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導讀---《托爾斯泰---復活》

2013年09月15日
昨日在電台聽到蔣勳導讀世界文學名著,意外回憶到很多年前有翻過這本著作。
現今回味,更是發現大師功力果真厲害,無論何時拜讀,都能得到不同啓思,現將部分擷取網路文章,讓我更深層認識這部作品。

故事簡單扼要:敘述一個十分年輕的少女,從純潔到墮落的人生歷程。

對未來懷抱著綺麗夢想的女孩兒,沒想到一日竟遭一位年輕男子的強暴而不幸懷孕。自次之後,女主角的苦難便開始了,當時社會風氣一聽到未婚懷孕的女子,絕對是輕視瞧不起她的,女主角忍辱懷下嬰兒,因無力撫養孩子,只好下海當妓女維生、過著皮肉生涯、任人糟蹋。

有一次竟無辜涉嫌毒殺富商而慘遭入囚,由於陪審團的失誤,判女主角發放到西伯利亞苦行四年。這苦行幾乎是宣判死刑,因為只聽到犯人活著過去,沒人回來....女主角其實在生下孩子之後活的像行屍走肉,早已對人世絕望,也早斷了求生的意志。

這時一位陪審團其中的一名法官,無意間得知女主角竟是當年風流時加害了她,讓她墮落並無緣無故惹上命案。這時男主角內心充滿無限悔恨,決定到獄中探望女主角並且要向她深深的懺悔,為了彌補過錯,男主角要幫她洗刷冤屈,甚至要娶她為妻...

這些聽在女主角耳裡,簡直是荒謬極了...她不相信男主角說的話。重要的是,當時女主角已經完完全全失去求生意志,她想盡快結束那悲慘的人生....

繼尼采之後,存在主義思潮狂捲西方文學,當時的托爾斯泰當然也深受其影響。

另外,托爾斯泰對這真實故事興趣如此強烈,是因為它恰好是這段時期的托爾斯泰的道德宗教理想。他認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與道德上的懺悔,是同世界邪惡鬥爭的唯一方法。年輕人悔恨自己的過錯,為了改正它,準備犧牲自己的社會地位。還有什麼比這更吸引托爾斯泰呢!

 托爾斯泰竟然用了十一年完成這個故事,是因為他以此故事為大綱,承載了當時俄羅斯社會所有的問題
******************************************************************************************

>「馬太福音」第七章:「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是「復活」第一章前摘錄自福音書的一段話,也是貫串整本書的要旨
《復活》的故事構想來自托爾斯泰從他朋友,法官柯尼聽到的一件真實的故事:有個上流社會的年輕人,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就是他親戚家的養女。他曾誘姦這個姑娘,使她懷了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這事後,把她趕出家門。姑娘生下孩子後把他送給育嬰堂,她從此逐漸墮落,最後落入下等妓院,當了妓女。這個年輕的陪審員認出她就是被他糟蹋過的姑娘,來找法院檢察官柯尼,告訴他自己想同這個妓女結婚以贖罪。柯尼非常同情這個年輕人,但勸他不要走這一步。年輕人很固執,不肯放棄自己的主意。沒想到婚禮前不久,那妓女竟得傷寒症死了。

托爾斯泰寫《復活》前後花了十一年(1889—1899)。當時他的思想與世界觀已發生激變,他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社會當時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革命前夜。托爾斯泰在創作《復活》上所花費的心血是驚人的。他為此特地參觀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許多監獄,上法庭旁聽審判,接觸囚犯、律師、法官、獄吏等各種人物,深入農村調查農民生活,還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流行分析研究。

托爾斯泰把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定為全書的樞紐。卡秋莎�瑪絲洛娃是個平民女性,是俄羅斯人民中的普通一員。她身上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樸素、純潔和善良,也表現出不合理社會對她的肆意蹂躪和殘酷迫害。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

卡秋莎�瑪絲洛娃原是個純潔的姑娘,天真活潑,聰明伶俐,對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她對聶赫留朵夫最初的感情是一種少女朦朧的初戀,但這種感情不久就被貴族少爺糟蹋了。她懷孕後被驅逐出貴族之家,歷盡人間滄桑,沿著社會的階梯不斷往下滾,最後滾進火坑,過了七年非人的生活。但苦難還沒有到頭,她又被誣告謀財害命,進了監獄,押上審判台。

儘管歷盡了苦難,飽嘗了辛酸,卡秋莎�瑪絲洛娃並沒有喪失可貴的人性。她始終是那樣善良,那樣厚道。即使在地獄一般的牢房裏,她還是時時關心別人,幫助難友。她看到孩子饑餓的目光,自己也不能坦然進餐。聶赫留朵夫殘酷地毀了她的一生,她恨聶赫留朵夫,但一旦發現後者確有真誠的悔改之意,她還是從心底裏饒恕了他,並為聶赫留朵夫日後的生活著想,拒絕了他的求婚。這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

但是,卡秋莎�瑪絲洛娃又確實是個複雜的很有個性的人物。除了善良之外,她又有極強的自尊心。這種自尊心使她格外不能忍受人家對她的蹂躪,從而產生反抗和報復的念頭。但她的處境是無可奈何的,她的反抗和報復行為也是幼稚可笑的。她作踐自己,當上妓女,以為這樣就是對所有欺侮過她的男人進行報復,她這種可憐的行為並不能使他們感到絲毫內疚,而她自己卻只能不斷地墮落下去。

卡秋莎靈魂的覺醒,正好是在她墮落到谷底的時候,這是很發人深思的。當時在她的心目中,做妓女還是一種可靠的謀生手段,所以不願接受聶赫留朵夫的建議,改變這樣的生活。她討好聶赫留朵夫,只希望他幫助她早日脫離監獄,回到妓院,同時從這位闊老爺身上多弄幾個錢。可是聶赫留朵夫卻喋喋不休地說什麼要贖罪,要拯救她,要同她結婚。卡秋莎絕對不相信他的這番表白,對他非常反感,以致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罵道:“你給我走開!我是個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這兒來幹什麼?”“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我討厭你,討厭你那副眼鏡,討厭你這個又肥又醜的嘴臉。走,你給我走!”

在《復活》中,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的藝術形象在地位上僅次於卡秋莎�瑪絲洛娃,但從揭示小說主題來看,他是全書的關鍵人物。《復活》不是一部單純描寫個人悲歡離合的小說,而是一部再現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社會面貌的史詩。卡秋莎�瑪絲洛娃的冤案在全書中所占的篇幅並不很大,托爾斯泰只是借助這個冤案,不斷擴大揭露批判的範圍:先是荒唐的法庭,再是黑暗的監獄、苦難的農村和腐朽的上流社會,最後是黑幕重重的政府機構。而用來實現這一創作意圖的角色就是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這一形象比卡秋莎�瑪絲洛娃更複雜。在小說前半部,他是被作者完全否定的貴族形象,但到了後半部,他卻得到了作者的同情和讚揚,這時的聶赫留朵夫簡直成了托爾斯泰思想的代言人。
2007-10-09 12:41:44 補充
聶赫留朵夫出場時同卡秋莎•瑪絲洛娃出場時一樣,精神上也處於昏睡狀態。他過著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精神空虛,無所作為,不過,在他的心靈深處卻還潛藏著一顆追求正義的種子。他年輕時抱著“正義不容許土地私有”的觀點,而且真的把一小塊從上代繼承來的土地分給農民。如今,他繼承了大量土地,但他既不能放棄產業,又不能否定年輕時的理想,他為此感到苦惱。
2007-10-09 12:43:07 補充
事實上,聶赫留朵夫在玩弄和拋棄了卡秋莎之後,對自己的行為也有過內疚,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它,努力把它忘記。表面上他做到了這一點。但內心深處卻無法做到這一點。他得知懷孕的卡秋莎被他的姑媽從家裏趕出來,感到十分難受。儘管姑媽說卡秋莎生性放蕩,自甘墮落,但他還是無法逃避良心的譴責。由此可見,聶赫留朵夫還不同於那些毫無廉恥之心、一味尋歡作樂的貴族老爺。正因為如此,聶赫留朵夫在陪審席上認出卡秋莎之後如坐針氈,內心展開一場複雜而痛苦的鬥爭。


2007-10-09 12:43:49 補充
聶赫留朵夫後來還是鼓起勇氣去監獄探望卡秋莎,這是他邁出的重大一步。這個充滿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終於採取了切實的行動,走上告別舊我的第一個臺階!就在他見到多年未見的卡秋莎時,他還沒有在內心承認自己殘酷卑鄙,而是居高臨下地審視被他蹂躪過的不幸女人。但通過重逢後的談話、他所看到的瑪絲洛娃的行為,他逐步看到被他坑害的女人精神上墮落之深,她不僅不以當妓女為恥,“似乎還覺得心滿意足,甚至引以為榮”。而在瑪絲洛娃的精神完全覺醒之後,他的心靈才受到真正的觸動。
2007-10-09 12:44:30 補充
“直到現在,他才瞭解自己的全部罪孽……發覺自己罪孽的深重……感覺到他害她害到什麼地步。……以前聶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賞,連自己的懺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覺得這一切簡直可怕。”聶赫留朵夫的精神覺醒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此以後,聶赫留朵夫開始了他背叛貴族上流社會的“苦難歷程”。
2007-10-09 12:45:42 補充
他先是徹底否定了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貴族朋友,甚至否定了自己的父母,否定了整個上流社會。他痛感,“這一切都很可憎,同時也很可恥。真是又可恥又可憎,又可憎又可恥”。為了解救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一次次上法院,下農村,訪問一個又一個法官、將軍、省長、國務大臣、宮廷侍從。他四出奔波,目睹俄國社會的種種醜惡,感觸很深。他從解救瑪絲洛娃的行動中,逐漸產生和增強背叛上流社會的決心,他憤怒抗議沙皇專制制度,揭發上層官僚的血腥罪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廣大下層人民的情緒,也散發出革命風暴漸漸臨近的氣息。
2007-10-09 12:53:08 補充
聶赫留朵夫為解救瑪絲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運的大官之間,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義的偽君子。

樞密官沃爾夫自認為正派,廉潔奉公,其實他一貫搜刮民脂民膏,並認為是天經地義。他殘酷迫害幾百名無辜的波蘭百姓,讓他們破產、流放和坐牢,不覺罪過。

掌管彼得堡全體囚犯命運的老將軍,早年屠殺了一千多名保衛自由、家園和親人的高加索少數民族居民。他認為他的職責就是把政治犯關起來,關得他們“在十年之內一半瘐死,一部分發瘋,一部分死於癆病,一部分自殺”。

退休大臣察爾斯基鼠目寸光,不學無術,卻又剛愎自用,每年要揮霍幾萬盧布公款。對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受損,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2007-10-09 12:56:10 補充
托爾斯泰的批判矛頭也沒放過沙皇的官方教會。法庭審判固然是一齣滑稽戲,而犯人們進監獄教堂做禮拜更是一齣入木三分的諷刺劇。托爾斯泰指出,“這裏所做的一切正是最嚴重的褻瀆,以基督名義所做的一切正是對基督本人的嘲弄。”還有那個主管宗教的高官托波羅夫,他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也知道宗教是欺騙,但他仍起勁地維護著宗教。
2007-10-09 13:09:08 補充
沙皇專制和官方教會是完全建築在對人民的壓迫和欺騙之上的。他們虐待人,折磨人,審判人,懲辦人,殺害人。無辜的人民遭殃,他們無動於衷,一心要清除他們心目中的危險分子。他們不但不會寬恕他們認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無辜的人。事實上,他們寧可懲罰千百個沒有危險的人,以便除掉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危險分子。這是一種多麼殘酷的統治術!
2007-10-09 13:12:59 補充
《復活》結尾引用了大量《聖經》章節,這反映托爾斯泰晚年一方面徹底否定沙皇制度,同上流社會決裂,另一方面他在精神生活上極端苦悶,找不到一條出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不得不從他長期矛盾的宗教觀中尋求慰藉。這是托爾斯泰——十九世紀最複雜的偉人——的大悲劇。但即使有這樣的結尾,也無損於《復活》這部藝術傑作歷久不衰的奪目光輝。


另參考:

《復活》--靈魂悔罪的求道之旅 作者 費那 200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