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yMaMi

〈家物語〉留住橡皮擦 不是為擦而擦

2008年01月09日
〈家物語〉留住橡皮擦 不是為擦而擦
97/01/07自由電子報 文�呂政達

應該說網路轉寄無遠弗界了吧,兩年前我在家庭版寫的「橡皮擦男孩」,竟然轉寄進到我的信箱。本文上還添加多種註記,有人承認「我就是那種橡皮擦媽媽」,有個意見還寫著:「可是,如果我不改正,孩子怎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彷彿向原作者提出詢問。

其實,橡皮擦父母是行而不知,他們都應是「成長基模論」的信徒,相信孩子的心靈、心智發展就像個模版,必須「刻」出正確的模型,日後才會有健全的發展。媽媽們擁有兩項利器:嘴巴和橡皮擦,務必要孩子寫出正確的課文、詞句或算法。

記得有位小學二年級的班導師說,在低年級小學生的作業本裡,看不到「錯誤嘗試」這個成長難免會有的過程,教了十幾年的小學後,她已可從作業本裡橡皮擦擦拭的痕跡,正確研判出親子相處的時間長短。心理學家賴喜黎(Lashley)稱此為「較高階的控制」(higher order control),拿著橡皮擦,父母就像樂隊指揮或書法老師,透過反覆的塗改、抹去、練習,讓孩子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應該記得。

難免會有個媽媽的良心的聲音,非常小聲,但仍聽得見:「一直給孩子擦掉,擦掉,會不會這麼小,就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

該不該丟掉橡皮擦呢?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學者眼裡,其實仍有得爭論。且讓我提供安.布朗一個非常經典的研究,這個研究發現,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受試者,只要他們知道「什麼東西該記得」,他們會開始「走向後設」─不僅記得要記得什麼,而且還知道怎樣把材料、內容組織成說得通的東西。橡皮擦擦拭的痕跡,其實也在導引他們組織自己的記憶內容。

但是,用橡皮擦擦掉以前,最好先讓孩子知道原因,什麼東西該記得,什麼東西應該擦掉,更能夠加深學習的印象。爸媽們,留住你的橡皮擦,只要你不是為擦而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