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宇媽媽

日期

#Tag

責備方式不當會使孩子失去上進心

2008年07月25日
公開
46

父母責備的聲音愈小,孩子愈會注意傾聽 ★多湖輝親子館《責備孩子的技巧》 自古以來,管教孩子的鐵則之一就是「責備沒有關係,但不要動怒」。這表示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會大發雷霆。 的確,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可以將自己的感情直接地表現出來。然而,高聲叱責究竟有多大效果,實在令人懷疑。因為吼罵等於是感情的發洩,與責備是不一樣的。 平常說話和顏悅色的父母,如果突然採取這種管教方式,孩子當然會大吃一驚,覺得「自己是否真的犯了大錯」,而產生反省之心,並且從父母不尋常的態度中,找出他們動怒的原因,而得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平常父母責備孩子,如果一向就是大吼大叫的,孩子根本不會深思父母話中的含意,只會不耐煩地覺得「又來了!」對於這種早已心理麻痺的孩子,父母即使吼得喉嚨啞了,也沒有什麼效果。 更嚴重的是,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甚至會產生以牙還牙的心理,和父母頂嘴:「討厭!」、「我知道啦!」換言之,嘮嘮叨叨地責罵,是最笨的方法。 在討論孩子的管教問題時,我常引用《伊索寓言》中的「狼來了」的故事。 看羊的少年為了滿足自己惡作劇的心理,故作驚慌地大喊狼來了,然後冷眼旁觀村人慌張的模樣,覺得很有趣,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愚弄大家。等到野狼真的來攻擊羊群時,再也沒有人相信他的求救,他只好眼睜睜看著野狼在羊群中肆虐。 為人父母者看了這個故事,應該會瞭解,如果平常動輒大聲責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對於這種責罵也就無動於衷了。除此之外,親子間也無法建立信賴關係。將來當孩子處於人生最緊要、最需要父母當頭棒喝的時刻,父母即使高聲大喝,也毫無用處了。 動輒對孩子發脾氣,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問題是,什麼樣的責備法,既不須臉紅脖子粗,又能得到效果呢?著名的棒球解說員佐佐木信曾說過這樣的話。 在棒球方面,一個選手在一場比賽中,大概要看他們的教練五十次,這時候,教練應該保持沈穩的態度。名教練三原脩、水原茂、鶴岡一人、川上哲治在自己的球隊陷入危機中時,總是面不改色地靠在椅子上,悠哉悠哉地觀看比賽,這種態度不僅能避免選手分心,甚至能成為一種鼓勵。 選手可以從教練的態度中,感覺到他對自己的信賴。佐佐木信認為,這種不流露感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親子關係上。如果父母親經常顯得很焦躁,孩子也會受到影響,無法保持冷靜。 佐佐木信先生也告訴我們,罵人時必須冷靜,音量也必須壓低。 「你知道我為什麼把你叫到這裡來嗎?」、「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有什麼感想?」以冷靜的語氣慢慢說,相信孩子會衷心地反省自己的行為。等到孩子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時,再告訴他:「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好嗎?」相信孩子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接受。 這種責備——也就是說服的方法,是很理性,而不是歇斯底里性的。如果隨意責罵,使彼此火氣上升,惡臉相向,也就失去責備的意義了。「你看!我罵你罵得喉嚨都啞了!」在強迫孩子承擔這種莫須有的責任之前,父母應該以冷靜的態度面對他。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心情欠佳,在責備孩子之前,最好先稍為抑制一下,以免拿孩子當出氣筒。再過一段時間,也許你就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發脾氣的。 愈頑皮的孩子愈有創造力 ★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目前,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幼稚園,把「培養頑皮的孩子」當作教育目標。在這些幼稚園裡,無論孩子弄壞椅子,或者互相爭吵打架,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涉,所以幾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些大大小小的傷口。 聽到這種情形,相信很多母親會大皺眉頭。其實,這個教育方式的最大目標,就是培養出頭腦靈活的孩子。 頑皮是孩子表現創造力的開始,證明他已經建立起自我了,父母應該重視這種創造性的幼芽,尊重他們的自我,才能使孩子的頭腦及身心都順利成長。如果你禁止孩子頑皮,就等於親手去摘掉那好不容易才萌發的創造力幼芽! 以一般語言應對孩子的兒語 ★多湖輝親子館《管教孩子的技巧》 關於孩子的語言問題,與父母使用太多的兒語有關。乳幼兒期的孩子,剛會說不完整的話,父母當然非常高興。因此,就以無意義的呢喃語配合孩子的口吻,學習孩子說話,欣賞孩子的說話聲音,或享受以聲音和孩子溝通的喜悅。這時期的孩子可藉此逐漸培養語言能力,所以此一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談話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還在牙牙學語時,如果父母配合孩子的說話語調,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不良影響。尤其是東方家庭,更常使用兒語和孩子交談,這或許是父母希望孩子永遠可愛的觀念在作祟。 據說,家有即將從幼稚園升上小學的小孩,父母還學小孩的語氣,以不完整的話和小孩溝通,於是小孩到青少年期仍改不了這種語氣,同學就取綽號「baby」加以嘲笑。 一般以為,東方人不擅於以語言表達想法。這都是由於說兒語的時間較長,從小就未學好如何以完整句子與人溝通。 可見父母不需配合孩子的說話水準,反而要積極引導孩子,早日學會成人的說話方式。除了兒語外,一旦發現孩子文法方面的錯誤或對長輩說話不當,都需立刻糾正。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其他成人交談時,說法也務求正確。因孩子都是透過模仿父母,學會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的。語言並不是一人使用,而是與對方溝通的方法。因此,還要加上人際關係的平衡等各種條件,從中和對方交談;這點成人和小孩都相同。若是從小學習錯誤的說話方法,日後孩子很難把當場的狀況和語言連結起來。 一味注意語調問題,可能會留給孩子嘮叨的印象。其實,應在當場發現錯誤時,就給予正確示範,這樣孩子自然能學會正確的說法。語言可說是培養孩子社會性及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對語言教育不得不慎重。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2008年07月25日
公開
50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好好先生 V.S 小恐龍

2008年07月09日
公開
28

老師打電話來說小宇在校的狀況 原來小宇又開始有恍神不專心的"症頭" 老師想問問小宇在家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事 我一想,應該是跟我開始上課有關係 就回答老師說:咦~會不會是跟我去上保母訓練有關係呀 因為假日我都不在家 老師說原來如此,那應該有可能 因為小宇現在的狀況又跟我坐月子時那段時間一樣了 聽不見老師說的話,工作時恍神,精神不集中 我問老師小宇在校的情形會不會很容易生氣 老師說小宇在學校時是個好好先生 有小朋友弄他,他也不會大發雷霆,也不會大聲喊叫 我聽了很訝異,因為在家時,他常變成小恐龍 和老師聊過以後,心裡想,有了妹妹以後 好像對小宇疏忽了很多,尤其現在妹妹正黏人 想起之前買的一本書-家有生氣小恐龍 等小宇回家,吃完飯,妹妹可以離手時 把小宇叫過來看這本書 小宇看到封面上的小恐龍很有興趣 我們開始一起閱讀 小宇邊看邊問,我們也一起討論為什麼會變成小恐龍 看完了書,小宇抬頭看著我說 媽咪,我不要亂生氣了,我不是小恐龍 我聽了很開心,因為他自己知道他在家時會大喊大叫的生氣 有一回我問他,為什麼你在家時都要生氣呢 小宇看著我說,因為你們都一直看電腦不理我呀 我叫你們,你們都不理我,所以我很生氣 我說,那我可能沒注意到你叫我,對不起 但下次你可以輕輕拍拍我說媽咪,我在叫你 小宇又說,我有叫你,你都不回答,請你跟我說對不起 (爸比,聽到沒,我說你兒子會大叫是因為你打電腦時,他叫你你都不回,所以他才叫的更大聲,你不信,現在你兒子自己親口說出來了) 我回答小宇,那我下次會注意你在叫我 但我也要請你幫忙,請你不要大聲叫,因為我聽了不舒服 而且你的喉嚨也會不舒服,對不對 小宇說,對呀,我不要當小恐龍了 嗯,很高興小宇說了為什麼他生氣的原因 做大人的真的不能只顧自己的喜歡而沒顧慮到小朋友的心情 就像大人下了班想找人說說話,抒解心情 小朋友下了課回來也想分享他在學校學到的東西 今天真是讓小宇上了一課呢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2008年06月05日
公開
62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 文=陳健瑜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原文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