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rtemis(*☻-☻*)

電影分享--《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

2013年03月30日
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
電影分享--《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_img_1

這是一部單親媽媽與她的女兒的故事。

她的女兒有語言障礙,對於課堂中黑板上的字句無法順暢表達出來,對於發生這種現象的學生,課堂老師往往漠視,或任由其他學生嘲笑。在班上被這樣對待,導致那女孩變得討厭上學。

上學有什麼用?不僅學不到東西,還要被嘲笑。

終於有一天,女孩被欺負慘了,穿著尿濕的褲子放縱的哭著,一股腦的孩子氣全撒在趕到學校的母親身上,她說:「都是你,都是你讓我上學!都是你害我!你也有閱讀障礙,你好笨,你最笨了!」

這樣的發言反映出女孩心裡的傷害。

傷害太深,無處發洩,所以只能撒在那無論如何都不會拋棄自己的人身上。
想想,一個母親聽到孩子這樣的控訴,會有多傷心?

沒有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這種事,沒有母親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任何缺陷,更因此被欺負。可還是發生了。

堅強的母親抿緊雙唇,一言不發,拿出紙巾沾濕,替女兒善後。
然而,事情還是得解決──此路不通,我就轉彎。

她不能讓女兒像她一樣有語言障礙,既然學校不肯讓女兒轉班、換老師,那換學校總成了吧?

可惜事情並不順利。
那不是他們的錯,不是新學校的錯,而是資源有限,想要的人太多。

最後,那母親走上了一條與體制抗爭的路。

因為體制,所以才會有不務正業的老師無憂無慮的在學校裡殘害國家幼苗還照樣領薪水,所以才會有該受到幫助的孩子該死的不受到任何重視,所以想要發聲的人沒有發聲管道,所以他們只能在這個體制下繼續潰爛發炎還不能嘶吼。

體制崩潰下的受害者,能不能,就到這裡為止?
堅強的母親張開了她的雙手,決定與體制抗爭。

首先,她必須找到一起抗爭的夥伴。因為體制,那些公文往返與莫名其謬的規矩、讓一件事傳到上面無非需要一年半載的功夫。倘若被打了回票,那又是另一個一年半載。

不能拖,孩子的教育不能拖!
我們的聲音不能這麼久才傳出去!
當改變逐漸開始,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家長老師參與。
其中,也出現反對的聲音。
改變會帶來必然的疼痛。

當疼痛也許會蔓延到原本事不干己的自己身邊來時,難道這渾水還要淌下去?我的孩子沒有成為體制下的受害者,為什麼要隨你們起舞?我是吃飽撐著,沒事幹了嗎?

如若這是場下對上的戰爭,那這征途,有協力者,有旁觀者,有矛盾者,還有數不完的人扯後腿。可當那母親受挫時,她依然緊抿雙唇,睜著那雙直視目標的眼微笑時,你不由覺得膽寒。

難道不灰心嗎?不失望嗎?
她居然還笑得出來!
母親,真是太強大了。
終於,抗爭到了最後。

他們的公文出現了錯誤──標點符號。

那完全是無傷大雅的小錯誤,透過口頭說明就可以解釋過去,然而,那些人卻說:「連這點文書都做不好,我們怎麼可以讓這樣的人管理學校呢?管理學校可沒這麼簡單。」

因為那個標點符號,抗爭者的所作所為彷彿成了場笑話──功虧一簣。

就在結果要以一種可笑的方式產生時,那母親站了出來,她說:「那是我犯下的錯,因為──我有閱讀障礙。」

一句話交代了前因後果,簡明扼要。

無法組織句子,標點符號自然不知道點在哪裡。

他們只是有一個希望。他們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會像自己一樣連看報章雜誌都有困難,他們希望孩子不會討厭上學,孩子們會喜歡閱讀、喜歡思考、喜歡表達。孩子的未來不能葬送在迂腐的體制上,他們還小,不要這麼早就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征途要完成的,不過是這般純粹的希望!
----------------------------------------------------------
當初看到這部電影,差點噴淚。

「世上不是只有讀書高,有志氣者,什麼都能高。只要你肯專注於該專注的,三心二意、好高騖遠者只會成為半吊子。」說完,往往還要再加一句,「天知道始於明朝的八股造就多少書呆子!」

書呆子?
嘖,在下以為,只熟悉學校裡的東西還自得意滿,不懂得課外學習的才是貨真價實的書呆子。

當然,這不是說讀書不重要,好比如──
要學會乘法,至少要先會加法。要會作文,也許可以從日記開始。要看完一本書,至少也要會認字。要完成一件傢俱,你要會丈量、也要會處理建材。要成為音樂人,要不要熟悉音階?要煮一道菜,難道除了會掌鍋鏟與火候,就不用會處理食材?要會CG,對應的電腦軟體也該要熟悉。

除了家教,除了補教機構,學校是最初的學習管道。它可能不會教你怎麼完成一幢樓,但它會讓你知道蓋房子前要挖地基,學校裡頭的東西是建築一切知識的基礎,你可以沒有亮麗的學歷,但不能不會算數不會認字。

反觀現在北北基的家長所擔憂的PISA試題,就是考驗著教育當局、學校老師、家長和孩子的一項重要課題。無怪乎,現在台北街頭,只要有補習班貼出『PISA試題大解析』、『PISA講座』....立刻有家長關心詢問!

反過頭來看,至於學校的成績,那僅能給你最低階的評斷,那樣的評斷不準確、甚至很粗糙劣質。不能說所有,可又有多少有成就的人在求學階段都是被人「看走眼」的?吳寶春的例子不就是?

成績本就不能代表任何人的將來。我在想,教育改革變化萬千的今日,按部就班、踏實的腳步依然要持續堅定,造化在個人!

回到前幾段,如若沒有基礎,一切也只是空談。(部分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