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Artemis(*☻-☻*)

轉貼---反服貿背後的「中國習題」

2014年03月23日
反服貿背後的「中國習題」(作者:謝金河)

2014年03月22日
三一八反服貿的學運讓台灣又成為全球焦點。台灣每一階段的學運,背後都有時代意義,從最早的保釣運動,到七、八十年代的學運訴求打破威權統治,要求開放黨禁、報禁,國會全面改選。

八、九十年代的學運則以爭取民主、開放與控訴社會的不公不義為主。
這一次的反服貿學運可能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未來抗爭的重點可能與「中國」這個題目有關。

兩岸的故事,從1989年老兵爭取開放探親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國變成世界工廠,最早是投資鬆綁的爭議,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半導體與面板產業到中國投資的限制,然後吵著要積極開放或有效管理。

中國的高速成長帶給到中國投資的台商莫大機會,中國提供廉價勞力、土地,讓台灣的代工業迅速崛起。

但這幾年中國成長進入瓶頸,中國經濟結構也在轉型,中國逐漸淘汰高污染,低效能的加工產業,轉入高附加價值的資訊科技產業,逐漸侵蝕到台灣的產業強項,兩岸的產業從互補到完全競爭,台灣經濟也從此急轉直下,陷入轉型困難。

兩岸敵對如何開放
加上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龐大人口優勢,很多產業在二十年間主客易位,最顯著的如九○年代,台灣的股市交易量是中國的二十倍,如今剩下中國的二十分之一。
二十年前台灣的金融業極具競爭力,如今台灣最大的富邦金控淨利只有北京銀行的一半,這也使得過去在產業競爭佔趨勢的台灣,逐漸感受到中國的威脅與壓力。
服貿協議強調平等互惠,台灣官方領導人看ECFA到服貿協議,看到的都是機會,但老百姓想到的都是威脅與競爭的生存壓力,加上政府訴求的是一字不能改的包裹表決,如今強行過關,終於激起學生與民眾怒火。

這次反服貿學生衝進立法院議場,控訴的正是他們對立法院審服貿黑箱作業的不平之鳴,這聲音不僅馬總統聽到,中南海的領導也一定看到。

在中國威脅的陰影中,台灣如何找出路?
恐怕會是未來民眾與學生抗爭的焦點,尤其是即將投入職場的大學生!

這幾年中國是大國崛起了,台灣卻日遭邊緣化,台灣與中國,就像澎湖與台灣關係一般,台灣的人才與企業到中國十三億肥沃土壤找機會,他們賺到的是人民幣,沒有能力的人守住台灣,最後淪為22K的低薪一族。

過去二十幾年來,中國對台灣的磁吸效應從來沒有停止過。
兩岸愈開放,對有能力的個人或企業愈好,這些人像空中飛鳥翱翔在天上,他們受益最大,也成服貿支持者。

但是多數民眾卻像植物人般困死在台灣,而服貿協議開放的六十四項服務業又對著這批「植物人」而來,於是大家起來抗爭,又是「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景象。
大家都知道開放才是一條坦途,但兩岸橫在眼前的是特殊的不是國與國關係,甚至還是「敵對狀態」。

兩岸領導人若不能有智慧解決這個問題,任何開放又會衍生更多問題,這是反服貿學運背後的「中國習題」,大家必須坦然面對它。