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最♡August♂

日期

#Tag

皮膚炎保養方式

2005年06月16日
公開
56

2歲前是治癒異位性皮膚炎關鍵 1歲半前別吃易過敏食物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表示,2歲以前幼童是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一旦有症狀,最好在1歲半前不要吃蛋、蝦、花生和牛奶,只要2歲以前控治病情,就可以一輩子甩掉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江伯倫表示,2歲以前如果能控制好異位性皮膚炎,就能使孩童成功擺脫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不要拖到成人還受疾病之苦。 他表示,2歲以前的幼童,致病的過敏原通常是食物,在過敏的食物中,蛋類占24%,牛奶占19%,蝦子占13%,花生占6%;5歲以後的致病過敏原不再是食物,多半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蟑螂、塵蟎,如果此時還未控制異位性皮膚炎,一輩子就要長期服藥才能控制。 江伯倫提醒家長,家長一旦發現家中的幼童有異位性皮膚炎,1歲半以前最好別讓孩子吃到容易起過敏的食物,等到1歲半以後再吃就不會影響,同時,應避免小朋友一旦皮膚癢時一直去抓,甚至抓破皮而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增生,讓病情一再反覆產生。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夏日保健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大的困擾就是皮膚癢,而搔抓之後表皮受到傷害又進一步使得皮膚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減少癢的刺激,盡量防止搔抓的動作。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環境濕度和溫度的變化相當敏感,皮膚的水分散失量也常比一般人來得大,在炎熱的夏天雖然不像冬天的皮膚,常乾裂奇癢,但處於流汗及高溫的環境卻最常是造成病灶惡化的元凶。故避免流汗發熱,盡可能待在涼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不太可能要他靜靜坐著都不動,穿著衣物最好是吸汗的棉質,流汗之後也一定要沖個涼水澡且避免使用肥皂及清潔劑,沐浴後再塗抹適當的乳液保濕。 陽光下的劇烈運動要避免,游泳則是夏日很好的運動,不但沒有流汗的問題,還可加強心肺功能和改進敏感的鼻子對冷溫度的適應力。只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比一般正常皮膚易受感染,要注意池水的乾淨與否;還有小心不要曬傷皮膚,尤其是病灶在臉上的成人,更要避免直接曝曬日光,出門時記得戴帽子或撐傘,使用適合的防曬品等,都是很好的習慣。 心理因素的注意也是非常重要,規律的飲食、加上避免攝取易導致過敏及刺激性的食物,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減輕生活上的壓力,以及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每一個人保養皮膚的不二法門。千萬不要因為天氣熱皮膚癢而煩躁不安,甚至影響睡眠及正常生活,那就落入惡性循環之中了。 雖然在醫學上對於異位性皮膚炎並沒有能夠完全根治的藥物,但只要對此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了解什麼是誘發或加重的因子,從平時保養的小地方做起,與醫師配合治療,一定能將皮膚的狀況改進到相當理想的。 異位性皮膚炎是種需要耐心及細心照顧的疾病,對於患者的父母及患者自己都需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目前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及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已有很多的發展,亦仍有許多有效的治療方式正在研究之中,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在皮膚保養方面,就是要做好濕潤與滋潤兩大步驟。濕潤指的是讓皮膚處於微濕的狀態,包括使用各種水分,增濕劑,而最簡單的方法是沐浴。在此,他特別提醒家長,濕潤和滋潤需同時進行,缺一不可,才能達到理想的預防效果。 而日常生活保健重點是要杜絕刺激過敏源、常曬棉被與注意環境清潔、流汗時一定要擦拭、洗澡水不可太熱、不使用含酒精保養乳、天冷要做好保濕、衣服避免多毛料等,如果症狀發生時,切勿亂塗藥品,應到皮膚專科醫院診所進行治療。 長濕疹,就是保持涼爽,擦藥,使用專用的乳液,清潔用品會比較快好, http://www.taiwanlaser.com/skin_disease/item_06.htm http://www.hc.mmh.org.tw/div_int/pedia/pedia0552.html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38

爬得多,走得好-爬得重要性 八個月大的立雯,自從嚐到爬行可增加行動力的滋味後,就喜歡往屋裡到處爬,再也不肯安安靜靜的坐著:將她抱起,她會尖聲抗議並且用力的扭動身體,企圖再回到地板上爬。 但是,奶奶覺得地板太髒了,又怕立雯亂抓東西,又怕她撞到,所以總是抱著她。爺爺卻也有他的理論--孩子老是抱著會寵壞,最好讓她坐學步車。 像立雯這樣八歲多月的寶寶,活動力和好奇心都在不斷增加,父母既要給她隨意探索的自由,又要擔心她的安全,真是頭疼!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爬行對嬰兒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助益呢? 寶寶開始會爬了,如果不讓他盡興爬個夠,可是會影響他將來的大動作發展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至、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本文摘自:信誼基金出版社-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寶寶的腳力需要鍛練嗎?

2005年05月02日
公開
45

寶寶的腳力需要鍛練嗎? 採訪/林繽嬙 咨詢/馬階醫院小兒骨科 劉士嘉醫師 耕莘醫院復健科 黎瑞昌主任 寶寶踏出第一步後,幾乎整天走不停,可是一段時間又不怎麼愛走,出去走沒幾步就要抱抱,感覺缺乏體力,。 每個寶寶特性不同,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用「誘導」的方式,而非用「訓練」的方式來讓孩子多多走路,否則恐怕矯枉過正! 一歲半前學會走路都屬正常 馬階醫院小兒骨科劉士嘉醫師表示,家長經常為寶寶學走路的時間比別人慢而苦腦,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疾病?其實絕大部份的父母都太多慮了,寶寶會走路的時間平均在十個月左右﹐但有些七、八個月就開始學走,有些要一歲以後,無論如何,只要在一歲半以前學會都屬正常,父母不必為此問題擔憂,因為八個月就走的嚇嚇叫並不代表小孩特別優秀或體能特別好,一歲多才會走也不要對寶寶的能力有所懷疑。 寶寶從會坐到會走,一切應該順其自然,不要給予限制,門診中發現有的寶寶體型較胖,可能還未爬就直接走,其實這是無所謂的,除非有特殊疾病影響,否則不要過於在乎這類問題。 父母要確保寶寶沒有疾病方面的問題,在寶寶開始學走路時,可做`一些觀察︰ 1﹒是否雙腳用力不對稱,一隻腳老是沒力氣或有跛腳情形。 2.是否有內八或外八。可能`一腳外八、一腳內八﹔或剛開始外八,一段時間又變內八。 3.由於寶寶長時間在媽媽肚子中,也可能造成腿部兩邊肌肉鬆緊度不一樣。 真正走的很穩應該在三歲以後,步態方面要到四歲才控制的好,所以在這之前,只要寶寶「走的狀況持續穩定」,就沒有什麼問題,例如寶寶剛會走總是跌跌撞撞;或有時內八、有時外八;或是某個階段特別容易跌倒,一陣子又好了,如果不是持續性,整體上都在改善中,而且不是每個步伐都不穩,大概九成以上是正常的。而且有些短暫性的問題與週遭環境或情緒有關,家長也要考量這方面的因素。 太早坐螃蟹車,小心脊椎側彎 讓寶寶坐螃蟹車,可以加速走路的能力,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劉士嘉醫師強調,其實寶寶坐螃蟹車不但有翻車的危險,走路的時間也會因此而延後,媽媽們一定要矯正這種偏差的觀念,「坐螃蟹車對腳力是沒有任何加分作用的!」 耕莘醫院復健科黎瑞昌主任也特別指出,根據澳洲專家所作研究發現,太早讓寶寶坐螃蟹車,將來脊椎側彎的機會增加,通常幼兒的脊椎大約在八、九個月時才比較強壯,有些家長忙碌時會將寶寶放在螃蟹車內,應該盡量避免。 以「誘導」代替「鍛練」 寶寶跨出第一步後,幾乎整天走不停,可是一段時間又不怎麼愛走,出去走沒幾步就要抱抱,感覺缺乏體力,如果懷疑寶寶腳力有問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看看最愛的事物(如玩具店的玩具或游樂設施),這時多班看似疲憊的寶寶可能眼睛一亮,立刻從推車上或父母手上爭脫下來,朝目標飛奔,這時你就不必懷疑寶寶腳力比別人差了。 每個寶寶特性不同,如果一昧要比別人強,非得用「鍛練」方式強化腳力,恐怕會矯枉過正。有一對夫妻刻意要訓練小孩的腳力,帶小孩一起爬山,而且堅持要小孩走完預定路程,結果到終點時小孩就昏倒,夫妻才驚覺做法不當。 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誘導」,而非「訓練」,父母可以帶寶寶到學校操場,他們會喜歡模仿別人而跟著跑步,至於要跑多久,完全由寶寶自己決定,我們也不須擔心寶寶會運動過頭,因為他們是不會勉強自己,當然如果發現寶寶出現步伐不穩,跑歪到其他跑道,或開始跌跌撞撞、臉色變差,就表示累了。 有助強化腳力的器具 父母也可以藉由下列所建議的遊戲或器具,一方面加強寶寶腹肌、背肌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親子互動︰ ★學步器︰讓寶寶自己推著走,當他感到疲倦,可隨時中斷。 ★呼拉圈︰寶寶會站之後,可使用呼拉圈,媽咪和寶寶一人抓一邊,然後左轉、右轉,幫助寶寶平衡感的發展。 ★棍子︰左右各抓一根,幫助寶寶站立,再以左右擺動的方式進行。 ★球︰可使用沙灘球或促進感覺統合的大球,幫寶寶趴著或仰臥在球上,可加強腹肌和背肌。 也可以讓寶寶站在媽媽的大腿上,當媽媽欲往後倒時,寶寶會因為怕跌倒而用力撐,此時會運動到腹部肌肉。 無論是在進行這類互動遊戲,或只是剛學會走的寶寶,家長最重要就是做好安全措施,如排除一些危險物品,並可鋪些塑膠地板(軟硬程度應和榻榻米相同)。 還未走路,盡量不穿鞋襪! 寶寶穿鞋的時機、選擇也要特別注意,黎瑞昌主任提醒家長,寶寶不會走路之前,最好不要穿襪子或鞋子,以免影響腳部發育,開發中國家有研究發現,過早穿鞋的寶寶,比不穿的寶寶容易有扁平足,所以如果怕寶寶冷,可以小被子代替襪子保暖;會走路之後,其實還是盡量讓寶寶赤腳。 寶寶的鞋子應選擇全包型,而且要平底(如果足跟較高,會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前面應該有點往上翹;鞋腰(Counter)部份不能太軟,這樣才能保護踝關節;鞋子前後應各留0.5公分空隙,對寶寶腳的發育以及腳力的發展比較有正面幫助。 多帶孩子出去走動 劉士嘉醫師表示,雖然無法知道小孩在想什麼,但他們其實會照自己的需求在發展和進步,父母要有一種認知「小孩是最大的,不要嘗試去控制他、訓練他」!當然也不要老是跟其他同年齡小孩比較,有些小孩先天體能好、精力充沛,可以整天在外活動;有的小孩個性內向,比較不那麼愛動,可能喜歡在家做些靜態活動,父母要瞭解寶寶特性,不要有過度期望及高標準。 如果同時考量到寶寶智能及身心發展,黎瑞昌醫師建議在不勉強的情況下,還是要讓寶寶多出去走走,因為寶寶從躺著到能走動,他們的世界一下變大了,每移動一步就有不同事物,當然他們會很樂於發現新天地,此時,如果接觸的多,受到的刺激就會增加,不僅對智能發育有助益,寶寶也會覺得有成就感。 如何發現寶寶腿部異常 劉士嘉醫師指出,有些病理方面的因素確實會影響寶寶的行走,如果它是屬於輕微的,在早期診斷上會比較困難,尤其是「發展性髋關節發育不良」。因此寶寶出生後,父母還是有些地方必須特別注意及觀察︰ 1. 新生兒兩腿張開後,觀察是否兩邊不對稱,包括皮膚紋路是否對稱(就是皺摺處)? 2. 是否一隻容易張,一隻腿不易張? 3. 髋關節部位在動時是否有聲音? 這類先天性異常的症狀會呈發展性進行,也就是慢慢的越來越明顯,若能在六個月之前發現並加以治療,會有一百分的成效,將來不會有任何影響;如果超過一歲才發現及治療,有九成可恢復正常。目前醫學上對類似像「發展性髋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診療仍有些困難。我們可以注意自己的寶寶是否屬於高危險群,符合下列條件必須特別注意︰1. 父母本身有類似疾病。2. 媽媽懷孕時羊水比較少。3. 第一胎有此類先天疾病。這類問題比較多的比率是發生在第一胎女嬰身上。 「走路」對寶寶而言是一種樂趣,當他想走時不要阻止他,不想走時也不需勉強他,可以用誘導方式幫助他,但父母最好先以身作則,多安排和寶寶互動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