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諭媽咪

喜、怒、哀、樂∼掌握EQ啟蒙要訣

2006年11月06日
訪�洪憶文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黃雅芬

自「EQ」這個名詞誕生以來,便引起社會熱烈的討論,它甚至被認為是個人成熟度與快樂與否的判別標準。究竟EQ指的是什麼?它在寶寶成長的階段裡,又有何影響呢?想培養一位高EQ寶寶的父母們,不妨由認識孩子的情緒開始,給予適合的啟蒙教育吧!

不同於「IQ」能夠計算、量化,EQ-情緒智能在兒童精神科來說,尚屬於模糊的概念,一般普遍將面對情緒、處理能力、認識自我歸類在EQ的範疇。亦有學者認為一個人的才智固然有助於他的表現,但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以及快樂的關鍵,則非EQ莫屬。

社會的高度發展,提高了各層面的便利,但不知不覺中,人們也比以往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如果沒有良好的情緒智能,排解負面的感受,的確很難從成長中獲得充分的自信心與愉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與快樂無緣囉!

現代的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成長,對於「EQ」這個重大的人生課題,當然更不能忽略了。值得慶幸的是,EQ雖然和寶寶天生的氣質息息相關,卻也是能透過學習,從小加以培養的。觀察孩子每個階段的情緒發展,從旁提供引導及建議,相信他亦能擁有高EQ,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挑戰!

觀察孩子面對情緒的反應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極佳的情緒處理能力,但如何判斷寶寶EQ的高低,就得仰賴平日的觀察囉!看看寶寶在環境變化時,所呈現出來的反應,並且思考其情緒變化的原因,是出在先天的氣質還是後來的教育,然後再對症下藥,如此孩子自然能從父母的處理中,領悟到正確的處理情緒方式。

觀察寶寶的情緒,主要的方向可列為:

★彈性度:
即小朋友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否依環境去做調整,而不是重複以哭鬧等方式,希望別人屈就他,改變結果。如果孩子無法學習到去因應外界的變化,只一味的發洩情緒,父母千萬不要盲目地哄他,而忽略該階段引導學習、協調能力、思考的重要性!

★穩定度:
情緒較為穩定的孩子,不會因為外來的刺激,而心情起伏不定,挫折忍受度自然相對良好。反之,情緒較為不穩定的孩子,即使外界小小的變化,也會產生很大的反應,無法保持心境上的平和。

★行為表現:
孩子會透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你的孩子是溫和有禮的小紳士、小淑女嗎?依據孩子的表情、口氣及動作,通常屬於較不適當的反應包括:出現攻擊他人或動物、破壞玩具或其他物品、自我傷害、退縮、尿床、咬指甲等行為;或者是對事件顯得漠不關心、反應過於平淡。這些都不是高EQ的表現,亦表示孩子的認知及處理方面有所不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了!

EQ啟蒙教戰守則

在4歲以前,影響孩子最深的角色首推父母,我們可以說EQ啟蒙教育是親子互動的縮影,所以爸爸媽媽們,須得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將孩子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導向正面、積極,培養孩子適當地控制及抒發情緒,並利用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當他能夠達到這樣的階段,他才能變成人見人愛的小寶貝,長大後也能享有健全的人際關係!

※STEP1.了解與接納

當孩子出現預期外的情緒,別急著糾正他,先試著了解他為何會有這種行為,以及他可能希望藉此達到什麼目的?例如是因為身體不舒服,還是到了新環境不適應,認為別人都不了解他而產生挫折感,或是對於父母的要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覺得沮喪、難過等等。

找出原因之後,不用去評斷他的好壞,像是「你怎麼會這麼想呢」、「你太膽小了」之類的回應都是不合宜的。接受他的現象,讓孩子知道父母已經接受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他不是如想像中那樣孤立無援、不被重視。待他卸下心防,比較能夠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時,父母接下來要進行的處理步驟自然就容易得多了!

「接納」固然是啟蒙的第一步,但許多家長卻一直停留在被動的接受,跟著他一起傷心,跟著他一起緊張,而沒有採取相關的協助動作。這樣寶寶非但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正面的訊息,對日後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反而是一點幫助都沒有呢!

※STEP2.幫助孩子分辨情緒

如同上文所提,寶寶的情緒也有其階段性,並隨著年紀發展出更細微的感受。但這並不是說孩子長到一定年紀,就能知曉每種情緒不同的涵義。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孩子亦不能清楚地分辨自己現在的情緒代表什麼,加上孩子此時多半表達能力尚未完善,無法清楚陳述自己的需要,父母有時難免會覺得抓不住孩子的想法,不知該給予什麼樣的幫助。

從孩子顯現在外的動作,父母可以嘗試將孩子的身心狀況與適合的形容詞連結起來,幫助他分辨每一種情緒的差異,當他知道什麼樣的反應代表「生氣」,什麼樣的反應代表「快樂」之後,下次他有相同的感受時,才能依循著用口語方式表達出來,讓他人了解他的需求,而不是在「有口難言」的情境中打轉,最後通通以哭鬧作結。

唯有先分辨情緒,孩子才能透過不同的表情、肢體動作,來告訴別人他的感受,及希望獲得的回應方式。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告訴他們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那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如果感覺害怕、不舒服,並非是自己犯錯,而是可以表現出來,找到辦法解決的。

※STEP3.協助處理及提供建議

年幼的孩子當願望無法獲得滿足,對外在的環境感到挫折的時候,最常用的方式便是「哭泣」,藉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父母可靜待孩子情緒趨於平穩,提醒他除了哭泣,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他的問題?因為問題並不會隨著眼淚消失,它依舊存在,唯有清楚的表達,方可獲得協助。

正視孩子的感受,逐步引導他釐清問題的癥結,譬如說他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哥哥搶了他的玩具。首先,該如何處理心中的忿怒呢?如果要把玩具拿回來,他可以找誰幫忙?與哥哥一起玩的話,是不是會更有趣?提供諸如此類的思考方向,孩子會領悟到處理事情不是只有哭鬧這個方法,而是能由多方的管道去解決問題。

黃雅芬醫師強調,放縱及打罵皆非完善的處理方式。若父母在孩子每次哭鬧時,便急著答應他所提出的要求,這樣會逐漸形成孩子的錯誤認知,以為唯有哭鬧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父母應當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的時候,才與他進行相關討論,並對孩子控制情緒的努力加以稱讚。若是父母平日較習慣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孩子漸漸地會誤以為使用暴力就能夠解決問題,以後當他面對挫折的時候,可能就會習慣以這種不當的方式作反擊,或索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理想的教養態度,應該是「愛而不溺,嚴而不厲」的方式,面對孩子時能兼顧慈愛,同時又保持紀律。最好的EQ教育,莫過於父母的以身作則,以身教配合言教。


想提高孩子的EQ,父母可先引導他從辨識情緒開始,幫助他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反應,接著鼓勵他表達自身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面對情緒的態度,也會更為坦然、思考更靈活了!

詳文請見2005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