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SandyMaMi

2009美術節魅力典藏、創意變身

2009年03月22日
2009美術節魅力典藏、創意變身

熱門連結

一、活動目的:
為慶祝2009年美術節,訂於3月21辦理「魅力典藏、創意變身」系列活動。內容有有創意變身表演、音樂會、封印美術館記憶,另外有名家演講、展覽開幕等各項活動,22日還有真善美講座。期待以多元化藝文活動,形成館內館外皆藝術的氛圍,以活絡廣場,藉此吸引民眾前來美術館,共享藝術節慶。


二、活動時間:
98年3月21日(六)14:00-20:30
98年3月22日(日)09:30-12:30

三、活動地點:
本館廣場(遇雨則移至大廳)、視聽室、館內展覽室。

四、活動內容:
3月21日(六)
(一)「創意變身」及「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演出/14:00-16:00/ 廣場
1. 本次邀請創意十足的3組團隊,以北美館典藏作品為發想,其中有以廖繼春的「西班牙特麗羅」華麗演出、黃進河的「火」、「小硬厝」「打貓」「諸羅」「寶島」等一系列作品的幽默演出,林玉山水墨畫的噱頭演出,且讓大家拭目以待!
2. 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首次組成於1989年,當時是為搭配台北愛樂合唱團大型音樂會所採的任務編組樂團。2004年春季,樂團重新改組及擴編為常設樂團,改組後的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可說是目前匯集國內最多優秀青年演奏家的樂團,團員皆為各級學校管弦樂團最優秀的演奏精英,在指揮鄭立彬嚴格的訓練下,近年來樂團的演奏已具職業樂團水平,亦兼具青年音樂家的熱情及活力,往往音樂會後都能得到各界極大的迴響及讚嘆!

(二)「封印美術館記憶」/14:00-15:30 / 廣場
為連結民眾與2009美術節之記憶,特辦理「封印美術館記憶」,由本館提供200份附郵資之明信片,且備特製的2009年美術節紀念戳章與簡單創作素材,供民眾自由書寫與創作,將創作完成之明信片捎給親友或自己。另備未附郵資之藝術作品明信片,供民眾索取書寫與美術館的相關記憶。

(三)「當代藝術神話—張宏圖、楊茂林、涂維政三人展」開幕
/15:30∼17:00/地下二樓D展場(展期:3/21-5/3)
史學家為人們的記憶及生活內容書寫歷史,藝術家則為當下以及超越現在時空的可能性描繪未來歷史,歷史在藝術範疇裡不只是研究的史料,更是創造的靈感。「當代藝術神話史學」是三位華人藝術家楊茂林、張宏圖、涂維政以多個令人玩味的偽歷史,所編織的當代神話,這些交雜過去與未來的藝術作品,試著帶領我們理解現在這個多變而豐富的文化樣貌,同時探討現代華人文化在全球消費及經濟市場的潮勢下,如何產生新的價值思考與文化觀點。

(四)「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個展」開展/地下二樓E展場
(展期:3/21-5/3)
當紐約世貿中心倒塌的影像,透過轉播傳入世界各地數億人眼中,新的恐懼於是誕生━一種對於可能發生卻無法預期之災難的過度憂慮,以及對於當人們建立起更多的防衛機制,所必須承受更多焦慮與緊張的體認。站在資本主義優勢一方的第一世界國家公民,如今需要幻像與意識形態上的英雄人物以保有安全感。杜珮詩近期創作關注於,以虛構的敘事形態探討當代生活中幻想與威脅的關聯性,此關聯性廣泛來說,意指現代人在全球化與後資本主義時代下,逐漸形成一種遠離真實,並對幻像深層依賴的生活形式。

(五)「主體•繪畫•客體—洪藝真個展」開展/地下二樓F展場(展期:3/21-5/3)
自平面藝術之外,洪藝真開始另一種美學的探索,嘗試從「觀賞者」的角度與立場來「看」,來探究繪畫的起源和目的,來體會創作的原則與本質。她使用扭曲的畫框和縮水的畫布,反映創作者、媒材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使用厚、薄不同的畫框與膠的特性,創作保有媒材特性的有機作品;把繪畫的基本元素「顏料、畫框、畫布」,運用不同的操作方式,組合為「有機式」的呈現。繪畫的形態不再只是對客體(Object)的關注,藉由本展的呈現,重新定位主體(Subject)的存在價值,洪藝真運用多元的媒介經驗,發展出屬於自我的創作手法。

(六)雲門特展系列講座: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先生「面對大海」/19:00-20:30 / 廣場
本講座由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台北故事館主辦,台北市立美術館合辦,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先生來做一場講題為:「面對大海」的演講,演講內容從2008年2月11日雲門八里大排練場大火開始,帶回雲門早年的排練場與創作的連結,以及來到八里排練場後,面對未來的展望。這是個需要人與人攜手問暖,打氣加油的年代,希望藉由雲門舞者燦爛而充滿意志力的舞蹈身影,把溫暖與美好傳遞給更多人。

3月22日(日)
真善美講座: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傅佩榮先生「孟子的哲學─浩然之氣輝映千古」/09:30-12:30 / 視聽室
真善美,雖是一般人以為難以企及的美夢,卻是可能實現的理想,也是每個人可以努力追求趨近的目標。除了古聖先賢,當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以至於各行各業或三教九流,都有許多人在真善美這條路上不斷努力,甚至於在生活中有所期許,其中有些人已趨近真善美,有些人還在苦思探尋,無不令人感動。
西方哲學中,有分別論述人的精神內涵真善美的,企圖拉近烏托邦與現世對立的距離;也有將整個哲學的基石推斷在形上界的,認為真善美有「絕對聖」的含義,因而吾人經驗的真善美並非真實。中國經典學說則見於所提「直心」、「文質彬彬」、「止於至善」或「消遙遊」或「美善與惡醜」等等精神性,字裡行間雖難以道盡真、善、美,但吾人可意會體會之,其實,現世裡已渾融涵蘊其精華,絕非二元對立分界,而是早已渾然一體於生命桃花源之中。
當代學者為了討論方便,似乎把真歸類為自然科學,把美善歸類為人文,而善的範疇可能在於普世真愛,美的範疇則更接近於青少年的唯美主義。此其間,三方所產生美學的對話,尤其著重現代資本主義的消費美學,迫使傳統美學的存在樣貌難以彰顯而不易被發現。
如果說:「真」如果夠充分,一定碰得著「善」,把這樣的「真」和「善」流露出來,就是廣義的「美」……我們是否應該深信不疑?如果說,學校不很重視這些,那麼,社會是不是應該更重視這些?如果說,藝術是真善美的,那麼,是否在生活中實踐真善美,也就更接近藝術?或者說,親近了藝術也就是親近了真善美?
臺北市立美術館向以「藝術之美」呈現及分享予大眾,在這美的殿堂中,傾25年之力形塑「美」的可能。現今,難得邀請到哲學美學教授傅佩榮先生、人文建築教授王鎮華先生、文化美學教授林谷芳先生,傾其畢生之經驗,在這「美的殿堂」,給市民一個簡單扼要而有高度深度的心得結晶。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於此重新對話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