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oan@

專業頻道--語言篇曾淑芬

2008年06月30日
專業頻道--語言篇曾淑芬
ㄧㄚㄧㄚ在家裡
在家中創造有利語言溝通的情境/語言治療師 曾淑芬

  「南投」對我而言,可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鎮。我的童年就在這個淳樸可愛的地方度過,國中畢業後一直在外求學、工作至今,許多地方已經和以前大大的不同了。小時候,鄰居家有一個超大的鐵籠子,我問媽媽:「那要做什麼?」,媽媽回答:「或許是狗籠吧!」。某個午後,一個渾身髒兮兮的孩子竟然就在裡面。當時,我不敢靠近,媽媽告訴我:「那孩子好像有問題,家人擔心發生意外,所以才會……。」,我似乎懂!又不懂!。直到我在醫院服務,這才明白當中的辛酸與無奈,豈是旁人所能了解。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身心障礙者的就醫、就學、就養等權益愈來愈受重視,同時也愈來愈肯定早期療育的重要性。越早提供發展遲緩、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各項的支持與服務,相對地減低未來龐大的社會、醫療成本支出。在醫院裡,常看到家長們不辭辛苦帶孩子前來求診,光是掛號、看診、評估及治療課就要花掉半天時間,加上來、回車程等等,如果孩子又因怕生而不願意配合上課,真的會讓人感到萬般無奈。

  其實,對於年齡越小就孩子而言,「家」才是他最熟悉又有安全感的環境,同時也是他每天接觸的到,提供他最直接學習的場所,而父母(或照顧者)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除了前述交通不便、耗費人力等的特殊考量之外,真的有必要換個方式,由治療師等到家中提供孩子各項能力評估及訓練。

  以語言治療而言,唯有到孩子家裡才能真正觀察孩子的生活環境,評估環境中的人、事、物所能提供給孩子的互動及語言刺激,進而找出有利孩子語言發展的因素及策略,減少環境中阻礙孩子語言發展的不利因素。

  在家中,如果能隨時隨地創造「有需要用語言」的溝通情境,不但讓孩子體會溝通帶來的成就感,更能誘發孩子學習語言的動機,進而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談到有利語言溝通訓練的情境(王惠宜,2003),包括:(1)興趣引誘:故意在孩子面前吃或玩他喜歡的東西,但是不主動拿給孩子(2)突然中止:正在進行的活動(如:餵食、聽音樂),突然中斷(3)激起好奇心:把東西放在不透明的盒子內,故意做出很好奇的行為(看一看、搖一搖、聽一聽)(4)製造干擾:突然拿走孩子正在把玩的玩具,並停留在他的視線範圍(5)刻意忘記:故意忘記或拿錯的東西給孩子(吃飯時故意忘記給他湯匙)(6)故意裝傻: 故意誤會孩子的意思,或是在互動遊戲中,明知孩子手裡已經沒有東西(車子、糖果)還伸手向他要(7)吊人胃口:請孩子吃東西,一次只給一小塊,或把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他看的到但拿不到的地方(高處、透明罐)(8)出乎意料:拿盤子當帽子,分食物時將玩具放在孩子的碗中(9)尋求協助:故意讓孩子去拿他搆不到,搬不動的東西,讓孩子有機會尋求協助(10)改變規律:把他固定擺放的東西移位,鼓勵他去拿(11)創造規律:給孩子相同數量的東西(三顆糖果),每一個都數「1.2.3」,幾次後就只數「1」,讓孩子接下去數(東西拿在半途,等孩子數「2」才給他)(12)搭建橋樑:請孩子幫忙傳話或送東西給第三者(13)創造互動:請孩子幫忙發東西給大家。(14)建立因果:搔癢遊戲(利用特殊聲音產生預期)當孩子發聲或有主動動作時,大人給予反應按壓開關玩具會動或發聲。同時,我們在家中也必須盡量避免不利語言溝通的情境產生,包括:(1)把孩子照顧的太周到:孩子的需要提早被滿足,讓他覺得不需要表達(2)沒有提供選擇機會:忽略孩子的選擇,直接替他做決定(食物、玩具)(3)沒有注意到孩子非口語表達:讓孩子缺乏成功互動經驗(4)大人太在意孩子說話問題(要求太高):讓孩子感受到壓力(5)沒有充分等待孩子反應:致使孩子退縮。

  透過環境中正確的互動提供孩子語言溝通學習機會,是孩子最有效、最自然的語言發展訓練方式。最後,提醒老師及家長「孩子的能力不是父母或是老
師”教”出來的,而是”幫助”其發展出來的。」因此,多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多給予孩子適時的鼓勵可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