則要暫停使用冰枕。 小於4個月的嬰兒,因不會轉動身體而易出現局部體表過冷現象,不建議使用。 4、使用冰枕降溫,會使原先處在高溫狀態的大腦下視丘快速降溫,易造成寶寶體溫調節中樞陷入失衡,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使用。 具退燒效果,但有使用限制。 退熱貼: 協助體表散熱。 退燒原理與躺冰枕、冰敷一樣,同是利用物理降溫效果,使局部體表溫度降低。 內容富含水凝膠與清涼劑,貼於患處能產生水凝膠協助吸熱,清涼劑幫忙散熱的效果。 退熱貼裡頭不含任何醫藥成分,僅能協助體表降溫,不具任何治療效果。 具退燒效果,但有使用限制。 ★小叮嚀:酒精擦拭退燒? 不可行 坊間流行利用酒精擦拭體表退燒,在專業醫師眼中,是十分危險的退燒行為。李昱聲指出,皮膚在接觸酒精當下,雖有立即性冰涼感,看似有達到體表降溫效果,但他指出:「短時間內體表急速降溫,反而會帶來更劇烈的血管收縮,影響散熱。」而陳玉梅也表示,利用酒精退燒,就像熱燙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容易造成寶寶有抽搐現象;而且酒精氣味嗆鼻,長時間吸入會讓寶寶如同喝醉般陷入昏睡,不適合拿來退燒。 結語: 小兒的發燒現象,就像是一個人體警報器,高燒僅是疾病的諸多症狀反應之一,而不是疾病的全部。新手爸媽在處理寶寶高燒時,千萬不要一味找方法降溫,而忽略小兒發燒背後的真正病因與相關症狀表現。面對小兒高燒,除了提高警覺,其實無須過度擔心;掌握正確發燒處理原則,盡量保持寶寶舒適,保持「冷靜」,才能戰勝小兒「高燒」! 以上諮詢�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昱聲 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 陳玉梅 李昱聲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小兒學科講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臨床研究員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總醫師、住院醫師 陳玉梅 現職:台安醫院婦幼衛教組護理師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護理系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國泰醫院護理師

兒童鼻過敏 秋涼保健4選擇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59

中藥養生》兒童鼻過敏 秋涼保健4選擇 【民生報�記者林進修�報導】 中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不少有過敏性體質的小朋友早上醒來,又是打噴嚏,又是流鼻水,讓家長看得心疼不已,只好陪他們四處求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麗姝表示,過敏性鼻炎常見於五、六歲兒童,且常合併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就中醫來說,過敏性鼻炎又名鼻鼽,主要是肺經開竅於鼻,合於皮毛,肺氣虛者一旦感受到風寒、風熱、濕熱等,就會造成呼吸系統過敏、免疫力下降及皮膚過敏。 既是脾腎虛弱導致肺失溫潤,進而產生鼻鼽,其病在肺,其本則在脾與腎,因此治療以溫補肺、脾、腎的袪風散邪為主。中醫對過敏性鼻炎的療法有三,一是辨證論治,一是穴位敷貼,一是針灸。 就辨證論治而言,過敏性鼻炎分風寒型、風熱型及虛寒型,各有不同療法。風寒型患者鼻涕清流,晨起噴嚏多且易頭痛,以葛根湯、蒼耳散為處方;風熱型患者有鼻痛、流黃鼻涕及鼻塞等毛病,處方是桑菊飲、辛夷清肺湯;虛寒型患者容易感冒,流清鼻涕,手腳冰冷,若屬肺氣虛以玉屏風散治療,若屬脾氣虛以補中益氣湯治療,若屬腎氣虛則以溫肺止流丹為首選。 穴位敷貼是將白芥、細辛、元胡等辛溫、逐痰、溫陽及通絡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製成藥餅,敷貼在背部俞穴上,每次貼1~4小時。針灸療法則以毫針取穴,選取的穴位有迎香、印堂、鼻通、合谷及足三里等。 另在保健茶飲方面,補肺湯是取粉光參5克、紅棗12克、核桃仁2克、生山藥80克為材料,先將粉光參、紅棗及核桃仁加水一千毫升煎煮,煮沸後轉小火再煮20分鐘,繼續加入山藥煮15分鐘,放溫後可當茶飲,紅棗、核桃仁及山藥皆可食。 兒童過敏性鼻炎茶則是取辛夷4克、粉光參4克、黃耆6克、白朮6克、防風6克、川貝母6克、生薑4克為材料,加水一千毫升煎煮,煮沸後轉小火再煮30分鐘,放溫後去渣取汁,可當早、午、晚的茶飲。 【2006/10/17 民生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兒童過敏 食物常是禍首 【聯合報�陳鉉煒�台中市陳鉉煒小兒科院長】 http://udn.com/NEWS/LIFE/X3/3565976.shtml

感冒的原因和病程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45

以前同事給的mail > > > 感冒的原因和病程 > >   感冒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感染,其症狀包括以下一種或數種: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發燒、疲倦、頭痛、腹瀉等。感冒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程度和樣式的症狀表現是因為能夠引起感冒的病毒至少有一百多種。由於不同的病毒感染,加上每一個人對相同病毒的反應也有所差異,所以呈現出來的症狀自然多樣。 > >   感冒的潛伏期約一至三天。然後通常由喉嚨不舒服開始,接著其它症狀產生,在第三、四天時達到高峰。如果沒有併發症的話,一般四至十天會症癒。感冒之所以會好,是由於身體受感染後產生了抗體把病毒消滅的緣故。 > 醫生是怎麼開感冒藥的 >   既然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照理說醫生只要開一些藥把病毒殺死 > 了,感冒也就好了!問題是,目前全世界還沒發現安全而可以殺死感冒病 毒的藥。所以醫生實在拿那些感冒病毒沒辦法,只得讓它們愛怎麼作怪就 怎麼作怪!醫生只能就症狀著手,開藥使症狀減輕些,患著因而能夠舒服 一點。為了達到目的,醫生先要問清楚了症狀,加上聽診的補助,以便對 症下藥。偶而碰上一些搞不清楚的民眾,不先詳述病情,只說:『我感冒 了!包幾包藥來吃。』那真是不曉得怎麼下手,除非他願意吃綜合感冒藥! > 吃綜合感冒藥好嗎? >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藥。我們都知道安非他命 > 和嗎啡是毒品,可是安非他命在過去,嗎啡一直到現在仍然被使用在醫療 上。筆者在教學醫院訓練期間也曾在骨科病房、急診室和加護病房幫患者 打過嗎啡。我開毒品給患者嗎?不,我開的是藥。那麼嗎啡到底是毒品還 是藥呢?也許我們可以把藥定義為:一種物質適時適量的應用於個體,好 處大於壞處是藥,反之為毒品。 >   常有民眾在門診問我:『你開的藥有副作用否?』這可以說是外行人 > 的問題,那有藥沒副作用的!當我們打開藥品手冊來看,就可發現幾乎每 一種藥都有它的副作用。就算我們認為最沒問題的維他命丸,如果使用不 當的話都有它們的副作用。醫生開藥只不過是在好處與壞處之間衡量罷了! >   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下藥,那麼對一個感冒沒有咳嗽的人給含咳嗽 > 成份的藥合理嗎?一個沒有流鼻水的人給流鼻水的藥合理嗎?豈不算是給 了毒品或者說是下錯藥。因為只有接受到其副作用而沒有正作用嘛!綜合 感冒藥可說是一網打盡的藥,有的還宣稱可治八種感冒症狀呢!試問:如 果你的感冒症狀只有兩種的話,你願意使用那含有八種症狀成份的藥嗎? 當然如果考慮方便性、省時或省錢的話則另當別論。 > 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嗎? >   不少民眾告訴我每次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我常馬上問他們,是不 > 是每次感冒都有流鼻水、鼻塞或打噴嚏呢?因為只有那些鼻子症狀的藥才 會有讓人覺得嗜睡、無力的副作用。醫生看感冒總會就患者的症狀與個人 差異仔細斟酌考量的。沒有鼻子症狀的話,一定不會開那些含有鎮靜副作 用的藥。就算是同樣鼻塞、流鼻水的兩個人,也會因為生活工作與接受意 願的差異而給予不同份量、種類和使用方式的藥物。譬如說上班族、司機 和學生,能夠讓他們上班、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嗎?這時候在白天可開輕一 點的或乾脆不給,晚上再加重一些。 > 早點吃藥會早點好嗎? >   大多數民眾都以為感冒早一點吃藥就會早一點好,這是錯誤的觀念。 > 尤其每當阿婆們這樣跟我講的時候,我總會覺得很無奈!因為我曉得過兩 天可能就嚴重起來了!感冒通常開始時症狀輕微,二、三天後最為嚴重, 然後漸漸恢復。從起初的症狀又無法預測往後的變化而先給藥,所以往往 下一次再來的時候便是:『怎麼藥愈吃愈嚴重!』、『本來沒有咳嗽,藥 吃了後反而咳嗽起來!』。我看感冒最有信心的是,當患者告訴我他已經看了兩三位醫師都沒效 時。此時病程已進入尾聲,等著我來收穫。 > 多開幾天藥對嗎? >   一些患者會要求我多開幾天藥,甚至說開一個禮拜。這是相當不對的 > !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給藥,照理說應該天天換要藥才是,因為症狀會 變嘛!頭痛、發燒可能吃一天藥就好了,還要繼續吃同樣的藥嗎?喉嚨痛 可能兩天就改善了,也該停藥了!兼顧患者的方便性,我認為兩天藥,頂 多三天是較合理的。 > 藥需不需要吃完? >   站在醫師本位的立場,應該叮嚀患者『藥要把它吃完』。可是也常聽 > 患者說:『上次開的藥沒吃完就好了!』,『只吃一、兩包就好了!』。 >   我想藥需不需要吃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如果在病程的高峰期可能有 它的價值。否則,當病人都自以為夠了時,又何必強人所難呢!記得西諺 有一句話說:『感冒有治療七天內會好,沒治療一週會好』,又有什麼好 計較的?我的家人跟我常常屬於『一週會好』那個族群。 > 為什麼晚上睡覺時咳嗽得厲害? >   感冒咳嗽常在晚上睡覺時惡化,尤其是小孩子,咳到嘔吐是屢被提及 > 的。因為白天時小孩子可輕易吞入過多的鼻水,但在睡覺時鼻水倒流沉積 在喉嚨容易引發咳嗽。針對這種情形,側臥也許會有幫助,給流鼻水的藥 比咳嗽藥來得恰當。 > 為什麼有人感冒超過一個月? >   雖然感冒通常四至十天會好,但是咳嗽持續超過一個月的也並不少見 > ,這與感冒後氣管較不穩定有關。一般來講,如果感冒比預期還久的話, 應該考慮是否再一次感染不同的病毒或是次發細菌感染。此外,過敏性鼻 炎、氣管炎或長期吸煙引起的咳嗽也常被誤以為是感冒。 > 感冒到底需不需要吃藥? >   感冒不見得一定要吃藥,但是吃藥的好處有二。其一是讓患者舒服些 > (如果用藥得宜的話),其二是減少併發症的機會。感冒時,身體尤其是上呼 吸道抵抗力減低,容易受細菌感染。常見的併發症如鼻竇炎、氣管炎、中 耳炎等。 > 感冒要不要看醫生? > >   開感冒藥實在是種藝術,因為需要考慮的蠻多的。如咳嗽緊不緊、痰多不多、什麼顏色的、會不會惡臭、喉嚨痛否、鼻涕的顏色、還有患者的 工作、年齡大小、對藥的耐受經驗......。總而言之,就是在不失 『藥』的本質之下,讓患者覺得值得,沒白來一趟。雖然已經很用心的開了藥,可是往往患者下次來的時候會告訴你:『一 點效果都沒有』,『比上次還嚴重』。 >   那麼到底要不要看醫生呢?我以為醫生開的處方藥還是比成藥合理得 > 多!如果看醫生不必打針的話,雖然麻煩一點,或許值得。否則,感冒看 醫生還用打針的話,說真的,去買綜合感冒藥算了!既方便又省時,也可 免除針扎之痛,不是嗎? > 如何預防感冒? >   一般人都以為『冷到』才會引起感冒,如貪涼衣服穿得太少、小孩半 > 夜踢被等。其實不只如此,過度疲勞、心情鬱悶、熬夜都容易引發感冒。 幾年前的某段時間筆者也常患感冒,後來曉得熬夜容易引起感冒之後,便 盡量『很想睡覺時就去睡』,感冒的頻數也就少多了!在門診問患者是否 兩三天來沒睡好覺或心情不好,往往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   感冒是很會傳染的,一個人有了感冒,時常全家人均會得到,而且很 > 難避免。常聽一些年輕的媽媽說:『感冒要趕快把它治好才不會傳給小孩』 。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感冒怎麼趕快治好呢? > >   感冒患者大約在前三、四天具有傳染力,如果能夠在這三、四天與家人隔離的話,也不失為避免傳染的好方法。也許有人會問:醫護人員天天與感冒患者在一起,應該時常被傳染呢?不見得!因為醫護人員跟患者相處的時候總是在通風良好的室內,縱然患者咳嗽、打噴嚏,病毒也易被流動的空氣稀釋掉。不像家人共處在緊閉的室內,空氣不流通。而且醫護人員與患者少有手和手的接觸,家人較難避免。感冒病毒在鼻涕中的濃度最高,易經手傳染,所以與患者接觸後馬上洗手也可避免被傳染。 > >   年紀愈小愈容易罹患感冒,通常小兒們一年平均可達九、十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感冒次數漸少,到了青少年以後,只剩下三、四次。這與得了感冒後,身體內產生的免疫力有關。所以一些老是抱怨小孩常患感冒的父母應該可以放心了!只要學費繳夠的話,孩子總會畢業的。 > 結  語 >   感冒時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是大家所熟知的。多喝開水可以減低呼吸 > 道分泌物的黏稠度,讓喉嚨與氣管舒服一些。多休息可以培養免疫力,讓 感冒早一點好。 >   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罷了!並不能縮短病 > 程。『早治療早好』與『早治療好免得傳給家人』都是不正確的觀念。所 以不應該作過份的治療,如打針、打點滴、住院。使用綜合感冒藥是相當不合藥理的,除非你的症狀與它的成份相配合。 >   最後我建議大家應該學會認藥,當拿到藥的時候要問清楚那種藥是為 > 那種症狀開的。如此,想吃幾種藥,吃多久,就可隨心所欲了!這也算是 一種主權在民吧!

什麼是小兒過敏性鼻炎?

2008年06月03日
公開
64

什麼是小兒過敏性鼻炎? 一、什麼是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指鼻子對一些特定物質如家塵、花粉、蟑螂、徽菌等,或非特定的因素如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冷熱飲食、情緒因素等過度敏怠而產生鼻子發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之症狀。 二、小兒過敏性鼻炎流行病學:   小兒過敏性鼻炎可說是台灣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病,在臺灣各大醫院的小兒慢性病門診人數中,佔有最大多數的比率。病童常同時患有氣喘病、過敏性結膜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根據台大小兒科謝貴雄教授的統計資料顯示:1994年台北市國中小學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約為33%,是同時間調查小兒氣喘病盛行率(10-11%)的三倍,而在美國據估計過敏性鼻炎的發性率約佔總人口數的15-20%。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濕熱空氣污染嚴重,過敏性鼻炎的一般人口發生率約為5-20%。約22%之中小學學生在天氣變化或灰塵揚起時會有打嚏、流鼻水及眼睛癢等反應。台北榮總之統計也顯示初診的過敏性鼻炎病人佔鼻病病人的1/3以上。 三、小兒過敏性鼻炎的引發因素: (一)遺傳體質:約有五、六成的過敏性鼻炎患者有家族性病例。若雙親之一有過敏性鼻炎,其所生孩子之罹病率為25-30%;若雙親皆有,則機率增至75-80%。 (二)感  染:因感染病毒、細菌、徽菌以及這些微生物之產物,作用於組織膜細胞,會使呼吸道黏膜便加敏感,所以呼吸道感染後,常使過敏症狀加重。 (三)氣  候:季節轉換氣溫劇烈變化會使過敏性鼻炎之嚴重程度增加。 (四)外  傷:鼻黏膜受傷或手術後,易增加過敏症狀的發生。 (五)過敏原濃度高或空氣污染嚴重區,過敏性鼻炎患者也越多。  ∼本文來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授權轉載∼

疫苗常識測驗 Let’s go!

2008年05月29日
公開
54

疫苗常識測驗 Let’s go! 諮詢�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羅玉芳 文•執行�林佩蓉 解答請見本頁下方 翻開寶寶健康手冊的最後幾頁,滿滿的接種疫苗表格,不知是否已把你弄得暈頭轉向,親愛的爹地媽咪,搞懂寶寶要接種哪些預防針了嗎?還有哪些是必備的疫苗常識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測驗「疫苗IQ」吧! ●開始考試囉! 1.每個寶寶若出生時體重達2,500公克以上,在出生滿24小時後,就會接種預防針,此預防針可避免寶寶受到結核菌感染引起腦膜炎,請問是什麼疫苗? A.卡介苗 B.流感疫苗 C.水痘疫苗 2.為什麼有些寶寶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必須比其他寶寶多注射一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呢? A.媽媽本身為B型肝炎高傳染性帶原者 B.他們家比較有錢 C.他的小兒科醫師比較細心 3.三合一疫苗是一種混合疫苗,此疫苗預防的病症為何? A.流鼻水、打噴嚏、咳嗽 B.白喉、破傷風、百日咳 C.發燒、昏迷、拉肚子 4.雖然幾乎所有的疫苗都可以同時接種,但唯獨傳統三合一疫苗不可和某一種疫苗同時施打,請問是下列哪一種疫苗? A.B型肝炎疫苗 B.日本腦炎疫苗 C.水痘疫苗 5.寶寶1歲半前,需要接種的小兒疫苗很多,常需要爸媽請假陪同,若時間不湊巧,可以提前2∼3天去施打嗎? A.不行,提前1天都不行。 B.可以,只要爸媽有空都行。 C.拜託醫師應該就可以。 6.以下哪一項「不是」在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時,應注意的事項? A.口服前要先刷牙。 B.準備口服前一、兩天,寶寶不能有拉肚子的現象。 C.前後半小時不能進食及吸奶嘴。 7.不小心接觸到水痘患者,再接種水痘疫苗有效嗎?(無論小孩或成人) A.在接觸到水痘患者後3∼5天內,接種仍然有效。 B.沒有任何效用。 C.一定要1小時內補接種才會有效。 8.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與水痘疫苗都是活性減毒疫苗是否可以同時接種? A.不行,一定要間隔4星期以上。 B.可以,但若要不同時間接種,最少間隔4星期以上。 C.怎麼接種都行。 9.日本腦炎疫苗必須在寶寶滿1歲3個月大後施打,但是日本腦炎的施打時程為春季(3∼5月),那麼請問寶寶滿1歲3個月大時是冬天,該怎麼辦呢? A.一樣還是要接種疫苗。 B.明年春天再接種疫苗。 C.就不用接種日本腦炎疫苗。 10.寶寶接種疫苗後,可能會有發燒反應,大約幾天會消失,應如何處理? A.約2∼3天消失,若燒至攝氏38度半,可服用退燒藥。 B.燒到幾度都沒關係,狀況馬上就會消退了。 C.一有發燒現象,就得立刻回醫院。 11.六合一疫苗共有4劑,其折衷了混合疫苗的接種時程,分別應該在寶寶多大時接種呢? A.1個半月、3個月、6個月及18個月大。 B.2個月、4個月、6個月及8個月大。 C.2個月、6個月、8個月及12個月大。 12.施打六合一疫苗的寶寶,還需要打B型肝炎疫苗嗎? A.每劑六合一疫苗都含B型肝炎疫苗成分,不需再另外施打。 B.六合一與B型肝炎疫苗,兩種必須分開接種。 C.新生兒需接種第1劑單劑型B型肝炎疫苗,之後才可接種六合一。 13.流行性感冒有明顯季節性,分為A、B、C三型,其中A、B型病毒有自行發生變異的特性,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建議6個月以上寶寶接種。而每年皆須接種的主要原因為何? A.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一樣。 B.醫院診所沒事找事做。 C.增強疫苗的作用。 14.關於肺炎鏈球菌,下列何者敘述「錯誤」? A.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 B.容易侵犯5歲以下的幼童。 C.受感染的寶寶會一直拉肚子。 15.下列何者不是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疫苗? A.23價多醣體疫苗。 B.六合一疫苗。 C.7價結合性疫苗。 16.輪狀病毒傳染力相當強,只需要很少病毒,就會傳染,其傳染途徑為何? A.糞口傳染、飛沫傳染。 B.血液傳染。 C.以上皆是。 17.感染輪狀病毒後,潛伏期約2天左右,通常會出現一些徵兆病症,下列何者為「非」? A.嘔吐。 B.腹瀉、水瀉。 C.出疹子。 18.目前對抗複製速度驚人且傳染力強的輪狀病毒,最佳方法為何? A.吃特效藥。 B.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C.吃營養的食物。 19.在台灣輪狀病毒無明顯的季節性,也就是說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會出現病例,但是卻有明顯的好發年齡層,下列何者正確? A.集中於6∼24個月大的寶寶。 B.集中於0∼3個月大的寶寶。 C.集中於24∼36個月大的寶寶。 20.感染輪狀病毒若未妥善治療與照顧,可能會有脫水現象,甚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下列何者不是脫水的症狀? A.昏迷嗜睡、皮膚乾燥無汗。 B.嘴乾無口水、小便減少。 C.打噴嚏、流鼻水。 ●專業醫師來解答 1.【A】卡介苗可大幅降低嬰幼兒及兒童,受到結核菌感染。 2.【A】若媽媽本身為B肝低傳染性帶原者,建議可自費幫寶寶接種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3.【B】據統計,接種傳統三合一疫苗的寶寶,有一半的比率有發燒的現象。 4.【B】據國外報告顯示,同時施打,寶寶會產生腦部智力退化且患有自閉症之虞。因此,注射時間應間隔至少1個月以上。 5.【A】若是遇到兩種活性減毒疫苗,若沒有同時施打,就必須間隔4星期以上,提前1天都不行。另外,水痘疫苗必須年滿1歲才可向政府申請疫苗,因此接種水痘時,必須等小朋友1歲生日後再去接種喔! 6.【A】若寶寶有拉肚子現象,會使疫苗在腸道停留時間過短,可能影響效果;如果讓寶寶馬上進食或吸奶嘴,可能引發嘔吐,吐出剛吃進去的疫苗。 7.【A】雖有效果,但仍然有可能感染,只是情況會較沒有接種者輕微。 8.【B】只要是兩種活性減毒疫苗,若不同時施打,就必須間隔4星期以上。 9.【B】制定於每年3∼5月施打,為的是預防7∼8月的蚊蟲叮咬而感染日本腦炎。 10.【A】但若退燒後,寶寶仍然精神不振、胃口不好,一樣應至醫院就診。 11.【A】六合一折衷了五合一及B型肝炎疫苗的接種時程。 12.【C】第1劑B肝疫苗,目前還是必須單獨施打單劑型的疫苗。 13.【A】而流感疫苗的效力也大約只有1年左右的時間。 14.【C】肺炎鏈球菌不會引起腸胃道的問題。 15.【B】2歲以上的寶寶才可接種23價多醣體疫苗;2歲以下寶寶建議接種7價結合性疫苗,可預防因感染肺炎鏈球菌而引發的重症。 16.【A】輪狀病毒的傳染力相當強,只需要很少病毒,就會傳染。 17.【C】感染輪狀病毒,絕對不會出現「出疹子」的情況。若有,可能是同時感染其他病毒。 18.【B】目前對抗輪狀病毒,不僅沒有特效藥,也沒有根除病毒的藥物,僅能使用支持療法,避免寶寶脫水,耐心等待病毒從寶寶身體排出。 19.【A】寶寶出生6個月後,原本由母體提供的抵抗力幾乎已代謝掉,而且此時的寶寶喜愛舔手或用嘴巴來探索這大千世界,很容易就吃進病毒;寶寶要到兩歲左右,身體才能建立較佳的自體免疫力。 20.【C】一般脫水現象,會呈現昏迷嗜睡、小便減少、嘴乾無口水、皮膚乾燥無汗或是哭泣卻無眼淚等,應及早就醫,不可延誤。 ●成績出爐囉! 親愛的爹地媽咪,你的疫苗IQ有多高呢?(5分�題) 【85∼100分】疫苗達人,給你掌聲鼓勵,相信你的寶寶會受到最佳的呵護。 【65∼80分】再多點努力,你就是疫苗常識高手! 【60分以下】為了寶寶的健康,你得要開始做功課囉!加油喔! 疫苗常識測驗 Let’s go! ** ** ** kikicoc感言: 哈..我居然得了70分 天啊! 有些常識要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